|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嚴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作“不如其已”,古字通。 謙之案:后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即“持盈”也。史記樂書:“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此作“持而盈之”,于義為优。荀子宥坐篇:“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按此即懼其盈之易溢,不若其已也。嚴君平作“殖而盈之”,陳碧虛云:“謂積其財寶也。”謙之案:此蓋涉下文“金玉滿室,莫之能守”,而誤改上文。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嚴可均曰:“而銳”,王弼作“而梲”;“長保”,邢州本作“長寶”。 謙之案:“揣而銳之”,傅本作“○而梲之”,高翿作“○而銳之”。 畢沅曰:說文解字無“○”字。奕本惟此句下有音義云:“○音揣,量也。”案“量”之義即“揣”字。左傳所稱“揣高卑”,是或“○”為“揣”字古文歟?謙之案:“揣”乃老子書中方言。揚雄方言十三“揣,試也”,郭璞注:“揣度試之。”以試訓揣,義不明。“揣”應訓摧,顧歡注:“治也。”集韻:“‘揣’,冶擊也。”皆是。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三“揣”字,引古老子作○,傅奕本作“○”,即古“揣”字。 孫詒讓曰:“○”即“揣”之或体,見集韻四紙。然以注義推之,“揣”字當讀為“捶”(集韻三十四梁文以“○”為或“捶”字,二字古本通也)。王云:“既揣末令尖,銳之令利。”即謂捶鍛鉤針,使之尖銳(河上公本“梲”作“銳”)。淮南子道應訓云:“大馬之捶鉤者。”高注云:“捶,鍛擊也。”說文手部云:“揣,量也,一曰捶之。”蓋揣与捶聲轉字通也。傅校“揣”作“○”,于文無异,而訓為量,則非其義。 易順鼎曰:“梲”字當從河上本作“銳”。說文:“梲,木杖也。”梲既為木杖,不得云“揣而梲之”。釋文雖据王本作“梲”,然言梲字“音菟奪反,又徒活反”。考玉篇手部:“挩,徒活、兔奪二切,說文云:‘解也。’”木部“梲”字兩見,一之悅切,一朱悅切,并無“菟奪”“徒活”兩音,則釋文“梲”字明系“挩”字之誤。……實則王本作“銳”与古本作“挩”不同,注云:“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衄。”是其證。文子微明篇、淮南子道應訓作“銳”,并同。謙之案:易說是也。馬敘倫曰:“彭耜引釋文正作‘挩’,蓋王本作‘挩’而讀為‘銳’。”蔣錫昌曰:“劉惟永考异:‘嚴遵、楊孚、王弼并同古本。’又引王本經文‘揣而銳之’,則劉見王本作‘銳’,易氏謂王本作‘銳’是也。” 武內義雄曰:“揣而梲之”,河上本作“銳”。按王注云:“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則王氏以“梲”字為“銳”之假借,河上從正字作“銳”。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謙之案:“堂”,釋文:“本或作室。”范應元曰:“‘室’字,嚴遵、楊孚、王弼同古本。”今案傅本亦作“室”,作“室”義优。說文:“室,實也。”釋名:“人物實滿其中也。”陳碧虛所見嚴君平、王弼本亦作“室”。 富貴而驕,自遺其○。 嚴可均曰:“而驕”,御注作“而憍”。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作“○”,乃“咎”別构。 謙之案:樓正、司馬光“驕”亦作“憍”,高翿本作“○”。“自遺其咎”,治要作“還自遺咎”,室町本作“還自遺其咎”。玉篇:“‘咎’,說文云:‘災也,從人從各,各有相違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嚴可均曰:王弼作“功遂、身退”,傅奕作“成名、功遂、身退”,邢州本作“名成、功遂、身退”。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均作“功成、名遂、身退”。景福本“道”下有“也”字。 謙之案:文子上德篇引:“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淮南道應訓:“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亦均有“也”字。又“身退”,開元御注本作“身○”。字鑒曰:“○,說文:‘卻也,從月從■,從■。’俗作退。”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已、保、守、咎、道韻(之、幽通韻,已協音酉,保音○)。姚文田同。鄧廷楨:保、守、咎、道韻。“保”,古音補阜切。“道”,首聲,古音在幽部。謙之案:已音以,碑本作“以”。以,之部,保、守、咎,幽部,道,之、幽二部并入,此之、幽通韻。應包括“盈之”“銳之”二“之”字,即之、以、之、保、守、咎、道為韻。又高本漢以“驕”字協已、保、守、咎、道為韻。奚侗曰:已、保、守、咎、道為韻。之、尤互轉,如易恒以“道”韻“已”“始”也。江永古韻標准上聲第十一部“保”字,本證:“永言保之”韻考、壽,“他人是保”韻栲、杻、掃、考,“南土是保”韻寶、舅,“王躬是保”韻考。旁證:老子“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右景龍碑本四十一字,敦煌本、傅奕本同,河上、范應元本四十字,王弼本三十九字。河上題“運夷第九”,王本題“九章”,范本題“持而盈之章第九”。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