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五章 艾恩·蘭達


             ——宏觀視野的直覺者

    在任何理性努力領域中創造新觀念的人——發現新知識的人——永
  遠是人類文明的慈善家。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達到自己所能夠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
  思維到的程度才決定他將達到的高度。
    發明者是那种對宇宙提出為什么的人,從不讓空白留存于答案与頭
  腦之間。
    我以我的生命和愛起誓——我將絕不為另一個人活著,也不要求別
  人為我活著。
          ——約翰·戈特:《阿特拉斯聳肩》

  艾恩·蘭達,一位俄國移民,是資本主義信念集中体現,成功女性創業精神的杰出代表。這位女性在21歲時登上艾麗斯島,不會英語,袋中只有55美元,便夢想通過寫作改變世界,她推進著世界對社會政治經濟學思想內容的改變,對商業、政府和經濟哲學都有巨大影響,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羅米修斯气質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數心理學雜志上被列為典型的直覺—思維個性的代表。
  艾恩·蘭達崇拜自我主義和自由的個人主義,使她成為主觀主義哲學(理性的自私道德觀)和意志自由主義政党(反政府主義政党)的代理人。對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學觀一個永久的貢品,是1982年在她紐約市的葬禮上,用鮮花級出一個巨大的美元符號,來尊重她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臨死時,蘭達還堅持認為“受啟發的自私”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体系。她是第一流的創造天才,對于美國的政治体制、教育家、哲學家和各种創業家,包括書中的大部分婦女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她的影響來源于她不斷致力于寫作和報告,內客是她兩本最暢銷書,樹立起“理想人物”和“理性個体”形象。
  蘭達的個人哲學觀基礎是“人是個英雄個体,以自我幸福為他生活的道德准則,以富有成果的業績作為他最可貴的行動,以理性作為他唯一的主宰”。這段話可能已深深印人書中所有十三位當代幻想家的心靈深處,每個人都從不同方面效仿著這种哲學。這一理倫觀同樣集中体現在蘭達生活中女性榜樣凱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歷史上的偉大女性如瑪格麗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爾·卡森和特蕾沙嬤嬤身上。

  個人生活歷史

  艾恩·蘭達1905年2月2日出生于有著凱瑟琳大帝殘存痕跡的俄國圣彼得堡市,她在她的榜佯凱瑟琳大帝影響下,充滿藝術品味和反叛特性。她是自我奮斗的猶太商人弗蘭茲的長女,她崇拜父親;有一位她討厭的嘮叨羅嗦的家庭婦女母親安娜,她取名艾莉莎·羅森堡姆。蘭達是三個女孩中的長女。她是個早熟的孩子,在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林在她的祖國進行革命時,她5歲便自己學著看書寫字,雖然她的哲學觀与那時代截然相反,她還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她是個內向的孩子,以書為寄托,10歲前便迷戀法國小說,維克多·雨果是她摯愛的作家。她9歲時便決心成為作家,以典型的普羅米修斯風格:“我要寫人們應該能夠怎么做,而不是他們是怎么做的”。蘭達最喜愛的小說是《悲慘世界》,她最喜歡的人物是塞勒斯,冒險小說中富有犧牲精神的法國主人公。
  蘭達說,在那么小的年紀,她已將”原則”作為自己思維中的重要部分,開始以宏觀的超越生活的方法思索問題。她說:“我開始問我自己一個觀點為什么?因此我不記得故事源自何處——它們是‘整個地’蜂擁而至的”。蘭達描繪自己童年是個“英雄崇拜者”,她說:“我對于任何認為婦女的位置在家中,而年輕女士要成為淑女的主張都极其憤慨,我總是偏好……智能品格,而像這類婦女總引不起我的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9歲的蘭達深受打擊,因為圣彼得堡遭受襲擊,全家几乎喪命。她12歲時俄國革命爆發,她父親喪失了一切,他成為又一個勞動者,竭力維持全家生計,保護他們遭到敵視的赤色分子欺侮,這給蘭達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當她少年時第一次听到共產主義的說教:“你必須為祖國而活著”,認為是她所曾听過的最讓人憎惡的概念,因而她傾其一生來證明這是錯的。她說在13歲時,維克多·雨果對她影響最大,因為他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遠,他的作品使她相信以文字來取得偉大成就的力量。蘭達說:“維克多·雨果是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小說家一他從不設置任何無謂的价值,不在書中也不在生活中設置”。
  這便是蘭達傾注于撰寫立足于英雄成就的史詩場景故事的原因。在17歲時,她告訴深受震惊的大學哲學教授:“我的哲學觀還不在哲學史之列,但它們會成為其中一部分的”,他給她A,來贊賞她的大膽自信。在大學時,表兄讀了尼采哲學、而當時蘭達還沒听說過,他給她一本尼采的書并預言:“這個人的作品你應該看,因為他与你的主意很合拍”。蘭達16歲進列宁格勒大學,1924年19歲畢業時獲歷史學學位,在她21歲赴芝加哥作兩周訪問前,做博物館導游。然后她与家人永遠道別,再也不打算回去。她說:“我那時把美國看作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有個人位置的國家。”
  蘭達抵達紐約時不懂英語,也沒帶什么東西,只有通過母親變賣手飾后買的一台打字机和一些衣服。有趣的是,這位富有創見性的俄國移民選擇艾恩取代她的名字愛麗莎(或愛麗絲),而根据打字活字邏輯從姓雷明頓·蘭達中取出自己的姓。在到達芝加哥后几個月,蘭達搬到好萊塢,以在電影業中謀到表演寫劇本的職業。她遇見了漂亮的年輕演員弗蘭克·奧考諾,在1929年与他結婚,与奧考諾的羅曼關系,很大程度上基于她即將到期的簽證,她的婚姻擺平了移民官員,于1931年准許她成為美國公民。他們婚姻關系長達50年,他成為她的朋友、知己和編輯,但她從沒有隨她的姓。她一直希望成為杰出作家,決定保住自己的姓來作為未來的證明,即使這是一個打字机上的縮名。
  蘭達在1933年寫作并完成了第一個劇本《庇檐傳奇》,于1934年在百老匯上演過一段時間,這刺激蘭達寫第一部小說《我們這些生命》,于1936年由麥克米蘭公司出版,這是她第一部反對极權國家和那些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的作品。接著蘭達又開始寫第一部偉大小說《本源》,她花了4年才完成,那時,這位工作狂常常一連30個小時坐在打字机旁,不吃不睡。
  哈沃德·洛克是《本源》中的主人公,也成為蘭達闡述自己哲學的主要渠道。洛克是她第一位英雄,被刻化成“理想的人”,小說是善惡之間的決斗,洛克代表“善”,官僚机构是“惡”。蘭達的丈夫,在《本源》成為轟動性小說后告訴記者,“她极其坦誠…她從不奇怪自己將成功,問題在于要花多長時間”。時間并不長,到了1943年,《本源》得到許多重要評論家的贊揚,并稱這是可觀的成就。1943年5月,《紐約時代》書評稱她是“偉大作品的作家”,具有“奇妙和机智的頭腦,构思壯觀、巧妙、作品犀利的能力”。此書在1945年26次列為全國最暢銷書,蘭達被約請為加利·考伯主演的影片寫劇本。她開始踏上成功之路。

  職業歷史

  蘭達在圣彼得堡還是個少女時,便已開始寫《國歌》,此書最后于1938年出版,因為她知道像這种“保護自我主義”的小說在布爾什維克的俄國是無法完成和出版的,她等到1926年到美國以后才完成它。剛到美國時,蘭達先當臨時場記,為西西爾·B.德米勒寫劇本,在大蕭條時又去當女招待,常常當秘書。在她寫兩部立足于主觀主義哲學思想基礎上的偉大小說時,她又常常以自由撰稿來支付日常開銷,蘭達的作品有《我們這些生命》(1936)、《國歌》(1938)、《本源》(1943)、《阿特拉斯聳肩》(1957)、《為了新理性》(1961)、《自私的美德》(1964)和《哲學——誰需要它?》(1982),這七本書在過去40年里銷出近3000万冊。在《本源》出版后,文學評倫家勞林·博雷特評論說:“有思想的好作品現在難得出現,這是我所知道的由一位美國婦女寫成的唯一一部有思想內容的好小說”。后來《花花公子》雜志在1964年寫道:“艾恩·蘭達……是當今美國最富盛名,最具理性思想的名字”。
  蘭達的兩部作品現在已被作為精典之作,而在當初,專家和出版商都曾拒絕出版,他們認為《本源》和《阿特拉斯聳肩》“太理性化”和“不會有很大市場”。有12家出版商拒絕出版,他們認為書中觀點太多,沒有故事情節,鮑伯斯·麥利爾公司在不抱什么希望的情況下還是出版了它。《本源》在以后10年中銷售400万冊,成為精典傳世之作,好萊塢最后將這拍成電影,由加利·考伯主演哈羅德·洛克——一位維護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的主人公。蘭達所受教育是世界由法律和种族操縱,這注定要讓人成為被利他主義和享樂主義支配的平庸的動物,這兩部作品的目的就是揭示共產主義是創造性和革新人物的致敵,用洛克的話來說:“我們所處的這一世界是無法讓自己生活的世界”。書中洛克這一形象始終是個反傳統性的理想典型人物,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書中這13位杰出女性。
  蘭達于1946年《阿特拉斯聳肩》中,以啟示性的主題“誰是約翰·戈特”寫成第一主題,又在以后的12年中試圖通過哲學意味的對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書出版后有關約翰·戈特的著名廣播稿花了兩年才寫成,總字數達50万(我們這本書只有17.5万字)。蘭達有其獨一無二的風格,她絕不允許出版社對她的對話稿刪除一個字,她會問:“你會刪除《圣經》內容嗎?”書中的英雄是真正的“人的思想”,這一思想貫穿在主人公約翰·戈特身上,他實際上是蘭達的另一個自我。《阿特拉斯聳肩》主要致力于“維護資本主義道德”追求“理性”。蘭達傳播著使書中13位婦女成為偉人的同樣的信條,“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達到自己所能夠或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思維到的程度才決定他將達到的高度”。
  《阿特拉斯聳肩》更像史詩神話,而不像小說,它揭示了群体社會哲學性錯誤。約翰·戈特是人類創造精神的集中体現,這從他的話語中看得再清楚也沒有了:“我將絕不為另一個人活著,也不要求別人為我活著”。戈特与此相似的舉動是在沙堆上畫出一個巨大的美元符號聲稱:“我們正走回到世界”。蘭達鄙視利他主義和享樂主義,以下述精辟論述闡述尼采的“超人”概念,“強者必操縱,弱者必消亡”。她把“超人”的所有完美品格都注入到約翰·戈特身上,他是“頑強的理性”、“堅固的自尊”和“無情的現實主義”的化身,談到資本主義時,戈特說:“沒有相似的成就,沒有集体的創造,一個偉大發現的每一步發展,都留下它始創人的名字一過去不曾有集体成就,現在也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不存在集体智慧”。《阿特拉斯聳肩》与妥斯陀也夫斯基《罪与罰》,一樣也成為精典哲學小說,自1957年來,它已銷出500多万冊,現在每年銷量仍達10万冊。
  在取得《阿特拉斯聳肩》這一巨大成就后,蘭達在接下去的時間里維護和宣傳主觀主義哲學信條,《艾恩·蘭達書信》持續几年宣傳主觀主義哲學思想。現在哲學課程中也用蘭達的書作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方面的教科書。蘭達對社會和資本主義起著巨大影響,她對柏林牆消亡所起的作用可能超過世上所有政治家和官僚机构的力量。紐約市的內森尼爾·布蘭登研究院是主觀主義哲學的中心,阿蘭·格林斯潘是60年代畢業的25000名學生中最有名的。格林斯潘成為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和吉洛德·福特的經濟顧問,現在是聯邦儲備委員會的主席。蘭達自己在六、七十年代成為許多大學校園的客座講師,在哈佛、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闡述主觀主義哲學。

  气質:直覺—思維型

  艾恩·蘭達具有宏觀眼光的獨立气質和工作狂風格,她是內向、直覺—思維气質個性,她的普羅米修斯气質常被心理學家測試個性中作為描述創造、革新個性行為的典型。蘭達被看作自己信仰的教條者,在与不具才能者相處時甚至傲慢清高。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個遁世者,急不可耐地爬上頂峰。她在1967年和1968年三次在喬尼·卡森節目中露面,成為NBC深夜節目收到信件最多的人。馬克·沃拉斯曾不愿采訪蘭達,因為她是個讓人難對付的采訪對像。蘭達答應采訪的條件很苛刻:要保證她單獨受采訪,內容不被剪輯,不提問引自她敵人的話語的問題,否則她便不接受采訪。沃拉斯說她的采訪組被她誘人的個性迷住了,當他和同事進行預訪時,“他們都喜歡上她了”。
  蘭達從不對任何事支吾其辭,她是個真正的反叛者,不斷責罵自由主義:“知識是御用課堂的寄生物”。她稱自己最喜歡的當代作家米基·斯設萊尼是真正的道德家,他的人物黑白分明,絕不會是灰色的,“我對灰色不感興趣”,她對人的看法也如此。蘭達极其超脫,對許多問題很重視。在70年代末丈夫去世后獨自生活的情況下,她還是個工作狂,听听古典音樂,以解放者的姿態探討她的哲學。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檢查你的嚴密,觀察你的含義”,顯示了她對生活和哲學的嚴密和邏輯方法。蘭達的律師觀察概括了她的個性:“与蘭達相處無异于讀了思維運用的博士后課程……她的洞悉力和才華如此明亮,我想任何人都無法熄滅它,《本源》便是艾恩·蘭達”(B·布蘭登,1962)。
  蘭達是亞里士多德迷,采用他的格言:“虛构比歷史更具有哲學重要性,因為歷史只是以本來面貌重現事實,而虛构卻以它們可能有和應該有的面貌顯現出來”。蘭達一生中反對女權主義,而認為男人更优越,但她認為《阿特拉斯聳肩》中黛格尼·泰格特是“理想的女性”,她認為愛不是一种自我犧牲,而是“對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最深刻的肯定,那是為了你自己的幸福才需要有個你愛的人,這是你能付給那個人的最大的贊賞和貢獻”。蘭達認為自己在14歲時就是個無神論者,她在日記中寫道:

    首先沒有理由相信上帝,因為這种信仰沒有依据。其次,上帝這個概
  念是對人的侮辱和貶低——這意味著最高境界無法被人類所達到,說明他
  是低等生物,只能對自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頂禮膜拜。

  艾恩·蘭達的個性气質与凱瑟琳大帝、愛因斯坦、愛迪生、畢加索和書中大部分女領袖一樣;她具有普羅米修斯精神,不管別人贊同還是反對她的信仰,她的哲學觀決定著她。用她話來說,她“是把人看作一個英雄個体,以自我幸福作為生活的道德准則,以富有成果的業績作為最高貴的行動,以理性為自己唯一的主宰”。

  家庭/事業兩分法

  艾恩·蘭達于20年代与一位艱苦奮斗的演員弗蘭克·奧考納結婚,“因為他是如此英俊”,他是她潛意識中深深崇拜的那种主人公形象的体現,她希望生活在主人公周圍,而奧考納是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好萊塢人物。他比她大6歲,婚姻使她輕而易舉地得到永久簽證,并在1931年成為正式公民,她后來說,她舉行了槍聲下的婚禮,山姆大叔正持槍以待。奧考納成為她終生的編輯和知音,盡管她到50年代中已与內森尼爾·布蘭登保持了13年的戀情。
  在布蘭登還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加拿大籍學生時,他被《本源》迷住了,蘭達成為他的老師,布蘭登崇拜蘭達,他們倆關系越來越密切,1954年,這种師生關系演變成感情上和實質上的戀情。据內森尼爾的妻子芭芭拉·布蘭登說,蘭達這位徹底的理性思維女性,請布蘭登妻子和他一起出面,以對這一感情危机作出一個理性而明智的決定,蘭達說服他們相信這种戀情是哲學上所謂的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理性相悅型性欲交流”。布蘭登比蘭達小25歲,他崇拜她,是她作品和哲學的忠實信徒,蘭達把他倆的戀情看作兩個同源靈魂的性釋放,更确切地說,是她即將完成小說《阿特拉斯聳肩》的一种隱喻場景,艾恩是黛格尼·泰格特,而內森尼爾是約翰·戈特,他們的幻想將在資本主義的心髒——曼哈頓中以真實的生活演繹出來。內森尼爾的妻子對傳記作家談起蘭達:“艾恩從不喜歡生活于現實或愛上現實,這在艾恩的夢想世界中是一個危險或怪誕,甚至与布蘭登發生關系時也不例外”。
  布蘭登成為蘭達的戀人、知己和主觀主義哲學衣缽的繼承人,他畢生致力于傳播這一信條。他創辦《主觀主義者簡報》,進行世界范圍的哲學交流,他出版《艾恩·蘭達書信集》,闡述資本主義,布蘭登是傳播主觀主義哲學的最重要人物,這一思想最后成為意志自由主義政党的綱領。1958年,布蘭登愛上了一位更年輕的婦女,准備理智地与蘭達分手,她那時已63歲,而他只有38歲,而蘭達把他的這种拒絕看作對真理的否定,潛意識中,她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她年齡引起的。蘭達憤憤不平,再也沒和布蘭登說過一句話。
  蘭達的事業优先于她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她從沒考慮要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她把生育年齡全部用于完成她畢生的夢想,寫作本源。不久,到了1946年,她寫了《誰是約翰·戈特?》——她那時已41歲——她一刻不停地完成這一挑戰。弗蘭克·奧考納是她的支持,追隨她走在這條生活道路上。艾恩·蘭達犧牲一切實現儿童時夢想:她的俄國家庭,她丈夫和她的母親天性。她會說這是個很小的代价,因為她已實現了童年的野心,創造出在文學和哲學世界中將流芳百世的精典作品中的“超人”形象。

  生活危机

  在9歲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蘭達一家几乎喪命于入侵德國軍隊魔爪下,蘭達深受打擊。3年以后,她12歲,隨著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推進,混亂變成一場災難,攫取了父親的生意,舉家离鄉背井,從圣彼得堡逃到克里米亞半島的奧迪莎,在旅途中,他們險遭半路搶劫匪徒的毒手。全家3年后又回到圣彼得堡,卻發現共產主義者的專政鐵拳已掌握了所有商業和工業,全家膽戰心惊,惶惶不可終日地生活在布爾什維克專政下,他們靠過去儲蓄度日。共產主義者的口號“人人必須為國家”印入這位早熟少年的心靈,她從這一時刻起便發誓要向世界顯示“國家應該為人人”,而不是倒過來。像哥達·梅一樣,蘭達從來沒忘記自己生活中這一恐怖的場景。心理學家最近已發現在危机型環境中會發生超級學習,在這种狀態下人處于昏迷的狀態。看來這些早年危机,使蘭達將所有恐怖事件与共產主義相聯系,推動她畢生致力于摧毀將任何事置于國家控制之中。她后來說:“我開始明白政治是一個道德事件,我反對任何政府任何社會、任何權力將任何事情強加在任何人頭上”。
  蘭達是個“极其孤獨的少年”,生活很不快活,她是個嚴肅庄重的孩子,對豪俠奇士冒險壯舉感興趣。她不喜歡母親,盡管是她為她弄好去美國的簽證。她崇拜父親,但与他又不親近,因為他常常不在,起先由于生意奔波,后來又是逃避俄國革命。蘭達的內省質气使她到書本中尋找想像的天堂,維克多·雨果是她的偶像,其次是妥斯陀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這些偉大作家為蘭達提供能逃遁到更美好世界中去的想像的主人公。蘭達最后于1926年逃到了美國,當在艾麗絲鳥下船,望著雄偉大都市中的摩天大樓,她說:“這是我生活中崇拜的一切事情的標志”。

  宏觀的視野和直覺成功

  蘭達的宏觀視野和直覺思維個性使她取得巨大成就。她用自己几乎不會講的語言寫出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史詩小說,她之所以取得這一成就,是因為她從沒有丟失童年的目標,致力于將英雄變成社會中偉大的哲學代言人,哈沃德·洛克成為個人主義的完美代表,約翰·戈特則代表著理性。用蘭達的話說:“《阿特拉斯聳肩》是懸念故事,不是關于謀殺人命的懸案,是關于人的精神的謀殺——重生”。蘭達認為《本源》的基礎是“理想的人物”。她的气質賦予她看重生活中可能性和机遇的力量,這使她鄙視任何形式的否定成份,尤其是与利他主義、享樂主義和集体主義相聯系的平淡無奇。蘭達對于英雄和超越生活人物的想往,不僅來源于童年生活,也与她生活的宏觀視野有關,她常以整体觀看待世界,以創建性作為正确的核心。冒風險和革新是她的偶像,這在《阿特拉斯聳》中的約翰·戈特的論文中有簡洁明确的表述:

    在任何理性努力領域中創造新觀念的人——發現新知識的人——永遠
  是人類文明的慈善家。……与他所耗費的精神能量相比,那些創造新發明
  的人只得到了极小部分的物質回報,不管他贏得了多少財富,贏得了多少
  錢財,都是微不足道的回報。

  這段話是對非凡的創業、創造和和革新活動在哲學上和人格上的闡述,蘭達的普羅米修斯精神与她的哲學信條相一致,都從以下這句話中概括出來:“我斷言,任何將成功稱為幸運的人,從來不曾有所成就,也不具備一絲一毫成就所必需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這句話是直覺思維型,以宏觀右腦方式看待生活者的本質,這种精神气質是所有偉大成就所必備的,對生活中所有偉大成就者,無論男女都是關鍵因素。

  小結

  艾恩·蘭達引起大多數自由主義者和知識分子的嘲笑和厭惡,她深切感到世界是“黑白分明,不是灰色——非善即惡——也不存在什么判斷標准,決定你選擇你知道是惡的東西”。調和從不出現在她的詞語中。哲學家喜歡她或憎恨她,而大多數人從不接受她的觀點。文學界從不曾承認她,但她書的銷量超過那些否認她的權威們。當然沒有人會以冷漠的態度談到蘭達。這位創業界的完美代表“對長達2500年的文化傳統提出了挑戰”,結果必然引起大多數宗教、政治体制和經濟觀念的震蕩不安。一蘭達深信個人冒風險的自由,是那些樂于冒險改變現存事態方法的人的代表。這就是創造天才、創業和革新活動的本質,艾恩·蘭達是取得這些領域成就所需要的哲學觀和气質的精髓代表。
  蘭達于1982年3月8日在她熱愛的紐約市去世。《紐約時代》寫道:“艾恩·蘭達躺在她自己選擇的標志旁邊——一個六英尺大的美元符號”。如果蘭達多活8年,便能目睹可惡的柏林牆的倒塌,共產党在俄國的消亡,他的受啟發的自私由此將能完全實現。艾恩·蘭達注定成為歷史上資本主義体制哲學的最強音,不亞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作用,她的《阿特拉斯聳肩》也會与馬克思的截然不同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共產党宣言》相媲美。
  艾恩·蘭達是個完美的“創造天才”,她模仿自己的偶像凱瑟琳大帝,她在小時候說:“我覺得我就像凱瑟琳”。在55歲時,她說:“你听著,我仍然在等待這一天”,取得凱瑟琳一樣的成就。我相信,歷史也會對艾恩·蘭達作出不亞于凱瑟琳的評价,她是真正偉大的俄國女性,勇于改變世界,并有膽魄走出這一步去實現它。

           艾麗莎·羅森伯姆(艾恩·蘭達)
             作家,資本主義哲學家

  出生:1905年5月2日,彼得堡;死亡:1982年3月6日,紐約市
  主導品格:宏觀視野/直覺—思維者
  宗教信仰:無神論者(猶太父親)
  座右銘:“人是一個英雄人物,以自己的幸福作為生活的道德准則,以實質性的成就作為最高貴的行動,以理性為自己唯一的主宰”,“檢查你的前提,考察你的含義”。
  哲學觀:“形而上學=主觀現實;認識論=理性;倫理觀=自我利益;政治家=資本主義,為人們創建受啟發的自私。
  綽號:“本源者”
  創造/革新:主觀主義哲學和意志自由主義政党原則
  產品/貢獻:8本書,最著名的是《本源》和《阿特拉斯聳肩》
  成功:首部哲學史詩形式小說:《阿特拉斯聳肩》
  自我描述:“我是英雄崇拜者、“黛格妮(《阿特拉斯聳肩》女主人公)是去除所有可能缺點的我自己”,14歲起是堅定的無神論者。
  孩次序數:長女,有兩個妹妹娜塔娜,艾麗娜
  童年遷居:艾恩8歲時,全家逃离布爾什維克,從圣彼得堡遷到奧德莎,她14歲時又回到圣彼得堡,到瑞士、法國和倫敦旅行,21歲時獨自來到美國。
  父親職業:自我奮斗者,猶太商人(化學商),失敗的作家,在艾恩年幼時与她討論政治哲學。
  良師:凱瑟琳大帝,一位自主、獨立的母親
  儿童時培養:在個人主義濃厚,不信教的家庭中長大;恨母親愛父親,絕對獨立,早熟。
  正規教育:5歲時自學看書寫字,恨學校(比老師懂得多),到私人學校,1924年19歲時從列宁格勒大學畢業。
  生活危机:9歲時經歷一戰,12歲時布爾什維克革命,少年時几乎餓死,美國大蕭條時失業。
  婚姻/戀情;与弗蘭克·奧考納結婚(1929),50年代与內森尼爾·布蘭登發生戀情。
  風險傾向:以尊嚴和認可冒險,堅持不懈反對政府,陳規和知識
  气質:內向—直覺型—思維—判斷者,古羅米修斯气質
  行為:叛逆獨立性,急躁、傲慢、教條式幻想家
  事業与家庭;為理想主義犧牲家庭
  自尊:小時候不斷被人表場為聰明、善辯、早熟而建立起來,通過理性思維建立尊嚴。
  嗜好:哲學和政治的理性辯論和對話。
  英雄偶像:凱瑟琳大帝,塞勒斯(法國小說男主人公),亞里士多德,尼采,維克多·雨果,妥斯陀耶夫斯基
  榮譽:1963年劉易斯和克拉克學院名譽博士,被意志自由主義政党和《理性》雜志奉為自由的個人主義的女神。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