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曹參:“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皇帝和蕭丞相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臨死之前,最讓劉邦放心不下的,仍是寵姬戚夫人和愛子趙王如意的安危。 他深知只要自己一死,呂后一定立刻有動作,戚夫人和如意將陷入痛苦的悲劇中。 劉邦決定趁自己一息尚存,必須為這對母子盡點心力。反呂氏的臣僚乘机向劉邦密告: “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樊噲是呂氏力量的最大支柱,如今又擁有大軍,只要皇上一死,樊噲必會以軍力誅殺趙王如意母子!” 病重中的劉邦腦子已不甚清楚,加上這件事又是他所最關心的,乃秘密召見陳平,囑以欽命: “立刻傳檄到燕地,罷樊噲軍權,教周勃立刻以代地軍團司令兼領樊噲軍隊,并當場斬殺樊噲。” 其實樊噲非但忠于劉邦,而且頗識大局,根本不可能因自己与呂后間的特殊關系,扰亂國家大事。 陳平知道劉邦已頭腦不清,因此也不敢當面勸止,只得拿著劉邦的欽命,火速去見周勃,商量應付的對策。 陳平對周勃說: “樊噲是皇上的老朋友了,對國家的功勞又大,況且還是呂后妹妹呂嬃的丈夫,至親又貴。現在皇上只是一時生气便想誅殺他,雖已下命令給我們,但也有可能馬上便會后悔,我想還是不要殺他,先將他押解回京,再由皇上自己處理吧!” 周勃也同意陳平的看法,況且他和樊噲也是年輕時故友,彼此了解甚多,他根本不相信樊噲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舉動。 兩人決定不入樊噲軍中,以免逼人太甚,可能會造成樊噲軍團干部的反彈,就算樊噲服從皇令,也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因此,他們在營外設軍令壇,以皇帝持節召見樊噲。樊噲在這以前,也已接到情報,不過他仍頗識大体,自己反縛入見,坐入檻車中,由陳平監運回京。 并由周勃暫代北方軍團的總司令。 陳平在返回長安前,便接到劉邦去世的消息,他害怕樊噲之妻呂嬃向呂后讒言,乃急速先行至長安。半途正好碰到傳達皇上去世消息的使者,并詔令陳平和灌嬰立刻屯兵滎陽,以防諸侯有變。 陳平接詔,火速返回皇宮,悲傷痛哭,并自請得宿衛禁中,陪伴劉邦靈柩。呂后也深為感動,乃令為郎中令,輔佐劉盈。 之后,呂嬃向日后說陳平坏話,但呂后已接到陳平事先報告,故不听呂嬃之讒言。 樊噲隨檻車至長安,呂后便當場赦免之,并复其官位爵祿。 劉邦在世時,呂后對异姓諸侯王,非常不安,她認為伴隨劉邦創業的有力伙伴,不可能支持年幼的繼承人劉盈,因此一定要在劉邦去世前加以整肅。韓信和彭越几乎是由呂后主導誅滅的,英布和盧綰的造反,也是針對呂后而來的。 經過長期的痛苦磨練,呂后對皇權比劉邦更為重視,早期那位善良、懂事、能忍耐的呂雉小姐,已成為內心极端不安、焦慮、強悍和殘忍的呂太后了。 由于劉邦的8位儿子中,只有劉盈是呂后所生,其余則都是其他嬪妃所出,因此呂后也開始怀疑他們會不會來和劉盈奪權。 這些劉姓諸侯,包括庶長子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恒。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劉邦弟弟楚王劉交、劉邦侄儿吳王劉濞,此外還有非劉姓的功臣之子長沙王吳臣(吳芮子)。 為平衡這股力量,在劉邦生前,呂后便刻意提拔其兄呂澤為周呂侯。 呂澤去世后,他的兩個儿子——呂台封為酈侯,呂產封為交侯,呂后的次兄呂釋之則封為建成侯。 最讓呂后痛恨的是趙王如意及其母戚夫人。 這對几乎打敗呂后母子的競爭對手,成了她首先整肅的對象。 劉邦死后不久,呂后令內宮永巷官員逮捕戚夫人,并以囚犯身分打入監獄待審。 他并派使者急速召回在邯鄲的趙王如意,准備一起治罪。使者三次前往,都被趙國宰相周昌遣回,他要使者轉告呂后說: “高皇帝(劉邦)指令臣輔佐趙王,以趙王年紀尚小,需要保護。臣竊聞太后頗痛恨戚夫人,是以欲召趙王共誅之,臣不敢讓趙王回去,以免他受害。況且趙王正生病中,不能奉詔。” 由于周昌是呂后恩人,因此呂后雖生气,也不敢強迫,最后只好先將周昌調回京城。 周昌雖知是呂后陰謀,但皇命不可違,只好先行至長安,再尋求設法保護趙王如意。 接著呂后再派人召回趙王,由于其他臣屬不敢阻擋,只好將趙王送回京師。 周昌已訴請剛當上皇帝的劉盈,要他出面保護如意。 劉盈雖僅18歲,但個性仁慈,有主見。他知道呂后有意殺害如意,乃親至霸上迎接之,兩人共同入宮,并且共同起居、飲食。 因為劉盈貴為皇帝,又有周昌在設計,呂后一時間也毫無辦法。 但呂后仍不死心,他派人嚴密監視劉盈和劉如意,以便找机會下手。 終于在1個月后,有天早上劉盈出外打獵,如意由于還小,早上起不來,沒有跟著同去。 利用這個空檔,呂后立刻派人以配制成的毒湯,殺害了如意。 劉盈回來時,如意已死,他痛哭流涕,但也沒有辦法追究責任。 周昌知道如意被害,自恨有負劉邦委托,郁郁寡歡,從此不上朝,稱疾避居在家。呂后感于周昌曾為廢立之事力爭的恩情,也不追究。兩年后,周昌病逝,賜謚悼侯,仍由其子繼其爵祿。 處理掉趙王如意后,呂后又令人將戚夫人的手足砍斷,挖掉兩眼,并用藥物將耳弄聾,強飲啞藥,讓她不能說話,再置之于廁所中,稱作“人彘”。 几天以后,呂后想气气不听自己指揮的皇帝劉盈,便派太監邀請劉盈去觀賞“人彘”。 劉盈不知是什么叫做人彘,便前往查看。 18歲的善良少年,看到這种慘狀自然大惊,立刻問太監這人是誰,為何如此凄慘。 太監回答是戚夫人。 劉盈聞之,魂飛魄散,放聲大哭,直到昏死。從此有一年多的時間,他神志不清地躺在病床上,無法視事。 稍好后,他便派人向呂后表示: “像這樣的殘忍行為,絕不是人可以作出來的,臣為太后子,非人也,終不能治天下,請自處吧!” 從此整日飲酒為樂,麻痹自己,不再上朝,以報复呂后的狠心。 為了擔心諸侯生變,呂后下令建构長安城的防御体系,特別是鄰靠匈奴的西北方,更筑造了堅強的城牆以為防守。 隔年,齊王劉肥由齊國入朝,拜見劉盈和呂后,劉盈便在太后前舉辦酒宴接風。由于劉肥年紀較劉盈為長,劉盈已不自認為是皇帝,便以兄禮侍奉劉肥,讓他坐于上位。 呂后看了非常不高興,乃令人用毒酒置于劉肥前,并令劉肥敬酒。 劉肥起身准備敬酒,劉盈也跟著站起來,欲和劉肥共飲。 呂后恐劉盈中毒,乃用手撥掉劉盈之酒杯。 劉盈嚇了一跳,便領悟有不對處,立刻向劉肥使眼色,劉肥也覺得奇怪,便不敢再喝,假裝酒醉,辭謝而去。 劉肥回到行館,立刻令人去探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劉盈也派人告知是酒中有毒,并勸劉肥自己小心。劉肥大惊,立刻和隨從幕僚商量應付之道。內吏士勸告劉肥,要其獻出城陽郡給魯元公主(呂后所生)為湯沐邑,以討好太后,并表示忠誠。 劉肥立刻依其計,才得以安全返回齊國。 創業君主去世,政治立刻陷入動蕩不安。 繼任的皇帝年少軟弱,呂后又殘忍奪權,新成立的漢皇朝陷入風雨飄搖中。 這段期間最辛苦的便是相國蕭何。 他一方面要用盡各种方法,阻止呂后過分傷害劉氏政權,避免呂氏勢力擴大。 一方面又要疏導功臣們對呂后的不滿,避免強烈內爭,造成皇朝崩潰。 蕭何個性溫和審慎,加上在關中地區聲望甚高,呂后再強悍,于朝廷政事上仍不得不尊重蕭何。 呂氏一党雖在呂后支持及指使下,全力奪權,但在蕭何的掌舵下,擴張的程度仍非常有限。 可是兩年下來,年老的蕭何健康情形更坏了,憂煩過度使他看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十多歲。 劉盈也深知蕭何的重要性,因此在蕭何病情惡化后,親自到相國府請教后事。 劉盈:“君相百歲以后,有誰可以繼任您的職位?” 蕭何:“知臣莫如主啊!” 劉盈:“曹參如何?” 蕭何:“陛下得到胜任的人才,臣雖死也無遺憾了!” 其實,曹參接續蕭何的職務,早在劉邦的遺言中已确定,只要蕭何去世時,曹參仍在,便具有合法的繼承權,又何必劉盈和蕭何再作确定呢? 可見這時候呂后一党的奪權意向已很高,如果不再強化曹參接棒在合法性,也是有可能產生變數的。 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現任相國,雙方決定的事,在法律上和習俗禮節上自然不用向呂后報備了。 隔月,蕭何便去世了。 蕭何對漢皇朝最大的貢獻,應屬內政、財政和經濟方面,他將創業時期必有的財務困難,作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 初入關中時,搶到秦國文書紀錄,讓他得以正确掌握全國的生產實力及分布狀況,在開源和節流的合理規划下,漢王朝初期的財務處理是非常成功的。 但蕭何本人卻不富有,除了英布造反時,為降低自己在關中的聲望,曾故意強購民產外,他在理財上是非常保守的。他每購置田產必找窮鄉僻壤的劣地,以免傷及農人的生產力;雖然規划興建豪華宮室,自己家卻窄小簡陋,一點也不像相國府。 很多人勸他至少要為子孫准備點像樣的家產。 蕭何卻笑著表示: “我的后世若賢能,必能師法我的儉朴,根本不會在乎家產;后世若不賢,再多的家產也會被人奪走的。” 功勞第一,食邑最多,但蕭何終其一生,恭儉勤勞,從未放任享受,輕賦薄稅,藏富于民,漢皇朝日后的富強,蕭何所培養的廉洁風气貢獻最大。 曹參和蕭何一樣,原本都是劉邦亭長時代的上司;沛縣起義時,曹參和蕭何又同是主角,也是劉邦最早期的班底兼親密伙伴。 曹參和蕭何早年感情非常好。 楚漢相爭期間,蕭何在關中負責人力和糧秣的經營,曹參則在外面負責戰爭。從出陳倉、定關中開始,曹參一直附屬于韓信軍團,黃河以北的戰事,曹參几乎每戰必与,并負責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韓信的軍團中,除了直屬部隊外,還有最主要的兩支附屬軍團——灌嬰負責的騎兵部隊和曹參負責的步兵部隊。 除了因為這兩人獨立作戰能力較強,對韓信這支主動攻擊經營黃河以北地區的軍團有實質的幫助外,他們也是劉邦用來監督韓信、分散韓信影響力的王牌棋子。 騎兵負責沖鋒和追擊,但真正攻城掠地、擊潰敵人或占領城池的是曹參的步兵軍團。所以在辛苦和危險上,曹參更甚于灌嬰。 曹參個性負責勇猛,常在前線指揮,因此据說他全身受創達七十余處。在皇朝論功時,曹參功勞僅次于蕭何,排名第二。 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朝廷大臣和將領眼中,曹參功勞更甚于蕭何。在封爵時,曹參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万戶,高于蕭何起初的八千戶之上。張良雖也封為万戶,但時間仍在曹參之后。 如果不是劉邦以全方位精神,判定蕭何功勞第一,再追加兩千戶食邑,曹參卓越的軍功和勇猛的表現,在大家眼光中仍屬第一。 但這件事卻也造成曹參和蕭何的心結,從建國后到蕭何去世的八年多內,雙方似乎沒有什么交往,劉邦甚至還刻意將曹參調往東方的齊國為相國。 雖然如此,劉邦晚年的兩大軍事戰役——討平陳豨和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是征召曹參率齊國軍隊過來馳援。可見劉邦對曹參在軍事上的依賴,猶高于身旁的大將周勃、樊噲和灌嬰。 据《史記》上記載,曹參的功勞計有攻陷諸侯國二個、郡縣多達一百二十余個。俘虜的績效,則包括諸侯王兩名,宰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楚國之上卿)、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 的确是位相當有績效的業務主管。 治理國家,獄政和黑道的管理最重要 但在奉命為齊王劉肥之宰相后(惠帝元年,廢諸侯相國法,相國改稱宰相)曹參在作風上卻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一反軍人的強勢作風,改采審慎弱勢的黃老之治,一切順其自然,不作刻意努力,追求政治績效。 這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的改變。 由于劉肥年歲尚輕,曹參便召集齊國之長老和儒生,開會討論如何讓一向复雜又動亂頻頻的齊國,能返璞歸真,讓百姓生活能安定富足。 各家各派的齊國學者,也提出了各种派別的看法,爭辯紛紛,莫衷一是,也讓曹參深感無法作适當的決定。 后來他听人推荐在膠西有位叫作蓋公的老先生,深懂黃老治術,立刻托人以厚幣及重禮前往聘請。 其實曹參并不太了解黃老精神,只是在沒有較好的資訊下,有机會便應盡力去努力。 蓋公也很爽快地答應曹參的邀請,見面后蓋公告訴曹參,治道應該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相信人民自己處理的能力,則政治自然會趨于安定。 曹參听了,頓然領悟,于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給蓋公居住,以便能不斷向他請教。 此后,曹參在齊國的施政,均以黃老治術的原則行之,安定養民、与民休息,不求自己績效,但求民生安定富足。九年之內,齊國安定繁榮,曹參被公認為管仲及晏子以后的齊國第一賢相。 曹參在這段期間,也學會透視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蕭何去世的消息傳開,曹參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長安的准備,并著手移交齊國丞相的職務。 眾人問其故,曹參沉靜地表示: “我將入京為皇朝的相國,及早准備,以免倉皇失措。” 果然不久便接到劉盈正式詔令,他即刻赴長安,出任相國。 曹參交代續為齊國宰相的接棒者道: “努力照顧好齊國獄政和市場上的幫派行為,只要這方面管理得好,齊國大概也沒有什么事了。切勿以自己的績效,干扰人民的生活。” 后繼齊相者問道: “獄政和市場幫派?難道沒有比這方面更重要的政務嗎?” 曹參回答道:“倒不是這樣。齊國的社會組織非常复雜,人民利害間的相异性頗大。監獄及市場幫派,是兼容并蓄复雜勢力最重要的地方,接納他們才能加以有效管理。如果一味強力壓制式掃黑,反而會使這股勢力到處流竄,奸人無容納之地,勢必造成社會的普遍污染和腐敗,所以我認為這兩件事情最重要。其余的治術,人民自己會處理,不用你去擔心!” 這的确是非常偉大又務實的執政觀點。 齊國是商業國家,如同目前的台灣一樣,社會結构和利害關系均非常复雜。 監獄是大染缸,也是不良分子的匯集地,如果不好好管理,不但不能幫助受刑人改邪歸正,反而會成為黑道的訓練大學。監禁愈久的道行愈高,不但有碩士班,還有博士班,出獄以后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市集幫派是一些投机者和無產弱者的天堂,他們是屬于“為錢賭生命”的一群,也就是目前所謂的黑社會幫派。這种地方以違反法律、好勇斗狠為生存本錢,“黑色”和“黃色”是這里的特色,自有人類以來,很多政治經營者都想禁絕之,但任誰也作不到。因為這是人性中最基礎和實際的需求(饑餓、性和安全),愈拘束它,經常反彈便愈大。 數年前政府發動掃黑,結果是愈掃愈黑,黑道老大掃掉了,新人成長的机會更多,只要肯拼的,便可接棒成為新一代大哥,發展的空間反而更大些。 而且為求自保,黑道事業轉向商場,黑道倫理被破坏后,他們再也不用倫理規范了,所以勾結官員,圍標勒索,使商場倫理也跟著破坏無遺。 為顧及公平,政府自然又插手禁絕,但黑道力量不但未消滅,反而直接加入政治,黑白兩道便不再分家,社會也瀕臨崩潰的地步,直到另一股更強的力量興起……。 黃色的色情也一樣,禁絕了以后,反走入了地下,到處流竄,成了社會的大污染。 數千年以來,這兩股力量都是禁絕不了的,所以更需要審慎的管理,約束其生存范圍,建立道上倫理,使新人發展空間少,自然可以限制住其成長。 日本德川幕府的創辦者德川家康,在建立江戶(現東京)時,便非常清楚這兩股力量的“可怕”及“必要”性,分別找到道中最值得信賴的力量,協助他們發展并建立倫理,也維持住了一百多年的安定。 曹參最關心的這個問題,便是這番道理了。 雖然在晚年,曹參和蕭何處得并不好,但臨終前,蕭何還是認為只有曹參最适合接任相國的位置。 更有趣的是,曹參接任后,万事無所變更,完全依照蕭何時代的規划。 不但如此,曹參還非常小心地慎選共同執政的官員,野心或企圖心較大的絕不任用。他特別從各郡國中,選出有治理地方實際行政經驗,且木訥又拙于文辭、處事待人厚重。個性穩定有耐心的官吏,將其提拔為丞相府官員,以最務實安定的手法來推動政務。 對于那些追求自我聲望、急于表現以突顯自己、辯才無礙、富于煽動力的官員,他則常斥責之,并冷凍起來,不給予重用。 為了降低行政效率,曹參自己日夜飲酒,以拒絕處理太多的事情。 由于呂后專政,呂氏人馬加速奪權,行政和制度變更的要求很多,曹參一律不理,壓積的公文件數多得惊人。 很多公卿大夫、將領們見曹參什么事都不辦,便到相國府要求晉見,并且商議公事。 曹參便招待他們喝酒,讓大家都沒有說話的机會,只要有人想說話,曹參便以“再喝,再來干杯”阻止之。直到喝醉了,什么建議也來不及講,便又回去了。 這樣的場合,几乎也成了常事。 漸漸地,這种什么事也不辦的純喝酒,成了大家的習慣,連官吏們也學習起這种風習。因此有人密告到相國府,要求整肅這种無效率狀態。 曹參便過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到了現場,曹參不但不干涉他們,反而參与喝酒唱歌,一起同樂。 他每天花在處理相國府的公事上時間非常少,并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細微的小過錯,曹參都幫助大家掩飾過去,因此每天几乎都沒有什么事情。 劉盈當然也听到曹參荒廢政事的報告。 自從“人彘”事件后,劉盈自己整天喝酒作樂,耽于女色。但政事還有工作一向認真審慎的蕭何在掌舵,總算不會有什么大事。 換上曹參就不同了,他也來個万事不管,整個政務立刻陷入停頓狀態。 曹參的儿子曹窋當時為中大夫。 劉盈便召見曹窋,對他埋怨道: “你的父親大概欺侮我年少不懂事,所以才會如此的荒唐吧!你回去對他說:‘高皇帝棄群臣而歸大,當今皇上年紀尚小,您為相國,整天喝酒唱歌,無所事事,如此作為怎能成為天下臣民的領導者呢?’但不要說是我講的,看看他有什么反應。” 曹窋回去后,便等待机會,將以上的意思對曹參作勸諫。 想不到曹參當場大怒,表示: “你只要好好侍奉皇上就可以了,怎么如此多嘴?天下事豈是你這种黃口小儿能懂的!” 并當場依家法,怒責曹窋二百下,以示懲戒。 這消息自然很快傳到劉盈耳中,劉盈也大怒,立刻召見曹參。 劉盈當面怒責道: “你為何處罰曹窋呢?是我要他勸諫你的啊!” 曹參當然知道是劉盈指示,他處罰曹窋,便是作給劉盈看的。 因此曹參也立刻脫下相國冠帽,辭謝道: “我所以什么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 “這又有什么道理?” “陛下自認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 “朕哪敢和先皇帝相比!” “那么陛下認為我和蕭相國,誰較賢能?” “老實講,你不若蕭何!” “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皇帝和蕭相國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劉盈立刻醒悟,便說道: “我知道了,相國就照您的意思去做吧!” 《史記·曹相國世家》最后記載: “曹參為漢皇朝相國,先后三年,死于任內……百姓歌頌道:‘蕭何制定法律規章,統合整体行政作業,曹參接續其職務,審慎保守制度精神,毫不修改,主政務在清靜無為,讓百姓有一段安靜日子好過。’” 司馬遷本人在最后的評語內更表示: “百姓在經歷秦朝繁苛嚴酷的政治后,曹參以清靜無為与民休息,故天下俱稱其美焉!” 史記的年代离當時不遠,民間對蕭何及曹參的稱贊,以之為當代難得的賢相,應屬事實。 但后代讀史者不免要直瞪眼了,蕭何個性保守,一切簡約,無何作為,曹參更是成天喝酒,消极無為,行政效率低落,這是那門子的賢相呢? 不過,民間反應的事實又擺在眼前,這要如何解釋呢? 老子《道德經》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的确是蕭何規划的最好寫照。劉邦的漢皇朝介于周王朝封建制度及秦皇朝的郡縣制度中,嚴格來講,是無前例可循的。又值秦皇朝過分中央集權所造成的帝國貧血症,行政一片混亂,甚至瀕臨崩潰。蕭何因此一律簡化,讓各地方仍有相當自主權,以應付個別情況。 蕭何小心謹慎的規划,讓中央和地方間取得均衡,但實際上又由于大諸侯王骨牌效應式造反,使中央不得不直接掌控各郡縣。所以當年所謂的“郡國制”,其實只是配合現狀需要,更改中央集權缺點,所建立的一种特別的制度。由于簡約,頗适合動亂不安的時代,适應力倒算頗強。 不過這套制度實施不久,劉邦及蕭何便相繼去世,幸好大的异姓諸侯也皆已解決,國家還算平定。 曹參接棒后,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這套制度,發揮實際效能。既然蕭何已有明确規划,并皆已付之執行,曹參只需全力維持這股气勢,使制度能讓大家習慣化即可。 但這時候卻有另一股力量急速想奪權,以擴充自己勢力,國政的最高領導者呂后便是這股力量的幕后老板。 如果不把守好制度,呂后一党必极力破坏之。曹參對此知之甚詳。因此,他一律禁絕任何改變,一切依蕭何規划,以确保漢皇朝制度不被呂氏一党所破坏。 曹參暗示劉盈的也在于此。 如果隨便依需要而變更蕭何的法制,以呂后為主的呂氏一党便有更多的借口更改法律。大家都不動,呂后也動不得,尚不穩定的漢皇朝新政權,才比較能夠保持住。擔任齊國實相期間的執政經驗,使大老粗的曹參,養成极高洞察世事的智慧。他執政三年內,以“喝酒”阻止了呂氏一党的奪權陰謀,在表面和平、內部波濤洶涌的時代,不愧為一位出色的掌舵者。 劉敬的和親政策,只是暫時安撫住匈奴。 劉邦、蕭何去世后,雖總算維持住安定,但漢皇朝的國力,卻陷入了停滯狀態。 此時,冒頓的態度轉為頑強,居然寫了一封國書給剛剛寡居不久的呂后道: “我這個孤獨寂寞的君王,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曾數度到邊境去,頗思能到中國一游。陛下(指呂后)也剛寡居,想必正孤弱寂寞,心清也必快樂不起來,愿以我所有的,換取您所沒有的(意謂和呂后交往)。” 國書中出現如此詞句,對呂后而言算是相當輕挑的侮辱了。 和呂后較親密的樊噲也大發脾气,立刻表示愿親率十万兵馬,攻擊匈奴。 中郎將季布卻大聲疾呼: “樊噲出此狂言,該斬。先前匈奴國困高皇帝于平城,漢兵有三十二万之眾,樊噲當時也是軍團將領之一,都無力解圍。” “當前我軍創傷都尚未平撫,受傷的人也都尚未痊愈,樊噲卻想以十万軍討平匈奴,此不實的狂言,將造成天下大亂啊!況且夷狄之人,本來便有如禽獸,他們的善言不足為喜,惡言也不值得生气啊!” 樊噲也知道自己毫無把握,便不再反駁。 眾大臣和諸將領都深知目前絕非用兵之際,更紛紛提出勸諫。 呂后自己也很清楚,漢皇朝根本無力開戰,只得忍辱負重,由大謁者張釋代為回信,以頗謙遜的語气表示自己年歲已大,一切以國事為重,不會在乎孤獨寂寞的,并以車二乘、馬二駟答謝冒頓慰問的好意。 冒頓反而覺得不好意思,派使節來道歉說: “我不懂得中國文明國家的禮儀,有所冒犯,幸得陛下原諒,才能不發生沖突啊!” 也獻馬表示歉意,雙方和親政策得以獲得貫徹,邊疆也保持住了一時的和平。 惠帝五年八月,曹參病逝。 這三年的危險期,總算在曹參無為地掌舵中,平安度過。漢皇朝的運作已趨向安定,短期內呂氏一党也由于一切平靜,無所作為。 呂后便依劉邦早年遺言,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出任軍事最高長官的大尉。 惠帝六年,留侯張良和樊噲先后去世。 對呂后具有約制性的元老功臣一一去世,穩定的制度也開始松動,變動時代即將到來。 隔年,成天耽于酒色的荒誕生活、用自己慢性自殺來報复呂后殘忍的惠帝劉盈,終因健康急速惡化,以二十一歲的英年去世。 劉盈曾立張敖的女儿為皇后,此女雖是張敖之女,但非魯元公主所生,不過仍算劉盈的甥女。日后作此亂倫之婚事,心中所想為何,無人得知。 不過張皇后年紀太輕,無所出。 劉邦的嫡傳血親体系到此斷線。呂氏一党的奪權,此時獲得了一個大好的机會。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急以德。國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給之,故終無難矣。” 体道的圣人,一切順其自然,是以事事無為,更不制造事端,也不會有自己的意見,是以無不、無事、無味。 以小觀大,以少見多,所以一切無所事,雖有仇怨也以德報之。 解決困難的事,要從最簡單的著手,做大事,也要由細微的地方開始。 所以真正体道的圣人,不自以為了不起,謙虛容人,故反而能成大事。 審慎小心,不輕易承諾,故能堅守住其誠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經常會陷入失敗,遭遇因難。像圣人這樣把任何事都當作困難事,小心地去進行,反而不會發生真正的困難。 劉邦去世的這段期間,可以說是漢皇朝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鍵。 強大的异姓諸侯骨牌式的叛亂才剛剛敉平,重要的將領皆擁兵在外,繼任的劉盈只有16歲,根本不可能發揮強勢領導。 呂后則野心勃勃,她對功臣將領极端不信任,甚至嫉恨非己身所出的劉氏諸王,因此她宁可相信自己的親人——呂氏一党。她希望由呂氏一党來掌大權,為此她甚至不惜准備出兵誅滅軍團將領。 幸賴審食其、酈商、陳平、樊噲等勸阻和協調,才沒有讓功臣派和太后派進行火并。 但真正使一切災難沒有發生的,最主要仍在蕭何審慎的掌握。 漢皇朝是個空前的大皇朝,版圖甚至大于周王朝和秦皇朝。蕭何的确真正懂得治大在于無為,他不卷入任何派別,也不在意這些派別,對明爭暗斗視若無睹,完全信任大家的善意,不怀疑、不急躁,反而讓所有事情自然順利地解決了。 曹參的無為更為徹底,由于惠帝不務政事,呂后取得完全的主導權,功臣派已陷入不利情境。尤其曹參主政時代,劉氏政權的危机更形惡化,惟一的希望是劉盈赶快長大,赶快振作起來。 表面平靜,內部卻波濤洶涌,蕭何所規划的一切制度猶未穩定,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也尚未确立,這的确是呂氏一党最容易奪權的時刻。 危机中最難得的便是穩定,即所謂不動如山的气勢。在齊國深得蓋公教誨的曹參,在這方面的确有了不起的功力。因此他不僅是清靜無為,還刻意讓別人也不得有為,這便是曹參天天喝酒吟歌、不務正事的主要原因了。 最大的事情,是由最小的地方著手,最難的事也往往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誰能料到曹參便是用整天飲酒,天天醉酒,完全什么都不做,幫助劉氏政權度過了最危險的一段時刻。 雖然也有人讓為曹參老了,頭腦不清楚,才會有如此荒誕的行為,但他和劉盈對話的那一段,卻充分顯示他過人的智慧,也使蕭規曹隨成為千古政事的第一美談。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