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后 記


  我們下決心要給老聃先生立傳,已是十年以前的事了。
  我們二人學習寫作,總共已有三十三年的歷史。早期,我們只是學寫一點并發表一點中、短篇小說和故事,而用長篇歷史小說体裁給老聃先生立傳的事真是連想也沒有想過。那是十年以前——1981年春,在一次關于“諸多歷史名人,哪几位真正應該受到世人的愛戴”的閒扯中,我們突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產生了要給老聃寫個“大部頭書”的想法。想法盡管“雄偉”,但事實上力不從心。要給老聃這樣的人物立傳,難度是相當大的。以什么樣的文學樣式寫傳,這倒算不上什么問題,關鍵問題在于寫作的素材。老聃先生,這位在中外歷史上,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中享有盛名的偉大先哲,离開我們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不僅先生生活的時代离我們遙遠,而且從他去世至今,還從未有人用文學樣式給他寫過大書,象我們這樣學識淺薄的人,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要為先生寫好歷史題材的部頭書,沒有大量的資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放棄了大的想法,代之而來的就是小的想法了。我們認為:老聃先生是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愛戴的人物,我們生在老聃的故鄉鹿邑,長在老聃的故鄉鹿邑,鹿邑民間流傳著很多關于老聃的傳說,我們熱愛老聃先生,而且又都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分會會員,不能寫大書,可寫小文章,寫小文章也要寫老聃,寫不成《老子傳》,要寫一些關于他的民間傳說。我們搜集整理了一些老聃的傳說,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之后,受到了專家的好評。
  之后,評論家吳超從北京來信,建議我們全面搜集老子,爭取出版一本《老子的傳說》。于是我們就開始了全面的搜集工作。我們二人分頭在鹿邑境內(特別是老子的誕生地太清宮集)和外地(洛陽、函谷關、陝西樓觀台、嶗山太清宮等)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我們惊喜地發現,在鹿邑人民群眾中,在老聃先生過函入秦的路途中,确實蘊藏著大量的,史書上難以找到的關于他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短的可以用几百字記錄,長的要用近万字才能記完。其中,有的包含著深深的哲理意味,很有价值,補充了史書上的不足。這种大量的搜集工作,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它使我們已經放棄了的要給老聃立傳的想法控制不住地“死灰复燃”起來。這一來,我們就下決心要使《老子的傳說》一書的出版成為寫作《老子傳》的集磚聚瓦的工作了。
  《老子的傳說》一書剛剛脫稿,我們就開始著手《老子傳》的寫作了。為了多方面占有材料,我們又一次開始了關于老聃的調查和搜集。我們一方面到上述一些地方去對搜集到的傳說進行考察對證,棄迷信,存科學,棄虛假,存真實。并且進行再搜集,再發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到一些大學的圖書館里去查資料,并順便向一些歷史和哲學教授去請教。除此之外,我們還從其他方面去處處留心,搜集老聃。不管是在報紙上,雜志上,也不管是在人們丟棄的“廢書”上,只要見到一點點關于老聃的事,就用剪子小心地剪下,珍愛地貼在寫作札記上。前后經過七年的艱苦深入的調查了解,經過再三再四的虛心求教和細致入微的搜尋,終于把老聃先生的有關資料較為全面的聚集起來,開始動手寫作了。從動筆寫作到成書,我們只用了三年時間,而搜集材料的時間就占了七年,真可謂:一朝分娩不容易,哪如十月怀胎難!
  老君台邊桃花紅,太清宮里楊柳綠,隨著1991年的暮春在渦河岸邊的降臨,《老子傳》正式脫稿了。作為老子學會的理事,能為宣傳老聃,弘揚偉大祖國的民族文化做出點貢獻,我們是深感欣慰的。在欣慰之際,我們首先憶起的是此書寫作中的支持者:
  《許世友傳奇》、《宋美齡傳》、《嫦娥傳》的作者,著名作家陳廷一同志,對《老子傳》的寫作十分關怀,他不僅在發現我們寫作此書時最先地給予熱情肯定,而且在百忙中多次來信進行鼓勵,不辭辛苦地給予多方面幫助。此書的問世,和他的關怀栽培密不可分。在作者寫作此書進入最困難階段的時候,鹿邑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中國鹿邑老子學會副會長王富國同志伸出了熱情援助之手。他對我們的寫作,給予了親切關怀,熱情支持。他曾東奔西走,親自給作者解決寫作中的實際困難,使作者得以無憂無慮的安心寫作的机會。他不止一次地和作者交談,鼓勵作者努力寫作,盡早的把老聃先生的事跡和偉大貢獻宣傳到全中國和全世界去,為《老子傳》的順利成書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另外,中國鹿邑老子學會會長張景志同志;老子學會副會長、鹿邑縣政協副主席潘又泉老師;副教授秦鳳翔老師;孫永福同志;王殿舉同志;劉明才同志;以及老子學會的全体顧問、全体名譽會長、全体副會長、全体正副秘書長,對此書的寫作都曾給了關怀、支持和鼓勵。請讓我們借此特向上述領導、老師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秦新成 劉升元
                1991年4月于鹿邑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