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作者前言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一1964)是美國歷史上杰出的,也是最有爭議的將領,他所受到的贊譽和非議都超過了其他美國將領。他的确是一個個性极其复雜而丰富多彩的人,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框框去套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耀眼的19顆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威爾那樣和顏悅色、平易近人、討人喜歡,也不像巴頓那樣個性鮮明、魯莽率直、熱情豪放,更不像馬歇爾那樣寬宏大度、虛怀若谷、公正無私。他是一片五彩云,集赤青黃白黑于一身;他是一杯五味酒,融酸甜苦辣咸于一体。喬治·斯科特可以把巴頓演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但大明星格雷高里·派克卻無法把麥克阿瑟演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

  麥克阿瑟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在寫作本書時始終在努力尋找答案。起初,我并未完全意識到這個人有多么复雜、多么難寫,腦子里浮現的只是那個嘴叼玉米芯煙斗,身著卡嘰布軍服,頭戴一頂戰斗軟帽,眼卡一副黑色墨鏡,神气活現、傲气十足的形象。但當我接触了越來越多的資料并稍加整理后,我才發現自己已騎上了老虎背!像派克一樣,我一時很難把握這個人的個性。他忽儿彬彬有禮,忽儿趾高气揚;忽儿寬宏大度,忽儿小肚雞腸;忽儿熱情洋溢,忽儿冷若冰霜;忽儿平易謙遜,忽儿自負狂妄……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思索和揣摩,我總算對他的复雜性格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總的說來,他是一個非凡的軍事天才,思維敏捷、膽略過人、統兵有方、意志堅強。他身經三次大的戰爭,憑著他卓越高超的領導才能和無所畏懼的勇敢精神,在美國歷史上贏得了獨一無二的榮譽。

  他生在軍營,長在軍營,學在軍營,志在軍營。得天獨厚的天資和与眾不同的家教,養成了他勇敢、堅強、自信、高傲的性格。無論在哪里,他都非要表現得出人頭地,爭個我高你低不行。作為西點軍校畢業生,他獲得過學員隊最高軍階,并以最优成績畢業。從那以后,他又為自己在事業上爭得了許多第一。他先是有幸到陸軍參謀部任職,在墨西哥勇敢地表現了一次;后是有幸作為"彩虹師"參謀長又到法國勇敢地表現了一番,成為當時美軍中最年輕的准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他更是平步青云:1919年成為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使墨守陳規、面臨垮台的西點獲得新生;1925年成為最年輕的陸軍少將,先后出任國內第3軍區司令和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成為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為美軍建設出了大力。在任菲律賓軍事顧問期間,他曾一度退出美軍現役,但卻成為唯一被外國授予元帥稱號的美國人。

  然而,他最被世人所知的輝煌業績是在那史無前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占領日本期間創造的。1941年7月,他被重召現役,統領遠東美軍。在那一年12月日本人制造的大災難中,他的空軍被摧毀殆盡,他的陸軍退守巴丹半島,他本人則像一頭被拔掉了牙齒的獅子徘徊在只有1700英畝的科雷希多小島上,成為茫茫太平洋上唯一還在与獵人周旋的困獸。1942年3月,他留下"我還要回來"的諾言离開他的部隊,乘坐魚雷快艇沖破日軍封鎖前往澳大利亞,隨即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那以后,他念念不忘重返巴丹,這簡直成了他的座右銘和行動指南。他爭取太平洋戰場的所有指揮權,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巴布亞血戰布納,為的是重返巴丹;在洛斯內格羅斯險下賭注,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新几內亞施"蛙跳",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珍珠港向羅斯福力主進軍菲律賓,為的是重返巴丹!所有妨礙他重返巴丹的人,他都与之為敵并怀恨在心。怀著他的信念,憑著他的智慧,帶著他的勇气,為著他的榮譽,他成功地指揮他的部隊實施了56次兩栖登陸。當1944年10月進擊萊特時,他急切地涉水上岸,并激動地大聲宣告:"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最具戲劇性的情景是他于1945年3月2日率領他的"巴丹幫",乘坐魚雷快艇沿著當年离開時的路線回到科雷希多島。所不同的是,當時是在陰森的夜晚逃离,如今則是在明媚的白晝凱旋。

  他因此而獲得了最高榮譽:1942年3月被授予他盼望已久的國會榮譽勳章;1944年12月被晉升為他意料之中的陸軍五星上將;1945年8月被任命為他日思夜想的盟軍最高統帥。8月30日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天:他乘坐他的"巴丹"號飛机勇敢而瀟洒地在日本著陸,無限感慨地走完了他的遙遠征程。9月2日,他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庄嚴地舉行受降儀式,全世界都在傾听他的聲音:"今天,槍炮沉默了,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次偉大的胜利贏得了……"

  如果說麥克阿瑟在戰場上是位叱吒風云的軍事統帥,那么他在政壇上則是位雷厲風行的改革大師,盡管羅斯福曾說他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盡管他三次競選總統皆告慘敗。研究他的人大都認為,他留給后人的最大業績,是他成功地使日本從封建軍國主義走向現代民主主義。在占領日本期間,他把天皇的權威轉到自己手中,使用專制獨裁的手段使日本永遠擺脫封建專制獨裁。在這一點上,麥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遠矚的英雄,他把資產階級民主強加于日本人,從而造就了戰后的新日本。當然,作為一個保守甚至反動的資產階級衛道士,他也成功地鎮壓了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眾運動,致力于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壩"。

  這种反共意識最突出地反映在他對朝鮮戰爭的態度上,而這態度自始至終左右了他的思維和行動。他把朝鮮戰爭看作是"擊退共產主義浪潮"的一場大決戰,關系到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命運,關系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死存亡,因此只能胜利而不能失敗。基于這一認識(當然也有個性的因素),他積极地促成對朝鮮內戰進行干涉,急切地調兵遣將發動一系列攻勢,并极力地叫囂把戰火燒到中國。他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秘訪台灣,為蔣介石撐腰打气,引來軒然大波;他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力主登陸仁川,取得极大成功,引來一片贊譽;他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向北推進,遭到志愿軍的痛擊,引來一片責難;他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把責任推給華盛頓,拒不承認自己有錯,引來一片憤怒;他在明令禁止的情況下擅自發表聲明,与杜魯門唱對台戲,引來苦果一枚。

  終于,他像古希腊悲劇中的人物一樣從權力的頂峰跌落下來,卷起他的舖蓋回到他闊別十几年的祖國。他在國內受到史無前例的英雄凱旋般的歡迎,并在國會山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告別演說"老兵不死"。那以后,他雖然為重現光彩而又折騰了一陣子,但畢竟已是黃昏落日,其余輝在漸漸消逝,最終為黑暗所吞沒。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他的确取得過最輝煌的成就,贏得過最耀眼的榮譽。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來优良的品質漸漸溶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這些毛病帶給他的倔強個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計划和設想得以強行通過并獲得极大成功,這反過來更使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力和正确性,更加重了那些毛病,以致最后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來,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跡,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

  按照上述思路,我在寫作過程中著重通過其成長道路和成長環境的描述,來揭示這位傳奇式人物的世界觀及其個性成因,并通過其丰富多彩的經歷和叱吒風云的業績來展示他的內心世界和复雜個性。

  在寫作風格上,本書以正史的面目出現,野史軼聞稍加點綴。所述內容力求真實、准确,并輔以适當評說和引證。文字表達力求明快、流暢,使之讀來不致乏味。希望讀者能喜歡這本書,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傅雁南
                     1993年8月10日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