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蒯徹對韓信說:“如今不論楚王或漢王,胜負關鍵在君王,君王為漢則漢胜,為楚則楚胜。所以誰也不用去幫他們,讓楚王、漢王俱存,我們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暫時僵持住的楚漢戰場能否很快地解開,最重要的關鍵在韓信的態度。 听到龍且軍團潰亡時,項羽几乎嚇坏了。生平中他第一次感到強烈的恐懼感。 一時間,這位年輕卻馳名天下的無敵將軍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一絲“絕望”的念頭首次出現在他的腦海里! “我真的輸了嗎?” 但劉邦卻似乎尚未清楚韓信的重要性,他正為自己的傷勢未愈、事情又忙得不能休息而煩惱不已。 就在這段期間,韓信已完全平定了齊國,正著手整建复員的工作。他認為自己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勞,身份地位也似乎到了必須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因此,他派遣使者向劉邦提出了一個要求。 “齊國人的智謀偽詐多變又反复不定,南邊又有楚國,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所以請暫時晉封我為齊國的假王,以能有效地鎮壓之。” 劉邦听說韓信使節來到,本來非常高興,也正式在朝儀中接見使者。 他期待韓信能在穩定齊國后立刻率軍南下,從背后威脅項羽,以減輕自己的壓力。 但韓信只要求自己的地位,一點也沒提到較積极性的建議。 滿心郁卒的劉邦不禁怒罵道: “這家伙應該知道我被困在這里,他不想辦法赶快幫助我,卻只想自立為王,真辜負我……。” 話還沒講完,站在身旁的張良和陳平分別走近,輕踏劉邦的腳。劉邦也警覺,立刻住口不言,回頭看看這兩位心腹的謀士。 張良靠近劉邦耳邊,輕聲表示: “目前我們正困處于此,根本也沒有力量阻止韓信自立為齊王啊!大王不如答應他的要求以便暫時安撫住他,否則可能會讓他產生叛變的意念呀!” 陳平也建議: “如今韓信聲望高、勢力大,正是需要拉攏他的時候呀!否則過去的恩情都要前功盡棄了。” 劉邦立刻醒悟,但剛剛自己已表明不同意了,如果此時轉得不夠技巧,反而會讓韓信知道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答應的。 說過的話既然不能改變,劉邦靈机一動,隨即把口气遲緩了下來。 “這家伙也真是的,大丈夫既能平定諸侯,理應為真王,干嘛還要作假王呢?” 所謂的假王是暫時代理的意思。 為了彌補剛才的失態可能被使者看在眼里,劉邦特別派張良持印綬代替劉邦前往齊國,正式晉封韓信為齊王,并且指示他即日出兵南下攻打楚國的東北防線,以逼迫項羽撤軍自衛。 龍且的敗亡使項羽不得不正視問題。 他一向看不起韓信,想不到自己最得意的“右手”卻被韓信連根斬斷。 韓信如果領齊軍南下,項羽大本營的彭城立刻遭到直接威脅,這可不是彭越在梁地的游擊隊所可比擬的。 彭越不過疥癬之患,韓信可是心腹大患啊! 項羽很想火速擊敗劉邦,再率大軍回去和韓信一決生死,這才是西楚霸王一向的英雄本色。 可惜劉邦一直以靜制動,堅守不出,讓項羽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況且劉邦緊控敖倉糧秣,其后勤補給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反地,項羽的糧食已沒剩多少了。 項羽深知此時惟一的生机是全力和劉邦拼戰,絕不能分神去管韓信的事,因此不得不用安撫的方法來解除韓信在背后的蠢動。 但有誰能說服韓信呢? 盱胎人武涉自愿前往。 由于盱胎在韓信家鄉附近,武涉自認對韓信頗有了解。加上他年少時曾苦學縱橫術,對游說還頗有心得,因此他投入項梁帳下,希望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而揚名立万。 但自從項羽當家以來,根本是“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一點也用不著和別人協調,使武涉的“縱橫術”几乎要生銹了。 現在机會來了,武涉自然急著想去發揮一下自己的長才。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韓信了,我一定可說服他歸附大王!” 但項羽仍不愿讓步太多,他強硬地指示武涉: “絕對不可以傷害楚國的威望,要讓韓信能心服我們啊!” 為顯示楚國力量,項羽便組成一個千人的龐大使節團,浩浩蕩蕩地向齊國出發。 武涉想以合理性的利害來說服韓信。 他以同鄉名義求見韓信,韓信也坦然地接見了武涉。 韓信与同鄉又曾是同事的武涉雖無深交,但也不是完全不認識,何況他又是楚王項羽的正式來使,自然也得以禮待之。 武涉希望以道理來說服韓信,以顯示楚軍的正統立場。他的游說論點大致如下: 一、楚漢相爭的責任在劉邦 秦國因暴政而為諸侯聯合滅亡,雖然項羽功勞最大、力量最強,但他卻未以天下為自己獨有,反而依功勞大小而分封疆土給諸侯王,終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劉邦卻興兵占領三秦土地,更引兵出關而襲擊楚王,想要盡吞天下為私有。如此貪圖無厭的人實不值得韓信為之效勞,亦將為天下人所唾棄。 二、劉邦為人忘恩背義,不可深交 彭城大戰時劉邦被擊得潰敗,性命本已在項羽手掌中,后因項羽怜惜昔日交情而放他一馬,劉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劉邦仍再度背約,又不斷偷襲項羽,這种領袖是絕對不可以信賴的。 三、劉邦對韓信只是利用而已 韓信雖以為自己和劉邦交情頗深,而盡力為劉邦作戰立功,但總有一天仍會被出賣的。 劉邦所以仍重用韓信,并非尊崇其才華,而是因為韓信還有對付項羽的利用价值。 四、楚漢相爭,韓信的立場將決定胜負 征服齊國之后,韓信的力量已不亞于項羽和劉邦,投向項羽則項羽贏,投向劉邦則劉邦贏,因此韓信不宜妄自菲薄,應以自己將來的利害來作決定。 但以劉邦的自私個性,万一項羽輸了,韓信將是他下一個攻擊的目標。 五、建議韓信背棄劉邦,取得獨立地位,三分天下 韓信既然有這份實力,便應脫离劉邦屬下將領的地位,甚至可結合項羽去和劉邦談判,三分天下而共為諸侯王。 最后,武涉更表示現在是最好的時刻,如果喪失此机會,將一輩子只成為劉邦的部屬,這絕不是一位智者應有的決斷啊! 武涉的論斷雖頗有道理,但從語气上卻已明顯看出項羽的弱勢及危机。就算他刻意的掩飾包裝,但內在的心虛仍然表露無遺。 韓信雖是軍事天才,但由于出身卑微,早年長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從來就沒有自己當“老板”的念頭。他最多只希望找到一個識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勞以出人頭地,得到他人的激賞和尊敬便可以了。 對劉邦的破格提拔,韓信是真正銘感于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對武涉表示: “我當年臣事項羽,官位不過是個郎中,職務也不過是執戟的護衛,講的話得不到重視,建議也從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离楚王而投奔漢王。 “漢王卻授我上將軍印緩,并給我數万軍隊,將他的衣服賜給我,將他的餐食和我分享。他還對我言听計用,讓我有机會發揮自己的才學,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這是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親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為。對漢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會改變的,請為我辭謝項王的好意!” 看到韓信堅決的態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鐵板”,只好狼狽地回去向項羽复命。 武涉的游說雖失敗,但卻引發了韓信陣營的核心分子開始對劉邦有二心的念頭。 這個主張的領導者便是韓信的首席參謀蒯徹。 蒯徹其人,史料中有時也稱之為蒯通,他來自洛陽郊區一個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陽也是縱橫大家蘇秦的故鄉,蒯徹天生便是個縱橫迷,認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揚天下。 當時勸告韓信不必理會酈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擊齊國的便是蒯徹。 蒯徹非常看好韓信,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面對項羽的就只有韓信。 他最無法認同的是韓信對自我創業不感興趣,身為戰爭天才卻不想爭奪天下,在亂世里實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韓信天真般地相信劉邦,一點也不像是個富于謀略的將領,這也讓蒯徹痛心不已。 “那個不守信用的漢王竟會是將軍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听過武涉的議論,其中隱約透露項羽的弱勢,蒯徹更是确定韓信已是天下第一強者。 “天下之權(爭奪輸贏關鍵)在韓信!” 蒯徹年輕時曾浪跡各地,尋求机會,因而學得相人術。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這种根据統計學得來的“相術”,其判斷及猜測的正确度令人吃惊,也很容易使人著迷。 很多知識分子對“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說辭對韓信也是种震撼,蒯徹知道韓信內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沖突。 “這是說動他最好的時刻了!” 蒯徹看到韓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輕輕地走過去,韓信也抬頭瞪著蒯徹,臉上露出詢問的表情。 蒯徹笑容滿面地對韓信說: “君王,有件事我非稟奏不可!” “哦,有什么事嗎?” “我曾學過相術,您最近的身体有很大的改變,真是不可思議啊!” “哦,真的嗎?” “如果由君王的面相來看,不過封為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則貴不可言啊!” “這是什么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顯示天下著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將成為天下的主人!” “你是說我應听從武涉之言?” “的确如此!天下之動亂,原為推翻秦國暴政,以恢复原本的六國。但秦滅亡后,卻又形成楚漢對抗的局面,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軍士肝腦涂地、百姓暴尸田野者,不可胜數。楚霸王以彭城為基地,領軍征討北方諸侯,百戰百胜。威震天下,但如今卻困軍于京、索之間,被漢軍阻擋于廣武山之外,整整已經有三年多了。 “漢王方面也統領有十万之眾,堅守鞏、雒之地,憑恃山河之險,一日數戰卻無法獲取尺寸之地,同樣也沒有什么進展。看來真是形勢比人強,只憑智謀勇略仍是人算不如天算,雙方完全困住了!” “你認為我應幫助項王?” “這倒不是!以臣的判斷,要解決這個僵局、平息戰禍,需要真正的英雄圣賢。 “如今不論楚王或漢王,他們胜負的關鍵正在君王,君王為漢則漢胜,為楚則楚胜。所以依為臣的看法是誰也不用去幫他們,讓楚王、漢王俱存,我們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讓誰也占不得优勢,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圣賢,又擁有強大武力,雄据齊、趙、燕之地,正可出兵監督楚、漢兩軍,令他們不得再繼續爭戰下去,這才是天下万民之心愿啊!君王此舉也是為万民情愿,相信天下百姓必會風聞而響應,還有誰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這樣子君王便能夠分封諸侯,建立自己的集團;集團形成后,天下人便會听從君王之指揮,使齊國成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齊國擁有膠泗之地,實力十分雄厚,只要君王仍以天下万民之心愿推動政務,相信全國的諸侯會爭先臣服于君王,項王、漢王必也逐步陷于孤立。 “這也就是古諺所謂:‘上天要給你的,若不取之,將成大錯。時机到了,卻不去做,反會受到禍殃。’希望君王能仔細考慮考慮,好好抓住這個机會,否則可能還會受到傷害的。” 韓信雖頗有感于蒯徹之言,但卻不忍心背叛劉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漢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听說乘人之車者,便需負載他人之禍患,穿著人家給的衣服,便應心怀他人之憂,食用他人食祿者,便應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義呢?” 但蒯徹仍不死心,他認為此刻若不能說服韓信,他一輩子的夢想也將會成空。因此他繼續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為和漢王交情深篤,可以共同建立万世之功業,臣竊以為是個錯誤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余)在做百姓的時候,曾經為誓同生死的刎頸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篤;但為了怀疑張贗、陳澤被殺害之事,兩人竟然反目成仇。 “后來常山王背叛項王,以楚將項嬰的首級為禮物而歸附漢王。漢王也借兵東下,在低水之南擊潰成安君的軍團,當場殺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敵,常山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話。這兩個人的交往不可謂不深,但最后卻相互傷害至死方休,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時,人心往往會變得難以預測。 “如今君王和漢王間的交情尚遠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面臨的重大利害卻還比張贗、陳澤之事件嚴重得多,所以臣以為君王自認漢王必不會陷害您是個錯誤的想法啊! “越國大夫文种和軍師范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國,并使越王勾踐得以稱霸天下。然而立功成名后,范蠡出走、文种身亡,野獸已盡而獵狗必被烹殺,這种現實是非常殘酷的。況且君王和漢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种、范蠡之于勾踐,這些人的命運便是君王您的榜樣,請審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听說過,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蓋天下的人是得不到獎賞的,臣也來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勞和危險吧!您曾經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項王的親信夏說,率軍在井陘口誅殺成安君,招撫趙國、威脅燕國、平定齊國,并殲滅了龍且的二十万楚國精銳部隊,以功勞而言您真是天下無雙,您的謀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主之威勢,功勞更是任何獎賞都不足以封賜;以這樣的姿態歸附楚軍,項王也不會相信您,歸附漢軍則漢王心中充滿疑忌,君王您現在是什么地方也歸附不得的啊! “心中雖自認是人臣之臣,卻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為君王您的安全擔心啊!” 韓信雖能了解蒯徹的誠意,但自己從未想過獨立之事,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對蒯徹表示: “先生不用說了,我會好好考慮一番的!” 几天以后,蒯徹又前往晉見韓信。 他看到韓信還是猶豫不能決,也有些心灰意懶,于是再度提出最后的警告: “能接納別人意見才可吸收旁觀者清的好處,体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計划的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机要。堅持己見、不能未雨綢繆者,要想長久安穩者少之又少矣!事情看得透的人善于決斷,猶疑不決,必遭禍害,并將喪失掌有天下的机會。很多有智慧的人雖能知理卻遲緩不行,此為百事之禍源也。 “想建立功勞是相當不容易的,而且失敗的風險很大,時机更是一閃而逝、難得而易失,像這樣的机會以后再也不會有了啊!” 經過几天的思考,韓信仍然猶豫不決。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劉邦的破格提拔,實在沒有背叛的道理;況且自己的功勞大,封為齊王本屬應該,相信劉邦也不會奪走自己的封爵才對。 因此,韓信仍拒絕了蒯徹的建議。 “您遲早要遭到禍殃的!” 蒯徹認為韓信這种態度絕不會有好下場,而自己如此勸告過韓信,更將遭受災禍,乃假裝瘋狂而逃离。 韓信深知蒯徹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在廣武封峙的楚漢兩軍,胜負已逐漸分曉。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道: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工兵罷食絕。” 劉邦愈來愈有擊敗項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為淮南王,顯示有反守為攻、直搗項羽后門的企圖心。 為了顯示天下歸心,劉邦還有一連串的動作。 他要求燕人派騎兵部隊加入漢營,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劉邦已完全統有漢中、關中、趙、魏、代、齊、燕,并決心進攻淮南。 項羽只剩下楚地,勢必孤掌難鳴了。 為了示恩于天下人,劉邦還接受幕僚建議,令官吏為所有在這數年中戰死的己方軍士作衣衾棺斂,并轉送給家屬以作祭祀。這使漢軍士气大振,個個感激漢王仁政,無不全心效忠。 于是《資治通鑒》記載: “四方歸心焉!” 劉邦已取得絕對优勢了。 韓信也在齊國集結軍力,准備攻擊楚國大本營彭城。 眼見項羽軍將腹背受敵、危机四伏了。 然而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劉邦向項羽提出了和談的要求。 雖然事后劉邦听從張良、陳平建議,背約追擊撤退中的楚軍,但這次和談是否真是劉邦事先的陰謀,或者背約行為只是臨時動議,現有史料已難以求證了。 不過,劉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關心父親劉公和妻子呂氏的安全。 但以項羽個性的強悍,要他接受和談也并不容易。 《史記》記載劉邦先后派出了兩位說客——陸賈和侯生。 陸賈是楚人,以能言善辯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陸賈高大雄偉、頗有威儀,加上他學問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劉邦到各諸侯國為外交使者。 但陸賈在名義上是劉邦的客卿而非部屬,其立場較為超然。 他自信滿滿地接受劉邦之委派,憑三寸之舌而前往楚營拯救劉公和呂氏。 雖然項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誼而接見了他,但臉上的表情卻相當冷淡。陸賈可一點也不气餒,他自認博學多聞,又富組織力,當場鼓起如彈簧的舌頭,滔滔不絕地雄辯著。 他認同項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張,認為天下百姓苦于戰亂已久,是到了該結束紛爭的時候了。楚漢相爭其實也不一定非有胜負不可,劉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兩人更曾共同并肩作戰,兄弟同牆實不需非致對方于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談是可能的。 目前,兩人雖然平分秋色,但楚軍屬遠征部隊,糧食補給不易,堅持下去不見得有利。劉邦顧及父親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談判了事。這對雙方都有利,對天下人也有利。現在是需要認真考慮和平的時候了。 陸賈的論點誠懇而有道理。 楚國的重臣們都頗認同陸賈的意見,唯獨項羽不以為然。 在理性上,項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机,但在潛意識上,他認為自己絕不應輸給劉邦。 他深信只要進行決戰,一定可以徹底擊潰劉邦。 他瞪著陸賈,沉聲表示: “你認為漢王有資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陸賈很想說“是”,但他看出項羽情緒上的不滿,乃不敢明白表示,只狼狽地想為劉邦辯解: “漢王真的有誠意!” “你不用說了!”項羽壓抑住怒火,仍很有風度地表示:“要結束戰爭不難!回去告訴漢王,他若真的為天下蒼生想,就与我徹底決一死戰,使天下歸于一統吧!” 陸賈只好無功而返,向劉邦回報。 “雖然未達成任務,但我絕未辱沒使命,已為漢王爭夠了面子!” 劉邦心中雖罵道:“無聊、虛偽的豎儒。”但表面上仍給予安慰一番。 陸賈失敗了,但劉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賓客候公再度去和項羽談判。 候公出身不詳,是個瘦瘦的高個子。他年歲已大,平日又不修邊幅,看起來一點也不体面。 劉邦一向最喜歡這种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過人,是面臨危机時的好幫手。 和陸賈相同,侯公只是劉邦的賓客而非部屬。 侯公出發前向劉邦建議楚漢雙方不妨以鴻溝為界。 鴻溝是流經滎陽附近的運河,由滎陽東方引黃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認為和項羽談判時策略要清楚而具体,一次便得成功,否則將來會有麻煩。 以鴻溝為界,以西歸劉邦、以東划給項羽,這种分界雖頗粗糙,但在緊張情況下卻不愧為好方法。 侯公到楚營后只表示: “我將在此待一陣子!” 這個請求表示不急著談判,也不赶行程,只有在項羽想談時再說,絕不勉強。 項羽對侯公的這种態度的确頗為惊訝,便派人送來酒食,并打听候公的來意。 但侯公對接待人員絕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講養生長壽之道,并傳授些道家導引術的秘訣。 這下子可讓項羽傻眼了。 就當時情勢而言,項羽比劉邦更急于和談。 終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項羽主動召見了侯公。 “漢王要你來,到底是有什么訊息?” “漢王說的事,沒有什么特別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談到修身養道,侯公興趣可來了,三天三夜也絕不疲勞。 “漢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漢王的意見不重要,重要的是您們兩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識!” 項羽對侯公的說詞相當感興趣。 “如果為了天下眾生而維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漢王談判的!” 侯公立刻擺出一副天下公證人的模樣,主張以鴻溝為界;他并且表示兩軍僵持在此,便應以之為和平緩沖線,這樣才算公平。 項羽听得頻頻點頭,顯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議。 項羽是楚國貴族,本身又比較好面子、講气派,侯公深諸此理,所以絕口不提劉邦。 他甚至公開表示: “我不是漢王的部屬,不必效忠于他。” 或許便是因為這句話,讓項羽心中頗為受用,才會答應接受和談的條件。 雙方很快地約定撤軍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劉邦報告。 九月,項羽釋放劉公和呂氏回歸漢營,營中軍士大呼万歲。 看樣子,和平即將到來。 項羽首先依約定解兵歸國。 劉邦自然也決定暫時退入關中。 僵持年余的廣武戰場即將成為“台風眼。” 但就在劉邦下令撤軍的同時,首席謀士張良和陳平連袂秘密晉見劉邦。 “兩位先生同時到來,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來,我們目前是強勢還是弱勢?” 張良首先提出問題。 劉邦怔了一下,略為思考后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對我們有利,但如果進行會戰,我沒有把握能擊敗項王!” 陳平接著表示: “的确如此。我們是很難真正擊敗項羽,只有現在是惟一的机會!” 劉邦:“怎么講呢?” 陳平:“目前我們已擁有天下的大部分,諸侯也都站到我們這一邊來,楚軍久戰而兵疲糧盡,這正是天亡他們的時候。我們應乘此机會攻擊他們,否則便成了俗語所謂的‘養虎而自遺患’了!” “但我們已達成約定了!” “創大事業者不拘小節,只要擊敗項王,我們便再也不需要談判和約定了!” 張良也表示支持。 劉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軍越過鴻溝,准備襲擊項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隊。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放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真正的智者,知曉道体的精微奧妙并不是言語可以說明或闡釋的,因此他只會審慎地勤而行之,不愿多言多做言辭表達。 一切順乎自然,堵塞意念,關閉情欲,收斂鋒芒,消除紛扰于未然,不表示自己的特异,遇光則和,遇塵則同,這种人便到達了玄同的境界。 所謂的玄同,便是表面和万物大同而無跡可見,這樣子便可完全合于大道了。 超然物外,淡泊無欲,無法用任何引誘來親近他,所以想疏遠或离開之也不可得。 只問自然,順勢而為之,不刻意努力,利不足誘之,害不足畏之,富貴吸引不了他,貧賤也不會在意,這种親疏利害貴賤都引動不了的人,才稱得上是天下最尊貴的人。 蒯徹在游說韓信的立足點上,大部分都頗有道理,只是蒯徹過分強調利害。 表面上雖是為了韓信,其實蒯徹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想借由韓信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韓信的實力讓自己在爭奪天下上擁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因此他疏忽了韓信的“感覺”,對韓信和劉邦問本有的情誼視而不見,更且卑視之。他無法了解對早年挫折連連的韓信而言,劉邦的破格提拔有其重大的意義,不是單純的“利害安危”所能說服的。 論點相當正确,熱情也夠真誠,游說的技巧也十足功力,但蒯徹企圖以理性上的完美邏輯來克服韓信作為“人”的自然感情,最后的失敗也是不可免的。 韓信和劉邦間可能產生的互動和權力之爭,原本可以順其自然而發展,或許這樣對韓信會稍有利些。但蒯徹的一番提醒,相信在韓信心目中激起了不小的漣漪,對韓信和劉邦間的自然相處也必產生不少變數。日后韓信之以悲劇收場,似乎是被蒯徹不幸說中了,然而蒯徹的游說其實也對韓信后來的心態產生不小的影響。 陸賈和侯會在游說技巧方面也因為態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陸賈也是由理性的利害觀點來作游說,立論相當客觀而實際,也頗得到楚國重臣的重視。因此以說客立場而言,陸賈的表現的确十分出色,然而惟一無法同意的卻是當事人項羽。 陸賈一樣疏忽了項羽的情緒問題。 從优勢打到劣勢,項羽心里自然相當不平衡,但他再怎么樣也不愿認輸。因此陸賈這种堂皇的正規理由,對項羽的心理無异是种傷害。 反之,侯公便頗懂得利用項羽情緒上的弱點,他不但沒有長篇大論的巧辯,而且從頭到尾都不替劉邦說話,甚至經常故意在言語上折損劉邦,這种態度對項羽而言是對他胃口的了。 順著人性的自然,不迷失于自我的推論,正是侯會最成功的地方。 据說為感謝候公的功勞,劉邦封侯公為平國公,但侯公卻躲起來不接受晉封,也不再和劉邦見面,真正做到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劉邦為表彰候公的貢獻,仍賜之一府邸,并題名日:“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 但這位平國君卻從未踏入這府邸一步。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