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成功是:上天賜給百分之二的靈感,再加上自己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如果一個人的事業,不能充分地為他說話,他最好是緘默。大半的人說得太多了,如果只有那些确有點東西去說的人才說話,則說話必減少而力增加。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愛迪生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愛迪生一生的發明,獲得專利的有1300多項,有人統計有2000多項。單是1882年一年,他申請的專利就有141項。“愛迪生效應”不算發明,不在統計的范圍里,實際上它的影響更深遠。愛迪生最重要的發明是電燈和留聲机,其他比較著名的發明還有:二重和四重電報机、電影、電車、蓄電池、打字机、水泥、橡皮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海軍部技術顧問,先后發明了水雷探測器、水底巡燈、戰艦穩定器、吸聲器等39种器械。從他16歲的第一項發明——自動定時發報机算起,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項新發明。要是光算1882年,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項發明。如此惊人的成就,實屬世界罕見。 因此,世界各國對愛迪生的創造發明給予人類的巨大貢獻無不表示敬意。他們稱愛迪生是“發明大王”,“打開電气時代的領袖”,是“現代研究所的先驅”,“科學界的拿破侖”,“世界上最有用的人物”。 1922年,在日本一家工業俱樂部的演講廳里,各界名人共聚一堂來慶祝愛迪生75歲的生日。當時,愛迪生身在美國,并沒有親自來參加那個慶典。据說,在會場上,愛迪生的相片和美、日兩國的國旗是并排著的。 在俱樂部的講台上,每個人都講述了愛迪生偉大的貢獻。代表電气通信界的人士說:“因為有電信机械和電話傳話机的發明,才有今天電气通信事業的發展。”代表音樂界的人士說:“因為愛迪生發明留聲机,音樂教育才得以普及發展。”而代表電影界的人士說:“電影能發展到現在的地步,完全要歸功于發明活動照片的愛迪生,希望此后他永遠健康,繼續為社會做各种發明。”另外,代表電力界的人士卻說:“白熱電燈的發明,不但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且人心也變得更明朗了。這項恩典是絕不能忘記的。” 每個人都說出了對愛迪生的感謝。世界各地都紛紛地為愛迪生舉行慶祝會,他們熱情洋溢地向他表示謝意和尊敬,就好像愛迪生也在場似的。許多國家都把慶祝會的實況拍成紀錄片,而專程派人贈送給愛迪生。一個人能夠讓國外的人士,為他舉行這樣盛大的慶祝會,這雖不敢說是絕后,但至少是空前的。 榮譽不斷地向他傾來,紐約《泰晤士報》舉行了一個民意測驗,選舉美國當代12個大偉人。結果,托馬斯·A·愛迪生名列第一。同年又有几次別的民意測驗,結果都是一樣。愛普華斯同盟的會員尊稱他為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偉人。包多恩學院也推選他為美國當代6大偉人的第一個。 1927年愛迪生80歲誕辰的那一天,在美國開盛大的歡迎會,收到的慶祝信件有數十万封之多,由此可見他受全世界景仰之一斑了。 1947年,在中國電机工程學會上海分會紀念愛迪生誕辰100周年的會上,一個中國工程師稱贊他說:“愛迪生終身可稱是一個發明家,他竭盡才智,耗盡精力,都是為了發明。發明是他的志愿,也是他的事業。”另一個西方傳記作家對愛迪生作了這樣的評价:“他沒有統率過三軍,馳騁戰場;也沒有占領過哪個國家,征服過哪國人民,但是他發揮的力量,卻不是哪個軍人所能夠夢想得到的。” 1979年,美國花費了几百万美元,舉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紀念活動,來紀念愛迪生發明電燈100周年。 愛迪生一生就上了三個月的學,他的文化程度极低,但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大,這里的“秘訣”是什么呢? 天才的決定因素——勤奮 人們常說,托馬斯·愛迪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歷史上只有為數有限的几個人像第一盞電燈的發明者一樣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稱他是“一位發明的神靈”、“一位能生產的天才”,而把他列為世界偉人的時候,他感到心神不安,他甚至對天才二字感到憎惡。他說:“將自然界的奧秘取出來運用在為人類謀求快樂上——當我們在今世最短促的時光中,我不知道有比這樣更好的服務。” 他又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流汗。”他對那些稱贊他是天才的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假話,艱苦的工作才是實在的。我的發明是靠實踐得來的,絕不是什么天才。” 愛迪生在談到他的創造發明說:“倘若一個人過去沒有成績,不足以表揚自己,那末,請他埋頭工作,不要多開他的尊口。我深信實事求是不空談的人。”他還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這是度過我們短暫一生的最好方式。”當有人問起愛迪生的成功秘訣時,他說:“要干,一直干到底,不成功決不罷休,要有毅力才行。”這些話,既表達了他從事創造發明的目的,同時也反映出他為達到這一目的而付出了何等艱巨的勞動。為了找到一种既能發光又不會立即被燒毀的燈絲,愛迪生到圖書館翻閱了數百种技術資料,做了200多本資料摘要。与此同時,他對各种有可能被用作燈絲的材料進行了廣泛的實驗。 年輕時的愛迪生一心埋頭工作。有人曾作過這樣的計算:“五十年中,愛迪生在他的實驗室里或工厂里,每星期的6天,甚至7天,常平均有18小時的日常工作。以多數人每日8小時的工作計算起來,他在建設的工作上所貢獻的時間,普通人要費125年的勞力。”一位跟隨他多年的人描寫初次見到愛迪生的情形:他無异于普通青年,油垢滿身,好像工匠一樣,蓬首粗服,仿佛是個流浪漢,但是心胸深廣,一見到他,就令人油然起敬。”由于他對科學發明入了迷,所以鬧出了不少笑話。 “一天早晨,仆人送早點來時,他正昏昏的睡著,仆人不敢去惊動他。但這時,他的助手已吃完了早餐,趁著片刻的休閒,有心愚弄他一次——他把雞蛋火腿等空碟子放在愛迪生面前,等他醒來,看見這些空碟子,喝干了的咖啡杯子,和滿桌的面包屑,他怀疑地擦了擦眼睛,思想了一下,以為他确已用過早餐,于是,他照例吸完一枝香煙后開始工作了!直到他的助手們哈哈大笑以后他才知道是被作弄了!” 1871年圣誕節,是愛迪生同瑪麗小姐結婚的日子。他做起實驗來竟把這個日子忘了,一直工作到深夜,而讓新娘一人在洞房里空等著他。 又如,在他鑽研電報技術時,忘記了交稅,稅務局催促他,說如果再不來交,就要增抽12%。于是,愛迪生匆匆地跑去了。那里,隊排得很長,他只好等著。可是,到他擠到窗口的時候,竟把自己的名字忘記了。 愛迪生總是專心致志,完全不管時間,埋頭鑽研和實驗。据說他終身未帶手表,所以,愛迪生的生活,不為時間所束縛。 愛迪生是一個不尚空談,持之以恒的實干家。1914年,愛迪生的實驗所失火焚毀了,損失達400万美元。這一重大打擊并沒有使他停頓下來。他說:“我已67歲,但還不算太老,我要重新做起。” 1924年5月,美國投票選舉國內最偉大的人。愛迪生得票最多,光榮當選。美利堅合眾國授給他一枚特級國會榮譽勳章,這是國家的最高獎賞。這時愛迪生已經77歲,還是照樣“一天干兩班”,從來沒有想到要退休。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么,然后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 凡是和愛迪生接触過的人,對于他不尚空談這一點深有感触。我國一位總工程師曾于1925年考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和愛迪生有過一些接触,他后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我几次和愛迪生的接触中,感到他不尚空談,重視實際。有一次愛迪生又來工厂,看到我們這群大學生,說要考考我們。他拿起一個燈泡對我們說,‘請你們計算一下它的容積是多少?’我們忙拿起紙和筆,有的用積分去算,有的用微分去算……算了很久,還未算清楚。愛迪生邊看邊笑地說,你們已很有點學者的樣子,但是這樣太麻煩了。其實求它的容積很簡單,只要在杯子里盛滿水,燈泡放進去溢出多少水來,這就是它的容積,說得我們恍然大悟。這一次的談話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使我一輩子都牢記,搞科學要講究實際效果,不能空談理論。” 愛迪生有獨創的推理力,更重要的還有實驗的態度。他在要做一种研究以前,第一步必先准備充分的預備知識,先去調查前人關于此事項已有過何等造詣,他對前人所已獲的成果并不即信,還須運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施行种种實驗。因之常發現新結果。 “愛迪生与人走著同一的路,結果常會到別人未曾涉足過的荒地里去。”他有一個多年的助手曾這樣說:這個助手曾費了許多心力想制某种化合物,終于不成,可是愛迪生卻以同樣的方法,得到很滿足的結果了。 愛迪生對于自己的行為常抱相當的自信,別人對于他的研究,任憑怎樣批評,一概不睬。當他研究用鐵筋土造建筑物的時候,許多人都以為鐵筋土中所加的小石子必將在柔軟的水門汀底沉聚,決難成功的。可是他卻照了自己的方案好好地成功了。他常先把既定的事實擺在腦子里,然后再去運用他的丰富的獨創力。 他必須把自己研究的結果一一留記于筆記簿,把所筆記的交給助手,叫助手再把實驗的結果一一記入,每日報告他一次或數次,他終日巡回實驗所中的各室,指導監督,記憶力很強,全体助手所做的實驗,他都能一一記得,宛如自己去實驗一樣,實驗用的筆記簿每冊厚約200頁,從門羅公園時代以來,已要以千數來計算了。這許多的筆記簿中,保存著他數十年的想法、設計、圖稿等等的成績,以及部下所進行的無數的實驗。 在研究工作中,愛迪生對于實用性非常重視,從不把自己束縛在抽象的數學推導和繁難的計算中。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艾·阿西莫夫寫道:“抽象的知識很少能引起愛迪生的關心,他是一個非常講究實際的人,他的興趣在于把別人一些抽象的發現聯系起來,做出實際有用的裝置。”有一次,他讓助手設計發電机中線圈的繞法,這位助手拉了好几天,還無結果。愛迪生對他說:“你為什么不叫工人做几個模型呢?你可以用繩子在模型上繞來繞去地試,用這种方法決定繞圈怎樣繞最合理,而不必再在紙上畫那些憑空想象的線條。”助手反對說:“可是,您說的這种做法在書本上是找不到根据的呀!”愛迪生卻說:“如果的确能用,你又何必去管它呢!”助手按他說的去試,馬上發現這個方法既簡便又實用。 愛迪生不僅不尚空談,而且還能持之以恒,直到离開人世間的最后一刻。當愛迪生77歲的時候,有人問他:“你什么時候退休呢?”他回答:在出殯的那天!84歲了,他還說必須至少再做15年工作,必須勤奮工作,在退休之前完成所想到的一切。還有一次,有人問他是否同意“為科學十年休假”,他回答說:“科學是永無一日休息的,在已過的億万年間,它于每分鐘都工作,并且或要如此繼續地工作下去。” 1931年8月1日,愛迪生在西奧蘭治研究所工作時,突然倒地不起。這個新聞震惊了全世界。他的病況嚴重,但稍微好些的時候,卻仍念念不忘地說:“我希望快到研究所去。” 愛迪生的大量發明,固然是适應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而作出的,但是,他那嚴肅認真和重視實踐的科學態度,刻苦鑽研和勤奮工作的精神,以及不畏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善于聚集人才的天才組織者 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指出:“愛迪生之所以有這么丰富的發明,原因在于他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創造了一個實驗室,使用了一大批得力助手,從事研究制造。這個實驗室就是后來的許多大工業公司建立的大型實驗室的原始形態。” 另外一個美國學者也持有同樣的看法。阿西莫夫說:在門羅公園實驗室,“有8位之多獲得法定資格的科學家為他工作。” 《美國企業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寫道:愛迪生“聚集了一批技術高超的人才,購置了一批儀器和机器,并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術領域里攀登新的高峰。他雇用了一些訓練有素的科學家。” 18世紀以來,在美國和西歐,生產的社會化雖然有了進展,但科學研究的方式還是舊的。科學家還是個人獨立地進行研究并未有組織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19世紀末,圍繞探索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給愛迪生的科學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電學、机械學、化學等科目之間相互滲透,一項科研成果往往是許多學科的綜合体。原來愛迪生個人或靠几個人研究的狀況很難适應。于是他在1876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所,他稱之為“發明工厂”;1881年又組建了第一個科學技術研究所,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里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其中包括精通數學的厄普頓,擅長化學分析的芬遜,檢驗礦石的海德,還有及時提供資料的派克教授。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体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電燈就是其中之一。愛迪生培訓了一批人,分赴世界各地去選擇最好的竹子作燈絲材料,最后選定了日本出產的一种竹子。從此,人們開始用上了真正的電燈。 不論是在紐瓦克,還是在門羅公園,愛迪生与他的工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粗豪而友好的。例如,艾奇遜在加薪要求被拒絕后曾自動退職,但后來又回到了實驗室。愛迪生聞听艾奇遜出走一事哈哈大笑,一次他對艾奇遜說:“房子那頭有個水壓机,把它准備停當,給我做一個馬蹄形白堊圈。這個圈的外徑是一英寸,燈絲的寬度是千分之二十五英寸,長千分之二英寸。我將命人給你鋼板,用來壓制板材,再做一只模具,沖壓燈絲。如果你制成的這种燈絲可裝在燈內,我就獎給你100美元。” 艾奇遜造成了這种燈絲,拿到了100美元的酬金。愛迪生又与他立下合同,再制造3万根。艾奇遜寫道:“我雇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孩子幫我制造,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等到制出1.6万根燈絲時,我已經能每天掙12美元了。” 愛迪生創立的第一個工業實驗研究所,為科學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從此,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從個体勞動轉變成相互協作的集体勞動。愛迪生的“發明工厂”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目前擁有數千名研究人員的美國通用電气公司實驗中心的前身。這個研究中心几十年來在從電气到核電站的廣泛研究上名列世界前茅。至今,愛迪生的實驗所保留在那里,成為紀念的圣地。 在愛迪生的中年時代,他由于擁有許多專利權,積累了可觀的資本,雇用了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幫助他設計和試制許多科研項目。如果沒有手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幫助,愛迪生不可能有這么多的發明創造。 到了老年,愛迪生仍惜才愛才。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在依阿華大學畢業后,進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這個實驗室主要是做蓄電池的。進去第一天,愛迪生就考他,指著一堆鐵板對他說,已經氧化了,能不能回收,提煉成純鐵?這位留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埋頭苦干,終于被他提煉成功。愛迪生從此非常器重他,正式錄用了他。可是他遭到了同輩美國人的嫉妒,被外國人瞧不起的中國人,居然解決了美國人不能解決的難題,他的上司就處處刁難他。這位留學生感到呆不下去,就提出辭職。愛迪生知道后,親自赶到公寓去看望他,挽留他不要辭職。但是這位留學生表示堅決要走。過了不久,圣誕節到了,愛迪生買了蛋糕再次登門拜訪,一再勸說挽留,使這位留學生大為感動。臨走時,留學生站在門口,目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遠去,雙眼噙滿了淚水。 愛迪生是人,而不是神。愛迪生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沃·克拉克認為:不應把愛迪生的發明全部歸功于愛迪生個人。愛迪生只是工作在這一廣闊領域里的一員。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間的交流与促進,才使發明成為必然結果。顯然,這种觀點是能被人接受的。 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 愛迪生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早在童年時代,他就想知道大自然的奧秘。他經常說,大自然充滿了奧秘,他想了解它。 愛迪生喜歡思考問題。他認為,思考能使人開心和愉快。對于一事,他的設想是非常丰富。當他傾心于選礦事業時,因為要設計一种机器,畫了3個圖交代部下的技師。那圖只是表示概要,并不完全畫好的,技師向他訴述困難,認為依据這圖無法造出机器。他也不和技師辯論,過了兩天,自己對于要制造的机器作了48張的設計圖,默然地擺在技師的桌子上。后來果真依据了其中的一圖,把机器造成了。 愛迪生不理解為什么有人對生活不感興趣。他不但喜歡思考,而且也喜歡工作。在他75歲時,有人問他什么叫生活,他回答說:“工作。發現大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為人類造福。”他說,他要發明創造的東西足夠他再工作100年。 愛迪生不怕麻煩,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他的生活中始終充滿了樂觀。愛迪生的助手們說:愛迪生在研究上,不論遭到如何的失敗,都不灰心。他的發明,正如吃飯一樣,每日不可缺少。一直到死時均在繼續發明,尤其發明“和平利器”為其終生愿望。愛迪生為世界偉大的英雄,實非過言。 對于多數人來說,耳聾會帶來許多害處,但愛迪生卻能變害為利。以后,他常風趣地對人說:“耳聾是一种福音。”盡管耳聾,他仍可以和人談話,因為他听不見的并不是基本音響,只是音樂的細微變化。此种症狀符合耳聾病例。 實際上,他只是听力受到了阻礙。這种疾病對于他鑽研業務也許有利,他后來回憶自己當電報員時說:“我可以毫無誤差地听出自己電報器的發聲節奏,卻听不到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聲音,甚至也听不見大房間內身旁同事的電報机聲。” 后來,當他研制早期貝爾電話時,由于自己听覺不靈敏迫使他作出改進電話的決定,最終創造出了迄今仍至關重要的炭极式發射器。 發明留聲机就更是耳聾在起作用。愛迪生說:“純純粹粹是耳聾促成我完善了對這种机器的試驗。在制作鋼琴曲唱片的問題上,我足足用了20年的光景,因為鋼琴曲充滿了泛音。所以我能制作出來——正是因為我的耳聾。” 除此之外,耳聾還給精通經商的愛迪生帶來了另外一個好處。他在与人打交道時,特別是在充滿爾虞爾詐、弱肉強食的工商界,愛迪生從不在交易中和人搞“口頭”協定,而是所有條款必須寫在白紙上。這點在充滿金融騙局、無賴行為的商業世界中不啻是一個救生圈。 當他的發明創造成功地被人們應用時,他對他的成就感到最為自豪。他知道,人們學習他的有用的發明,以便更多地運用它,是多么地重要,但是他從來不談論自己如何偉大,并且似乎也不大這么考慮。他喜歡人們給他的榮譽,但是沒有榮譽和不被人注意時,他也不斷地工作。几乎沒有人比愛迪生接受更多的榮譽。在格雷蒙特他的家里,有一只裝著他所有獎品和勳章的大玻璃柜子。有人問他是否允許公眾看這些獎品和勳章。愛迪生說,想看獎品和獎章的任何人都可以來看,但是他不理解為什么人們對獎品和獎章感興趣。愛迪生不記得如何打開柜子的門,他打破了柜門上的玻璃。當人們要他敘述每枚獎章和獎品的故事時,他卻不能記住。 愛迪生在他一生中見過和知道世界上許多名人和重要人物。他同國王一起吃過飯,但是,他從來不相信他自己有什么与眾不同。他雖然忠實于人民,但是他對人們如何出名不感興趣。 他不懂為什么人們特別幫他的忙。他年老時和他年輕時一樣,仍然不能理解這一點。一次,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經理決定為愛迪生從火車上把包裹拿下來,這使愛迪生非常地吃惊,他不理解為什么這個人這樣做。 雖然愛迪生不是一個驕傲的人,但他不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見。他注意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但他絕不迷信權威,他在改進發電机時,就曾向一位電學權威挑戰。他不相信當時流行的什么“電机普遍規律”,他說:“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律設計發電机,那么電机效率只有50%,電燈的用費將是昂貴的,那誰還能用得起電燈呢?我要用實踐證明,發電机的效率仍然是可以提高的。”他不怕權威的譏笑、奚落,終于研制出了效率高達90%以上的發電机。 愛迪生一生不但和桀驁不馴的電气相爭,而且同陳腐的宗教觀念斗爭。1910年秋季,有人問他:“上帝對你意味著什么?”愛迪生說:“一個有人性的上帝對我毫無意義。”他宣稱“他是一切迷信的敵人”,“圣經是胡說八道。”愛迪生的話傳到教會,宗教界立即掀起了反對愛迪生的巨浪。他家的信箱充滿了殺气騰騰的來信。愛迪生面對教會的攻擊毫不懼怕,他說:“我并不為我的攻擊擔心,我說的是真話,我從來沒有看見天堂地獄。上帝關于個人未來道路的理論,沒有絲毫科學證明。證据!證据!這是我經常追求的。” 愛迪生是一個富于想象的人。他說任何一個愿意觀察、學習、思考的人都可以有好的設想。 他相信,人們應該盡可能早地開始看到世界和大自然,去思考他們看到的事物。他曾經講過,一個人越勤于思考,思考愈容易。他說:“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不學會思考,你也許永遠不會思考。” 他不想人們認為他永遠不會猜想。他說,當猜想被實驗證明時,猜想可以成為發明。人們在頭腦中進行設想,然后需要知識把設想變成事實。 愛迪生喜歡學習。他認為,學習特別值得肯定,因為他的大部分知識都是自己學習得來的。他曾說,不應把學習視為玩。因此,在學習上,愛迪生是刻苦的,樂此不倦的。他興趣廣泛,知識淵博。亨利·福特在《我所認識的愛迪生》一書中寫道: “就我所知而論,他不僅對于一切事物都發生興趣,而且對于一切事物他都是專家。人人都知道他是科學家,但在我第一次和他旅行時,与及后來的旅行中每次和他的晤面時,我都惊异的發覺他對于飛鳥、樹木、花草的廣博知識,并且完全明了地質學和天文學。 他的歷史和政治的知識也很廣博,他對于藝術极饒興趣,而尤羡慕于希腊藝術和建筑藝術的朴素。他手成的直線和圖式都含有美感。” 愛迪生自己也曾說:“我不追想過去,只為了今日和明日生活著。我對于科學、藝術、企業及其他一切都有興味。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音樂、哲學、机械學,什么都讀。只要是有關于世界的進步的,什么學問都不憎惡。我讀科學學會的刊物,讀商業的新聞,又讀關于演劇的東西,讀關于運動的東西,我因此得以理解世界。我跟了世界大勢走,但書籍給与我以瞬間的慰樂,真當感謝。” 他所閱的定期刊物,包括《警察公報》,《紐約財政公報》這一類的出版物,還有許多英美的雜志。愛迪生對于這事的解釋簡單极了。他要把全世界都納到他的面前——与各种思想的觀點相接触。他覺得世界上最有趣味的題目,就是人類生活之研究,別人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他的知識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据他說,他給自己定的定額是,每天讀3本書。一生中,他讀書破万卷,并且能記住書中的要點。對于科學刊物《科學美國人》等,對于科學團体舉行的講座,他也非常關心。剛開始做電報員時,他買了一本舊的《法拉第全集》,這對他一生走上發明家的道路有很大的影響。他一天工作20小時,衣服破了也顧不上換,有了錢就買藥品,買儀器,買書。 愛迪生讀書有自己的特點。他很善于在短時間內精通一個方面的內容,把前人和當代人達到的水平掌握到手。每當一個試驗要進行時,不管在理論方面有多大困難,他先把凡是可以借到的有關著作集中起來,一本一本地啃,然后做試驗。在試驗過程中,把遇到的問題和新的發現認真記錄下來。例如關于蓄電池的試驗,他就記錄了5万多次。愛迪生的助手講述這樣一件事:在研制打字机的一個部件時,愛迪生同所有的制造家約好,讓他們某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樣子都送來,并各派代表前來予以說明。同時,他就從圖書館把有關這個机件的書都借來了,在客人們到來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閱讀一遍。第二天,客人們來到之后,愛迪生就對他們頭頭是道地講了起來,這里應該怎么改進,那里又該如何設計,還給他們畫圖示意,甚至對這些專家們弄錯的地方,也能糾正過來。這不能不使人們感到惊奇。愛迪生的助手目睹了這件事之后,曾經把愛迪生那個晚上讀過的書借來通讀一遍,結果竟用了11天的業余時間。 愛迪生相信未來。他認為世界很快會有這些偉大的發現,以致多年前的偉績會顯得微不足道。他在談到未來時說,如果人們都滿足于已有的東西,未來就不會變得更好。如果要使世界變得更美好,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不滿足于事物的現狀。他說完全滿足于現狀的人是不能成功的。 愛迪生在晚年曾對《美國成功》雜志記者維爾談到:“你知不知道,我總不會希望犧牲我所有的經驗而取僥幸,而且絕不以戰胜困難而滿足?僥幸和滿足可以使我的奮斗容易些,也許可以使我多獲得一些,然而我想我不會因為一些困難就來改變。因為要有困難才能使人領略安逸的好處——如果安逸至終臨到了。”此外,他又加了一點愛迪生哲學的精義,這比他所說的任何東西都有意義,任何人都可以當作一种榮耀,拿來作為自己的箴銘:“我們常常所不能看透的事,終久可以做到。” 愛迪生渴望利用大自然的奧秘為世界各國人民謀利益,這正体現了美國人民的愿望。他懂得生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我們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們提供了什么。 奇特的飲食和睡眠習慣 愛迪生認為,人們在睡覺上花了太多有用的時間。在他看來,人們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休息,少睡覺不至于傷害人的身体。一次,他告訴美國的一位總統,要他少睡覺。 愛迪生睡覺的方式很奇怪。他每晚沒有一個定量的睡眠,有時睡4個小時或9個小時,有時很長時間不休息,有時又接連睡24個小時。當他對某事物發生濃厚興味時,簡直不需要正常的睡眠。他持續地工作,一直到他的腦力耗盡時,隨處倒下來便唾。他在露營旅行中,當他對于目前的事物不發生興味時,無論何時,他隨意便入睡。如果來賓或環境不來惹他,他就坐在椅子上也會入睡的。因為沒有什么事做,他就覺得不如休息來貯蓄他的精力。他可以在潮濕的地上或實驗室的地上睡覺,也可以在實驗室的金屬板上睡覺。 愛迪生后期的一位同事說:愛迪生睡覺,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什么都可以當床。我曾見他用手作枕頭睡在工作台上;還見過他兩腳架在辦公桌上睡在椅子里;有時也穿著衣服睡在小床上。還有一次我見他一連睡了36個小時,中間只醒來一個小時,吃了一大塊牛排和一些土豆、餡餅,抽了一支雪茄。此外,他還有站著睡覺的時候。 有時,他不用手當枕頭,而是墊一本化學辭典,等醒來時,立刻就有許多新的設想,所以人們常說他在睡覺的過程中也吸收著辭典里的知識。 日本吉松虎暢寫道:“愛迪生之所以如此偉大,不僅因為他的思考力异于尋常,且他想睡時只一刻熟睡,即能立刻恢复精神。”雖然他在60年的生涯中,工作多,睡覺少,但他几乎從來不患病。他是一個身体魁梧魄力強壯的人,但他不需要操練,因此未作任何有規則的運動,他精神活潑,常在新鮮空气的地方走動。 愛迪生在飲食方面有他自己的個性。他吃飯不多,他認為,大部分的病都是由于吃得太多而引起的。盡管他同意從事体力勞動的人應該比腦力勞動的人增加一倍的飲食,但他仍然极力主張全美國所有的人都應該減少2/3的食量。從現代醫學的觀點看,少食是健康之道,如果美國乃至全球都能照愛迪生所說的減少2/3的飲食的話,冠心病、肥胖病等或許也會減少一半。 他也認為,人們應該吃許多不同的食物,他說他喜歡同一种食物不吃兩遍。他說這個世界上充滿了不同的食物,人們應該試試各种食物。愛迪生除了一种軟的稱之為筍瓜的植物不吃以外,其他所有的植物他都吃。他說,和筍瓜一樣,容易吃的東西對人沒有幫助。 愛迪生出名以后,人們為他舉行很多宴會。但他參加宴會時經常自己攜帶喜歡吃的東西赴宴,或在家中先吃了一些才去。在宴會上,大家吃6—8种不同的食物,而愛迪生吃几种簡單的他喜歡的菜:魚罐頭、水果、帶葉子的菜、粗面包和牛奶。 愛迪生對膳食不講究。許多來訪的人對愛迪生不講究的膳食招待感到吃惊。威廉·普利斯在1877年5月18日的日記里寫道:“我在一個叫門羅公園的地方和愛迪生共度了酷熱的一天——他是位出色的電工——我們對那里的儀器進行了試驗和檢查。吃飯時,他為我提供的竟是生火腿、茶水!” 當少年的時候,他經濟上買得起什么就吃什么;但在晚年,他才找那些最适宜于他的和他喜歡的來吃。他不愛飲酒而好吸煙并嚼煙葉。他雖用煙葉但對于卷煙,是他所深惡的。 愛迪生吃飯時間從不固定,常常是半夜才用晚餐。到了晚年,愛迪生的每日午餐,回到家里去吃了。以前許多年,午餐是要人送到實驗室里給他吃的。愛迪生夫人勸他在每日午餐之后休息20分鐘;她這樣勸他,經過了很大的困難,可是至終她的勸告成功了。 “發明大王”的幕后 愛迪生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靠自己的勤奮,但其中也滲透著他妻子的辛勤勞動。 愛迪生一生結過兩次婚。第一個妻子叫瑪麗·斯蒂爾韋爾,第二個妻子叫米娜。 為了使愛迪生生活有規律,不致影響身体健康,瑪麗對他十分体貼。她經常做可口的飯菜,一到開飯時間便給愛迪生送到實驗室;晚上熬夜,又給他送去宵夜;半夜回家,瑪麗就煮好咖啡,准備好面包等著他;天將轉冷,瑪麗早為愛迪生制作好厚呢子大衣;夏季太熱,瑪麗把愛迪生經常換洗的衣衫都洗得干干淨淨,燙得平平整整……愛迪生自從有了瑪麗這個賢內助,精神上很愉快,獻身科學事業的勁頭更足了,他的發明創造也更丰富、更多樣了。 有一年夏天,瑪麗帶著孩子到郊外度假,愛迪生一個人留在紐約搞研制。當假期還未滿,瑪麗便病倒了。為了不影響丈夫的工作,她不讓別人告訴愛迪生。后來病情日漸加重了,醫生才瞞著她給愛迪生寫了封信。 米娜對愛迪生的關心不亞于瑪麗。她知道愛迪生經常廢寢忘食,所以格外精心留意。每天早上都要攔住他喝完牛奶才走。有時愛迪生因忙不能回家,她就親自把飯送到實驗室,看他吃完了才走。不知有多少次,米娜為了把飯放涼了而對愛迪生生气。 米娜性格開朗,很關心丈夫的事業。她曾陪著丈夫參加了在法國召開的世界博覽會,憑著她的文才和言辭,使這位謙虛的發明家更深地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尊重。 一次,她從倫敦回來,由于路途遙遠,一路顛簸,感到非常疲倦,就早早地上床休息了。但當她得知丈夫主持研制的活動電影已經成功的消息之后,頓時興奮地睡意全消,赶忙從被窩里爬出來,誠心向丈夫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米娜對愛迪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她為了使愛迪生在繁忙而緊張的工作中得到休息,常常陪著丈夫去看戲,而對愛迪生來說,這确實是唯一的消遣。米娜對于藝術也是有素養的,她也深深地理解丈夫的審美觀點。不但在丈夫的服飾和色彩上,使其庄重大方,朴素美觀,更重要的是這种朴素的美,形成了愛迪生發明設計的宗旨。因此,愛迪生的設計總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當愛迪生臥病在床時,米娜每天都從庭院采摘鮮花,插在愛迪生的床邊。同時,她還將裝飾在一樓的休息室的紀念品,時常擺到愛迪生可以看到的地方,讓他欣賞以排除寂寞。臥病的愛迪生看到那些自己贏來的紀念品,心里感到陣陣的溫暖。米娜十分細心地照顧愛迪生的生活,她特別把擺在客廳里的紀念章,也拿給愛迪生把玩。每當愛迪生手里拿著各國贈送的紀念章時,他就想起少年時代研究的日子,以及過去多彩多姿的人生。 愛迪生是一位受到全人類尊重的偉大科學家。當然,他的成功主要歸功于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然而,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愛迪生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1922年美國國會統計,愛迪生使美國政府在50年內的稅收增加了15億美元。又据1928年的調查,全世界的資本用在与他的發明有關的事業上的數目如下: 電車65億元 電燈50億元 電影12.5億元 電話10億元 電力輸送8.57億元 電報3.5億元 鐵筋工2.71億元 車輛工場1.9億元 蓄音机1.5億元 電動力1億元 電气裝置3700万元 無線電話1500万元 蓄電池500万元 合計是157.25億元。他對于現代物質文明的關系,即此已可明了,他在20世紀的地位,也即此就可知道了。 愛迪生的創造發明不僅在美國,在世界上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以愛迪生為驕傲。美國國會發給他榮譽獎章。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美國所以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這是由于美國有一個愛迪生。”美國的技術發展,大体上可以愛迪生來划線。在愛迪生之前,美國的技術基本上是照搬歐洲的;在愛迪生之后,美國才有了自己的技術。所以,愛迪生是美國技術發展轉折的一個標志。 全世界不會忘記像愛迪生這樣造福于人類的偉人。美國名人紀念館陳列著愛迪生的發明。目前美國新澤西州的歷史學家們仍在研究愛迪生的發明及其影響。愛迪生的發明創造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他對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將永垂史冊。 愛迪生的發明,丰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這些發明并不是他偉大業績的全部內容。他所發明或使之實用化的留聲机、電影、電燈、電話等,如果不由他發明,遲早也會由其他人創造出來。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下已能為人們所設想,問題在于如何將設想變成具体的裝置。愛迪生則超出了單純的發明,他實現了新發明的工業化生產,在他以前,人們都認為發明只是命運的產物。 愛迪生根据實際需要搞發明創造,他向人們證明:發明并不是幸運或是精神突然錯亂的產物。要有所發明創造,就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和思考。 愛迪生對科學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帶來了這樣一种思想,即科學總是要不斷進步的。”他向人們表明:“具有獻身精神的研究家們,通過集体或個人的努力,必定能夠使人類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 大唐書庫 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