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你道那和尚是誰?原來不是別人,正是那逼死胞弟、圖賣弟婦的黎景翼。不覺吃了一惊,便問道:“你是几時出家的?為甚弄到這個模樣?”景翼道:“一言難盡!自從那回事之后,我想在上海站不住了,自己也看破一切,就走到這里來,投到天竺寺,拜了師傅做和尚。誰知運气不好,就走到哪里都不是。那些僧伴,一個個都和我不對。只得別了師傅,到別處去挂單,終日流离浪蕩,身邊的盤費,弄的一文也沒了,真是苦不胜言!”他一面說話,我一面走,他只管跟著,不覺到了三雅園。我便進去泡茶,景翼也跟著進去坐下。茶博士泡上茶來。景翼又問我到這里為甚事,住在哪里。我心中一想,我個人招惹他不得,因說道:“我到這里沒有甚么事,不過看個朋友,就住我朋友家里。”景翼又問我借錢,我無奈,在身邊取了一圓洋銀給他,他才去了。 那茶博士見他去了,對我說道;“客人怎么認得這個和尚?”我道:“他在俗家的時候,我就認得他的。”茶博士道:“客人認得他也罷!”我道:“這話奇了!我已經認得他了,怎么能夠不認得呢。”茶博士道:“客人有所不知:這個和尚不是個好東西,專門調戲人家婦女,被他師傅說他不守清規,把他赶了出來。他又投到別家廟儿里去。有一回,城里鄉紳人家做大佛事,請了一百多僧眾念經,他也投在里面,到了人家,卻乘机偷了人家許多東西,被人家查出了,送他到仁和縣里去請辦,辦了個枷號一個月示眾。從此他要挂單,就沒有人家肯留他了。”我听了這話,只好不做理會。閒坐了一回,眺望了一回湖光山色,便進城來。 忽然想起當年和我辦父親后事的一位張鼎臣,我來到杭州几次,總沒有去訪他;此時想著訪他談談,又不知他住在哪里。仔細想來,我父親開店的時想,和几家店舖有來往,我在帳簿上都看見過的,只是一是時想不起來。猛可想起鼓樓彎保合和廣東丸藥店,是當日來往极熟的,只怕他可以知道鼎臣下落。想罷,便一徑問路到鼓樓彎去,尋到了保合和,只見里面紛紛發行李出來,不知何故。我便挨了進去,打著廣東話,向一位有年紀的拱手招呼,問他貴姓。那人見我說出廣東話,以為是鄉親,便讓坐送茶,說是姓梁,號展圖。又轉問了我,我告訴了,并說出來意,問他知道張鼎臣下落不知。展圖道:“听說他做了官了,我也不知底細,等我問問舍侄便知道了。”說罷,便向一個后生問道:“你知道張鼎臣現在哪里?”那后生道:“他捐了個鹽知事,到兩淮候補去了。”只見一個人闖了進來道:“客人快點下船罷,不然潮要來了!”展圖道:“知道,我就來。”我道:“原來老丈要動身,打扰了!”說罷起身。展圖道:“我是要到蘭溪去走一次。”我別了出來,自行回去。 到了次日,便叫了船仍回上海,耽擱一天,又到鎮江稽查了兩天帳目,才雇了船渡江到揚州去。入到了江都縣衙門,自然又是一番景象。除了繼之之外,只有文述農是個熟人。我把各處的帳目給繼之看了,又述了各處的情形,便与述農談天。此時述農派做了帳房,彼此多時未見,不免各訴別后之事。我便在帳房里設了榻位,從此和述農聯床夜話。好得繼之并不叫我管事,閒了時,便到外面訪訪古跡,或游几處名胜。最好笑的,是相傳揚州的二十四橋,一向我只當是個名胜地方。誰知到了此地問時,那二十四橋竟是一條街名。被古人欺了十多年,到此方才明白。繼之又帶了我去逛花園。原來揚州地方,花園最多,都是那些鹽商蓋造的。上半天任人游玩,到了下午,園主人就來園里請客,或做戲不等。 這天述農同了我去逛容園。据說這容園是一個姓張的產業,揚州花園,算這一所最好;除了各處樓台亭閣之外,單是廳堂,就有了三十八處,卻又處處的裝璜不同。游罷了回來,我問起述農,說這容園的繁華,也可以算絕頂了。久聞揚州的鹽商闊綽,今日到了此地,方才知道是名不虛傳。述農道:“他們還是拿著錢不當錢用,每年冤枉化去的不知多少;若是懂得的,少化几個冤枉錢,還要闊呢。”我道:“銀錢都積在他們家里也不是事,只要他肯化了出來,外面有得流通便好,管他冤枉不冤枉。擱不住這班人都做了守財奴,年年只有入款,他卻死摟著不放出來,不要把天下的錢,都輦到他家么。”述農道:“你這個自是正論。然而我看他們化的錢,實在冤枉得可笑!平白無端的,養了一班讀書不成的假名士在家里,以為是親近風雅,要借此洗刷他那市儈的名字。化了錢養了几個寒酸倒也罷了,那最奇的,是養了兩班戲子,不過供几個商家家宴之用,每年要用到三万多銀子!這還說是養了几個人;只有他那買古董,卻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東西拿去他不買,只要把東西打破了拿去,他卻出了重价。”我不覺笑道:“這卻為何?”述農道:“這件事你且慢點談,可否代我當一個差,我請你吃酒。”我道:“說得好好的,又當甚么差?” 述家在箱子里,取出一卷畫來,展開給我看,卻是一幅橫披,是阮文達公寫的字。我道:“忽然看起這個做甚么?”述農指著一方圖書道:“我向來知道你會刻圖書,要請你摹出這一個來,有個用處。”我看那圖書時,卻是“節性齋”三個字。因說道:“這是刻的近于鄧石如一派,還可以仿摹得來,若是漢印就難了。但不知你仿來何用?”述農一面把橫披卷起,仍舊放在箱子里道:“摹下來自有用處。方才說的那一班鹽商買古董,好東西他不要,打破了送去,他卻肯出价錢,你道他號甚么意思?原來他拿定了一個死主意,說是那東西既是千百年前相傳下來的,沒有完全之理;若是完全的,便是假貨。因為他們個個如此,那一班販古董的知道了,就弄了多少破東西賣給他們。你說冤枉不冤枉?有一個在江西買了一個花瓶是仿成化窯的東西,并不見好,不過值上三四元錢;這個人卻叫玉工來,把瓶口磨去了一截,配了座子,販到揚州來,卻賣了二百元。你說奇不奇呢。他那買字畫,也是這個主意,見了東西,也不問真假,先要有名人圖書沒有;也不問這名人圖書的真假,只要有了兩方圖書,便連字畫也是真的了。我有一個董其昌手卷,是假的,藏著他沒用,打算冤給他們,所以請你摹了這方圖書下來,好蓋上去。”我笑道:“這個容易,只要買了石來。但怕他看出是假的,那就無謂了。”述農道:“只要先通了他的門客,便不要緊。”我道:“他的門客,難道倒幫了外人么?”述農道:“這班東西懂得甚么外人內人,只要有了回用,他便拍合。有一回有個人拿了一幅畫去賣,要价一千銀子,那門客要他二成回用,那人以為做生意九五回用,是有規矩的,如何要起二成來,便不答應他。他說若不答應,便交易不成,不要后悔。賣畫的自以為這幅畫是好的,何憂賣不去,便沒有答應他。及至拿了畫去看,卻是畫的一張人物,大約是‘歲朝圖’之類,畫了三四個人,圍著擲骰子,骰盤里兩顆骰子坐了五,一個還在盤里轉,旁邊一個人,舉起了手,五指齊舒,又張開了口,雙眼看著盤內,真是神彩奕奕。東家看了,十分歡喜,以為千金不貴。那門客卻在旁邊說道:‘這幅畫雖好,可惜畫錯了,便一文不值。’東家問他怎么畫錯了。他說:‘三顆骰子,兩頂坐了五,這一顆還轉著未定,喝骰子的人,不消說也喝六的了;他畫的那喝骰子的,張開了口,這“六”字是合口音,張開了口,如何喝得“六”字的音來?”東家听了,果然不錯,便价也不還,退了回去。那賣畫的人,一場沒趣,只得又來求那門客。此時他更樂得拿腔了,說已經說煞了,挽回不易,必要三成回用。賣畫的只得應允了。他卻拿了這幅畫,仍然去見東家,說我仔細看了這畫,足值千金。東家問有甚憑据。他說:‘這幅畫是福建人畫的,福建口音叫“六”字,猶如揚州人叫“落”字一般,所以是開口的;他畫了開口,正所以傳那叫“六”字之神呢。’他的東家听了,便打著揚州話‘落落’的叫了兩聲,果然是開口的,便樂不可支,說道:‘虧得先生淵博,不然几乎當面錯過。’馬上兌了一千銀子出來,他便落了三百。”我听了,不覺笑起來道:“原來多懂兩處方言,卻有這等用處。但不知這班鹽商怎么弄得許多錢?我看此中必定有個弊端。”述農道:“這個何消說得。這里面的毛病,我也弄不清楚。聞得兩淮鹽額有一千六百九万多引,叫做綱鹽。每引大約三百七十斤,每斤場价不過七八文,課銀不過三厘多。運到漢口,便每斤要賣五六十文不等。愈遠愈貴,并且愈遠愈雜。這里場鹽是雪白的,運到漢口,便變了半黃半黑的了。有部帖的鹽商,叫做根窩。有根窩的,每鹽一引,他要抽銀一兩,運腳公用。每年定額是七十万,近來加了差不多一倍。其實運腳所用,不及四分之一,漢口的岸費,每引又要派到一兩多,如何不發財!所以鹽院的供應,以及緝私犒賞,瞻養窮商子孫,一切費用,都出在里面。最奇的,他們自己對自己,也要做弊:總商去見運司,這是他們商家的公事了,見運司那個手本,不過几十文就買來了,他開起帳來,卻是一千兩。你說奇不奇?”我听到這里,不覺吐出了舌頭道:“這還了得!難道眾商家就由得他混開么?”述農道:“這個我們局外人哪里知道,他自然有許多名目立出來。其實綱鹽之利,不在官不在民,商家獨占其利;又不能盡享,大約幕友、門客等輩分的不少,甚至用的底下人、丫頭、老媽子,也有余潤可沾。船戶埠行,有許多代運鹽斤,情愿不領腳价,還怕謀不到手的,所以廣行賄賂,連用人也都賄遍了,以求承攬載運。”我道:“不領腳价,也有甚好處么?”述農道:“自然有好處。凡運鹽到了漢口,靠在碼頭上,逐船編了號頭,挨號輪銷。他只要弄了手腳,把號頭編得后些,赶未及輪到他船時,先把鹽偷著賣了;等到輪著他時,卻就地買些私鹽來充數。這個辦法,叫做過籠蒸糕。万一買不著私鹽,他便連船也不要了,等夜靜時,鑿穿了船底,由他沉下去,便報了個沉沒。這個辦法叫做‘放生’。后來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知道這种弊端,便創了一個票鹽的辦法:無論哪一省的人,都可以領票,也不論數目多少;只要領了票,一樣的到場灶上計引授鹽,卻仍然要按著引地行銷。此時一眾鹽商,無弊可作,窘的了不得,于是怨恨陶公,入于骨髓。無可發泄,卻把陶公的一家人編成了紙牌。我還記得有一張是畫了一個人,拿了一雙斧頭砍一棵桃樹,借此以為咒詛之計。你道可笑么。”我道:“這种不過儿戲罷了,有甚益處。”述農道:“從行了票鹽之后,卻是倒了好几家鹽商,鹽法為之一變。此時為日已久,又不知經了多少變局了。” 我因為談了半天鹽務,忽然想起張鼎臣,便想去訪他,因開了他的官階名姓,叫人到鹽運司衙門去打听。一面踱到繼之簽押房里來。繼之正在那里批著公事,見了我,便放下了筆道:“我正要找你,你來得恰好。”我道:“有甚么事找我呢?”繼之道:“我到任后,放告的頭一天,便有一個已故鹽商之妾羅魏氏,告他儿子羅榮統的不孝。我提到案下問時,那羅榮統呆似木雞,一句話也說不出。問他話時,他只是哭。問羅魏氏,卻又說不出個不孝的實据,只說他不听教訓,結交匪人。問他匪人是哪個,他又說不出,只說是都已跑了。只得把羅榮統暫時管押。不過一天,又有他羅氏族長來具結保了去,只說是領回管束。本來就放下了,前几天我偶然翻檢舊案卷,見前任官內,羅魏氏已經告過他一次忤逆,便問起書吏。据那書吏說:羅榮統委實不孝,有一年結交了几個匪徒,謀弒其母。幸而机謀不密,得為防備,那匪徒便逃走了。羅魏氏便把儿子送了不孝,經族長保了出去。從此每一個新官到任,羅魏氏便送一次,一連四五任官,都是如此。我想這個里面,必定有個緣故。你閒著沒事,何妨到外面去查訪個明白。”我道:“他母親送了不孝,他族長保了去便罷了。自古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哪里管得許多呢,訪他做甚么。”繼之道:“這件事可小可大。果然是個不孝之子,也應該設法感化他,這是行政上應有之義。万一他果然是個結交匪類的人,也要提防他,不要在我手里出了個逆倫重案,這是我們做官的私話,如何好看輕了。”我道:“既如此,我便去查訪便了。只是怎么個訪法呢?”繼之道:“這個哪里論得定。好在不是限定日子,只要你在外面,隨机應變的暗訪罷了。茶坊酒肆之中,都可以訪得。況且他羅家也是著名的鹽商,不過近年稍為疲了點罷了,在外面還是赫赫有名的,怕沒人知道么。” 于是我便答應了。 談了一會,仍到帳房里來。述農正在有事,我只在旁邊閒坐。過一會,述農事完了,對我笑道:“我恰才開發廚房里飯錢,忽然想著一件可笑的事,天下事真是無奇不有。”我忙問是甚么事。述農不慌不忙,說出一件事來。 正是:一任旁人譏齷齪,無如廉吏最難為。不知述農到底說出甚么事,且待下回再記。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