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 ) 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福建永春人。抗日戰爭爆發后隨父母逃難至江蘇、安徽、上海、重慶。1947年中學畢業后入金陵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入廈門大學,開始發表詩作。同年隨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灣,入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后在軍中當了3年翻譯后,任教于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范大學。1958年到美國留學獲藝術碩士學位。1964年和1969年兩次赴美教書。1971年返台,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主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其間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1年。余光中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1954年与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爭和鄉土文學的論戰。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万圣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詩選》。余光中的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斯》、《逍遙游》、《望鄉的牧神》、《焚鶴人》、《听听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