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篇后·實用觀點 聲勢戰VS蚕食戰


  八卦講陰陽,《易經》講乾坤,老子講剛柔,孔子講仁義,西洋黑格爾講正反,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講求獅子的凶猛及狐狸的机智。
  一切一切所說的都是宇宙間、人世間兩股相反力量的互動和融合。世問上的東西沒有“絕對”,“絕對”推到底經常不是好的結果,乾卦到第六爻成了“亢龍有悔”,坤卦第六爻則“龍戰于野(內爭)”,《易經》則講“剝”极反“复”,“否”极“泰”來。老子也以為過剛容易遭到潰滅,過柔則易于被欺侮,剛柔并濟才是人間之“道”。
  在戰爭和行銷學上的道理也一樣。戰爭講求气勢,行銷講求聲勢,“勢”足夠可以壓倒對方的士气,擊潰敵手或囊括市場。但勢太強而成為虛,有了虛便容易為對方所乘,可能會因而潰敗。
  講聲勢戰時最重要是實力,本身條件不足以壓倒优勢的,最好采用蚕食的策略。蚕食講求實利,步步為營,尋求累積的實力。但蚕食的重點,在讓對方不覺得“太痛”,不致引起對方的“危机意識”,等到對方發現時,自已實力已足夠了。否則蚕食一點,對方便立刻計較,那也可能會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聲勢戰風險較大,贏不過對方,本身便要損失慘重,即使不至于滅亡,也要很長時間的療傷。
  所以聲勢戰不可常為。軍事上有“百戰百胜,其國必亡”的警句,便在說明即使全打胜仗,聲勢戰也不可以常用,否則實力必會大傷,長期而言絕對是不好的。
  偶一為之的聲勢戰,規划非常重要;一次不成,想再造聲勢,也不容易“勢”得起來。
  項羽的巨鹿之戰,用的便是聲勢戰,一次而中,便可取得相當优勢,但若失敗,則“吃不完兜著走”!
  在這次戰役中,項羽固然是領銜主演的主角,但幕后導演的范增功不可沒。決心、勇气及細心規划,是這次成功最主要的因素。
  聲勢戰使用在勢均力敵或己方略遜一籌的時候,多少有點投机心理,但也比較能一次便解決問題。
  蚕食正好顛倒,這絕對急不得,只要讓對方警覺,可能便要全盤盡輸。
  蚕食自然也需要規划,只是規划不必太詳盡,最好是先抓住大方向及逐步履行的步驟。蚕食最重要的是執行,執行中必有調整或改變。蚕食策略必須容易執行,彈性也較大,不斷的嘗試加上耐心和意志力,是采行蚕食策略最重要條件。
  蚕食大多用在本身條件尚不足以和對方硬碰硬對抗時。對方力量雖龐大,但組織松懈,正在走下坡時更容易用蚕食策略來對付之。
  蚕食由于時間花得長,中間變化較多,所以規划上的彈性愈大愈好,以便能面對環境改變時立刻發揮其應變的功能。
  蚕食重累積力量,以“實利”為主,是以方向要抓得好,如果變來變去,沒有進展,實力累積不起來,也很容易讓對方展開反攻,而功敗垂成。
  劉邦的西征軍團,采用的便是蚕食策略,合并、招撫、集結人員和糧稱最為重要。初期時,劉邦便顯得方向有點抓不穩,雖有進展,但犯的錯誤明顯太多。自從張良加入后,情勢大為改變,妥善的規划及真正能累積“實利”,也使劉邦能迅速的進入關中。
  不過,最成功的應是楚國的戰略規划,北征軍團擺出硬戰姿態,西征軍團則以陰柔戰術累積實力,夾擊關中,剛柔并濟,陰陽互補,使討伐秦國的戰爭,很快獲得最后的胜利。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