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難以忘卻的昆明


  在昆明,沒有誰能說出春天是從哪朵花開始的。
  听鶯橋邊的垂柳,似乎每天都換一茬葉子,永遠是翠綠中透著新鮮的鵝黃。季節的嬗變,只有從天空的色澤中才能感覺出來。早春的天空,玻璃那樣青,如一層薄薄的卵殼,畫家的調色板上調不出那种顏色。云,如絲如縷,總是挂在天空的邊角上,如果你不注意,一定誤以為是誰挂在那儿的一張网片。
  天气好的時候,看遠處的金馬山和碧雞山,山也帶著水的意韻,迷蒙飄忽,云夢沼沼。兩三聲鵬鴣,仿佛從水里傳來,淡遠了一脈蒼蒼茫茫的記憶。
  1938年1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來到昆明后,借住在翠湖巡律街前市長的宅院里。与他們毗鄰的還有張莫若夫婦。出門不遠就是阮堤,散步時,穿過听鶯橋,便是海心亭,亭中有聯云:“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閒了,与明月對飲兩三。”逃難的人可沒有這份閒情逸致。梁思成由于脊椎病复發,背部肌肉痙攣,即使穿了那件從未离身的鐵背心,也難以站起身子。發作厲害的時候,他痛得晝夜不能入睡,醫生診斷,說是扁桃体化膿引起的,于是切除了扁桃体,但又引發了牙周炎,滿口的牙也給拔掉了,只能躺在一張帆布床上。醫生讓他找點簡單的事情做,可以分散注意力,免得服用過量止痛藥引起中毒,于是他就找了件舊毛衣來拆。過了一段時間,能下床走動了,林徽因便攙起他,到翠湖邊散步。有時,他們也約了張奚若夫婦在湖邊走一走。
  不久,楊振聲、沈從文、蕭乾也結伴來到了昆明。他們住在离林徽因、梁思成不遠的北門街,蔡鍔發動反袁戰爭時在云南的舊居。這是一棟极平凡的小房子,斑駁陸离的瓷磚上,有“宣統二年造”字樣,院子里有兩株合抱大的尤利加樹。過了一段儿,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帶了兩個孩子,也繞道香港,經越南河內來到昆明;楊振聲的女儿和儿子也來到這里,組成一個臨時大家庭,外加金岳霖和他養的那只漂亮、雄壯的大公雞。
  朱自清等一群朋友到昆明后,住處离他們也不算太遠,大家見面的机會多起來,很快又恢复了北平文化小圈子的鬧熱。然而他們聚會的地方,更多是在林徽因家里,隔几天他們便去林徽因家吃下午茶。大家一起談文學、談戰局。談累了的時候,大家便去李公朴開的北門書店逛逛,或去順城街老城牆腳邊排檔上品嘗風味小吃。
  那時,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在昆明航校,經常帶一群同學到家里來玩。舅舅來了,是兩個孩子的節日。舅舅給他們做飛机模型,還帶來黃燦燦的子彈殼做的哨子。他們最喜歡舅舅講戰斗故事。蕭乾來了,听得比孩子們還入迷,那些故事,不是林恒肚子里編出來的,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早他一兩年畢業的兄弟,而且他也即將畢業,很快要成為那些英雄故事的主人公了。蕭乾被深深激動著。每到這時,林徽因便鼓勵他把這些故事寫出來。不久,蕭乾寫出了那篇在當時文壇頗有反響的《劉粹剛之死》。
  這段日子,記錄在林徽因當時寫下的几首詩中。這個時期林徽因的作品,大都是紀事性的。如《對北門街園子》:
  別說你寂寞;大樹拱立,
  草花爛漫,一個園子永遠
  睡著;沒有腳步的走響。
  你樹梢盤著飛鳥,每早云天,
  吻你額前,每晚你留下對話,
  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陽。
  那個永遠睡著的園子,總是一班儿文友的腳步踏進它的夢境。園中有一石桌,三五石凳,逛完了北門書店,他們就買些瓜子、話梅到這片幽靜之處聊天,繼續著剛才的話題。從這里可以看到西山最美的夕陽。還有她寫的《茶舖》:
  這是立体的构畫,
  描在這里許多樣臉
  在順城腳的茶舖里
  隱隱起喧騰聲一片。
  各种的姿勢,生活
  刻畫著不同的方面:
  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
  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
  老的,慈祥的面紋,
  年輕的,靈活的眼睛,
  都暫要時間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扰亂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賺回小把安靜,
  夜晚回家,還有遠路,
  白天,誰有工夫閒著看云影?
  不都為著真的口渴
  四面窗開著,喝茶,
  翹起膝蓋的是疲乏,
  赤著臂膀好同鄉鄰閒話。
  也為了放下扁擔同肩背
  向命運喘息,倚著牆,
  每晚靠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是立体的构畫
  設色在小生活旁邊,
  蔭涼南瓜棚下茶舖,
  熱鬧照樣的又過了一天。
  那個茶舖,給予林徽因的記憶永遠是溫暖而新鮮的,花上一角錢,可以買到一碗香香的米線。主人是一位瑤族大媽,對北平來的几位客人,總是特別熱情,他們吃到的米線往往是最好的。有時,還給他們端上一盤爆炒黃鱔絲,或一盤新鮮的田螺。在這里也能吃到“戀愛豆腐果”,那其實是一种油炸米豆腐小風味,有戀人來買這种小食品,茶舖主人便多多地放辣椒末,据說越辣二人的感情越深。因此,他們總是慫恿沈從文和張兆和、蕭乾和“小樹葉”吃“戀愛豆腐果”。張兆和和“小樹葉”不堪那火一樣的辣,咽下一口,眼淚全冒出來了。大家便一塊起哄:“全吃光啊,吃不光感情就不深!”
  林徽因家的鄰居,是一位從四川來的做白鐵活的張大爹,他有60多歲年紀,背深深地駝著,他喜歡喝很烈的苞谷酒,臉總是紅紅的。林徽因經常帶了寶寶和小弟,去張大爹臨街的小樓前看他做的手藝,一張白鐵板,在他手里剪剪敲敲,三下兩下,就出來一只漂亮的小水壺。林徽因《小樓》一詩,寫下了她當時咸受:
  張大爹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
  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
  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
  矮檐上長點草,也結過小瓜,
  破石子路在樓前,無人种花,
  是老壇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塵垢列出許多風趣的零亂。
  但張大爹走過,不吟詠它好;
  大爹自己(上年紀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著杖常到隔壁沽酒,
  宁愿過橋,土堤去看新柳!
  7月,蕭乾接到了胡霖從香港發來的電報,去年停刊的《大公報》現已在香港籌備复刊,計划在“8·13”一周年之際出复刊號,請蕭乾速速赶往香港,重操舊業。
  興致勃勃的蕭乾,接到電報便和“小樹葉”一起跑到林徽因家,林徽因、梁思成也很高興,說了許多鼓勵的話,來寬慰“、樹葉”。
  臨行前几天,蕭乾四處向朋友辭行、約稿。人還未走,就風風火火地投入了工作。林徽因對蕭乾的熱情非常贊賞。
  蕭乾走后,林徽因對他的工作經常寫信給予鼓勵和支持。
  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昆明不久,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也先后來了。
  在北平時,營造學社已有普查全國古建筑的設想,現在營造學社的几個骨干都到了昆明,梁思成和林徽因便設想把大家組織起來,恢复營造學社的工作,對江南地區的古建筑進行考察。為了籌措經費,梁思成曾給中美庚款基金會周詒春寫過信,詢問能否得到補助。周詒春复信說,只要有梁思成和劉敦楨,基金會便承認營造學社,可以繼續給補助。正好劉敦楨從湖南新宁老家來了信,愿到昆明來。這樣,營造學社西南小分隊就組建起來了。
  1939年初,明淨的春城天空也不再安宁,日本人的飛机不斷來騷扰,空襲的警報一響,大家便攜家帶口出外躲避。昆明文化圈的朋友和營造學社的同仁,紛紛搬到鄉下。沈從文一家去了呈貢縣的龍街。林徽因、梁思成一家隨營造學社搬到郊區龍泉鎮的麥地村。
  學社的辦公地址設在麥地村一個舊尼姑庵中,繪圖桌与菩薩們共處一殿,只用麻布拉了一道帳子。林徽因一家住在大殿旁一間半泥土舖地的小屋里,屋子潮得可以浸出水來,只好在地上撒些石灰。學社的其他成員和眷屬也都住在這座尼姑庵中。
  這一年秋天,梁思成的病經過治療和林徽因的細心照顧,已基本复原,便和劉敦楨帶上莫宗江、陳明達,開始了對云南、四川、陝西、西康等36個縣的為期半年的古建筑考察。林徽因負責留守和整理資料。
  1940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設計并親手建造了龍泉鎮3間住房和1間廚房。這座小屋,座落在村邊開洼地的邊上,背靠高高的堤壩,上面長著一排筆直的松樹,南風吹來,野花散發出清新的香气,暫短的平靜仿佛又回到往昔的生活。
  老金在他們的住房盡頭加了一間耳房,算是他的居室,他每天早上到聯大授課,晚上赶回來居住,好不辛苦。錢端升等一班儿朋友也在這里建了房子,大家都為這“喬遷之喜”感到自豪,因為從一塊木板,一個釘子,到每一塊磚頭,都浸透著他們的辛苦和汗水。此時,北總布胡同時期文化沙龍的歡樂,又得以在這里重聚。
  林徽因、梁思成為建造這三間住房,花盡了所有的積蓄,這個家的經濟能力,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恰在此時,費正清夫婦寄來一張為林徽因治病的支票,才算付清了建房欠下的債務。
  林徽因每天起床后便清掃院庭,做飯洗衣,在這段恬靜而鬧熱的日子里,她不僅沒有得到很好休息,反而比以前更加繁忙了。
  3月的大理,是翅膀的季節。
  蒼山洱海怀抱中的蝴蝶泉,正是一年一度的蝴蝶會,好像一個世界的蝴蝶都集中在這里。空中是翅膀的云朵,地下是蝴蝶的花樹,爭奇斗艷的彩蝶,在湖面上,在花叢中,追逐飛舞,天上地下,充盈著翅膀和色彩的律動。
  林徽因帶著寶寶和小弟穿行在翅膀飛動的世界里,孩子們目不暇接,看得已經發呆了。
  3月15日,是白族傳統的三月節。這是大理最熱鬧的時候,13省的客商云集這里,游人如織,沿街搭起十里長棚,名土特產琳琅滿目,有白藥、虫草、普洱茶、楊林肥酒、松香、象牙芒果、宣威火腿、鄧川乳扇、屏邊蜡染、阿昌“戶撒刀”等。
  三月節是愛的節日。漂漂亮亮的白族青年男女,匯集到蝴蝶泉邊。姑娘們多是白上衣,紅坎肩,黑絲絨領褂,下著藍色或白色寬褲。小伙子則多是白衣白褲,上穿一件黑坎肩。
  月亮升起來的時候,蝴蝶泉成了歌的世界,歌的海洋。那优美的對口山歌和白族調,讓林徽因听得如醉如痴。姑娘和小伙子對歌都是即興發揮,充滿著智慧,情深意摯。蝴蝶樓邊那個最漂亮的姑娘和那個最英俊小伙子的對歌,很自然地吸引了眾多的青年男女:
  女 阿哥啊,想你好像是想月。
  男 說合拉吆,對合拉。
  女 我把實話告訴你,
  挂你好像月挂星。
  男 阿妹啊,挂你好似針挂線。
  女 你不說吆,我曉得。
  男 你听小哥告訴你,
  想你好像線穿針。
  女 說合拉吆,對合拉。
  男 小親妹啊,相交要像長流水。
  女 噢呵呵,說合了,噢呵呵。
  男 你听小哥說給你,
  細水長流不斷根。
  女 小親哥啊,
  相交好像山中松樹千年綠。
  男 喚呵呵,阿哥也是這么說。
  女 我把實話告訴你,
  莫像河邊垂柳一時青。
  歌聲唱了一整夜,林徽因記了滿滿的一本。
  大西南的民風民俗,陶冶著林徽因的藝術情感。她對這里的一切都發生了濃厚興趣,她不僅考察了當地的民居,畫了許多圖紙,而且對民族工藝也一往情深。
  麥地村有一座燒制陶器的土窯,能燒制出很精美的陶罐,林徽因迫切地想去看一看,當地鄉親們告訴她,燒窯的技術傳男不傳女,女人進作坊被看作是不吉利的事。林徽因花了不少錢,終于買通了進門這一關。一進作坊,林徽因看到那個制坯子的師傅是個老年人,他把一團熟韌的泥放在轉盤上,輪盤轉動起來,老師傅眯著眼睛,用手漫不經意的一捋就出來一個精美的造型。林徽因脫口叫起來:“美极啦,就要這個!”
  老師傅眯著眼睛,頭也不抬,臉上毫無表情。又一個美麗的造型出現了。林徽因焦急地等待著,可是老師傅仍舊不肯停下來,似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雙骨節粗大的手上。
  老師傅終于停下來了。抬頭對林徽因笑笑,把他的作品從轉盤上取下來,那是一只精美的花盆。
  林徽因感覺到,她目睹了一顆泥土的靈魂被塑造的全過程,那靈魂在一雙手上醒著,并因此獲得了骨骼和血肉,這才是藝術的質朴和本真。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