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同往日一樣,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以晨禱開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天的活動。他坐如蓮花,背靠牆壁,同親友們一起喃喃地吟誦印度教圣歌——《薄伽梵歌》。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星期五早晨,甘地選擇了全書十八篇中的前兩篇: 生而死亡不可移, 死而复生不可移, 生死輪回不可移, 勸君莫要徒傷悲。 晨禱之后,摩奴攙扶甘地來到作為工作室的小房間。他坐在矮小的桌前,吩咐摩奴為他哼唱他特別喜歡的基督教贊美歌:“不管你是否勞累,兄弟啊!你不要停下腳步!” ※ ※ ※ 維斯努·卡卡雷在供詞中繼續說道: “按照事先約定,清晨七點鐘,我和阿卜提來到游客飯店內的六號房間內与納圖拉姆碰頭。納圖拉姆已經醒來,我們一起聊天、喝茶和飲用咖啡。我們互相逗趣取樂,熱烈討論。驀然間,我們三人變得嚴肅起來。大家突然意識到,几小時后,納圖拉姆將要刺殺甘地,但無論是他和我們兩人,大家對如何下手尚無任何主意。我們必須制訂一項行動計划。 我們深信,馬丹拉爾放置的炸彈爆炸后,比爾拉寓所一定會變成一座戒備森嚴的堡壘,警察肯定會搜查出席祈禱會的信徒,查看他們是否隨身攜帶武器。因而,我們必須想個辦法,以便安全地將手槍帶進會場。 我們三人思索良久,最后納圖拉姆說他有個主意:首先我們去尋找一位流動攝像師,向他購買一架大型照相机、一只三腳架和一個黑色罩布,然后把手槍藏在相机內。納切拉姆把照相机放置在甘地的麥克風前面,隨后鑽進黑色罩布。這樣,他可以冷靜自若地向甘地開槍射擊。 商定好后,我們立即出發去尋找流動攝像師。在离火車站不遠的地方,我們找到了一位照相師。但是,經過仔細查看攝影机后,阿卜提認為,我們的主意不太理想。當時,人們已經不再使用這种相机。一般來說,一位名副其實的攝影師,往往使用德國或者美國制造的小型照相机。 于是我們回到了飯店的房間,打算另想其他辦法。阿卜提建議使用穆斯林婦女們上街時佩帶的罩紗。當時,不少穆斯林經常出席甘地舉行的祈禱會,因為他是他們的救命恩人。此外,女信徒們往往站在前几排,這樣,納圖拉姆完全可能用槍口頂著甘地射擊。大伙為這個妙計感到興奮。我們旋即到市場購買了一件特大號罩紗,然后送給了納圖拉姆。 納圖拉姆佩帶上罩紗后,立即意識到此法欠妥。‘我無法拔槍射擊。在刺殺甘地之前,我會穿著這件女人長衫被人抓獲,我將終生感到悔恨,’納圖拉姆說道。 時間緊迫,必須當机立斷。我們白白地喪失了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現在距動手時刻僅僅有六個鐘頭時間,然而我們仍然束手無策。最后,阿卜提對納圖拉姆說道:‘最簡單的辦法往往是最好的辦法。’他建議納圖拉姆身穿一件土黃色軍裝,當時在新德里城,不少退役軍人身著這种衣服。在祈禱會場的入口處,一名軍人被搜查的可能性較小。土黃色的襯衫又寬又大,足以藏匿一支手槍。由于沒有其他良策,我們只好采用這個辦法。我們又一次返回市場,在一位舊貨商那里購買了一件軍裝。 從市場出來后,我們再—次來到了攝影師那里,剛才我們几乎要買下他的相机。在這里,我們在個人感情方面干了一件蠢事:我們三人合影留念; 隨后,我們回到納圖拉姆的房間休息片刻,同時研究行動方案的細節問題。我們決定,納圖拉姆首先單獨潛入比爾拉寓所,數分鐘后,阿卜提和我与他在那里接頭。刺殺甘地時,我們兩人分別站在納圖拉姆的身旁。這樣,如果有人力圖阻撓破坏,我們兩人可以把他推向一邊,确保納圖拉姆准确射擊。 清算房錢的時間到了。納圖拉姆在彈夾里裝上七發子彈,然后把手槍插入腰帶上。我們一起离開了飯店。 我們來到了火車站的候車大廳,然后坐下來消磨時間,一直等待到動身時机。納圖拉姆突然說,他很想吃點花生。吃點花生不是反复無常的行為。我們對納圖拉姆怀有深厚的情誼,他本來可以向我們提出任何要求。他准備犧牲自己,我們一定要使他心滿意足。 阿卜提站起身來去尋找花生。他過了好大一會才回來,抱怨說他在偌大的德里城未能找到一顆花生。‘假如弄點檟如樹果仁或者巴旦杏仁怎么樣?’阿卜提問道。納圖拉姆皺了皺眉頭,‘你給我找點花生仁!’ 我們無論如何要使納圖拉姆高興,于是阿卜提又起身去尋找花生。過了很長時間,阿卜提滿面喜色地回來了,雙手捧著一個圓錐形紙袋,里面裝滿了花生仁。納圖拉姆津津有味地吃將起來。當他把花生吃得一干二淨時,動身的時刻已來到。我們商定首先在比爾拉寺廟停留片刻。阿卜提和我打算到廟內祈求神靈。 納圖拉姆對這類事情不成興趣。他走進寺院后面的花園內等候我們,花園距小叢樹林不遠,我們曾在那里試驗過手槍。 在圣殿的門檻前,我們脫下鞋,然后赤著雙腳走進去。穿過大門后,我們輕擊大鐘,告知諸神,我們前來這里求福。我們首先在印度教徒崇拜的吉祥女神面前默禱,然后來到了毀滅女神時母的祭台前,祈求她為我們顯靈降福。我們雙手合十,默默跪拜在時母女神的像前。隨后,我們在她的腳下敬獻上數枚錢幣。同時,我們也送給婆羅門祭司几枚錢幣,他送給我們一個盛有亞穆納河圣水的水罐,水面上漂浮著片片花瓣。我們把花瓣放到時母女神的腳上,祈求她保佑我們的行動計划圓滿成功。最后,我們用亞穆納河的圣水浸濕我們的眼睛。 我們在花園內找到了納圖拉姆。他立在印度民族英雄、偉大的武士西瓦吉的塑像前。納圖拉姆問我們是否看到諸神顯靈,我們作了肯定答复,然后他對我們說道,‘我也目睹了諸神顯圣。’” ※ ※ ※ 納圖拉姆·戈德森所說的顯靈,實際上是一幅浮雕在圓形石柱上的偉大武士的人頭像,是他曾經把莫臥儿王朝的奧朗則布皇帝的軍隊驅赶出浦那的山岭地帶。正是在西瓦吉及其建立大印度帝國夢想的激勵下,納圖拉姆·戈德森即將犯下罪行。 在花園內,三名密謀分子踱來踱去。過了一會,阿卜提看了看手表,時針正好指向四點三十分。 “納切拉姆,時間到啦。”阿卜提說道。 納圖拉姆看了一眼阿卜提的手表,目光良久地注視著兩位伙伴,然后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微微彎身向他們致意。 “兄弟們,我們后會有期。” 卡卡雷目送納圖拉姆·戈德森,他沉著地走下比爾拉廟宇的台階,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找到了一輛輕便馬車,坐在車夫的身邊,頭也不回地前去會見印度民族之父。 ※ ※ ※ “兄弟啊!你不要停下腳步!”甘地忠于摩奴唱的這首贊美歌的迭句,度過了繁忙的一天。現在圣雄的体重有所增加,他可以無需他人攙扶散一會步,他身邊的人為此感到异常高興。這件事說明,甘地的体力正在逐漸恢复,諸神仍然有重任將委托于他。 這一天,甘地接待了很多客人。現在,最令人頭疼的談話正在進行,交談者是圣雄的老戰友友拉布貝·帕泰爾。二十年來,這位斗士培育了國大党,后來迫使土邦王公們將他們的王國与新生的印度合并。帕泰爾執拗不馴,注重實際,而尼赫魯是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因而兩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爭議。帕泰爾剛剛向尼赫魯政府提出辭呈,辭職書的副本放在甘地的桌子上。絕食前不久,甘地曾和蒙巴頓一起研究過他們兩人的紛爭問題。當時,總督敦促圣雄,希望他勸阻帕泰爾不要辭職。“您無論如何不能讓帕泰爾辭職,同樣也不能放走尼赫魯。印度需要他們兩位,他們必須學會如何在一起共事。”蒙巴頓對甘地說道. 甘地剛剛說服帕泰爾,希望他改變原來的打算。這樣,他的兩位戰友——帕泰爾和尼赫魯——,不久便可能會坐在他的草褥周圍,一勞永逸地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論和分歧問題。討論過程中,阿巴為甘地送來了晚餐,一碗山羊奶、一碗蔬菜汁和几個桔子。甘地用完粗茶淡飯后,立即吩咐給他拿來紡車。他一邊繼續和帕泰爾談話,一邊手不停頓地搖動古老的木制工具——他向世人進行教誨的象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甘地仍然遵循一貫指導他的行動准則:“吃飯而不勞動,如同偷竊。” 屋子外面,刺客們已混入前來參加祈禱會的人群當中。納圖拉姆抵達五分鐘后,阿卜提和卡卡雷乘坐一輛輕便馬車也來到了比爾拉寓所。 ※ ※ ※ 維斯努·卡卡雷在供詞中繼續說: “我們順利地進入比爾拉寓所,頓時如釋重負,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警衛人員增加了,但是沒有搜查任何進入寓所的人。据此我們推測,納圖拉姆進來時沒有遇到任何麻煩。我們向草坪走去,在人群中發現了納圖拉姆。他神態安詳,情緒很好。不言而喻,我們沒有相互打招呼。信徒們稀稀拉拉地分散在草坪上,快五點鐘時,他們開始逐漸聚集起來。這時,阿卜提和我分別站在納圖拉姆的身邊。我們沒有和他說話,也沒有看他一眼。此時此刻,納圖拉姆全神貫注,完全把我們忘到九霄云外。 按照原來制定的行動計划,甘地一俟登上平台時,納圖拉姆應立即開槍射擊。為了使他万無一失,我們利用人們把視線集中到平台上的時刻,乘机溜進站在右邊的人群中間。這樣,納圖拉姆的手槍与圣雄甘地之間的距离,大概僅有十多米遠。我暗暗估量這段距离,焦慮不安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納圖拉姆能夠擊中目標嗎?’他不是—名神槍手,也不是一名优秀射手。他開槍時是否會因手發抖而擊不中目標?我小心翼翼地用眼偷偷打量著他。納圖拉姆目光遠視,面無表情,神態自若。我看了看手表。圣雄甘地已經姍姍來遲了。我心中納悶,神經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 ※ ※ 摩奴和阿巴同樣也感到神經緊張。此刻,她們的手表指針指向十七點零十分,然而甘地仍然繼續在和帕泰爾談話。他一向對失約深惡痛絕,尤其不能容忍出席祈禱會的信徒們等待自己。但是,由于他和帕泰爾討論的語气非常嚴肅,因而任何人不敢打斷他的談話。摩奴無可奈何,最后示意甘地看看手表。甘地掏出挂在腰帶上的英格索爾老表,然后猛然站起身來。“哎呀!請您原諒我。我已經耽誤了与神的約會。”甘地對帕泰爾說道。 甘地來到了院子,平日陪送他的人員早已等候在那里。今天,這支人數不多的行列中少了兩名成員。往日,年輕的女醫生蘇悉拉·納耶爾通常走在甘地的前面,至今她尚未從巴基斯坦回來。此外,接替傷風感冒的警察局副局長的警官,今天也沒有出現在甘地的身邊。由于市政部門的職員們計划明天舉行罷工,他突然被召回到警察局指揮部。 像平日晚課一樣,摩奴手里拿著圣雄的痰盂、眼鏡和反省錄。她和阿巴分別站在甘地的兩邊。甘地親切地把手臂支撐在“拐杖”上,然后動身來到晚禱會場。 為了節省時間,甘地沒有像平日那樣繞過院子,而是徑直穿過院子來到會場。一路上,他絮絮叨叨地責怪兩位少女,抱怨她們沒有提醒他注意時間。 “我為什么需要看表呢?我指望你們提醒我注意時間。你們知道,我決不允許自己遲到一分鐘。” 甘地來到通往草坪的四級石頭台階時,口里仍然不停地低聲埋怨兩位少女。信徒們已經聚集在草坪上等候甘地。這天下午,天气晴朗宜人。當圣雄出現在信徒們面前時,晚霞在他的面部撒下一層金色光芒。甘地從侄孫女的肩上把雙手收回來,然后獨自一人走上台階,雙手合十地頻頻向信徒們致意。頓時,卡卡雷听到人群中發出一片充滿崇敬之情的聲音:“圣父,圣父”。 維斯努·卡卡雷后來回憶說: “這時,我把身体轉向右邊,我看到納圖拉姆也轉向這邊。突然,我們發現,站在我們前面的人向兩邊散開,以便為甘地一行讓出一條通道。圣雄甘地走在行列的前面。在這一剎那間,納圖拉姆的雙手放在衣服口袋內。后來他伸出左手,而右手仍然放在口袋內,緊緊握著那支手槍,然后用拇指打開了手槍的保險卡槽。 納圖拉姆頃刻間下定了決心。現在刺殺甘地的時刻已經到來。他剛剛看到,天公作美,—個比原來想象要好得多的絕好机會來到了。他只需向前邁出兩步,站在狹窄通道內前面。兩步僅僅需要三秒鐘時間。下手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几乎可以說是件下意識動作。但是,最嚴峻的時刻,是拔槍射擊,邁出确保刺殺万無一失的第一步。” 這時,摩奴突然看到一個人從人群中擠出來,“他身材肥胖,身穿一件土黃色軍裝”。 卡卡雷一直注視著納圖拉姆。他供認說: “我看到納圖拉姆從右口袋內掏出手槍,盡量把武器藏在手心里,然后向圣雄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謝他為國家作出貢獻。當納圖拉姆距我們兩米遠時,他徑直胡圣父甘地的對面走去,我看到他手里緊緊握著手槍,身体微微向前彎曲,口中低聲說道,‘圣父甘地,您好。’” 摩奴以為此人想要撫摸甘地的腳,于是伸手禮貌地將他推開。 “兄弟,巴布已經遲到了二十分鐘。”摩奴說道。 納圖拉姆·戈德森猛然推開摩奴,手里揮舞著貝雷塔手槍。他緊緊扣動手槍扳机,用槍口頂著赤裸的胸膛一連放了三槍。 當摩奴俯身去拾落在地上的眼鏡和反省錄時,她听到了第一響槍聲,于是急忙站起身來,這時她看到,敬愛的巴布仍然雙手合十,好似他想邁出最后一步,向前來參加晚禱會的信徒們致意。殷紅的血液漸漸染紅了洁白的土布拖地。“主啊!”甘地喃喃而道,隨后徐徐倒在草地上,雙手始終保持著生命最后一息的合十姿勢,好像以此向刺客敬獻禮物和表示致意。拖地一角的凹陷處淤積了一大片鮮血,摩奴看到那只破舊英格索爾怀表躺在那里,時針正好指向五點十七分。十個月前,甘地曾為這只怀表被人偷走而難過落淚。 ※ ※ ※ 路易斯·蒙巴頓騎馬散步回來時,獲悉甘地遇刺身亡的噩耗。同成千上万名印度人即將提出的問題一樣,他的第一句話首先涉及一個必須立即予以答复的問題: “凶手是誰?是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 在總督的宮殿內,眼下任何人尚不清楚究竟誰是凶手。 數分鐘后,在新聞專員阿倫·坎貝爾·約翰遜的陪同下,路易斯·蒙巴頓來到了比爾拉寓所。 比爾拉寓所的大門前聚集了很多人。正當海軍上將吃力地在人群中擠出一條路時,突然一個滿面怒气的人聲嘶力竭地叫嚷道: “是一名穆斯林槍殺了圣父甘地!” 人群頓時鴉雀無聲。蒙巴頓也停下了腳步。 “您簡直發瘋了!您要知道,正是一位印度教徒槍殺了圣維甘地!”蒙巴頓大聲地叫喊道。 “何以見得?”阿倫·坎貝爾·約翰遜神情愕然地向蒙巴頓問道。 “天曉得。”蒙巴頓回答道:“但是,如果凶手是位穆斯林,印度必將經歷一場世界迄今尚未經歷的大屠殺。” 和蒙巴頓一樣,在場的絕大多數人怀著同樣焦慮不安的心情,印度廣播電台台長為此采取一項特別決定:嚴禁立即播發甘地逝世的不幸消息,繼續播送正常節目。 在此期間,軍隊和警察負責人指示部隊在印度全國處于戒備狀態。 十八時正,即甘地遇刺身亡四十三分鐘后,印度人民從一項公報中獲悉,為他們帶來自由的人已經与世長辭。公報的每一個字經過審慎推敲: “圣雄甘地于今天下午十七時十七分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刺客是位印度教徒。” 印度逃脫了一場大屠殺,現在它只有在內心深處痛苦地哭泣。 ※ ※ ※ 甘地被抬進了房間,數分鐘前,他曾在這里手搖紡車。人們把他放在臥榻上,阿巴在血跡斑斑的拖地上覆蓋上被子。人們開始收拾甘地的惟一財產:木紡車、他剛才走向刺客時穿的那雙拖鞋、三只小猴雕像、一本《薄伽梵歌》、一只怀表、一個痰盂和他從耶拉維達監獄帶回來的紀念物——一個金屬洗臉盆。 路易斯·蒙巴頓來到現場時,房間內已經擠滿了人。尼赫魯面色慘白,蹲在地上,背靠牆壁,漂亮的面孔上眼淚縱橫。帕泰爾坐在尼赫魯的身邊,對他來說,剛才的意外事件好像是一聲晴天霹靂,他默默地凝視著眼前那位剛剛离開他的人。一陣單調的柔和聲音籠罩著整個房間。原來,圣雄周圍的婦女們勉強忍住眼淚和悲痛.開始吟誦《薄伽梵歌》經文。房間內點燃了數盞油燈,在搖曳的燈火照耀下,裹尸布變成了金黃色的光環。香燭靜悄悄地燃燒著,散發出陣陣檀香木和麝香的芳香。 摩奴默默地流著眼淚,不時用手親切地撫摸親愛的巴布的前額。 圣雄的臉色安詳自若。据蒙巴頓說,他的面部表情從未像現在這樣平靜。總督接過盛有玫瑰花瓣的杯子,在死者身上撒下片片花瓣,表示印度最后一任副王向摧毀他的曾祖母創建的帝國的人敬獻的禮物。頓時落英繽紛,面對此情此景,蒙巴頓勳爵感触良多。 “圣雄甘地將在人類歷史上与釋迦牟尼和耶穌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在內心暗自思忖。 隨后,蒙巴頓來到尼赫魯和帕泰爾的面前,把手分別放在他們的肩上,然后神情庄嚴地說道: “你們兩人知道,我是多么喜歡圣父甘地。現在,請允許我告訴你們,在我与圣雄最后一次會晤時,他向我透露了他看到你們兩人不和的痛苦心情,而你們兩人正是他的老戰友,是他最喜歡并欽佩的人。你們知道他當時是怎么說的嗎?他說:‘現在,他們兩人最听從您的意見,而不听我的勸告。請您不遺余力地使他們兩人言歸于好。’” 這就是圣父甘地晚年的心愿。蒙巴頓最后說道:“如果你們紀念他的神圣方式正像你們的悲痛所表示的那樣,那么你們必須忘記分歧,相互擁抱。” 尼赫魯和帕泰爾深受感動,不知所措,兩人慢慢地向對方走去,然后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在這极度悲傷和深切哀悼的時刻,蒙巴頓明白,他必須為將他置于總督職位的國家效勞盡職。他親自負責安排印度之父的葬禮活動。 征求尼赫魯和帕泰爾的贊同后,蒙巴頓建議采用防腐香料保存甘地的遺体,然后放置在專用列車上周游印度全國各地,以便圣雄忠心愛戴和全心全意效勞的人民能夠瞻仰他的遺容。 普雅雷拉爾·納亞爾就此透露說,圣雄生前曾明确表示,他謝世二十四小時之后,遺体將按照印度教的習俗進行火化。 “在這种情況下,”蒙巴頓說道:“惟有軍隊能夠控制舉行葬禮時的局面,因為明天新德里街頭上聚集的群眾人數將會是史無前例的。” 尼赫魯和帕泰爾神情沮喪地相互注視著對方。非暴力主義的先知由軍人們送往火葬場,難道這不是讓他再一次受難嗎? 蒙巴頓安慰尼赫魯和帕泰爾說,甘地生前對軍人們的嚴密紀律表示欽佩。如果他活著的話,他決不會反對軍隊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根本任務。 尼赫魯和帕泰爾最后終于接受了蒙巴頓的建議。蒙巴頓立即發布命令,然后返回來和尼赫魯繼續交談。 “您需向全國發表講話,因為人民現在需要您為他們指引道路。” “這不可能。”尼赫魯悲歎道:“我現在极度哀痛,不知道說些什么好。” “您的心靈會告訴您如何講話,上帝將會給您出主意。” ※ ※ ※ 印度全國以象征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悲痛之情。生前,甘地宣布在全國舉行哀悼日,帶領人民走上爭取獨立的道路,現在,印度人民沉浸在另一個哀悼日的痛苦沉默之中,隆重悼念他离開人世間。在一望無垠的平原上,你難以看到印度夜晚傳統的煙靄——家家戶戶煮飯燒水時的縷縷炊煙——從各城鎮的茅屋上空徐徐升騰。這天晚上,在廣闊的印度半島上,沒有人家燒水煮飯,以示悼念圣雄甘地。 孟買變成了一座鬼城。從馬拉巴爾谷地豪華住宅區到帕雷爾貧民窟,整座城市沉浸在寂靜之中,只有收音机不間斷地播送甘地生前喜歡听的贊美歌:“主啊!”和“當我看到你那感人心怀的十字架”。在印度門戶的建筑物前,一人高聲呼喊道:“我愿隨圣父甘地一道去!”隨即縱身跳入大海。數十名其他印度人也相繼投海。听到甘地去世的消息后,數十名印度人當即頹然昏倒,不省人事。在加爾各答一望無際的馬伊丹沙漠不遠的地方,一位沙陀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然后走街串巷,一邊不停頓地悲歎道,“圣雄業已涅槃,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在全國各地,商店、咖啡館、餐廳、影院和各种作坊紛紛關門停業。在巴基斯坦,數百万婦女們打碎了戴在手上的玻璃手鐲,以傳統的方式表達她們的痛不欲生的心情。 但是,憤怒有時往往代替了哀痛。在浦那城,警察不得不設立警戒線,保護《印度民族報》的社址。在孟買城,一千多名群眾擁入沙瓦迦爾的住所。在其他城市,義憤填膺的群眾搗毀了极端主義政党——印度教大會的辦事机构。 朗吉特·拉爾是位來自查特普爾的農夫。八月十五日那天,他帶領全家來到新德里參加慶祝印度獨立的活動。他從農業部贈送給他的村庄的收音机里獲悉甘地去世的消息.然后立即和查特普爾的三千名居民以及周圍村庄的農民上路,一起赶到他們獲得自由的地方,沉痛悼念為他們帶來自由的人。正如蒙巴頓所料,從凌晨起,人群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涌向首都。 ※ ※ ※ 圣雄的遺体安放在比爾拉寓所一層樓的平台上,上面撒滿玫瑰和茉莉花瓣。五盞油燈環頭而立,象征自然界的四大組成部分——火、水、空气和土地,以及將它們連為一体的陽光。靈床傾斜向下,以便印度人民能夠最后一次瞻仰圣雄的遺容。 數小時來,成千上万群眾擁擁擠擠,亂作一團,爭先恐后地要求与他們的救命恩人永別。昔日,他們為了維護圣雄的事業,冒著英國警察的棍棒奮勇前進;今朝,為了一睹他那令人崇敬的面容,他們無視比爾拉寓所警衛人員的警棍。數千名群眾混入甘地遇難的院子,爭相采擷每一朵鮮花和每一把芳草,以此作為珍貴的永恒紀念。 在新德里城的另一隅,一位身心交瘁的人來到了印度廣播電台的麥克風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悲痛至极,肝腸欲斷,最后終于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向全國發表了如下講話: “我們生命中的光輝消逝了,整個國家沉浸在黑暗之中。我們敬愛的首領,我們稱之為巴布和國父的人离開了我們。我剛才說光輝消逝了,不,我說錯了,因為照射在這一國土上的光輝,并非普通的光芒。 千年之后,它將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世人仍將看到這燦爛的光輝,因為它將為所有人帶來慰藉。這光所包含的意義,遠遠超過目前的范圍。它代表生命和永恒的真理,為我們指引正确的道路,保護我們避免誤入歧途,帶領我們的古老國家走向自由。” ※ ※ ※ 尼赫魯所說的光輝,既是屬于印度,也是屬于世界各國的。唁電雪片似地紛紛從世界各地飛往新德里城。 在英國,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任何事件從未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在倫敦街頭,人們爭相傳閱關于甘地逝世的號外,各家報紙很快被搶購一空。喬治六世國王、克萊門特·艾德禮首相、甘地的宿敵溫斯頓·丘吉爾、坎塔伯雷大主教以及數千名其他英國人,紛紛對圣雄遇難一事表示慰問。不言而喻,感人至深的表示莫過于愛爾蘭戲劇家喬治·肖伯納的慰問。甘地曾于一九三一年在倫敦會見過他。肖伯納在唁電中說:甘地遇刺一事表明,“作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是多么危險”。 喬治·皮杜爾總理代表法國,對甘地不幸逝世表示哀悼。他在唁電中指出:“所有相信人類博愛的人,將永遠為甘地逝世傷心地哭泣。”甘地的第一號政敵筒·斯馬茨元帥從南非拍來唁電,他不得不承認說:“全人類的巨擘剛剛离開了人世。”在梵蒂岡,教皇庇護十二世盛贊甘地是“和平事業的捍衛者和基督教徒的朋友”。中國人、印度尼西亞人和其他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廣大人民對亞洲獨立運動的先鋒的去世感到震惊。在華盛頓,哈里·杜魯門總統指出:“全世界同印度一起悲哀地哭泣。” 在莫斯科,難以計數的群眾來到印度使館,在印度駐蘇聯首任大使、尼赫魯的妹妹V·L·潘迪特女士設置的吊唁簿上簽名,對甘地去世表示哀悼。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在慰問電中寫道,“面對死亡,一切爭論已不复存在,因為甘地是印度教派空前的最偉大人物之一。”當真納的一位同僚鼓足勇气指出,甘地的影響遠遠超過他所屬的教派范圍時,穆斯林領導人表示不同意這种看法。半個月前,為了維護印度穆斯林的安全,拯救巴基斯坦岌岌可危的財政局勢,甘地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顧,然而真納對此無動于衷。 “不,同往日—樣,他只不過是一位偉大的印度教徒。”真納駁斥對方說。 不言而喻,印度有幸向圣雄致以感人肺腑的敬意。《印度斯坦旗報》用通欄標題表達了這种心情。這家報紙的頭版全部套黑,以特大號字發表了一封簡短的唁電,表明這一事件引起的巨大反響: “圣父甘地被他自己的人民殺害了,為了解放他們,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受難發生在星期五,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前,耶穌也在這一天被判處了极刑。圣父,寬恕我們吧!” ※ ※ ※ 午夜之后,圣雄的遺体從比爾拉寓所的平台上移了下來。直至凌晨,它再次屬于和甘地一起度過清苦生活的人:侄孫女摩奴和阿巴、秘書普雅雷拉爾·納西爾、儿子拉姆達斯和迪瓦達斯、以及為數不多的門徒。甘地一生的最后一年,這些信徒們和他朝夕相處,同甘共苦。 按照印度教的正規傳統習俗,摩奴和阿巴在甘地臥室的大理石地面上撒下牛糞,然后在上面放置靈床。兩位少女在甘地的儿子的幫助下,為死者洗了身体,然后用圣雄的一位親友紡織的土布喪尸布纏包了遺体,最后把遺体放置在舖有土布床單的靈床上。一位婆羅門祭司在死者的胸前涂抹一層檀香膏沫和藏紅花花粉,摩奴在他的額上點了一個吉祥點。阿巴和摩奴用月桂樹葉在甘地的頭部周圍組成了“唵,羅”1字樣,然后用花瓣在腳下組成神圣的“摩”字音節。此刻是凌晨三時三十分,甘地生前往往在這個時刻起床晨禱。親友們坐在遺体周圍,低聲唱起長別贊美歌: -------- 1這里指羅摩神。 “你身入黃土吧,因為你与大地結為一体;你淨洗身体,穿上新衣吧。你一去不回還。”贊美歌聲聲悲切,不時被哽咽聲打斷。 巴布的遺体歸還給在寓所外面焦急不安地等候著的人群之前,親友們為他作了最后一番打扮。他們知道,甘地生前极端厭惡為死者佩帶花環的風俗。迪瓦達斯于是在父親的頸項周圍放置一只用棉花團制作的簡朴項鏈,棉花球同他那天下午紡線時用的棉花團一樣,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將佩帶著這件惟一裝飾物走向冥間。 ※ ※ ※ 整整一夜,印度人民從四面八方過來,向他們的瑪哈德瑪表示哀悼。號啕聲、嗚咽聲和哭泣聲惊天動地,響徹街區上空。黎明時刻,靈床再次移到平台上。圣雄甘地面色安詳,受傷的胸部覆蓋著鮮花,向他的親愛的人民最后告別。 上午十一時許,靈床放置在軍車上。軍車將穿過沉浸在悲愴气氛中的首都,然后來到甘地在人世間的最終目的地——拉杰加特火葬場。這里距亞穆納河不遠,是火化歷代國王的場所。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淚流滿面,兩眼紅腫,他和瓦拉布貝·帕泰爾一起幫助摩奴和阿巴完成葬儀的最后准備工作。他們在遺体上覆蓋白紅兩色的布單,象征死者毫無憾意地走向冥間。隨后,他們為國父走向火葬場時蓋上极為榮耀的外衣:獨立印度的紅、白、綠三色國旗。 印度軍隊司令羅伊·布克將軍,負責指揮葬禮儀式。這位英國爵士視察了葬禮行列。具有尖刻諷刺意味的是,這是他第二次親自安排莫漢達斯·甘地的葬禮活動。一九四二年,這位不屈不撓的瘦小漢子進行聞名于世的二十一天絕食,以頑強的意志与死神搏斗,當時正是羅伊·布克負責為他准備后事。 為了尊重甘地厭惡現代机械化的思想,載運遺体的平板柩車不使用發動机作為動力,而由三軍的二百五十名士兵用四條長麻繩牽引。 英國將軍一聲令下,送葬隊伍徐徐移動,穿過聚集在比爾拉寓所前的黑壓壓人群。送葬行列以四輛裝甲車和總督衛隊的一個騎兵隊為前導,象征路易斯·蒙巴頓向英國長期凌辱的人表示哀悼。有史以來,副王古老衛隊的騎兵們第一次向一位印度人致敬軍禮。靈車過后,人群海潮似地涌上來,跟隨在送葬行列的后面,他們當中有政府各部部長、出賣苦力的人、各土邦王公、清洁工人、各省省督和佩帶面紗的穆斯林婦女。他們代表印度的不同种姓、不同教派、不同种族和不同膚色的群眾,所有人都沉浸在悲傷的痛苦之中。 在通往亞德納河的長達八公里的路上,到處撒滿玫瑰花和茉莉花;到處是人山人海,人行道上、河堤上、樹枝上、窗戶口、房屋頂和電線杆上,數十万印度人等候瞻仰圣雄的遺容。 農夫朗吉特·拉爾緊緊抓住路燈杆,站在那里等候送葬隊伍到來。昨天晚上,他赶了整整一夜的路程。當送葬行列緩緩來到他的腳下時,他看到了那位名振寰宇的人的面孔,頓覺一股感激之情涌上心頭。“是他給我帶來了自由。”朗吉特·拉爾暗自說道。 阿倫·坎貝爾·約翰遜站在蒙巴頓宮殿的屋頂,遠遠望去,發覺帝國經常在那里舉行慶祝活動的聞名大道,此刻變成了人的海洋,他不禁陷入沉思:為擊敗大英帝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在去世之際享有的榮譽,遠遠超過歷屆副王的夢想”。蒼天也向他表示敬意。靈車途經市政府監獄的高大圍牆時,印度空軍的三架達科他式飛机撒下一片片玫瑰花瓣。印度的大救星曾在這里被關押過。 整整五個小時,長得望不見首尾的人流不斷增加送葬人。送葬隊伍來到了亞穆納河河濱廣場,火化遺体需用的木材已在磚石靈台上准備妥當,這時,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數十万名信徒,好像波濤洶涌的海水一樣向前擁擠。女攝影記者瑪格麗特·布爾凱·怀特凝觀看跟前的人群,不禁想道,“勿庸置疑,地球上從未聚集過如此眾多的人群。”她估計送葬隊伍多達一百万人。 在万頭攢動的海洋里,空軍部隊的士兵們組成一道圍牆,負責保護上百名各界知名人士的安全。路易斯·蒙巴頓的高大身影在柴堆前顯得尤為突出。 當圣雄的儿子和侄孫女將遺体抬過頭頂時,一股強大的人流猛然間向前推動。在勢不可擋的潮流的涌動下,站在前排的人几乎要被拋進火堆里。蒙巴頓意識到情況危險,于是吩咐各部部長、名人顯宦和各國使節后退二十余米。然后他和妻子首先坐在地上,同時示意大家也坐下來。 甘地的兩位儿子把遺体放置在檀香木柴堆上,按照印度教葬儀規定,頭部朝向北方。此刻已是下午四點鐘,必須行動迅速,以便陽光降福于軀体即將被焚燒的人。 此時此刻,人們沒命地向前擁擠。人人爭相撫摸一下裹尸布,敬獻一朵鮮花,或者向禁錮甘地的塵世間最后一座高大的樊籠上投放一片木材。由于長子遲遲未能赶來,圣雄的次子拉姆達斯負責主持火化儀式。他走上靈台,在弟弟迪瓦達斯的協助下,在父親的遺体上撒下牛奶、椰子油、樟腦精和焚尸使用的傳統粉末混合物。 路易斯·蒙巴頓凝視著他敬仰備至的人的遺体,頓覺一股悲痛激情向他襲來。“他好像正在沉睡,數秒鐘后,他將在熊熊的火焰里化為灰燼。”蒙巴頓暗自想道。 拉姆達斯圍繞遺体走了五圈,身穿藏紅色教袍的婆羅門祭司口中喃喃地吟誦經文。最后,拉姆達斯接過從万靈廟內的長明燈上點燃的圣火。圣雄之子將火把高擎過頭,然后伸向焚尸柴堆。當火舌開始吞噬檀香木時,一個聲音悲切地唱起吠陀祈禱經文: 你帶領我從夢想到現實, 從黑暗入光明, 從死亡到永生…… 繚繞的黑煙從柴堆上徐徐升騰,人群中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呼叫聲,所有人猛烈地向前仆去。帕梅拉·蒙巴頓看到,數十名婦女號啕大哭,哀聲震天,一面用手亂抓自己的頭發,一面扯破自己的紗麗,不顧一切地沖破警察和士兵們組成的警戒線,以圖實踐古老的殉葬風俗:遺孀跳進火化丈夫遺体的葬火堆中自盡。在后面人群的強大推動下,蒙巴頓和出席葬禮的各界知名人士,几乎被擁進火堆內陪葬。“我們坐在地上終算得救了,否則,大家可能和甘地一起活活被烈火燒死。”蒙巴頓后來回憶說。 忽然間,一股火柱瘋狂地沖向空中,劈啪作響的火浪吞噬著小山似的檀香木柴堆。一陣涼風掠過亞穆納河河濱,頓時火勢越來越旺,火頭越來越高。圣雄的安詳面孔漸漸在紅色的帷幕后面消失。 火愈燃愈烈,當紅閃閃的火焰与金紅色的彩霞交相輝映時,一百万信徒從內心深處迸發出震天動地的永別叫喊聲:“圣雄甘地升天去了!” 整整一夜,焚尸柴堆繼續燃燒著。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先知的骨灰前靜默志哀。他們當中有一位可怜的陌生人,本來他應該點燃葬火。他就是圣雄的長子哈利拉爾·甘地,一位窮途潦倒的酒徒,一位身染肺病的人。 赤紅色的火堆旁,另一位孤儿也守候在那里。隨著烈焰吞噬他的精神之父的軀体,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生涯中的一個時期業已結束。黎明時刻,他在依然發燙的骨灰前敬獻一束玫瑰花。 “巴布,這是我獻給你的鮮花。今天我尚可敬獻給你的骨灰,明天我到何處敬獻給你?”尼赫魯低聲喃喃說道。 ※ ※ ※ 遺体火化后的第十二天,圣雄甘地的骨灰撒在一條“注入大海的河流里。”拋撒骨灰儀式在距阿拉哈巴德不遠的地方舉行。這里是印度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藍色的亞穆納河与混濁的圣河——恒河——在這里匯聚,薩腊瓦斯蒂暗河也流經這里。在三條河流匯合處的普拉亞格,創造神梵天曾經舉行過盛大祭典儀式,亙古以來,三條河流的名字与印度歷史上遭受的不幸緊密連在一起。洶涌澎湃的波濤帶走了數百万默默無聞的印度人的骨灰,甘地生前曾与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現在,他猶如滄海一粟,即將永遠和他的人民的靈魂溶為一体。 盛裝甘地骨灰的銅罐,放置在由三等車廂組成的專用列車上,經過六百一十五公里旅行后,最后由新德里抵達阿拉哈巴德。沿途,數百万群眾紛紛從四面八方赶來,在鐵路沿線組成一道壯觀的人牆,向印度偉大的靈魂靜默志哀。在阿拉哈巴德車站,靈車載著骨灰罐,穿過難以計數的人群,來到了圣河之濱。印度軍隊的一輛水陸兩用軍車正在那里等候。尼赫魯、帕泰爾、圣雄的兩個儿子、摩奴、阿巴和數名親友分別站在骨灰罐的兩邊。三百万信徒聚集在岸邊,目送一艘白色小船徐徐离岸向江心漂去。 庄嚴的時刻到來了。人們唱起吠陀經文贊歌,數千只鈴鐺、鑼鼓和海螺頓時響聲大作,此呼彼應,与贊歌聲交織一起。這時,數十万名信徒額涂黑灰和檀香膏沫跳入河中,舉行規模壯觀的神秘圣餐儀式。他們紛紛在水中投入數不清的椰子殼和用紙制作的小船,上面滿載鮮花、水果、牛奶和一縷縷頭發,然后喝下人間天堂的三口河水。 小船抵達圣河的匯合處后,拉姆達斯·甘地用恒河水和神牛奶灌滿盛裝父親骨灰的銅罐,然后輕輕地搖了搖。這時,坐在船上的其他人喃喃地吟誦起永別經: “呵!神圣的靈魂,愿你乘風乘火,一路平安……愿條條江河伴隨你,愿你在天堂造福于塵世生靈。” 歌聲過后,拉姆達斯·甘地已經慢慢地把骨灰撒向川流不息的水中。一條條灰色粉末慢慢漂浮擴散,沿著船体順流而下,船上的人在上面撤下一把把玫瑰花瓣。 漂浮著的鮮花、骨灰和牛奶隨波逐流,然后在河流匯合處的漩渦內打了几個圈圈,最后向水天相連的遠方漂去。莫漢達斯·甘地的骨灰完成了一位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后一次神圣無比的朝圣,順著浩瀚無邊的大海浮向遠方,經歷了不朽的恒河与万古永存的大洋連接在一起的神秘莫測的時刻。甘地的靈魂逃脫塵世間的“黑暗”,將和天國中的神靈結為一体。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