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又是三年一度的殿試之際,各省舉子中的出類拔萃者們,預備了一大堆四書五經中的只言片語,單等皇上出題。誰也沒有想到,黃綾上嘉慶競只寫了兩個字:“治河”……胼手胝足的河總徐端,佇立在地凍天寒的河岸上,遙望京師,他万万不曾料到,等來的會是御筆親批的革職命令…… 這是一個柵柵來遲的春天。料峭的寒風時而還能帶著哨音掠過這片遼闊平疇,掠過京畿四周的殘瓦敗舍。散發著柔和而又清冷的陽光在飄忽的陣陣漫過天際的烏云中,勉強擠出一些白晝的跡象來。蕭索的田野、破落的農戶、官道兩旁的瑟瑟發抖的垂楊,以及無聲無息緩緩流淌的直隸河构成了一幅哀婉的圖畫。 死气沉沉的大地上散落著零亂的雪花。枯萎的雜草探頭探腦地從田埂上、從溝堰中、從水草邊伸出莖葉。永定河開凍了。水面上飄著枯草、爛菜和零亂的青苔。在寒風的吹送下,它們不時地跳起几朵浪花,泛起几圈漣漪,擰出些酒盅儿似的小水漩渦在層層的輕浪中不停地旋轉,可是,一碰到水面的雜物,它們又“啪”地一下消失得無蹤無影,溶入那清碧的河水中。永定河兩岸,遍植了桃樹、杏樹、梨樹。正當節令的桃、杏、梨花偏不開放,看那光禿禿的枝丫,似乎仍在顯示出殘冬的淫威。唯有河中那成團成團的深綠色苲草雖又重見天日,卻懶洋洋的一動不動。 和直隸境界內的其它河流一樣,永定河系的最高水源出自燕山余脈中的一條深而不知名的山谷。在平原与山峰的交界處,依河而建的一座破廟遠遠望去似乎正裊裊地升起了炊煙,給這凄清的永定河兩岸帶來些許生气。回望那條幽深的山谷,此刻顯得格外幽暗和靜謐。山谷兩旁的山岭為蔥郁的黑松覆蓋著,陣陣冷風攪起谷底薄薄的雪花,溶進了剛剛解凍的小溪。 谷口中那條偏僻的羊腸小道上,此刻出現了數個黑點。黑點慢慢地向前蠕動著,越來越近,正朝著前方的那個破廟走去。細細一瞧,原來是兩匹驢馱著一些雜物,長長短短的支架上隱約可見標有一些刻度,外加几把鐵掀、几捆繩索。一行人,風塵仆仆。走在最前面的年輕人在唉聲歎气,似乎抱怨什么,牽著驢子的緩繩在艱難地行進。緊依在毛驢旁邊的那位身著灰色布衫、腳穿一雙粗布鞋的中年男子也是滿臉疲憊之態,气喘吁吁地說道:“大順,此處河水流速甚緩,要不要下去量一下水的標位?”那位叫大順的年輕人停住了腳步,摘下頭上戴著的青麻帽,把拖在背上的二尺多長的辮子拿在手中,不停地擺弄著,也不搭腔,徑直走到河邊的一塊巨石上,坐了下來。青麻帽在手中搖搖晃晃。 “唉,大順,你也別跟我犯呆了,我知道,你一看到這條河,心里就不順暢,是不是又想起死去的爹娘了?”中年人邊說邊走到大順跟前,俯下身子,摸著大順的腦門,唉聲道:“大順,想開些,人都走了三年了,看你,孝心如此之重,倒愈加堅定了我治河的信念。”頓了頓又接著說:“也好!你先牽著驢在前面那座生了煙火的破廟里等我,我下去測量一會,馬上就去。”脫著挽起褲子,脫下那雙粗布鞋,想了想,复又趿拉著,從驢背上取下標尺杆,一步一步走下河沿。 “徐大人,”大順蹭地一下從石頭站起來,緊赶几步,拉住正要下水的中年男子,說道,“還是我來吧。” 清涼的河水浸著大順的肌膚,他不禁打了几個冷顫,還是很堅決地舉起標杆一步一步地沿著刺骨的河水走到河中央,抬頭對岸邊的徐大人說:“大人,就在這儿吧。水標上的刻度是四尺一寸。下面的淤泥深不可測、深不可測……”正說著,大順雙手抱著的標杆忽然一歪連人帶杆一齊歪在河中。惊得岸邊的徐大人高聲叫喊:“大順、大順,快游回來,抓住標杆快游回來。” 大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游到岸邊。站在河沿,急得直跺腳的徐大人連忙伸手抓住大順拖上岸邊,心疼地問:“嗆著水沒有?”一面替大順摘去臉上的雜草、青苔,一面從怀中掏出一小瓶水酒,說道:“快,快,喝上几口。”再看大順身上穿的那個薄薄的棉夾祆“嘩嘩”地往下直淌水,一朵朵爛油似的棉絮綻露出來,經過河水的浸泡,滴下一灘黃濁的污水。大順的臉色像生姜一樣黃中帶紫,雙目緊閉一會儿,忙不迭地喝了几口酒,臉色才漸漸复原,可是下巴好像有些不听使喚,說起話來上牙下牙直碰,連著咳了几聲,又唾了几口,感到嘴里還不淨,弓著腰吐出几口水。徐大人扶住他,手在他的背上輕輕地拍著。大順感激地望了他一眼。心想,我這點凍能算什么呢?在自己所接触的河工中,徐大人是最清廉的一個了。看其他治河官員的穿戴個個不都是綾羅綢緞,家里那個擺設,絲毫不比京城的那些一品大員們差不到哪里去。吃的海參魚翅更不用多說,光是那柳木牙簽,一錢可買十几枚,也動輒就買几十枚甚至成百上千。整日無所事事,除了押技游樂就是賭場豪擲。但大順還是跟著徐大人冒著冷凜的寒風跑完這條河,又跑那條河。 似乎很難說出自己心思的徐大人隨著工作進展,一個又一個疑團不時地縈繞在徐端的心頭。永定河兩岸的筑堤稀松,沿岸的漏凹處,比比可見,散落著的筑堤石塊零亂地堆放在一邊,有的干脆堆放在河堤上,推倒在河中,不僅不能筑堤,反倒影響了水的流速。去年的水毀工程至今無人過問。河床淤積、种种跡象表明,倘遇洪水來時,又是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 “徐大人,我們這是何苦呢?”大順緩過神來,雙手在頭上不停地抓撓著,捋著長辮,一點一點地往地上擠水,接著說,“放著舒适的家里不呆,跑到這儿受罪,徐大人,您也看看那班當官的,哪個不在撈油水。名為治河,實際上借治河之名,從中侵蝕財物,這幫人巴不得多鬧水患呢!”接著咳了几聲,脫去沉甸甸的棉襖,噓著熱气、跺著腳。徐端接住棉襖一頭,兩人一齊使勁,渾濁的泥水順著徐端胳膊肘往下直滴,一股泥藻的腥气也在風中彌漫開來。 徐端道:“大順,我看你是不是灰心了,當初你報名來勘河勁頭可大了。”大順拽過棉祆,搭在肩上,并不言語,徐端見狀又歎道:“好孩子,再喝几口。河總要有人來治才行,永定河不能再名不符實了。”牽過毛驢,取過驢背上的行囊,拿出一件坎肩,遞与大順,說道:“快,快穿上吧,要是凍坏了身子骨,老爺我還真不知道去哪再找你這樣的人呢!”肚子里一陣饑腸轆轆聲響傳出來,徐端微微地蹙起眉頭,复又轉身取出一大塊烙餅,掰下一大半,“喏,人不吃飯肚皮響,咱們先吃一點,舖墊舖墊肚子。”他遙望前方,來時的山谷愈來愈開闊,視野所及,一兩棵枯死的銀杏遮掩著的那座破廟遙遙在望。大順低著頭,吆喝驢子,瞥了徐端一眼沒有說話,低著頭想自己的心思。 直隸一帶的平原,有許多河。主仆兩人自剛一打春,几乎天天都行走在長堤上,流水陪伴著他們一路歡快地唱著,可在他們听來無疑是一處悲劇的前奏曲。沿途所見讓他們心酸不已。一群一群的叫花子像是從地里長出來的草芽又開始沿街乞討。店舖下、破廟里擠滿了眾多的流民。一家家、一窩窩,扶老攜幼,拖儿帶女畏縮在一起。碗筷的撞擊聲、孩童的嚎哭聲,大人的哄叫聲以及行人的叫罵聲足以讓主仆二人听了心寒不已。條件稍好一些的災民,也僅僅能靠牆根、屋角搭起破庵子、茅草棚。他們個個面黃肌瘦,披著襤樓的棉祆,腰間勒根草繩,端著破碗向人們討飯。那情那景真讓人見了心酸不已。說到底,是自己還沒本事,沒有管好這些河流,不熟悉它們的稟性、沒理順它們的脾气。為此,每次勘測完一條河流,回到家里都歎息不止。茶飯不思。几年來,每至秋收結束,都是自己辛勤奔波的開始。妻子常常埋怨,天底下的苦都讓治水的官儿給吃了,可天底下的福都讓地方官給享受了,今年初上,万歲爺終以自己勤勉,加官進職,自己何嘗不想在任上多辦几件有益于百姓的大好事呢?好好地干上几年,下可以不負百姓,上可以報答朝廷……“唉,難啊!” 徐端,字肇之,浙江德清人。徐端的父親徐振甲在江蘇清江縣任知縣時,徐端就隨父一同住在多災多難的清江縣城。清江縣城位于黃河、淮河和大河三河交界的地方。因為地處水陸交通要地,大清朝自入關平定中原以來,就在這里布設了糧道、鹽道,連接南北大運河漕運的船只,無不都要這里打尖、上稅。清江縣城也由此而逐漸繁華。但是,三河交界的好地勢也同樣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只要其中一條河水猛漲都會危及清江縣的安危。從徐端記事時起,這富庶的縣城并不曾顯示出多少繁華的景象。治河几乎成了徐振甲的頭等大事。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徐端對治河倒有一番精到的見解。尤為重要的是,他從父親身上繼承了廉洁奉公的品德、事必務實的風格。日后以舉人的身份被放任為通判一職,有幸隨大學士阿桂東奔西走,甚是器重,留任河東總河。嘉慶三年,任為山東沂州漕道,是年睢州境內的河水泛濫,徐端預先筑就的堤壩起了很大的作用,遂得以遷升加三品頂戴護理東河河道總督。 徐端久在河防之任,深知直隸一帶的水文地理,深感水火無情,為清治河患可謂殫精竭慮。然百密必有一疏。嘉慶十三年,剛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的徐端已經察覺黃河入海處的堤壩甚危,一旦海潮上漾,必將倒流。遂上書嘉慶帝再次要求筑壩清口。可惜的是,由于治河大員貪贓浪費,致使壩口的質量過不了關,剛一泄洪,位于徐州十八里屯的智、信兩壩就決口百余丈,被嘉慶帝褫奪翎頂、降三級留任到壩口复合之時。 嘉慶十五年,徐端以河東副總河的身份再次勘測東河道,因為永定河繼嘉慶十年六月泛濫之后再次決口,一時間,洪水橫溢,房倒屋塌,餓殍載道,民不聊生。大順的父母就是那次決口之后,流离他鄉,乞討為生,風餐露宿,染上重病,待拖著病体,踽踽而行到家已是气息奄奄,一病不起,沒過二個多月,竟撒手人間。徐端目睹河水災禍,不顧老病之体,發誓懲治河道。在一個偶然的机會,他招募大順為自己的佣人。趁著開春乍暖之際,徒步勘測直隸一帶的河水流速和深度。 隨著測量工作的進展,徐端的心情就越來越沉重。…… 正月初五這天,文武百官奏事照常舉行。卯時還未到,乾清宮殿前的御路上便走來了縷縷行行的王公貴族,部院大臣。天色還很黑暗,彼此看不清面容,也沒有人敢大聲說話,只偶爾听見一兩聲壓低嗓門的相互問安聲。 乾清宮里,燈光明亮,一片輝煌。八只精巧的宮燈把殿內照得如同白晝。古銅鎏金仙鶴香爐冒著裊裊的細煙,滿殿里飄著沁人肺腑的异香,端坐在盤龍寶座中的嘉慶皇帝神態十分安詳,他看到王公大臣們出奇地比往日均早一些恭候在殿前,臉上露著掩飾不住的笑容。到底自己的“為政在勤、勤則不匱”的訓旨見了成效。關于“勤”字之義,看來朕不僅講透了,而且大臣也能遵守。是啊,從來治世之君未有不勤,亂世之主未有不怠,勤則治、怠則亂,治亂之本于勤,非淺鮮矣。君勤則國治,怠則國危;臣勤則政自理,怠則政不綱。嘉慶帝越想思緒越多,一雙亮麗的眼睛在宮燈的映襯下流光溢彩,一會儿注視著躬身而入的大臣,一會儿掃視著高懸的宮燈。 嘉慶帝身著一襲明黃色龍袍、袍上前后繡九條團龍,下幅八寶平水,五色祥云出日、月、星辰、黼黻……這象征著皇家權威的龍袍,從來都是給人以尊嚴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想祖先們為能創立大清一朝前赴后繼、命殞疆場才換得這身威服是何等不易啊。圣祖康熙南征北戰、皇考乾隆勵精圖治才有今日大清之盛勢。沒想到,自己在位這十几年來,兵事、海事、河事不斷,眼見得國勢一天天地衰微下去,哪能不“勤”字當頭呢? 嘉慶帝振作一下,望著站在前排的內閣大學士們,臉上的笑容和剛滋生出的憂思都一齊消失了。拿眼光掃了一眼眾位大臣,緩緩地說道:“戴衢亨!” 站在后排的戴衢亨心里一惊,沒想到,嘉慶帝拋開了站在前排的那一班內閣大學士,卻直接叫到自己,虧得反應极快,連忙甩下朝服袖,緊走兩步出列跪在階下,叩首道:“万歲爺,奴才在。” 戴衢亨在嘉慶帝的閣臣中,屬年紀較輕、資歷較淺的一員。在乾隆年間,他所任的官職只不過是各省學政、侍講之類職務。戴衢亨知道,正是嘉慶帝登基始,他的命運才開始出現轉机。記得當年嘉慶皇帝授受大典時的所有重要詔書的撰擬都是由自己一揮而就、心情不免一陣激動,想到嘉慶帝對自己的賞識之舉,戴衢亨跪奏道:“奴才奉万歲爺的旨意,遍觀各地的工程,奴才以為,治河既要遵循古訓,加寬河道,堵塞決口,同時又要采取因地制宜,以束緊河道,加快黃水流速,沖沙沖淤,加固河堤,修筑減水壩、分洪截流。” 嘉慶帝微微頷首道:“治河乃事關黎民社稷之大事。朕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千年水患根除以解救天下黎民蒼生。”戴衢亨仰面望著嘉慶帝,心里盤算著是否要托出一整套治河計划,又怕朝中的其他大臣站出來,到頭來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反正出發點都是治河。正猶豫間,嘉慶帝接著說:“治河之首要,當治黃河,黃河實在該叫功過之河,誰能治好黃河,其功之大,大得無可賞賜,即使有過,也過大的不能懲罰,朕即位以來,已經換了几任河督,可是沒有一個把事情辦得完滿。朕百思而不理其解,今年又是一個開頭,頭年的饑民尚有未安置好的,要是今年還有水患,這叫朕愧對列祖列宗,戴衢亨你久在黃淮一帶可有合适人選,荐上几位?”嘉慶帝目光殷殷,語气沉重地說道:“現如今,河督進進出出,意見大都彼此相左,有時的确讓朕感到難以決斷。況治河又是一筆大開銷,豈能壘了拆、拆了壘?” 此刻,乾清宮里的气氛也和嘉慶帝的情緒一樣凝重。太監、宮女照例遵章辦事,在侍候皇上之前不許顧盼,不許言笑,不許走動,所以,在寶座后面手執孔雀翎傘扇的兩名宮女,分列寶座兩側,垂手侍立的太監,便只是面無表情地站在那里,如木樁般一動不動。 戴衢亨這次奉旨出京,代天行事,巡視漕運、視察河工就是為嘉慶帝獲得第一手資料。可是,他又能說些什么呢?二年前,他曾三次上疏陳述治河要義,他認為,當前治河關鍵要在斟酌損益、掂量輕重緩急,各工點既不能一窩蜂地全上,也不能因為一點間歇又全部停下來。可眼下的情況都是一團漆黑,河工爭著要上,要修,地方官吏在洪水來時与河工的矛盾十分尖銳,誰也不想犧牲自己地盤上的利益,開挖溝渠,以利泄洪,可一旦工程被毀,都要大修特修,其中原委不言自明。因此,戴衢亨原來進朝之前,本不想當著眾大臣的面,多言此事,但見嘉慶帝對己如此器重、如此動情,不覺心里一熱,喉頭一陣蠕動,朗聲說道:“万歲爺心怜百姓,以百姓之苦為自己的心頭大事,臣也為天下蒼生感到欣慰之极。說起治河,奴才認為,前年停修的毛城埔滾水壩,因為兩年未修,今年開春之時,要稍加鞏固,在清江境內,仍需增筑壩、石壩仁、義、禮、智、信五壩,其中智、禮二壩仍需加高四尺。一來吸來水勢,二來使渲泄之水勢能容易控制,不致使水速加快,一旦開閘放水又遺患百姓。奴才以為,治河是一件長久工程,定要做長遠打算,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至于引黃濟運固然能減緩水勢,也能确保運河漕運,但絕非長久之計,長此以往,勢必運河也淤墊甚重,反而阻礙漕運,只有高筑攔水壩,待冬季黃河水勢減弱,開閘泄水,以清水沖刷黃河底部泥沙,才能确保汛期到時水流速度,做到真正防洪之效。” 端坐在龍位上的嘉慶帝兩眼沉靜地望著前方,太陽已高高升起,一縷清涼的光束帶著上下翻動的粉塵斜射進殿內。嘉慶帝輕輕擺了擺手,當值太監連忙躡手躡腳地捂滅殿前的一排宮燈,又撥了撥鋼爐內的炭火,從天空中呼嘯而過的西北風給殿內的眾多臣子們一种壓抑的感覺。十二位殿外站立的衛士毫無生气地守在門口,凍得身上抖抖嗦嗦。 嘉慶帝心里清楚,黃河從三門峽向東,水勢平緩,但到徽宁一帶由于地形更加平坦,泥沙沉積,河床愈淤愈高,遠遠望去,恰似一條從天下而落的土龍。老百姓把它叫做天不管地不收。就這么樣的高出平地數丈,因而得名“懸河”也稱“地上河”。因自明朝万歷年間,潘季訓河成功,把黃河東出徐州,由淚奪淮,經云梯關入海的路線固定下來,位于洪澤湖以東的清口、不僅是黃、淮的交匯之區,而且是南北大運河出入的咽喉,成了最易出事、經常堵塞的災區。听到戴衢亨的一番言論,嘉慶帝頻頻點頭以示贊許。嘉慶心道,比起戴均元來,戴衢亨更能高屋建瓴,總体籌划得更周詳、密致一些。 光陰荏苒、流水如梭,轉眼又是一個正月十五上元節。按照京師風俗習慣,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喜气洋洋早早吃飯鬧元宵。昏黃的太陽還懶懶地挂在西山頂上的時候,那些吃罷元宵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便都換上了新衣歡歡喜喜地朝燈市口、前門外、地安門一帶奔去。這几處的燈彩最盛,尤其是燈市口,歷年的燈節都是人山人海,看燈的人們,有乘寶馬香車的豪門子弟、富室千金,也有迤邐蹁躚的書香門第公子小姐,相互攙扶的百姓之家的老翁弱婦,讓人感到最扎眼的是街道四周的那些流民,他們既不能安心地觀燈,又想湊一下這平生從未所見的人間奇景。 燈市口的東南處座落著一家客棧,名字叫“逸興”,逸興客棧二樓臨窗的棗木制成的八仙桌邊坐著兩位气質不凡之人。此刻,一抹斜陽正照在那位頭戴瓜皮皂帽、身著一襲墨綠衣衫的白淨漢子身上,將他瘦削的身体投影到對面牆上。桌上擺放著的紫砂陶壺正滋滋地冒著熱气。白淨的中年人抬起臂彎端起一杯遞与對面的那位說道:“肇之兄,你也別懊喪了,松大人雖說在皇上面前彈劾于你,可万歲爺洞鑒事理,不也沒說什么。”說著自顧端起一杯,接著道:“肇之兄,近來皇上正在气頭上,吏部尚書溫承惠已經查出王府太監李來喜串通都察院書吏韓振護,捏造匿名揭帖,陷害本府親綿課。你想,松筠的奏折不一定會奏效的。” 徐端其實并不像戴衢亨那樣去想,拱手說道:“戴大人,我認為,兩江總督對河工事例,干涉過多,皇上不知是否知曉此事?” 其實,徐端与仆人大順披星戴月、忍饑挨餓、冒著初春的寒意,可謂費盡周折,也沒能將勘測的實情呈報皇上。是的,當然徐端非常想這么做,可是同時治河的其他官員多方掣肘,總以与事實有不符之處,加以阻撓。徐端也是沒法子,在孤立無援的奔波中,他感到凄涼和寂寞,更加想念自己遠在清江的妻子和孩子。 徐端是在太陽偏西以后來到京師的。當他住進客棧時,戴衢亨便來問他有關沿河的情況,順便告訴他,兩江總督松筠在嘉慶帝面前參他一本的實情。徐端心里一片悲涼,他何嘗不知這些地方官員与治河官員串通一气呢? 大順果坐在窗前,卿卿咕咕:“早听說京師繁華無比,可今日一見,也不過如此,遠不及我清江一個小縣城哩,灰不拉嘰,好玩處也沒多見。”徐端苦笑道:“好你個大順子,你跟著我來京就是圖享受來啦,要不是戴大人替我們結帳,看我們還不得當了褲子。你有多少錢?”徐端瞅著低頭不語的大順繼續說道:“這‘逸興客棧’也是你挑的,你說這家酒飯舖座落在路口的拐角處,有兩層,上為雅座,門面也收拾得清爽,店里也收拾得窗明几淨,擺著十几副桌頭,你現在倒不滿意了。那好,下次進京不帶你來了。” 戴衢亨在一旁听了,大笑起來,站起來踱到大順跟前:“大順,你几時跟得徐大人啊?”大順不知道眼前這位白淨面相的官儿到底有多大,只知道,他們主仆二人的開銷全由他一句話來了結,因此,可以不回徐端的話,但此人的問話确不可不答,連忙把朝窗的腦袋轉了過來,歉笑道:“戴大人,小的剛才說的是气話,大人千万別往心里去,天子居所哪能不繁華呢,只是小的眼拙心笨,即使桃紅柳綠、管竹絲弦、青樓小曲,小的也不識貨,嘿……嘿嘿……” 戴衢亨假裝繃著臉,端起茶蓋,叮噹叮噹地敲在桌子邊沿,紫漆的八仙桌鏗然有聲,一邊听著大順的話,一邊緩緩點頭,他与徐端對視一眼,還要繼續發問,卻被徐端笑嘻嘻地攔住了。 “戴大人,”徐端扳著指頭,繼續說,“我這兩年雖說跑過不少河道,可是,真正的治河經驗也談不上,我感到,戴大人應稟明万歲爺,多增加治河投資,一要慎選人員,宁精勿濫,在這點上,要對准一條路走下去,盡管大家都是為了治河,可如果意見不一,頻換治河官吏,今天這里加固,明天那里疏導,眾口難調,都要出主張、拿意見,勢必又要事倍功半。前師不忘、后事之師啊。二要抓住時机,眼前冬旱雖說各地攔水壩蓄水不多、河流甚緩,但也不說來年不發大水。”臉上的笑容又消逝了,邊說邊站起身來,蹙眉道:“各地都在歌舞升平,誰能想到這街旁乞討的,有大半是因為水禍所致。”一激動,徐端的雙手竟顫抖起來。 戴衢亨不住地搖頭,感歎道:“不瞞肇之兄,万歲對此也是憂心忡忡。”大順一旁接道:“剛扯會京師風俗,又回到正題了。我看,徐大人,明個咱們就回去,免得在這里悶死。” “住口,不說話沒人拿你當啞吧。”徐端一瞪眼,道,“去催催伙計。”“好,好,我不說,”大順不情愿地站起來,“我還真餓了呢,都快一天了。”說著連打几個噴嚏,他擤出一把清鼻涕道:“好冷啊。”徐端的眼睛潤濕了。 “別說河事了,今晚吃好、睡好,今天是個好日子。待會天黑下來,會熱鬧非凡的。”戴衢亨扶正短襟,也跟在大順后面往樓下走。撇下徐端一人坐在椅子上沉思。 街面上有些陰暗,不少店舖都在緊張地關門歇業,几陣寒風,就把瓦藍的天空吹得灰暗。要是往日,路上的行人已經很少了。就在這時,寒風夾帶著些微的雨絲往下飄落。店小二正忙著張燈。工夫不大,客棧的門洞里一盞風燈高懸起來,風燈上彩繪的“逸興”二字清晰可見。客棧的朱漆大門八字洞開。店小二扯了几聲嗓子招得行人扭頭看過來,卻不見來往的客商。店小二掃興地回走,正撞上大順。 大順气惱地說:“哎,我說,嫌棄我們是嗎?我家大人吩咐的飯菜怎么不見影儿了?快些!我的肚子早就鬧開了。”店小二晒笑道:“虧你說出口,大過節的,老板不在,人手又少,我忙得過來嗎?”店小二甩了甩手中的油膩膩的毛巾,沒好气地說:“大冷天,就那么几個菜,值得開爐子嗎?” 這句話讓跟在大順身后的戴衢亨臉騰地一紅,他也是清廉的好官,感到有几樣熱菜夠吃就行,太多太濫反而惹得徐端心里不愉快,沒想到在樓上談了半天,店家竟無動靜是這么個理由。他不禁大喝一聲:“店小二,過來!”听那威嚴的聲音,店小二著實嚇了一跳,見是剛才點菜的人,知道他大小是個官儿,可在這京城,那人來人往之中也不乏公王、大臣以及他們的奴才,就是紫禁城里的太監也常常搖擺出來,見得多了,自然也不像鄉下的百姓听著鑼響就不知該站到何處,腿肚子抽筋。店小二微微一樂,說道:“喲,這位官爺,我是隨口說說,這就好了。”提高嗓門,道:“樓上雅座,五香花生仁、雞丁膾粉絲!”又拱著手對衢行亨道:“客官听口音,你也是京城的人,或來京做官時間也有一段,看來還是第一次來這。今日不巧,上元節,店主人蔡老板回家過節,就剩下一兩個伙計支應,酒菜都是現成,卻難以求全,還望包涵一二。” 戴衢亨道:“這位住店的徐大人是來京的要員,不能怠慢侍候。再上些火鍋。可有新鮮的美味?”“有、有,才進的蟹,要不?”店小二一揚頭,那意思:貴著呢! 戴衢亨點頭應道:“那就上吧。”說著走到店面旁的一輛綠呢轎旁,對候在那里的二位家人道:“李令仁,快回去取些銀兩!”正在給轎子蒙蓋防雨細綢子的李令仁停下活計,從轎頭取了帶官銜的紗燈,匆匆离去。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