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十五章 反扑得逞



           日本進攻珍珠港 墨索里尼心發慌

           先憂后喜不尋常 決意反扑狂逞強

  話說墨索里尼听到日本進攻珍珠港的消息后,心情十分緊張,他周圍的工作人員也像“樹葉似地發抖”,后來經過一番權衡才又神態自若了。墨索里尼認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對處境十分困難的意大利來說,不僅不是件坏事,而且是件好事。因為英、美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力量,來對付日本人在亞太地區的進攻,這將大大有利于他重溫“非洲大帝國”的舊夢。因此,他在會商希特勒后,兩個法西斯國家于1月11日同時對美宣戰。就在這一天,這個意大利法西斯領袖還与德國和日本簽訂了三國協定。協定宣布三國在對英、美聯合作戰取得胜利以前,絕不放下武器;并表示了決不与敵人單獨媾和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這個意大利獨裁者在作出這一孤注一擲的決定后,就急忙把隆美爾請來,准備在利比亞組織反扑。他聲嘶力竭地叫嚷:“不僅要收复整個利比亞,而且要征服整個埃及!”因此,一場气勢洶洶的反扑又在北非大地和東地中海展開了。
  1942年1月9日,英軍中東總司令奧金萊克,打電報到華盛頓,給正在那里訪問的丘吉爾首相作了如下的匯報:
  “關于敵軍的行動預測如下:堅守阿蓋拉一馬腊達戰線。意大利第十軍團,連同希雷西亞、帕維亞兩師,守衛阿蓋拉地區,由德軍第九十輕快師人員增強之。意大利机動軍,連同特蘭托、的里雅斯特兩師和德軍第九十輕快師人員,駐在馬腊達,阻擋我軍從南面包圍阿蓋拉。德軍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裝甲師,可能還有阿里埃特裝甲師為后備,准備反攻。”
  1月15日,奧金萊克將軍又向英國總參謀長做了如下報告:敵軍現今顯然在鞏固阿蓋拉周圍的陣地。德、意兩軍在第一線的兵力約為3.5万多人,各种大炮300多門,坦克百余輛。敵机在加緊活動,“繼續攻擊我方港口和班加西以東的公路交通線,但未造成嚴重的破坏”。
  不幸的是,奧金萊克由于在“十字軍戰士”行動中獲得了初步胜利,有些昏昏然了,他低估了敵人重整旗鼓的力量。馬耳他島上的英國空軍,在空軍少將勞埃德堅決果敢的領導下,曾向意大利港口和船艦展開秋季攻勢,促成了陸戰的胜利。但在12月里,馬耳他基地遭到西西里島上德、意空軍強大力量的襲擊,几乎被搞垮了。加上英國最近在海上接連失利,大大削弱了海軍上將坎宁安率領的艦隊,以致在一個時期內,這個艦隊不能有效地阻撓通往的黎波里的航線。現在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里運來的軍援,可以源源不斷地送到隆美爾手里。1月21日,這個“沙漠之狐”派出三個縱隊,每隊約1000名有坦克支援的摩托化步兵,進行了火力偵察。隨后大部隊出其不意地向前推進——隆美爾再一次來了個大膽的沖擊。
  在強大的進攻面前,奧金萊克的部隊節節敗退,他們撤出了梅基利,接著又激出了重要港。班加西。整個第十三軍退到了加柴拉一比爾哈凱姆一線。隆美爾再度證明他是運用沙漠戰術的能手,他重占了昔蘭尼加的大部分。這次英軍几乎后退了300英里,喪失了為奧金萊克將軍盼望已久的2月中旬的進攻而收集的一切儲備。
  据丘吉爾戰后分析,形勢的反复無常和軍事上的嚴重災難,根本原因是這樣的:敵軍實際上能在地中海自由航行,借以增援和補給他們的裝甲部隊,他們還能從蘇聯戰線上調回大部分空軍。但是,英聯軍對此缺乏足夠的准備,未采取積极有力的措施。決定性的一天是1月25日,那天敵軍突破戰線,直達姆蘇斯。此后,英軍更加惊慌失措,戰役計划一變再變,使隆美爾掌握了主動。奧金萊克麾下的英國第一裝甲師,投入戰斗還沒有多久就損失了100多輛坦克。在倉淬撤退時,已經運到的大批汽油被全部拋棄了,有許多坦克因燃料告罄而被遺棄在后面。
  馬耳他島与沙漠作戰之間互相依賴的關系,沒有比1942年再顯而易見的了。在過去一年中,該島英勇的防守,成了為維護英國在埃及和中東的地位而進行的長期斗爭的基石。在西部沙漠艱苦的地面戰斗中,每一階段的胜負往往都取決于對交戰部隊越海運輸物資的速度。如今,敵人對馬耳他島的空襲加劇,該島形勢岌岌可危。1月間,當隆美爾的反攻得利時,凱塞林對馬耳他島的襲擊以飛机場為主。在德國的壓力下,墨索里尼派軍艦去保護德國開往的黎波里的運輸船隊。英國的地中海艦隊由于受到嚴重挫折,只能對這些行動進行有限度的襲擊。
  2月間,威望正隆的雷德爾海軍上將,想要希特勒相信在地中海取得決定胜利的重要性。2月13日,即德國戰列巡洋艦成功地通過馬耳他海峽之次日,他發覺“元首”有采納建議之意,他的游說終于獲得某些成功。如今德國插手北非和地中海,不僅可以支持那個懦弱無能的同盟者免遭失敗,而且可以作為一种攻勢手段,去摧毀英國在中東的勢力。雷德爾詳述了亞洲事態的演變以及日本勢力之侵入印度洋。在談話過程中,他說道:“蘇伊士和巴士拉是支持英國在東方地位的兩根西部支柱。如果這些据點在軸心國協力一致的打擊下崩潰,則將給英國帶來悲慘的后果。”希特勒被這番話打動了,他同意雷德爾去推行他征服整個中東的龐大計划。雷德爾海軍上將堅持,馬耳他島是中東的咽喉,极力主張馬上准備運輸船只,猛攻該島。這個納粹海軍上將竭力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進言:
  “地中海的有利形勢在目前是如此顯著,恐怕將來不會再次出現。所有的報告證明,敵人正以巨大的努力把現有的增援部隊源源運往埃及……因此,盡早攻取馬耳他島是刻不容緩的事。此外,對蘇伊士運河發動攻勢,不得遲于1942年。”
  退一步講,“如果軸心國不占領馬耳他島,德、意空軍就必須以目前的規模繼續對該島進行空襲。單憑這种空襲就足以阻止敵人在該島重建進攻与防守的力量”。
  就這樣,當隆美爾在北非沙漠反扑期間,德、意飛机輪番轟炸馬耳他島這一海上要塞。2月間,由三艘英國船只組成的運輸隊,因敵人的空襲而受到嚴重的損失。3月,挂著維安海軍上將旗幟的“水上女神”號巡洋艦被敵人潛艇擊沉。到5月,馬耳他島便處于半癱瘓的饑饉狀態。
  為了支援沙漠作戰,為了挽救這一海上要塞,英國海軍決定冒著各种危險去運送給養。3月20日,4艘商船在亞歷山大港啟航,由4艘輕巡洋艦与一支小艦隊組成的強大護航隊護送。到22日早晨,敵人開始空襲,同時墨索里尼的重型軍艦逼上前來。“尤里路斯”號當時發現北面有4艘軍艦,于是英國海軍上將維安立即掉轉艦首迎擊,而運輸船隊則在煙幕掩護之下向西南方駛去。敵方巡洋艦撤退了,但是兩小時后,又在“利特里奧”號戰列艦和另外兩艘巡洋艦的支持下回來了。在以后的兩個小時之內,英國艦只在以寡敵眾而同時又遭受到德國轟炸机猛烈轟炸的情況下,進行了一場英勇而又出色的戰斗。
  由于煙幕的有效掩護以及近距离護航隊和商船的頑強抵抗,英方沒有一艘艦只受到損傷。到傍晚的時刻,敵艦駛去。英方4艘輕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的一支艦隊,在暴風雨中,把墨索里尼最強大的一支戰列艦隊打得狼狽不堪。雖然英方“克婁巴帕特拉”號和三艘驅逐艦均被擊中,但仍一直激戰到底。當船只駛近該島時,敵人又開始了猛烈的空襲。“克蘭坎貝爾”號和“希雷肯郡”號在距目的地只有8英里時,相繼被敵人炸沉。4艘船只所運的2.6万吨物資中,只有5000吨左右運上了岸。馬耳他島在以后的三個月中沒有得到救援。由于敵人的狂轟濫炸,馬耳他島的碼頭和港內的艦只遭受嚴重的破坏,海軍艦只已無法利用該島作為基地,而所有能夠行駛的船只在4月底以前均撤走了。只有空軍留駐該島,在极其困難的情況下,在异常艱險的條件下,為其自身的生存和全島的生存而堅持戰斗。
  這种險情直到5月間,美國“黃蜂”號和“鷹”號航空母艦將126架飛机運到馬耳他島后,才開始得以解除。5月9、10兩日,剛剛運到的60架“噴火”式戰斗机投入戰斗,給了敵机殲滅性的打擊。白天的空襲遽然結束。6月,終于進入另一次大規模准備解救該島的行動階段,而且這一次是打算同時從東面和西面開進運輸船隊的。6月11日夜間,6艘大型運輸船在擁有防空設備的巡洋艦“開羅”號和9艘驅逐艦的護送下,從西面駛入地中海。海軍上將柯蒂率領戰列艦“馬來亞”號、航空母艦“鷹”號和“阿爾戈斯”號以及8艘驅逐艦前往支援。14日,在撒丁島附近海面,敵人開始了猛烈的空襲,一艘商船被炸沉,巡洋艦“利物浦”號受傷,不能行駛。當晚,在運輸船隊駛近突尼斯海峽時,大量的護航艦只撤退了。但是,在第二天早晨,當運輸船隊駛近班泰雷利亞島以南時,兩艘意大利巡洋艦在許多驅逐艦和飛机的支援下,向英方展開了攻擊。在這場戰斗中,英國“貝多英”號驅逐艦被擊沉,另一艘驅逐艦受重創,沿途運輸船隊損失慘重,只有兩艘船只當晚到達馬耳他島。
  東面的運輸船隊包括17艘船只,其運气更不佳。維安海軍上將再度擔任指揮,這次比他在3月間赶走敵艦時,有更強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的掩護。不過,他缺少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支援,而且預計意大利艦隊將使用主力來對付他。運輸艦隊于11日開航,14日駛抵克里特島以南時,遭到敵机持續而猛烈的空襲。當天晚上,又有包括兩艘“利特利奧”級戰列艦在內的意大利艦隊對其進行截擊。結果,盡管英國海軍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在17艘供厂船中只有兩艘駛抵馬耳他島,該島仍處于危机之中。
  德國和意大利的檔案表明,在敵人的心目中,馬耳他島和非洲沙漠戰斗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多么密切。只要馬耳他島的空軍和小型艦隊能夠襲擊敵人的交通線,便足以大大危害他們在沙漠中的作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主要目的是攻占該島。為此目的,德。意空軍不斷在西西里島机場集結。另一方面,當隆美爾瘋狂反扑的時候,他需要駐在的黎波里的全部空軍進行支援。但是,如果放松對馬耳他島的襲擊,該要塞便可迅速恢复它的打擊力量,而且立刻可以用其全部力量來給敵運輸船隊以重大的打擊。德、意法西斯除了攻占馬耳他島之外,沒有其他根本的解決辦法。隆美爾迫切需要汽油与援軍,尤其是汽油。在3、4月間,敵人將其全部力量轉而投向馬耳他島,日夜不停地進行瘋狂地轟炸,遂使該島守軍筋疲力盡,奄奄一息。
  4月初,德國陸軍元帥凱塞林在視察非洲前線后,會見墨索里尼和卡瓦勒羅將軍。凱塞林認為,對馬耳他島的空襲已使該島在未來相當時間內失去作為海軍基地的作用,而且其空中威脅作用也大為減弱。他報告說,隆美爾計划在6月間開始進攻,目的在于摧毀英國在北非的軍事力量,并且奪取托卜魯克。為此,墨索里尼決定加速攻占馬耳他島的全部准備工作。他請求德國支援,并且建議在5月底開始攻擊。這一作戰計划被稱為“赫爾克里士”作戰計划;德國答應提供2個傘兵團,1個工兵營和5個炮兵連。
  面對這一情況,馬耳他島守軍司令多比將軍焦急万分,要求緊急援助。他曾在3月間說,形勢危急;在4月20日,他又報告說:“目前已超過了能夠支持的程度,而且如果不能給我們補充急需的供應品,特別是面粉和軍火,那么不堪設想的一步即將到來……這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几天后,他又補充道,他已將面包的消耗量縮減1/4,現在的供應品只能支持到6月中旬。
  与此同時,隆美爾正計划在陸地發動攻勢。關于時間的安排,他說道:“在攻占馬耳他島之后,裝甲集團軍將盡可能出擊。如果進攻馬耳他島的日期要推遲至6月1日以后,那么裝甲集團就無需等待攻占該島而有徑自出擊的必要。”他在4月30日的計划中,打算在第二天夜晚在戰場上摧毀英國軍隊,然后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攻占托卜魯克。他認為若不能奪取托卜魯克,那么加柴拉一線或者該線以西的地方,將是他前進的极限。不過,這有賴于他所需要的增援和石油、軍火、車輛及食物的供應。為此,他要求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向他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希望意大利重型海軍艦只和突擊艦能夠壓制駐在亞歷山大的英國艦隊。
  面對隆美爾咄咄逼人的進攻,英軍中東總司令奧金萊克并未主動出擊,而是采取了被動挨打的態度。早在2月間,他就下令說:“盡管托卜魯克是我軍進攻時的一個重要供應基地,但是如果敵人一旦有效地包圍了這個城市,我就不想繼續堅守下去。如果這种情況已不可避免,我就要撤出該地,并對該城市和港口進行最大限度的破坏。”由于有了這類命令,那里的防務就沒有很好地部署。
  狡詐的隆美爾早就洞察了這一形勢。對他來說,机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在停歇了兩天之后,于6月16日又重新發動了進攻。經過一系列猛烈攻擊,他拿下了阿德姆、貝爾漢穆德和阿克魯馬。6月17日,他在西迪雷澤格擊敗了英國第四裝甲旅,使它只剩下了20輛坦克。到19日,托卜魯克被包圍,而且在補充坦克赶到以前,一直缺乏有效的裝甲部隊從外部來支援那里的守軍。6月20日上午6時,敵人用大炮和俯沖轟炸机對第十一印度步兵旅所据守的托卜魯克環形陣地,展開了猛烈的轟擊。下午6時,敵軍到達托卜魯克近郊。到晚上8時,這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就被攻破了,主要陣地和大批物資都落入敵手。在敵人迅猛的打擊下,守軍3.3万人未進行有效的抵抗就于21日乖乖地向隆美爾投降了。
  德國人奪獲了大量的物資。下面是隆美爾的參謀長韋斯特法爾將軍的報告:
  “戰利品极多。其中有足供3万人用三個月的物資和1万余公升的汽油。如果沒有這些戰利品,在未來的若干月中,我們的各個裝甲師簡直無法得到足夠的糧食和服裝。從海上運來的物資只夠部隊一月之需。”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托卜魯克并不是因為守軍彈盡糧絕被攻破的,而是由于畏敵怯陣,沒有進行認真有效的抵抗。托卜魯克失守后,軸心國改變了原來的計划。他們原先打算攻下托卜魯克以后,隆美爾即應屯兵埃及國境線,下一個重要行動則是用空運部隊和海運部隊奪取馬耳他。一直到6月21日,墨索里尼還在按照上述計划反复重申這些命令。在托卜魯克陷落的次日,隆美爾建議乘胜前進,消滅國境線上為數不多的英國軍隊,向埃及心髒進軍,妄圖一舉占領這個中東文明古國。希特勒十分贊賞隆美爾的計划,并為此寫信對墨索里尼說:
  “命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机會,這种机會在同一戰場上永遠不會出現兩次……第八集團軍實際上已被消滅。托卜魯克的港口設施基本上完整無損。領袖,你現在獲得了一個輔助基地。由于英國人從那里修了一條几乎通到埃及境內的鐵路,它的意義就更為重大。上次當英國人已經沒有成功的希望時,他們卻能几乎進抵的黎波里,只是為了派兵到希腊去才突然停下來。如果現在我們不乘胜追擊,把英國第八集團軍的殘余力量完全消滅,那么同樣的事情即將再次發生。”
  這個意大利領袖是不需要別人來說服的。征服埃及的希望正使他洋洋得意。這次隆美爾的裝甲部隊迅猛向前推進,像一把刺刀插入英國陣地,占領了托卜魯克,俘虜了守衛部隊3.3万人,并揮師向東前往埃及邊境。在兩個多星期中,隆美爾穿過沙漠推進了600多公里。在這次不折不扣的潰敗中,英國第八集團軍,混亂不堪地撤退到距离亞歷山大港只有60多公里的阿拉曼。總之,隆美爾使利特奇軍隊傷亡了7.5万人。利特奇被撤職,少數剩下的坦克撤退到埃及。在開羅,英國政府机關焚燒了大量机密文件,。這一天被稱為“灰燼的星期三”。英國艦隊准備撤退到紅海,而墨索里尼卻騎著白馬,帶著樂隊,拿著伊斯蘭寶劍,准備向開羅胜利進軍。
  希特勒使隆美爾成為“全國愛戴的”、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元帥。德國最高統帥部制作了占領埃及和蘇伊士的戰役紀念章;德國的宣傳机器大肆鼓噪,要埃及人民對他們的“解放”有所准備;德國銀行大量印制占領地的貨幣。這是現代史上英國軍隊遭受的最令人震惊的一次失敗。
  英軍在北非的潰敗標志著盟軍失敗的最低潮。在6月20日深夜,當丘吉爾在華盛頓听到托卜魯克守軍投降的消息時簡直惊呆了,他不相信這是真的,但這終究是千真万确的事實。丘吉爾說,這是在大戰期間,他所受的最大的打擊之一。不僅它在軍事上的影響是嚴重的,而且它還影響到英國軍隊的聲譽。在新加坡,8.5万人向數量處于劣勢的日軍投降了。現在,在托卜魯克3.3万名久經鍛煉的士兵向為數也許只有他們一半的敵人繳了槍。如果這是沙漠英國軍隊士气的典型,那么非洲東北部所面臨的災難將更無法應付了。丘吉爾并沒有打算對美國總統掩飾他所受到的震惊。很明顯,如果讓這种情況繼續下去,不僅對英國,而且對美國,對整個反法西斯陣營都將是無窮的災難。為了扭轉這种局面,羅斯福答應立即向英國沙漠部隊提供300輛“謝爾曼”式坦克和100門自行火炮。這對振奮士气和日后英國軍隊的反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時,托卜魯克的投降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響。歐洲的報紙上刊載著醒目的大標題,什么“英國一片憤怒”,“托卜魯克的陷落可能導致政府改組”,“丘吉爾將遭到不信任投票”等等。英國國內群情大嘩,憤怒、不滿、复仇的情緒籠罩全國。當人們想到,隆美爾和他的軍隊正乘著從英國繳獲來的汽車、握著英國人的武器乘胜向埃及進軍時,怎能無動于衷而不表示憤慨呢?
  而且,埃及戰爭的危机正日益加劇,人們普遍認為,開羅和亞歷山大港很快就要在隆美爾的刀光劍影之下陷落。墨索里尼确已准備飛往隆美爾的總部,打算參加這兩個城市或者其中一個的凱旋入城式。看來丘吉爾在議會和沙漠前線都將在同一時間內達到困難的頂峰。當時,大敵當前,英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團結一致的聯合政府,經過反复動員,多方工作,群情才得以穩定。丘吉爾在國會指出:
  “我可以證明,在全世界,在美國各地,在俄國,在遙遠的中國,在每一個遭受敵人踐踏的國家,我們所有的朋友都在等待著,看看在英國是否有一個堅強團結的政府,英國的國家領導是否會遭到反對。每一張票都說明問題。如果攻擊我們的人減少到微不足道的比數,而他們對聯合政府所投的不信任票轉變成對這一動議的制造者們的不信任票,那么,毫無疑問,英國的每一個朋友和我們的事業的每一個忠誠的公仆都會為之歡呼,而我們正在力圖使暴君的耳邊響起失望的喪鐘。”
  英國下院進行了兩天的激烈辯論,前陸軍大臣霍爾一貝利沙极力攻擊丘吉爾政府,并特別強調英國坦克的失利和裝甲裝備的劣勢。
  丘吉爾在答辯中,對霍爾一貝利沙進行了理直气壯的反駁。他說,在霍爾一貝利沙擔任陸軍大臣時,即使當時沒有經費來大規模制造坦克,無論如何也可以制造各种實体模型,并且千方百計地進行實驗,選擇工厂,供應各种鑽模和儀表;這樣,在大戰開始的時候,也就能大規模地生產坦克和防坦克武器。
  “當我可以稱之為貝利沙時期結束之時,我們只有250輛裝甲車,其中甚至很少几輛可以攜帶一門能發射兩磅重炮彈的大炮。這些車輛大部分已在法國被德國繳獲或摧毀了。”
  丘吉爾的這段發言,既是有力的自我辯護,也是對英國綏靖政策慘痛教訓的總結。
  7月2日,下議院舉行了表決。約翰·沃德洛一米爾恩爵士的不信任動議,以475票對25票被否決了,從而使丘吉爾渡過了政府危机,得以全力組織反擊。議會的表決使這位首相受到了鼓舞。他說:“下議院在這些艱難困苦的日子里,就像在反對拿破侖的斗爭中一樣,表現得堅如磐石……從中受到很大鼓勵。我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深信最后的徹底胜利必將屬于我們。但是,斗爭將是長期的,我們一時一刻也不能放松努力。”
  現在英軍所固守的阿拉曼陣地,起自阿拉曼車站,直到南面35英里的無法逾越的卡塔腊盆地。就現有的防守兵力來說,這是一道很長的防線。他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除了在阿拉曼周圍有半永久性的堡壘以外,這道防線主要是由若干互不相連的工事組成的。經過長期的征戰,如今隆美爾确實已把他的交通運輸能力利用到最大限度,他的士兵也已筋疲力盡了。德國只有為數很少的坦克還能參加戰斗,而英國的空軍,特別是戰斗机,則再度取得顯著的优勢。隆美爾在7月4日報告說,他已停止進攻,暫時轉取守勢,以便整頓和補充他的兵力。不過,他仍然抱有奪取埃及的信心,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有同樣的想法。
  7月的頭兩個星期,英軍的反攻對隆美爾壓力很大。從7月15日起到7月20日止,隆美爾開始進行反擊,企圖再度突破英軍的戰線,但這時他的銳气已經大減。到21日,他不得不報告說,他已受到阻截:“危机仍然存在。”7月26日,他打算撤回到國境線內。他抱怨說,他只得到很少的補充;他缺乏人員、坦克和大炮,而英國空軍非常活躍。這樣,在7月底以前,雙方一直處于拉鋸狀態。正是:拉鋸戰局要結束,德、意將走下坡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