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詩曰: 逝水滔滔不斷流,浮生寄這似虛舟。 垂髫童子霜堆鬢,矍鑠禪師雪洒頭。 回首功名成大夢,俯思榮辱付浮漚。 釋歸极樂玄驂鶴,万古傳揚姓字留。 話說隋煬帝被突厥圍困于雁門關,眾皆危懼。帝遣元帥虞世基率精兵開關出戰,大敗而歸。煬帝大惊,詔天下募兵,守令勤王。當下屯衛將軍云定興知天子有難,聚集豪杰,起軍發馬,赴邊塞救駕,惊動一個年少英雄,年方十六,聰明勇決,識量過人,前來應募。卻是太原留守大將軍李淵之子李世民,來見云定興獻策道:“突厥敢舉兵圍天子于雁門,必謂我等倉猝不能赴援。今白晝則引旌旗,左出右入,東進西退,令數十里不絕;黑夜則金鼓之聲相應照會,吶喊不息。猾虜必疑援兵大至,望風而适矣。”云定興依其計,果然突厥疑有大兵,漸漸散圍,不敢逼迫。不半月間,各郡救兵皆到。突厥聞知,解圍而去,煬帝方得還朝,大賞眾將。自此李世民之名,四海盡知,英雄欽服。 李世民見天下大亂,盜賊滿前,已知隋室將亡,陰有安天下之志,輕財養士,結納賢豪。有一謀士,姓劉名文靜,又一宮監,姓裴名寂,旨与世民相善,密議大事。劉文靜道:“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劉武周已据汾陽宮,群盜殆以万計。當此之際,有真主驅駕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盜入城,劉某為令數年,盡知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統之兵,复且數万。一令之下。誰敢不從!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半年間,帝業成矣。”李世民大悅。對父李淵道:“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盜寇,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李淵大惊道:“汝安得出此言?取滅族之禍也!”次日,李世民又道:“目今盜賊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愿大人早定大計。”李淵笑道:“吾夜間思汝之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喪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世民和裴寂設計,暗囑宮人張、尹二妃設宴宮中側殿,待李淵酒酣,二妃擁抱,同臥龍床,恣樂通宵。次日,李淵怕事露,定計殺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將,遂作符飭內宮監庫物賞軍,改換旗幟,軍聲大振。先据晉陽,又取長安,開倉庫賑濟窮乏,改立白旗,聚集文官武將,大小軍士,宰牛殺馬,祭賽天地諸神,誓眾于野,作檄文遍達各郡。又差眾官迎接代王侑即皇帝位于天寶殿,改元義宁元年,大赦天下。時隋煬帝駕在江都,遙尊為太上皇。李淵自立為唐王,都督內外諸軍事。 此時宇文化及、宇文智、司馬德勤、裴虎、孤行達等,扈煬帝在江都,聞知長安李淵有變,自為唐王,心下不平,奸党合謀,于大業十三年夏四月,弒煬帝于玄門之側,立秦王浩即皇帝位。探馬報到長安,李淵大哭,聚眾官發喪挂孝,望江都遙祭。當下諸大臣謀士皆有尊李淵為帝之心稟于李世民。世民与劉文靜、裴寂、李靖謀定,差文武官員隨司農少卿裴之隱請詔。此時恭帝年幼,即令蕭造草詔,愿禪位于唐。百官奉李淵即位,改元武德元年,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傳檄諸郡,共起軍馬伐宇文化及。化及敗績,被李世民斬之,傳首長安示眾,天下稍定。 消息傳入西蜀,杜伏威升殿,聚集文武商議。查訥當先奏道:“老臣近聞唐王李淵禪了隋朝大位,目今又滅了宇文化及,其余諸國,或降或滅,已聚勇將千員,精兵數十万,謀臣智士皆傾心事之,眼見得天下十有七八矣。況兼太原分野,王气正盛,紫微星光彩倍常,正應昔日林禪師之言,主公亦須預備戰守之策。又聞李公子世民,仁明英武,識量過人,傾身下士,豪杰景從,有帝王之表,主公不可輕視之也。”杜伏威道:“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亂极生治。自晉世祖受禪以來,五胡亂夏,繼以五代兵戈迭興,戰爭不息,群黎涂炭,四海凌夷。以今度之,將及五百年矣,上天豈無好生之德,忍使生靈久困水火哉!太原帝星朗朗,林太師常言此地必有真人,即此推之,李世民非命世之主而何?孤弟兄三人,自十六歲起兵,屈指五十余年。感軍師神机妙算。百戰百胜。初受齊后主之恩,次感隋文帝之德,以一介儒生而位居王侯,食祿五十余載,富貴久而且极,人生快活滋味,不過如此。吾聞位高者責重,貴极者身危,戀戀于此,禍基不遠。意欲遨游方外,寄跡煙霞,辟谷延年,訪真修道,卿意以為何如?”查訥道:“主公何出此言?大丈夫翹首雄飛,豈甘雌伏?太原雖有真人,大事猶未可必。主公鼎足三國,戰將數百員,精兵二十万,進則可以橫行天下,退則可以扼守西蜀。唐兵至此,三國互相救援,蜀地必能保全。設或天命在唐,不過奉其正朔,納款歸命,如亡隋故事,則子孫可以永保富貴。主公何故思及方外之事,使英雄气短,謀士志消?人心一解,大事去矣!老臣切以為不然。”杜伏威道:“軍師之言雖善,但大數已定,非人力之所能為。今以天下事度之,世民應天順人,仁義播于四海,大物必歸唐主。孤若秣馬厲兵与之抗衡,必蹈烏江之轍;如稱臣納土,委身事之,又非忠臣不事二主之心,豈不貽笑万世?須待林太師、西秦王、万壽王相會,共議良策。” 君臣正商議間,忽近臣奏:“万壽爺有檄文到來。”杜伏威拆開与查訥同看,上寫道: 即今三月二十五日,乃林太師壽誕,屈王兄車駕早臨,同往山中奉 祝。專候再拜。杜伏威道:“若非張三弟預達,則几乎失忘師爺壽誕。”隨差官備辦禮物,同軍師查訥、世子杜世廉——即杜應元之子,胜金姐所生,乃天定王之弟。時胜金姐已故,因夫人舜華只生一女無嗣,立為世子——老將尉遲仲賢,隨從杜伏威起駕到青州郡。此時西秦王薛舉車駕已到,万壽王率文武百官出郊迎接。二王入城上殿行禮,設宴相聚,不胜之喜。說及唐朝之事,皆無定議。張善相道:“天气融和,万花如繡,明日同二位王兄且去郊外游樂一番何如?”天定王、西秦王同聲道好。次日,張善相頒令旨,整備車駕,郊外游玩。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各駕龍車。三位世子——杜世廉,胜金所生;薛仁禹阜,囗蜚仙所生;張一奇,琳瑛所生——軍師查訥、文武百官,俱騎駿馬,內侍儀從、軍兵共千余人,出西門游玩。此時暮春天气,風日晴和,百花開放,山明水秀,柳綠桃紅。君臣看之不足。有詞為證,詞名《瑞鶴仙》: 悄郊原帶郭,芳草路,馬跡車塵漠漠。垂楊獻山角。蕩春風搖曳, 珠帘翠箔。鸞呼燕狎,顫巍巍,花枝重壓。有山靈勸我,慢解繡鞍,且尋 杯酌。 不計程途迢遞,遇酒逢花,高歌緩頰。君臣共樂,扶酣醉,繞 紅藥。看前村已欲,紅稀綠暗,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春游 興劇。 看看日色近午,張善相問侍臣道:“此地有甚寺院可以暫息?”近臣奏:“前去不遠,有一個伏龍觀,极是高大寬敞,可歇車駕。觀后有牡丹國盛開,共數十种,天下無賽。奉殿下令旨,御膳早已整備在觀,候駕宴賞。”張善相即命往伏龍觀。少頃到觀前,觀中道眾撞鐘擊鼓,俯伏山門接駕,一齊殿中坐定,道士獻茶。內侍奏:“后園筵席完備,請三殿下赴宴。”三王同入后園,看那牡丹,果然開得茂盛。但見: 千葩吐艷,万萼呈奇。王樓寶相,楊妃亭畔倚欄杆;魏紫姚黃,飛燕 掌中施妙技。迎風向日,渾如帶酒新妝;側面傾心,儼若向人私語。不 隨桃杏妖嬈色,獨占群芳卉里王。万壽王分付內侍,摘黃白二种,插在古瓶之內,置于席上佐酒。正宴樂間,只听得隔牆浩歌之聲,甚是清亮。王等側耳听時,歌道: 丹砂九轉換成仙,在在為家處處天。一粒粟中藏世界,三升鐺里煮 山川。白鶴有情呼即至,黃金無色化非艱。身中火棗誰人識,此藥原來 便駐顏。歌罷,鼓掌而笑。又一人歌道: 何處是吾家?饑來食絳霞。琴彈碧玉調,爐煉白朱砂。曾經舟化 米,親見棗如瓜。一瓢藏太极,三尺斬妖邪。寶鼎存金虎,元田養白 鴉。目前真閬苑,何必泛星搓?歌罷,二人狂叫大笑。薛舉听畢大怒,喝令將官拿觀中老道士來見駕,道:“這賊道好大膽!孤兄弟在此飲酒,甚人在隔壁高歌狂笑?你輒敢留此等狂夫,放肆攪扰!”著軍校拿下,捆打一百。道士俯伏地上,戰兢道:“小……小道罪……罪該万死,乞殿下天恩饒……饒恕。兩月前來……來……來這兩個游方道人……”杜伏威笑道:“那道士不必慌張,慢慢說來。”道士又稟道:“這兩個道人拿些銀兩,定要租牆里那一間房煉丹。小道慮來歷不明,再三推阻,二人抵死要住,只得暫許數日。小道暗里窺他兩個道者,倒也安靜,終日閉目危坐,端然不動,又不見他飲食,不知今日為何風顛起來,惊犯圣駕,伏乞天恩。”杜伏威道:“放了這道士。”就差內待到房內好好叫那兩個道人來見,不可大惊小怪。 少頃,內侍官領著兩個道人到花園內來。眾人舉眼看那道人,一個生得蒼顏鶴發,瘦臉長髯;一個生得長眉大耳,闊面重頤。身上都穿著一樣的百衲道袍,頭上都戴一頂班竹道冠,腰系麻絛,腳穿草履。飄飄然有出世之表,徐步向前,打個稽首道:“三位殿下稽首了。”薛舉怒喝道:“汝是何處野道,見孤等不下拜,敢如此無禮,甚為可惡!”那長髯道人仰天大笑道:“貧道乃方外野人,不習君臣之禮,那里省得什么跪拜?”杜伏威道:“這也罷了。孤問你二位道者,為何不去云游,卻在此長歌狂叫?”那闊臉道人笑道:“貧道二人久聞西蜀名山胜景甚多,故云游至此,亦是暫寄蘧廬耳。到此數月,欲覓一施主舍酒与貧道二人,吃個酩酊,未遇其人。适聞酒香扑鼻,不覺興動,聊發長歌,以遣清興。”杜伏威道:“你二人既要化酒,何難之有?”叫御膳官取一埕酒与二道者飲。張善相問:“你二人可用葷么?”二人答道:“用齋。”張善相道:“杜爺賜你酒,孤賜你一齋。”分付內侍整一桌蔬齋,看兩個座儿与他飲酒。二道人稽首謝了,旁邊坐下,自斟自酌。瞬息間,一埕酒已吃完。杜伏威道:“汝二位還能飲么?”二人道:“蒙賜這一埕酒,只可与貧道潤喉而已,酒興二字,全未,全未!”杜伏威大笑,分付內侍再取酒來。管廚官又取一埕好酒与二人,霎時間又飲盡了。頃刻吃盡了四埕美酒,兩個才立起身來,呵呵笑道:“這四埕酒,略嘗滋味。”向前稽首稱謝。 杜伏威道:“不必謝了。今你二位乘著酒興,卻往何方去?”長髯道:“俺們离此前去,到太原要見秦王李世民一面。”杜伏威道:“當今唐天子登基,全仗秦王,以成大業。汝二位去見他何用?”闊臉者道:“如今秦王功蓋天下,四海揚名,英雄豪杰,莫不歸附。李淵得享天位,皆秦王之力。群臣共議立秦王為太子,其兄建成,其弟元吉,暗妒造謀,每欲殺之。貧道去見秦王,勸他棄職歸山,隨俺兩人云游天下,授以長生不死之術,煞強似立身坑阱后,以罹大禍。故欲去走一遭,二來兼求一醉。”薛舉大笑道:“此狂夫之言,滿口胡柴。秦王自起義兵,沖鋒冒陣,出万死一生以得天下,正要混一區宇,享太平無疆之福,成子孫万世不拔之業,豈肯隨汝遠山云游,餐風宿露?言之太迂,深為可笑!”長髯者道:“大王但知其樂,不知其苦。俺道人們慈悲為主,方便為門。從唐高祖即位以來,誅邪伐叛,六十四處煙塵,消除了大半。狠征惡戰,滅族亡軀,不知喪了多少英雄!當今占据城池,稱孤道寡的,尚存一二十家。數年之間,眼見得亦罹此禍。貧道欲一一勸化,使眾諸侯急流勇退,避患潛蹤。其中肯棄功名、撇富貴而明哲保身者,能有几人?故此欲往太原見秦王,力勸他依行學道。秦王斂手,則眾諸侯皆得高枕無憂。這不是貧道們的慈悲方便處?”薛舉道:“這道人又胡說了!李世民天生英杰,命世奇才,豈不知治世安民、撥亂反正之理!乃一旦棄帝王之業,違仰望之心,而從汝修行學道乎?”道人道:“俺二人雖方外野人,頗明天象。每見太原王气郁然,紫微星朗朗拱照,豈不知李世民是一代真主?噫!但恐彼之得意處,即是三大王之失意處也。”薛舉怒道:“唐朝自得中原,孤等自守西蜀,土壤懸隔,有何优哉?”道人道:“大王試說古往今來命世之主。曾有不統一者乎?目下唐主內憂蕭牆之變,外有群雄之角,蜀地險峻,路僻糧阻,故遲遲未進。而數年后,內難既靖,群雄盡滅,唐之旌旗,不指西蜀而誰指哉!大王若与之抗,寡不敵眾;北面而事之,又惹天下英雄恥笑,此際當如之何?”說得薛舉閉口無 杜伏威道:“二位仙長确有定見,孤弟兄每每慮及于此,未有成議。今蒙賜教,令人豁然頓悟。孤久慕玄修,夢想仙風甚渴,但恐俗骨凡胎,難到蓬萊弱水,若得仙長破述指路,豈惜區區富貴功名?”那道人道:“大王,但恐你心不堅耳。學道何難,修真亦易,墮劫与飛升,乖爭方寸間。三位大王起兵以來,雖然殺戮生靈,只為濟民利物,身居富貴,行實清廉。況能薄名利,遠聲色,輕貨財,滅滋味,屏虛妄,除嫉妒,俠膽貞肝,靈台炯炯,比皆人之所難及也。若能委脫紅塵,逃出羅网,將大位傳与世子,割愛分恩,清心寡欲,隨貧道遨游四海,浪蕩煙霞,吸風飲露,嘯傲乾坤,數年間,必悟玄机,定超塵劫。若非宿緣有在,三大王焉能与貧道一面乎?請即長往,不必多疑。”杜伏威三王皆低頭不答。道人又道:“天定王,天定王,記得隔塵渡頭,天主樓上賜酒受教,云五十三年后,依然上王樓。詩猶在耳,何遽忘之?”杜伏威听罷,猛然省悟,离席道:“二位仙長莫非就是褚一如、姚真卿么?”道人笑道:“闊別久矣,此處重逢。”杜伏威慌忙下拜道:“弟子為塵俗所迷,不知大仙駕臨失迓,万罪,万罪!”道人答禮道:“吾二人奉天主法旨,接引三位到蓬壺學道,以待行滿飛升。無由進見,故托酒狂歌,微言隱諷。莫罪,莫罪!”杜伏威拜罷,薛舉、張善相、查訥一齊上前行禮。張善相道:“此二位仙長与王兄何處曾相會來?何不早言,費了許多唇舌。”杜伏威笑道:“就是孤一向對林太師并二位賢弟所言,送公公骸骨還鄉時,路阻大溪,得二仙長扁舟濟渡,引入仙境,參見混一真人,傳授琴棋心法,又賜仙果瓊漿,住了兩日。拜別之際,真人賜八句詩道:‘遇喜不為喜,逢憂豈是憂?囹圄百日患,舒抱莫含愁。棧閣成基業,深淵解組休。五十三年后,依然上王樓。’至今珍佩不忘,歷歷應驗,獨有深淵一句不明。今思深淵者,李淵身為唐帝也。适才偶爾相逢,卻像曾交半面,顛倒尋思不起,不是仙長自言,几乎當面錯過。但孤等愚夫俗子,不識玄机,懇求仙長點化一二,三生大幸。”三王躬身請二仙上坐飲酒,二仙道:“貧道不复飲矣。适間所賜美酒,仍在埕中,未曾飲去,借此以試大王耳。告別前往成都府威鳳山下小庵內,專候三位駕臨,切莫羈誤。”杜伏威道:“謹遵仙旨,弟子等往峨眉視林恩師之壽事畢,即相會于成都矣。”二仙點首,長嘯一聲,倏然不見。万壽王等,且惊且喜,一齊上車回朝,整頓禮物,率領三位世子、查訥等,一同起馬來到峨眉山。 天定王等下車馬,步行上山,進庵參見林澹然。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稱觴祝壽,次及杜世廉、薛仁禹阜、張一奇、查訥上壽了,然后進上禮物,即于草庵之內,次序坐下飲酒。杜伏威將西郊游玩,遇二仙點化;棄位學道之事說了,又道:“不肖等三人已許之于成都威鳳山相會,未曾稟知師爺,不敢擅便。今見恩師之后,即長往矣。”林澹然道:“汝三人功成名遂,皆具仙風道骨。今能同志棄家修道,必能蟬蛻塵寰,登紫府而位上仙,可賀,可賀。況三位世子,俱老成英偉,足繼大業,不墜家聲。今俺有一樁大事,正欲与汝等一見,今幸俱會于此,亦系宿緣,使老僧無限歡喜。今晚三王、世子与近仁暫宿草庵,明日午時,老僧即當西歸永別。”杜伏威等大惊,一同站起身來道:“師爺何出此言,使某等神魂欲絕,幸再留几年。”林澹然笑道:“明日午時,俺的大限已到,何能強留?今夜与諸君相敘一宵,便當回首。”杜伏威兄弟三人淚如泉涌,悲泣起來。林澹然勸道:“三王不須悲切,老僧年已過百,受享逾分,复何憾焉!”杜伏威掩淚道:“師爺修煉既久,自當驂鸞駕鶴,羽化飛升,為何又入這境界去?”林澹然道:“釋玄二教,總屬虛無。古佛上仙,須离幻体,雖圣祖佛老,亦所不免。”薛舉道:“師爺預知未來之事,此一去靈光歸于何處,不肖等复可相見否?”林澹然道:“脫此皮囊,即歸覺路。釋道殊途,一時未能遽會。”張善相道:“師爺西歸,乞留一言,遺世廉等終身佩服,以為蕃蔡。”林澹然道:“待三子自問,方可教之。”杜世廉即起身敬問:“守己待人之道何先?”林澹然道:“立心宜誠,待人宜恕。”又問:“事君治民之道何先?”林澹然道:“事君宜敬,莫以得失為榮屏;治民宜寬,莫以督責掩仁慈。”薛仁禹阜躬身問治國治家之道,林澹然道:“治國要知民情,辨忠佞,遠异端,重農務。治家恭儉好禮,勤職業,擇鄰居,遠損友,勿使妻妾近尼釋而多勃溪,勿使子弟愛游佚而無生計。”張一奇整容問處變用兵之道,林澹然道:“處變貴于知机,貪者受禍;用兵明于賞罰,吝者遭殃。總之要重英豪,知進退,察虛實,同甘苦。勿以敗惰,勿以胜驕。知此數者,為將之道,其庶几乎!”三子拱手受教,重斟美酒,再整佳肴,飲至更深。林澹然令眾人安歇,杜伏威等道:“只有一官之會,焉可酣睡?”撤去杯盤,林澹然盤膝跌坐禪床之上,杜伏威等次序坐談,直至天晚,依依不舍。 早膳已罷,林澹然入房內,香湯沐浴畢,換了一身布服,對眾人一一合掌相別。印月、樵云二人跪下,泣求修焚衣缽,林澹然但道“靜養”二字,再問時,林澹然又道“無欺”,二人言下省悟。澹然即命抬出龕子,放在庵前,林澹然跨入,端坐于內,問印月道:“有午時否?”印月道:“將是午時。”杜伏威一行人環立龕前,林澹然手持念珠,對眾道一聲:“大眾保重,老僧告辭了。”閉目垂眉,一霎時神光出舍,圓寂去了,只見鼻中垂下玉箸來。杜伏威等跌足慟哭,大小官民人等,無不下淚。杜伏威道:“且住,有一樁要緊大事,倉猝間不曾問得,深為可惜。”眾人問何事,杜伏威道:“不知林師爺要何人下火,失于問及。”印月道:“大爺已曾分付,不必他人下火,回首一晝夜,自有真火從足心而起,可以自焚本相。”杜伏威遂命燃香點燭,設祭修齋,出示曉諭三國官民人等,盡皆挂孝,遍處傳說林圣僧坐化,當有真火焚身。遍處傳揚,次早上山來燒香的人,若男若女,何止千万!近傳官禁喝不許近庵。杜伏威道:“不妨,今日林師爺坐化西歸,正要百姓觀看,以顯平昔道行清高,宦官不許禁止。”眾人皆捱近龕前,磕頭禮拜,誦佛之聲,振動山岳。看看午時將至,忽見兩股青煙,從龕底而起,漸漸有焰燒著龕子。此時看的人翻江攪海。良久,焰光大熾,焚著林禪師法身,只見一線金光,從昆侖頂上沖出,直上九霄,化成万道霞光,輝煌燦爛,旋繞空中,恍惚是一金身長老,騎鶴冉冉從西而去。杜伏威等俱各禮拜。上自縉紳,下及士庶,無不頂禮合掌誦佛,直至天晚方散。杜伏威一行人。就于庵中宿歇。樵云在禪床坐褥之下,檢出一張箋紙,乃是林禪師親筆寫的辭世頌子,送于天定王看。杜伏威三人一同觀看,上寫道: 殺人如麻,立身似砥。寵辱不惊,恬淡是菲。酒吸百川,肉吞千 家。醉臥中峰,羲皇自擬。皓月清風,高山流水。長嘯狂歌,何分角 微。心證菩提,法舟相肌生彼蓮花,逍遙無己。 杜伏威將箋文交与世廉,令匠人裱成一軸,藏于宮中侍奉。次早,三王親自拾骨,用玉匣盛貯,葬在中峰頂上,筑成一塔,四圍种植樹木,中立碑亭,上鐫“普靜正教禪師之塔”。側首建一禪院,命譜看守,名為普靜禪院。皆衰經重孝,哭泣祭祖畢,与印月等作別下山。 不說杜伏威等回鎮,且說草庵內黑豬,名小賽者,自林澹然升天之后,每日必到塔前踊躍哀叫,不及半月,斷食死于塔側。土民義之,即葬在草庵之后,壘土成墳,名為義冢。山下仕宦富民,皆感林澹然神靈,各出資財,拆去草庵,大興工作,改成一寺,名為飛龍禪寺,中塑太空禪師法像。眾立印月、樵云為住持,撥山田百畝,以為供奉,四時焚香,与普靜禪院一前一后,香火不絕。后印月年至八旬,一夕忽然坐化,樵云后亦善終。有詩為證: 巋然禪塔倚中峰,普靜松風送曉鐘。 造愛及民恩澤溥,至今香火繞飛龍。 再說万壽王張善相等駕回晉州,換了吉服,文武官員朝見已罷。張善相道:“孤等三兄弟。幼蒙林太師教育之恩,皇天庇祐,十六歲起兵即成大業,至今享五十余年厚福,皆賴眾卿之力。回首功名,一場大夢。假饒活卻百年,孤等已過大半,郊外二仙所言,使人夢中頓覺。昨送林太師歸西,即同二位王兄商議定了,功名已送,正當急流勇退,效范蠡之歸湖,學張良之辟谷,脫卻利鎖名韁,從師云游學道,圖一個長生不老,羽化登仙。今后眾卿各宜盡忠輔佐世子即位,君臣緝穆,上下齊心,愛民節儉,重賢尊德。或遇唐朝動軍,皆要遵依查軍師約束,切莫負孤之言。”杜伏威、薛舉亦喚杜世廉、薛仁禹阜分付一場。三個世子一齊跪下,大哭道:“父王年近古稀,正當安享天年,豈可听信邪道之言,遠离鄉國?況路途風霜勞頓,惟慮有損無益。愿父王以社稷為重,莫被邪道之所惑也。”三王含笑不言。群臣一同俯伏奏道:“愿主公听千歲良言,還宜治國安民,以圖大業。再或主公厭繁喜靜,將大位傳于世子,退居別宮,修真煉性,以娛老景,何必拋家棄國,隨二道人遠游方外,受千辛万苦,有傷龍体。況修仙修佛原屬荒唐,往古來今,有几人飛升,几人不死?三位主公素明理道,為何起這一點念頭?伏乞圣鑒,不可遠行。”三王笑道:“孤等立意已決,眾卿毋得多言。” 杜世廉、薛仁禹阜同道:“父王堅執云游,不肖不敢抗拒,但母親在宮懸望,群臣未得一言,乞父王車駕暫回國都,一言而別,以免母親愁煩。”杜伏威、薛舉道:“汝言差矣!孤等既已出家,复何恩愛作儿女之態?不必再言。”查訥向前道:“三位主公出家已決,臣等不敢阻撓。但自創業以來,老臣感三主公大恩,言听計從,解衣推食,義實君臣,情同父子,從事五十余年,恩寵過望。今一旦君臣訣別,宁不銷魂,使老臣寸腸如割。”言畢悲咽不胜。三世子眾臣,俱備垂淚。查訥又拭淚道:“老臣設一杯疏酒,為三位主公錢別,伏乞俯從。”張善相道:“近仁既有美情,孤等必領其意,立酌三杯,即此長別。”各人飲酒畢,內侍官捧出衣服來,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皆除下金冠,卸下錦袍玉帶,脫了朱履,頭上換了一條藍布包巾,身上穿一領黃布道袍,腰系絲絛,足登草履。三王隨即動身,三位世子、查訥和眾文武群臣。一齊步行送出郭外,眾臣掩淚而別。三子大哭失聲,查訥等再三勸慰,一同回朝,慘然不樂。 此時王騏、王(馬來)、朱儉、皇甫實、常泰、繆一麟、黃松等一班老臣,俱已謝世。查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日乃黃道吉日,請主公登位,以理万机。”張一奇允諾。查訥率群臣奉世子即位,改號咸興元年,稱為武庚王。眾臣奉賀已畢,當晚辦宴慶賀。次日,查訥發付王驤、曹汝丰二老將,帶領精兵一千,衛送薛仁禹阜回信州即位。查訥、尉遲仲賢領精兵一千,衛送杜世廉回楚州即位,一齊起馬。武庚王率群臣送至郊外相別。杜世廉、薛仁禹阜單馬同行了一比次早分路,各投本國。查訥奉杜世廉即位,稱為文德王,改號樂治元年。王驤奉薛仁禹阜即位,稱為義靜王,改號履泰元年。三國俱厚賞群臣,赦獄免稅,禮賢敬土,操演軍兵,互相慶賀,百姓大悅。有詩為證: 世子稱孤丕振家,先君游跡遍天涯。 三王鼎立安西蜀,自此升平樂歲華。三國百姓感念天定王、西秦王、万壽王恩德,各于本郡蓋造生祠,妝塑金身,延僧侍奉,春秋二祭,綿綿香火不絕。三王之后,聞王出家修道,亦皆在宮中修焚持齋,皆八十余而終。 再說杜伏威、薛舉、張善相三人迄逞而行,不數日已到威鳳山下,遇著姚真卿、褚一如二仙,授以內養密訣,長生妙術,游遍天下名山胜境,四海五湖,無所不到。又到獨峰山五花洞,重逢張找与令狐氏。令狐氏又傳張善相吐納之法,數年之后,方引到蓬萊參見混一真人。后來俱證上仙,飛升而帝。至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欽差薛仁禹阜為大元帥,領軍馬十万征討高麗,對陣之際,面中藥箭,昏迷墜馬,眾將救回寨內,其夜几次發昏,將欲垂絕。次早,忽有一全真,生得童顏鶴發,相貌奇偉;徑入寨來,對將士道:“山人聞知主帥有難,特來救他性命。”將士听說,道:“待小將通報請見。”那全真道:“不須相見,但將此藥送与主帥服之,其患即痊。若問我姓名,教他看藥帖上字語,即知分曉。”將士接了藥,再欲問時,全真化一道清風而去。將士惊駭,將藥送与醫官細說此事。醫官看了藥帖。計議道:“既然仙人賜藥,必是還丹。”即將藥調化灌入薛仁禹阜口中,下得咽喉,便覺蘇醒,方知人事,數日后金瘡全好。醫官稟其事,薛仁禹阜惊异,教取藥帖來看,上面寫道: 昔居王宮,今作山人。為汝金瘡,遠离玉京。盡忠報國,毋忘帝 恩。西秦王示。薛仁禹阜看罷淚下,眾官惊問其故。薛仁禹阜道:“那全真乃下官家尊也,向年從師學道,云游方外,三十余年,不得一面。今知下官有難,特來相救,已成仙道。全真即西秦王也。”眾官慶賀。此一段乃是后事,表過不題。 再說杜世廉、薛仁禹阜、張一奇自即位之后,三國俱各承平,万民樂業。每每差人探听三王消息,不知去向。三小王只索焚香祝天,愿賜重逢。唐高祖武德七年,春三月,秦王世民遣軍師李靖、大將尉遲敬德、薛万徹,帶領馬步軍兵八万,征取蜀地。大軍行至楚州界口,探馬報入蜀中,杜世廉和查訥商議拒敵之策。查訥道:“目今唐天子已成一統,四海莫不歸心,正是王師無敵。主公著与之抗,是逆天也。依老臣之見,不可使敵軍入境,先遣能言之士,奉玉璽,書輿圖、降表,以見主公知机明哲,唐天子必然重用,不失封侯之位。不然,非保全之策也。”杜世廉道:“父王臨別時,再三囑付降唐,今日事已至此,降之為上。但不知武康王、義靜王所見若何?”查訥道:“万壽王、西秦王云游之際,也曾諄諄戒諭不可与唐王相持。主公速發檄文,通知二國。”正議間,近侍官奏:“義靜王差官至此,有事陳奏。”杜世廉宣至殿上,拜舞畢,那官道:“臣護軍都尉呂彝是也。主公見唐兵犯境,思難与對敵,王軍師知天命有在,勸主公降后。未知殿下圣意若何,特遣臣拜求圣諭,共作良圖。”杜世廉道:“孤正為此事運与查相國計議未定,王兄既欲降唐,甚為合理,亦須達知武康王方好。”查訥道:“唐軍將入境,事不宜遲。主公一面速修表文,一面就煩呂都尉去見薛殿下,報知降唐之事,庶不耽誤。”杜世廉就差呂彝去了。不數日,武康王、義靜王車駕齊到青州,杜世廉迎接,設宴相聚。此時三國降表輿圖,皆已齊備,選能言之士,前去納款。尉遲仲賢道:“老臣聞知唐軍先鋒尉遲敬德,乃老臣之族侄也。老臣若去相見,事必諧矣。”杜世廉大喜,即差仲賢納降,交与降表、輿圖、金寶、玉帛。 尉遲仲賢領了物件上馬而去,行了兩日,方到李靖營前。守營軍士攔阻,尉遲仲賢喝道:“吾乃西蜀大將軍尉遲某,特來見先鋒有話,快去通報!”軍士慌忙報知,尉遲敬德令請進寨相見。尉遲仲賢下馬入寨,相見畢,薛万徹問道:“將軍遠來,有何見諭?”尉遲仲賢道:“某乃西蜀文德王駕下驃騎將軍尉遲仲賢也,領敝主与武康王、義靖王之命,言天兵下臨,恐惊扰百姓,三王情愿歸服。有勞將軍等遠涉,故差某責輿圖、降表奉獻唐主,金寶、玉帛犒賞三軍,伏乞二位將軍俯從,某不胜之幸。”尉遲敬德笑道:“貴主真知机之英杰,不動干戈,能順天命,天子必加重用,小將力當保奏。今將軍与某同姓,不知仙鄉何處?”尉遲仲賢備道鄉貫是朔州金吾村人氏,枝派家譜卻与尉遲敬德原是叔侄之稱。尉遲敬德大喜,重敘尊卑之禮,引入中軍,來見元帥李靖,行禮而坐。尉遲敬德達仲賢來意,又說:“此位將軍是小將族叔。今奉蜀主之命獻上降書、輿圖、金寶,以歸大唐,伏乞元帥鈞旨。”李靖大悅道:“久聞西蜀三杰之名,今知天命歸降我朝,實為知机。下官回朝,必當力荐。”當下收了降書、金寶,設宴款待。尉遲仲賢道:“蒙元帥大德,感恩不淺。敝主有命,欲迎大元帥諸將軍人成都一會,伏候台旨。”李靖道:“三王既已降唐,將軍先回,下官率諸將明日即至成都矣。”尉遲仲賢酒罷,告辭而別。 次日,李靖、尉遲敬德、薛万徹俱冠帶,不束戎妝,率領數十种將,來至楚州城。杜世廉、張一奇、薛仁禹阜、查訥等已先在城外迎接,進城同入大殿,一一行禮。杜世廉道:“某等偏僻小邦,幸蒙元帥諸將軍大駕親臨,孤等不胜欣躍。今已降唐,惟慮皇上見疑,乞元帥周全,重生之德。”李靖道:“下官童稚之年,已聞杜、薛、張三王鎮守西蜀,英名蓋世,四海傳揚。故我秦王殿下起兵以來,屢欲征討,下官力止,不欲進兵。今唐軍未及接境,而三將軍即已納款,足見知机明哲。下官班師回圣,力保三將軍,不失王侯之位。”杜世廉等皆大喜相謝,大排筵席相款,以下种將軍士,俱有犒賞。李靖留在楚州三日,不回營寨,晝夜講談兵法,兩下甚是相得。至第四日,李靖等拜別回營。李靖道:“下官班師在半途住扎,相候將軍等同赴京師,不可有誤。”杜世廉等頓首領命。 不說李靖回師,且說杜世廉三弟兄收拾寶貝金珠,打點朝京面帝,分付眾將宮謹守各處城池,待唐天子有旨到來,再作區處。一月以后,薛仁禹阜、張一奇俱至楚州會齊,帶領查訥、尉遲仲賢等勇將百員,軍士五千,取路到襄陽府,与李靖相會,一同赴京。不止一日,已到京師。李靖安頓杜世廉一行人在城外,自率尉遲敬德、薛万徹入朝,先到天策府見秦王世民,各道杜世廉等歸服之意。秦王大喜,宣至側殿相見。杜世廉等拜舞畢,秦王道:“三卿在蜀,名聞已久,今歸于唐,平生大慰。孤德不如漢高,卿才可匹三杰,共享富貴,毋多疑也。”杜世廉頓首道:“臣等三人,父子相繼,鎮守西蜀七十余年。齊、周、隋三世屢經變更,未得真主,故權且自守。臣父与林禪師占天象,預知太原已出真主,天命歸于殿下,故昔臣父出家分別之時,諄諄曉諭臣等早歸大唐,以順天命。久欲瞻拜天顏,奈無門路。今蒙元帥至蜀,得解甲相投,殿下天恩,寬宥前愆,臣等不胜惶悚。”秦王道:“卿父即杜伏威、薛舉、張善相,林禪師即林太空否?”杜世廉道:“是也。”秦王道:“可惜孤無緣,不能一見高明之士。今既出家,卿可知其消息否?”杜世廉道:“臣父叔三人,飄然長往,云游訪道,將及十年。臣等差人遍訪,并無蹤跡,每每挂心未知行藏若何。”秦王道:“卿父皆是才高德邁、功行兩全之士,何愁學道不成!明日面圣,奏過父皇,建詞封贈,以顯其功。”杜世廉等叩首謝恩。 次日,秦王親率四人和李靖等,早朝見駕。舞蹈已畢,秦王至高祖駕前,備細將杜世廉、張一奇、薛仁禹阜歸服之事,和林太空得道坐化,杜伏威等善觀天象,命子歸唐,仙游情節,一一陳奏。高祖龍顏大憂,賜御宴,授杜世廉為濟源侯龍虎將軍,薛仁禹阜為遂平侯金吾將軍,張一奇為湯陰侯驃騎將軍,子孫世襲官爵,各賜錦袍玉帶,采段金花。欽差工部官蓋造三處府門私第。查訥職授昭勇將軍,尉遲仲賢職授安遠將軍。以下將勇,各各升官賞賚。西蜀各郡州縣官員,俱照原職鎮守本郡。杜世廉等上表謝恩。唐高祖又敕賜西蜀南平府縉云山下創造殿宇,裝塑林澹然、杜伏威、薛舉、張善相神像。林澹然敕贈為通玄護法仁明靈圣大禪師,杜伏威贈為正一靜教誠德普化真人,薛舉贈為正一五顯仁德普利真人,張善相贈為正一咸宁淳德普濟真人。數月之間,殿宇已成,敕賜匾額,唐高祖親筆御書三字,名為“禪真宮”。自此遠近燒香士女,絡繹不絕,最是靈感。百姓祈禳作福者甚多,家家供奉,戶戶瞻依。至今改為重慶府,縉云山下殿宇舊跡基址猶存。有詩為證: 南平西北縉云山,三子成真逝不還。 万古千秋遺跡在,至今游客指頹垣。 后來查訥致仕,善終于家,其子查衡襲職。尉遲仲賢因隨駕征討突厥,亡于陣中,贈武平侯,子孫世襲其爵。杜世廉、薛仁禹阜,皆享富貴三十余年,壽至九旬而薨。只有張一奇于貞觀十一年,奉旨征剿高麗,舟至鴨綠江。狂風驟起,大浪掀天,戰舟將覆,被高麗王部下大將哈都罕儿所獲。張一奇義不屈節,自刎而死。唐太宗怜其忠,立祠享祭,贈為鄭國公,其子張鏞襲授國公之職,后世子孫俱登科甲,直至皇明,依然一大族也。后賢觀此,作一詞以志感,詞名《滿江紅》。詞云: 碌碌浮生,囗虛度、一番歲月。祗只為,是非榮辱,令人周折。舌劍 唇槍徒自斃,紛紛蟻陣誰优劣?到頭來、未免夢黃粱,空悲切。 誰打 破,風流穴?誰打散,愁眉結?終有個興罷、酒闌人歇。明哲知机須及早, 等閒兩鬢堆霜雪。君不見、三俠棄職訪蓬萊,登金闕。 前言 《禪真逸史》,全稱《新鐫批評出像通俗奇俠禪真逸史》,八卷四十回。明末方汝浩編著。据該書刊行人夏履先書前所撰《凡例》,知道早在元代就存有一個“意晦詞古,不入里耳”的內府舊本,今本乃是在原作基礎上,“刊落陳詮,獨標新异”,并使之“描寫精工,形容婉切”,面舖演成四十回的規模。所以,它是明代舊小說加工風气下的一個改編增補本。舊本作者已不能詳考,改編者方汝浩亦鮮為人知,現僅知道,他號清溪道人,也稱清心道人,還寫過一部以酒色財气為神魔的《掃魅敦倫東度記》。其鄉貫說法不一。孫楷第先生据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明本“囗水方汝浩清溪道人”題識,謂為洛陽人。戴不凡疑“囗水”系“囗水”之誤,且交友中有“古吳”爽閣主人,評閱人有“西湖漁叟”,疑其為浙江人。譚正璧以洛陽為其原籍,杭州為居所,也成一說。 這部小說的情節十分曲折,它描述的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將軍林時茂稟性忠直,因事与丞相高歡之子高澄結仇,他深恐高澄日后報复,就削發為僧,改名澹然,逃奔梁國。路上為民除害,以武藝高強、材德兼備,被荐為建康寶剎妙相寺副住持。正住持鐘守淨貪鄙好色,不守清規,澹然好言相勸,反結怨怀恨,并以讒言說動武帝,欲加迫害。澹然得報,連夜潛出,歷盡艱辛,死里逃生,重返東魏。在張家庄,澹然因除妖得到仙人所授三卷天書,從此定居研習,修真授徒,拯世濟民。這是前二十回以林澹然為中心人物的一條情節主線。后二十回,人物与情節都有變化,林澹然已退居幕后,他的三個門徒杜伏威、薛舉、張善相走到台前,情節轉而敘述他們的家世以及成長、結義的過程,以濃筆重墨描述北齊時代,四海滔滔,他們竟聯絡各路英雄,高舉義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攻城奪府,于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不久受段韶招降,列士封王,鎮守西蜀。至隋末,复歸降李世民。唐初,澹然圓寂,杜、薛、張經仙人點化,大夢頓覺,遂棄位學道,云游方外。唐高祖各敕贈靈圣大禪師及普化真人、普利真人、普濟真人封號,一釋三真,均成正果。故事翻騰變化,條分縷析,至最后方豁然開朗,點明題意。 全書的整体构架是一個佛教故事,它先寫澹然的德行,意在強調佛家的精神修煉,其后專敘杜伏威諸人之事,也是借以展示澹然的事業和高風。“跡种种异,道种种同”,故最后指迷說教,皈于佛道。這樣張揚佛教,是与南北朝時代南梁、北魏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大力發展相适應的。南北朝時期又是儒、釋、道三教大論辯的年代,經過激烈的論爭,結果是互相汲取,在某些方面融合起來。所以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或為釋氏高人,或為釋氏門徒,他們都得到仙家的傳示,崇尚神仙符菉,并學了道家觀星望气、補陽煉陰、驅神役鬼一套法術,儼然是一批道者。不宁唯是,在這些釋道高人的內心深處,又滿是綱常名教的思想,誅奸鋤妖、輔佐明主、留名青史的雄心,不得意時,也是高山流水、長嘯狂歌的志趣,全是儒家者流的行藏。可見,釋而道,道而儒,三教合流,三教互補,正是這部小說總体思想的主要特征。這一特征,反映了我國古代儒釋道三大思想体系演變的真實面貌。我國古代小說中,沒有哪一部作品如此鮮明地打上這种宗教思想密切交融的印記,這就為它在思想文化史和小說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這部小說積极的思想意義在于:它通過對梁、魏社會現實的描寫,表現了庸君媚臣禮佛參禪,造成了奸佞得勢,英雄斥逐,朝政廢弛,煙塵四起的惡果。以侯景之亂為結局,作品寫出了國家淪亡、生民涂炭的不幸,對梁武帝一心追求极樂世界,最終幽居宮禁、餓死台城的下場作了辛辣的諷刺,并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干戈四境尚談經,國破家亡佛不靈”的歷史教訓。小說以鐘守淨為反面典型,揭露了上層僧侶貪財好色、傷風敗俗的丑行,暴露了他們口誦彌陀、心藏荊棘的陰險嘴臉,使人們看到被梁武帝定為國教的佛教教會勢力的黑暗面。作品還通過對蕭梁、東魏、北齊諸國社會矛盾的描寫,使人們看到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害民的官府。盤剝百姓的豪紳。舉朝上下有牛進、周乾、桑皮筋、吳恢、蔣太守、湯思忠、甄雍一類貪官污吏為非作歹、殘害無辜,才促發了薛志義、繆一麟、杜伏威等英雄揭竿而起。作者多處贊揚了他們的綠林高義,肯定了這些起義英雄剪戮豪強、濟困怜貧、替天行道的合理性与正義性,因而繼承了古典小說民主性思想的光彩。 歷史在這里只是現實的鏡子。作者的用意不是駐足過去,而是指向現實。我們很容易發現,小說的內容是相當明代化的。例如,梁武帝拿問犯人,使喚的竟是明代的特務机關錦衣衛;處人的极刑是跟明代酷刑相一致的剝皮揎草;唱的麗詞艷曲,大多是明代特有的民歌俗曲。這种歷史失真現象,也表現出《禪真逸史》与明代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作品揭露的上述矛盾,正是明代中后期昏君庸主崇釋好道,寵用奸佞,朝政腐敗,以至外族入侵、危机四起的現實矛盾的反映。《凡例》所謂“欲期警世”者在此,徐良輔序所謂“其間挽回主張,寓有微意”者亦在此。從這种現實性出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明代政治的、宗教的、民俗的、藝術的諸种生活的情狀。其間“圣主賢臣、庸君媚子,義夫節婦、惡棍淫娼,清廉(女幸)直、貪鄙奸邪,蓋世英雄、么么小丑,真机將略、詐力陰謀,釋道儒風、幽期密約,以至世運轉移,人情翻覆,天文地理之征符,牛鬼蛇神之變幻,靡不畢具”。這种駁雜斑斕的色調,有助于我們對明代的社會實際生活有更具体、廣泛的認識。 應該指出,《禪真逸史》也充塞著不少思想糟粕。它有儒家的忠君思想,綱常名教的教條,順天知命的天命論觀點,也有釋、道兩家根深蒂固的虛無主義、無為主義,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等教義,和發源于宗教迷信的神仙法術,真是處處可見,無孔不入,使小說籠罩了一層宗教性的迷霧。不僅如此,作者從儒家的天命觀和綱常倫理觀念出發,在主要人物身上,鼓吹急流勇退、順天安命的妥協精神;從道、釋二家清心寡欲、委棄紅塵的教義出發,安排了修真慕道、飛升霞舉的歸宿。這樣,作品所描述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就被弓;上一條投降的道路,并以失敗而告終。作者對投降主義的漚歌与提倡,集中暴露了作者政治思想的階級屬性。總之,由于《禪真逸史》在思想上把儒、釋、道主教合為一体,這就必然給作品帶來它們固有的消极思想。 《禪真逸史》出現于明代末期,這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都已相繼問世,傳統的歷史小說、英雄傳奇、神魔小說和人情小說的藝術成就,都得到高度的發展。在一個個藝術高峰面前,作者既缺乏才力,又缺乏膽識,不能另辟蹊徑,而是力圖把傳統小說的不同內容和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兼收并取,滲透綜合。所以,從作品反映的南北朝歷史背景,從這一百余年發生的歷史、社會事件和一系列真實的歷史人物來看,自始至終都有濃厚的歷史气氛,敘事方式也接近于講史。它對《三國演義》的一些模仿,也留下了歷史小說的印記。与此同時,它又受到《水滸傳》的強烈影響,不僅書中那些鋤奸去惡、替天行道的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都好似梁山上的好漢;就是其中的情節語言,也經常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表現出著意師承《水滸》的痕跡。此外,它還注目于市井小民,幫閒蔑片,加強社會風俗畫的色彩,大有《金瓶梅》的筆法;旁門左道、神仙幻術的穿插,又是《封神演義》、《西游記》一類神魔小說的手段。可見作者雖有博采眾長之功,卻無藝術獨創之力。這樣一部綜合体的小說,就成為我國話本小說不同源流匯集后的產物。雖然如此,這部小說仍有不可抹煞的优點,如气格宏大,情節動人,針線密縫,血脈流貫,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暢達傳神,這些都非三流小說所能望其項背。 作品中所寫的人物,如東魏的高歡、高澄、侯景、丁和,梁的蕭正德、謝舉、傅岐、朱异、張綰,齊的和士開、穆提婆、段韶、韓長鸞、張雕,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的行事与性格也大致有憑有据,不曾隨意杜撰。這有利于創作一個歷史感的氛圍,表現出歷史小說的特質。但作者一進入主要人物的創作,便換了一副筆墨。書中前半部所著力刻畫的林澹然、鐘守淨,便是虛构的角色。六朝僧傳中既沒有澹然這樣的高僧,史中也無武帝臨幸的妙相寶寺。作者以靈動的文字,描摹結撰,而神態畢肖,頗見工力。后半部寫的杜、薛、張三人,則在半虛半實之間。說它實,是因為他們确實起過兵,打過仗,擁兵稱王,威震一時,曾使朝廷大傷腦筋。但是,他們是隋末分別在江淮、隴右、許州興起的几支武裝力量,彼此從未聯合,根本不是“三結義”式大聚義。他們的身分相距很遠,杜伏威貧困出身,張善相做過下層小吏,薛舉一開始就是地方豪右,缺乏結義合作的基礎。他們起事的時候,北齊早已滅亡,段韶已經去世,對他們進行軍事鎮壓的主要是隋煬帝和李世民,小說寫他們同受齊主、段韶招撫完全不實。況且,北齊時代,疆域窄小,西部邊界不過山西、河南,西秦、巴蜀屬北周地盤,齊主何能封西川的楚州、滬州、信州作三大王的封地?他們的結局都很慘,杜伏威在武德七年暴卒,大約是被毒死的。張善相歸降以后,守伊州,為王世充所困。張數次求援,唐高祖故不發兵,以至城陷被殺。薛舉于武德元年病死軍中,可稱善終,但其于投降世民后,被腰斬于長安,全家不得免。他們的下場,一點也不像小說所寫的那么美妙。這种种矛盾,表現出小說与歷史的顯著區別。 《禪真逸史》存世版本不少。現知主要有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所藏古杭爽閣主人刻本,馬廉舊藏自下翼圣齋本,二本各有插圖二十葉。還有無圖而增唐太史令傅奕序本。這三种大致為明刻本。清初和清代中葉,有爽閣藏版复刻本和翼圣齋本复刻本,還有文新堂本、据本衙藏板梓行的中小型本、明新堂本。清末有改題《妙相寺全傳》和《大梁野史》的石印本,近世有張靜廬點校本。我們這次整理則以清初“本衙爽閣主人”复刻本為底本,參照乾隆复刻精批本、本衙梓行的中型本和張氏點校本,擇善而從。書中除圖像、圈點、集評及個別文字作了刪節,史實失誤處作了更正外,不作改動,力求保持原貌。失檢之處自不能免,尚望讀者指正。 江巨榮 李平 禪真逸史凡例 一、是書雖逸史,而大异小說稗編,事有据,言有倫,主持風教,范圍人心。兩朝隆替興亡,昭如指掌;而一代輿圖土宇,燦若列眉。乃史氏之董狐,允詞家之班馬。 一、書稱通俗演義,非故諧謔以傷雅道。理奧則難解,辭葩則不真。欲期警世,奚取艱深?舊本意晦詞古,不入里耳。茲演為四十回,回分八卷,卷臚八卦,刊落陳詮,獨標新异。 一、史中圣主賢臣、庸君媚子,義夫節婦、惡棍淫娼,清廉(女幸)直、貪鄙奸邪,蓋世英雄、么么小丑,真机將略、詐力陰謀,釋道儒風、幽期密約,以至世運轉移,人情翻覆,天文地理之征符,牛鬼蛇神之變幻,靡不畢具。而描寫精工,形容婉切,處處成伏勸懲,在在都离因果,實堪砭世,非止解頤。 一、史中吟詠謳歌、笑談科渾,頗頗嘲盡人情,摹窮世態。雖千頭百緒,出色爭奇,而針線密縫,血脈流貫,首尾呼吸,聯絡尖巧,無纖毫遺漏。淘為先朝名筆,非晚世效顰可到。縷析條分,總成就澹然、三子禪真一事。 一、圖像似作儿態,然史中炎涼好丑,辭繪之;辭所不到,圖繪之。昔人云詩中有畫,余亦云畫中有詩。俾觀者展卷,而人情物理、城市山林、胜敗窮通、皇畿野店,無不一覽而盡。其間仿景必真,傳神必肖,可稱寫照妙手,奚徒鉛槧為工。 一、此書舊本出自內府,多方重購始得。今編訂,當与《水滸傳》、《三國演義》并垂不朽。《西游》、《金瓶梅》等方之劣矣。故其剞劂也,取梨极精,染紙极洁,鐫刻必掄高手,讎勘必悉虎魚。誠海內之奇觀,國門之赤幟也。具眼當自識之,毋為鷗鳴壟斷者所瞀。 一、爽閣主人素嗜奇,稍涉牙后輒棄去。清溪道人以此見示,讀之如啖哀梨,自不能釋,遂相与編次評訂付梓。嗣有古文華札、麗曲新聲,膾炙人口者若干卷,未行于世,并欲災木以公同好,先以此試一臠云。 一、史中圈點,豈曰飾觀,特為闡奧。其關目照應、血脈聯絡、過接印證、典核要害之處,則用囗。或清新俊逸、秀雅透露、菁華奇幻、摹寫有趣之處,則用○。或明醒警拔、恰适條妥、有致動人處,則用。至于品題揭旁通之妙,批評總月旦之精,乃理窟抽靈,非尋常剿襲。 古杭爽閣主人履先甫識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