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們從杜拉病例中已經很明顯地看到潛意識与性動力的關系。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与布洛伊爾教授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症的時候,弗洛伊德就已經初步發現歇斯底里病与性的關系。 在《自傳》中,弗洛伊德曾說:“布洛伊爾不怎么注意性的因素,頂多只把它看成一般的情緒激奮而已。”到了弗洛伊德与布洛伊爾共同合著《歇斯底里研究》的時候,布洛伊爾仍然堅持其忽視性因素的觀點,致使該書未能触及有關病變過程所植基的病因上。但是,弗洛伊德本人已經提出了自己的創見,表示要把研究方向集中地轉向性的問題。 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說:“通過自己的經驗的快速增進的累積,我知道在神經病現象的背后,并非隨便任何一种情緒激奮在作祟,而通常都是因為早年的性經驗,或新近的性沖突所引起的。我之研究神經質患者,原是不怀任何偏見的,所以,我的結論絕不是我有意造成,也沒有夾雜半點個人的期望成分在內。”“在我這個新奇的發現的影響之下,我邁上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超越了歇斯底里的領域,開始探究那些常在門診時間內來看病的所謂‘神經衰弱病人’的性生活。我做這一嘗試的代价很大,犧牲了醫生的聲望,但卻帶給我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都仍然堅定無比的信念。”“由此,我開始有一個傾向,即認定神經机能病几乎毫無例外地都是一种性机能障礙……得到這樣的結論,就我的醫學良心而言,是一件极愉快的事。我希望我的這一工作,彌補了醫學上的缺陷。”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弗洛伊德更明确地說:“歇斯底里病的症狀不過是病人的性活動而已……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性是開啟心理症難題之門的鑰匙。輕視此鑰匙的人決不能開啟那扇門。” 由此可見,弗洛伊德的性理論,盡管仍然有它的缺點和錯誤,但使弗洛伊德找到深入到內心的主要線索,從而為加速建立潛意識理論直接開辟了道路。 由于發現了性因素在神經質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在建立潛意識理論的過程中找到了重心。從此以后,在他為健全潛意識理論而研究夢的時候,進一步明确了性因素的意義。弗洛伊德發現,在夢中,經常表現孩童時期的性動力和新近的性經驗。夢和歇斯底里一樣是潛意識幻想實現自我滿足的手段。 我們以《夢的解析》所提供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是弗洛伊德本人夢見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情景。弗洛伊德是這樣寫的: 几十年來我都沒有做過真正焦慮的夢。但我仍然記得一個在我七歲或八歲時所做的夢,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才來解析這個夢。 這個夢還很鮮明,我在夢中看見我深愛著的媽媽。她的外表看來具有一种特別安詳、睡眠的表情,由兩個或三個生著鳥嘴巴的人抬人室內,把她放在床上。我醒了過來,又哭又叫,把雙親的睡眠給中斷了。那些穿著奇裝异服的、高得出奇的、長著鳥嘴巴的人,我是從菲利遜編的《圣經》的插圖中看到的。我想象他們一定是從古埃及墳墓的浮雕上走出來的鷹頭神祗。經過分析后,引出一位坏脾气男孩子,他是看門人的孩子。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曾在一起在屋前的草地上玩耍。他叫菲利浦,我好象從這個男孩那里听到有關性交的粗魯名詞。而那些受過教育的人則用拉丁文“交媾”這個比較文雅的字來形容這件事。在這個夢中我顯然是選用鷹頭來代表性交(在德文原字,“性”的俚語稱為vogeln,是由vogel,即“鳥”變來的。這里弗洛伊德用vogel指“鷹”)。我一定是從教我的年輕老師的臉色中猜出“Vogel”一字所隱含的“性”的意義。我媽媽在夢中的那個樣子,則是來自祖父死前數天的昏迷和气喘的那個印象。對于此夢的“再度校正”的解析是我媽媽快要死了,墳墓的浮雕剛好与此相配合。我醒來的時候充滿焦慮,直到把雙親吵醒以后還鬧個不停。我記得自己看到媽媽的臉孔以后,心里就突然平靜下來……這焦慮之情可以推溯到那含糊但又明顯的、由夢中視覺內容所表露的“性”的意味。 為了使讀者更清楚地了解弗洛伊德的論斷,我們再引述弗洛伊德所提供的夢例。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說: 一位二十七歲的男人患了重病一年后,告訴我,他在十一歲到十三歲之間經常反复地做下面這個夢,并且感到非常焦慮:一位男人拿著斧頭在追赶他,他想要逃開,但他的腳似乎麻木了,不能移動半步。這是一個常見的焦慮的夢的典型例子,而且絕不會被人認為与性有關。在分析的時候,夢者首先想起一位叔叔給他講的一個故事。那是有關他叔父在一天晚上在街頭被一位鬼頭鬼腦的男人攻擊的事。夢者由這聯想得到以下結論:他在做夢之前听到一些和這相似的事情。至于斧頭,他記得在一次劈柴的時候把手指砍傷了。然后他立刻提到和他弟弟的關系,他常對弟弟不好,將他打倒。他特別記得有一次他用長靴踢破了弟弟的頭,流了許多血。他媽媽因此對他說:“我害怕你有一天會把他殺掉。”當他仍然在思索有關暴力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他九歲時的一件事。那天晚上他父母很晚才回來,雙雙上了床,而他恰好在裝睡。不久他即听到喘气聲以及其他奇怪的聲音,他還能猜度他雙親在床上的那种姿勢。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他將自己和弟弟的關系和父母的那种關系相類比。他把父母親之間發生的那件事放在暴力与掙扎的概念之下。他甚至還找到對自己的此种看法的有利證据:常在母親的床上找到血跡。 弗洛伊德指出,“成人之間算是家常便飯的性交可以使看見的小孩感到奇怪并導致焦慮的情緒。”弗洛伊德指出,上述儿童的夢和焦慮情緒乃是因為性沖動而又受到排擠所引起的。 在研究夢的過程中,弗洛伊德逐漸地導致了潛意識理論的核心問題——性。但是,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研究重點仍然是“夢”的問題本身,所以,盡管他已經越來越多地触及到性的問題,但在二十世紀初以前,他一直沒有机會集中地和系統地研究“性”。他說:“《夢的解析》并不是沒有受到科學知識進步的影響。當我在一八九九年完成《夢的解析》時,我的性學理論還未建立。關于比較复雜的心理症的分析也還剛剛開始。”(見弗洛伊德為《夢的解析》第三版所寫的“序言”) 從一九零零年到一九零五年,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需要以及這兩方面的進步和發展,都迫切地要求弗洛伊德集中解決“性”的問題。《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准備和發表過程,為全面解決性學理論提供了理論上和材料上的准備條件。 但是,到底從何入手來開始研究性心理呢?換句話說,應采取什么途徑、什么方法去揭破性的秘密呢?既然性的秘密被深深地掩蓋在看不見的、層層受阻的潛意識王國里,到底應該怎樣打開它呢? 弗洛伊德從多年來進行理論研究和醫學實踐的經驗中,早已看到了揭示潛意識奧秘的竅門,找到了通往潛意識王國的捷徑。這就是對病態心理或變態心理的分析(夢的分析實際上也是變態心理分析的一個重要分支)。潛意識往往是以往經歷的濃縮品,是幼童原始心理的沉淀物,它又被埋藏在內心深處,受到意識層面的重重封鎖。因此,在正常心理生活中,它們很難表現出來,即使表現出來,也是零碎的、不系統的、不典型的。然而,在歇斯底里症中,潛意識卻得到了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現。變態心理猶如被顛倒了的心理世界,使人的整個心理結构大廈底朝上地換了一個個儿。換句話說,原先被壓在底層的潛意識被發泄出來,而原來起著控制作用的意識則被打扰或完全失靈,于是顛倒了秩序。惟其如是,才提供了觀察潛意識的最好机會。 性心理是隱藏得最神秘的心理因素。在正常生活中,在常態心理中,我們只能看到被意識控制和加工了的性心理,例如体現在男女間的正常戀愛中的那些愛情心理。這些正常的性心理只是人的性心理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且,這是經意識和“超我”(社會力量,如道德規范的約束力等等)改造了的部分,它遠不能代表真正的“性動力”的本來面目,更不能由此看出早已消逝的、童年的性欲。 相反地,在歇斯底里症等變態心理症中、在夢中,潛意識中的性動力就更赤裸裸地、露骨地、集中地表現出來。所以,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也是從性變態入手。換言之,性變態乃是性動力的一种暴露手段和通道,由此可以窺見人的性的秘密。 一九零五年,弗洛伊德完成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和《少女杜拉的故事》之后,就集中精力研究了性心理。這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体系大廈的建造工程中,是一個最關鍵的一步。我們將會著到,性學理論的集中完成,標志著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弗洛伊德將他對性理論的研究集中在《性學三論》這三篇論文上。 《性學三論》是由三篇文章組成的——《性變態》、《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變》。這三篇文章討論了性异常的病理、心性發展的過程、性動力理論以及性動力在人類行為中的种种表現,闡明性心理在人類心理活動中的重要影響及其活動規律,論證了性動力對潛意識的形成的決定性作用。 因此,《性學三論》和《夢的解析》成為弗洛伊德的成名之作,也的确是弗洛伊德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們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為人,了解他的學說,了解他對科學研究事業的態度,就不能不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及其作用。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們已經早就開始了對“性”的問題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功績僅僅在于發現了性心理的發展史及其規律,揭示了性心理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研究“性”的問題提供了開啟他們的“靈感”的鑰匙。 弗洛伊德在這一時期轉而集中精力研究性心理并不是偶然的,并不是他個人的主觀興趣的轉移,也不是他的好奇心所引誘。這是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需要以及以前科學家們研究人類性問題的成果之必然結果。 在弗洛伊德以前不久,對性的問題有過深刻研究的人當中,有三位是值得在這里提出來的;這三個人就是馬克思、達爾文和藹理斯。他們所處的時代同弗洛伊德相差不太遠,弗洛伊德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不太熟悉,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弗洛伊德研究性的問題時忽視了社會生活對性心理的影響,夸大了個人性心理的作用。達爾文是從生物學和遺傳學觀點研究“性”的問題的,所以,當弗洛伊德研究性心理時,吸收了達爾文在生物學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体現了在弗洛伊德關于性欲發展的理論上)。至于藹理斯,由于他同弗洛伊德几乎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他們的性學理論是相互影響的。 本章論述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只能簡略地集中在三個重要問題上:性變態、性欲發展過程和性動力的理論。 什么是性變態?一般說來,所謂性變態或性异常,乃指那些不采用一般的异性間生殖器交媾,而以其他异常方法來獲得性快感的性行為。通常包括同性戀、异性模仿欲、暴露症、性虐待狂和性的被虐待狂等。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所有這些性變態并不是生殖器官及其附屬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而是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的不協調、膨脹造成的。換句話說,性變態是性心理某一因素或多种因素逃脫意識的控制而宣泄的結果,是未經正常意識心理加工、改造之最原始的性動力的暴露。因此,通過研究各种性變態的表現症狀、宣泄途徑和方法,可以發現原來埋藏于內心深處的性動力的本質及其活動規律。 為了研究性變態,弗洛伊德首先确定“性對象”、“性目的”、“性倒錯”、“部分沖動”和“快感區”等概念的含義。只有弄清以上概念,才能明白許多与性對象和性目的有關的性變態現象,才能明白它們和一般人所接受的常態性心理之間的關系。 弗洛伊德說:“那些放散著性吸引力的人物稱做性對象,而性沖動所竭力達到的目標就叫做性目的。”性對象的變异可導致同性戀、戀童症和戀獸症。而性目的變异可導致性虐待狂、性被虐待狂、暴露症、模仿异性欲、戀物症和窺視症或觀淫癖等。 弗洛伊德把同性戀看作是性對象倒錯的結果,所以,同性戀也叫性倒錯。 在弗洛伊德以前,醫學界和心理學界對性倒錯症的來源已有過研究。其中最普遍的是“變性論”、“先天論”和雙性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變性論”(有時也叫“變質論”)和“先天論”都是站不住腳,只有雙性理論還包含著更多的合理因素。 所謂“變性論”把同性戀歸因于患者的性器官和性机能的“變質”。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實際上,性倒錯者的器官和机能并沒有損坏,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正常人一樣。弗洛伊德指出,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當中還往往包含某些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等“能者”在內,這就表明性倒錯者的心智發展并未受損。弗洛伊德還引用人類學、民族學的材料,指出性倒錯症在古希腊、古埃及的文化發展高峰時期以及在現有的原始人部落中都十分流行。 “先天論”把性倒錯歸因于天生的因素。弗洛伊德指出,事實證明,性倒錯者往往有早年受強烈的性刺激的歷史或發現有受鼓勵性或壓抑性外在勢力的影響(如同性的長期相處、戰時的伙伴、監獄刑期內的同牢生活、异性性交的危險性、獨身等等)。所以,藹理斯在弗洛伊德以前也主張“先天論”是無根据的。 關于雙性理論,本書第九章曾提到弗萊斯對雙性理論的貢獻及弗洛伊德對弗萊斯雙性理論觀點的否定態度。在討論性變態時,弗洛伊德很重視雙性理論,但他再一次避而不談弗萊斯觀點,而只把雙性理論同弗蘭克·李滋頓、吉爾南及薛瓦利等人聯系在一起,這當然是對弗萊斯的一种不公正的態度。 弗洛伊德認為雙性理論所以帶有較多的合理因素,恰恰是因為這一理論較全面地反映了人類性欲的發展過程的某些特點。從人類的性机能和性心理歷史和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性分化原本是從同性中逐漸演變而來的。弗洛伊德說:“從知之已久的解剖學知識里,我們得到一种印象,相信人類初始的發展原本傾向于雙性化(或雌雄同体),但在發展過程中漸漸地變為單性,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殘跡。我們自然會把這個觀念引申到心理學范疇里,設想性倒錯原是心理上的陰陽人的一种表現。” 弗洛伊德認為,在人性的發展過程中,不論從個体發育系列還是從种族發展系列來看,都存在著從雙性逐漸到單性的演變過程。從個体發育來看,胎儿在完成了母体內的孕育以后,便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演變過程,即是說,到胎儿出生時,單性的性別基本上已成定型。此后的發展,不過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單性性質。在种族發展系列中,到了現代人,則可以說已經确定了單性的,即男女异体的傾向。 弗洛伊德認為,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質可以以潛意識的形式積壓在心理深層,而且它們又具有极大的主動活動能力,所以,在個人或种族的發展中(特別是個体發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數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質(包括雙性時期的心理特質)都可能重現出來,都可以沿著舊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來;何況在現階段的人体結构和人類心理中本來就還存在雙性的某些痕跡。 就個人而言,雙性的痕跡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因此,一旦存在著有利于恢复雙性的客觀條件,存在著主觀意識的控制力的減弱這個內在條件,雙性就會重复,而其主要表現形式乃是性倒錯,即同性戀。 弗洛伊德指出:“這些反常現象的重要性在于它們無意之中助長了我們對于正常發展過程的了解。原來,形態上某一程度的雙性傾向競是正常的。沒有一個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備异性器官的殘跡。其中,有些經過轉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則成為一無用處的殘存器官,繼續存在。” 所以,性倒錯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樣,其發作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歷史基礎的,是有主觀和客觀的條件的。 性倒錯現象的性目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男性的同性戀者那里,肛門性交其實并不常見,較多的是相互手淫。在女性方面,同樣的,同性戀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樣的,其中以通過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触達到性快感為最多。 在性目的方面的變態,弗洛伊德又稱之為性錯亂。在他看來,性虐待狂等性錯亂症乃是潛意識中的性動力因素的宣泄,而這种性動力又是人類种族和個人發展過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跡。在他看來,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達到性沖動是受著意識界的各种觀念(如道德觀念、害羞感、嫌惡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稱,“性沖動必須不時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壓制,其中最明顯的是害羞及嫌惡感。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力量本來是用來囿限性沖動,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圍之外。如果在人的性沖動尚未充分發展之時,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發展,它們就能駕輕就熟,好好地引導性的發展,使之正常。” 在了解性變態的根源之后,弗洛伊德再次得出這樣的結論:“各种心理症的推動力量,無一不以性本能為根基。我的意思絕不是說,性沖動的能源僅僅貢獻于病態的症狀形成。我所堅決認定的是,它根本就供應了心理症最重要、獨一無二的能源,故而這些患者的性生活或全部、或大半、或部分地表現在這些症狀里。如我在別的地方所曾說過的,症狀也就等于病人的性活動。這二十五年來逐日累積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行醫經驗,便是我的最佳佐證。” 從性變態、心理症的各种异常現象中,已經發現了性本能、性沖動在人的心性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人們不禁要問,人的性欲何以會在心理發展中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這些重要作用究竟怎樣產生的?怎樣發展的? 我們大致地介紹一下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一書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變》的內容: 在研究歇斯底里和夢的時候,弗洛伊德已經發現了性欲一在人心發展中的基本行程。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一書中說: 性并不是象“天降之神”那樣突然出現于某一場合中,并介入于歇斯底里症的發作過程中…… 弗洛伊德在分析杜拉的潛意識幻想時,也說:“我認為這种潛意識中的愛情(這可以從他們的不正常的結果中看出來)——父与女、母与子之間的愛情是嬰孩時期原始情感的翻版……我也解說過伊底帕斯的神話可能就是這類典型關系的詩歌化的結果。” 通過研究歇斯底里病人的童年生活史,弗洛伊德發現:“歇斯底里的發作是病人早期實行而后來放棄的自体性欲的替代物……病的發作得以產生乃是因為性動力的加強以及作為一种慰藉作用的初期獲得的傾向促使病人重复他以前曾經有意識地使用過的自我滿足的方式。” 很值得注意的是,歇斯底里發作的過程也近似地反映和重演了人類性欲自小至大的發展過程中的諸階段。据弗洛伊德總結,病人的病情發展經歷以下几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自体性欲滿足而缺乏理念上的內容。 第二個時期:自体性欲滿足而与幻想配合,幻想在自慰中達到高潮。 第三個時期:自慰動作的否決,而幻想仍然保留。 第四個時期:這個幻想受到潛抑,于是幻想借著歇斯底里的發作而突破潛抑作用。發作的內容或者与幻想一致,或者經修飾而与新經驗相協調。 第五個時期:病的發作恢复自慰的動作,而該動作曾屬于幻想且已被放棄。 弗洛伊德說,這些都是“嬰孩時期性活動的典型循環史:潛抑、潛抑的失敗,然后是被潛抑內容的复蘇”。 由此可見,研究人的性欲發展過程,特別是幼儿階段的性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識与實踐意義。 但是,在弗洛伊德以前,人們并沒有注意到幼儿性欲的問題。普通人以為,性沖動不存在于童年時代,它只是在生活史上的那個被稱為青春期的時候突然冒現出來的。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企圖扭轉人們對于“性”的這种狹隘看法。 所以,為了把握弗洛伊德關于性欲發展的理論,我們首先要弄清弗洛伊德給“性”下的定義。弗洛伊德在《自傳》中說: 我對性觀念的發展是兩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認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則把它們區分開來,并視“性”為一种包羅更廣內容的生理机能;它以獲得快感為其終极目標,而生殖不過是它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認為性沖動包括所有可以用“愛”這個籠統字眼來形容的念頭,那怕只是親昵的或友善的沖動……這些引申所表達的,是撤除過去常常引導人們犯錯誤的觀念和局限性。 對“性”的觀念的上述改造,其直接的好處是使我們可以把小孩子的、或變態的性行為同正常人的性行為一起都囊括在一個“性”的范疇里。 弗洛伊德認為,性的發展在人的一生中經歷三個主要時期: 第一時期:從嬰儿到五歲。這是最重要的時期,因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在這一時期,部分性本能占主導地位。它們彼此間多多少少獨立著,各自尋求自己的滿足。弗洛伊德說:幼儿性欲的特征是兩個:(一)它是自体享樂的(即在自己身上尋找性對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個部分沖動,通常各自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獲得。 第一時期的部分性本能,最重要的是兩种:口部的部分本能和肛門的部分本能。 口和与口唇相連的部分形成所謂的口部性快感區。儿童以吸吮拇指、咬東西或吞的動作來尋求快樂。弗洛伊德認為,“一個小孩啃指頭,表示他正在追尋某一种記憶猶新的愉快体驗……吸吮母親的奶(或其代用品)原是孩童生活里最早体驗的一种愉快的動作,也是最重要的動作。我們可以說孩子的嘴唇便是快感區。母親奶汁的暖流,确能帶來刺激,造成快感。” 肛門附近地帶构成肛門欲快感區。這一种部分本能是与排糞行為相聯系,它們的發展方式与將來性格的构成大有關系。儿童知道他的雙親稱許這种功能的完成,并且在他那隨意收放的能力上產生一种權力的意識。儿童的糞便是他給予世界帶來的第一种東西。他后來對待金錢、他人、工作和一般生活的態度,大受他在嬰儿時期對排糞過程和糞便本身的態度的影響。這种說法初听起來似乎非常牽強附會,但應當看到,兩歲的儿童實際上几乎在整個一年中一直在雙親的監督和指導下練習控制大小便。在這一時期儿童受到的訓誡、稱贊和恐嚇大部分与他的大、小便有關,所以,他對排糞功能的早期反應必然對其后來的性格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慢慢地學會忍大便來對母親表示輕蔑,并學會通過這种延遲動作來增加后來的快樂。弗洛伊德說,在后來的生活中,忍大便的傾向對于積錢、固執和吝嗇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另外,這時的儿童也把完成排糞作用的意愿作為對父母表示愛情的手段;并且,由于這一行為所獲得的感官上的快樂,這种意愿會轉變成慷慨、奢侈等性格。 根据弗洛伊德的學說,第一時期又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所謂自戀期。這是開始于嬰儿降生后的最初几個星期。這時,儿童還沒有把自己同客觀世界區別開來,分不清主体与對象,還沒有形成個人意識。因為吸吮動作在這一時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導地位。將近兩歲時,儿童的自我意識生長了,性本能開始向著自己,把自己當作愛的對象。因此,弗洛伊德把這一階段又稱為拿西梭斯期。拿西梭斯是古希腊神話中的美少年,因拒絕仙女厄科(意譯“回聲”)求愛,受阿佛洛狄忒懲罰,竟對水中自己的倒影發生愛情,憔悴而死,死后化為水仙花。第二階段是兩歲左右。這時,母親發揮了權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這就造成肛門快感區的自我滿足。這時,儿童往往以殘暴和喧吵的行為和裸体奔走來炫示身体的嗜好。第三階段就是伊底帕斯潛意識情意綜期。這是幼儿性欲發展中最危險的階段,儿童開始向外界尋求愛的對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愛的感情發泄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或保姆。這時儿童的性要求要由异性父母來滿足,對同性雙親怀有對立情感。 弗洛伊德把伊底帕斯期的幼儿性欲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發展將決定著一生心理的特性。 當然,弗洛伊德認為,為了家庭和社會的發展前途,必須對幼儿的伊底帕斯潛意識情意綜實行壓制、改造。這時,儿童的心理逐漸地發展了“自我”,形成了“超自我”。強迫破坏伊底帕斯情意綜的心理因素是所謂的“閹割錯綜”。對此,弗洛伊德說:“對于一個開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又不引以為恥的男孩,他的父母或保姆總要用割掉他的生殖器或割掉玩弄著生殖器的手來恐嚇、威脅……”閹割錯綜是為伊底帕斯情意綜的解体開路的。 第二時期是從五歲到十二歲的儿童。在這一時期,儿童的性欲進入潛伏期。原先粗野的、赤裸裸的性行為開始長時間地沉寂下來,停止發展。這時候,儿童的“自我”繼續顯著地發展起來,并開始學會以“自我”控制“原我”,使之慢慢地适應周圍世界的客觀條件。 第三時期是青春發動期,約十二歲到十八歲期間。這時,幼年時期的性沖動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著早期發展的途徑向前推進。弗洛伊德說:“青春期的開始帶來了新的變化,幼儿的性生活改頭換面,終于成為習見的常態樣式。在此以前,性沖動多半是自体享樂,如今則開始尋找性對象。從前每一种部分沖動都單獨作戰,各快感區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尋求快感。現在,一個嶄新的性目的出現了,所有的部分沖動一起合作以求得該目標,而各快感區則明顯地隸屬于生殖器這個主要區域。” 以上是個人性欲發展的全部歷程。一般地說,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順利地完成,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實現性成熟。但有時,在性的發展中,也會遇到阻力,因而,性發展就發生不協調甚至變態。例如,某一种部分沖動會越過其他的部分沖動,變得過于強烈,導致性發展的不協調,這就會影響性的正常發展。又比如,在一個階段上的失望會造成一种退卻,形成所謂退化現象,性的發展退縮到較早的、較滿意的階段。一個失望的愛人會回到他幼年時代的母愛回憶中,陶醉于母愛中,或縱情于自戀的行為、手淫等等。弗洛伊德把性發展在某一階段上的停頓稱為“固置”或“執著”。 所有這些阻力、退化、執著等力量,隱藏著成人后發生性變態、神經質的危險因素。當然,這些因素的比例不同,影響也不一樣。 弗洛伊德認為,在性發展諸階段中,第一階段,即幼儿時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積成為潛意識的主要成分。由于幼儿性欲從社會、意識的標准來看是不适當的,所以,在人類心理發展中,它們總是要遭受壓制和潛抑。這就是幼儿性欲是最容易遺忘的部分,也是最具反抗力的部分的原因。 弗洛伊德說:“早自一八九六年我便已強調童年在某些与性生活有關的重要現象里的意義。從那時起,我就致力于揭示幼年期性生活的重要性,不曾稍歇。”(見弗洛伊德著《幼儿性欲》) 性欲發展諸階段的特點,都可以單獨地畸形發展,形成為不同類型的性變態或神經病。這是因為性發展的最早階段的特質都要和幼儿性欲一樣,遭到壓制和改造。因此,它們也同樣會在适當條件下表現出來。到了性成熟以后,早期的任何階段的性特征的再現,都將會被看作是反常。 只要不抱任何偏見,就可以看出,弗洛伊德關于性欲發展,特別是關于幼儿性欲的理論,是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以獨創的精神,探索著一向被科學界埋沒的領域,思索著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早已被遺忘了的童年性心理。 誠然,在弗洛伊德以前,也有過對于幼儿性欲的猜測或描述。在古代,希腊神話中所描述的幼儿性欲的浪漫故事就表達了古人對這課題的某种猜測。弗洛伊德所引用的“斯芬克斯之謎”——伊底帕斯的故事即是一例。到了近代,在世界文學名著之林中也有過對于幼儿性欲的生動描述。 法國名作家司湯達(1793—1842)所寫的自傳性小說《亨利·布魯拉德的一生》,就曾經生動地描述他自己在幼年時代對于母愛的体驗。他提到自己身在襁褓之中時對于母親的愛情,表示嫉妒任何一個親近母親的男人,尤其是那個顯然与她有合法關系的男人。現錄下書中一段: 我的母親加格農夫人是位迷人的女性,我深深地愛著她。不幸在我七歲的時候便失去了她。 當我六歲時(一七九八年),我很愛她。我愛她的情形,就和我后來在一八二八年愛上阿爾伯達·德·魯本小姐時的瘋狂情形那樣。實際上,我追求幸福的方法始終未曾改變過;只有一點例外——當時我在肉体之愛方面与凱撤同病相怜。凱撤若复生于今日,大約除了動用大炮或短槍,再也無他法可想。不過,這個差別,倒不是那么重要,而在作風方面我一直是同他根本相同。 我愿母親不著衣物,我愿吻遍她的全身。她熱愛我,常常吻我,對她的吻,我常如此熱情地回報,以致她不得不躲開。我總是想要吻她的胸乳,你能想象嗎,在我小時候,還不到七歲,我曾經深深地愛上她。 但是,司湯達畢竟只是在小說中触及到這個問題。因此,即使讀者看又了這一段文字,也會以為這是一個作家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感情的流露,絕不會把它當作是值得注意的科學課題,也絕不會以為他已發現了這個課題。 弗洛伊德的研究顯然是獨樹一幟的。他為一切人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啟示。因此,盡管他的科學成果在發表后的相當長時間內一直被人們劇烈地爭論著,但确實有助于人們把目光轉向童年中去。正是在他的鼓舞下,二十世紀的哲學、心理學和其他科學才越來越注意童年的心理。 當然,當我們重視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論的時候,我們切不可走向肯定一切的另一個极端。幼儿性欲對人的整個心理和人格的發展确實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在這一方面打下了一個穩固的基礎。但是,其作用僅此而已。弗洛伊德一方面發現了幼儿性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則有他的過于絕對化的缺點——他把幼儿性欲看作整個人格和心理的原型,似乎幼儿性欲決定了整個人格和心理的內容。 現在,讓我們從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論轉向他的“性動力”理論。性動力這個詞,有時也被翻譯成”利比多”或“性原欲”。我們在前面好几個地方都触及到性動力的問題,但一直沒有机會較系統地介紹這個理論的基本結构、內容和意義。現在,我們在探討《性學三論》的意義時,正好使我們找到了一個机會來介紹這個理論的概貌。 “性動力”原來被弗洛伊德稱為“性本能”,后來他覺得“性本能”容易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本能”概念相混淆,才用“性動力”這個概念。再往后,弗洛伊德進一步研究了本能的問題,終于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兩個概念。他所說的“生的本能”就是“性動力”,也叫“埃洛斯”。 總之,“性動力”、“性原欲”、“生的本能”和‘埃洛斯”都是一個意思,它們所表達的是這樣一种內在沖動,這种沖動乃是每個人和人類种族借以生存和發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動力。 讀者可以看到,本章所述的幼儿性欲已經部分地表達了“性動力”的內容。很明顯,在弗洛伊德看來,性動力是在人類的幼年時代產生和發生作用的,但它一旦產生,便被植入心靈的內核,成了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動力源泉。 現在,弗洛伊德又把性動力提高到“生的本能”的高度,意即強調其在生命和生活發展過程中之決定性作用,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動力。由此出發,才導出一切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動。 既然“性原欲”、“性動力”、“生的本能”如此重要,它到底從何而來?弗洛伊德在《性變態》的第五部分“部分沖動和快感區”、《幼儿性欲》的第六部分“幼儿性欲的研究”和第八部分“幼儿性欲的來源”以及《青春期的改變》的第二部分“性興奮的問題”、第三部分“原欲理論”等章節中,都系統地研究了幼儿性欲及其來源。在這些章節中,弗洛伊德認為,性動力有四個基本來源:(一)生理結构上的來源;(二)心理方面的來源;(三)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特殊功能;(四)在与外界交往中產生的。 生理結构上,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性器官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和某些迄今為止尚未被人們徹底弄清的生理机制,可以導致性沖動。例如,弗洛伊德指出,性器官中的“性腺”可以產生某种化學反應,經神經系統傳導到全身,促使人發生興奮和快感。弗洛伊德又說,那些“部分沖動”和所謂的快感區的皮膚部分也可以很容易地產生敏感。“如果我們發現某些在一般人看來是普通的感覺竟也十分明确地沾染上色情的味道時,我們也不必太過惊异。”弗洛伊德認為,對平衡感覺器官的作用、對皮膚的作用以及對人体深層部分諸如肌肉和關節的作用等等,都可以導致性興奮。由此可見,性興奮、性沖動是以人体器官的某些生理結构和功能為主要來源之一。 在心理方面,弗洛伊德指出,幼儿自小有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從三歲到五歲,差不多就在孩童性生活曇花一現的同時,求知的沖動也就開始了。”當然,這种求知的欲望不能說是原始的本能,也不能完全概括在性活動的范疇里。然而,它和性生活的關系,卻有密切關系。小孩子心目中隨著覺醒過程而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嬰孩是從哪里來?”弗洛伊德說:“很多人仍清晰地記得,他們在青春期以前,曾經對‘小孩子從哪里來’的疑問發生強烈的興趣。答案紛繁不一,例如小孩從胸腔跳出來,從肋下躥出來,或者從肚臍眼擠出來等等。” 從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結构及功能而言,也為性興奮和性動力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根据觀察,乳儿出生以后,立刻就出現本能性的反射動作: (一)瞳孔反射。乳儿出生五分鐘后,當強烈的光線照射他的眼睛的時候,他的瞳孔就會縮小。 (二)食物反射。接触乳儿的口唇,甚至接触顏面的其他部分,都可以引起吮吸動作,這种動作后來又很快完善起來和分化起來。 (三)巴賓斯基反射。用粗鈍的織針刺激他的腳掌,他的腳趾就會伸開。 (四)羅曼尼斯反射。接触乳儿的手掌即引起反射性的緊握動作——握住小棒、鉛筆、手指。這种抓握十分牢固,甚至可以把乳儿自己的整個身体提吊起來,用他的一只手攥緊著他自己的身体。 此外,屬于早期的本能動作還有:對濕度和一系列有机刺激的回答性反應(咽下、打噎、打噴嚏等等)。 所有這一切事實,表明人從初生之日起便有一系列的本能,所有這些本能都可以同性動力一起包括在“生的本能”里。弗洛伊德到晚期所以用“生的本能”代替性動力就是因為他發現了“生的本能”這個概念比“性動力”更加包含丰富的、准确的內容,尤其可以克服把本能完全歸結為“性欲”的片面性。 由于人的大腦和外周神經系統的特殊發達,使人的許多部位很容易在同外界打交道時發生一种特殊的快感。弗洛伊德說,即使是單純的肌肉運動都可以使全身引起快感。例如,把嬰儿放在搖籃中搖晃,或有節奏地拋到空中,他們都會感到特殊的愉快,以致使前一動作對嬰儿起著催眠作用,而后一動作則可以引起嬰儿對拋上拋下的游戲產生特殊的興趣。弗洛伊德說:“眾所周知,小孩需要強烈的肌肉活動,而其滿足可以帶來分外的喜悅。”在他看來,這些活動給幼儿帶來的快感,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本質上同成人的性沖動所帶來的快感沒有差別。 通過對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病理學的各种資料的綜合研究,弗洛伊德認為,性興奮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就是性器官和全身各器官在特殊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反應。弗洛伊德指出,在實驗上,已經有人能使動物雌雄互變,而且使“心——性”行為也跟著肉体性征的變化而變异。他說:“我們很可相信,性腺的間隙組織會分泌特殊的化學物質,經血液的輸送,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某一特定部分的變化,而帶來性的緊張感……以性生活之扰亂為其究极病因的心理症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征候,很象嗎啡或其他藥物成癮的人中毒或猝然禁絕后所發生的景象。這种性興奮擁有化學基礎的理論,与我們為理解性生活之心理表現而构成的各种概念十分吻合。我們所提出的性動力概念,是一种多寡不定的力量,可以用來丈量性興奮領域內諸過程及其轉型……我們把性動力的能量從其他的心理性力量區分出來,意在表達這樣的假設:机体的性過程是經由特殊的化學變化過程得之于營養歷程的;性興奮不僅來自所謂的性部位,而且來自全身各器官。” 通過這些分析,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出自性器官和身体有關部位以及相應的神經系統的沖動的性動力,其最初的元素叫做“性動力量子”。弗洛伊德說,這种性動力量子,由于一開始就在自身內部尋求宣泄的出口和目標(在幼儿身上就是所謂“自我享樂”),所以,弗洛伊德又稱之為“自我性動力”。 這种”性動力量子”并不是只滿足于在自己身上的“自我享樂”。到了一定階段,它就要在自己以外尋求投注或宣泄對象。這時,即變成“對象性動力”。性動力的對象化,給我們提供了了解性欲的最好机會,因為當性動力量子只在体內流通而停留在“自我性動力”階段時,其表現是不夠充分的;只有當它宣泄到外在對象時,它才赤裸裸地表現出來。性動力對外在對象的投注,可以在特种條件下,再折回自身而從對象撤回;這時,一時飄浮于一种特殊緊張狀態中的性動力量子終于回到自我之中,再度成為自我性動力。所以,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或自我性動力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巨大的儲倉庫,投注用的能源從這里出發,又回到這里;而自戀性動力對自我的投注,在我們看來,則是自孩提時代便早已存在的原始狀態,后來由于性動力的放散不已,此一現象遂被掩蔽而積存于底層。” 由此可見,弗洛伊德在尋求性動力或生的本能的根源時,并沒有陷入主觀臆想的迷宮中,而是踏踏實實地想從人体的結构及功能本身,從人的种族發展史的材料中尋求答案。當然,他自己也承認,答案并不完備。科學的發展還未達到能充分揭示性動力一切秘密的程度。但是,弗洛伊德不愿意在可靠的科學資料之外進行無根据的猜想或臆斷。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到他研究性動力時遵循著他的老師——布呂克、布洛伊爾、赫爾姆霍茲等人的傳統,即企圖從生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中分析出心理的奧秘,把一切心理活動(當然也包括弗洛伊德所說的性動力)都歸結為生理學、力學等机械過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核心部分,所以,在敘述弗洛伊德的生活經歷及其學說演變的時候,必然還會多次遇到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在以后的章節中繼續深入了解它。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