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這位縣大老爺姓的姓很僻,姓池塘的池,也不知他是真姓,還是假姓?反正池大老爺,官場中沒有一個不知道的,因為池大老爺有几樣長處。” “池大老爺”的長處,第一是儀表出眾;第二是服飾漂亮;第三是語言便捷;第四是態度謙和;第五最難,熱心而慷慨,出手十分大方。因此頭一天到省——浙江省城“稟到”,在接官廳上就結交了好多朋友。 從第二天開始,池大老爺就請客;請的不是闊客,而是跟他一樣身份的候補州縣——這個班子如果到省來稟到,當然是希望能補實缺;換句話說,都是下了做官的本錢,要將本求利,与有些不由正途做官發了財,為生下地的儿子捐個七品官儿,或者做生意發達,捐個州縣官,本人得到很多便利,父母可以討個浩封的情形,大本相同。凡是希望補缺的州縣官,所謂“听鼓轅門”,經常連巡撫、藩司、果司這“三大憲”都見不到;衙參站班,但望青睞一顧,能派個什么差使就已心滿意足。無奈粥少僧多,得意的少,失意的多;那份失意的窘境,不堪言狀,真有叫自己的儿子當“跟班”來維持官派的笑話。所以听說池大老爺首先就請同寅,不但為了吃一頓“油大”;光是那份受寵若惊之感,就令人感激涕零了。 這一頓客,當然請得皆大歡喜。酒醉飯飽,池大老爺推牌九,注碼大小不拘。博到終局。慶家一個人輸;下家几乎個個贏,但是贏得都不多,少則一兩銀子,多則五兩而已。 講到這里,劉不才失聲插口:“這就不容易了。此人是好手!” “好手”是指賭場上的好手,而在官場上,似乎更是好手,光是那一頓客,就請得口碑載道,沒有一個人不說“池大老爺”好。 過了几天,又請一班客;是請比他身份高的知府、道員,當然也是候補官儿。此中卻頓有几個闊客;飯罷余興,又推牌九,細心体察,哪個愛賭;哪個賭得爽气?哪個殷實,哪個是空心大老倌? 一夜下來,池大老爺對這些賭客已了如指掌;也看中了一個戶頭。 這個“戶頭”是候補道,山東人,姓孫;孫家門第鼎盛,出過狀元,也出過宰相,但“官聲”都不怎么好,而且居鄉為富不仁。這個孫道台的叔父,曾經因為不肯捐餉辦團練,為朝中當政的王爺所痛恨,至今不甚得意;只有的是錢,居家納福,倒也逍遙。孫道台受了叔父之教,刻薄吝嗇,在浙江的官場中人緣不好,只跟一個同鄉常有往來,池大老爺就從他的同鄉身上下手。 講到這里,小張插嘴問道:“為啥不直接從孫道台身上下手?” “自然有個緣故。“趙正濤答道,“孫道台外號叫做‘象牙洋肥皂’。看是好看,你想擺布它卻不容易,隨便你怎么搓來搓去,無損他分毫。拿賭來說,他喜歡看,就是不大肯下注;有人贏了,居然還伸得出手要分紅。你想想這种人。” “既是這种人,池大老爺何必枉費心机?” “也不能說枉費心机——” 趙正濤談孫道台的那個同鄉,姓劉,是候補知府,為人很豪爽,也喜歡賭。池大老爺便刻意結交,一混熟了,常常到他家去賭錢;十次有八次遇見孫道台,可是決不邀他,因為孫道台的疑心病重,哪個邀他入局,他總以為人家在打他的主意。 這樣賭了有兩個月,池大老爺如果做庄,几乎必輸;但是他的下風賭得极好,兩下可以扯個直。因此,凡是常跟他一起賭的人,總推他做在,不希望他賭下風。 到了第三個月上頭,孫道台到底手痒了,出手下注,打五兩銀子;他的手气旺,打到哪里,贏到哪里,但贏得不多,不過一二百兩銀子,因為他不敢打“夾注”。 “真正‘象牙洋肥皂’!”小張笑道,“這樣‘養’著,要養到哪一天?” “養了一個月。”趙正濤說,“養得孫道台一天不見那個池大老爺,一天就睡不著覺,實在是每天不贏几兩銀子回去就睡不著覺。池大老爺看看時候已到,決定、‘開刀’了。” 開刀的辦法,說起來很容易,本來是孫道台打到哪里,贏到哪里;現在反其道而行之,他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好好的活門,只要他一下注,一定“活抽”;只等他一歇手,馬上倒又“活”了。將個孫道台气得怨聲不絕。 其實也不過輸了百把兩銀子,只是一次不贏,實在气人;孫道台想起有個重本博小利的法子,雖然笨一點,卻是十拿九穩。于是照計而施,先打五兩銀子。 這一注下去,自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孫道台接著便加倍,打十兩——這個法予很笨,而且需要大本錢,但通常總是有效的,一個輸了打兩個;兩個輸了打四個;四個輸了打八個,一倍一倍加上去,只要在家配一記,就會贏錢,然后從頭再來過,長線放遠鷂,記記不落空,自然積少成多;孫道台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誰知這個主意打在池大老爺頭上,錯到极點;真正成了自投羅网,一連輸了四注,而且輸得气人;在家別十,他也別十;他也拿地罡,在家就會翻天罡,气得他臉色都變了。 這牌顯著有點怪,旁家都住了手看熱鬧;劉知府看出蹊蹺,勸孫道台歇手,他不肯。勸他換一門打,他更不肯;因為“堅持到底”是這种賭法的訣竅,一換門可能前功盡棄——賭場里盡有气人的事,打了半天輸,一不打了,死門馬上就開,所以很有人相信賭場里有“鬼”。 孫道台怕“鬧鬼”,不肯換門打。打到第八注已經輸了一千兩百多銀子,身上帶的錢光了,要跟劉知府借。三百、五百主人家還拿得出來,但對孫道台來說,并不管用;第八注已經六百四十兩,第九注就得一千兩盯八;倘或再輸,又加一倍。這樣下去,傾家蕩產也快得很。 劉知府沒有那么多銀子,就有也不肯借,“老孫,俗語說的,‘宁可与爺爭,不可与牌爭’。”他很懇切地勸道:“一千多兩銀子,你也輸得起;跟牌悶气就沒意思了。” “不贏一把,這口气咽不下去;我真的不相信,莫非牌上真的有鬼?” “這倒說不定。”池大老爺神態自若地答了一句,理理銀票,似乎想結束了。 越是這樣,孫道台越气也越急,“老兄,”他掀著在家的手說,“這時候錢庄已經關門了,要現款,要票子,都得明天再說。你相信不相信我?” “豈有不信之理?不過總也要有個限度;我輸,只輸五兩銀子,你老大哥沉下去可不得了。” 這兩句話,听來是好意,其實是激將。孫道台來了“大爺脾气”,搖搖頭說:“沒有什么不得了!三五万銀子我還輸得起。” “鬧大了,鬧大了!”劉知府在一旁接口;同時大為搖頭。 庄家不作聲;在他的立場,也實在不便表示態度,就這樣僵持之中,孫道台叫取筆硯來,寫了張“憑條即付銀一千二百八十兩”的字條,畫了花押,作為賭注。 池大老爺將骰子擲了出去;當然這一注又是照吃不誤。 庄家手气硬到這個樣子,滿座相顧失色,而孫道台一則輸得上火;再則大話已說了出去,不便就此收科,三則到底兩千多兩銀子,善財難舍,因而狠一狠心,又是夾注。 “結果怎么樣?”小張忙不迭插嘴問道:“又是照吃?” 趙正濤不即回答,反問一句:“你們看呢?” “再吃就太明顯了。”劉不才說,除非他從此不預備再出手。” 趙正濤點點頭:“到底劉三叔精明。” “那怎么辦?小牌九硬碰硬,不吃即賠。難道那位池大老爺‘強盜發善心’了?” “是不是‘強盜發善心’,要過后方知;反正這把牌翻出來,震動全場,庄家拿的地對,而孫道台拿了一副天對;翻本出贏錢,不過只贏了五兩銀子。” “唉!”小張替池大老爺可惜,‘三年冷齋飯,一頓腊八粥’,真正是一番心血,付之奔流。” “不見得!”劉不才說,“總還有別的花樣。” “對!還有別的花樣——” 當時池大老爺歎口气,;說是“天壓地,這個庄不能再推”了;要請孫道台推庄。 孫道台從來沒有做過庄,但這時候卻一諾無辭,因為膽子賭得發了;同時翻回賭本就像平空撿了几千銀子似的,心想趁手气好可以大大贏它一場,就算失利,只當剛才已經輸掉,也就無所謂了。 賭錢贏了跟輸了的想法,大不相同;而只要作到最坏的打算,心里亦不會難過,賭興自然勃發。于是孫道台揎袖攘臂坐了下來,推的也是小牌九。 池大老爺坐在下門,老不出手;孫道台倒也是個旺庄,不過下家的注碼不大,所以只贏了几百兩銀子。 到賠過一個統庄,池大老爺開始出手,下門押一千,翻出牌來贏了;他毫不考慮地連本帶利,仍舊都押下門。 孫道台不免气餒。他一共只有兩千多銀票,配過一千;再要輸給池大老爺就不夠配了。 拿此作為理由,倒也振振有詞;只是池大老爺答得漂亮:“不過不要緊;明天補給我,再說,到底誰贏也還不知道。” 這話不錯!孫道台膽气一壯,骰子擲出去是“五在首”;池大老爺搶著拿了最后的一副牌,往桌上一翻,是副天九。 這一下,孫道台拿牌的手都有些發抖。果不其然,只得五點;輸光不算,還欠下五百兩銀子。劉知府苦苦相勸,孫道台算是歇了手。 “這錢贏得很漂亮。”劉不才問道:“其中自然有毛病;倒要听听,是怎么樣的毛病?” “我就不懂。”小張另有疑問:“到手的錢又輸了出去;万一孫道台乖覺,不推庄了呢?” “這里有好几層道理,我來說一說;老趙,你看對不對?” 劉不才為小張講解其中的道理。第一,池大老爺要贏孫道台的錢,机會多得很;但如孫道台手緊,就無計可施,所以第一要著是將他的手面扯大來。其次,池大老爺那樣連贏七八記,打得孫道台無還手之力,看來太假,旁人亦難心服;同時害劉知府做主人的,不好交代。所以那樣“放一馬”,是极高明的手法。 至于說怕孫道台乖覺,當時不肯推庄,也不要緊;往后日子多的是,反正孫道台已經賭開頭了,以后不怕沒有交手的机會。而且照當時的情形來說,孫道台也一定會推庄;賭錢就賭的一股興,意气正豪之時,要壓也壓不下去的。 這番理由,說得頭頭是道;小張不能不同意。不過他又有疑問,做庄在牌上可以動手腳,賭下風又何以看得那么准,一打一個著? “還是有手腳的,不過手法高明,旁人的眼睛是沒有他的手快而已。”趙正濤說道:“那副牌是‘對筋’。早就看熟了的;骰子上一粒是‘替子’,一粒是‘節筒’——” “慢來,慢來!”小張問道:“你說的什么?” “這是切口,真骰子叫‘替子’;假骰子叫‘節筒’,這粒節筒是灌鉛的,不管滾几滾,只出兩點,是池大老爺有意掉包弄進去的。” “慢點!慢點!算算看。”劉不才扳著手指,略略算了一下,“這一來只出六個點;從三到八?” 由于“節筒”固定是二,所以“替子”是么,便是三點;是六便是八點。本來兩粒骰子從兩個么的二,到兩個六的十二,共出十一個點子;如今只出三、四、五、六、七、八共計六個點子了。 “不錯。”趙正濤說:“池大老爺賭下風,真正是‘冷、准、狠’,冷就是等;等看准了這條牌九,由小而大,或者由大而小,方始下手。由小而大打上門;由大而小打下門——” “唷!厲害。”劉不才失聲說道:“骰子下家贏五把,庄家只贏一把。” 趙正濤深深點頭,報以欣賞的一瞥;但小張卻還不懂,因而需煩趙正濤更作解釋。 “譬如說,一條牌九、一點、二點、三點、四點順序排了下來,這時候庄家除非擲一個‘六’,上門拿一點,天門兩點,下門三點,庄家拿四點統吃。除此以外,因為上門拿牌在庄家之后,所以一定是后來居上,庄家拿一,上家就是二;庄家拿二,上家就是三。反過來看,下門拿牌在庄家之前,由大而小則點子永遠是下門管住在家,除非‘獨大拎進’,譬如點子順序四、三、二、一,庄家只有擲‘五在首’,拿第一副四點才能贏下門,其余不管擲啥,都要配下門。這就是劉三叔所說的五把對一把的道理。” 小張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不過,”他問,“万一庄家手气旺偏偏‘獨大拎進’,還不是白費心計?說起來也不是十分的把握。” “是十分的把握。万一五把骰子都贏不過他一把骰子;池大老爺還有五只手指,可以掉包換牌,不過自己下手搶在頭里去拿牌,總不比那樣子的贏法,來得漂亮。” “真不得了!”小張贊歎著問道,“池大老爺的秘密,你又怎么知道的呢?” “我也是听人說的。据說是池大老爺的一個跟班泄了他東家的底。不過,池大老爺早就洗手了。” “對了!剛才不說他抓過印把子嗎?那又是怎么回事?” “就是從孫道台這場賭上來的。那時的藩台是個旗下大少爺,驃勁十足;偏偏孫道台自以為家世好,本人也是三品道員,不大買他的帳。這位藩台听說孫道台在賭上栽了這么大一個跟斗,心里痛快,就對池大老爺另眼相看了;當然不會疑心他是郎中,只知道他賭得精。” 為此,特地約見池大老爺;談得亦頗為投机,想要委他一個差使,苦于不得其便。這樣過了一個月,有個小縣的縣官,由于京中大老一封很懇切的“八行書”,藩司不能不“調劑”他一個好缺。浙江的縣缺,以平湖第一,嘉善其次,號為“金平湖、銀嘉善”;這兩縣的來頭都极硬,動他不得。只有紹興府的山陰縣是藩司同旗的總角之交,不妨暫且委屈他,“挂牌”對調。 對調要辦交代。向例憑首縣首監交核算;所以“首縣十字令”的第四句,叫做“能識古董”,因為常有前任虧空公款,無法交代,只好拿古董字畫抵給后任,估价就憑他一句話,非識貨不可——其時的首縣臥病在床,不能應差,藩司就派一兩個候補知縣,分別監交核算。 派到山陰縣的就是池大老爺。因為藩司的關系,很幫前任的忙,得以順利移交;到省以后,自然要告訴藩司,亦很見他的情。哪知后任福薄,接印不到十天,得了絞腸痧,一命嗚呼。藩司自然不便讓他的總角之交回任,索性就派池大老爺署理,平地一聲雷,得這么一個好缺,羡煞了多少候補官儿。 這就是郎中當縣官的故事。小張听得津津有味,不免好奇。“郎中做縣官,坐在大堂上像不像?” “怎么不像?池大老爺的官聲還好得很呢!到任沒有几天,問一件案子就大出風頭。” 這件案子起于一枚銀圓,一碗湯圓。有個鄉下人嫁女儿,進城備辦喜事用品,經過一家點心店,想吃湯圓,吃完才發覺,沒有制錢,只有銀子;“我有事進城,身上只有銀子,沒有銅錢,你記一記帳,我等下來還。” 老板不肯。鄉下人倒也爽气,拿一塊銀圓押在那里,回頭取贖。哪知事華再來,點心店已經不肯認帳了。 一枚銀圓倒還是小事;這口气咽不下。紹興的刀筆,天下聞名,他有個姓趙的親戚就是訟師;正好求救。趙訟師想了半天說:“你家跟那家點心店,都歸會稽縣管轄;會稽縣這位縣太爺,有名大而化之的濫好人,這种小事未必肯細心去管,說不定各責二十板,那就大倒其楣了。听說新任山陰縣,人很精明;新官上任,當然要好好辦點事。如果你皮肉愿意受苦,官司可以打贏。” 趙訟師說了計策,鄉下人情愿皮肉受苦。第二天進城,等在山陰縣衙門。山陰、會稽都是附郭之縣,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東,這天正好地大老爺出城勘荒,等他回衙門時,鄉下人直沖“導子”,當然被“紅黑帽”的差役抓了起來。 “小人是會稽縣人;大老爺是——山陰縣,就算小人犯法,要送會稽縣。” 這是有意挺撞,池大老爺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犯在我手里,就不能饒你。來,打二十板!” 二十板打過,鄉下人從身上摸出一張狀子送了上去。 看過狀子,池大老爺說道:“你這件事該會稽縣管轄,我管不到。” “大老爺!”鄉下人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不是大老爺說過的嗎?” 就這一句話,池大老爺恍然大悟,也非常得意;他的心思快,馬上就想到,所爭的不過一個銀圓,而情愿挨几十下板子到山陰縣來打官司,如非冤气難伸,确信他會秉公審理,決不肯出此下策。 “好!”池大老爺說。“我准你的狀子。” 進了衙門,請刑名師爺來商量;師爺是前任所聘,因為池大老爺出手漂亮,語言有趣,都樂為所用,得悉案情,都認為所告不假。刑房書辦亦是如此看法。 刑名案子;生殺予奪之權,盡操諸手;縣官可以得“滅門縣令”的惡稱,但也可獲“青夭”的美名,其間的關鍵,就在判斷案情,分別曲直。既然大家都認為告狀的鄉下人受了屈,事情就好辦了。 于是池大老爺坐堂傳點心店的老板來問,被告當然不承認:“一碗湯圓才多少錢,他肯拿一塊銀洋押在小人這里嗎?大老爺倒想想,有這种道理沒有?” “現在不是講道理,是講有這回事沒有?” “沒有。”點心店老板斷然決然答說。 “這案子問不清楚了。退堂!” 退堂之前,應該宣示被告与原告如何處理?照此情形應是原告飭回,被告還押;而籠統以一句“退堂”了結,不合規制。好在屬下的書辦、差役都知道這位署理的大老爺,不是等閒之輩,不敢欺他,所以照例辦理,將點心店老板先扣留在班房里再說。 池大老爺打官腔是外行,辦案卻不是外行,傳一個差役到內堂,親自囑咐,到點心店找老板娘說話。 這個差役到點心店找到老板娘,開口就說:“你們老板都招供了。那塊銀圓快拿出來!不是什么大了不得的事,快拿出來,縣大老爺好結案。” “我本勸他為人不能沒有良心,到底鬧出來了。” 老板娘將鄉下人押在那里的一枚銀圓,原物照繳。一到池大老爺手里,立刻傳宣升堂。 “你,”他對鄉下人說,“你的銀洋錢大概掉在旁的地方了;他不肯承認,我亦不便動刑拷問;只有一個法子,我賠你!” “我不要。” “這你就不對了!”池大老爺發怒,“你告狀無非為了一塊銀洋,我給你,你又不要;到底是什么意思?”一面說,一面擲下來兩塊銀洋,鏗然有聲,“你撿一塊!” 兩塊銀洋中,有一塊特別顯眼,上面貼著一個紅紙剪成的“喜”字。 “咦!”鄉下人詫异,“這塊銀洋,是小人的。” “是你的?”池大老爺問道:“有什么憑證?” “這是小人女婿家送來的聘金,上面有紅紙雙喜。”鄉下人說,“大老爺如果不信,小人身上還有,可以拿來比一比。” 說著鄉下人又取出一塊銀洋,呈堂驗認,上面的雙喜字一式無二。 “你怎么說?”池大老爺問湯圓店老板。 湯圓店老板已經臉色大變,除了連連磕頭求饒外,別無話說。 “好了,”池大老爺對鄉下人說,“你的錢你拿了回去。” “是。”鄉下人磕個頭,“大老爺明見万里,真正青天。不過——” 鄉下人遲疑著想說不敢說,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還有話說?” “是。”鄉下人說,“小人為了要告到大老爺這里,有意沖犯導子——” 語气未完,但池大老爺已明白了,“你是覺得受了委屈不是?” “小人不敢說委屈。不過,這個人實在不對。” 鄉下人的意思是,湯圓店老板應該受罰;至少也該像他那樣,挨二十板子。如今看堂上沒有下文,這口气出得不夠,所以不能不申訴。 池大老爺也有池大老爺的想法,“我曉得我沒有罰他,你覺得委屈。不過,”他說,“你看在我的面上。” “不敢。大老爺說這話,實在折煞小人。只是,”鄉下人磕個頭說,“小人斗膽,要請問大老爺,為什么大老爺要擔待這個人?” “因為這個人的妻子,很明事理;你的錢是他妻子交出來的,還勸過他不可這樣子。這是賢慧女人,所以我不能罰他。” 還似乎不成理由,但鄉下人不敢再追問,只答一聲:“是。” “我再講個道理你听,如果我罰了他,他回去一定罵他妻子,夫妻反目,說不定女人心狹,會尋短見。那時你想想看,你不是作了孽?” “啊,啊!”鄉下人恍然大悟,“大老爺說得對。” “我索性再把道理說說清楚。如果遇上個幫丈夫作惡的不賢慧女人,你這塊銀洋就一定拿不回去。如果我罰了他,大家心里會想,好人做不得,妻子做好人,會害了丈夫。那時你想,世界上誰還肯做好人。至于,”池大老爺轉臉又說,“賣湯圓的,你回去決不可以罵你女人;你要曉得,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像你現在吞沒人家一塊銀洋,如果安然無事,慢慢膽子大了,作的惡多了,遲早會遭大禍。只要這樣想一想,就知道你女人這樣做法,實在是幫你、救你!” “是。”湯圓店老板說,“小人再不敢了。” “說得有道理啊!看起來倒真還是個好官。”劉不才深深點頭。 “可惜好官做不長!” “為什么?”劉不才很關切地問。 “也是為一樁刑名案子——一” 這樁案子,极其离奇。池大老爺屬下有戶人家,只有母女兩個人;女儿叫采春,公認絕色。從小許婚何氏,本是書香門第;以后何家敗落,父母雙亡,只剩下未過門的女婿一個人,刻苦用功,希望重振家聲。 二十歲那年,姓何的中了秀才;請媒人到女家訂婚期。采春的母親表示,她別無子女,而女婿又只有一個人,不如兩家并做一家,做個入贅女婿,頂兩家的香煙。 何秀才本不愿入贅,只為听說采春是絕色,看在美妻的份上,勉強依從。結親那天,大宴賓朋,無不夸贊新婦,國色無雙。何秀才亦相當得意,喜滋滋入洞房去飲合歡酒,酒到杯干,几乎大醉。 廳上賓客未散,正在暢飲之際,突生巨變;只見新郎格從洞房中奔出來,散發披面,大呼大叫,往外直奔。賓客大駭,有人想攔住他,已自不及;新郎出門狂奔,奔出一里多外,大河當前,新郎官扑通一聲,跳入河中,水花四濺之下,寂然無聲,看起來已經滅頂了。 當時有個熱心的賓客,原是新郎格的同窗名叫張仲義;一路從后面追來,眼看他跳入河中,無法救他,望河興歎,頓了半天的足,凄凄慘慘的回到女家,報告凶信。 這時采春跟她的母親,焦急万狀;一听張仲義的話,采春首先就大哭,說新郎倌喝酒喝得好好地,忽然沖出門外;料想必有人攔住他,怎么發生這樣的事?必是張仲義存心不良,殺了她的丈夫。當時母女倆撒潑哭鬧;揪住張仲義不放,一直鬧到官里。 這變了一樁無頭案。張仲義當然沒有殺人的道理;縣官倒也明白,當堂釋放。但是新郎棺到哪里去了呢?或者一時得了失心瘋,做出這樣自速其死的舉動來,可是尸首呢? 因為尸首無著,不能結案;但苦主不追,又無凶手,便成了不知道如何作處理的懸案——這是池大老爺前任的事;接收時,照例要將這件懸案接了過來。 接雖接了過來。擺著也不要緊。哪知有一天池大老爺心血來潮,調出這件案子來細看,大為疑惑,因為太不近情理。 于是他找了刑房來問:“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大老爺的話,這個何秀才有痰症;那天洞房花燭,大概高興過度,又多喝下几杯酒,犯了痰症,所以投河死了。” “尸首呢?”池大老爺問,“河又不是海,還會漂走嗎?” “大老爺!”書辦揚著臉說,“苦主不追,何必麻煩?” 看樣子竟是出言恫嚇,池大老爺是何等樣人?哪能吃他這一套;當即沉著臉說道:“你寫個稟帖來,說苦主不追,我就可以不問;我拿你的稟帖附案,也好有個交代。” 刑房書辦大駭。原當這位大老爺不過聰明而已,誰知竟是老公事,真正有眼不識泰山。當時知趣,換了副神態,齊肩彎腰,陪著笑說:“大老爺真是在說笑了!書辦哪敢拿大老爺的主意;說案子可以不問。” “既然你也知道不能不問,那就下去預備,提苦主、證人,明天一早到堂。” 書辦應諾著,連夜傳知。第二天上午,池大老爺坐堂,先提證人張仲義,細問當時的情形,与原供無异,便先吩咐退下;接著再提苦主。 苦主上堂,眼睛一亮。池大老爺平生從未見過這樣的絕色;心里立刻浮起一陣疑云,再細看采春時,疑云更重——他不是那些書呆子縣官;采春眉梢眼角間無意流露的春色,瞞不過他那一雙見多識廣的眼睛。 再看她母親,也是一臉精明,越發覺得其中必有蹊蹺;因而問話也就不同,不問當時洞房花燭的突變,卻問她的家境。 采春的母親娘家姓張,夫家姓林;池大老爺問道:“林張氏,你女婿投河身死以后,家里如何度日?” “小婦人家原有几畝薄田,勉強可以過日子。” “當初你招贅何秀才,是為了老年有靠,是不是?” “是!” “如今你女婿死了,”池大老爺問道,“那又靠什么人?” “一無倚靠,只有靠自己。” “為啥不再招贅一個?”他大老爺說,“我看你女儿年紀也還輕;況且雖拜了堂,未曾回房,依舊是小姐的身份。” 林張氏不防池大老爺不問案情,倒關心她女儿的終身,一時竟無從回答,期期艾文地答道:“倒不曾想到。” “你雖不曾想到,人家看你女儿這份人才,總也有來求親的?” 這一次林張氏答得很快:“沒有!”她又加了一句:“從沒有。” 池大老爺不再問下去了,“你倒說,”他這才問到案情,“你女婿是不是有痰症?” “人家都這樣說。小婦人事先不知道;若是知道,也決不肯將女儿配給他了。” “是從小許配?” “是” “既是從小許配,平日總有往來;就不往來,總也通通消息,豈有不知道何秀才有痰症的道理。” “實在不知道。” “喔!”池大老爺又問:“你女婿投了河,尸首打撈過沒有?” “怎么沒有打撈?一連撈了三天,什么都沒有撈著。” 沒有撈著就是沒有撈著,說“什么都沒有撈著”倒提醒了池大老爺,“投水的人,總有鞋子、帽子,或者隨身攜帶的荷包、毛巾之類的小東西失落,”他提高了聲音問:“難道這些東西一件都沒有?” “沒有。” “這不奇怪嗎?林張氏,我問你;這是什么道理,你想過沒有?” “想過啊!小婦人跟我這個女儿;怎么樣想也想不透其中的道理。” “這倒真是奇事!莫非不曾投河?” “是投了河的。”林張氏很快接口,“小婦人女婿的朋友親眼看到的。” “喔,就是那個張仲義。” “是!” “你原來告過張仲義謀害你的女婿?” “是的。”林張氏答道,“那是小婦人一時著急,冤枉了好人。” 問到這里,池大老爺心里有數,這件案子這樣子問是問不出究竟來的;目前先要放松一步,才好辦事,因而喊道:“書辦!” 刑房書辦在堂上伺候,听得呼喚,當即閃了出來,直趨公案旁邊,彎下腰湊到縣官左右,怕他有什么不便讓堂下听見的話要問。 池大老爺卻是有心要讓堂下听見,提高了聲音說:“何秀才一時犯了痰症,投河身死,既有見證,自然不假。不過尸首無著,不能結案。我倒問你,叫苦主与見證,具一張甘結,敘明原委,确是投河身死,与人何干,以便了結這一件懸案。你看可使得使不得?” “大老爺明鑒,似此案情,律無明文;全憑大老爺斟酌。照書辦看,這樣了結最好。” “既然這么說,你就叫苦主跟見證去辦好甘結呈案。這一案就好注銷了。” 刑房書辦欣然答應;等池大老爺退了堂,立刻就在刑房里替苦主跟張仲義辦好甘結,書過花押,蓋了手印,疊案呈堂——林張氏少不得又有十來兩銀子相送,不在話下。 池大老爺聲色不動,到晚來跟他的一個書童商量。這個書童名叫小福,极其伶俐,池大老爺視之如子,什么秘密都不瞞他;燈下一面獨酌,一面談論。 “小福,”他問,“林家那件案子,你總知道了?” “是啊!老爺坐堂,我在后面听;都听見了,也看見了。” “看見什么?” “看見那個采春。”小福笑一笑,不再說下去。 “你笑什么?” “采春不是好貨。”小福答道,“一定有姘頭。”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從她眼睛上。”小福答道:“她那雙眼睛是‘花’的。” “小鬼!”池大老爺笑著罵道,“你也懂什么眼睛花不花?我再問你;那個新郎倌為啥好端端要去投河?你看,是不是犯了痰症?” “痰症不痰症,我不懂。不過,老爺,有一點我不明白,為啥要拿頭發披散了蓋在臉上?” 話剛完,只听“嗆啷”一聲,一只磁酒杯掉在青磚地上,碎面几片——倒不是池大老爺受了惊;而是小福的話,無意中點活了全局,霹靂一聲,將池大老爺胸中的疑云,一掃而淨,掌握到了案中的關鍵;興奮過度,以致失手。 “小福,你問在要害上。投河的那個人,不是新郎倌;既然是假的,當然不能露相,所以要拿頭發蓋住臉。”池大老爺又說,“現在我懂了,那母女兩個為啥先要誣賴張仲義,告他一狀?實實在在是叫張仲義做個見證,新郎棺是死在水里的。” 小福將眼睛眨了几眨,很快地也想通了,“老爺,”他問,“你是說,新郎倌是死了;不過不是死在水里?” “對!就是這么回事。”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么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嗎?” “老爺,”小福笑嘻嘻地說,“現在破案也容易。” “你倒說!”池大老爺深深點頭,“說對了我有賞。” 有這一番鼓勵,小福越發起勁,“老爺,”他說,“這件案子我去破。” 這就有點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爺沉著臉呵斥:“別張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老爺以為我一個人破不了?我說出來,老爺就相信了。要破這件案子,只要拿采春的姘頭找出來,便知分曉。老爺賞我几天假,我明查暗訪找出那個人來,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爺的臉色和緩了,但也嚴肅了,想了好一會說:“你的話也有道理,不妨試一試。要試就在今天晚上;因為今天過堂,如果采春有姘頭,當然關心,要來問個究竟。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會去。” 現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記清楚了,隨即悄悄出了后門。池大老爺又將案情通前徹后想了一遍,認為小福此行,必有收獲,索性不睡,在燈下坐等。 一等等到天亮,才見小福回來,神色沮喪;不用說,是空等了一夜。 “大門一夜未開,圍牆很高,什么也沒有看出來。” “不要緊,慢慢來!”池大老爺反倒安慰他,“你說,她家圍牆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羅?” “看起來不小。” 池大老爺默默想了一會說:“你先去睡一覺,吃過午飯,我們去私訪。” 吃過午飯,池大老爺与小福由后花園的便門,趁無人見時,溜了出去。先找到一家棧房落腳,然后開好購物單子,派小福上街采辦;不過半個時辰,盡皆備辦齊全,一雙串鈴、一具藥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藥物,以外科用藥為主——池大老爺小時候拜一個打拳頭、賣野藥的為師;這次微眼私訪,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個“走方郎中”。 扎扮妥當,拿著串鈴出門;小福背上藥箱,在前領路。走到林家的那條巷子,小福指明地方:“這就是林家。” 池大老爺細細打量,林家的石庫門、青磚圍牆,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只有母女兩人,似乎用不著住這么大的房子。這便又是一個疑竇了。 心里這樣在想,手里已經搖動串鈴,口中吆喝:“善治疑難雜症;包醫跌打損傷!” 走過來、走過去,只在附近几條巷子打轉;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只听得背后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爺回頭一看,是個中年婦人,正扶著門張望,便走過去問道:“是你這位大嫂叫我?” “是的。”那婦人問道,“你先生會不會看儿科?” “喔,”池大老爺問道:“什么病?” “恐怕是‘鵝口’。” “鵝口瘡”是外科,池大老爺懂得治法,點點頭說:“等我看一看!” 未進門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對過,相隔七八家門面;心理暗暗高興,同時也定下了主意。 走進去一看,蓬門篳竇,境況艱苦。抱出個骨瘦如柴的嬰儿來,啼哭不止;小嘴張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內長滿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紅腫,是极重的鵝口瘡。 “唉!”池大老爺說,“看得太遲了。” “原是。”那婦人流著淚說,“看不起郎中。” “不要緊,不要緊!”池大老爺赶緊安慰她說,“我是一半行醫、一半行善;貧病不計,你不必擔心。” 那婦人自然稱謝不止。池大老爺便動手替嬰儿治病,先用塊干淨白絹,拭去白斑,然后吹敷薄荷、冰片。這兩樣清涼的藥,減少了嬰儿口中的灼熱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于是,池大老爺檢點了一下藥箱說:“這鵝口瘡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藥,我只有三樣;少一味,功效就差了。大嫂,附近有沒有藥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達仁堂。” “喔,”池大老爺便抽水筆,取張包藥的紙片,寫了“青黛一錢”四字,拿一百銅錢,叫小福去買藥;特別關照:“快去快回!” 一面說,一面使了個眼色,小福會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話;盡不妨慢,好讓老爺從容訪問。 于是池大老爺閒閒問道:“你這位大嫂貴姓?” “我娘家姓吳,夫家姓朱。” “朱大哥呢?” 問到這話,朱大嫂雙淚交流,“死了一年多了。”她說。“就留下這個苦命的遺腹。” “看樣子朱大嫂境況艱難。”池大老爺指一指外面,“這條街上,都像是殷實人家,看在街坊鄰合分上,總也有點周濟吧?” 朱大嫂搖搖頭:“誰來看顧我們苦命母子S” “對面呢?”池大老爺說,“對面林家的那位老太太,慈眉善目,倒像個肯做好事的。” 朱大嫂微微撇嘴,笑了一下;是苦笑也像冷笑。 “怎么?”池大老爺緊追著問,“莫非我看錯了人?” “郎中先生見過那位林大太?” “沒有。我不過听人說起。” “怎么說法?” “說林家那位老太太人很好,卻想不到會遭那么一件禍事——真正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好心不得好報。” 朱大嫂搖搖頭:“心好不好,不知道。不得好報卻不見得。” 這話就深了,池大老爺不敢大意,越發裝得不經意的閒談樣子,“一個入贅女婿無緣無故投了河;老來無靠,豈不是不得好報?” “誰說他老來無靠?” “靠誰?” 這句話問得太急;朱大嫂似乎突然警覺,強笑著說:“她家有田有地;愁什么老來無靠?” 顯然的,這不是真話。池大老爺深為失慘,不該操之過急,引起她的猜疑;也因為如此,不宜再問,當然也不能枯坐相對;想一想,正好從孩子身上獻些殷勤,爭取朱大嫂的好感。 于是,他又用新絹替嬰儿拭嘴,再一次上了吹藥,口中問道:“孩子斷了奶沒有?” “斷了。”朱大嫂說,“我身子不好,沒有奶,只好讓孩子受苦。” 池大老爺抬起眼;眼中一半真、一半假的怜惜之色,“朱大哥去世了,就留下這點親骨血。朱大嫂,”他用一种似乎唐突,但充滿了善意聲音勸說:“你也該早作個打算。” 這是勸她再嫁;朱大嫂的臉紅了,低聲答道:“也要有人要我呀!” 池大老爺說不下去了。再說下去,倒像打算毛遂自荐似的。然而又不能不說下去;想一想把話拉了回來,“撫孤守節,當然是好事。”他說,“我說你要早作個計算,是總要想個活得下去的辦法。朱大嫂現在的日子怎么過?” “原來是‘幫人家’;幫的就是郎中先生你剛才說的林家。后來——”朱大嫂無緣無故地住了口。 池大老爺大為興奮,但也大為焦急;朱大嫂欲言又止,自是有礙口的話。看樣子她很謹慎,不是那种好說是非的“長舌婦”,所以套問無用,必得施展什么手段,才能通她吐露几句要緊話。 于是他凝神想了一下說道:“我知道了。必是她家出了什么是非;朱大嫂是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在她家待不下去了。” “不是。她家有是非,与我們做下人的不相干。” 這話又漏出點意思,林家确有是非;池大老爺裝作不解,點點頭說:“看起來外面的話靠不住,說林太太為人好;其實不好。” “那倒也不見得。” “我只當是她待下人刻薄,所以你待不下去。既然還不錯,何必辭出來?” “因為,”朱大嫂說,“她家鬧鬼。” 越說越玄了!池大老爺靈机一動,突然間收斂閒談時常有的微笑,正色問道:“朱大嫂,怎么個鬧法,請你說給我听听。” “其實我也不大清楚。半夜里常有響動,說說笑笑,有時候第二天還掃出一地的雞骨頭;我問那里的一個老佣人,他告訴我說:鬧鬼!還教我不要多問。我看看不是路數,心里怕得很;所以就辭了東家。后來——”朱大嫂咽口唾沫,又把話縮回去了。 光是這段“鬧鬼”的情形,在池大老爺已大有所獲;為了印證确實,還得問一句:“響動是在什么地方?” 朱大嫂緊閉著嘴,息了好一會才說:“郎中先生,我不便說了。再說就是是非。” 不用說,響動是在采春房里。池大老爺臉色越發深沉,“朱大嫂,你不可不相信鬧鬼。”他說,“我在茅山學過法術,會書符篆,專門拿妖捉鬼。回頭我在你家看過了病,請你帶我到林家;我去替她們捉鬼。” “不,不!”朱大嫂惊惶失措地說,“現在不鬧了。她們家也忌諱;請你不必多事。” 這一下越發證實了其中大有文章;而且朱大嫂定知其詳。只是話已說得很明白,不愿招惹是非;那就不必再問,問亦無用。 于是等小福配了藥來,池大老爺親自動手,用乳缽研成“柳青散”,留下一個吹管,指點了用法,收拾藥箱离去。朱大嫂千恩万謝,送出門外;卻還不甚放心“捉鬼”那件事,眼看郎中先生往林家相反的方向走遠了,方始關門進屋。 到了傍晚時分,有人來敲門;開開來一看,門外一個粗壯的中年漢子,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婆子,擦一臉怪粉,戴一頭紅花,一看就知是三姑六婆之流。朱大嫂平日不跟這些人交往,當即問道:“你們找誰?” “你是朱大嫂不是?怎么倒不認識我了?”那老婆子說,“你倒再想想看!在哪里見過?” “實在想不起了。”朱大嫂使勁搖頭。 “真是想不起,我來告訴你。” 她的身子如泥鰍滑溜,等鑽了進去,朱大嫂方始發覺,自然不能再摒諸門外;好在那漢子倒還知趣,只在門口張望,并未進來,也就無所謂了。 “朱大嫂你道我是那個。你總听說過何三嬸婆吧?” 原來是她!朱大嫂自然听說過:何三嬸婆是“官媒”,在縣衙門吃一份糧。凡有妓女從良,丫頭買賣,發生糾葛,告到當官,另行擇配;或者有了什么風化案子,要檢驗案內婦女之類的差使,都是官媒的事,所以這何三嬸婆,也算是紹興城內的知名人物,朱大嫂當然听說過。 然而,自己又不犯官司,何用她上門?朱大嫂不免惊疑,同時也微感不悅,當即沉著臉說:“何三嬸婆,我是守寡的人,平常苦日子都過不過來,跟人也沒有什么口舌是非;不曉得你有啥話要說?” “朱大嫂,你的運气來了。我們大老爺叫你去有話要問;問完了有賞。喏,先賞二兩銀子。” 有這樣的事?朱大嫂真當這個何三嬸婆在開什么玩笑;但白花花二兩銀子卻不是開玩笑的事。然則,是騙人上當;有什么當會上?想來想去想不通。 “走,走!朱大嫂,你不要三心二意,心里嘀咕;不是我說句刻薄的話,你這個樣子還怕什么?天上掉來的銀子,不去撿,世上哪有你這樣慢的人?” 這兩句話說到了她心里,膽气立刻就壯了,不過還得有兩句話要問:“是哪個大老爺?” “山陰縣池大老爺。” “要問我什么話?” “你去了就知道了,包你不吃虧。抱起孩子走吧!” “等等。”朱大嫂說,“我跟鄰合關照一聲。” “不必!池大老爺說了,縣衙門傳你這回事,不能叫人知道。” 朱大嫂又不免惊疑,但事已如此,不能說了不算;同時估量門外的那個漢子,必是衙門里的差役,最不好惹的人,還是乖乖听話為妙。 進了縣衙門,池大老爺在花廳里傳見;進廳磕頭,不敢仰視。奇怪的是池大老爺很客气,也叫“朱大嫂”;更奇怪的是聲音好熟,不由得抬頭去望,這一望几乎疑心自己看花了眼。 “大老爺!你不是——?” “對了,我就是替你儿子看病的走方郎中。”池大老爺說:“你不要怕!你只要說實話。我知道你的境況不好;你說了實話,我送你三十兩銀子,或者買兩畝田,招個人种,或者做個小生意,撫孤守節。總教你日子過得下去。”朱大嫂又惊又喜,思路也靈活了;很快地想到,要問的必是林家“鬧鬼”的故事。 然而細想一想,就只惊不喜了;說了實話,后患無窮。二三十兩銀子賣一條性命,太划不來。 不說又如何?看這位大老爺,人很精明,推托搪塞,一無用處;如果弄到頭來,“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更划不來了。 正在左右為難的當儿,池大老爺已開口動問,果然就是林家“鬧鬼”的事。 “大老爺,”朱大嫂囁嚅著答說,“我不敢講。” “為什么?” “我怕惹禍——” “惹什么禍?一切有我作主。” “眼前有大老爺作主,我自然不怕。不過大老爺是要高升的;我在這里一輩子,以后的日子怎么過?” 話倒也有理。池大老爺便問:“那末,你要怎樣才肯實話?” “除非——”朱大嫂下了決心,“除非送我回宁波;我娘家在宁波。” “那容易。我不但送你回娘家;而且等破了案,我另外還要撥一筆錢,為你養老。不過,你不能有一句假話” 朱大嫂到此地步,一無顧慮,當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她說她上工的第三天,就听到采春房里有響動;問他家老仆林福,說是“鬧鬼”。朱大嫂心里自然害怕,少不得細問究竟;卻為林福告誡:“那個鬼不害人;只別理他,也不要跟外人去說。見怪不怪,自然無事。” 然后有一天,白晝經過采春的院子,亦听得有男人說笑的聲音。她心里在想,白日鬧鬼,豈非奇事?同時也因為是白晝,膽就大了;湊到窗子口去張望了一下,哪里是鬼,明明是個熟人。 “喔,”池大老爺很注意地問:“還是熟人,是哪個?” “是邵百万的儿子。就住在林家后面。”朱大嫂說,“我一嚇;赶緊回頭。心里曉得戳穿了人家的陰私,惹下了禍事,一直就出了林家大門,連工錢都沒有算。后來,林太太派林福來問我,為啥好端端地不做了?我說:‘我怕鬼。不過林府上鬧鬼的事。我決不會跟人家去說。請他們放心。’這樣子才算無事;只是我心里還是在怕,能搬走最好搬走。現在統通跟大老爺說了,我可再不敢回去了;邵百万的儿子一定要跟我為難,性命都難保。” “不要緊,你不要怕,話說明白了,我今天就派人送你回宁波。”池大老爺緊接著問:“這句話有多少時候了?” “差不多有十個月。” “這十個月當中,你總見過邵百万的儿子在林家進出?” “沒有。從沒有見過。”朱大嫂說,“不瞞大老爺說,我還留心過這件事,常在門口張望;就是沒有見過。” 這就不可解了。莫非邵百万的儿子,從那天為朱大嫂撞破以后,就跟采春斷了往來?這樣想著,便又有一句話要問。 “那末,在以前呢?”他進一步解釋,“所謂以前,是指林家還沒有招贅女婿以前,和你沒有到林家去幫佣以前,你曾見邵百万的儿子進出過林家沒有?” “沒有!”朱大嫂斬釘截鐵地說,“別人有沒有見過,我不知道;我可是從沒有見過。” 照此看來,其中別有蹊蹺。眼前卻是在朱大嫂口里問不出什么來了;不過難保以后別有用她之處,所以還不能實踐送她回宁波的諾言;只命官媒帶她下去,好生供她住宿,等事定以后,必使她如愿。 遣走了朱大嫂,池大老爺又傳刑房書辦;簽押房里別無他人,說話就很不客气了,一見就問:“你拿了人家多少銀子?” 這“人家”是指誰?刑房書辦拿人的錢不足為奇,所以倒還沉著,“請大老爺的示下,”他說,“書辦摸不著頭腦。” “我先問你,邵百万你總知道?” “紹興城里有名的殷實人家,怎么不知道?” “你說說他家的情形看。” “邵百万做酒起家,本人已經故世了;只有一個獨養儿子,名叫邵定侯,是個公子哥儿。” “喔,他家是不是住在林采春家后面?” “是的。” “邵定侯跟林采春明來暗去,你知道不知道?” 刑房書辦訝异地問:“大老爺是听誰說的?書辦不知道這回事。” “真的不知道?” “真的!”刑房書辦答道,“若是書辦知道,瞞著大老爺,任憑治罪。” “好!”池大老爺問道:“你現在知道了?” “是的。” “那你小心!”池大老爺沉下臉來說,“如果你通風報信,買放得賄,小心你兩條腿!” 刑房書辦惊然道:“不敢。” “這件案子很怪。若是破了,不但我盡了責任,你們也有面子。現在我將內幕情形告訴你——” 池大老爺說了內幕,也提出了疑問,邵定侯既然并未在林家出入過,何以能深入林采春的閨房;莫非插翅能飛? “說不定是爬牆頭過去的。” “還有那個招贅女婿如果說是投河死了,尸首在哪里;倘或說是被謀害了,尸首又如何運出林家?還有,投河的那個人又是誰?” 刑房書辦想了好一會答道:“大老爺,書辦先派人去探探路看;探明究竟,再來回報。” “對了,事情要做得秘密。”池大老爺問道:“你什么時候可以有回音?” “總要三天。” 到了第三天,刑房書辦來复命,邵定侯与林采春确有雙宿雙飛的夫婦之實。但是,邵定候如何進入林家仍舊莫名其妙。 語焉不詳,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是怎么查的?何以知道他們有夫婦之實?”他說,“又何以會查不出他進林家的途徑?” 被逼不過,刑房書辦說了實話。他是囑咐捕快,找了一名黑道中的高手,夜入林家去探動靜。第一夜并無所獲,第二夜去時,正是子正時分;听得采春臥房中,男女低聲調笑,不用說,男的自然是邵定侯。一直守到天色微明,存身不住;逾牆而出,徑回“班房”來報告,隨即派人在林家周圍暗暗守候,卻始終未見邵定侯從她家出門。 第三夜也就是昨夜,小偷又去了;那次是受了叮囑,如果邵定侯在,特別要留心有沒有倚在牆頭的梯子?結果不曾發現,而邵定候卻在采春臥室中飲酒宵夜。那小偷枯守無聊,蹲在暗處閉目養神,到得鼓打三更,方始睜眼,采春房中燈火猶明,小偷湊到窗下,舐破一塊窗紙,朝里一望,大為惊奇。 “奇的是,屋里沒有邵定侯的影子;林采春正要上床,帳門掀著,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她一個人。” “這就奇了!” 池大老爺問道,“莫非邵定侯是趁他睡著的當儿,開門走了?” “那個人不曾睡著,于他們這一行的,是机警不過,風吹草動,立刻知道;決不至于走了一個人還在鼓里。” 池大老爺沉吟了半天,忽然笑道:“難道他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不成?”接著又問,“我想自己到林家去看一看;你能想個什么法子,讓我進得了林家的門?” “進林家的門容易。”刑房書辦立刻就有了主意,“找個小偷去偷林家;林家報了案,縣大老爺可以去踏勘,自然就登堂入室了。” “不但進林家的門,還要進人家的閨房。” 那就難了。縣大老爺是父母官,要顧尊嚴,要持体統;竊案不比搶案,命駕踏勘,本就有些過分,再要闖人家的深閨,越發說不過去。 刑房書辦想了一下說:“那就直截了當,大老爺舊案重審,要看他家女婿,怎么在洞房中喝交杯盞,怎么犯了失心瘋?不就可以進她的閨房了嗎?” “這是下策。我還不愿意打草惊蛇。而況,案子在表面上等于已經了結了;忽然又來這么一下,也說不過去。你還是另想辦法。” “是,”刑房書辦只好答說:“書辦去想辦法。” 答應是答應了,但這個辦法很難想,同時研究案情也覺得其中大有蹊蹺;本來不想多事,現在看起來非多事不可。尤其牽涉邵百万家這件案子是“肥豬拱門”,不好好動一動腦筋,未免可惜。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