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一章 “八怪”何曾是八家


  就像對揚州的“二十四橋”眾說紛紜一樣,對“揚州八怪”的人數、成員出入也說法不一。有一點似乎是一致的,“二十四橋”也好,“揚州八怪”也好,不能當作實數,只是“群体”的代稱吧了。在“八怪”中,除了約定俗成的提慣了的上面八位以外,其他的“或列其中”的人物也不可不提,何況,其中有些人在書畫上的成就和在繪畫史上的影響,并不比那八位小,故在這里一并作簡略的介紹。

一、后尚左生——高鳳翰

  高鳳翰(1683年—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山東膠州人,住在近海的三里河村。据說他祖上“籍列鹽戶”,那就是鹽民了。不過到他出生時,家中有池有亭,花竹繁茂,父親高恭中過舉,任過淄川教官,已不是一般晒鹽亭戶可以相比的。高鳳翰年輕時隨在淄川讀書,很有才气。
  淄川詩人張篤慶稱贊他“佳儿弱冠弄柔翰,筆陣橫掃千人軍”,評价不低。《聊齋志异》的作者蒲松齡与他結為忘年交,后來他為《聊齋志异》作跋,說:“文人失職而志不平,毋亦當事者之責也。”說明他們很相契。甚至名聞全國的詩人王漁洋臨終前也要認他為私淑弟子。他有才華,也曾經“埋頭荒村郁郁看屋壁者逾二十年”來學習制藝,但一再科試失意,“牢落名場無所遇”。“埋頭”而曰“郁郁”,他對制藝不感興趣大概也是事實。
  科場不利就寄情藝苑。他与篆刻家朱文震,書畫家兼收藏家又是魯中名士的張杞園、張卯君父子往來甚密,受到薰陶,這對他以后從事詩、書、畫、印的創作打下了根基。雍正五年(1727年),在膠州知府黃云瑞的推荐下,應賢良方正科名列一等,還在圓明園受到雍正的接見,高鳳翰仕途上算出了頭。旋被授為安徽歙縣縣丞,但上任不久即遭人誣告,經審查無据后調任績溪縣令。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任江蘇儀征縣丞監泰州壩監掣。監掣是個管鹽政的小官。他出身海邊,与晒鹽的亭戶為鄰,現在又管鹽政,對鹽民的痛苦深有了解,曾有詩歎道:“得鹽盡入豪賈手,終年空作牛馬走”。同情鹽民必然要得罪“豪賈”——大鹽商們。這時他的老友又是上司的兩淮鹽運使盧雅雨被鹽商誣陷獲罪流放,也順便加了他個同党的罪名而被捕入獄。盡管他力辯無辜,拖拖拉拉還是被監禁了三年,待到冤情大白,無罪釋放,他的右臂已成殘廢了。
  從此他不再為官,以書畫治印為生。右手不能活動,改用左手創作。元代鄭元祐號尚左生,他沿用這個故實,號“后尚左生”,稱“丁卯殘人”。他早年的書畫作品,風格秀勁圓潤,用左手后,風格大變,他在一封信中說:“弟右手之廢,其苦尤不胜言,近試以左腕代之,殊大有味,其生拗澀拙,有万非右手所及。”畫如此,字如此,乃至篆刻亦如此,這种“熟后生”的“生拗澀拙”之趣,是人品与藝術的升華。
  他的足跡遍及揚州、杭州、湖州、鎮江、蘇州各地,而以寓揚為最久。他在揚州住南柳巷大儒坊董子祠(祀奉漢代大儒董仲舒的祠堂)內,与鄭板橋、金農、高翔、李鱔等友誼甚深,也是馬氏小玲瓏山館的常客,書畫研討,詩酒唱和,成為佳話。鄭板橋那方有名的“七品官耳”的印章,就是他刻制的。
  乾隆六年(1741年),老殘的高鳳翰回到故鄉,八年(1743年)為自己在膠縣西之辛置岭挖好了生壙,并撰《生壙志》。十三年(1748年)冬病故,享年65歲。他的墓碑是后來鄭板橋補書的。

二、飄蓬者——華嵒

  華嵒(1682年—1756年)字秋岳,福建上杭縣白砂里人。上杭縣屬汀洲,汀洲古名新羅,為了“不忘梓桑”,他取號新羅山人、白砂山人。后人為稱呼上順便,便叫他華新羅。又因青年离鄉,至老未歸,自喻為“飄蓬者”。
  華嵒出生于一個造紙工人的家庭,沒讀几年書就輟學當了造紙坊的漕頭小徒工。他人聰明,從小就喜歡書畫,也喜歡寫詩,經過不斷努力,很有些成績。但因他出身低微,鄉紳大人們瞧不起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華氏家族重建祠堂,有人主張要華嵒為祠堂作壁畫,族長不同意。他不服气,在一個夜晚偷偷跑進祠堂,爬上梯子一口气畫了“高山云鶴”、“水國浮牛”、“青松懸崖”和“倚馬題詩”四幅畫,然后就遠走他鄉去賣畫了,這年他21歲。在外鄉賣畫也不容易。有一次在北京他向某權貴贈畫,這位權貴根本沒有把他的畫放在眼里,只是憫他貧賤,用原畫包了銀子還給他,這使他十分傷心。
  康熙五十年(1718年)以后,華嵒到杭州賣畫,這是他藝術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在這里結識了徐逢吉、厲鶚、蔣雪樵、吳安石等浙中的知名學者,在他們的影響下,華嵒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情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游歷了許多山水名胜,他的胸襟也開闊了。這個自學成才的畫工,一下子躋身于文人畫家之列,得到了各方面的贊揚。
  雍正十年(1732年),華嵒開始了定居揚州20年的生活。他先住小東門客寓,后來結識了詩人員果堂,便住到員的家中。這位員先生“淡然咀無味,緲耳卻塵喧”,只愛閉門讀書,琅琅書聲,破壁可聞。在這樣的環境里,華嵒受到感染,更潛心于詩畫的鑽研了。
  這時正是后來被列入“八怪”的那些人最為集中和活躍的時期,華嵒得与金農、鄭板橋、高翔以及員燉、許濱、丁皋、程兆熊等結下了友誼,又經常參加馬氏兄弟主持的邗江詩社的活動。在互相的切磋評賞中,華嵒從傳統文人畫的畫風突破一層,在工筆与寫意之間別創新路,表現出一种清新活潑、空靈机趣的風致,題材也由傳統山水轉向花鳥人物。金農在《畫竹題記》中特別提到華嵒:
  汀洲華嵒秋岳,……嘗畫蘭草紙卷,卷有五丈者,一炊飯頃便能了事,清而不媚,恍聞幽香散空谷之中,……
  余恨不能踵其后塵也。
  這樣的境界,是在揚州的藝術氛圍中醞釀而成的。
  華嵒在揚州畫譽頗著,但生活仍很清苦,在揚州的最后几年中貧病無依,心境黯然,發出了“我命輕如葉,漂漂浪里浮”的歎息。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70歲,怀著喪妻之痛和思子之情,离開揚州回到杭州的舊居“解弢館”。除了寫詩作畫,便是靠教學授徒的收入為生,過著恬淡而自适的日子,直到乾隆二十一年去世,享年74歲。

三、小說中的人物——李葂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寫了個安徽怀宁縣人、考秀才中第一的人物季萑號葦蕭。据后人考證,這位風流雅謔的秀才的原型,就是也被列入“揚州八怪”的李葂。
  李葂,字嘯村,安徽怀宁人,少年應童子試,名列第一。他詩名頗高而場屋潦倒,只好抱著“浪跡天涯無定蹤”的心情奔走各地,靠賣書鬻畫為生。
  李葂在家鄉時,得到六安州知府盧見曾的賞識,同時受到盧賞識的,還有當時任歙縣丞的高鳳翰。盧任兩淮鹽運使,高任泰州監掣,盧便把李葂也邀到揚州,成為盧平山雅集及各种詩酒集會的座上客。后來盧見曾被誣獲罪,高鳳翰也受到牽連,他以友人的安危為重,留揚不去,從此再也沒有留心過功名。直到盧第二次任兩淮鹽運使,時間已過了18年,他仍是個布衣。乾隆十七年(1751年)南巡,李葂由盧的推荐,在南京龍潭接駕,奉召試詩,得到賞賜,使他感慨不已。他在揚州与李葂友善,人稱“二李”。有一次鄭板橋生日,他以對聯為賀,打開上聯是“三絕詩書畫”,鄭苦思冥想猜不出下聯的對句將是什么,打開一看為“一官歸去來”,鄭板橋稱妙欽佩不已。他為盧見曾畫過“虹橋攬胜圖”,一時為人稱道。但他的作品傳世不多,揚州博物館藏有他的“墨荷圖軸”,或可窺見其大致風格。著有《嘯村近体詩》三卷,詩風警拔。
  李葂和吳敬梓是好朋友,吳的集中有好几首贈他的詩。吳的朋友如吳檠、金矩、商盤、金兆燕等,也就成了他的朋友,相互唱酬很多。吳對他很了解,便把他寫入小說中。李葂在瓜洲僑寓過,《儒林外史》中就有寫季葦蕭“在瓜洲管關稅”的事。李葂在揚州娶過小老婆,《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就有季葦蕭在揚州娶小老婆的事:
  ……當下搭船,一直來到揚州,往道口去問季葦蕭的下處。……鮑廷璽悄悄向季葦蕭道:“姑爺,你前面的姑奶不曾听見怎的,你怎么又做這件事?”季葦蕭指著對聯与他看道:“你不見‘才子佳人信有之’?我們風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會合,一房兩房,何足為奇!”
  把李葂的舉止口吻寫得活靈活現。《儒林外史》所寫的季葦蕭和荀玫的關系,也即李葂与盧見曾的關系。在“揚州八怪”中,与小說作者有交往并被寫入小說的,李葂恐怕是僅有的一例。
  可惜對李葂生卒年,至今還不大清楚。盧見曾再任兩淮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秦大士為李葂詩選作的序言上說:“盧公再任兩淮,而已歎嘯村之衰且老矣,未几病而歸,歸而卒”。以此推測,李勉當卒于乾隆十九年前后。

四、閔孝子——閔貞

  在列入“揚州八怪”的畫家中,閔貞學畫的經歷頗為奇特。他不是,至少首先不是因為愛好、因為窮,而是為了要盡孝道。
  他是江西人,因僑居漢口,又被目為湖北人。相傳他父母早喪,思念不已,便開始學肖像畫。他追寫成父母的遺容后,每到歲時伏腊,都懸挂致祭,哭得泣不成聲。他的舉動感動了不少人,閔孝子的名稱遂傳開了。
  他是從肖像畫入手的,所以他的人物仕女的造型都准确生動。蘭葉描法是如此,闊筆大寫意也是如此,不過更為奇縱跌宕罷了。揚州博物館收藏的《八子觀燈圖》,可以見到這种神采。他也擅畫花卉,并涉獵山水,但不多見。
  他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不輕易為人作畫,遇到知交或寒素之人,請他畫就畫,不請他畫他也會主動畫。富貴人找他作畫,付了厚資成年不見他動一筆。据說兩廣總督要他的畫,他竟遠遠躲到了北京;北京顯宦梁某令作畫,他宁可餓兩個月也不肯動筆。畫是商品,更是人品,商品可賣人品不可賣,他把這种界限划得很清。
  閔貞來揚州賣過畫,這不能成為列他為“揚州八怪”的理由。重要的還是人格畫風上的一致吧!

五、葦間居士——邊壽民

  提起邊壽民,人們首先想起他畫的蘆雁。他詩詞書畫兼工,尤長于花鳥,但最出名的是蘆雁。葦間居士的別號就是由畫蘆雁而來的。他畫蘆雁全靠細心体察,所謂“我畫蘆雁求粉本,葦間老屋日開門”。据說他每到秋天就結屋荒洲,從窗孔觀察蘆雁的各种形態。由于与表現的對象為伴,神与物游,加之筆端傾注情感,所以落在紙上,神態逼真,詩意盎然。鄭板橋有詩稱頌說:“畫雁分明見雁鳴,縑緗颯颯荻蘆聲。
  筆頭何限秋風冷,盡是關心別离情。”确是道著了好處。邊壽民(1684年—1752年)原名維祺,字頤公,江蘇淮安人。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讀書人家庭,青年中過秀才,以授徒為業,中年游去四方,靠書畫為生。雍正在潛邸時就喜歡他的畫,收藏過四幅。他沒有以此為進身之階,仍過他落拓的書畫生活。据他的同鄉程晉芳在《淮陰書屋記》中說:“四方求者絡繹,至則盤礡坐亭內,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硯中,雜研丹黃靛堊,舐筆伸紙隨意所作。”“目与心契,畫与神契,以故人爭寶之。”他的畫是很受人們的歡迎和珍愛的。
  他到揚州賣過畫,結識了鄭板橋、華嵒、許濱等人。華嵒等還為他畫過《葦間書屋圖》,盧見曾在上面題了詩。揚州給他的印象很深,离開后時時縈怀不已。“妙香零落在揚州,楚客招魂億舊游”,表達了他對揚州的眷念之情。

六、篠園客——陳撰

  陳撰(1686年—1758年?),字楞山,號玉几,錢塘(今杭州)人。曾從學于著名學者毛奇齡,有很高的學識修養。他生活貧苦而個性孤洁,不愿交結達官貴人,以書畫之技游于江淮,長期住在揚州。先住鹽商項氏家中,“衣食皆賴主人,然不以為累”,和寄人篱下者不同,保持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后又館于程夢星的篠園。當時程氏的篠園、馬氏的小玲瓏山館和鄭氏的休園,為邗上三大文會之所,由書畫詩文的交往,得与汪士慎、鄭板橋結為文友。乾隆元年被荐舉博宏詞科,他拒不應試,一直在揚州過他的詩畫生涯。
  他的書畫全出自己意,“書無師承,畫絕摹仿”,直抒胸臆。他畫花卉,也畫山水,尤精于畫墨梅,蕭疏雋逸,与李鱔齊名。他不輕易動筆,“每一紙落人間,珍若拱璧”,所以他的畫流傳不多,所傳者亦以精采的小品為多。另有《玉几山人詩集》傳世,人稱其“戛戛獨造,如其為人”。
  他晚年無子,有一女嫁与畫家許濱,他与女婿同住大鹽商江春的康山草堂。他死后由江春出資歸葬于杭州南屏山之陽。

七、白云帝子——楊法

  在列入“揚州八怪”的諸人中,楊法的生平最為不詳,只知道他字己軍,號白云帝子,南京人。他到過長江中游的“漢上”“南昌”,主要活動在揚州,“來揚州寓地藏庵,与小山上人善”。從白云帝子的別號,知他也是個孤高傲世的人物。
  他工篆隸,精考證,擅詩文。現在所知,他曾与華嵒一道為揚州鹽商徐氏所藏的周太仆銅鬲書過釋文,作過繪畫,為大鹽商的賀園題過園名,還為鹽商黃園寫過“桐間月上,柳下風來”的對聯。他的花卉風格略近華嵒,但留傳极少,揚州博物館有他的《繡球月季雙幅軸》,可以窺其一斑。
  他和汪士慎交好,有不少唱酬。汪的《巢林集》有《怀楊己軍》詩:”春水一江隔,怀君意獨真。同為林下老,誰是眼中人。野服疏狂態,沙鷗遠近鄰。片帆何日便,攜手更相親”。為楊法勾畫了一個模糊但親切的輪廓和道出了他們的君子之交。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