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這時候,章邯的大軍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區。其軍隊有30余万,且陸續在合并降軍,力量不斷增加。相反地,項梁軍卻只有10万左右。 楚軍渡過淮水后,當代兩位被公認最知兵的將領——項梁和章邯,就要面對面較勁了。 實際上,這兩個人都缺乏實際帶兵作戰的經驗。 章邯原是財經幕僚官,雖然長于計划,兵學常識丰富,但在戰場上拼死活卻是外行。 幸好他帶的“驪山眾”大多屬原秦國作戰部隊,經驗丰富,獨立作戰能力強,加上章邯善于包裝,以黑色戰袍和黑色旗幟,將秦王朝“企業色彩”的聲望發揮到极限。 在此以前所面對的陳胜軍團,只是叛軍的烏合之眾,訓練全無,默契更差,即使像周文這种“大將”,也是光說不練,所以章邯的全胜記錄,多少也有“敵手不夠強”的因素。 項梁長期流浪的經驗,使他的組織企划能力獲得了不少的磨練。 楚部落一向擅長獨立作戰,項梁只要布局作得好,他們自會懂得如何擊敗敵人,倒不必項梁親臨前線指揮。 所以,嚴格來講,項梁也稱不上一位“大將”之材。 但對項梁而言,較麻煩的來自于其心理上的弱點。 或許是幼子,項梁似乎未承襲到項氏的勇武本質。 和侄儿項羽高大英勇的天生武將外表正好相反,項梁中等身材而略顯清瘦,是典型的文官形象。 站在粗暴好斗的楚軍前,項梁常有相當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他不愿親臨戰場,實際領軍作戰的常是其侄儿項羽。 自從凶猛的英布和瀟洒的劉邦投入其麾下后,頂梁多了兩個不坏的活棋可下,他更樂得躲在幕后指揮。 但也因為這樣,他對前線的情報判斷缺乏臨場感,經常比較主觀。 就在并吞秦嘉軍后,項梁便將大本營由下邳城向西轉移至胡陵,离章邯的先鋒部隊根据地“栗”已相當接近。 頂梁派出別將朱雞石、余樊君攻打章邯的先頭部隊,卻反為秦軍所敗,余樊君戰死,朱雞石逃回胡陵。項梁以朱雞石破坏士气,下令斬殺之。 劉邦得到項梁協助5000步卒及部將10余人,回頭攻打被雍齒占領的丰邑。由于楚軍勢力大,雍齒不敢敵,逃奔魏國。 廬江郡的居巢有位怪异的老頭,人稱范增,這時候已70歲,以獨具慧眼、博古通今著稱于鄰近地區。 年紀雖大,范增卻相當硬朗,個性率直,行動積极,絲毫未見有衰老跡象。 他經常戴著楚冠,自稱楚國遺民,或許他曾在楚國擔任過不小的官職,只是很少對人談論自己的過去。 陳胜起義時,各地豪杰紛紛響應,只有范增對他一點也不熱衷,反而冷嘲熱諷,鐵口真斷陳胜成不了气候: “像這种不了解政治的野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陳胜稱王時,范增更嚴厲抨擊之,他公開對人表示,陳胜的日子不多了。 果然沒有多久,陳胜便敗亡了,居巢人對范老夫子的先知不得不深感敬佩。 項梁到達胡陵時,范增便親自前往拜見,他建議道: “陳胜太自大,也太自私,所以會自取敗亡。反抗朝廷最重要的是建立公信力。在被秦國滅亡的6國中,楚國是最為冤枉的,特別是楚怀王被騙軟禁,客死异鄉,楚人對他因怜惜而特別愛護,楚國和秦國也因而累積宿怨。所以楚國南方的長者們誓言:‘就算楚國只剩下3個部族,日后亡滅秦國的仍將是楚國。’充分顯示楚人的不滿和敵意。陳胜不懂体會這种情緒,起義后不立楚國政權,反而自己稱王,因此得不到龐大楚民之支持,勢力不見增長。 “將軍起兵江東,立刻獲得楚國各部族擁護,最主要的因素便在于項氏世代均為楚國名將,所以如果將軍能趁勢擁立楚王后代,立刻會獲得足夠公信力的。” 項梁認為言之有理,乃重用范增,聘為客卿。他并派人尋找楚王后代,終于找到楚怀王之孫名叫“心”的年輕牧羊人,于6月間擁立其為楚王,為爭取民間支持,乃號稱楚怀王。他還封陳嬰為上柱國(宰相),建都于盱眙,自己則統領軍團大權,號為武信君。 張良也向項梁建議: “將軍既然复興楚國,何不同時恢复友好的諸侯,以強化己方聲勢?韓國的王室后代中以公子橫陽君最賢能,又富于民望,可立為韓玉。” 項梁也表示同意,并派張良回韓國尋得橫陽君韓成,立之為韓王,并以張良為司徒,以重建韓國力量。 張良得到楚軍支持,并募得數千兵力,乃向西攻略韓國領土,取得數城池,但立刻又為章邯的別支部隊收复,無奈下只得在穎川附近進行游擊戰。 這時候,章邯的大軍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區。 章邯軍隊有30余万,且陸續在合并降軍,力量不斷增加。相反地項梁軍卻只有10万左右,因此如何盡快增加兵員以准備決戰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 但集結兵力,更需要糧食,楚軍是遠征部隊,糧食供應本來便較困難,何況中原主要糧倉和糧道都已被章邯取得先机,評估實力后,項梁深知自己是較為不利。 因此他必須長考,如何來應付這局劣勢。 一向對企划較有自信,項梁認為自己可以發動諸侯力量以分散章邯軍隊,并爭取各國之糧秣援助。 果然章邯立刻感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國壓力,但他立刻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 首先他將魏王咎的主力部隊,逼到齊魏交界間的軍事要地臨濟,魏王則派周市主持防衛作戰,并向楚、齊兩國求援。項梁派長老項它督軍前往援救,齊王田儋則以秦軍已到困境,乃親率大軍前來。 章邯見楚齊軍剛到臨濟,陣腳尚未穩定,當夜便主動襲擊,竟然大破齊、楚聯軍于臨濟城下。結果齊王和周市當場殉職,魏王咎在和章邯簽定投降和約后自焚而死,魏王弟魏豹和項它則在楚軍拼死抵擋下,勉強逃出戰場,回到楚境。 楚怀王支援魏豹數千兵力,令他回到魏地打游擊,以牽制章邯軍。 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軍,退守東阿城,章邯親自率軍追圍之。 原齊王健(滅國時之齊君)之弟田假,听說田儋已死,乃在齊國長老擁護下自立為齊王,并以田角為宰相、田間為大將,固守齊都臨淄。 七月間,中原地區進入大雨季節,武信君項梁乘勢率軍攻擊章邯在東阿外圍之主力部隊,章邯以糧秣供應困難,主動撤軍,田榮乃得解圍,便引軍返回臨淄。 項梁認為自己擊敗章邯,信心大增,便將軍團大本營急速北移,進入中原地區。 為穩定糧秣,項梁決心攻打河南地區的主要糧倉——襄城。 他派遣侄儿項羽和別將劉邦攻打襄城,章邯雖也添補援軍,但在楚軍部隊猛烈攻打下,中原的第二大谷倉——襄城也告陷落。 為避免耗費珍貴的糧食,項羽竟然不顧劉邦反對,坑殺秦國守軍數千人。 乘胜追擊下,項羽主動攻擊駐守濮陽城東的章邯主力,章邯判斷錯誤,竟被擊敗,只好往西再撤。項羽以己方兵力不足,不敢堅守,不久濮陽又為章邯率軍奪回,并加深城溝強化防衛力量。項羽和劉邦也不敢硬攻,乃向北收复定陶城以為對峙。 濮陽之役后,項梁再也不畏懼章邯的黑衫軍團了。 這時候,在東阿城解圍的田榮,也率領自己軍團包圍齊國京城臨淄。 由于田榮軍以強悍著稱,并頗得齊國大部分長老支持,齊王假不敢敵,乃逃奔楚國。田榮仍立四儋子田市為齊王,自為宰相,并以弟弟田橫為大將。 項梁主動欲結交田榮,并建議齊、趙、楚組成正式聯盟。但田榮要求項梁殺害田假,趙國殺害投奔的齊將田間,均遭到拒絕,田榮也大怒,不肯參与聯盟。 章邯乘三國聯盟失敗之罅隙,再度重振秦軍威勢,集結主力,准備和項梁作一決戰。 任用章邯后的意外成功,使趙高又恢复了奪權的自信,他不但專恣朝政,并排除异己,以私怨誅殺不服從自己的大臣數名。 為擔心大臣們直接向胡亥陳情,趙高重复晚年孤立始皇帝的舊智,他對胡亥表示: “天子所以能顯現其尊貴,在于只讓人家听到聲音,即使大臣們也不見其面。而且陛下還年輕,很多方面的經驗尚不足,如今公然坐在朝廷上,万一舉止言語有所不當,必為大臣們所看輕,這如何能發揮天子的英明形象于天下呢?因此陛下不如深居于禁中,由臣和侍中們私下先行研討,讓事情有較深度掌握再作決策,如此,大臣們不敢隨便以疑難事稟奏,陛下也不會暴其短,天下共稱圣主矣!” 胡亥用其計,便常居于禁宮中,很少再上朝廷主政,一切由趙高和侍中傳達圣意,天下大事因而都取決于趙高。 不久,趙高探知宰相李斯急于有重要事件要稟告皇帝,便先行假意到李斯府邸表示: “關東地方盜賊多起,當今皇上卻仍急于征勞役以建筑阿房宮,收聚狗馬等無用之物,浪費公帑。臣本欲功諫之,但職位不夠,人微言輕,這不正是宰相您應做的事嗎?為何不赶快勸諫皇上呢?” 李斯不疑有他,也坦然表示: “是啊!我早便想勸諫皇上,只是皇上最近均不上朝,常居于深宮中,我想講的話根本傳達不到,想見皇上也沒有机會啊!” 趙高說:“的确只有宰相您才有資格上諫啊!這事由我來為君侯安排吧!只要有机會,立刻會派人來向您報告。” 于是,趙高故意等胡亥正和嬪妃做愛時,派人向李斯報告: “陛下現在正有空閒,可立刻前往奏事。” 李斯立刻整裝到宮前,卻不得見,想起机會難得,乃連續3次呈報,欲求上見。 胡亥為此大為生气: “我平常閒著無事,丞相不來晉見,如今我正忙著,丞相偏偏來干扰我,這哪里是真正有事,不過故意沖著我來的吧!” 趙高立刻煽火表示: “當年在沙丘密謀(指違背始皇遺言事),丞相扮演重要角色,如今陛下貴為皇帝,但宰相卻仍為宰相,心中自有不滿,想必他也想陛下裂地分封他為王吧!而且陛下若不提起,臣也不敢直言這件事,丞相的長子李由為三州太守,而楚國大盜陳胜等均是宰相故鄉附近人氏,是以楚盜盛行時,三川太守竟不主動出擊,任其坐大。臣更風聞他和盜賊還有文書往來,因為沒有證据,故一直未曾稟告。況且宰相如今在朝廷上,威權更甚于陛下。” 胡亥听信其言,想拘提李斯,但又恐沒有罪證,乃先下令派人調查三川太守李由与盜賊互通文書之事。 李斯也立刻獲得情報,才知道趙高故意陷害,乃立刻上書,直言趙高的陰謀。 “從前田常為齊簡公宰相時,竊取主上恩威,下控有百姓,上取得群臣,因而能夠弒殺簡公,竊奪大權,此天下人共知矣。如今趙高也有此野心,其違法之行為、私取之財富,早已超過田常之于齊國,而且其欲無窮,仍在設法謀奪主上威權,或許將會效法韓起之陷害韓安以奪取政權的行為。陛下如不立刻調查,臣恐怕即將發生巨變矣!” 二世接到諫言后,仍無法省思,反而責怪李斯: “這是什么話呢?趙高不過是個宦官,怎可能有什么异志或違法行為!?他洁行修善一向為人所共知,因而素有忠名,謹慎執行其職權,頗得我的信任,宰相為何反而疑心之?而且朕不信任趙高,還有誰可信任呢?趙高為人,精廉強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請君不必再疑心了!” 由于李斯在朝廷上仍擁有大權,胡亥擔心他會將趙高強行治罪,于是私下將李斯的控訴告知趙高。 趙高也先下手為強,表示: “丞相最為顧忌的便是趙高啊!趙高死后,相信他立刻會仿效田常篡齊的行為。” 章邯雖能擊潰陳胜,但項梁大軍渡河后,叛軍的聲勢更大,諸侯并起,關東早已不再屬秦王朝統轄了。 前線要求增加軍援,但由于勞役太多,兵源不易集中,于是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共同進諫: “關東群盜并起,朝廷雖一再發兵剿討,也殲滅了不少暴民,但賊勢仍不見稍減,最主要在于朝廷征調勞役太多。賦稅太重,民不堪其苦,被迫附從叛賊。請即刻停止阿房宮工程,并減少四方邊境戍衛及運輸之勞役。” 胡亥和趙高等商議后,決定乘机奪回大臣之治理大權,于是胡亥下旨表示: “凡所以貴有天下者,便應該徹底顯露其尊貴,為的是讓天下人服從皇帝之法令,使在下者不敢為非,四海皆以臣服也。夫帝舜、大禹等貴為天子,自己卻窮苦得連百姓都不如,怎能宣揚法令之尊貴呢?何況先帝原本也起于諸侯,兼并天下后,外攘四夷以安定邊境,建筑宮室是為彰顯其統有天下之大志,君等對先帝之功業應有目共睹。今朕方即位二年,卻群盜并起,君等不能禁,反欲推翻先帝之政策。這樣子不僅上無以報先帝,次者又無以為朕盡忠,如此的大臣,哪有資格繼續在位執政!” 于是將馮去疾、李斯、馮劫等拘捕,罷其職,使吏治其罪。馮去疾和馮劫見大勢已去,不愿受辱,遂自殺。 只剩李斯還監禁在獄中,胡亥令趙高審理。趙高借口李由謀反,將李斯之宗族、賓客全部逮捕。更下令,以重刑逼供,李斯受不了痛苦,乃假裝伏罪。 其實,李斯所以忍辱偷生,乃因自負其辯才無礙,而且對朝廷有大功,又實在沒有反叛之心,因此欲上書胡亥表明心意,希望皇帝能及時醒悟,赦免其罪。 他在獄中上書表示: “臣為秦國宰相,治理万民已達三十余年。起初秦國國土陝隘,不過千里,兵數十万,臣盡力而為,一方面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以游說諸侯;一方面暗中編練甲兵,加以精神教育,強化其戰斗力,并尊崇有功大臣,終于兼并六國,虜其王,統有天下,建立秦王朝。接著又北逐胡、貉外族,南定百越,使秦王朝稱霸于天下;平斗斛、度量、文章,建立制度,使秦王朝之政務順利推動,如果這也都是臣的罪過,這樣子臣倒該早被判處极刑了。幸而先帝認為臣仍有可用之處,才能留臣至今天的啊!這些事實請陛下再詳加審察之。” 趙高卻下令獄吏棄其上書,不得稟奏,并厲聲斥責: “階下囚哪有資格上書皇帝呢!” 唯恐夜長夢多,趙高派遣其賓客數人,假扮成御史、侍中及皇帝特使,輪流去審訊李斯,李斯以實情答之,但立刻遭到嚴厲杖擊,久而久之,便不敢再講真話了。這時候,趙高再鼓動胡亥派人提審李斯,李斯以為會和以前的審訊相同,不敢再講真話,只得伏罪,特使乃呈報胡亥定案。胡亥也很高興地表示: “如果不是有趙高,差點便被宰相出賣了。” 這時候,三川太守李由也為楚軍攻破,李由被殺,使者回報胡亥,趙高便牽強附會,表示李由已向楚軍投降。胡亥大怒,便判定李斯以五刑,腰斬于咸陽。 李斯被拖出獄中,和其次子同時被綁在全家族的前頭,李斯回頭對次子說: “我想与你再牽著黃狗到上蔡東門外打獵,都不可能做得到了!” 父子相擁而泣,李斯后悔參与沙丘之謀,以致有此三族同時被抄斬的悲劇。 李斯死后,胡亥以趙高為宰相,事無大小,均取決于趙高。 秦朝廷的大變局,對前線的士气自然多少會形成打擊,特別是主將章邯對趙高一向便無信心。 因此,當項梁大軍北上時,章邯有一陣子似乎無心抗敵,是以東河之戰和定陶之役,秦軍都以較多兵力而敗于楚軍之手。 章邯只得將軍隊撤退到雍丘以西,并急速向朝廷請求增援。 就在這時候,項梁派出項羽和劉邦的聯軍,在雍丘大破三川守軍李由軍隊,李由當場殉職。 由于秦軍的節節敗退,更堅定項梁對自己指揮能力的信心。 但楚軍中卻有一個人對這种情勢獨持不同看法,并且頗為擔心,那便是隨著楚怀王投入項梁陣營的原楚國長老宋義。 宋義出身楚國名門,家族中曾有不少成員出任過楚國令尹。宋義本人的才气也不低,尤其是對楚國的軍政組織极為了解,因此受聘為楚怀王的首席軍師。 這時候,宋義年事已很大,滿頭白發更顯得深富于智慧。 項梁對宋義的身世和才能頗為嫉妒,如果不是因為宋義年事已高,項梁或許還要對他特別排斥。 因此兩人表面和睦,其實一直便是明爭暗斗著。 富于協調性的范增,极力說服項梁讓宋義出任為位尊卻無權的令尹,希望以宋義的聲望拉住散布各地的楚國貴族的心。 宋義還算顧全大局,對項梁雖有不滿,但仍全心全力扶持著重建的楚怀王政權。 楚軍北渡淮河時,宋義也以怀王特使的身分,在軍中負責協調剛新加入的各部落楚軍。 由于行營經驗丰富,宋義對章邯的戰術深感興趣,曾花不少時間在觀察研究上。 當項梁將大本營迅速北移至定陶時,宋義大為緊張,他判斷章邯善于集結兵力,可能會乘項梁大意中采用突擊戰術。況且楚軍的主力部隊過分深入,是非常危險的。 項梁對宋義一向存有戒心,自然難以接受其警告,不但未曾強加戒備,反而經常帶領少數親信微服上前線視察,顯示其“無敵將軍”的气勢。 宋義看在眼里,更為擔心,他曾找范增要求協助,但范增深切了解項梁的個性,何況宋義又是楚怀王的人,是他建議采用的,勸諫根本無效,因此也婉拒協調。 項梁對宋義的干扰,愈覺不耐,便派他出使齊國,聯絡田榮以共同由東北方夾擊章邯。 宋義行至半途中,正好遇上齊國的使者高陵君田顯,他私下告訴田顯: “您是否要前往拜見武信君(項梁)?” “是啊!” “我看武信君近日來驕兵輕敵,遲早會為章邯所敗。您最好慢慢前往,以免死于兵亂中,若火速前去,或許正好赶上兵敗之災禍啊!” 田顯深知宋義之能,便听其言,駐營在半途中。 項梁在前線的舉止,章邯自然充分的掌握,對楚軍的猛勇善戰,章邯有深入的体會,因此一直不敢對項梁的外圍軍營采取主動襲擊。 他一方面向咸陽城要求更多的軍援,一方面集結軍力,准備突擊項梁的大本營。他派遣探馬詳細記錄項梁行動,也得知項梁經常微服巡視前線。 因而,他有意隱藏兵力,讓項梁和其將領們更加大意,同時也暗中規划好兵力分配,由一組突擊隊從后方切斷項梁微服出巡的歸路,自己則率主力突擊定陶的楚軍大本營。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章邯下令發動奇襲。喜歡夜間巡視的項梁正在歸途中,遭到秦軍部隊的突擊,就在措手不及之下,項梁和其親信全部陣亡。 章邯的主力部隊,襲擊群龍無首的楚軍大本營,倉皇中,楚軍潰散,數十万主力一夜之間完全消失。 原屬先鋒部隊的項羽和劉邦聯軍,正在攻打章邯主力左側的外黃,由于連月大雨,軍事行動不利,項羽乃將大軍移往陳留,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項梁主力被擊潰、項梁本人陣亡的噩耗。 項羽原本不相信,但隨后范增率領殘余部隊前來投奔,在悲憤中,項羽仍冷靜地接受范增的建議,主動扛起善后的工作,編集潰散中的楚軍部隊。 項梁遽逝,楚軍上下大為震動,項羽主動安撫,頗得軍心。 為重行鞏固楚軍的防御陣線,項羽下令在西線的將軍呂臣立刻引兵東回;為縮小戰線,他又將楚怀王自盱眙引入彭城,并以彭城為京都。于是項羽以呂臣大軍部署于彭城東,自己的主力部署于彭城西,准備迎擊秦軍的南下,劉邦則帶領另外一支別動部隊駐守于碭,互為犄角。 不久,宋義也自齊返回彭城,他暗中功諫楚怀王趁勢奪回軍隊的主導權,以架空“項家軍”。 這時候,經由楚國大力軍援的魏豹軍團,乘章邯后防空虛,連下魏地二十余城,聲勢大振,楚怀王乃下令封魏豹為魏王,以干扰秦軍后方。 閏九月,在宋義的規划下,楚怀王正式合并項羽和呂臣軍團,自任總司令。在范增的力勸下,項羽也以大局為重,隱忍脾气,交出軍權。于是楚怀王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并以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由內部牽制項家軍。他又將項家軍的別動部隊主將沛公劉邦獨立出來,駐守碭陽郡,封為武安侯。 項梁死后不到一個月,楚軍主力的項家軍團,在宋義的規划下已縮小到三分之一不到。不過項羽在危机中的表現,卻深得楚國部落領袖的贊賞,加上宋義刻意排斥,反使項羽在楚軍中獲得不少同情和支援,聲望大增。宋義看在心里,暗中著急,不得已下,乃加強扶植原屬“項家軍”庶系的劉邦軍團,用以牽制項羽,使劉邦在楚軍中的地位也因而急速竄升。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离乎?專气致柔,能如嬰儿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欲無窮,很少人會專心只做好眼前的事,總還騎馬找馬,在這山看那山高,因此表面上好像在追求成長,其實是什么事也沒做好。 人原本只需專心自己的“存在”,身心統合為一,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是相當分散的。人本來是非常脆弱柔和的,如同初生嬰儿一般,但大部分人都未能保守此本性,反而不斷追求剛硬強悍,不停表現自已的聰明智慧。什么事都想知道,反而不是常會顯露出自己的缺點嗎?愛護國家,治理人民,不斷強調自已智慧過人,而不能順其自然,因此做得愈多,扰民愈盛。耳口鼻等感官的作用,其實范圍并不很大,但人們卻不甘寂寞,不能安靜謹慎,叨扰不停。既然知道生命有限,人的身子在宇宙中非常渺小,但卻又忍不住要有所作為,去做那些沒有結果的努力,這也是人間紛亂、自尋痛苦、自求煩惱的主要原因啊! 如果努力去体察自然,我們將會發現這無窮無盡的宇宙,這人力不及其千万之一的大自然力量,卻是謙卑而無為的。生長万物,養育万物,但從來不去干涉或占有。 大自然創造万物,卻不占為己有,養育万物,而不夸耀其功勞,幫助他們成熟后,也不求任何的掌握。這种大自然的本性,便是所謂精微玄妙之德。 陳胜和吳廣就是在這种急于乘胜追擊、擴大戰果的情況下,反而力量逐漸消耗,才造成失敗。 項梁也在一連串胜利后,高估了自己的力量,才在最得意的時候,遭到潰敗。 李斯由于在始皇去世后不知功成身退,反想更上一層樓,才會陷入趙高的陰謀。 趙高、胡亥何嘗不是在奪權成功后,對自己的地位及權勢失去信心,因而急著排除异己,致使國家遭到傷害,王朝的力量日衰,最后也成為受害者。 优勢的時候不知保存實力,不盡心于現有的工作上,而去做那些尚不成熟的發展,在勉強推動下,必使現有力量消耗,反而喪失了已建立的根基。 當然所謂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不是說必須保守得故步自封,而是說要順其自然,不以自我之欲求來扰亂環境的自然變化。但自己也要和環境共同成長,順應它,等待机會的成熟。所謂水到渠成,努力到不用努力,使努力不再成為有意,便是“無為”,一切便會順其自然的成長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