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七


  這天晚上的皇帝,情緒激動异常,平日逃避著不肯去細想的心事,此時都兜上心來。太后的詰責、重臣的勸告、言官的議論,似乎把所有的過失都推在他一個人頭上。最使他不甘服的是,明明是早就該說,以前不說就無須再說的話,偏偏在這時候用來作“欲加之罪”,而恭王不能約束儿子,反來管別人的閒事,更令人齒冷。還有,載澂居然敢如此,等于出賣自己人,其情尤為可惡。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皇帝握拳搗著御案,“非好好儿出這口气不可!”
  睡過一夜,余怒未息,強自抑制著召見軍机。恭王陳述了沈葆楨赴台,大久保利通已自天津啟程,准備如何交涉之類的有關總理衙門的事務以后,拿出一張白紙,捧上御案,是調補崇綸等人遺缺的名單。
  “戶部左侍郎魁齡擢授工部尚書。”皇帝看到這第一行,立刻便覺气往上沖,几乎不可抑制,“這不太便宜了嗎?同樣是內務府大臣,一個革職,一個升官!”皇帝這樣冷笑著說。
  “臣等公議,循次推遷。實在不知圣諭意何所指?”
  這等于公然挺撞,皇帝又是一气,冷笑著問:“魁齡有些什么資歷?”
  “魁齡是咸丰二年的進士,同治四年就當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了。”
  恭王的意思是,魁齡早就是二品大員。皇帝當然懂他的話,故意又問:“我即位的時候,他干什么?”
  “那時,”恭王照實答道:“他是工部郎中。”
  “喔!四年的工夫,由郎中升到侍郎,是靠誰啊?”恭王一听語气不妙,赶緊這樣答道:“自然是出自天恩。”
  “哼!”皇帝又問:“他跟你老丈人桂良是同宗不是?”
  魁齡姓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這是瞞不了的,恭王只好硬著頭皮答一聲:“是!”
  “好,好!”皇帝越想越不舒服,把前后的經過參照對看,認為魁齡先被派出去修陵工,隨后告假,全是受了恭王的指使,有意規避,不理園工。如今將崇綸革了職,又正好補他的私人,居心是何等陰險?
  這樣一想,多少天來的積怨,一下子發作,血脈憤張,臉脹得通紅,自己忍了又忍,還是忍不下去,咬一咬牙決定痛痛快快干他一場。
  于是一言不發,振筆疾書,寫好一張朱諭,大聲說道:
  “把御前大臣都找來!”
  御前五大臣,日日在內廷當差,這几天更不敢疏忽,一聞宣召,全班進見。皇帝自我激動得手在發抖,一面將朱諭遞給惇王,一面急促地說:“恭親王無人臣之禮,我要重重處分!”
  惇王接到手里一看,大惊失色,朱筆寫的是:
  “傳諭在廷諸王大臣等: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輒無人臣之禮;且把持政事、离間母子,种种不法情事,殊難縷述;著即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并撤出軍机,開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議具奏。其所遺各項差使,應如何分簡公忠干練之員,著御前五大臣及軍机大臣會議奏聞。并其子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毋庸在御前行走,以示懲儆。欽此!”
  還未看完,惇王已經跪了下去,不知是惊恐,還是憤慨,用枯澀發抖的聲音說道:“臣不敢奉詔!”
  听惇王這一說,可以猜想得到,必是恭王遭受嚴譴,所以其余諸人,包括恭王在內,一起跪下磕頭,皇帝自己也是中心激蕩,不能維持常度,有許多話要說,卻說不出口,唯有不顧而起,徑自下了御座,頭也不回地出了東暖閣。
  這時惇王才把朱諭遞了給恭王,大家也顧不得儀制了,一起圍著看,自是無不既惊且詫,五中如焚。
  倒是恭王反而比較沉著,“皇上給我什么處分,我都甘受。就是這‘無人臣之禮,把持政事,离間母子’三句話,說什么我也不能承認。”
  “六爺,”寶鋆怕這話又忤皇帝之意,著急地說,“你就少說一句吧!咱們請五爺主持,怎么想辦法,請皇上收回成命。”
  于是一面退到月華門的朝房,一面派人先去打听皇帝的動靜。須臾得報,皇帝在養心殿西暖閣休息,气似乎生得好些了。
  “再遞牌子!見不著皇上,咱們不走。”文祥說著便四處張望,意思是要找奏事太監。
  “不用遞牌子!”醇王搖搖頭,“我們五個人上西暖閣去就是了。”
  所謂“五個人”是指御前五大臣,也算是屬于皇帝最親近的侍從,原可以隨時進見的。惇王認為這話不錯,便領頭又進遵義門,帶往養心殿西暖閣,命總管太監進殿奏報。
  “慢一點!”惇王忽然喊住總管太監,將皇帝的那道朱諭一折為二,交了給他:“你跟皇上回奏:朱諭恭繳!”
  “五爺,”奕劻勸他,“這么做不合适,還是見了皇上,面奏陳情的好。”
  大家亦都覺得繳回朱諭,是明白表示不奉詔。再來一個“無人臣之禮”,連惇王亦受處分,事情就會鬧得更不可收拾,因而亦都同意奕劻的見解。
  等總管太監入殿不久,只見伯彥訥謨詁的儿子,醇王的女婿,御前行走的貝勒那爾蘇,掀開帘子往邊上一站,大聲宣示:“皇上駕到!”
  皇帝一閃而出,手里捏著一張紙,御前五大臣就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跪了下來。皇帝不等他們禮畢,就說:“那爾蘇,你把這道朱諭交給惇親王,轉給軍机。”
  那爾蘇接過朱諭,走下來交到惇王手里,看上面寫的是:
  “已革總管內務府大臣崇綸、明善、春佑,均著加恩改為革職留任。欽此!”
  “臣遵旨轉給軍机。”惇王說道:“恭親王平日言語失檢,也是有的。請皇上念他當差多年,加恩免議,臣等同感天恩。”
  皇帝將臉一沉,“你打算不遵旨嗎?”
  “臣不敢!”惇王答道:“臣是為大局著想。”
  這一下正好替醇王想好的話,作了啟導,他緊接著說:“惇親王所奏甚是。如今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已自天津進京,日內就可以到。和戰大計,決于這一次的談判。文祥体弱多病,恐怕不足以應付,要靠恭親王全力周旋。如果革去親王,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仿佛閒散宗室,日本使臣必以對手爵秩不隆,不肯開議。日本的用心奸刁,處處挑剔,枝節橫生,恭親王、文祥和李鴻章,謹慎應付,猶恐不周,豈可再授人以隙?伏祈是上以大局為重,收回成命。”
  听得這一番陳奏,皇帝有如夢方醒之感,想想不錯,但也更不甘心,种种牽纏,真個就動恭王不得?
  正在這樣沉吟著,伯彥訥謨詁說了話:“今年慈禧皇太后四旬万壽,恩綸沛施,普天同慶。唯有恭親王獨遭嚴譴,恐非慈禧皇太后慈祥愷側,优遇大臣的本心。”
  這以下就該景壽開口,他訥于言卻不盲于心,知道皇帝的意思已被打動,不妨等一等,看他是何表示,再作道理。
  皇帝改變了主意,用那种屈己從人的語气說:“好吧!把它拿回來!”
  “喳!”惇王響亮地答一聲,疾趨而前,繳回朱諭。
  “你們只要說得有道理,我無有不听之理。”皇帝借題發揮,“應該早說的話不說,到木已成舟再來大放厥詞,把罪過都推在我一個人頭上,我不受!就象翁同龢,到京銷假一個月了,承值書房,一句關于園工的話也沒有說過。這是以臣事君的道理嗎?”
  “翁同龢回京不久,或者情形還不甚明了的緣故。”
  對于惇王的解釋,皇帝并不滿意,“你們下去,我另有旨意。”說完,轉身入內。那爾蘇跟在后頭,等皇帝隱沒在帘子后面,他回頭望了一下,搖一搖手,不知是警告皇帝正在火頭上,諸事慎重。還是表示:不要緊,放心好了!
  醇王机警,赶緊招一招手。那爾蘇向里面看了看,很快很輕地走了過來,先總請一個安,然后又到醇王面前請安,因為還未過門,他仍舊叫醇王:“七叔!”
  “玉柱子,”醇王喊著他的小名,悄悄叮囑:“万一皇上勸不住,到時候你想法儿,赶緊通個消息給兩宮太后!”
  “我明白。”那爾蘇又說,“請七叔通知載澂,讓他馬上銷假當差。”
  醇王懂了,皇帝雖革了載澂的爵位,心里仍舊是喜歡他的,這至少也是緩和局勢的一助,便連連點頭:“我知道。你赶快進去吧!”
  “是!”那爾蘇又回身向伯彥訥謨詁請個安說:“阿瑪,我今儿不能回家了。”
  “不要緊。好好當差去吧。”
  于是那爾蘇進入西暖閣,御前五大臣仍舊回到月華門朝房候旨,但恭王革爵的朱諭雖已收回,停園工的明詔卻還未下,所以心頭都沉重异常。
  “奉旨:即刻召見軍机大臣、御前大臣。”
  一個太監傳了旨,第二個又緊接著來:“奉旨:再添上翁師傅。”
  這天因為臨時由太監口傳:“無書房”,所以翁同龢正与南書房翰林潘祖蔭,在庋藏秘籍孤本的昭仁殿,展玩《宋元精槧》,賞心愜意,深喜眼福不淺之際,忽然听得蘇拉傳報,說皇帝指名召他与軍机大臣、御前大臣一起進見,始而詫异,繼而欣喜,終于疑慮了。
  詫异的自然是弘德殿行走的師傅,罕有与軍机、御前一塊儿“叫起”的前例,欣喜的是,弘德殿的師傅、諳達,只有自己奉召,而疑慮者亦在此!皇帝与十重臣之間的格格不相調合,是他所深知的,如今添上自己一個,說不定會遭什么池魚之殃。
  因此,他急急赶到月華門王公朝房,十重臣都在,翁同龢最熟的是李鴻藻、沈桂芬与恭、醇兩王,要問,當然是問李鴻藻。
  “皇上的意思怎么樣?”他低聲探詢:“為什么召見要添上我一個?”
  “大致是為了園工責備大家,何不早說。”李鴻藻說:“連帶提到你,說這一次回京,何以一句話也沒有?”
  听這一說,翁同龢放了一半心,略想一想問道:“蘭翁,道路傳聞之詞,可否入奏?”
  “不妨!”李鴻藻答道:“非激切危言,不足以動天听。”
  有了這句話,翁同龢的膽便大了,默默坐著,想好了一套話。等到午正時分,太監到軍机處傳旨召見,同時交下了一封朱諭,撤消了魁齡等人的任命,說另有旨意。
  等翁同龢隨班進見,果然,皇帝第一個就問到他:“翁同龢,你到京多日,應有所見,何以一句話都不告訴我?”
  “這一個月,皇上到書房才七天,六天作詩作論,辰光緊迫,不容臣有所獻議。”翁同龢又說:“臣此次進京,道路听聞,流言甚多。說皇上的孝思誠可格天,可惜有人不能仰体圣意,假公濟私,种种欺蒙,園工一興,將數十年不能完工,動支國帑,何止一兩千万?為了戡平大亂,籌措軍餉,百姓吃苦,都以為值得,如果為了飽少數人的私囊,欲壑難填,百姓覺得苦不出頭了。長此以往,人心渙散,非同小可!”
  他的語气平和,所以皇帝點點頭沒有說什么,只看著恭王問:“捐輸銀兩,不是你領頭的嗎?”
  “是!”恭王答道:“臣要顧皇上的面子。臣總以為皇上天亶聰明,必以為事不可為,有下詔停工之一日,則天下歸美于君,豈非盛事?”
  “你的話倒說得好听!當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甚至惊動兩宮皇太后,告我一狀,這不是离間母子嗎?”
  這話牽涉到醇王福晉,醇王便磕頭說道:“臣等決不敢。臣等仰体圣心,為盡孝思,不愿下詔停工,因而奏請兩宮皇太后作主。兩宮与皇上慈孝相應,豈是臣下所能离間?”
  由此展開激辯,皇帝面紅脖子粗地大罵言官沽名釣譽,恭王与醇王自恃長親,渺視皇帝,話越說越多,也越离譜了。
  最末一名的翁同龢,看皇帝的勁道發泄得差不多了,便把握机會說道:“今日之事,須有歸宿。請圣意先定,臣下始得承旨。”
  皇帝想了想,气虎虎地問:“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四海平定,庫藏充裕了,你們准不准我修園?”
  “是,是!”有好几個人齊聲回答,最后仍舊是恭王發言,“如天之福,到那時候一定把圓明園修起來。”
  “好了!順了你們的意了!你們可也得替我想一想,‘感戴慈恩’,如今不就成了空話了嗎?”皇帝悻悻然地說。
  “感戴慈恩”是上年九月二十八所下,重修圓明園詔諭中的話,這是討价還价,好得早有准備。恭王因為這件事鬧得太大,急于收束,所以很干脆地答道:“三海近在咫尺,房子差不多也都完好,斟量修理,所費不多,亦勉強可以作娛養兩宮太后,以及皇上几暇,涵泳性情之處。”
  “你們瞧著辦吧!”皇帝冷笑一聲,“反正都听你們的了!”
  說完,揮一揮手,把臉都扭了過去。醇王還想說什么,他身后的沈桂芬拉了他一把,示意勿語。于是十重臣,一師傅,回到軍机處。因為同承旨,便得同擬旨,這次是沈桂芬動“樞筆”,聚精會神,目不旁瞬,顯得很矜重地在擬稿。
  “好家伙!”惇王把帽子取下來,扔在炕几上,一面自己抹汗,一面讓听差替他寬補褂,嘴里還不肯閒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算頂下來!”
  “這叫‘九牛二虎頂一龍’!”一向沉默寡言的景壽,忽然說了這么一句,大家把他的話想了想才明白,正好是十一個人,合“九牛二虎”之數。
  “還不知道頂得住、頂不住呢!”伯彥訥謨詁說,“剛才抽空儿跟玉柱子說了兩句話,据他說皇上的气生得不小。”
  “那可顧不得了。”惇王看一看壁上的鐘說,“快未正了,咱們先開飯吧!”
  “對了!”沈桂芬嫌大家吵,無法精心构思,所以接口說道:“諸公吃完飯,我的稿子也就好了。”
  于是軍机處的小廚房備了极精致的午飯。惇王自己帶著藥酒,用個扁平銀壺盛著,一面大口吃烙餅,一面喝藥酒。吃完,大家回到原處,沈桂芬剛剛脫稿,只見上面寫的是:
  “上諭:前降旨諭令總管內務府大臣,將圓明園工程擇要興修,原以備兩宮皇太后燕憩,用資頤養,而遂孝思。本年開工后,見工程浩大,非克期所能蕆功;現在物力艱難,經費支絀,軍務未盡平定,各省時有偏災,朕仰体慈怀,甚不欲以土木之工,重勞民力,所有圓明園一切工程,均著停止。俟將來邊境又安、庫款充裕,再行興修。因念三海近在宮掖,殿宇完固,量加修理,工作不致過繁。著該管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酌度情形,將如何修葺之處,奏請辦理。將此通諭知之。”
  “挺好!”恭子指著“均著停止”那四個字說,“這儿改為‘均著即行停止’吧!”
  “是的。”沈桂芬隨手添注。
  “外面流言很多,我看,皇上親閱園工,還是把它敘進去的好。”
  大家都以醇王的意見為然,于是在“本年開工后”之下,加了“朕曾親往閱看數次”,暗示所謂“微行”,實為親閱園工的誤會。
  “該管大臣的字樣如何?”寶鋆這樣泛泛地問。
  “有何不妥?”沈桂芬反問一句。
  “是不是仍舊交內務府籌辦……。”
  “算了,算了!”惇王大聲打斷,“都是內務府惹出來的麻煩,還找他們干什么?”
  寶鋆的原意是修三海要內務府自己設法,移東補西,弄成個樣子算數,听惇王這樣堅決反對,就不便再往下說了。
  于是定稿謄正,隨即遞上,大家都還等著,要等皇帝核定交了下來,才能散去。這一等等了一個鐘頭,不見動靜,都不免在心里嘀咕,怕事情變卦,倘或平地又生風波,就不知何以為計了!
  果然,平地起了風波。申時一刻,內奏事處交來一個盒子,里面不是剛遞上去的停園工的詔旨,是一道朱諭,封緘嚴密,上面寫明:“交軍机大臣文祥、寶惇、沈桂芬、李鴻藻共同開讀。”
  這是密諭,而軍机大臣的職權是不可侵犯的,所以首先就是恭王站起身來說:“我們退出去吧!讓他們四位處置密諭。”
  連恭王自己在內,都知道特為撇開他,則此密諭,自与恭王有關。文祥拿著那個封套,在手掌心里敲了几下,慢吞吞地說道:“事出异常,各位先到朝房坐一坐。”
  “我不必了!”恭王一半留身分,一半發牢騷,“潘伯寅送了我一塊好端硯,擱在那儿三天了,我得看看去。”
  “也好!”文祥點點頭,“六爺就先回府吧!回頭再談。”
  于是恭王上轎出宮,五御前、一師傅就在隆宗門旁邊,領侍衛內大臣辦事的屋子休息。文祥拆開朱諭一看,寫的是:
  “傳諭在廷諸王大臣,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語言之間,諸多失檢,著加恩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机大臣上行走。并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欽此!”
  “到底還是饒不過六爺!”文祥茫然地望著窗外,“至親骨肉,何苦如此!”
  寶鋆一言不發,走出去告訴軍机處的蘇拉:“遞牌子!”
  遞了牌子,文祥等人到養心殿門外等候,總管太監傳諭,只有兩個字:“不見!”
  “怎么辦?”文祥想了想說:“只有頂上去了。”
  于是重回軍机處,仍由沈桂芬執筆上奏。軍机處用“奏片”,不須那些套語,秉筆直書,為恭王求情。遞了上去,原奏發回,這四個人的心思相同,非全力挽回此事不可。于是再上奏片,說有緊急大事,這天一定得進見面奏。
  皇帝還是不見,但態度似乎緩和了,派太監傳諭:“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說。”同時把停園工的詔旨發了下來,一字無更改。
  “馬上送內閣發!”文祥這樣告訴值班的“達拉密”,同時通知惇王等人,請先回府,晚上另外柬約,有事商談。
  這樣安排好了,四個人一起到了恭王那里。
  因為天意難回,文祥等人相當著急,惇、醇兩王則不但同气連枝,休戚相關,而且同為皇叔,皇帝對“六叔”可以如此,對五、七兩叔,當然亦可這樣子無情無禮,因而還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但恭王卻顯示出极可敬愛的涵養。這一次与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剝他的臉面,大不相同。那一次他确有摧肝裂膽的震動,而這一次難過的是皇帝不成材,對于他自己的遭遇,夷然不以為意,因為他覺得不能跟少不更事的侄儿皇帝,一般見識。
  “總算有個結果,停園工的明旨下了,咱們算是有了交代。”他平靜地說,“我一個人的榮辱,無所謂!”
  當然,他也知道,皇帝這道朱諭,在他不足為辱,而且必可挽回。而別人跟他的想法不同。不為恭王自己打算,也得替大局著想,一人之下的懿親重臣,忽然受此嚴譴,威信掃地,號令不行,何能再為樞廷領袖?
  同時,眼前就有一個极大的不便,大久保利通在八月初一就要到京,一到便得開議,而對手則是大清皇帝所不信任的臣子,即使別人不好意思提,自己也會感到尷尬,又何能侃侃折沖,据理力爭。
  為此,必得請皇帝收回成命,是一致的結論,但采取怎么樣的途徑?卻有兩派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請出兩宮太后來干預,把皇帝硬壓下來;一派的態度比較和緩,認為不宜操之激切,還是見了皇帝,當面苦求,比較妥當。
  就這爭議不決之際,宮里又傳出消息,說皇帝原來的朱諭,借詞极其嚴厲,有“諸多不法,离間母子;欺朕年幼,奸弊百出”等等的話。后來交給文祥的朱諭,已經重新寫過,緩和得多了。
  恭王這時才有些著急,急的不是由親王降為郡王,而是皇帝的話,令人難堪。這原來的一道朱諭,如果“明發”,“奸弊百出”這句話,要洗刷干淨就很難了。
  因此他這樣搖著手說:“万万不能再惊動兩宮了!皇上耿耿于怀的,就是“离間母子’這一句,如果再搬大帽子壓皇上,豈不是坐實了有此‘离間’的情形?”
  大家都覺得這話看得很深。同時也有了一個很清楚的看法,為恭王求情是國事,倘或搬請兩宮太后出面,有“离間母子”這四個字在,便搞成鬧家務。而鬧家務,外人是不便干預的,這一來除卻懿親,四軍机就成了不能說話的局外人,那是自失立場的不智之舉。
  因此,一個沒有結論的結論是:拖著再說!到了第二天,恭王照常入值,全班軍机都是宰相之度,見了皇帝,渾如無事,根本不提那道朱諭,恭王照常詳奏對日交涉的准備情形。寶鋆陳奏李鴻章在天津辦理海防,決定要求四川總督吳棠,籌撥歷年積欠協餉二十万兩銀子。此外請旨的事件還很多,一一面奏取旨,見面兩個鐘頭才退了下來。
  這兩個鐘頭之中,皇帝卻頗有忸怩之感,一回到宮里,細細一想,覺得是受了极大的欺侮。
  他在這兩個鐘頭之中,始終有這樣一個感覺,大家都當他是個不懂事的少年,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里。不然,豈能有這樣視如無事的神態?
  轉念到此,覺得自尊心受了屈辱,是件決不可忍的事!同時他也想到了降恭親王為郡王的朱諭,照規矩,昨天就應該“明發”。昨天不發還可以說是時候太晚,不及擬旨進呈,而這天見面,何以沒有明發的旨稿?這是有意不奉詔,而且是約好了來的,故意不提,故意裝糊涂,打算著把這件事“陰干”了它。這個手段如果管用,以后自己說什么話都不管用了!
  由此一念,生出無窮怨怒,渾身的血似乎都已化成熱气,燒得他耳面皆赤,雙眼發紅,自己想盡辦法,按捺不住心頭的那股突兀不平之气。
  “都混帳!都該滾!”他拍著桌子罵,大踏步在寢宮里走來走去,心里不斷在思索,怎么樣才能大大地出一口气?
  在軍机處,十重臣又作了一番集議,認為皇帝的朱諭,不宜擱置不辦,而要皇帝自己開口收回成命,已是不可能之事,苦求亦未見得有用。寶鋆忽有開悟,認為去求皇帝,即蒙允許,亦會討价還价,加恩賞還親王,毋庸世襲罔替,吃虧的還是恭王。倒不如發了下去,見了明諭,兩宮太后不能不知道,也不能沒有表示,是間接敦促皇太后出面干預的一條途徑。
  這番意見,私下跟文祥說了,他亦頗以為然,恭王反正多少已有置之度外的態度,不加可否。于是擬旨呈閱,准備明發。
  這并不能使得皇帝消气,他認為是他們得到了消息,發覺他為此震怒,不能不勉強順從。由此更可以看出,有權在手,不可不用,如果早就作了這樣嚴峻的措施,軍机大臣也好,御前大臣也好,早該就范了。
  從這個了解開始,皇帝把心一橫,一切都不顧慮,親筆寫好一張指五軍机、五御前,“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盡皆革職的朱諭。第二天一早派太監傳旨,召見六部堂官、左都御史、內閣學士。
  這是仿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中所用的手法,自然瞞不過內廷的大小官員。歷來的規矩,國家有大舉措要宣布,才用這樣的方式,而召集一二品大員中,獨無軍机,明顯著是皇帝要越過這一關,親自執行政務,更為事出非常的特例,所以相顧惊疑,惴惴不安!

           ※        ※         ※

  在皇帝左右,有專為慈禧太后探事的太監,一看這情形,赶到長春宮去回奏,慈禧太后一听大惊,立即吩咐把慈安太后請了來。
  “皇帝要鬧大亂子了!”慈禧太后簡略地說了經過,分析利害給慈安太后听,“這一下,什么事都不用辦了!祖宗以來,從無這樣的事,換了你我,也不能不寒心吧!”
  “太不成話了!鬧成這個樣子,真正是教人看笑話。現在該怎么辦呢?”慈安太后著急地說,“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個局面,一下子教他毀得干干淨淨。”說著,便流下了眼淚。
  “你也別難過。虧得消息得到早!來啊!”慈禧太后一面派長春宮的總管太監去阻止皇帝召見在京一二品大員,一面傳懿旨御弘德殿,召見軍机大臣及御前大臣。
  弘德殿与乾清宮密邇,皇帝听得小太監的奏報,急急赶來侍候,慈禧太后一見便問:“六部的起撤了沒有?”
  其實還沒有撤消,但皇帝不能不這么說:“撤了!”
  慈禧太后點點頭,轉臉向跪了一地的重臣說道:“十三年以來,沒有恭親王就沒有今天,皇帝年輕任性。昨天的那道上諭,我們姊妹倆不知道,恭親王跟載澂的爵位,還是照常。
  文祥!”
  “臣在。”
  “你寫旨來看!”
  “是!”文祥磕了個頭,退了出去。
  于是恭王磕頭謝了恩,又說:“臣實在惶恐得很!皇上的責備,臣不敢不受。不過‘心所謂危,不敢不言’,如今對日交涉,日本有索賠兵費的打算,如果園工不停,日本使臣必以為我庫藏丰盈,難免獅子大開口,這交涉就難辦了。”
  “喔,”慈禧太后問道:“日本使臣到京了沒有?”
  “是昨天到的。”
  “預備那一天開議?”
  “日子還沒有定。”恭王答道:“臣打算在圣母皇太后万壽之期以前,一定得辦出一個起落來。”
  “這意思你只好擱在心里,讓對方知道了虛實,恐怕會要挾。”
  “是!皇太后圣明。臣与文祥盡力去辦,万一交涉不能順利,臣先請罪。”
  “只要盡心盡力去辦,沒有辦不好的。”慈禧太后又說:
  “三海的工程,預備交給誰去辦?”
  “臣請旨先派勘估大臣,核實勘查以后,再請旨辦理。”
  “噢!”慈禧太后點點頭,“總要節省才好。皇帝不妨再下一道上諭,申明這一層意思。”
  于是皇帝跪下來答一聲:“是!”
  等他站起來,文祥已經進殿。諭旨是軍机章京擬的,他雙手捧上皇帝,皇帝看了,轉上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便說:
  “你念一遍給大家听吧!”
  皇帝答應著念道:
  “諭內閣:朕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經降旨,將恭親王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并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在恭親王于召對時,言語失儀,原屬咎有應得,惟念該親王自輔政以來,不無勞績足余,著加恩賞還親王世襲罔替;載澂貝勒郡王銜,一并賞還。該親王當仰体朝廷訓誡之意,嗣后益加勤慎,宏濟艱難,用副委任。欽此!”
  “臣叩謝天恩。”恭王斜著向上磕頭,表示向兩宮皇太后及皇帝謝恩。
  “三海工程,盡力節省,兩位皇太后的意思,你們已經听見了,軍机寫旨來看。”皇帝又轉臉問兩宮太后:“兩位皇太后可是還有話要問?”
  “就是這兩句話。”慈禧太后說:“時勢艱難,總要靠上下一心,盡力維持。千万不要存什么芥蒂。”
  “臣等不敢。”恭王又說:“臣也決無此意。”
  由于談到了三海工程,皇帝命御前大臣及翁同龢先行退出,只留下軍机大臣承旨。始終未曾說話的慈安太后,認為應該再降一道諭旨,申明務從簡約,尤其要力戒浮冒,同時問起,前一天諭旨中的“該管大臣”,是不是指內務府大臣而言?
  “內務府大臣,當然也是該管。”恭王答道,“不過奉宸苑兼管大臣,應該是專管。”
  “那么,你們看三海工程,到底應該派誰管呢?”慈安太后率直地說了她的顧慮,“可別再鬧得跟修圓明園一樣,教外頭說閒話。”
  這是极中就要的顧慮,內務府的慣技就是小題大做,如果名義上由圓明園換為三海,實際上仍舊搞出各樣各目,要花几百万銀子,那就大失群臣力爭的本意了,所以恭王這樣建議:“要說工程,自然以內務府主辦,工部襄助為宜。但為力戒浮冒,核實工費起見,似宜簡派王大臣一員,負責監督。”
  “這話說得不錯。”慈禧太后說道:“五爺的差使不多,將來就讓他來管吧。”
  “是!”
  話說到這里,出現了沉默,慈禧太后倒是有許多話想問,但這一來便似越權干政,所以不便多說。只命李鴻藻傳諭翁同龢,說他講書切實明白,務必格外用心,以期有益圣學,隨即便結束了這一次例外的召見。
  這天是八月初一,每月朔望,照例由皇帝侍奉兩宮太后,臨幸漱芳齋傳膳听戲。皇帝鬧得一天星斗,結果風清月白,什么事也沒有,自己想想也灰心,所以在漱芳齋一直面無笑容。慈安太后了解他的心意,特為叫他坐在身邊,一面听戲,一面勸了他好些話。皇帝的滿怀抑郁委屈,總算在慈母的溫煦中,溶化了一大半。
  等散了戲回寢宮,只見載澂閃出來請了個安,笑嘻嘻地說:“臣銷假。給皇上請安。”
  一見他的面,皇帝心里便生怨恨,沉著臉說:“載澂,你跟我來。”
  “是!”
  到了殿里,皇帝的脾气發作:“你給我跪下!我問你,你在你阿瑪面前,說了我什么?”
  載澂敢于銷假來見皇帝,便是有准備的,跪下來哭喪著臉說:“臣為皇上,挨了好一頓打。”
  這話使得皇帝大為詫异,聲音便緩和了,“怎么啦?”他問。
  “請皇上瞧!”說著,載澂把袖子往上一捋,露出半條,一條膀子伸了出去。
  “起來,我看!”
  一看之下,皇帝也覺惻然,載澂膀子上盡是一條條的血痕。“這是臣的父親拿皮鞭子抽的,非逼著臣說不可,‘不說活活打死’,臣忍著疼不肯說。臣的父親气生得大了,大家都說臣不孝,不該惹臣的父親生這么大气。臣万般無奈,不能不說。臣該死,罪有應得。”說著他又跪了下來,“臣請皇上治臣的罪。”
  皇帝听罷,半晌無語,然后歎口气說:“唉!起來。”
  皇帝跟載澂的感情,与眾不同,到此地步,怨也不是,恨也不是,而且還舍不得他离開左右,連“御前行走”的差使,都不能撤,真教無可奈何。在載澂,自己也知道闖了大禍,雖然使一條“苦肉計”搪塞了過去,歉仄之意,卻還未釋,所以格外地曲意順從。就這兩下一湊,真如弟兄吵了架又愧悔,抱頭痛哭了一場那樣,感情反倒更密了。
  在外廷,一場迅雷驟雨的大風暴,已經雨過天青,停園工的詔令,如溽暑中的一服清涼散,就是內務府以及跟內務府有關的營造商,亦有如釋重負之感。碰上釘子的內務府大臣,自感無趣,但轉眼慈禧太后四旬万壽,必有恩典,革職的處分,必可開复。而修理三海,不論如何力戒浮冒,諸事節省,仍有油水可撈。這樣想著,便依舊精神抖擻了。
  唯一可以說是倒霉的,怕是只有李光昭一個人。皇帝對停園工一事,想了又想,最气不忿的就是此人,所以在八月十二特地又下一道手諭:“迅速嚴訊,即行奏結,勿再遷延!”
  諭旨到達直隸總督衙門,正也就是審問屬實,快將結案的時候,于是加緊辦理,在中秋后一天出奏,敘明經過事實以后,李鴻章這樣評斷:
  “該犯冒充園工監督,到處誑騙,致洋商寫入合同,适足貽笑取侮,核与‘詐稱內使近臣’之條相合。其捏報木价,尚屬輕罪,自應按照‘詐傳詔旨’及‘詐稱內使近臣’之律,問擬兩罪,皆系斬監候,照例從一科斷;李光昭一犯,合依‘詐傳詔旨者斬監候’律,擬斬監候,秋后處決。該犯所稱前在軍營報捐知府,是否屬實?尚不可知。但罪已至死,應無庸議。查該犯素行無賴,并無家資,實藉報效為名,肆其欺罔之計,本無存木,而妄稱數十年購留;本無銀錢,而騙惑洋商到津付价;本止定价五万余元,而浮報銀至三十万兩之多,且猶慮不足以聳人听聞,捏為‘奉旨采辦’及‘園工監督’名目,是以洋商竟有稱其‘李欽使’者。足見招搖謬妄,并非一端。迨回津后,惡跡漸露,复面求美領事代瞞木价,致法領事照請關道,將其拘留,誠如圣諭:‘無恥之极’,尤堪痛恨。此等險詐之徒,只圖奸計得行,不顧國家体統,跡其欺罔朝廷,煽惑商民,种种罪惡,實為眾所共憤,本非尋常例案所能比擬,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
  皇帝看完這道奏折,心里便想,本年慈禧太后四旬万壽,停止勾決,斬監候就得等到明年秋后處決,讓李光昭多活一年,猶覺不甘,所以批了個“著即正法”。
  修圓明園一案,隨著李光昭的人頭落地而結束。眼前的大事,就只有兩件了,一件是對日交涉。日本的專使大久保利通,八月初四在總理衙門,与恭王、文祥等人當面展開交涉,首先就辯論“番地”的經界。大久保利通的目的,是想“證明”台灣的“生番”,不歸中國管轄,這都是毛昶熙一句話惹出來的禍,恭王和文祥當然不能同意,就這樣反复辯論,一拖拖了半個月。
  第二件大事,就是慈禧太后四旬万壽的慶典,而這一件大事,又与第一件大事有關。恭王等人都知道,停止園工,慈禧太后內心不免觖望,為了讓她的生日過得痛快些,應該將對日交涉,早日辦結,只是這層意思,決不能透露,否則為對手窺破虛實,就可以作為要挾的把柄了。
  在大久保利通,亦急于想了結交涉。因為看到中國在這一重糾紛上,已用出“獅子搏免”的力量,一方面派沈葆楨領兵入台,大修戰備,不惜武力周旋;一方面李鴻章在天津与美、法公使,接触頻繁,爭取外交上的助力。原本是自己理屈的事,遷延日久,騎虎難下,真的打了起來,未見得有必胜的把握,不如見風使帆,早日收篷,多少有便宜可占。
  因此,大久保利通,表面強硬,暗中卻托出英國公使威妥瑪來調停,就在這時候,沈葆楨上了一個奏折,說是“倭備雖增,倭情漸怯,彼非不知難思退,而謠言四布,冀我受其恫嚇,遷就求利。倘入彼彀中,必得一步又進一步,但使我厚集兵力,無隙可乘,自必帖耳而去。姑寬其稱兵既往之咎,已足明朝廷逾格之恩,倘妄肆要求,愿堅持定見,力為拒卻。”恭王与文祥都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所以當威妥瑪轉述日方的條件,要求賠償兵費三百万元時,文祥答得极其干脆:
  “一個錢不給!”
  調停雖然破裂,恭王卻密奏皇帝,說交涉一定可以成功。听得這話,皇帝樂得將此事置之度外,巡視三海,巡幸南苑,駐蹕行圍,看神机營的操,看御前王大臣及乾清門侍衛較射,到九月初才回宮。

           ※        ※         ※

  就在回宮的那一天,小李伺候皇帝沐浴時,發現兩臂肩背等處,有許多斑點,其色淡紅,艷如薔薇,不覺失聲輕呼:
  “咦!”
  “怎么了?”皇帝叱問著。
  這是不用瞞,不敢瞞,也瞞不住的。“万歲爺身上,”小李答道,“等奴才取鏡子來請万歲爺自己瞧。”
  小李取來一面大鏡子,跪著往上一舉,皇帝才發覺自己身上的异樣,“這什么玩意?”他頗為著慌,“快傳李德立!”
  傳了太醫李德立來,解衣診視,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問皇帝說:“皇上身上痒不痒?”
  “一點儿不痒。”
  不痒就坏了,而李德立口里的話,卻正好相反,“不痒就不要緊。”他說,“臣給皇上配上一服清火敗毒的藥,吃著看。”
  “怎么叫吃著看?”
  “能讓紅斑消掉,就沒事了。”
  皇帝對這話頗為不滿,“消不掉呢?”他厲聲問說。
  李德立因為常給皇帝看病,知道他的脾气,赶緊跪下來說:“臣一定讓紅斑消掉。皇上請放心!這服藥吃下去,臣明儿個另外再帶人來給皇上請脈。”
  于是李德立開了一張方子,不過輕描淡寫的金銀花之類,從表面看仿佛比疥癬之疾還要輕微,而暗中卻大為緊張,真如怀著鬼胎一般,想說不敢,不說不可。
  想想還是不敢說,本來不与自己相干,一說反成是非,且等著看情形,有了把握,再斟酌輕重,相机處理。
  這樣過了几天,忽又傳召。這次是在養心殿西暖閣謁見,皇帝意態閒豫,正逗著一群小獅子狗玩,見了李德立便說:“你的藥很靈,我身上的紅斑全消了,你看看,還要服什么調理的藥不要?”
  接著解衣磅礡,讓李德立細細檢視,果然紅斑消失,皮膚既光又滑。李德立便替皇帝賀喜,說是:“皇上体子好。什么調理藥也不用服。”
  等他叩辭出宮,跟著便是太監來傳旨,賞小卷宁綢兩匹,貂帽沿一個。李德立謝了恩,開發了賞錢,同僚紛紛前來道賀,他也含笑應酬,敷衍了一陣,獨獨將一個看外科很有名的御醫,名叫張本仁的,留了下來。
  “我跟你琢磨一宗皮膚病。”李德立說:“肩上、背上、膀子上,大大小小的紅斑,有圓的,有腰子形的,也不痒,那是什么玩意?”
  “這很難說。”張本仁問:“鼓不鼓?”
  “不鼓。”李德立做了個撫摸的手勢,“我摸了,是平的。”
  “連不連在一塊儿?”
  “不連。一個是一個。”
  “那不好!”張本仁大搖其頭,“是‘楊梅’!”
  雖在意中,李德立的一顆心依然猛地下沉,鎮靜著又問:
  “這楊梅疹,多少時候才能消掉?”
  “沒有准儿,慢則几個月,快則几天。”
  “坏了!”李德立頹然倒在椅子上,半晌作聲不得。
  “怎么回事?”張本仁湊過去,悄然問道:“是澂貝勒不是?”
  “不是!是他倒又不要緊了。”
  “那么……?”張本仁异常吃力地說:“莫非……?”
  兩個半句,可以想見他猜想的是誰?李德立很緩慢地點了點頭。
  “有這回事?”張本仁大搖其頭,“敢情是你看錯了吧?”
  “我沒有看錯。除非你說得不對。”李德立又現悔色,“我錯了!當時我該舉荐你去看就好了。”
  “得!”張本仁一躬到地,“李大爺,咱們話可說在前頭,你要舉荐我,可得給我擔待。”
  李德立不解,翻著眼問:“怎么個擔待?”
  “這是個治不好的病!實話直說,還得掉腦袋,你不給擔待怎么行?”
  “我知道,你說,要我怎么給你擔待?”
  “仍舊是你主治,我幫著你看,該怎么治,我出主意,你拿主意。”
  李德立不響,過了好久才問:“那要到什么時候才又會發作?”
  “這可不一定,也許几個月,也許几年,也許一輩子不發。”
  “謝天謝地,但愿就此消了下去,一輩子別發吧!”
  “就算一輩子不發,將來生的皇子,也會有胎毒。”
  張本仁黯然歎息,“我看大清朝的气數快到了。”
  李德立沒有那樣深遠的憂慮,只在考慮眼前,這個自古所無的“帝王之疾”,要不要稟報,如果要,應該跟誰去說?
  一個人坐困愁城,怎么得了?李德立想來想去,必須找一個人商議,這個人自然應該是庄守和。太醫院院使懸缺,庄守和是右院判,李德立是左院判,平日他大權獨攬,很少理庄守和,茲事体大,不能不讓他知道,也不能不讓他出個主意,將來好分擔責任。
  “只好裝糊涂。”庄守和要言不煩地說,“這件事是天大的忌諱,病家要諱疾,醫家也要諱疾。”
  “這話固然不錯,就怕將來鬧出來,上頭會責備,何不早說?”
  “早說也無用,是個醫不好的毛病。”庄守和又說,“而且也決計不會鬧出來!万乘之尊的天子,怎么能生這种病?”
  李德立通前徹后地考慮了利害關系,終于下了最后的決心:“對!裝糊涂。”
  于是皇帝的病,就此被隱沒下來。他本人亦不覺得有何不适,每日照常辦事,召見軍机第一件事就是垂詢對日交涉。交涉几乎破裂,大久保利通提出了“限期五日答复”的最后通牒,恭王不理他,便又自動延長三日。三日一到,正值重陽,大久保又到總理衙門,与恭王作第五次會談,要求賠償兵費二百万兩銀子,恭王堅持不談“兵費”二字。大久保利通便改口要求“被難人”的撫恤。至此地步,便只是談錢數了。
  到了九月十四,談判決裂,大久保利通告訴英國公使館,說是決定兩天以后离京。于是英國公使威妥瑪,再一次出面調停,百般恫嚇,將病骨支离的文祥,累得頭昏眼花,答應給五十万兩銀子。這是天津教案,賠償各國被難領事、教士的數目,不過算法不同,十万兩銀子是撫恤,四十万兩銀子作為收買日軍自番社撤退后所遺下的房屋道路。并且在九月二十二日,簽訂了三條《中日北京台事專約》。大久保利通此行的最大收獲,不在五十万兩銀子,而是“專約”之前的一段序言:“茲以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妄為加害,日本國本意惟該番是問,遂遣兵往彼,向該生番等詰責”,被害的是從明朝洪武五年以來,就為中國藩屬的琉球漁民,一下子變成了“日本國屬民”,而恭王、文祥和李鴻章還被蒙在鼓里。
  就在簽約的那天,神武門出了個亂子,一輛馬車從神武門直闖進宮,拉車的馬受了惊,失去控馭。守宮門的護軍大惊失色,紛紛出動攔截,一直到景運門,才將那匹口吐白沫,亂踢蹄子的黑馬的嚼環拉住。
  帶班的護軍校叫扎什色,大為光火,沖著車把式吼道:
  “你給我滾下來!混帳東西,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呀?”
  車把式也知道闖了禍,急得臉色發白,無言以答,扎什色越發冒火,拿佩刀平拍著車杠,一疊連聲地威喝。就這不得開交的當儿,車帷一掀,探出一顆腦袋來,用鄙夷不屑的聲音說:“干么呀,拿刀動杖,大呼小叫的,誰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何用你來問。”
  扎什色一看是皇帝面前得寵的太監小李,頓時气餒,“我不過問一聲,”他說,“那也不要緊呀!”
  “本來就不要緊。好了好了!”小李也不敢恃強,這樣揮著手說:“你去吧!沒事。”
  這場意外的糾紛,皇帝根本不知道,因為他坐的是轎子,由神武門進宮,自北面徑回乾清宮,馬車惊逸到景運門,沿路搞得大呼小叫,如臨前敵的光景,在遼闊的宮廷中,根本無從知道。
  直到第二天看到領侍衛內大臣參劾值班護軍的奏折,他才惊訝,“怎么回事?”他問小李,“昨儿個馬車怎么了?”
  “奴才在車子里頭,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車停了,才知道車子一沖沖到了景運門。”小李又說,“護軍開口就罵,拿刀把在車杠上拍得‘叭噠、叭噠’響,嘴里還罵人。”
  “自然該罵。”皇帝笑著說了這一句,在領侍衛大臣的奏折上批示:“著加恩,免議。”
  看完奏折上書房——本來打算停一天,但想到王慶祺昨天許下的話,興味勃然,打消了“賴學”的念頭。

           ※        ※         ※

  等翁同龢講完“杜詩”,該輪到王慶祺講《明史》。君臣之間,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話,礙著翁同龢在旁邊,諸多不便,于是皇帝想了一條“調虎离山”之計。
  “翁師傅!”
  坐在西壁下的翁同龢站起來答應:“臣在。”
  “你給我找一本書來。”
  “是!”翁同龢略停一下,見皇帝未作進一步的指示,便又問道:“皇上要找什么書?”
  皇帝是在思索著出一個難題,好絆住翁同龢,所以一直不曾開口,這時听他催問,不便再作耽擱,隨口說道:“我記得《圖書集成》里面,有專談三海建置的,你找一找看。”
  “那應該在《考工典》里面。臣去找一找看。”
  等翁同龢一走,皇帝便小聲問王慶祺:“你昨天說的東西,全帶來了沒有?”
  “臣找了几本。”王慶祺也以同樣低微的聲音回答:“只是來不及恭楷重繕,怕印刷得不好,字也小,皇上看起來很累。”
  “不要緊,拿給我。”
  王慶祺眼神閃爍地看一看左右,從怀中掏出一個小布包,遞給皇帝,同時不斷看著在書架上找書的翁同龢,似乎深怕他發覺了似的。
  皇帝卻無這些顧忌,把小布包放在膝上,打開來一看,是“巾箱本”的七八本小書,最上面一本是磁青連史紙封面,書名《燈草和尚》。皇帝隨意翻開一頁,看不了三四行,便覺臉熱,心跳、口渴,很快地合攏了書,將包書的布隨意一裹,整個儿寒在屜斗里。
  “我看看再說。”皇帝一本正經地,臉上找不出一絲笑容,倒象是拒諫的神情。
  王慶祺輕聲答道:“這些書,文字講究的不多,容臣慢慢訪著了,陸續進呈。”
  “有好的‘畫’,也找些來。”
  “是!”王慶祺說:“這還比較容易。”
  “有了這些東西,你不必帶到書房來,密封了交給‘他們’就可以了。”
  “他們”是指專門承值弘德殿的太監,王慶祺會意,答應著還想說什么,見翁同龢捧了書來,便住口改講《明史》,正講到《佞幸傳》。
  翁同龢取來的書,除了圖書集成中《考工典》里的有關記載以外,還有些別的談三海的書。皇帝本意是借此將他遣開,但看他慎重將事,不能不作敷衍,一面翻著書,一面隨口問道:“瀛台不就是明朝的南台嗎?”
  “是!”翁同龢答道:“天順朝名相李賢的《賜游西苑記》,就曾提到南台。”
  “本朝可有賜大臣游園的事情?”
  “有!”翁同龢答道:“康熙二十一年六月,曾有上諭,圣祖仁皇帝,因為天時炎熱,移駐瀛台。雖然天下無事,但每日御門听政,未嘗少息。圣祖因為《宋史》所載,賜諸臣后苑賞花釣魚,傳為美談,特在橋邊設网,任令大小臣工游釣,准在奏事之余,各就水次舉网,得魚攜歸私第,以見君臣同樂,一体燕适的至意。”
  皇帝听得不胜神往,“這真是太平盛世的光景!”他說,“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還有沒有?”
  “自然有!”翁同龢答道,“皇上向往盛世,盛世必臨,全在圣衷一念之間。圣祖与皇上即位之年仿佛,文治武功,皆發軔于二十歲前,愿皇上念茲在茲,以圣祖為法。”
  話是好話,但皇帝頗有自知之明,要赶上圣祖仁皇帝是不可能的,不過他也有自我譬解之處,當時圣祖誅鰲拜,乾綱大振,以后才能指揮如意。現在事事听人擺布,不容他出個主意,卻要求他能有圣祖的文治武功,豈非過分?
  這樣想著,便懶得跟翁同龢再談下去,只是功課未了,不便早退。這天是輪著做詩的日子,他的心思在那几本“巾箱本”上,詩思艱澀,便取個巧說:“你們各做一首七律,讓我觀摩。”
  “是!”王慶祺不待翁同龢有所表示,便即答道:“請皇上命題。”
  皇帝舉目四顧,想找個詩題,一眼望見帘外黃白紛披,菊花開得正盛,正好拿來作題,“就以‘菊影’為題吧!”他手指著說。
  “請限韻。”
  “不必限了。限韻拘束思路。”
  于是變了學生考老師。當然,這是考不倒的,不過刻把鐘工夫,兩個人都交了卷。
  “很好!”皇帝念著翁同龢的詩稿說:“‘無言更覺秋容淡,有韻還疑露气浮’,這才是寫菊影,不是寫菊花。我帶回宮中去看。”
  一回宮剛想找個清靜地方去看王慶祺所進的書,慈禧太后派人傳召,到了長春宮,只見一群太監,捧著貢緞金珠等物,進宮來請慈禧太后過目。這是臣下為她上壽的貢物,最多的是緞子,一匹總要五十兩銀子,起碼進兩匹,就去了一百兩,皇帝倒覺得于心不忍,但亦不便諫阻。
  “你看看,”慈禧太后遞了一張紙給皇帝,“他們打禮部抄來的儀注。我看,不必費這么大的事。”
  是太后逢四十整壽的儀注,從賜宴到加恩大臣的老親,刊了長長的一張單子,皇帝仔細看完,很恭敬地說:“儿子明天就叫軍机辦!”
  “不!”慈禧太后搖搖頭,“本來熱鬧熱鬧,倒也可以,偏偏教日本人鬧的!算了,就咱們在里頭玩兩天吧!”
  “這也是大家的孝心。皇額娘就依了儿子,照單子上辦……。”
  “不好!不好!但愿你爭气,再過十年,好好給我做一個生日。”慈禧太后接著便作了具体的指示:十月初十在慈宁宮行禮,禮成以后,只在內廷開宴。所有照例的筵宴,無須舉行。在宮外的公主,以及福晉命婦,進慈宁宮行禮后賜宴。
  于是第二天便下了上諭,此外又有加恩大臣老親的恩詔,說的是:
  “本年十月初十日,恭逢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四旬万壽,慶洽敷天,因思京內外實任文武一二品大員老親,有年屆八十以上者,康強逢吉,祿養承恩,洵為盛世嘉祥,允宜特加賞賚。著吏部、兵部、八旗都統,即行查明,分別咨報軍机處,開單呈覽,候旨施恩。”
  其實這是不須查報的,京內外一二品大員,有老親在堂,高年几何?軍机章京那里,有張很詳細的單子,開了上去,第一名是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李瀚章的老母李太夫人。
  “這可真是有福气的老太太了!”慈安太后贊歎著說:“兩個儿子都是總督,只怕少見。”
  “這還不足為奇。”慈禧太后說:“兄弟前后任,做娘的在衙門里不用動窩儿,這就少見了。”
  “對了!李瀚章接他兄弟的湖廣總督。”
  “這個總督太夫人是大腳。”慈禧太后笑道:“有這么一個笑話,她從合肥坐船到武昌就養,滿城文武都到碼頭上跪接,總督老太太提著旱煙袋,也不用丫頭扶,‘蹬、蹬、蹬’地就上了岸。坐上總督的八抬綠呢大轎,那雙尺把長的大腳,一半露在轎帘外面,李鴻章扶著轎杠,看看觀之不雅,就沖轎里說了句:‘娘,把一雙腳收一收。’你知道他娘怎么回答他?”
  “怎么回答?必是一句笑斷人腸子的話!”
  “可不是!”慈禧太后自己先掩口笑了,笑停了說:“他娘說:‘你老子不嫌我,你倒嫌我!’”
  慈安太后大笑,“這倒跟《紅樓夢》上的劉姥姥差不多。”她說,“漢人的官宦人家,象她這么大腳的,還怕不多,只怕是偏房出身。”
  听得這一句,慈禧太后就不作聲了,臉色象黃梅天气,驕陽頓斂,陰霾漸起。慈安太后為人忠厚,心里好生懊悔,不該触及她的忌諱,便訕訕地問:“這該怎么加恩?是你的生日,你拿主意好了。”
  慈禧太后定的是,每人賜御書匾額一方,御書福壽字,文綺珍玩等物,當然是名次在前的多,在后的少。
  這下南書房的翰林就忙了。名為御書,其實是潘祖寅、孫詒經、徐郙這些在“南書房行走”的人代筆,先擬詞句后揮毫,寫好了鈐蓋御璽,然后送到工部去制匾,一律是綠底金字。
  皇帝的書房當然停了,白天召見軍机以外,就忙著兩件事,一件是勘察三海,怎么修、怎么改,得便就又到前門外去遛一趟,再一件便是親自參預慈禧太后万壽的慶典。
  慶典中最重要的一項,不是皇帝率領臣工行禮,也不是內廷賜宴,而是唱三天戲。自從王慶祺奉派在弘德殿行走,皇帝對這方面的“學問”,大有長進了,君臣之間,雖不便公然研究如何行腔運气,但“四大班”的淵源和优劣長短,有些什么后起之秀,什么戲正流行?皇帝大致都能了然。他一直覺得升平署的那些昆戲“瘟得很”,令人昏昏欲睡。所以三天万壽戲,很想把外面的那些名角儿都傳了來,辦它個天字第一號的大堂會。
  等把這層意思透露給王慶祺听,他力贊其成,“慈禧皇太后四旬万壽,普天同慶,讓外面的班子,也有個盡孝心的机會,正見得皇上以仁孝治天下的至意。”王慶祺自己發覺這段話說得有些牽強,便又補了一句:“傳名伶供奉內廷,在唐宋盛世,亦是有的。”
  于史有征,皇帝的心就越發熱了,但亦還有顧忌:“就怕那些腐儒,又上折子說一篇大道理,把人的興致都給滅了。”
  “皇上下了停園工的詔,圣德謙沖,虛怀納諫,臣下頗有愧悔不安者。象這樣的小事,再要饒舌,天良何在?”王慶祺又說,“而況王府堂會,傳班子是常事……。”
  這就不必再說下去了。皇帝深深領悟,如果恭王他們敢說什么,正好這樣詰責:“就准你們听戲,不准皇太后听戲,這叫什么話,莫非要造反?”
  “臣還有愚見,”王慶祺想到貴寶和文錫等人,一再重托,相机進言,正好利用這個机會,“貴寶、文錫常跟臣說,受恩深重,不知如何圖報?臣愚昧,代乞天恩,這個差使,合無請旨,交貴寶、文錫承辦,必能盡心。”
  “好!你讓他們明天一早遞牌子。”
  “是!”
  王慶祺得了皇帝這句話,退值以后,立刻去訪貴寶,貴寶正在借酒澆愁,一听經過,七分酒意,醒了五分,將王慶祺納于上座,就手便請了個安。
  “王大哥,你幫我這個忙,可幫大了!”他拍著胸說,“你請放心,都交給我,包你有面子。”
  “你別高興,”王慶祺笑道:“那班爺們都難伺候,万一推三阻四,莫非你拿鏈子鎖了他們來?”
  “這算什么本事?”貴寶笑道,“王大哥,不信你就試試看,你派出戲來,看我能不能把那些爺們都搬了來唱給你听。”
  “好呀!”這一說,王慶祺大為高興。一個愛好此道的,能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想叫誰唱就叫誰唱,那是多痛快的事!
  “來,來!咱們喝著、聊著,先把戲碼儿琢磨好了,我連夜去辦。”貴寶摸著下巴,先就躊躇滿志了,“看我辦這趟差,非讓兩宮太后跟皇上夸獎我不可。”
  “只要你有把握就好。”王慶祺笑道:“起复有望了!”
  于是取了筆硯來,一面喝酒,一面商量著派戲,雖說可以從心所欲,到底不能不以慈禧太后和皇帝為主,慈禧太后喜愛生旦合演,情節生動,場子緊湊的“對儿戲”,皇帝則比較更愛以花旦為主的玩笑戲和武戲,因此擬的戲碼,也就偏重在這母子倆的興趣上面。
  “日子可很緊促了,我得巴結一點儿。”貴寶問道:“王大哥,你是跟我一起到‘四大徽班’去走一趟,還是你在這儿喝著酒,听我的信息?”
  王慶祺以帝師之尊,到底不好意思公然出面去辦這种差,所以這樣答道:“你一個人去好了!我也不打扰了,明儿一早宮里見吧!”
  “是,是!明儿一早,我在內務府朝房,我不便上弘德殿,請你抽空來一趟,我好把今晚上接頭的情形,跟你先回明了。”
  “那也不必了。等召見下來,如果還有什么話要我替你轉奏,你派個人招呼我一聲就是。”王慶祺又勉勵他說:“好好儿下一番功夫。把差使巴結好了,趁太后的万壽,必有恩典。”
  “那都是王大哥的栽培。此刻我先不必說什么,等事成了,我必有一番人心。”
  “自己弟兄,說這個干什么?我走了。”
  貴寶殷殷勤勤地將王慶祺送出大門,也不再入內,立等套車,揣著那張擬好的戲單,赶到宣武門外。四大徽班,各有總寓,名為“大下處”,春台在百順胡同,三慶在韓家潭,四喜在陝西巷,和春在李鐵拐斜街,相距都不甚遠。貴寶最熟的是四喜掌班梅巧玲,是唱旦角的,人長得很丰碩,外號叫“胖巧玲”,為人仗義疏財,极講究外場,貴寶跟他不是泛泛之交,所以首先找他。
  等說明來意,自是一諾無辭,梅巧玲又說宮里傳差,是向所未有之事,只怕各班都會獅子大開口,要的戲价甚高,勸他耐心細磨。貴寶則表示:錢不在乎,只要痛快。不但說唱什么,就是什么,而且還要唱得好。
  只要錢不在乎,事情就好辦了。唱得好更不在話下,御前獻技,誰不希望出類拔萃,壓倒同行,博得天語褒獎。因此,半夜工夫下來,四大徽班都說好了。但花的錢也很可觀,因為這三天的戲,早由戲園子貼出海報去了,現在進宮當差,便得告訴戲園子回戲,還得貼補一筆損失。
  回到家,貴寶還不能休息,連夜恭楷繕好三份戲單,略微歇一歇,也就到了進宮的時刻。在內務府朝房一坐,舊日同僚,看他滿面春風,又听說皇帝召見,看來起复有望,所以紛紛前來問訊應酬,与一個多月前,奉到革職嚴旨后所遭遇的冷落,完全兩樣了。
  牌子是一進宮就遞了進去的,直到近午時分,方見小太監來傳旨,說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等磕過頭、請過安,皇帝先開口問:“听說你已經把戲碼儿都擬好了?拿來看。”
  “是!”貴寶把一份戲單捧了上去,小李接著,轉呈皇帝。
  “只要兩天就可以了。”皇帝略看一看,便這樣吩咐:“初九、十一,傳外面,正日那天不用,仍舊用升平署的‘承應戲’。”
  一听這話,貴寶才發覺自己做事,太欠考慮。內務府中,繼自己的遺缺,署理堂郎中的文錫,為了承辦十月初十的慶典,也預備了三天的戲,光是升平署的行頭和砌末,就花了十万銀子,這是自己知道的,既然知道,就該預作安排,如今自己排了三天的戲,擠得人家一天都不剩,似乎不替人留余地,太說不過去了。
  在自己這方面,三天的戲縮成兩天,而且擠掉的那一天,戲碼格外精彩,不但棄之可惜,同時對戲班子也不好交代。想來想去,只有這樣處置,拿正日那天的戲,勻到初九跟十一兩天去演。但加戲就得多耗辰光,如果搞到上燈才歇鑼,那是宮中從未有過的創例。
  一時竟無善策,卻又不容他細思慢想,只好先把自己的想法回奏了再說。
  “戲真是好!”皇帝与貴寶同感,“撤掉也可惜,就勻到初九、十一來唱。次一點的就不要了,誰是‘雙出’的改為單出,這么通扯著增減一下子,也不太過費時候。”
  說著,皇帝親自動朱筆,改戲碼,同時宣召文錫,說明其事。文錫面承諭旨,自然遵辦,但一退回內務府,便与貴寶大吵了一架。
  “你巴結差使,可也得給個信儿啊!”文錫出語便尖刻,“素日相好,想不到這么砸我!”
  “我砸你干什么?”貴寶答道,“昨儿晚上王師傅來傳的宣,連夜辦事,一宵沒有得睡。今儿一早進宮,可也得有工夫給你信息啊!”
  這是強辯,何致于派人送個信的工夫都沒有?文錫連連冷笑:“好,好,算你狠!三天的戲,擠掉我兩天,一大半心血算是白費,新制行頭、砌末的款子,怎么報銷?這還說不是砸我!”接著便冷嘲熱諷,大怨貴寶不夠朋友。
  貴寶在內務府的資歷,本來比文錫高,但自己此刻正在倒霉之際,而文錫在慈禧太后面前的圣眷正隆,所以只得忍气吞聲听他的。受了一肚子的气,心里在說:走著瞧,等起复的恩旨下來了,看你是怎么個臉嘴!
  有恩旨的消息,在十月初七就得到了,是成麟來報的喜。
  “貴大爺,貴大爺!”他气急敗坏地奔了來,又喘又笑,好半天才開得口:“給你老叩喜!剛才宮里的消息,就這兩天就有恩旨,你老宮复原職,還是總管內務府大臣。”
  雖在預期之中,畢竟事情來得太順利,難免令人無法置信,“靠得住嗎?”他按捺激動的心情,矜持地問。
  “靠得住,靠得住,太靠得住了。”成麟又笑嘻嘻地說:“我的處分也撤消了。將來補缺的事,貴大爺,你可無論如何得幫我的忙,栽培栽培我。”
  “怎么呢?你的處分怎么撤消的?有特旨?”
  “嘿!你老說得好。憑我一個候補筆帖式,皇上還上特旨,配嗎?”成麟又放低了聲音說,“听說是慈禧太后有意買好儿,万壽加恩,所有王公大臣,京內京外文武官員,現在議降、議罰,以前有革職留任、降級、罰薪之類處分的,一概豁免。”
  “這是好事!”貴寶以手加額,“慈禧太后積的這分德,可就大了!”
  雖然成麟言之鑿鑿,貴寶畢竟不大放心,得要親自去打听一下。等成麟一走,一個人思前想后,把通盤的情勢估量下來,發覺自己有一著棋非走不可,同時走這一著棋,也可以探听出成麟的消息是真是假。
  這著棋就是走恭王的門路。他原是恭王府中的熟人,在內務府堂郎中任內,一切方便,所以日用什物,時鮮珍果,經常供應無缺,那里要修個窗子添個門,亦總是他帶著工匠去辦。這樣密切的關系,只是慫恿皇帝修圓明園,為恭王所深惡痛絕,下令門房,不准為他通報,才慢慢地疏遠了。
  于今園工已停,自己也得了革職的處分,等于前愆已贖,正宜重求矜怜。大不了听恭王訓斥一頓,自己低聲下气,賠個不是,以寬宏大量,素重感情的恭王,決不敵于還存著什么芥蒂。
  這樣打定了主意,立即套車到正陽樓,揀了一簍江南來的极肥的陽澄湖大蟹,親自帶著,到了恭王府。那里的侍衛、听差,以前都是熟人,見了他都說:“稀客,稀客!”讓到門房里喝茶。
  內務府的旗人,都有一套与眾不同的應酬功夫,那怕前一天吵架吵得要動刀子,第二天只要覺得有套交情的必要,那神情便能做得象多年不見的知交一樣,親熱非凡。貴寶又有一套獨特的手法,隨身總帶著許多珍貴新鮮的小玩意,拿出來展玩夸耀,等有人看得眼熱,便拿起來向人手里一塞,還雙手將對方的手掌捏一捏攏,說一聲:“留著玩儿!”就這樣教人從心底感覺到痛快,切記著他的一份人情,得要想法補報。
  因此,他周旋不到片刻,便有人自告奮勇,伸出手來說:
  “拿名帖來,趁王爺這會儿沒有客,我替你去回。”
  “不,我今儿不見王爺,見福晉。”
  “咦!這是怎么講究?”
  “我先見福晉,求她先替我跟王爺說上兩句好話,可以少挨兩句罵。”貴寶取出一張名帖拱拱手說:“勞駕你連這簍蟹,一塊儿送到上房,見了福晉,就這么說。”
  那人笑著去了。不多一刻,走了回來,將嘴一努,“上去吧!”他說,“大概還是少不了挨罵。”
  一引引到恭王的書齋,“我可告訴你,”恭王一見面就說,“這一次修三海,你再要胡出主意,搞得不能收場,你看著吧,你就甭想喝玉泉山的水了!”
  貴寶剛剛雙膝跪倒,一听這話,竟忘了磕頭,略想一想,喜心翻倒,恭王的暗示,不但可以官复原職,而且仍舊承辦三海工程。那句警告的意思是,當差當不好,再出了紕漏,就會充軍,自然就喝不成玉泉山的水。這可以不去管他。
  “王爺!”這時他才磕頭,“我什么話也不用說。就沖王爺這句話,我怎么樣也得弄出個好樣儿來。”
  果然,到了十月初十,皇帝率領臣屬,在慈宁宮行完禮,王公大臣仍照前一天的時刻,于辰正時分進榮壽宮听戲時,皇帝卻在養心殿召見軍机,頒下好几道恩旨,第一道就是成麟所說的,京內外官員正在議降、議罰的處分,一概豁免,第二道是貴寶官复原職,第三道是异數,內務府堂郎中文錫,五品官儿,賞給頭品頂戴。
  等慈禧太后的万壽一過,皇帝好好休息了兩天,等精神恢复過來,卻又動了游興。十月下半月的天气,“小陽春”一過,接著便該下雪結冰了,遠處不能去,只能到三海逛逛,順便勘察工程。
  辦三海工程的,依然是貴寶与文錫。這兩個人又和好如初了,文錫又升了內務府大臣,自然格外巴結差使,冒著凜冽的西北風,每天帶著工匠在三海轉。諸事齊備,呈上圖樣,皇帝恰好想到三海,便吩咐:十月二十一臨幸南海。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