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本書在選本方面,以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為主,次取敦煌寫本与遂州碑本參訂。石本于御注、廣明、景福以外,更參考樓正、邢玄、慶陽、磻溪、高翿、趙孟俯諸本。鈔本參考柰卷及室町時代鈔本。刻本王本除用明和宇惠本外,更參考道藏本、范應元引王本,与道藏宋張太守匯刻四家注本。河上本除用宋刊本外,更參考道藏李道純道德會元所用章句白本。又如傅、范古本,夏竦古文四聲韻所引古老子,及托名王羲之帖本等,均加以批判的選用。 (二)本書在校勘方面,以嚴可均鐵橋金石跋中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條為主,魏稼孫績語堂碑錄,或正嚴誤,或補嚴闕,共四十三條,次之。余如紀昀、畢沅、王昶、吳云之校老子,乃至羅振玉之道德經考异,何士驥之古本道德經校刊,凡与碑本校勘工作有關者,無不盡力搜羅,務求去偽存真,使道德經文字得以接近于本來面目。 (三)本書在訓詁方面,所采舊注有王念孫、孫詒讓、俞樾、洪頤烜、劉師培、易順鼎、馬敘倫、陶鴻慶、奚侗、蔣錫昌、勞健、高亨、于省吾諸家;間亦采取日本大田晴軒、武內義雄之說。案語則隨文聲敘,或出己見,其中有特重聲訓之處,說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四)本書在音韻方面,以江晉三老子韻讀為主,偶有漏失,則以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楨之雙硯齋筆記、李賡芸之炳燭編補之。若劉師培之老子韻表,高本漢之老子韻考,及奚侗,陳柱之說老子古音,則多肊說,其合者取之,不合者棄之。 (五)本書特重楚方言与老子之關系。如四十五章“躁胜寒”,据詩汝墳釋文“楚人名火曰燥”。五十五章“終日號而不嗄”,据庄子庚桑楚篇司馬彪注“楚人謂唬极無聲曰嗄”。七十章“披褐怀玉”,据淮南子齊俗訓注“楚人謂袍為短褐大布”。此類之例,說詳各章,閱者察之。 (六)本書初稿成時,承楊樹達先生、任繼愈先生校正全書數次,梁啟雄、王維誠二先生亦校正其一部分,得益良多。本書即根据諸先生提供之寶貴意見,經數次修改而成。其中如仍有誤謬之處,應由撰者自己負責。又以楊樹達先生貢獻最大,且為其晚年最后之勞績,應以此書為其紀念。一九五七年三月朱謙之。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