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俞叟 陳季卿 陳生 張定 石旻 唐武宗朝術士 尚書王潛在任荊南節度使時,有個姓呂的小伙子,穿著破衣,騎著毛驢,面帶饑寒之色,遞進名刺來拜見王潛。王潛很不禮貌地待他。呂生心里不痛快,就住在旅館里。過了一個多月,呂生的窮困程度更加嚴重,就到荊州集市去賣他所騎的那頭驢。有個市門監俞叟,把呂生叫過來跟他說話,又問他來這里有什么事。呂生說:“我家住在渭北,家里貧窮,父母年老,我沒有什么好吃的東西供養老人。”府帥公是我的重表伯父,我不怕路遠而來拜訪他,指望他可怜我家貧寒能周濟我。可是我進去拜見他時,他不理睬我,這難道不是命運嗎?”俞叟說:“我雖然貧窮,沒有錢糧來周濟你的急難,然而剛才看到你面帶饑寒之色,覺得很不公平。今天晚上我為你准備一頓飯,希望你住在我的家里。”呂生沒話推辭,就答應了。于是俞叟把他領進一個房間,那里低矮簡陋,房檐和牆壁都坏了,沒有床榻,也沒有草墊和褥子也就是用陶器盛來脫了皮的粟米飯而已。吃完飯以后,夜已經很深了,俞叟對呂生說:“我早年喜好道術,曾經隱居在四明山,跟著道士學習防止衰老的方術,有志向卻沒成功,自己就隱匿形跡來到這里,將近十年了,而荊州沒有知道我底細的人。因為你被困在旅館里,我能無動于心嗎?今天夜里替你安排一個小小法術,用它幫你弄到回去的路費,不也是可以的嗎?”呂生雖然怀疑這可能是荒誕虛妄的事情,然而也覺得這事很奇异。俞叟就拿出一個瓦器放在地上,將近吃頓飯的時間,把那個瓦器拿起來一看,看到里面有一個身高五寸左右的小人,系著紫色的綬帶金色的腰帶,低著頭拱著手。俞叟指著那個小人對呂生說:“這就是尚書王公的魂靈啊。”呂生仔細地觀看那個小人的狀態和相貌,果然很像王潛,心里默默地覺得奇怪。俞叟就告誡那個小人說:“呂生本來是你的表侄,家里為貧所苦,沒有力量供養父母,特意從渭北不怕遙遠來找你。你應當优厚待他,安排住處,供給糧米,盡到關心親戚的責任。你為什么這么倨傲,竟不看顧一下?難道沒有人心嗎?今天我不責罰你,你應當多多資助他,不要使他再作滯留之客了。”那個穿紫衣的人躬身作揖,好像接受教訓的樣子。俞叟又說:“呂生沒有仆人和馬匹,可以送給他一匹馬一個仆人,再拿二百匹雙絲細絹贈送給他。”穿紫衣的人又躬身作揖。于是俞叟又把瓦器放回地上,過了一會儿,再掀起那個瓦器,那個小人已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天快亮的時候,俞叟對呂生說:“你應當赶快回去,王公很快就會召你去了。”等到呂生回到旅館后,王公果然派人召他,他就隨著差人去了。剛一見面,王公就道歉說:“你不怕路途遙遠來拜訪我,我管理的軍府事務太多,沒能抽出時間接待你,好好談談,因此很慚愧,希望你能体諒。”當天就安排呂生到驛亭去住,又与他游樂了几天。呂生告辭要走,王公贈給他仆人馬匹和二百匹雙絲細絹。呂生更加覺得這事奇异,但不敢說,等回到渭北几年后,因為与几位友人相聚住在一起,談到靈怪之事,他才把那件事說給別人听。 陳季卿家住江南,离開家里已經十年了,去考進士,立志考不中不回家。因為一直沒考中,就滯留在京城,靠賣字維持衣食。他經常到青龍寺去拜訪和尚,有一次,因為和尚外出,他就在暖閣中休息,等著和尚回來。有個終南山的老頭,也等候和尚回來,正在爐旁坐著,他就揖讓陳季卿到爐旁來。坐了很久了,那個老頭對陳季卿說:“太陽已經偏西了,你大概餓了吧?”陳季卿說:“真的有些餓了,可是和尚又不在,怎么辦呢?”老頭就從肘后解下一個小口袋,拿出一寸見方的一塊藥,只煎了一杯,把它給了陳季卿,說:“用它大約可以解除饑餓了。”陳季卿喝完以后,覺得肚里飽飽的,心情也舒暢了,饑寒的痛苦全消失了。暖閣東邊牆上有一幅《寰瀛圖》,季卿就去尋找江南之路,不覺長歎說:“能夠從渭水泛舟到黃河,到洛陽一游,到淮河游泳,渡過長江,回到家里,也就不為沒有成就功名而還家感到后悔了。”老頭笑著說:“這不難辦到。”就命僧童到階前去折一片竹葉,做成葉舟,把它放到圖中渭水之上,說:“您只要把目光集中在這只小船上,就能使你剛才所說的話如愿了;不過到了家里,千万不要久留。”陳季卿盯著那葉小舟注視了很久,漸漸覺得渭水起了波浪,一片竹葉也漸漸變大,像席子似的船帆已經張開,恍恍惚惚好像登上了船。開始從渭水到了黃河,把船系在禪窟寺廟下,在南邊柱子上題詩,寫的是:“霜鐘鳴時夕風急,亂鴉又望寒林集。此時輟棹悲且吟,獨向蓮花一峰立。”第二天,到潼關停留,上了岸,在關門東普通院門題句,寫的是:“度關悲失志,万緒亂心机。下板馬無力,掃門塵滿衣。計謀多不就,心口自相違。已作羞歸計,還胜羞不歸。”從陝西向東行,凡所經歷之外,完全像他以前希望的那樣。十几天到了家,他的妻子兄弟在門前拜迎。晚上又寫了《江亭晚望》詩,題寫在書齋,那首詩是:“立向江亭滿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田園已逐浮云散,鄉里半隨逝水流。川上莫逢諸釣叟,浦邊難得舊沙鷗。不緣齒發未遲暮,吟對遠山堪白頭。”這天晚上對他的妻子說:“我試期臨近,不能久留,應該登舟而去了。”于是又吟詩一章贈別他的妻子,這首詩寫的是:“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飲,詩成和淚吟。离歌栖鳳管,別鶴怨瑤琴。明夜相思處,秋風吹半衾。”將要登舟時,又留下一首詩贈別眾兄弟,詩中寫道:“謀身非不早,其奈命來遲。舊友皆霄漢,此身猶路歧。北風微雪后,晚景有云時。惆悵清江上,區區趁試期。”一更以后,陳季卿又登上了竹葉舟,在長江之上泛舟消失了。他的兄弟妻子等人在江邊痛哭,認為他成鬼物了。他憑借一葉小舟飄飄蕩蕩,循著舊路又回到渭水之濱。上岸以后,他租了一匹馬,又來游青龍寺,清清楚楚地看到終南山那個老頭依然圍著粗麻衣坐著。陳季卿就向老頭道謝說:“我回是回去了。莫非是夢嗎?”老頭笑著說:“六十天后你自己就知道了。”這時天色將晚,和尚還沒有回來,老頭就走了,陳季卿也回到了旅館。兩個月后,陳季卿的妻子帶著金銀和布帛從江南到來,說是季卿已經厭世了,特意來尋訪他。他的妻子說:“某月某日回家,那天晚上在西齋作了詩,同時還有兩首留別詩。”陳季卿這才知道他回家不是夢。第二年春天,陳季卿落榜向東回家去,到禪窟和潼關東門寺廟,看到自己所題寫的兩首詩筆墨還是新的。后來陳季卿考中,功成名就,便不再吃一粒糧食,入終南山而去。 茅山的陳生,停止吃糧而練气,居住的地方有几間草堂。有一次,他偶然到延陵去,到出賣勞力的作坊找人幫他背藥物,返回山中住處。因為工錢低,多數人都不肯。有一個人力气大,然而智力不足,有點像痴呆的人,全身生滿了疥瘡,上前行禮說:“我可以去。”陳生就叫他拿著口袋跟著走,做活的工錢多少,那個人也不問。到了茅山陳生居處以后,那個人就想要留下來砍柴,完全不計較价錢,他与陳生約定,每天砍五捆柴,陳生說:“我不吃糧食,沒有飯給你吃。”那個人回答說:“我是個貧窮的人,在什么地方能吃到飯?只要挖草根吃,也就可以了。”于是他每天砍十捆柴,五捆留在房內自己燒,五捆供陳生用。恰逢山下有個士宦人家的妻子患了牙痛,拜訪陳生尋覓藥物,那家人天天來請求,又派小丫環送梨果餅子之類的食品。陳生不吃糧食,果食也不吃,每次送來東西,就被雇來的那個人接過去吃了。那個人還笑著對人家說:“明天再送來,我一定有藥。”如此情形已有多次了。有一天,雇來的那個人一起送來十捆柴,放到陳生的住處,作為兩天的用柴。天黑以后,那個人把門鎖上,在里面點火,拿一個小鍋出來。陳生偷偷地去看他干什么,看到他從葫蘆中倒出几盒的水銀,煎熬起來,攪拌得像稀飯,又投進一丸藥,水銀就變成金子了。那個人把它搓成兩個丸,用紙包上放到怀里,剩下的做成金餅,悄悄地把它帶著走出門去。第二天,太陽升起很高了,求藥的人來到以后,那個人就把搓成的丸交給來人,叫患牙痛的人含著它。那個牙痛患者含了一丸,還沒用到一半時就康复了,疼痛停止了,只是打出几十條小虫。陳生等那個雇來的人外出,在他的房間里搜尋觀察,找到了兩卷書,看不明白書上的意思,就把它藏起來。雇來的那個人回來后,發現書不見了,很生气,就罵陳生。陳生不敢隱瞞,就把書又還給了他。那個人說:“我今天走了。”就出了門,跳入水里洗個澡,竟然變成了美少年,再也沒有疥瘡了。 拜別之后,跳進深澗中,最終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張定是廣陵人,少年入學。有一天他起得很早,天气很冷,一輪曉月挂在天邊,街上沒有人。張定獨自走了一百多步,有一個道士走得很急。那個道士回頭看見了他,就站住對他說:“你這個人可以教啊。”就問他:“你喜歡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說:“喜歡長生不老。”道士說:“這不難辦到,你有仙骨,探求道術一定能成功。我暫且教給你變化的法術,不要泄露給別人。十年后,我親自接你。”于是把口訣教給了他。張定謹慎小心,不喜歡說話,在家里很孝順,也曾偷偷地練習這個法術,召鬼神、變人物,沒有不能變的。有一次,他与父母一起去連水縣探親,到縣以后,有音樂戲劇,大家都去觀看,唯獨張定不去。父母對他說:“這個戲很熱鬧,親戚里外的人都去,為什么唯獨你不去看呢?”張定回答說:“恐怕尊長要去,儿不能去。”父母要去,張定說:“這里有青州大戲,也可以看看。”就提著一個水瓶,可以裝二斗以上,中間空空的沒有東西。把它放在院子里,像巫師道士作法邁步繞著水瓶走了二三圈,就把水瓶放倒在院子里。這時,出現了無數的人,都六七寸高,有官僚、將吏、士女和觀看的人,滿院子一片喧鬧。馬上又出現了無法比擬的設廳戲場:隊仗、樓閣車棚、音樂百戲,無不精密周詳。這樣安樂地擺布了一天,父母与他一起觀看。到天黑時,又把水瓶放倒在院子里,人物車馬、千群万隊曲折連綿地都進到瓶內。父母把瓶拿起來看,瓶中又是空無一物。張定又能用刀劍剪割自己的手腳,剜出五髒,分挂在四面牆壁上,過了很久,自己又恢复身体原狀,安适地沒有痛苦。每當他看到圖障屏風,有人物音樂的,就用手去指點它們,都能飛走歌舞、說笑跑動,跟真的沒有不同。父母問他從哪里學來這套法術,他說:“我的師父姓藥,是海陵山的神仙。已經教我學會升天之道,約定在十年,現在已經七年了。”于是与家里人告別入天柱山隱居,臨走時告訴父母說:“如果你們心里想念我,儿自會回來,不要太憂慮了。”這樣,每當父母想念他的時候,他就回到家里來,不久又飛去。有一天,他對父母說:“十六年后,廣陵將變成廢墟了,可以把家搬到海州,而到福地去。”又留下兩粒丹藥給父母,說:“把這丹藥服下,可以一百多年沒有疾病。”從這次走后,他再也沒有回家。他的父母吃了丹藥,神清气爽,飲食嗜好,比年輕力壯的人強一倍,于是就把家搬到了海州。乾符年間,他的父母還活著。 有個叫石旻的人,不知道是哪里人,在江湖之中到處漂泊行止不定,已有很多年了。他道術玄妙,几乎沒人能想象得出來。長慶年間,到宛陵郡作客。有個姓雷的男子,曾經做過宣城部將。有一天,他与几位朋友在郡南的別墅中聚會飲酒,石旻也在座。雷家的仆人用网打到了一條魚,有几尺長,送到別墅來。這一天,雷生与客人都醉得很厲害。眾位客人都走了,唯有石旻住在雷家的別墅中。時當盛夏,熱得很,到第二天看看那條魚,已經腐敗臭爛不能吃了。雷家仆人將要把這條魚扔掉,石旻對他說:“這條魚雖然坏了,我有好藥,還可以讓它活過來。”雷生笑著說:“先生隨便亂說,縱有好藥,怎么能把這條腐爛的魚救活呢?”石旻說:“希望您看看怎么救吧!”于是從衣服中拿出一個小口袋,口袋中有几粒藥,他就把藥倒到那爛魚身上。不過吃頓飯的時間,那條魚就像當初一樣新鮮濕潤,不一會儿,就搖鰭振鱗,好像在洪流中游動。雷生對此很惊奇,對石旻拜了兩拜遜謝說:“先生的法術,可以說是神了!我們這些塵俗中的聾子瞎子,仰望先生高大的形象,如同井里的蝦蟆与云中飛禽相比一樣,哪里能与我們為伍呢?”在這之前,雷生得了腹中結塊的病已經多年了,于是雷生就向石旻討求他衣袋中的丹藥,一心指望減少長久的痛苦。石旻不同意,并且說:“我的丹藥最清最廉,你們這些世俗之人嗜好沒有節制,髒腑之內魚、肉堆集。假使把我的丹藥要去吃到肚子中,那么髒腑中的污气与藥力相攻,如同水火交戰,難道還有完整的人嗎?千万不能吃。”石旻又說:“神仙不難修成,只是塵俗牽累太多,像檻中猿、籠中鳥一樣,空有飛翔跳躍的想法,哪能辦到呢?”直到會昌年間,石旻才死于吳郡。 唐武宗皇帝喜好神仙奇异的法術,因此全國范圍內的道流和方士,來到京城的人很多。趙歸真探究道家奧妙的玄机,來制取鉛汞,見到他的人無不敬畏。他又請求皇帝在宮禁之中修筑望仙台,高百尺,認為這樣可以駕鸞馭鶴,約定日期而前往上清。他常說:飛煉必須得到生銀。皇帝就下令派人到樂平山開采收集,不久又大規模地役使勞工,但開采出來的都是質地粗劣的石頭礦石,生銀無從而得。趙歸真就齋戒祭祀了几天,把皇帝的書札送到岩洞。忽然有個老人拄著拐杖來到說:“山川寶物,為有道之人而出現;何況圣明的君主把修行道術作為自己的意念,這怎么能感應不到呢?尊師不要再擔憂了,明天一定遵從你們的請求。”說完就出去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哪儿去了。這天晚上,有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山上的礦敞開几十丈,銀液就噴涌出來,与進獻給皇帝使用的數量相符合。宮中修煉的人很多,外邊的人很少知道那些法術。還有金陵人許元長、王瓊,善于畫符變化,近于役使鬼神。會昌年間,皇帝下令把他們召到京城,讓他們出入宮廷。唐武宗對他們說:“我听說前朝有個明崇儼,善于使用符菉,常取羅浮山的柑子,來貢奉皇帝吃的水果。万里路程,一去一回,僅僅用了十來天。我師的法術難道比不上先朝的法術,你們不能与明崇儼比美嗎?”許元長起身辭謝說:“臣接受法術,還沒有達到玄妙的境界,如跋山涉海,恐怕欺騙圣德;但千里之間,我可以不到一天就到達。”武宗說:“東都洛陽經常進貢石榴,現在已經熟了。你今天晚上一定弄來十顆。”許元長奉圣旨出去。到天亮的時候,皇帝的寢殿剛開門,他就用金盤盛著石榴,放到御榻之上。不一會儿,宮中使者進殿向皇帝奏報,又把丟失的石榴數量報告皇帝。法術的靈驗變通,都是這一類。王瓊善于禁咒東西,無所不能。正在冬季,他把藥埋在几株桃樹、杏樹之下,一天夜里,許許多多的花全都開放,芬香濃烈而又鮮艷,一個多月花才凋謝。到唐武宗駕崩后,趙歸真与王瓊全被驅逐流放到岭南,只有許元長逃跑了,誰也不知道他到哪儿去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