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前邊交代過,屈原于流放途中將義女嬋娟打發回歸州樂平里老家居住。所謂老家,其實亦無多少親人,屈原的父母業已過世,姐姐女嬃早年已經出嫁,且子女成群。當南后鄭袖設計賺昭碧霞進京時,她的女儿小嬃剛剛才滿周歲,那時屈原的父母都還健在,因儿媳進京只是与丈夫暫聚,并非久留,孩子太小,難耐長途顛簸,故將小孫女留在身邊,只遣儿媳一人前往。兩位慈善的老人万沒料到,昭碧霞年紀輕輕,离去時活蹦亂跳,笑逐顏開,歸來時竟是一具尸体,撫育小嬃成長的重擔全都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又過几年,年邁的伯庸夫妻相繼去世,可怜的小嬃變得無依無靠。在這万般無奈的情況下,屈原姐姐女嬃,只好帶著一家人搬回娘家來住,以便撫養拉扯未成人的小嬃,同時也照料這個家,支撐這個門戶。當嬋娟自郢都歸來,女嬃又多了一個幫手。一家三姓八口,雖說日子過得遠不如父母在世時那樣富貴气派,倒也親親熱熱,和和美美,只是屈原的處境与安危總讓一家人牽腸挂肚。 嬋娟早已過了成婚的年齡,因她品貌雙全,才气過人,頗有教養,好比一碇赤金,放到哪里都閃閃發光,因而來樂平里不久,上門提親者便絡繹不絕,其中門當戶對者亦不乏其人。但是,嬋娟早已發出錚錚誓言:在義父屈原的沉冤未得昭雪,尚未被召回郢都复職之前則不嫁人!多么賢孝而有骨气的女儿呀,莫說是半路收養的義女,親生自養的又能如何?這除了深感義父救命之恩,撫育之情,更主要的是對屈原人格的尊重,是對昏君奸賊以及黑暗社會的奮力抗爭与勇敢挑戰。 分手后,嬋娟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義父屈原。白天有許多家務事要做,整日忙忙碌碌,手不停閒,倒是眨眼便是一天;到了夜晚,這時光可就難熬了,嬋娟常常整夜整夜的不合眼,或者一閉上眼睛便做惡夢。她在為父親的安危擔憂,他還是那么固執,那么不肯隨俗浮沉嗎?父親的這种品格很使嬋娟敬仰,同時也讓她憂慮,正因為有了這种品格,方招致了無窮的憂患,因而嬋娟雖認定這是難得的高尚品格,卻希望他立即改正之。父親是最善思考問題的人,他的腦海里像是裝著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晝夜轉動,他想得總是比別人多,看得比別人遠,考慮得比別人細致周到。父女相處的日子里,為了讓父親能夠得到适當的休息,嬋娟總是有意地去打扰父親的工作、寫作和學習,有時強拉父親幫自己做些家務瑣事,有時明知故問地提出若干無所謂的問題,有時逼父親給自己唱歌、吟詩、講故事,有時借故在父親面前撒嬌,与父親調侃;如今父女遠离,有誰能夠再這樣做呢?銅澆鐵鑄的器具尚且能磨損毀坏,更何況是血肉之軀呢?父親是世上感情最丰富最細致的人,他周身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里,仿佛都流淌著愛与恨的激情,尤其是最易激動和傷感,這是損害健康的兩劑毒藥。當嬋娟在父親身邊的時候,總是提醒他“制怒”,許多容易刺激父親神經的事情,總是該隱則隱,該瞞則瞞,該哄則哄,該騙則騙,待事情既過或父親的怒火熄滅之后,再作些解釋与說明。如今有誰在替嬋娟這樣做呢?放逐之中,不順心的事多矣,父親能經受得住這眾多凌辱、刺激和打擊嗎?父親有個開夜車的習慣,許多法令、政策、文稿、詩篇都是在夜間寫成的。他一伏案揮筆,便忘記了晝夜晨昏,忘記了飲食与休息,常常是一連三天五日足不出戶,困极了便曲肱而枕,合衣而寢,閉閉眼,打個盹,繼續再寫。在橘園的那些日子里,都是嬋娟親自下廚烹調,夜宵既就,端至父親的几案,看著他美美進食。父親飽餐之后,嬋娟陪他說會話,消化飲食,然后舖就床榻,逼迫父親上床就寢。父親耐不過女儿的軟磨硬泡,想想女儿也是一片好心美意,只好屈從。如今,有誰會關心過問父親的這些生活習慣呢?倘無人干預,任其一意孤行,便是鐵鑄的金剛也會熬化的…… 嬋娟終夜這樣苦思冥想,父親的情況難以知曉,她自己卻在一天天地消瘦,臉腮淚痕不斷。 一天深夜,嬋娟又在面對孤燈傻想,不知想了多久,直至昏昏欲睡。朦朧中只覺得自己飄飄欲仙,輕輕地飛了起來。飛呀,飛呀,不知飛了多久,飛了多遠,在一片荒無人煙的河灘上落了下來。這里蘆葦叢生,遍地沼澤泥泞,狼虫出沒,蛇蝎蜿蜒,鷙禽漫天飛舞,河里泛著綠色的波浪,煞是陰森可怖,嬋娟遍身汗然。正當這時,一位修長駝背的老者從遠處迎面走來,漸走漸近,只見他形容枯槁,面色焦黃,須發霜染、長袍破爛不堪,雙手揣在寬寬的袍袖里,渾身瑟縮寒顫,上牙直打下牙,碰得咯咯作響。看著,看著,嬋娟恍然大悟,這不正是爹爹屈原嗎?几年不曾相見,竟老成了這番模樣,連自己的女儿也認不出來了。她急忙呼喊起來:“爹爹!爹爹!我是你的女儿嬋娟呀!……”可是爹爹沒有抬頭,睬也不睬,依然駝背躬身地向前走,猶同陌路相逢。這一下可把嬋娟急坏了,她一頭扑上前去,扯著父親滿是棉絮的袍袖,邊搖晃邊哭泣道:“都是女儿不孝,未能隨侍慈父,才讓爹爹穿如此破袍。女儿立即赶做一件,給爹爹送來,從此不离爹爹左右,服侍爹爹終生!……”嬋娟泣不成聲了,直至哭醒,珠淚滿面,睜開雙目一看,爹爹不在身邊,原來是父女夢中相會。 嬋娟細細地品味著夢境,一夜不再交睫,好歹耐到天亮,急忙去告訴姑母女嬃。室外秋風蕭瑟,落葉遍地,一派肅殺,嬋娟不禁又是心顫淚流。 征得姑母女嬃的同意,嬋娟為父親赶做一件御寒的棉袍。她獨處閨房之中,一針針,一線線,飛針走線地在洁白緞面上刺繡著爹爹喜愛的圖案,她繡上去的不僅是山水花卉,而且是一腔情与愛,是一團熊熊燃燒著的火焰,是自己沸騰的熱血。她晝夜不停,抓緊分秒,困倦到了极點,便斜倚在繡花架上閉閉眼,打個盹。有一次,眼皮打架,手不听話,繡花針將左手的食指扎破,殷紅的鮮血將白緞袍面污染了數滴。這一刺,嬋娟倒反精神了起來,她毫不慌忙,順勢畫了一朵紅牡丹,然后再配絲線繡之,對這件精工細做的藝術品,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緊赶慢赶,父親的棉袍總算是繡好做成了,然而嬋娟卻病倒了,而且這一倒就再也沒能爬起來,旬日后便圓睜著雙眼,緊緊抓著為父親新做的棉袍与世長辭了——為父親她熬干了最后一滴心血,她死不瞑目啊!知天命之年了,她還是個處女,為父親她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并不年輕的生命,但遺憾的是她并未將赶繡做的棉袍交到父親的手中,她圓睜著雙眼,死不瞑目!……其時小嬃已近中年,早已出嫁,生了一個男孩,聞听噩耗,赶回來哭得死去活來,決心實現姐姐的愿望,及早將棉袍交到爹爹的手中。但她不知道該送到哪里去。她四處打听,依然沒有打听到爹爹的确鑿消息,只是從香溪岸邊一位郢都歸來的耆老口中隱隱約約獲悉,爹爹仿佛是在洞庭湖的東南邊落了腳。這雖然十分渺茫,千里尋父猶似大海里撈針,但小嬃堅信,憑著父親的聲譽和影響,知道者定然甚多,而且心誠能夠感動天和地,遲早總會找到。她拜別了姑母,瞞過了孩子和眾位弟弟妹妹,背著包袱出發了。她不顧山高路遠,太陽出山赶路,紅日西沉歇腳,跋山涉水,一味地只是向東,向南…… 不知走了多久,行了多遠,小嬃來到了水鄉澤國,這里河汊密布,猶如蛛网;湖泊點點,似漫天星斗。在這樣的環境里赶路,离開舟船,寸步難行。一天黃昏,小嬃徒步穿過一處難以插足的灌木林,前邊被一條波浪洶涌的大河擋住了去路。荒涼的河灘上長滿了白茫茫的蘆葦,太陽已經西沉入水,天邊雖說尚有一抹一帶的彩云,但曠野里和大河上空彌漫著灰蒙蒙、黑沉沉的云霧和蒸汽,夜幕正在迅速降落下來,隱于密林深處的各种野獸的吼聲此起彼落,令人毛骨悚然。眼前沒有一個行人,更沒有一只漁船,小嬃向誰問路,又怎么能夠渡過河去呢?正當她心急火燎之際,被綠叢遮掩的右邊河汊里漂出一葉小舟來,舟上站著一位黑大漢,邊悠悠蕩槳,邊口唱漁歌,歌曰: 漁家儿女多辛苦兮, 蕩著小船闖江湖。 風吹浪打命系水兮, 捕得魚蝦養父母。 漁家儿女斗膽大兮, 蕩著小船闖天下。 不懼惊濤与駭浪兮, 龍王爺爺敢戲耍! 漁家儿女多悲傷兮, 三十五歲無妻房。 鰥棍難熬五更夜兮, 無儿無女更凄涼。 歌聲未停,小船已蕩到了近前,借著落日的余輝,小嬃依稀可辨蕩船漢子的模樣:肩寬,腰圓,方面,大耳,一副憨厚的模樣,雖是深秋季節,卻敞著前怀,裸露著肌肉丰厚的紫紅色的胸膛。小嬃見狀,認定此非狡詐凶頑之輩,急忙上前見禮:“這位漁家兄長,弱女小嬃,千里尋父路經此地,為大河所阻,且天色已晚,祈請送我過河,情愿多予貨幣……” 不待小嬃把話說完,蕩船的漢子跳上岸來,惊异地問道: “小嬃!哪個小嬃?莫非令尊大人即是三閭大夫屈原?” 小嬃聞听,惊喜万分,忙回答說:“奴家正是屈原之女小嬃,兄長何以知家嚴之名?” 漁夫似有責怪之意道:“三閭大夫系國之棟梁,民之救星,千人崇戴,万人敬仰,其名如雷貫耳,余何以不知?” 漁夫的話似一股春風,吹得小嬃渾身暖融融的,先前的緊張、憂慮、戒備被吹得云消霧散,不禁問道:“兄長何以知小嬃為三閭大夫之女呢?” 小嬃的一句話問得漁夫仰天大笑,笑過之后說也:“小姐以為漁夫船工皆魯莽無知之輩嗎?差矣。不瞞小姐,余亦自幼飽讀詩書,且有功名在身,只因看透了這染缸似的污濁社會,不肯出而為仕,隱姓埋名,在此捕漁為業,圖的是眼前干淨,心中踏實。” 听到這里,小嬃恍然大悟,難怪他看似粗獷豪放,實則斯文不俗,頗有教養。二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小嬃湊上前去:“如此說來,兄長定然肯渡小嬃過河?” 漁夫憨厚地微微一笑說:“這是自然,只是天色太晚,這河中暗礁甚多,少有夜色中橫渡者。況且過河之后,盡皆沼澤湖泊和蘆葦蕩,漫無人煙,生人白晝難以涉足,黑暗中必為禽獸所食。不如請到余之茅舍暫且委屈一宵,天明送汝過河,不知小姐意下如何。” “這個……”小嬃低頭不答。 漁夫看透了小嬃的心思,是呀,一位千金小姐,怎能跟一個素不相識的漁夫同處一室呢?想想自己也感到好笑,于是急忙解釋道:“家有高堂老母,為人慈善,最是好客,且有拙荊相伴,決不會使小姐感到孤獨寂寞。” 听了這些解釋性的介紹,小嬃心中的石頭方才墜地,但不知其言是真是假。看他的長相、儀態、舉止和談吐,都不像是坏人,且天到這般時候,既不能過河,只好冒險隨同以往。 這位漁夫早晨來此下网,傍晚便來收网。小嬃幫他忙活了一陣,將自投羅网的魚蝦撈進船倉,然后搖著小船隱于葦叢,在朦朧的月光下悠悠前進。漁夫的茅舍隱于竹林深處,即使白晝,不到跟前也難以發現。他將小船拴于門前不遠的石碇上,攙扶小嬃登岸。小花狗早已聞聲搖著尾巴迎上前來,見了小嬃不吠一聲,大約因其偕主人同行之故。院門大敞,因而可見茅舍那昏黃的燈光。漁夫离院門尚有一箭之地,便興奮地高喊:“媽媽,有貴客來也!……” 果如漁夫所言,這是個溫馨幸福的家,母親年過六旬,慈祥穩健,熱情好客;妻子小丈夫几歲,賢淑深沉,含蓄內向;一雙儿女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漁夫將小嬃介紹給了母親和妻子,一家人听說眼前這位眉清目秀、胜似天仙的姑娘系忠良屈原之后,親熱得象一團火,黏糊得如膠似漆。母親忙吩咐儿媳下廚烹調,多做好菜招待這難得相見的貴客,她陪小嬃拉呱,詢長問短,噓寒問暖,同時也情不自禁地作些自我介紹。 這位虎背熊腰的漁夫姓杜,名清泉,出身于詩禮之家,上溯五代,先人皆為官宦,因而堪稱為官宦世家。他本人官至左史,因与靳尚之流政見不一,倍受排斥,棄官逃走,散盡家財,周濟鄉鄰,賑濟災民,攜親人遠离鬧市,來此荒僻水濱隱身。原來他是父親同朝為官的幕僚,難怪竟能知曉三閭大夫之女名喚小嬃。 晚餐端上來了,這里有的是鮮魚活蝦,不用說菜肴十分丰盛。老太太雖然已經用過晚餐,但還要陪客人再吃一遍,且再三勸小嬃喝點米酒,驅驅寒,解解乏。 次日凌晨,杜清泉安排妻子他鄉賣魚,他搖船送小嬃上路過河,送了一程又一程。在這一段地面上,杜清泉眼皮寬,朋友多,他修書數封交小嬃攜帶,這樣以來,在相當遙遠的路程內,小嬃均有了扑頭,所到之外皆有人接應,而且迎來送往,既方便又安全。 常言道,遠怕水,近怕鬼。即是說遠行在外,不熟地理,過河涉水,最易發生危險,必須謹小慎微。一天,小嬃淌水過一條不算太寬的河。開始河水只有腿肚深淺,漸走漸深,不過沒膝。河床平坦,河水清澈,微波蕩漾,嘩嘩啦啦地吻著肌膚,倒也十分愜意。此刻小嬃的心境象河水一樣歡愉,邊走邊在心底里描繪著与父親相見時的情景,竟忘記了抬頭看路,“扑通”一聲,墜于深淵,尚未來得及呼救,便被旋轉著的浪濤卷走…… 待小嬃從昏迷中醒來,居然躺在溫暖的被窩里。一位古稀老人守在她的竹榻側旁,見遇險的姑娘醒來,欣喜万分,張著沒牙大嘴喚全家人來看。這時的小嬃眼睛半睜半閉,鼻翼扇動,嘴唇翕張,神情昏沉。古稀老人忙喚儿媳端來了一小碗蓮子羹,她用羹匙舀半勺,先用嘴吹吹,令其快涼,然后伸出舌尖嘗嘗,待不涼不熱后方倒進姑娘的嘴里,姑娘竟也抿抿嘴吃了進去,似乎既香且甜。就這樣,老太太將碗中的羹全部喂完,看來姑娘真是餓得夠嗆。過了個把時辰,老太太又喂她吃了一個蒸雞蛋糕。直到第二天早飯后,姑娘的神志才漸漸清醒,且能扶起上身倚榻而坐,回憶些往事,回答些老太太的詢問。 這是一條尋常的河流,河谷窄而深,河水湍而急,因年久失修,河壩多被沖毀,河水四處漫流,時間一長,兩岸的河灘擴展成了新的河床。當小嬃趟著沒膝的河水甚覺舒心愜意的時候,那是在原河灘上前進,既至步于先前的河谷,自然要墜淵沒頂,被滾滾激流沖走。吉人天相,正當這時,有一只漁船溯流而上,發現了水中掙扎的姑娘,急忙迎上前去搭救。這位見義勇為的漁夫姓康名濯新,當他救姑娘上船時,姑娘只有一息尚存,盡管性命即將不保,她怀里仍緊緊地抱著那個藍花布包裹,只說了一句:“屈原,三閭大夫,你女儿小嬃的命好苦呀!……”便昏迷不省人事了。康濯新雖是江上一漁夫,但三閭大夫屈原是愛國愛民的忠臣,他還是早有耳聞,這姑娘既然是他的女儿,無論如何得想辦法將其救活。他不顧江中魚群正鬧,毅然舍棄了撒网之良机,急忙搖船回家,將小嬃交母親和妻子照料,自己逆風頂浪到三十里外的紅葉坪去請郎中。 小嬃總算是轉危為安了,但身体卻异常虛弱,且高燒不退,嚴重時竟昏睡不醒,譫語連篇。康氏一家精心照料,一日三餐皆有魚蝦,請醫延巫,煎湯熬藥,比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儿還要親。旬日后小嬃漸愈,調養三五日便可以啟程上路了,康氏一家送出茅舍草堂,送出竹林葦叢,康濯新則划著船將姑娘送了一水又一水,過了一河又一河。 又是一個紅日西沉,殘陽如血的黃昏,小嬃赶到了洞庭湖畔。好大的洞庭湖啊,茫茫蕩蕩,橫無際涯,令人心胸開闊,志向高遠。小嬃似乎并無心思欣賞這湖面寬廣的气勢与落日輝煌,因為她正愁既無船可渡,又無處栖身。在這愁火炙心之際,湖面上漂來一只小小的漁船,船上一位鶴發童顏的漁翁,一邊划著船儿,一邊哼著小調: 清清的沅水湘江喲, 你不要掀起浪頭; 浩浩的長江水啊, 也請緩緩奔流! 您啊,忽乘飛龍! 蜿蜒向北飛行; 我啊,撥轉船頭, 匆匆赶到洞庭。 …… 小嬃听見漁翁唱的是父親的詩句,想他必定知道父親的行蹤,于是一邊招手,一邊大聲呼喊:“漁家伯伯,請將船划到岸邊來喲!” 那漁翁沒有搭話,輕輕撥動雙漿,船儿象离弦的箭一般飛了過來。船一靠岸,小嬃急忙向漁翁施禮問安。漁翁上下仔細地打量著小嬃,然后笑盈盈地問道:“姑娘,你莫不是三閭大夫之女小嬃嗎?” 姑娘含羞地點點頭說:“大伯,您猜得一點不錯!” 漁翁進一步問道:“看你風塵仆仆,想必是要到湖那邊去尋你的父親吧?” “正是,正是!”小嬃迫不及待地答道,“老伯可知我父親現在何處?” 漁翁神秘地笑笑,說道:“你誠心尋父,必能尋到。姑娘,天色不早,你欲過湖,請快上船。” 上船以后,小嬃愈想愈覺奇怪:這位老漁翁怎么會認識我呢?他又怎么會知道我正欲過湖尋父呢?說不定是遇到了仙翁呢。她謝過漁翁,就試探著詢問老人的名姓和住處。原來十多年前屈原洞庭憑吊時乘的便是這位老漁翁駕的船,二人曾于獅子島上暢談了一下午,屈原曾向老艄公詳細地介紹過自己的情況,提到過樂平里老家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儿,名喚小嬃。今日相會,見她那身段、皮色、眉眼、口角和神情,一眼便認了出來。 船到湖心,順水順風,老漁翁扯起了白帆,于是勿需划槳,船疾似箭。老漁翁坐于后倉,与小嬃閒聊,問道:“姑娘,你可听說過蒼梧之野,九疑之山嗎?” 小嬃回答說:“听父親說,圣明之君舜帝南巡,死于蒼梧之野,葬在九疑山上。” 漁翁又問:“那么,舜帝之二女又葬于何處呢?” 小嬃答曰:“老伯是指宵明与燭光嗎?她們死于瀟水与湘水相會處,葬于這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漁翁听了面帶微笑,頻頻頷首,說道:“姑娘所答极是,往昔宵明、燭光尋父闖蕩洞庭,如今小嬃姑娘亦為尋父來此,而且舜帝与三閭大夫俱為一世英杰,賢明而品德高尚,何其相似乃爾!……” 漁翁話猶未盡,小嬃滿臉騰起了云霞,訥訥半天說道: “小嬃何能与舜帝之二女相提并論!……” 二人只顧了說話,漁船不知不覺地來到了對岸。船靠岸了,老漁翁手指南天說:“姑娘請一直朝南走,到了汨羅江口再折身向東,定然能找到你的父親。” 小嬃循著老人指引的方向望去,湖邊上果然有一條通往南方的小路。她向著老人拜了三拜,毅然踏上了通往南方的羊腸小道,向前走去…… 几經周折,頻繁打听,小嬃終于在汨羅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下的茅草房里找到了父親。其時,他已將從郢都帶來的十多名隨從——仆役和貼身侍女,包括那位忠誠的老仆夫淳于乾,全都打發回家,唯一与之相伴的是羅宣王贈送的那匹白馬。 黃昏時刻,屈原正在灶下晚炊,一邊填柴,一邊借著這柴火的紅光讀書。父女相見,哪能相識!屈原离家時,女儿小嬃尚在褓襁中哇哇啼哭,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位中年婦女,他怎么能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呢?小嬃也不敢相信面前這位躬腰、駝背、骨瘦如柴的老者便是自己日思夢想的父親,只見他鬢發霜染,滿臉深皺,兩眼洼陷,雙顴高突,皮膚粗糙得如同老松,但卻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听姑母女嬃和嬋娟姐姐說,父親的左下巴有一顆碩大的紅棕色的痣,這是辨認父親的標志。面前這位老人的左下巴也有一顆很顯眼的大痣,于是小嬃一頭扑入他的怀中大放悲聲。 父女相抱,同悲共泣,揮淚如雨。不知哭了多久,屈原想,女儿長途跋涉,風塵仆仆地尋到這里,一個弱女子,一路上還不知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難,既然平平安安地來到自己身邊,父女終得相見,這是喜事,應該高興才是,為何要傷心落淚呢?他耐心地勸慰女儿,欲以自己的高溫融化女儿那顆因飽受憂患而冰冷的心。勸解撫慰了好一陣子,不僅無效,小嬃反而哭得更加厲害了,几乎气絕。屈原改變方式,向她詢問家中的情形。果然有效,小嬃見問,抽抽噎噎地詳敘一遍,這又勾起了屈原的心酸与悲哀。他在想,作為人臣,自己未能輔佐國君,匡扶社稷,致使奸佞當道,國勢衰危,民生涂炭;作為人子,對父母雙親,生未奉養,死未送終;作為丈夫,不能庇護妻子,致使愛妻過早地离開了人世;作為父親,對女儿既未扶養,又未教育,小嬃已近不惑之年,父子竟很少見面,何言其他。如此不忠、不孝、無情、無義之人,何异于禽獸!……屈原愈想愈悲傷,愈想愈痛心疾首,竟至于老淚縱橫,小嬃又反轉過來勸慰父親。就這樣,父女二人一會你勸我,一會我又勸你,整整折騰了一夜不曾合眼。 小嬃決定留下來服侍父親,屈原拗不過她,只好依從,于是父女相依為命,在玉笥山下的草堂茅舍中住了下來,從此這簡陋的茅草房里便彌漫著几分生活的情趣与愛的溫馨。 百年不遇的連陰雨,給汨羅江兩岸的人民帶來了极大的災難。房屋倒塌,人死畜亡;江堤四處決口,江水縱橫漫流,毀庄田,淹稻谷,人或為魚鱉;來年春荒,十戶九饑,百姓紛紛背鄉离井,逃命异域;田園荒蕪,村庄薜荔,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減少,幸存者無不啼饑號寒。擺在沿河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疏河道,筑堤防,否則汛期一到,人們所承受的將是毀滅性的災難。欲興修水利,談何容易!第一,官府失信于民,年年征稅治河,歲歲河不見治,水災倒反愈演愈烈,有誰還肯再繳納治河捐稅呢?第二,民眾一貧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家家都在勒緊褲帶度日如年,有誰能繳得起治河捐稅呢?第三,欲興修水利,需千百万勞力上陣,揮洒熱汗大干,可是如今的汨羅儿女,人人面黃肌瘦,個個手無縛雞之力,哪里還有揮鍬掄鎬和挑擔推車之力呢?新上任的汨羅縣令于澤厚是位一心為民的清官,他清醒地認識到形勢的嚴峻和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他的觀點是:為官一世,造福數方。倘若不能抓緊春天這三五個月的時間疏河筑堤,汛期一到,必將万民遭殃,自己也將成為千古罪人。他曾深入到濱河的几個行政單位進行宣傳發動,收效甚微。這件事死死地困扰著于澤厚,弄得他食不甘味,夜不安寢,整日似熱鍋上的螞蟻,心神不定,坐臥不安。光陰一天天過去了,時不我待,刻不容緩,也是急中生智,他突然腦海里靈光一閃,想到了三閭大夫屈原。他想,屈大夫是千人崇万民敬的民族之魂,國之忠良,憑著他在民眾中那崇高的威望,定能夠一聲惊雷,云合響應,只是他体諒到屈原目前的處境和心情,未能即刻貿然往求。 其實,目睹民眾野菜草根和湯煮的豬狗飲食,難遮風雨的襤褸衣衫,餓殍遍野的可怕景象,逃荒要飯、流离失所的悲哀人群,折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淚水与凄慘,屈原何嘗不是在煎肝炙膽,心如刀攪。在他看來,眼前這一切目不忍睹的景象,都是由自己的無能和軟弱造成的,倘自己能夠力挽狂瀾,駕馭朝政,征服奸佞,天何至于降此大難,民何至于遭此浩劫呢?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倘能抓緊春季雨少這段寶貴時間,組織沿河民眾疏河筑堤,杜絕水患,發展生產,勤謹農桑,三五年后便有恢复元气的希望;否則,洪水再來,這一帶必成汪洋澤國,民既失去了土地,則生無聊賴矣。想到這里,屈原如坐針氈。為一方百姓免除再遭劫難之苦,他忘記了自己的處境,不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迫不及待欲赴縣衙拜見于澤厚,曉以利害,敦促其馬上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事有湊巧,正當屈原起身欲往之際,于澤厚率領四方鄉紳、耆老、愛民若子之吏、德隆望尊之屬、能言善辯之士扣門而入了,屈原這小小草堂竟然難以容納。彼此既然不謀而合,自然也就一拍即響,一蹴而就,不足半個時辰,一個挽救汨羅人民厄運的決策便應運而生了。 屈原偕于澤厚及十數名曾經恩澤鄉里、德布黔首的鄉紳走鄉串村,深入千家万戶宣傳發動。常言道,話分在誰口,事分在誰手,興修汨羅水利工程既有屈原參与指揮和領導,迅速形成了破竹之勢,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流落他鄉者聞訊也相繼歸來。是呀,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天下不知好歹者為數寥寥。人們無不設身處地在想:三閭大夫一生忠君愛國,心系百姓,結果因昏君不明,奸佞進讒,垂暮之年被放逐到這偏僻荒涼之地苦受熬煎。但他雖怨而無悔,將個人的死生禍福置之度外,一心只哀民生之多艱,不顧個人年老体衰,為興修汨羅水利,為确保汨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四處奔波。作為汨羅儿女,為了自身的生存与發展,倘不響應三閭大夫的號召,奮起治河自救豈不禽獸不如!人們的思想感情是相互溝通、彼此感染的,一通百通,一應百應,迅速形成了決堤的洪水,燎原的烈火,一場疏河筑堤的治水戰斗打響了,且一開始便轟轟烈烈,如火如荼。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雖說參戰者多三尺腸子閒著二尺半,但卻也人人逞英雄,個個裝好漢。數十里河灘擺戰場,揮鍬掄鎬,肩挑人抬,車來畜往,猶如龍騰虎躍一般。 屈原拒絕了人們的多次規勸,也像縣令于澤厚一樣食宿于治河工地之上,他的頻頻出現,給了治河大軍以巨大的推動和鼓舞,仿佛他便是力量的源泉,打開各种困惑的万能鑰匙。 人畢竟是血肉之軀,正如俗話所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腹中饑餒,如何能夠從事繁重的体力勞動呢?“逞”与“裝”難能持久,目睹民工們的熱情与干勁,屈原的心中既高興又擔憂,更多的則是內疚和自責,這是在無情地摧殘民眾呀!……他急忙再次修書,請于澤厚派人分赴各地借糧。一船船雪白的大米相繼運回來了,民工們可以放開肚皮吃飽飯了。大家捧著飯碗,咀嚼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無不打心眼里感激三閭大夫屈原。許多人邊吃邊流淚,淚水滾于碗中,滲于飯內,重新填到嘴里,細細品味,是苦?是澀?是甜?一時難以分辨。 自打籌備治水以來,屈原整日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似乎不亞于當年郢都為官。雖然如此,但卻飯也吃得飽,覺也睡得香,更減少了許多煩惱与憂愁,精力明顯充沛,体質似乎也在一天天增強。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