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三章 比翼雙飛鳥




  李商隱到涇源受到王家特殊歡迎,全家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李商隱和王家七小姐舉行訂婚儀式。正月初五,舉行結婚儀式。
  這速度之快,在王家七個姑娘出嫁中,可推之為最。又是在娘家結婚,如同招贅,亦可為最。在涇源府,“二最”被傳為美談。
  老岳翁王茂元手捻胡須,笑眯眯地看著這對新人慢慢步入洞房,連連點頭。商隱是新中進士,是朝野聞名的才子;七姑娘是自己最為喜愛的小女儿,生得嬌艷美麗,稱為佳人當屬無愧。佳人配才子,可謂天生一對,地造一雙。
  “夫人,七個女儿七個女婿,以老夫之見,這最后一對,最為般配,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你別說,七姑娘真好眼力,自己選的女婿,我看比她几個姐姐的都好。
  李夫人坐在他身邊,撇著嘴,瞪了丈夫一眼,道:
  “你小聲點,畏之和小六子在那邊會听見的。你這樣偏愛,他們會不高興的。”
  王茂元向右邊瞅了一眼,見韓畏之和六姑娘不知說句什么話,正笑個不停,搖搖頭,道:
  “畏之也不錯,也是新中進士,但是,比商隱的才學,略遜一籌。”
  “他可是你挑選的。才學差一籌?當初有那么多新進士,為什么要選他?我看比商隱強。你看商隱那身子骨,病病懨懨的,還不愿意多說話,呆頭呆腦。畏之身体多棒,多爽快,嘴甜著哪,張口一個媽,閉口一個娘。這輩子我只生這么兩個姑娘,還沒有一個男孩子叫我媽媽喊我娘哩,真喜歡人。”
  “我的那些儿子,不都叫你媽嗎?”
  “那可不一樣。我就喜歡畏之喊媽叫娘的聲音,爽爽快快,甜甜蜜蜜,真喜人。”
  “商隱叫得不好听?真是的!”
  “商隱叫的就是不中听,干干巴巴,半天才吐出一個字:
  ‘媽’!”
  “那你為什么把女儿嫁給他?”
  “不同意行嗎?看那死丫頭,沒有父母之命,就跟他眉來眼去,寫情詩,傳情書。在洛陽,我們都不在家,不知道這死丫頭瘋成什么樣子!到涇源之后,又尋死覓活的,我不同意能行嗎?气死我啦!”
  李氏是王茂元的最小的一個妾,生了兩個女儿,排行第六第七,小名稱呼“小六子”和“七丫頭”。對于七丫頭不听她的話,背地私下跟商隱要好,并堅決要嫁給商隱,李氏心里一直耿耿不滿意。
  李商隱是個极為敏感之人,來到涇源不久,就看出來了。他是個自尊心极強的人,心里一直不宁靜。好在老岳父對自己极好,事事照顧,有時都讓畏之嫉妒。
  “不要生气。我要把他留在身邊。他的章奏寫得极好,曾得到彭陽公的真傳。我一個粗人,正需要這么個人幫幫我。”
  李商隱与七小姐進入洞房。七小姐坐在床邊,心里咚咚跳個不停,等待夫君揭去蓋頭。李商隱卻抓住愛妻的手,激動地道:
  “我像在做夢,像牛郎終于踏著鵲橋過了銀河,跟愛妻……”
  “夫君,七夕天上有星光嗎?洞房里有燭光嗎?”
  “有。七夕,滿天燦爛星光,洞房里當然有紅燭高照……”
  “不對吧!為什么賤妾看不見?”
  李商隱這才發現蓋頭沒揭,哈哈笑著,把愛妻擁到怀里。
  有講不完的情話,有說不盡的柔情蜜意。
  第二天,突然從京都傳來牛党中人楊嗣复被提升為宰輔。
  似有牛党卷土重來之勢。
  王茂元深知自己是李党中人,曾得到李德裕賞識重用。現在如果牛党一旦上台得勢,自己受到威脅事小,最堪憂慮的是商隱今年的釋褐試。吏部中有周墀和李回二位學士,都是李党中人,与自己交誼頗深,但到了中書省,一旦落入楊嗣复、李玨手中,那就很難說了。
  他沉吟半晌,把商隱叫到面前,親切地道:“商隱賢婿,新婚中,又當過年,本不該讓你辦公事。但是,楊嗣复升任宰輔,不可不草擬書狀,以表祝賀之意,所以想請你代勞揮筆為之,如何?”
  過去在令狐府,李商隱听說過這人的名字,仿佛曾与他見過一面。這人頗有才學,与恩師友善。現在得升宰輔,理當祝賀,所以欣然答應。回到自己書房,很快便寫成《為濮陽公上楊相公狀》,又檢看兩遍,奉呈岳父大人。
  王茂元接過狀書,非常高興,沒想到小女婿揮筆立成,才學如此宏富,前程定然無可限量。讀完狀書,不禁贊道:
  “賢婿,寫得好!有如此才學而不被重用,實乃朝廷一大損失。老夫他日上朝,一定鼎力相荐。噢!推荐人才,朝廷尚有成例,要回避親故。不過,我還有些世交,請他們援引,我看不成問題。”
  李商隱是希望岳父荐引的,但見他如此世故,講出自己難處,心里一陣黯然。舉荐賢才,不避親故,歷朝均有先例,岳父卻說要回避?那么,舉荐畏之年兄時,為什么沒有回避?
  算了!避親就讓他避親好啦,省得別人以為自己是為了得到岳父荐引,才娶他的女儿。
  王茂元忽見賢婿呆呆地想著什么,并沒有听自己的夸獎,心中不悅,認為對自己不尊重,不再多話,差人赶緊把狀書送進京城。


  過了正月十五日,李商隱怀著戀戀之情,离開新婚妻子,赶赴京城參加吏部釋褐試。
  臨別時,王茂元草書兩封信:給職方郎中兼判西銓的周墀一封,給吏部員外郎充任宏詞試官的李回一封,并命李商隱親自送去。
  李商隱本想拒絕,既然要避親,又何必寫信呢?但見岳父一臉嚴肅、鄭重神情,只好听之任之了。
  妻子把他送出城,叮囑道:“中与不中,都要盡快派人告知消息。切切記牢!”
  李商隱點點頭,揮手之間,見妻子用手捂著嘴,一雙杏仁眼滴下兩行淚珠儿,心中酸酸的,一勒韁繩把馬圈回,站在馬蹬上,道:
  “但能中選,立刻回來接你進京,勿急!”
  講完,兩腿一夾馬肚子,鞭馬向前沖去,登上了征途。
  殘冬時節,涇水波平浪靜,緩緩向東南流去,兩岸一片嫩綠,景色异常宜人。
  過了邠州,离開涇水向南,便進入山區。
  李商隱走在崎嶇山路,心緒依然未能平靜,對于前程,原本尚抱十足信心,但衣袋里裝上岳父大人的兩封信之后,卻又擔心起來。
  應進士試,需要干謁溫卷,已成為流俗,成為必然;沒想到應吏部的釋褐試,更需要托人情走后門,這仕途何等艱險!難道自己還要奔走十年嗎?仕途和這山路是一樣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呀!
  到了京城,在哪落腳呢?
  按理說,韓瞻居所最為合适,他是年兄又是連襟,還是好朋友。但是,過去自己到京都是吃住在令狐恩師家,如果此次到京不住恩師家,會不會讓別人認為,恩師仙逝,自己便遠离他家,另尋門戶?其中八郎肯定會這樣想,肯定會因此而不悅的。況且恩師臨終時還叮囑:“我視他如子,已經十年了。你們要親如手足,相互幫助。勿負我意。”
  李商隱終于決定去恩師家。
  進得院門,湘叔從里面迎出來,向左右看看,把他引進客房。
  每次來京都住恩師家客房的正室,好像這正室成了他專用的私房了。可是今日,湘叔卻把他引進西廂房北屋。
  他墊起腳向正室看看,里面并沒有人居住,好奇地剛想問,湘叔用手止住,搖搖頭。
  李商隱不明其意,進了西廂房北屋,迫不及待地問道:
  “湘叔,那正室有人住啦?”
  湘叔又搖搖頭,歎口气道:“八郎不讓你再來……唉!你娶王家七小姐的消息傳到京城后,八郎气得一連罵了你好几天!說你再來,就把你赶出去。所以我想你住在這儿,八郎不知道,就不會過問的。一旦知道了,我也好應付他。放心吧,就在這儿住。八郎正在晉昌坊買地,想另外再建一座宅院,整天忙著哩。”
  李商隱頗感奇怪,自己与王家小姐成婚,八郎何气之有?
  更不該謾罵自己,于是道:
  “結婚之事,是在涇源臨時決定的,沒能告知恩師家人,也沒跟兄弟們和您商量,是我之過錯,明日我向兄弟們請罪,好不好?”
  “不在此!不在于此!”原來商隱還蒙在鼓中,不知所以!
  湘叔急急地解釋道:“你不知道朝中大臣私結朋党嗎?”
  “知道一點。不過,李党的李德裕和牛党的牛僧孺已經不在朝廷,何談朋党?”
  “這你就不明白啦。他倆雖然遠离京城,不在朝中,但各党中人仍然在京,相互爭斗并沒結束。令狐公平時多与牛党中人來往,跟李宗閔等人關系尤密切。令狐公就是牛党中人。王茂元是令尊岳父,他結識的均是李党中人。李德裕非常賞識他的勇略,几經荐拔,官步青云。你原是令狐公的門生,現在是王茂元的女婿;你原來是牛党,現在跳到李党中,八郎能不罵你嗎?”
  李商隱這才恍然大悟:朋党斗爭,最恨背叛行為。自己無意之中,竟卷入党爭的漩渦之中,如何是好?他陷入沉思中。
  “去年你去涇源府,我曾提醒你要慎重考慮。當時以為你知道朝中党爭情形,會從党局出發,考慮婚事和入幕問題,所以沒有明白告誡你。如今木已成舟,只有好言向八郎解釋、告罪了。”
  “湘叔,我當時真的不知道岳父他是李党中人,也沒考慮朝中朋党關系,只以為他曾結交鄭注,鄭注已被殺,岳父又獻出家財,事情已經過去,哪里考慮他和恩師是對立的兩党中人呢!”
  “商隱,其中情形我知道,我也理解。當初如果不理解你和王家小姐已經真誠相愛,我會阻止你去涇源的。現在,你最好跟八郎好好講講。對!七郎正在家中休養,先去跟七郎說說,然后再找八郎。”
  李商隱有一种大禍臨頭之感,心里亂极了,向他最要好的朋友七郎說說,可能會好一些。


  听到李商隱去涇源跟王茂元家小姐結婚,事先沒說一聲,哪管透個信也好嘛!所以七郎很難過,年也沒過好,風痹症有些加重,一直在家里休養。
  李商隱跨進房門,七郎正仰躺床上,緊走几步,來到床邊,抓住七郎的手,道:
  “七哥,是小弟處事太急躁。結婚之事,本該跟兄弟們商量,都怪我不好。”
  七郎翻身坐起,滿眼的惱怒和气憤,當听到商隱的自責,漸漸陰云散了,反而覺得自己太不關心弟弟的終身大事,竟自疚道:
  “哪能怪你自己,賢弟,是愚兄之錯。去年我曾問過你跟女道姑、歌妓和一位小姐的交往。當時,你滿臉通紅,我也就沒有深問,是愚兄關心不夠。我听說王家七小姐很漂亮,知書達理,對不對?”
  李商隱見七郎這么快就原諒了自己,一塊石頭放了下來。七小姐當然很漂亮,但是現在不是說這些事的時候,笑了笑,道:
  “七哥,婚前,我真的不知道岳父是李党中人。如果知道,我絕對不會娶他家小姐,就是神仙下凡,也絕對不會的!七哥,請相信小弟。”
  七郎見商隱起誓發愿的誠懇樣子,覺得責怪他也沒有什么道理。況且,自己跟商隱頂多是兄弟、朋友,沒有干涉他選擇婚姻的權力,于是安慰道:
  “商隱賢弟,此事已成過去,不要再說吧。只要你覺得娶王家小姐好,別人怎么看,怎么議論,都不必管,不要往心里去。愚兄相信你的選擇,也祝賀你幸福。什么時候弟妹來京,一定給愚兄介紹認識認識。”
  李商隱覺得七郎這么輕易地理解了自己,很不放心,又有塊烏云漸漸移來,籠罩了心頭。
  七郎見商隱心情仍然不暢快,又安慰道:
  “不要管朝中朋党斗爭!我最恨結党營私,這是對圣上不忠的表現!家父生前也常為此事苦惱,几次想脫离朋党,但是,有些人是故交世交,不好斷然脫离關系。家父往往采取不歧視李党中人,用人和引荐人時,以才以賢不以朋党為取舍,所以在太和九年,朝廷大貶李宗閔、蕭浣、楊虞卿、李翰時,家父不僅未被貶放,反而以吏部尚書除左仆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不參与党爭,不卷入党爭中,做一個正直耿介的人,一切以國家朝政為重,不以一己之私為重,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商隱,我們應當做這樣的人!”
  “七兄,說得极是!小弟正是不想也不愿卷進党爭之中。小弟最敬佩的人,除了恩師之外,就是表叔安平公。他超然物外,不理睬朋党,不站在任何人一邊。在兗海幕府時,他常常講這些事,以此告誡當時的幕僚們。
  “七兄,說句心里話,小弟是相中王家小姐的賢惠、知情達理。早在洛陽時,他家住在崇讓里,与我家堂兄讓山是鄰居,我就認識她,并愛上她,常常給她寫詩。她也寫和詩給我。我們相愛已經三四年了。我們結婚,絕對不意味著就加盟李党。我要以恩師為榜樣,光明磊落,一身正气!”
  這時,八郎气哼哼地步進來,一手叉腰,一手指著李商隱,罵道:
  “光明磊落?家父尸骨未寒,你就背恩向敵,見利偷合!不是?為什么不告而別,偷偷去涇源結婚?這是光明磊落嗎?不是見利忘恩、見利偷合,又是什么?你真是家父的好門生!家父臨終遺言你全忘了!你是個背恩小人,詭薄無行!我不听你的詭辯!不听!不听!”
  八郎就差沒捂上兩耳,斥罵完就憤憤地离開了,不屑跟李商隱這樣的人在一起。
  李商隱想追出去向他解釋,七郎拽住他,搖著頭,道:“你還不了解他嗎?你越解釋,他越沒完沒了。不用理他,你先住下,和以往一樣住下。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有我住的,就有你住的。晚上,我和九郎給你接風,祝賀你新婚之喜。”
  “這……還是不要吧。”
  “不,不用你操心,吩咐湘叔一會儿就能辦好。你發現沒有,湘叔這陣子衰老得厲害,七十多歲的人。還叫他跑前跑后,不行了。八郎想叫他回老家,我的意思就讓他住在這里,我們給他送終!老家他也沒什么人啦,回去還得修理老房子,還得自己料理生活,至于后事也沒有人管,不如就住在京城。
  大家住在一起熱熱鬧鬧,養老多好。”
  “七哥的主意很好。湘叔愿意嗎?”
  “我還沒跟他講哩。得先跟八郎說,他同意才行。”
  八郎是令狐家的當家人,別人是無權處理這樣的事情的。
  李商隱為湘叔的去留,擔起心來。


  唐代及第進士參加吏部的釋褐試,考取的標准有四條:一為“身”,即取其“体貌丰偉”者。二為“言”,取其“言詞辨正”者。三為“書”,取其“楷法遒美”者。四為“判”,取其“文理优長”者。在吏部被取中者,還須送到中書省再審核,然后授官。
  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商隱參加吏部釋褐試。主考官果然是周墀和李回。考前,李商隱把岳父的兩封信,親自送到他們的府上。雖然李商隱沒能看見他們的尊容,得到他們親切接見,但是,在考試中,他們确确實實高抬了貴手,給王茂元留了情面,吏部終于選錄了李商隱。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吏部把選中的人上報中書省時,卻被中書省長官駁回,在李商隱的名字前批曰:“此人不堪任用!”并把他的名字抹去。
  在通常情況下,吏部錄取,銓敘擬官,是不會出現問題的,中書省一般不阻撓留難。誰料想在李商隱身上卻出現了特殊。
  消息傳來,李商隱正在韓畏之府中飲酒消愁。
  因為沒有外人,六姐也從內室出來作陪。席間都為妹夫抱不平。
  六姐一向文靜內向,此刻也憤憤然道:“中書省誰這么坏?
  跟商隱有私仇嗎?”
  畏之欲說又停,看看商隱正把杯酒喝盡,搖搖頭,勸道:
  “義山年弟,不要灰心,今年不成還有明年。現在中書省掌權是牛党的楊嗣复,肯定是他干的!”
  李商隱不知自己怎么得罪了這位大人。按說這位大人跟恩師令狐公是世交,過去常到令狐府上宴飲,應當知道自己是令狐公的門生。再說了,他升為宰輔時,自己還代濮陽公給他寫過賀狀。他為什么要這樣呢?
  “去年父親推荐你時,他不也是宰相嗎?”
  “不是,他當時是戶部侍郎。鄭公覃是宰相。如果他是宰相,我也完了。”
  李商隱听了畏之的話,終于明白楊嗣复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抹去。原來他把自己算在李党中人!他痛苦地又連喝五杯。身体虛弱,哪能抵得了酒的力量。他已酩酊大醉。
  第二天醒來,頭腦發漲,眼睛睜不開,喝了几口水,又睡了過去。
  六姐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韓畏之卻滿不在乎。他知道酒醉不死人,讓商隱好好睡睡,在睡夢里擺脫不幸的遭際。
  第三天,涇源派人送來兩封信。
  一封是岳父大人的信。他以節度使的名義,催李商隱赶快回幕府,有許多公事要他來辦。有點刻不容緩的意味。
  一封是王家七小姐的信。她得知中書省把商隱的名字抹去非常气憤,斥責朝廷選人唯親唯党,而不是唯賢,還引用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來安慰商隱,希望他盡快回涇源團聚。
  韓畏之見李商隱閱過信后陷入沉思中,勸道:“年弟,莫如七妹所言,回到涇源,一為公務二為私情,二者兼顧,何樂而不為也?洛陽母親處,我派人送些銀兩,并代為探望,如何?”
  唉!過去是恩師周濟,養家餬口,現在是岳父和畏之周濟,養家餬口,什么時候自己能獲俸祿,養家餬口呢?李商隱眼含淚水,垂下了頭。
  “年弟,我听送信人說,七妹听到你未過關試的消息,整整哭了一夜,非要跟送信人一起來京。七妹是個剛烈女子,又善解人意。她是想到京來分擔你的痛苦和憂愁。”
  “七妹在我們姊妹中,性格最倔強,心眼又好。你若是月底不回去,她就會自己跑來的,誰也阻止不了。”
  李商隱這回動心了。邠州以南一帶的山路經常有強人出沒,很不安全!一個年輕女子,怎么可以只身走這條路呢?他站起來,問道:
  “送信的走沒走?讓他先回去說一聲,我馬上就回涇源。”
  “送信人騎的是驛馬,信送到,馬上就往回轉,是不在京城停留的。”
  李商隱回到令狐府,腦袋仍然昏昏沉沉,眼前不斷浮現愛妻的面影:嬌艷漂亮,一對含情脈脈的眼睛凝視著自己,不時流露著焦灼和期盼。她喜歡穿件繡著美麗芙蓉花的裙子,裙衩開得很小,微露那冰肌玉骨的腿。頭上銀釵,雕飾著茸茸的小花,還插根翡翠羽毛……
  他想著愛妻,看著那信,那情透紙背的信,那暖人心田的体貼,那火一樣的切切囑咐……
  他忽生靈感,忙提筆,寫道: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寫畢,他又高聲吟詠起宋,頭不昏沉腦也不疼了,沉浸在初婚的甜蜜中。
  湘叔推門進來,看見商隱已經坐起,問道:“彭陽公的墓志銘,你寫好啦?碑石已選好,石匠也雇來了,就等你的銘文了。”
  李商隱不愿讓湘叔看見剛剛寫的詩,把詩反扣在几案上,從一個袋子里抽出一張紙,對湘叔道:
  “早就寫好,只是有几處又潤色了一回。”
  湘叔拿過銘文,看看商隱,欲說又停。
  李商隱從袋子里又抽出一紙,上面是一首詩,默默遞給湘叔。詩云:
  延陵留表墓,峴首送沈碑。
  敢伐不加點,猶當無愧辭。
  百生終莫報,九死諒難追。
  待得生金后,川原亦几移。
  見湘叔讀完,李商隱木然而道:“他們說我詭薄無行,背恩逐利。我是‘百生終莫報,九死諒難追’。彭陽公的恩情,我是九死百生,也難以報答!說我背恩忘恩,都是胡說八道!”
  “商隱,不要難過,身正不怕影斜嘛。”
  “湘叔,這首詩是我撰寫彭陽公銘文后,有感而作。岳父召我入幕,在京我也沒有什么事了,所以決定還是去涇源。我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對恩師的感激是永遠也不會變的。把這首詩送給八郎,讓他看看。”
  湘叔歎了口气,搖著頭道:“這世道!為什么大家都擠在一條道上呢?除了應試科第入仕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路了嗎?都擠在仕途上,自然要有沖突,要有矛盾,要互相使坏,互相傾軋!唉!”
  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太清楚,他知道商隱的名字是被哪個中書省大人給抹去的,也知道為什么他要這樣做,更知道是誰挑撥的。唉!說出來,商隱知道了,又有什么用處?讓他跟八郎疏遠?斷交?不,不能這樣做!應該使八郎消除偏見,于是道:
  “去吧。不管怎么說,入幕后還能拿回點俸祿,也好養家餬口。從今年開始,令狐家不能給你母親送銀兩,以后全靠你自己啦。”
  這是意料中的事,李商隱沒感到有什么不對,養家養老母親,原本應當靠自己賺錢,不該依靠別人嘛。回道:
  “這些年來……就憑這一點,我就不會忘記恩師的恩情!
  早就不想讓恩師送銀兩了,今后我會努力的。”
  有仆役來找管家,打斷了談話。


  回到涇源,受到岳父以及妻子的熱情歡迎,一顆苦澀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當晚王茂元設家宴為李商隱接風洗塵。
  所謂家宴,是不請外客,連幕僚們也不請,而內室家眷都可上桌,都有一席之地。這种家宴,除了年節之外是很少舉行的。
  家宴設在正堂大廳。這本是宴請邊庭大將軍和幕僚們的地方,或者商議邊疆軍國大事之所。大廳非常寬敞,足可容下百多人。
  節度使老爺是一家之主,自然先入席。待到王茂元坐定,由妻子率領,妾在后面緊隨,魚貫而入,分別坐在老爺左右兩旁。
  茂元妻子蘇氏,人老珠黃,五十多歲,穿件大紅錦團繡鳳長袍。她身矮体胖腰圓,長袍套在身上,更顯得花團錦簇、雍容富貴。邁著方步,緩緩向前,就像一堆錦緞被人使勁儿推著,向老爺跟前滑動,直到坐在老爺左邊,才吐口長气,慶幸這堆錦緞未有散包。
  跟在妻后,共有九個妾。其實真正算妾的只有三個,她們都為王家生儿育女,立過功勞,故而排列在前,得到僅次于妻的优厚待遇。
  六姐七妹的生身之母李氏,是第三房妾,生得年輕漂亮,頗有姿色,很得老爺寵幸。穿的雖然也是大紅錦團繡鳳長袍,卻格外合身,實際是剪裁過小,縫制過窄,穿在身上緊緊箍箍,把個上圓下圓全都凸現出來。
  那妻斜刺里翻了個白眼,把鮮紅的嘴一撇,鼻子里便發出一響:
  “哼!小妖精,德行!”
  李氏不知真的沒听見,還是假裝耳聾,依然向各方投過來的目光甜甜地笑著,一臉自得洋洋。
  其他六位是侍妾。她們出身都低微,不敢跟妻和前三位妾爭風搶醋,有气只能往肚里咽。她們中間有兩位是妻和李氏帶來的貼身丫頭,因為長得不錯,又机靈勤快,侍候老爺周到,后來被收為妾。另外四位,有的是歌舞极好的藝妓,有的是彈奏极妙的樂妓,有的是歌喉极佳的歌妓,還有一位是色貌傾城的娼妓。侍妾的地位在王家雖然赶不上妻与三位妾,但是究竟沾著主人的邊,故而也可以享受錦衣玉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她們帶著嘻笑喧鬧的歡快聲走進大廳,大廳里立即一片洋洋喜气,香味四溢。家宴便由此開始。
  王茂元家有“五男七女”。
  五男中,只有兩個最小的儿子尚未婚娶,跟在身邊。他們倆和女婿李商隱坐在東席。因為年幼少知,在座席上總不安生,不是弄出點響聲,就是把杯盤碰到地上摔碎,那些仆役便手忙腳亂地收拾打掃起來,而他們倆便嘻嘻哈哈,覺得很好玩。
  七女中,只有七妹在家,其他女儿都已出嫁,沒有誰愿意跟老父親來到這荒僻邊胡之地。七妹坐在西席,陪在她身邊有大哥二哥的兩個女儿,都已十七八歲,待嫁閨中。因為自幼長在爺爺奶奶身邊,不愿意跟隨父母南遷北調,所以跟七妹坐在一起,好像同胞姊妹。
  她倆時不時地跟小姑姑耍鬧,于是便有一串串銅鈴般清脆笑聲,從西席間傳出,引得眾人不斷投來惊詫的目光。
  李商隱正好坐在七妹對面。他凝視著七妹,欣賞著她那如花般嬌艷的容貌,心中涌出無限怜愛。但是,京城中的不愉快,還不時浮現在眼前,自己被夾在朋党斗爭中間,受著牛党的“嗤謫”“排笮”,仕途的艱難与風險如此之大,自己如何承受得了!
  他長長地歎口气,無可奈何地端起酒杯,灌進嘴里,一股又苦又辣的酒气,從鼻孔里沖出,四周圍的人和物,開始跳動起來。
  七妹在商隱對面,也一直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她知道夫君心中有事,忘不掉被“抹去”名字的恥辱与悲哀。這些朝廷大官結党營私,扼殺人才,折磨人才,殘害人才!皇上為什么不管管他們呢?任他們為所欲為,皇上將被小人包圍,朝政怎么能清明呢?
  她擔心夫君傷心愁怨成病,几次跟他長談勸解,几次為他散憂解愁,全都無效!父親那沒完沒了的幕府中事又纏著他,使他不得脫身,不能很好休息。
  忽然,看見商隱一聲長歎,使她的心一緊縮,望著夫君的無奈与愁苦,直想立刻扑過去,用自己的溫柔融化他那顆疲憊的心,使他重新振作起來。
  “商隱哪,在京看見你二哥了?他回東都洛陽沒有?”
  二哥是王十三,是王茂元妻蘇氏生的儿子,所以她格外關心,笑眯眯地想听听儿子的消息。
  李商隱在京都年兄畏之家見過二哥,他去東都赴任,自己還參加為他餞行的宴會,寫過一首《送王十三校書分司》詩。詩中把自己比為何遜,他八歲能賦詩,弱冠舉秀才。而把二哥比為范云,他善屬文,下筆立成,曾与何遜在南鄉會面,對何遜的對策,大加稱賞,于是結為忘年之交。
  听到蘇氏問話,李商隱站起來,恭恭敬敬地答道:
  “二哥在京很好,前几天在年兄畏之家,我們還為他餞行過。小婿還為他吟過一首送別詩。”
  李氏不喜歡這個二儿子,油嘴滑舌,不愿意商隱多談他的行蹤,听說女婿吟了首送別詩,想在眾人面前讓小女婿顯露顯露才華,問道:
  “還記得那首送別詩嗎?”
  “記得。”
  “給我們大家吟詠一下,好嗎?”
  “如果岳父母喜歡……”
  商隱為送別自己儿子寫的詩,蘇氏當然喜歡了,連催商隱快點吟。
  一首七言絕句,商隱不會忘的。他清清嗓子,吟道:
  多少分曹掌秘文,洛陽花雪夢隨君;
  定知何遜緣聯句,每到城東憶范云。
  “商隱賢婿,你給大娘解解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李商隱不知道這位岳母大人不懂詩,看了一眼七妹;七妹向他點點頭,意思是讓他講,因為大媽提出的要求,是不能拒絕的。
  “二哥到東都洛陽是掌管文秘,管理圖書典籍,所以首句點出他去洛陽,我在送別。第二句,說我自己因為思念二哥,常常會夢中隨二哥在洛陽賞花賞雪。第三四兩句,用了一個典故:南朝范云曾遷廣州刺史,嘗与何遜賦詩聯句;范云詩中有‘洛陽城東西,卻作經年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的句子。我就用這段史實把二哥比為范云,把我比為何遜,意思是說,我過去跟二哥交往密切,友情深厚,常在一起吟詩聯句。如今二哥离開長安,到洛陽任職,所以我經常思念回憶二哥。”
  李氏听了頗為不悅。
  王茂元妻蘇氏非常高興,尤其儿子還會吟詩聯句,更興奮得不行,甜甜地對商隱笑道:
  “賢婿,再給大娘吟几首詩,就吟詠你和你二哥的事。賢婿的詩真好,大娘愿意听。管家!拿二十兩銀子,是大娘賞給賢婿的。”
  李氏越發生气了,賞二十兩銀子?是打發乞丐嗎?于是惱怒道:
  “商隱,坐下喝酒,要人家銀子干什么!”
  “呵!老娘的銀子有假,不好用嗎?你這婆娘休管!賢婿張口就能吟詩,是個大才子,不要听她的!”
  “是我的親女婿,不听親丈母娘的話,還能听你的呀?”
  王茂元很賞識商隱的才華,能詩能文,尤其那四六對仗的奏章,寫得人人稱贊。自己養五個儿子,沒有一個赶得上他的。儿子王十三,別人都叫他王秀才,也會詩會文,但比起商隱差得遠啦。七個女婿中,畏之還不錯,才華橫溢,豪吟豪飲,非同凡響,但是,比起商隱,又略遜一籌。
  今晚,听了商隱送儿子赴東都任而吟的詩,覺得很好,何遜范云之比,很恰當。儿子年紀比商隱大近二十歲,何遜与范云年紀也相差很大,都很有才華。典故用得巧妙。他沒在乎妻妾吵嘴,大聲道:
  “商隱,你大娘今晚高興,喜歡你的詩。你就多吟几首,讓她們這些娘們開開眼界,看看絕世凌云之才是什么樣儿。別總以為自己親生親養的儿子是個寶,比別人的就是好,就是可親可愛。吟吧!”
  七妹見父親這樣夸贊自己的丈夫,心里美滋滋的,秀目生輝,用眼睛鼓勵著夫君。
  李商隱并不喜歡這樣的夸贊,對岳父粗俗的言辭有些反感,在心里頭,用恩師跟岳父作著比較。恩師從來不說粗話,即使暴怒也不罵粗話;恩師沒有那么多妾,從不把妻妾召到正堂大廳里搞家宴。自己在恩師家居住好多年,很少見過恩師的妻妾。恩師慈祥又威嚴,和靄又冷峻,博學又謙遜。而岳父卻缺少這些。
  “賢婿……”
  “我說大姐,你別催好不好?作詩還能像說話那么容易呀?
  讓商隱好好想想。”
  “我知道,不用你提醒。十三儿在家時,每次賦詩都要想半天。那叫做构思,懂嗎?”
  “好啦!一群臭婆娘,沒教養!瞎叫喚什么?懂個屁?”
  王茂元要發火,大家都不敢再吱聲。大廳里一片寂靜。不知誰的酒杯被碰倒,那酒滴在地上,發出“叭噠叭噠”的聲響。
  李商隱仍然站在原地,清了清嗓子,掃了一眼妻子;妻子正注視著自己,秀目熠熠生輝,于是從容不迫地吟道:
  不妨何范盡詩家,未解當年重物華。
  遠把龍山千里雪,將來擬并洛陽花。
  “‘重物華’是借喻重人才。頭兩句是說,我和二哥盡管都會吟詩作賦,但是,不知道二哥當年為什么那樣愛重我的才華。后兩句是說,二哥是‘龍山千里雪’,我是‘洛陽花’。‘千里雪’雖然很遙遠,但是一定能和‘洛陽花’媲美。”
  李商隱沒等蘇氏追問詩的意思,便主動講解起來。
  蘇氏非常高興,因為詩中稱贊自己的儿子也是個“詩家”,又對管家道:
  “快去,再取三十兩銀子,賞給賢婿。”
  李氏撇了撇嘴,小气鬼,為你儿子吟詩才給這么點銀子?
  還不夠玩一回投壺輸的哩!不屑一顧。
  七妹卻很興奮,自己的夫君出口即能吟詩,真像父親說的,夫君有絕世凌云之才!
  王茂元并不把女婿的詩放在心上。他是個武將,對吟詩作賦不感興趣,也不甚懂,讓女婿吟詩,主要是想讓妻妾們高興高興。只要她們高高興興,不爭不吵,不打不罵,他就心滿意足了。
  原本還有兩首詩。李商隱在心中已經寫就,見岳父并不很賞識自己的詩,李氏岳母似乎反對自己在蘇氏岳母面前吟詩,他只好作罷,閉口不語了。


  回到涇源,李商隱的心境一直平靜不下來,除了應付幕府記室里的差事之外,回到七妹房中,悶悶不樂。
  七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恰逢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小小的涇源城里,男男女女与京城一樣,都來到河邊踏青,祭祀神靈。
  涇水從平涼府流來,澄澈平靜,在城南与混濁湍急的汭水合流,則變成一頭瘋狂的牛,向東方狂奔而去。
  城里人都愿意到涇水河邊嬉戲游玩,有的人還脫下鞋到清澈的水中撩起水來,一點不懼怕水涼。河里河岸一片歡呼、談笑和歌唱聲。
  節度使家自然全部出動,到大自然中盡興玩樂。他們都在京城住過。京城官僚和百姓,在上巳節,是到曲江游玩。只是到曲江的游人特別多,無法盡情玩樂,而涇河邊空曠寬廣,有的地方生滿雜草,有的地方是一片荒灘,還有的地方是尚未播种的田地。
  青年男女喜歡在草叢中踏青斗草,在那里不時傳來笑聲、歌聲和尖叫聲。
  七妹陪著李商隱在河灘上漫步。歡呼和歌唱使李商隱心煩,于是离開河灘,向雜草叢生的荒原走去。
  大草甸子上,青年男女在斗草在追逐,大膽地唱著古老的情歌,撩撥著那原始的動物性的情愛。七妹惊詫,羞于目睹。他倆又像兩個打了敗仗的逃兵,慌亂地無目的逃竄著。
  原本令人高興的上巳節,卻使他們夫婦大為掃興。
  李商隱依然怀著京城那些不快,放眼荒野,任什么都使他徒增煩惱与痛苦。
  七妹見丈夫情緒低落,自己也無心踏青游春。
  他們一起往回走。
  安定城樓!
  出城時,從它旁邊經過,并未覺得它的高聳和威嚴。從荒原上遠遠地望去,它聳立在蜿蜒起伏的城牆上,卻頓生雄偉和威嚴,像一尊守衛大門的石獅,巍然屹立,有种強大的威懾力量。
  “登上城樓,极目眺望,景致一定很美。”
  “想登樓嗎?去好啦。”
  李商隱感激地點點頭。
  走近城樓,才看清城樓年久風化,已經殘破。樓高三層十丈,飛檐高棟,秦磚漢瓦,叢瓴錯節。木質樓梯,踏上去“吱吱嘎嘎”一陣怪響,讓人心顫。然而登上頂層遠眺,遠處的綠楊垂柳,流水沙洲,紛紛呈現眼前,遼闊原野一望無垠。
  “真美呀!夫君,你看河邊,那么多人。”
  李商隱沒理會夫人的感歎,面對荒原的雄渾蒼茫,內心激動不已。雄心壯志百無一酬的憤慨,漸漸侵襲心頭,面對周圍丑惡的黑暗環境的憎恨情緒,強烈地升騰起來,恨恨地道:
  “西漢賈誼,夫人,你知道他嗎?他當年上《治安策》,指陳時事,文章開頭寫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极為痛切,可是漢文帝不予采納,反而把他貶放楚地!
  “東漢末年的王粲,為了避亂,遠游到荊州,依靠劉表,而劉表是個無能之人!我今天不也像賈生,被流放到這荒原上嗎?不也像王粲寄人篱下嗎?”
  “夫君,你住在我娘家,怎么算是寄人篱下呢?況且你入幕做幕僚,也不是寄人篱下呀!”
  “不,大丈夫應當有自己的抱負,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園,豈能久長地依附于岳父大人?我忍受不了!”
  七妹還要勸解夫君,想排解他的愁怨。
  李商隱揮揮手,放聲吟詠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吟罷,意猶未盡,李商隱又重复吟詠一遍,道:
  “‘欲回天地’是我的抱負,是我的宏愿。頭飄白發,身‘入扁舟’歸隱江湖,是我實現抱負之后的歸宿!就像春秋時代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像李白說的,‘終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夫君‘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志向,妾身明白,亦非常敬佩。但不知詩的最后兩句是何意?鵷雛,是傳說中的一种鳥,与鳳凰相像,這我知道。”
  李商隱仍然沉浸在雄渾豪放的詩的意境中,七妹又詠了一遍詩的最后兩句,他才解釋道:
  “尾聯兩句,是借用庄子寓言,表達我對功名利祿棄之如敝屐,正告那些背地里妄加猜測誹謗的人,我是光明磊落的。
  “戰國時代,惠施出任梁國宰相,庄周去看望他。有人造謠說,庄周此來是要奪相位的。惠施非常恐慌,在都城大加搜索,想把他抓住。庄周得知這种情形后,非常坦然地去見惠施,并講了個寓言故事,挖苦他:
  “南方有一种叫鵷雛的鳥,從南方飛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樹不落下歇息,非竹子的果實不食,非有甘泉不飲。有只貓頭鷹剛剛揀得一只死老鼠,看見鵷雛飛過,怀疑它要來搶食死老鼠,就仰頭向它發出‘嚇!嚇!’的怒叫聲。現在你惠施也想用梁國這只死老鼠,來‘嚇’我嗎?
  “在這則寓言中,庄子正告惠施,你的相位,我不屑一顧,你不要杞人憂天,自相惊扰。”
  “這個故事可真有意思。惠施之流把死老鼠當成了美味,像那只貓頭鷹;而秉性高洁的鵷雛竟然被猜疑個無止無休!夫君,你是不是想譏諷那些朋党勢力,為了功名利祿,把持朝政,竭力排斥、打擊异己?”
  李商隱會心地笑了。真是賢妻知己,我心里所想,她都知道。
  七妹見夫君笑了,排遣了郁悶情怀,想轉個話題,說點愉快的事,但又怕話題轉得太突然,再勾起他的苦惱,于是小心地笑道:
  “夫君,你寫詩為什么要用那么多典故?白公樂天的詩,明白如話,尤其他寫的新樂府詩,不管童叟還是婦嫗,都看得懂,百姓都愿意閱讀。”
  “怎么給你解釋呢?關于用典的事,過去有人對我說過,勸我作詩少用典故。這樣說吧,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格習慣,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喜好和口味,如果不用典故,我就覺得這首詩沒寫好。每當我吟詩作賦時,那些典故就在腦子里活動起來,爭先恐后往你筆下鑽,使你無法拒絕,不能不把它們寫進去,真沒有辦法!”
  七妹見丈夫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覺得好笑又有趣儿,自己寫詩作賦就沒有他那种感覺,這大概就是自己的詩不如夫君詩的緣故吧!


  有一天,一位名叫劉映的老儒生從邊地蕭關,經平涼、涇源赴京述職。他一臉風塵,滿目蒼老,來看望王茂元。其實他曾是王茂元的經師。
  唐代科舉考試科目,除進士之外,還有明經、明法等科目。其中明經科,顧名思義,是專門考“經”。
  唐代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以《詩》、《周禮》、《儀禮》為中經;以《易》、《尚書》、《春秋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有的考生通兩經,則指通大經、小經各一書,或者中經里的兩部書。有的考生通三經,則指通大經、中經、小經各一書。有的考生通五經,則指大經兩部書皆通,其余中經、小經還要通三部書。
  這劉映老儒生就曾通五經,學識极其淵博,人們都譽稱為劉五經。
  王茂元自己對經學不甚了了,但對精通者极為尊敬。老經師的到來,他极為熱情招待。宴飲席上,自然有眾幕僚參加,李商隱當然要陪坐左右。
  大家都极其仰慕老經師的學識,對滿腹經綸的老經師淪落邊庭經年,又极為怜惜,不時發出歎息。
  劉五經看出眾人的怜憫,不以為意地哈哈大笑道:
  “諸位不知老夫之樂,乃在眾樂之樂。家國安宁,朝政清明,即使讓老夫終老邊庭亦在所不辭!”
  笑聲朗朗,話語擲地有聲,很使李商隱敬佩,想說几句稱賞話,又顧慮老儒生年已七十開外,而自己僅二十七歲,且地位低微,哪有自己說話之理。
  王茂元喝了几杯酒后,無所顧及,听了老經師之言,哈哈大笑,駁斥道:
  “不對!老師乃一代經師,才高天地,卻沉淪荒漠邊地,埋沒賢才,實乃朝政之不清,宰輔之不明,不能為圣上荐舉人才所致!可惜!可歎!”
  劉五經搖搖頭,微微笑道:“老府主,休要責怪朝廷宰輔。要怪罪的是老夫出身孤寒,在朝廷沒有根底,又未能結朋入党,豈有不被遺棄之理。但是,老夫并不后悔,并不遺憾,相反此次進京如能面圣,老夫定然要稟奏朋党之害,鼎力清君側,一改朝政黑暗面目。如能是,老夫死而無憾!死而瞑目!”
  听得老經師一番鏗鏘有聲之話,李商隱熱血沸騰,站將起來,走到劉五經面前深深一拱,道:
  “經師一席話,說出商隱一片心。君側不清,朋党不破,此乃衰敗之象,如此下去,李氏江山社稷不會久長!重振朝綱,乃天下學子之愿,百姓之望。請老經師不要以為出身孤寒就會遭到遺棄。只是直言批評當道者,則會招來禍患的。”
  老經師不以為然地揮揮手,繼續喝酒。
  宴會進行到唱和詩賦時,李商隱站起來,首先吟詩一首,題目為《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詩云:
  建國宜師古,興邦屬上庠。
  從來以儒戲,安得振朝綱。
  ……
  老經師突然插斷道:“義山小老弟吟得极對!建國興邦何為先?首先必須尊師重道,尊儒重學。歷代皇朝如果輕視讀書人,怎么能夠振朝綱呢?講得好!”
  眾位幕僚看在府主王茂元的情面上,也隨聲附和著。
  李商隱并未放在心上,繼續吟詠,從孔子開始,列舉各朝各代“從來以儒戲”的事實,抨擊世道的衰敗,人。心的詭詐,最后回到前面提到的話題,勸告劉五經道:
  勿謂孤寒棄,深憂訐直妨。
  叔孫讒易得,盜跖暴難當。
  李商隱吟罷,提起筆揮揮洒洒把詩抄錄一遍,雙手奉呈老經師。
  劉五經站起,接過詩,手捋霜白胡須,微微笑道:
  “老夫所以沉淪終老,堪憂者不是“孤寒”,而是“訐直”,說得對。尤其當今愛說讒言的人很多,朝政黑暗,惡勢力十分囂張。謝義山老弟忠言相告。”
  老經師嘴上雖如此這般致謝,但心里仍舊不以為然,黑暗的朝政,囂張的惡勢力,不是更需要勇敢“訐直”的人去与之爭斗嗎?他雙目炯炯地凝視著李商隱,琢磨這個年輕人為什么“深憂訐直妨”,難道他仕途不順利,遭遇讒言,受到打擊?他的詩卻寫得不錯,是位很有才華的青年。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