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這怎么敢當!安漢公沖我們跪下,那我們還不得趴著?” ●三百虎賁責任重大,專門負責安漢公的安全,進出安漢公官府、私邸的,天王老子也得出示通行證。 ●王莽志滿意得:“這就是教化的作用!當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今大漢也能做到這一步,可真是不讓古人哪!” ●小皇上沒日沒夜搶修子午道,終于引得舊病复發,王莽的祈禱也沒能挽留圣駕。 宰衡的金印到了王莽手里,可不是拿來撐門面的,四十九歲的王莽,持胳膊挽袖子,准備轟轟烈烈大干一場了。 這年是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王莽既然把周公當成了偶像,在考慮朝政大事的時候,理所當然地要效仿當年周公的所作所為。 王莽認真回憶著年輕時學過的有關周公的知識,想來想去,他明白了,周公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大宰,垂范千古,不僅在于他曾經手持大斧,協助武王攻破殷都、滅了紂王,也不僅在于他曾經不顧流言蜚語,毅然誅殺流放了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王莽認為,周公最偉大的功績,還是在于他用了七年的時間,訂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成為周朝八百年的立國之本。連孔圣人在慨歎春秋年間禮崩樂坏,政治上一團糟的時候,不也無限憧憬地贊美周公訂立的西周禮制,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于是,王莽打算學著周公的樣儿,制訂一套詳盡完善的禮樂制度。 典章制度,是由劉歆主管著的。王莽自然要把劉歆請過來,商量商量怎么個弄法,才能仿照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禮樂制度,弄出一套美侖美奐的東西來。 劉歆立功心切,早就憋足勁了,如今有這机會,怎能辜負領導的信任? “安漢公,劉秀冒昧進言,這件事在劉秀腦子里轉悠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秀琢磨著,要确立能跟周禮相媲美的典章制度,先得從理論上搞清楚,什么是周朝古制,畢竟年頭大遠了,當中又讓五霸、七雄、秦始皇一幫子人攪和得可以,到現在,不好好考證考證,誰還能說得清周朝禮制的來龍去脈、子午卯酉?” “嗯,這點我王莽也想到了,咱們太學目前只開了五經這五門課程,十二家學說,每家學說有博士一人,這是遠遠不夠的!我打算增設一門《樂經》,使成為六經,同時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經各設五位博士,五六三十位,專門研究古代經典,從中發現歷史的閃光點。另外,在全國范圍內征求精通一經并教授弟子十一人以上的學者,以及藏有散失的《禮經》、古文《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籀篇》文字,或者通曉這些文獻意義的人,讓他們到公車衙門集合,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嘛!不光這些人,全國各地,凡是具有卓越才能的讀書人,都讓他們到首都來,好吃好喝好待承,讓他們充分闡述各自的見解,并且著專人記錄在案,以便訂正多年來流傳于世的錯誤學說,統一各种學術分歧。當然嘍,估計這么一來,公車衙門的接待能力怕是抵擋不住,大漢人才濟濟,怎么也得有万儿八千的,吃、住都成問題。不過,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可不能摳摳搜搜的!我已經下了決心,趁著這兩年年成不錯,國庫里還有點子積蓄,豁出去了,在太學建筑一万間學生宿舍,一來安頓各地赴京的士人,二來也好改善改善太學生們的居住條件……” 劉歆雖為漢室宗親,卻也是讀書人出身,對滿腹經綸卻又陋巷簞食的現象深有感触,王莽的決定使他异常激動,也忘了先說朝廷規定的那個什么“冒昧進言”了: “您這可是積了大德啦安漢公!這要是真能兌現,劉秀敢說,全國士子都得沖北燒高香!功德無量,功德無量!” 就差念“阿彌陀佛”了。 王莽嘖了一聲: “干嘛還‘真能兌現’?如今莽身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里掖著,造多少預算都不用發愁不批准!這不是吹,這一万間宿舍不算,另外還要搞點配套設施,像什么太學市場,什么常滿倉,都同步建設,要讓优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還得有地方購物,這才体現朝廷對讀書人的优惠政策嘛!這可是百年大計!說實在的,大漢窮不窮?是窮,可是又不窮!從達官貴人的牙縫里隨便擠點儿,就足夠蓋他十所八所太學了!” 劉歆好容易等到了王莽喘气的空檔: “安漢公,您的設想太完美了!劉秀不才,愿親自擔任太學宿舍的工程總指揮!” 王莽臉一沉: “怎么?穎叔你也看上這份肥缺了?打算在工程上撈點儿油水?” 劉歆嚇了一跳: “豈敢豈敢,劉秀只是想盡綿薄之力而已!誰要有那個念頭,讓他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養個孩子叫他沒……” 文化人,說到這儿生把那倆髒字儿嚼吧嚼吧又給咽下去了。 王莽哈哈一笑: “笑談,笑談!太學宿舍不讓你插手,不是為了這個,莽另有重托,要仰仗穎叔鼎力相助呢!” 說著,王莽這位大人物,居然恭恭敬敬給劉歆下了一禮。 “折煞我也!”劉歆忙不迭地叩首還禮,感激涕零: “安漢公但有驅使,秀當不遺余力!” 王莽湊到劉歆近前: “穎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筑,明堂、辟雍、靈台……” 沒等王莽說完,劉歆就蹦了起來: “英明!英明!成周盛世,就要重現在大漢了,待劉秀謝天謝地……” 王莽一攔他: “先別謝,明堂、辟雍、靈台,都是成周古制,早已湮滅而不可查,穎叔是我大漢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愿請聞其詳。這三大建筑具体都是干什么用的,應當怎么建,說得越詳細越好。” 劉歆有點儿當仁不讓的意思: “這您算問對人了!咱先說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么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重大典禮,都在明堂舉行……” “等等,照這么說,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宮前殿差不多了嗎?”王莽提出疑問。 “真讓您說著了我的安漢公!据劉秀我考證,上古時代,帝王宮室簡陋得很,不像咱大漢這么恢宏,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光是大規模的宮宇建筑群就有好几處。古時候,世風崇尚簡朴,一座明堂,就解決不少問題,很有點儿多功能、一攬子的意思咧!” “哎喲!這么一來,還用得著大興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嗎?” 王莽有點儿猶豫,畢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銀子呢! “用得著,當然用得著!這叫存古制!您不是要恢复周制嗎?建明堂就是一個重要標志!” “好一個存古制!那么明堂應當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 劉歆翻了翻眼皮: “地址嘛,不宜選在宮中,最好能在郊外,國都之陽的東南郊就不錯,一來避免跟宮中的前殿重复,二來舉辦什么活動,出來進去的滿大街也可以擴大影響。至于怎么建,應當嚴格依照古制。劉秀研究過,周朝的明堂,整個儿建筑上圓下方,八窗、四達、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戶、七十二牖,這都是有講儿的!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畝,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您瞧瞧,一座明堂有那么多講究,象征性多強!不蓋怎么成?” 王莽點點頭: “那么辟雍呢?” 劉歆一笑: “辟雍呀,倒不必太著意了,咱大漢有了。” “有了?在哪儿?” “安漢公,辟雍,其實就是太學。這個辟字,又可以寫成壁,周朝為了給貴族子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雍水河畔,建了這么一所國立貴族大學,一共有五座建筑,南為成均,北為上庫,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日辟雍,因為是在雍水河畔,又形如壁環,所以叫做辟雍。《禮經·王制》里說過:‘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所以剛才您說要建辟雍,我就想告訴您,周代的辟雍,就是咱大漢的太學。” “幸虧遇上專家了,要不,指不定露多大的怯呢!不過這也沒關系,咱們不是計划興建太學宿舍嗎,就把這兩者合并,都算在辟雍工程里頭,理由跟剛才你說的一樣,存古制嘛!靈台你就不用說了,就是天象台,准備在西北郊擇一佳址,也照著周文王那座靈台的樣子蓋。咱大漢的亭台樓榭雖說不少,可專門用來觀測天象的這還是頭一座,可得蓋得象模象樣的!” “那是那是!天象那東西,靈著呢,小至個人的疾病生死,大到國家的興盛衰亡,都有天象預警呢——都知道您平時最相信這個!說了半天,也不知劉秀說明白沒有?” “明白了,明白得很!穎叔,回去之后,務必盡快根据考證結果繪制出示意圖來,咱大漢朝里朝外,大概就得你親自監造這三大建筑了,我派將作大匠協助你!” 劉歆受寵若惊: “秀怎么敢當!這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政治意義忒重大了,劉秀這雙肩膀,可擔不起這么重的責任……” “穎叔就不必推辭了嘛!當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莽是決不會當甩手大掌柜的!待莽奏明太后之后,也當親臨現場,為偉大的事業添磚加瓦的!” “這劉秀就放心了!您是不知道哇,您現在一舉一動的表率作用有多么立竿見影!您只一去,都甭親自動手,大伙儿的干勁立馬就得給煽動起來!擎好吧您!” 劉歆還真不是舔□溝子。八月庚子日一大早,安漢公宰衡太傅大司馬新都侯王莽捧著文書親臨明堂、辟雍的施工現場,才象征性地鏟了三鍬土、搬了兩塊磚,立馬傳播得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瞧瞧安漢公,那叫身先士卒,二百來斤的大土筐,扛起來就跑!” “那算什么?您老是沒瞧見,就悠那一鍬下去,愣鏟起一座小山來!大司馬,人家練過武功!” 王莽赶上推土机了! 甭管是不是推土机,反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個目的王莽算是達到了。 第二天,也就是辛丑日,十万人大聚會,有儒生,也有平民,全都跑來義務勞動,大干苦干加上二十三干(巧干),二十天的工夫,廢棄了上千年的明堂、辟雍、靈台,就堂而皇之地聳立在眾人面前了。 三大建筑剛剛落成,立馬就派上了用場。 王莽知道,眼下大漢的局面,還离不開劉家的支持,正好明堂也蓋得了,干脆嘗嘗新鮮,搞他一次大規模的活動,不比剪彩實惠得多? 于是在元始五年正月間,在明堂舉行祫(Xia)祭大禮。 所謂“祫祭”,其實就是合祭,是把劉氏遠遠近近的列祖列宗集合起來,歸攏包堆儿大祭一回。霍!气勢那叫個壯觀!浩浩蕩蕩,來了一千多號特邀嘉賓,其中有風塵仆仆赶進京來的二十八位諸侯王,一百二十位列侯,九百多位皇族成員。 祭禮本身倒沒有什么出奇之處,無非是把十來塊木頭牌位供起來,宰殺几頭豬、牛、羊倒霉的畜牲,頂禮膜拜一番,就算完成任務。 但是真正讓那些應征前來助祭的劉氏宗親們血壓增高、心跳加快、興奮不已的,卻是祭禮之后的節目。 什么節目?不是歌舞曲藝,也不是雜技小品,王莽動真格儿的了,趁著列祖列宗都在享用白水羊頭的熱乎勁儿,請太后宣布策命,對劉氏皇族大行封賞。 封賞的面儿真挺廣的,光列侯就封了三十六位,一水儿的皇族。關于三十六位列侯封侯的問題,《漢書》中一共有三處記載,《平帝紀》、《王子侯表》和《王莽傳》,但互相之間都有出入。有的說,封劉信等三十六侯是在平帝元始元年,有的說,元始元年封了劉信不錯,但只封了十六人,劉宣等四人是元始二年封的,元始五年又封了劉賞等八人,合起來二十八人,另外那八個沒說怎么回事。筆者臆斷,三十六人的人數應當沒有多大問題,《平帝紀》、《王莽傳》兩處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再看《王子侯表》,從劉信開始往后數,一直數到篇末的杏山侯劉遵,恰好也是三十六位。問題是,這三十六人封侯的時間上出入比較大,歸納一下,主要有這么几种情況:一,明明白白肯定是元始五年才被第一次封侯的,有八位,長沙刺王的儿子昭陽侯劉賞等人是也;二,元始二年封了四位,廣陽繆王的儿子方城侯劉宣等人是也;三,以前被封過侯,但由于种种原因免了侯位,在元始元年的時候被重新封侯的有三位,東平煬王的儿子嚴鄉侯劉信等人是也;四,元始元年初次封侯的有十五位,東平場王的儿子陶鄉侯劉恢等人是也;五,另外還有几位,是哀帝時封的侯,楚思王的儿子陵鄉侯劉曾等人是也。 站在王莽的角度考慮一下,一來明堂是首次正式啟用,需要造個聲勢,二來通過大行封賞劉氏皇族,爭取更多的擁護者,減少自己托古改制的阻力。僅僅從這兩點出發,也有必要搞搞“濫竿充數”,三十六是吉數,六六順嘛!所以极有可能,在元始五年明堂祫祭之后,除了這年初次封侯的八人之外,再概摟二三十位,重新申明一下朝廷的恩寵,以前雖然封過,可那不是在宣明政教的正式場所封的,不那么隆重對不對? 王莽這一追求隆重不要緊,害得筆者又多鑽了兩個多鐘頭的故紙堆,掰著腳趾頭幫他算這三十六個人頭,這叫什么事儿嘛! 三十六侯封罷,王莽又請太后宣布: “朝廷雨露,人人有份。一碗水端平不大容易,但至少別洒得太多,三十六人吃肉,八九百人喝湯,應該可以辦得到,弄好了,沒准還能鬧塊骨頭啃啃。根据宰衡、安漢公的提議,朕宣布,凡是參加祫祭大禮的劉氏皇族,都可以榮獲紀念獎,或者增加封地,或者賜給爵位,頂不濟的,也賞給不同數目的金銀財物。欽此!” 該封的封了,該賞的也賞了,可這幫人一點儿走的意思也沒有,還在明堂扎著堆儿。 太后車駕動活不了,小皇上不干了: “朕說不來吧,非叫朕來!這倒好,赶上上下班高峰,堵車!祭祖不在宮里祭,跑這么大老遠,招搖過市顛碎了屁股不說,還招這么一大幫人,人肉味儿直沖腦仁子!應名儿是幫大漢朝廷安撫怀柔,其實,哼!他那點花花腸子誰瞧不出來?那是替他自個儿邀買人心呢!別老把朕當成小孩子,朕,朕,朕也能胡鎮一气呢!” 平帝的驕傲是有資本的。這年他已經十四了,喉節也鼓了,腋毛也生了,前兩天夜里,還上康西草原溜了一圈儿,精濕冰涼弄了一褥子露水。小公雞不鳴則已,這一鳴啊,他就想鳴出個惊天動地來。本來象這种祫祭大禮,以及隨后的封賞儀式,都應當由他來唱主角的,可是鑒于上次策命王莽時他那令人掃興的表現,王太后還是讓他靠了邊儿,充當了聾子的耳朵。其實王太后本人又何嘗不是個擺設,一切的一切,都由宰衡王莽事先安排妥當了,胡琴一響,開唱就是了,真正的編劇、導演,還用得著親自登台? 都說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可今天這一千多號觀眾,卻一點儿都不傻,早就品出味儿來了,知道朝廷對他們的恩寵,其實是來自宰衡王莽的惠澤。 他們為什么不肯退場?受人滴水之恩,必當以涌泉相報,誰都受了恩惠,唯獨沒有安漢公的,那怎么象話? 于是諸侯王公、列侯、宗室就跟商量好了一樣,跪在八窗四達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戶七十二牖的明堂里外,异口同聲、眾口一詞: “太后!臣等無功受祿,安漢公大功不賞,這可不符合咱大漢的章程!也違背周朝的古制!應當赶快封賞安漢公!去年明堂落成之后,臣等就集体上過書,請求給安漢公加九錫,太后當時也答應了,讓研究九錫到底怎么個加法儿。一晃這都過了年了,九錫,連一錫也不錫呢!再這么下去,臣等可要走极端了!抹脖子拉動脈倒犯不上,至少臣等可以滯留京師,就算集体上訪吧!不答應臣等的請求,臣等九百來口子,就在沙家濱扎下去了!” 王太后沖小皇上比划著: “皇上你瞧瞧,你瞧瞧!這就叫群眾的呼聲!不是朕偏著娘家人,大漢朝哪一位,有這么高的群眾威信!听說你近來也算成人了,朕告訴你,光有那路本事還不算真正成人!做人哪,得象安漢公這么做!” 轉過臉來,朝黑壓壓一片半截儿身子擺了擺手: “列位愛卿!不是朝廷埋沒功勳,實在是安漢公太謙虛了!你們大概也知道,朝廷前后几次決定封賞安漢公,可是封一次辭一次,賞一回退一回,還不夠折騰的呢!逼得急了,安漢公就玩儿一個請乞骸骨,哭天抹淚儿的,那叫個慘不忍睹!哪一回朕不得陪著酸鼻子、紅眼圈儿?” 底下吵吵起來: “那是朝廷還不夠真誠!這回不怕,臣等九百多口子,全都跪這儿不起來,大正月的,安漢公還能忍心再推辭?他是宅心仁厚的人,真就不怕臣等跪出几條老寒腿來?” 王太后心里的苦沒法儿跟這幫死強筋去倒: “你們這是搞人海戰術啊?哼,別說才九百多口子了,這程子,因為安漢公不受新野縣封地的事情而上書請求堅持封贈的官吏百姓,有零有整,有名有姓,總共是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光竹簡奏章,未央宮就專門撥出十几間庫房去盛!那叫汗牛充棟!可那又怎么樣?安漢公照樣我行我素!朕的話,就說到這儿了,這不,安漢公也沒走,你們直接找他說去,只要他答應,甭說九錫了,十八錫又有什么吝惜的!” 到這個份儿上,王莽也不好再悶著了: “各位王爺、侯爺,各位漢室宗親!列位對王莽的深情厚義,王莽心領了!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如今王莽何德何能,敢勞這么多位就在這寒風里頭跪著,王莽就是粉身碎骨,也消受不起呀!” 眼圈儿就有點發澀,語气也透出几分戚意。 “您既然明白我們的一片心意,就應當痛痛快快接受朝廷的封賞!說實在的,這點子封賞,比起您對朝廷的貢獻,比起您的丰功偉績,又算得了什么!安漢公,只當我們求您了,成不成?” 王莽緩緩搖頭; “列位,不是王莽不通人情,莽實在不配、也不敢接受如此崇高的榮譽!王莽以外家親屬的身份,超越順序得到了朝廷的破格提拔,空占了官位,其實并不稱職。這几年朝政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起色,那都是太后的英明帶來的呀!太后的圣明德行純朴丰偉,遵循天意,符合古道,制定禮法去治理人民,創作樂教去轉移風气,才使得天下歸心、四夷悅服。有時候睡不著覺想一想,我王莽不過是盡了微不足道的一點綿薄之力,怎么能夠貪天功為己有?列位王爺侯爺漢室宗親,還有朝中的文武百官、各地的黎民百姓,每次向太后歌功頌德,卻總要提到我王莽。其實莽心里明白,那是列位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不好意思不摟草打兔子,捎帶著說一說我這個擔任著要職的太后的至親血戚而已!” 這幫人不答應了,紛紛叫嚷起來: “安漢公,您這話我們可不愛听!要是照您這么一說,我們成什么人了?不都成了拍馬的王爺、溜須的列侯了嘛!” “列位列位!王莽可不敢有這個意思!我雖然生性愚蠢鄙陋,卻也有點自知之明,對自己個儿有多大能耐,王莽自信還是掂量得清的。每次看到列位在太后面前稱頌我王莽,總免不了汗顏無地、羞愧不已!我這個人,德行淺薄而官位崇高,能力有限而責任重大,一天到晚戒慎恐懼,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玷污了圣明的朝廷,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覺,實在是不好受哇!現在全國安定平靜,風俗整齊划一,四方外族一概歸服,一來仰仗太后的英明領導,二來依靠太師孔光、太保王舜等人輔佐決策、協助治理,各位卿大夫也全都忠心耿耿,沒一個不是忠臣良吏的!這才能夠在短短的五年之內讓大漢舊貌換新顏!說到我王莽,實在沒有什么高明的計策和出色的謀略。向下傳達太后的英明旨意,我往往還不能体會其中的十分之一,向上匯報賢臣的佳策良謀,又每每還歸納不到其中的百分之五十,本來我應當承擔辦事無能的罪責,之所以能夠暫時保全我的性命和官位,實實是上賴太后蔭庇、下蒙列位錯愛的緣故啊!既然列位如此厚愛,王莽在此倒有個不情之請,但不知列位可否應允?” 說著,堂堂安漢公居然一撩朝袍,沖著大伙儿跪下了! “老天爺!這可怎么敢當!您沖我們跪下,那我們還不得趴著?列位,听我口令:臥倒!” 一通亂,九百多口子,趴下了有八百九十多,剩下几十位,不是不想趴,是沒掌握動作要領,有往左側的,有往右歪的,還有的往后一仰,整個儿玩了個大仰巴餃子! “哎喲,你撞我頭了!” “哪儿啊,是你硌我腰了!” “帽子,我的帽子!” “你拽我褲腰帶干什么?” “我說咱們別亂了!听听安漢公有什么要咱們應允的!” 好容易平定下來,王莽開口了: “莽要求不高,三個月,列位再給我三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里,列位把有關王莽的奏章,您暫時壓一壓,別再上報,容我騰出手來,把制定禮法、創作樂教的工作弄完,完了之后,莽將把禮樂制度向全國公布,大家可以評頭品足、充分發表意見!如果有什么不妥,甚至是方向性、原則性的錯誤,王莽我情愿承擔貽誤主上、貽誤朝廷的罪責,万一要是大家都贊成,說沒什么毛病,就這么辦吧,那我王莽也算是了了一件心事,僥幸保全了性命,從此退休回家抱孫子,給賢材能士讓路騰位置。就這么點儿要求,列位要是再不答應,王莽也學列位的樣儿,我,我也趴下吧!” “別介呀安漢公!您要趴下,我們就得刨坑鑽地啦,明堂蓋起來可不容易,回頭再給您刨個亂七帶八糟,這不是破坏公物嘛!不就三個月嘛,我們應了還不成?太后,您老人家是什么意思?” 王太后掐著手指頭一算: “眼下是正月,三個月,二月、三月、四月,那就是四月,再討論一個月,五月吧,五月初,朝廷一定研究對安漢公的封賞,就這么定了,決不更改!” “万歲!万歲!万万歲!” 這幫人山呼万歲,爬起來拂塵撣土,弄得暴土揚煙儿,嗆得大伙直咳嗽。 “咳、咳,得等到五月初哇?還有四個來月,先回封國去吧!” “您倒好辦,象我們這道儿遠的,剛回去就又得往回赶,這不折餅嘛!” “嗐!您怎么那么掰不開鑷子,長安城里里外外有得是名胜古跡,四個來月?半年您也逛不過來呀!別擔心挑費,花不了多少錢,再說您這算出差,回去全報,還有住勤補助哪!” 什么亂七八糟的! 這幫人嫌時間長,王莽卻擔心日子不夠使喚的。三個月的工夫,要制定一整套禮樂制度,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好在粗框架已然搭起,又有先周古制可供參考,再加上劉歐等一幫專家相助,挺賣力气,赶是赶落點儿,按時完成問題倒也不算太大。再說,話已出口,累死累活也得認了。大不了少睡點儿覺,再花點加班費伍的,反正他安漢公帶頭苦干,還怕手下的人不玩儿命? 這邊儿王莽緊鑼密鼓赶點儿加班儿炮制禮樂制度,那邊儿,宮里的王太后也沒閒著。召集了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九百多人,加緊議定加九錫的程序,單等王莽大功告成,就舉行頒賜九錫的盛禮。 九錫,傳說是古代帝王尊重、禮遇大臣所賜給的九种器物。雖說周朝曾經實行過這种制度,但“九錫”一詞正式見于文獻,卻是在西漢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中。不過那也就是漢武帝在回顧古代圣明君主對于有功之臣進行頒賞時順便一提,并沒有詳細開列九錫的具体名目。有文字記載的帝王給大臣加九錫,最早的就是王莽這檔子,在這以前可說是沒有成例可循。所以,當王政君把群臣召來議定加九錫的細節的時候,大家全都傻了眼了: “臣等只听說過上古有這种說法,可到底九錫是哪几种東西,誰也不知道。” 太后急了: “噢,合著你們也是蒙事啊?這不成心讓朕嘬癟子嘛!加九錫加九錫,沸沸揚揚嚷嚷半天,赶到末了不知道九錫是什么,叫朕拿什么加給安漢公?橫是不能逮著什么算什么,胡亂給湊夠九樣就應付差事吧?” “太后息怒,當心身体。不知道不怕,咱大漢有皇家圖書館哪,查查資料能費多大的功夫?” “就派你們速往石渠閣,查閱秘府藏書!限你們三天,務必給朕查個水落石出!” 一幫大臣人急火燎赶奔未央宮西北角的石渠閣,浩如煙海的典籍,可讓這幫人費了牛勁了。那陣儿又不興什么計算机檢索,瞎貓碰死耗子,大海里撈針吧!得虧劉向劉歆父子當年受命校書,有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權當作登山的拐棍儿,按圖索驥,忙活了三天,總算不負圣命,楞查出了“九錫”是什嘛東西。 “太后,查到了,查到了!關于九錫,古籍里有好几种說法,區別主要在于這九种器物的名目和排列順序上,比如有的說是這九錫:加服,朱戶,納陛,輿馬,樂則,虎賁,斧鉞,弓矢,也有的說是: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 王太后擺了擺手: “行了,朕明白了,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不過,這個樂則是什么東西?” “哎呀,這個臣等也不太明白,則嘛,有條文的意思,樂則,會不會是指樂譜什么的?” “賜安漢公樂譜?培養他當小澤征爾?不現實。倒不如改為‘命珪’。周朝不是把公卿分為九命嗎?上公九命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人一命。至于子男之士以下,一命也不命。安漢公既為上公,九錫中理應有所体現,可以選擇上等玉石,制成玉圭,以后安漢公上朝,就捧著這‘命珪’,也合乎他上公的身份!至于其他那八錫,就按你們查的結果去准備吧!” 王太后這靈机一動,就算确定了九錫的品种。不過,在王莽以后的朝代里,大臣受的九錫,就又都把命珪取消,改為樂器,可不是樂譜! 三個月一晃就過去了,王莽果然按時完成任務。新制定的禮樂制度頒布全國,繁文縟節,條款浩蕩,一個月間哪來得及提什么意見?再說這部新的禮樂制度,大部分是由周朝禮制演化而來,大漢朝頂尖大臣就是這位“當代周公”,別人就是有意見,也只能“上廁所提去”。誰惹那個麻煩?腦袋長著是吃飯的,可不是提意見用的! 五月庚寅日,冠帶齊集未央宮前殿,太皇太后親自向安漢公王莽頒發九錫: “安漢公,您上近前來,耐心听听朕的意思。從前,您侍從保衛孝成皇帝十六年,獻計獻策,竭盡忠誠,提出懲辦原定陵侯淳于長,從而揭露了奸邪,消除了禍亂,升任大司馬,開始履行在朝中輔佐皇帝的重要職責。孝哀皇帝登上皇位,驕橫的妃妾企圖實現野心,奸邪的臣子妄想制造混亂,是您,親自彈劾高昌侯董宏,改正原定陶共王母親的超越本份的座位。自從這次事件之后,朝廷大臣議論政事,全都引經据典,沒人再敢胡來。后來您因病辭去了大司馬職位,回到家里,又遭到朱博這些賊臣的陷害,才被遣就國。再后來孝哀皇帝覺察到自己的失誤,重新把您召回長安,在他病重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您安漢公,給您恢复了‘特進’的榮銜。那天晚上突然發生變故,國家沒有皇位繼承人,董賢這樣的奸臣充斥朝廷,形勢危險得很。聯想到,安定國家沒有比您更合适的人選了,因此把您引進宮來,當天就罷免了并斥退了高安侯董賢,頃刻之間,忠誠的政策方針就規划好了,國家的法制就都得到了恢复和健全。綏和、元壽年間,兩次遭遇國喪,一切事宜都辦得妥妥貼貼,禍亂無由發生。您輔佐朕五年以來,通過制定冠禮、婚禮,使人倫關系的根本得以擺正;通過改建郊祀壇址、分京師為前輝光、后丞烈兩郡、改十二州名、划定郡國界域,使天文地理的位置得以确定。您恭恭敬敬地祭祀天地鬼神,合情合理地調整一年四季的政治、生產活動,恢复了上千年被廢棄的事物,矯正了上百代的失誤,依照古制建起了明堂、辟雍,您建的哪是什么普通的廳堂樓宇,您這是建立起了一座丰碑,建起了一個全國和平合作、大眾和睦團結的政治局面!《詩經》歌詠過的靈台,《書經》稱頌過的洛邑,鎬京的体制,商邑的規模,全都在咱大漢重現复興了!您顯揚先帝的偉大功勳,宣傳祖宗的优秀品德,推行宣揚尊敬祖先讓他們配享上天的原則,畢恭畢敬、有條有理地設立了郊祀、祫祀和宗祀的典禮,發揚光大了大漢以孝治天下的优良傳統!在您的親自倡導、身体力行之下,全國和睦海外景仰,外族雖然風俗不同,卻也不召自來,感受大漢的教化,改變蠻夷的裝束,還進獻白雉、犀牛這些珍貴之物來祭祀中原的祖先。您孜孜不倦地探求古代的典章制度,一絲不苟地遵循圣賢和基本原則,推崇儒家的學術,尊重古代的傳統,工作,就能有所成就,辦事,就能恰到好處。您具備了最高的德行,掌握了切要的原則,感動了天地鬼神,贏得了祖宗的欣賞。您的行為光明磊落、輝煌燦爛!因此,上天頻頻垂下祥瑞,麒麟、鳳凰、靈龜、較龍,許多吉祥的象征,五年間竟出現了七百多次!最近您又制定禮法、創作樂教,建樹了安撫朝廷、平定國家的丰功偉績,現在,普天之下都把命運寄托在您的身上!您官職擔任宰衡,位置列于上公,應當被授予最高一极的‘九命之錫’,以備您文、武兩种用途。這不僅是對安漢公您自身的賞賜,也是對您祖先、對您家門的一种榮耀?哎喲,這難道還不好嗎?” 王莽戰戰憟憟,再拜叩首: “臣王莽不敢再辭!再辭就矯情了!” 王太后的心總算放回了肚里,滿朝文武更是一片歡騰! 的确,這時的王莽,已經成為大漢地主階級政權的一根支柱,朝野上下,在經歷了几十年的困惑之后,慶幸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能夠重新振興大漢朝綱的偉大人物,他,就是馬上要接受九命之錫的安漢公王莽! 按照事先議定的結果,賜給王莽的九錫是這樣一些東西: 一錫,衣服。計有: 綠顏色的皮革圍裙一條; 垂有九串玉珠的禮帽一頂(袞冕); 繡有山、龍、華虫等三种圖案的禮服上衣一件(袞衣); 繡有宗彝、藻、火、粉米、黼、故等六种圖案的禮服下衣一件(袞裳); 禮服專用的飾物,鞘口、鞘末鑲有九九錢的佩刀一口(瑒琫瑒珌); 鞋頭伸出約三寸、象刀鼻一樣分開的朝靴一雙(句履)。 二錫,車馬。計有: 裝有響鈴的大車一輛,含配套的駿馬四匹(鸞路乘馬); 裝飾著九束流蘇的繡龍大旗一面(龍旗九旒); 乘車時戴的貴族皮帽子一頂,白顏色的下衣一件(皮弁素積); 軍車一輛,含配套的戰馬四匹(戎車乘馬)。 三錫,弓矢。計有: 紅顏色的弓一張,箭若干(彤弓矢); 黑顏色的弓一張,箭若干(盧弓矢)。 四錫,斧鉞。計有: 紅顏色的狀如大斧的兵器一柄,安放在左面(左建朱鉞); 銅制的狀如大斧的兵器一柄,安放在右面(右建金戚); 配套的鎧甲一套、頭盔一頂(甲胄一具)。 五錫,計有: 用于祭祀的香酒兩銅壺。需要說明的是,這兩銅壺酒,既不是“我一連灌他八大碗”的山葡萄酒,也不是“臨行喝媽一碗酒”的高粱燒、二鍋頭,而是用黑黍(秬)和郁金草釀成的,其釀造方法早已失傳,大概屬于清香型; 形狀如同小勺的玉石酒器兩只(圭瓚二),太后想得周到,有酒沒勺也舀不起來呀。 六錫,命珪。 代表最高級別巨子身份的青王朝笏兩枚(九命青玉珪二)。這是王太后的神來之筆,想得挺好,既給予王莽最高榮譽,又時刻提醒他別忘了自己永遠是大漢的一個臣僚。 七錫,朱戶。 這可不是帶得走的東西。朱戶,就是紅色大門,朝廷不可能真打兩扇朱漆大門賞給王莽,再說就是由宮里打得了,也未必能跟王莽府第的門框合得上榫儿。所謂賜朱戶,其實就是批准王莽家可以用大紅顏色去油漆宅門——這倒讓人想起呂寬洒狗血那檔子事儿了。不過您可千万別小看了“朱戶”這倆字,在封建社會里,等級制度也体現在府第的建筑規格上,誰要敢僭越,那也是殺頭滅門之罪呢! 八錫,納陛。 跟朱戶類似,也是一种特權。允許王莽家里可以把廳堂前的台階修建在檐口以內。“朱戶”之錫,或許還能在朝堂之上,賞几捕大紅油漆,自個儿刷,而“納陛”就連這個也不好操作,因此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賞賜了。 九錫,虎賁。 虎賁就是勇士,王太后代表朝廷賞給王莽三百虎賁勇士,一個警衛營。個頂個儿全是拿尺子量過身高、用磅稱約過体重的,寬肩乍臂,虎背狼腰。三百虎貢的責任重大,專門負責安漢公的警衛工作,進出安漢公官署和私邸的人,天王老子也得出示特別通行證,認證不認人。 除了上面這九錫,還比照周公故事,為王莽設置了宗官、祝官、卜官、史官,還有家令、家丞。打這儿起,王莽算是被裹起來了,再想跟下面的人隨便聊聊,可就難了。也許就是由這時候起,一向以体察下情為標榜的安漢公,開始了脫离群眾的官僚生活。他住在由楚王駐京官邸改建的新宅里,大院周圍的民房全都拆遷,這叫“通周衛”,就是建立警戒圈。 應當為王莽感到悲哀,中國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好好一個人,在下層時候要多好有多好,可是只要一進了官場,好人也給你改造坏嘍! 而這一切又都冠冕堂皇,去考察風俗的八使之一,那個請張竦捉刀代筆寫了長篇歌頌王莽奏章的陳崇,在提議“安漢公去郊外祭祀祖宗,出城門,城門校尉應當派騎士跟隨”的時候,就特地強調了一句: “入內有虎賁保護,出外有騎士保護,這是為了尊重國家哩!” 陳崇等風俗使者回京后,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不是,是世界真奇妙!咱大漢眼下,真是太平盛世啊!從南到北,由東往西,楞沒有投机倒把的奸商,全國各地的商品全都一個价碼儿!官府里,那辦公案子,全都落了有半寸多厚的塵土,為什么?不是他們不搞衛生,是根本就沒人來打官司!城里沒有盜賊,鄉下沒有饑民。大路上,您丟一樣東西,比如說丟塊金子吧,它愣能銹嘍爛嘍,也沒人去撿,這就叫路不拾遺!您過目,這是我們由打全國各地給您帶來的民歌民謠,全是歌頌升平盛世的,歸攏包堆儿,有三万多字哪!民間文學嘛,沒給他們稿費。就是一男一女兩口子出門儿,都得分開走,你走左邊儿,我就走右邊儿,离著至少八丈遠!有那忘了規矩的,走著走著走一塊儿了,得,那算倒霉,有傷風化,甭用官府,老百姓就得上去,拿塊紅土抹他們一褲兜子,這叫象刑,就是象征性的懲罰,不為別的,主要是羞臊羞臊他們的面皮!……” 王莽喜上眉梢: “這就好了,這就好了!你們几位,辛苦了,一路鞍馬勞頓,我請你們吃涮鍋子去!先別忙,你們把考察的結果,詳詳細細整個材料,連同那三万多字的民歌民謠,全都報上去,留作重要資料!當然,光涮頓羊肉還不夠,你們几個,加上修建明堂有功的劉秀劉穎叔,就是原先那個劉歆,還有几個,這都是宣明教化的功臣,我打算跟太后言語聲,全部封你們為列侯!” 敢情大人物更愛听順耳的! 王莽一下子又封了十二位列侯,他們是: 治明堂有功者四人,平晏封防鄉候,劉歆封紅休侯,孔永封宁鄉侯,孔遷封定鄉侯;宣教化有功者八人,王澤封常鄉侯,閻遷封望鄉侯,陳崇封南鄉侯,李翕封邑鄉侯,郝党封亭鄉侯,謝殷封章鄉侯,逯普封蒙鄉侯,陳鳳封戶鄉侯。 這么一來,全國上下,不止,包括中原邊界以外的少數民族,全都挑王莽愛听的往他耳朵里拽(zhuai)。 這年,奉王莽之命往西邊招引羌人的中郎將平憲胜利完成任務,回來報告: “羌人首領良愿等部人口約一万二干人,愿意成為我國的臣民。他們姿態挺高,說要獻出鮮水海、允谷鹽地,把平坦的田地和肥美的草場全都交給漢朝的人民,自己住到艱險阻塞的地方,給咱大漢當屏障。這真是天上掉餡餅!您不是常常教導我們嘛,‘對于突如其來的美事,一定不能貿然接受,要防備其中可能的陰謀’。我們就盤根問底儿,詢問良愿他歸降的真正用意,敢情,別說陰謀了,連陽謀也沒有,他就是一個字儿:樂意!他說了,太皇太后那么圣明,安漢公您那么仁慈,治理得天下太太平平、五谷丰登。有的禾苗長到一丈多長,有的一粒谷子包含了三粒米實,有的庄稼不用耕种自己生長,有的茧子不要蚕儿自己生成,甜美的甘露由天降下,酒樣的醴泉由地涌出,鳳凰因向往大漢盛世而飛來朝拜,神雀因仰慕中華的和平而飛來栖息。四年以來,我們羌人就沒遭受過艱難困苦,所以希望并且打心眼儿里樂意歸屬漢朝。你們听,一個羌人的首領,也能說出這种讓人心里痒痒的話來!所以屬下認為,應當接受他們的請求,及時安排他們的生活、生產,并且設置附屬國的權力机构,比照成例,派都尉去掌管屬國的行政事務。” 王莽志滿意得: “這就是教化的作用啊!當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今大漢也能做到這一步,可真是不讓古人哪!” “沒錯!而且,豈止是‘做到’,簡直的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呀!越裳氏輾轉進獻白雉,黃支國由三万里外進貢活犀牛,東夷王飄洋過海奉送國寶,匈奴單于景慕漢制改去雙名,如今西域的良愿又獻出土地甘為臣仆,就是從前那個橫被四表的唐堯,也硬是沒法超過今天的成就咧!” 王莽打斷他: “這本來是我奏章里要用的詞儿,怎么讓你小子先說了?” “這就叫上下一心呀我的安漢公!” “好了,不追究知識產權問題了。我考慮啊,大漢現在已經有了治所在郯縣的東海郡、治所在番禹的南海郡、治所在營陵的北海郡,唯獨缺一個西海郡!你剛才說,蕪人要獻什么鮮水海,既然有海,又在西邊儿,干脆就把良愿獻的土地設為西海郡吧!” 這個鮮水海,其實是個咸水湖,就是如今青海省境內的青海湖。王莽設置了西海郡,可是那地方人煙稀少,難以同大漢其他諸郡平起平坐,擱今天說,就得屬于老、少、邊、窮地區了。于是王莽想出一個餿招儿,把違犯了新增訂的五十條法律的數以万計的罪人,全都流放到西海郡去,從而招致了人民的怨恨,這是后話,暫旦不表。 四夷來歸,使得大漢的版圖又有擴展,比傳說中的堯、舜二帝和史書中的夏、商、周三三管轄的范圍還要寬廣,以至于有的州牧巡視轄區時,最遠的竟要跑三万多里的路,頗有點儿疲于奔命、鞭長莫及的麻煩。于是王莽又找了一幫地理學專家,根据《書經》、《周禮》、《爾雅》等書中的記載,依照“按山脈河流、民情風俗划定州界”的原則,重新勘定各州的分野。《書經·堯典》里曾經有過十二州的說法,但卻沒有記載十二州的州名,后來實際執行的,卻是九州,直到現在,有時還把“九州”當做中華大地的一种代稱。這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王莽認為,大漢疆域這么遼闊,僅設九州顯然不利于治理,便增設了幽州、并州、營州這三個州,合成十二州之數。王太后為王莽加九錫的策書里提到的“天地之位定”,所指的就包括了這檔子事。 王莽躊躇滿志,沉醉在天下大同的駕歌燕舞之中,小皇上心里卻老大的不樂意: “幼主、幼主,老說朕是幼主!更可气的是那個什么泉陵侯劉慶,居然還敢上奏章,說朕年齡還小,應當讓安漢公居位攝政,象周公當年一樣,代行天子的職務!這,這簡直是賣國嘛!好賴也是大漢宗親,怎么能這么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他也不想想,周公居攝那年,周成王才多大?書上都說了,那叫孺子,吃奶的孩子,剛知道小雞儿是撒尿用的!他能跟朕比嗎?朕是拖家帶口的人了,朕都,朕都,朕都會妖精打架了朕都!” 說著說著气就逆上來了,眼也歪了,嘴也斜了,白沫子吐了一臉,小時候在中山國得的那老毛病,又犯了! 小王皇后嚇坏了,赶緊過來,又是捏合谷,又是掐人中,一通瞎忙活。 一邊捏掐著,一邊抽泣: “皇上,您可不能想不開!劉慶是什么東西,他說的頂個什么用?皇上,您放心,妾父不是那种人,您沒瞧嗎,讓他當個宰衡他都三推四阻的,居攝?借他倆膽儿他也不敢哪!” “嗚……呀!憋死朕了!气死朕了!” 小皇上好不容易才算緩上這口气來。 “皇后剛才說什么?安漢公不會居攝?你憑什么打這個保票?劉慶那道奏章,滿朝文武都表示贊成了,眼看著就是既成事實了,你還在這儿虛言安慰朕!” 小王皇后淚眼汪汪: “皇上,不是臣妾虛言安慰圣躬,是妾父根本不會相信劉慶那一套!” “哦?你父——不,安漢公他也不信劉慶之言?說給朕听听!” 小王皇后偎在平帝身邊: “劉慶之所以上那道奏章,主要的理由,就是說您年歲還小,‘富于春秋’,今后的日子還長著呢。他身在零陵郡泉陵那么個小地方,离京師那么遠,他怎么知道您現在都會妖精打架了?他不知道不要緊,妾父知道啊!” 小皇上臉就是一紅: “怎么,你連咱們倆那事,都告訴安漢公了?” 小王皇后不以為然: “那怕什么!妾父又不是外人,自個儿姑爺跟姑娘的事儿,告訴他有什么害臊的!” “哎喲喂我的小姑奶奶!你們老爺子伯的就是朕長大成人,他要知道朕無師自通地會行了人道,指不定要弄什么手段呢!” 小王皇后認為丈夫對老爺子有誤解: “皇上,這恐怕是您自個儿要往歪處想!妾父得知您長了本事之后,樂得屁顛屁顛的,額手歡呼說,有了子孫瑞了,有了子孫瑞了!這不前些日子,正張羅著要打通子午道呢!” “子午道?子午道跟子孫瑞有什么關系?” 小皇上弄不明白。 小王皇后面如桃花,悄聲解釋: “子午道,是從杜陵縣穿過終南山直抵漢中的一條隘道。子,代表北方,屬陰,午,代表南方,屬陽,單從這子午道的命名,就不難看出妾父的一片良苦用心,他這是盼著咱們倆陰陽調和、南北貫通,早生……” 平帝恍然大悟: “哦!朕這算明白了安漢公的意思,他那意思,由他在前台忙活,讓朕騰出工夫來,在后宮茁壯成長,等長大成人,再出來親政!還有,就是最好為大漢多生几個皇位繼承人,好讓大漢江山千秋万代后繼有人!真難為你們老爺子這份心思了!居然還能琢磨出通子午道這一招來!怨不得人家都說,修橋舖路,造福子孫,敢情就是由打你們老爺子這儿來的!” 小王皇后見皇上多云轉晴,也歡天喜地: “所以呀,您就應當把身子骨養得棒棒的,多,多辦點儿‘人事’,讓普天之下都知道您已經不是什么‘幼主’了,這樣,一來堵住劉慶那幫人的嘴,讓他們絕了想頭,省得一天到晚者拿‘居攝’的事情難為妾父,二來也好讓妾父高興高興,弄個外孫子讓他抱去!” 小皇上想想有理,連忙高叫: “對對對!老爺子在外頭修路,朕在宮里也別閒著,干脆,趁著心里痛快,皇后,咱們也通通子午道吧!” 既然皇上有此雅興,小王皇后當然樂于奉陪,兩個小家伙,盡心竭力地修起路來,直干得四体通泰、大汗淋漓,才暫告收工。 平帝是初經人事,樂趣正濃,通完小王皇后這條子午道,意猶未盡: “佛說要福田普种,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既然事關大漢國脈,朕也不敢惜力,不如把那十一女也都叫來,咱們來他個五丁開山可否使得?” “您是皇上,國家大事您自個儿拿主意,十一女也是您明媒正娶,有什么使不得的!” 這一下可坑苦了小皇上,本來身子骨就弱,又沒日沒夜地干這重体力活儿,沒几個月,我們這位小壯工就累趴下了。 敢情人是不能過度勞累,一累過火儿,抵抗力就差,人不找病,病來找人!加上平帝原本就有眚病的底子,這一來,他不犯病誰犯病? 正等著抱外孫子的王莽听說皇上病倒在龍榻之上,連忙放下手頭的公事,親來問疾: “皇上,您可不能這么著!您這要有個三長兩短,叫臣王莽怎么是好?皇上,您別瞧臣對您嚴厲了點儿,可臣那是怕您重蹈孝哀皇帝的覆轍啊!臣宵衣吁食,忙于國政,不是為了自己,那純粹是為了您,為了咱大漢呀!臣想著,用上几年的工夫,把國家給您治理利索嘍,等您一親政,接手一個繁榮富強的大漢,那該多滋潤!那也不枉了為臣擔惊受怕、如履薄冰這么多年!可是您,您不注意自己的龍体,陳疾未愈,又染新廖,這叫臣如何向天下交待!別忘了,臣是太傅,有護養教育之責呀……” 王莽越想越傷心,越說越委屈,兩滴老淚,不知什么時候竟洒落胸前。小皇上閉著眼睛,不言一聲。其實王莽的話,他是一句也沒放過,全听在耳朵里了。可就是無言以對,想想自己前些日子對老丈人的誤解,他也著實有點不好意思。 小王皇后見父親傷心落淚,也覺芳心寸斷: “爹爹,您回府歇息吧!皇上近來就是這樣,一陣明白一陣糊涂,這陣儿大概又赶上糊涂時分了,沒法子,病人嘛,您多包涵點儿。您請回,等皇上醒了,女儿把您的意思一定轉達到嘍,請皇上善養龍体,以待親政……” 王莽出了宮,可沒回府,招呼車駕,直接奔了泰畤。 泰畤是孝武皇帝為祭祀天地和傳說中的五帝所建,位于如今陝西省淳化西北的甘泉山。王莽到泰畤來,不是為了游覽著名的甘泉宮,而是想給病入膏育的姑爺治病。 治病上泰畤?那儿有神醫?非也!王莽是來求神拜天地的。當然,嘗百草的那位神農氏也在五帝之位,因此不能完全排除王莽走走他后門儿的可能性。 這當然是笑談。 王莽之所以上泰畤,是因為他想起了周公的光輝事跡。當年,周成三年少体弱,一病不起,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于河”,別誤會,這個“蚤”是“爪”的通假字,指甲的意思,可不是跳蚤的蚤。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投到河里,向過往神靈祈禱: “天靈靈地靈靈,過往神靈請听清,我主成三年幼小,一不當心犯諸神。其實這事不怨他,全賴周公我自身。我今剪下指甲來,只當我在河里沉。隨您喂魚是喂蝦,喂龍還是三八精。千万饒過我幼主,讓他病愈有精神。他有精神國家幸,我喂三八我甘心。只要諸神答應我,改天修廟塑金身……” 祈禱完了,把這篇祝文記錄在冊,藏在了府里。諸神不是被周公以身自代的舍身精神所感動,就是被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的許愿所迷惑,反正成王的病是見好。后來,成王當政,有人誣告周公有不臣之心,周公逃到楚國避難去了。成王領著一幫人到周公府去抄家,翻出了當年這篇祝文,良心發現,痛哭流涕,這才派人從楚國把周公禮迎回朝。 王莽既然以周公為標榜,如今有這么好的現成机會怎么可以放過?于是他在泰畤捶胸頓足、老淚縱橫,把受九錫時領受的袞冕衣裳哭得皺皺巴巴如同鹽腌的雪里蕻: “天哪!地呀!三皇哎!五帝啊!你們行行好,饒了大漢這棵獨苗吧!他剛十四啊,如同一朵小花剛剛綻開骨朵,就像一只公雞剛剛學會打鳴!人生的滋味他剛品出酸甜苦辣,青春的旅途他剛買著車票哇!我王莽是他老丈人,又當著宰衡這么個官儿,他的痛苦應當由我擔著才是,他的疾病本該加在我的身上啊!天哪,地呀!三皇哎,五帝喲!都說你們靈,有求必應,今儿個我王莽給您磕頭了,給您作揖啦!我也活夠啦、活膩啦!上天要收,就收了我去吧!小鬼要拿,就拿了我去吧!改日我親自,不,要是真收了我去,我一定讓我的儿孫們,拿著我的撫恤金,多給您老几位買點牛頭羊蹄豬下水,烙一車鍋盔,稀的干的,葷的素的,您隨便往館里招呼吧!阿門!” 哭夠了,拜完了,把祝文掖起來,帶回未央宮,藏在前殿的保險柜(即金匱)里,還真囑咐隨行的大臣: “千万可不敢說出去!天机不可泄露,一泄气,饅頭就蒸不熟啦!” 許是王莽沒剪下自己的指甲,許是諸神嫌鍋盔太硬不好消化,王莽這次效仿周公的舉動,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十四歲的小皇上漢平帝劉衍,一口气沒上來,上碧落下黃泉接著通他的子午道去也!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