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歷史為各色各樣的人物提供了表演的場所。人們根据不同的角色,給活動在歷史舞台上的人物冠以不同的名稱:明君、暴君、昏君、直臣、奸臣、清官、貪官……。正是有了這眾多的形象各异的人物活躍在歷史舞台上,才演出了一幕幕生動的歷史活劇。 清官和貪官是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也是歷史上文學作品中表現最頻繁的內容。我們從二十五史中選擇了一些清官和貪官的傳記編成此書。介紹給讀者,希望通過反映這樣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使讀者從一個側面去透視歷史。從而得到啟迪和借鑒。 清官和貪官是相對而言的。史書中所謂的清官,有兩种含義,一种是指地位顯貴、政事不繁的官職;另一种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官吏。這里講的則屬于后者。貪官則指那些貪得無厭、損公肥私、魚肉百姓的官吏。 歷史上的清官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政績,但從他們身上卻表現出共同特點。這就是:對工作,能夠勤于職守。對自已,能夠廉洁奉公。同時敢于為民請命,替民伸冤,為民做主。因此,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被當對的百姓稱為“青天”,包拯、海瑞當屬其中之佼佼者。清官中的相當一些人是皇帝、百官、百姓皆稱贊者。有些則是上官壓制,皇帝不信任,甚至遭到革職、下救,然而百姓卻极力稱頌之。可以說,百姓的認可是歷史上鑒別清官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清官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能夠在某一方面或某地區實實在在地為百姓做几件實事、好事,能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贊頌清官,推崇清官,愛戴清官,歡迎清官。 貪官則与清官相反,他們貪得無厭,魚肉百姓,無惡不做。在他們掌權的部門或地區,總是搞得烏煙瘴气、吏治腐敗、民不聊生。歷代有作為的帝王及有識之士總是要抑制貪官,懲治貪官。而廣大人民群眾則更是反對貪官,嫉恨貪官,唾棄貪官,多次農民起義都是從殺貪官開始便是最有力的證明。因為貪官的所做所為更集中体現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貪官和百姓之間的矛盾,是兩個對立階級矛盾激化的表現。貪官大多不得善終,有的被農民所殺,有的被封建政府所懲治。當然,也有個別得意于一時,死后遭到唾棄而留下惡名者。 清官和貪官,并非人們隨意加給他們的美名和惡名,而是根据他們的行為給他們做的結論。對絕大多數的清官和貪官來說,結論是公允的。歷代史官在修史時對清官的贊頌和對貪官的鞭撻,盡管有各自的觀點和衡量標准,划分得不盡一致,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基本上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共同看法。清官和貪官的出現作為一种政治現象是客觀存在,修史者不可能完全擺脫社會形成的共識而違背眾意。毫無疑問,不管是清官還是貪官,他們都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但是,由于他們的所作所為給社會帶來的直接后果截然不同,對百姓的影響也有著天壤之別,因此,社會對他們的評价也就截然不同。從某种意義上說,清官和貪官的認定,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見和看法。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于左的思想的影響,對清官和貪官有著錯誤的看法,特別是對清官,似乎是越“清”越坏。因此,清官不許提,清官戲不能演。因為按照左的邏輯,清官既然是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就應統統列入打倒之列。有這樣兩种觀點:一是認為“清官比貪官更坏”。這是對歷史的歪曲,是毫無歷史知識的表現。這种觀點早已被人們所批駁,這里就不多說了。 另一种觀點認為清官完全出自偽裝,是以假象欺騙百姓,掩蓋其剝削實質,以便更有利于剝削人民,為統治階級服務。不錯,無論是哪個時代的清官,都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他們都要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但是,歷史是复雜的,不能簡單地用一加一的公式去套用。對具体的歷史事件、具体的歷史人物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要求。衡量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主要是看他對社會的進步起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而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准則是生產力的發展。試問,在人民相對安定的條件下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還是貪官橫行、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呢?結論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清官,即使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但他們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安居、生產力的發展,這個客觀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再者,認為清官的所作所為完全出自偽裝,是企圖騙取人民的信任,這是缺乏歷史根据的,是站不住腳的。從思想意識上去考察,在清官們的治民思想中体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傳統精神心態是一种“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万世開太平“(張載:《語錄》)的入世開拓精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大丈夫气概。這在眾多清官的身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反映。中國古代出現的“民本”思想是造就清官的思想基礎。一些統治者和思想家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領會頗深,因此,他們把“為民請命”,向帝王諫淨作為“君子”的自覺行為,而与小人佞臣相區別。這就是清官之所以出現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古代眾多的有識之士以及有從政經驗的官吏,總結、概括了許多名言、警句,提倡清廉,反對貪婪,其中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內容。諸葛亮論《將弊》一丈,提出了“為將之道有八弊”,而首先提到的一弊就是“貪而無厭”,可以說是對為官者的警告。幀觀政要》中記載了唐太宗告誡群臣要儉約,不可貪鄙的許多警句,一直為后世所重視。明朝著名清官于謙的詩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則代表了清官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境界。王通所說“廉者常樂無憂,貪者常虞不足”(《中說·王道》);包拯所謂“廉者,民之表也演者,民之賊也”(《乞不用贓吏》)等都起到了警世的作用。這些用偽裝來解釋顯然是說不通的。 我們還可以從一种社會現象去觀察清官產生的社會條件。這就是不論是統治集團的有識之士,還是黎民百姓都推崇清官,貶斥貪官。作為對立階級對清官。貪官的褒貶是一致的,這既不是純粹出自統治者的欺騙性的虛构,也不完全是人民群眾的虛幻理想的產物。它反映了一种社會輿論;一种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即做官就要做清官,貪官是社會各階層所不恥的。這种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些官吏明明在暗中巧取豪奪,也要公開標榜為清官、這就是社會輿論的力量。清官之所以受到封建帝王乃到統治階級中眾多成員的贊許,那是因為統治階級需要這些人來鞏固他們的統治。他們提倡“愛民如子”、“勤政愛民”,當然是一种居高臨下的“恩賜”。但對百姓來說,畢竟比巧取豪奪好得多,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這里有傳統思想的影響,有社會道德的約束,有社會輿論的監督。應該說,清官的出現,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產物,是中國傳統精神心態所帶來的積极的社會效果。 這次,我們共選擇了七十二篇,這些傳記,有的事跡极為突出,使讀者一目了然。有些則不甚突出,特別是一些清官。這是因為受到原書体例的限制,舊史家為某人文傳,要把他一生的經歷做扼要的介紹,因而對從政清廉這一點有所沖淡。但是,我們將清官、貪官合為一書。讀者通過對比,還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本書的選目會有不當之處,譯文也可能有不夠准确的地方,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參加本書選譯的有(依姓氏筆划)。劉馳、劉洪波、江小濤、李世愉、洪兆敏、黃正建、商傳、熊海龍、薛建茹。 李世愉 1992年9月于北京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