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附錄一:柏克利加州大學的沿革与規模



  加州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9年時的淘金熱,當時的州憲法起草者是“一群精力旺盛而有遠見者,要求議會盡所有能力去提升加州人民的知識、科學、道德及農藝進展”。當時的加州,只有很少人能接受教育,但這群早期的計划者已經夢想著一所“正确地管理及經營,比加州的黃金更有助于下一代繁榮与幸福”的大學。

  大約二十年后成立的大學, 是“加州學院” (College of California )和“農業、 礦業暨机械技藝學院” (Agricultural Mining, and Mechanical ArtsCol lege)合并的結果。加州學院于1855年成立于奧克蘭,由新英格蘭的公理教會牧師杜蘭(Henry Durant)所創辦。其課程仿效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并在主要課程如拉丁文、希腊文、歷史。英文、數學及自然史之外,增加了現代語課程。為了擴展校舍,校董事會在北面四英里的地方買下了160 英畝的土地,并在1866年將其命名為柏克利。

  當加州學院初成立時,州議會也努力成立了公共教育机构。1866年,州議會根据聯邦“1862年默里歇土地贈与法案”,成立了“農業、礦業暨机械技藝學院”。該學校教授農業、机械技藝及軍火戰略,以“提升產業階級在人生不同專業和追求上的博雅及實用教育”。其中也包括了科學和古典學研究。

  因為“加州學院”有土地而無足夠經費,“農業。礦業暨机械技藝學院”則有充足的公家經費而無土地,為了雙方的共同利益,兩校的董事會決定將兩校合并,并將兩校的課程融合而成為一間“綜合大學”。

  1868年3 月23日,州長簽署了“組織法”,加州大學就此成立。新大學繼續沿用前加州學院的校舍,直到柏克利的北會館和南會館完工為止。1873年9 月,在招收了191名學生之后,學校遷到了柏克利。

  惠勒時期

  最初,新大學的財務問題非常嚴重,惠勒(Benjamin Ida Wheeler)于1899年開始擔任校長。20年后,財務問題趨于穩定,學校才開始擴建并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在這段時期之初,學校最慷慨的贊助人之一赫斯特(Phoebe Apperson Hearst),推出构想及贊助了一項校園建筑方案的國際競賽,她要找出“能夠配稱一所偉大大學的硬件設施”。

  這項競賽由巴黎的柏納德(Emile Bernard )獲胜,不僅讓柏克利加大有了一個建筑藍圖,也讓她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倫敦一家報紙寫道:“這确實是一個大計划,的确榮耀了這個太平洋國家的新公民……”在當時還被財務所困的牛津大學,一位拉丁演說家說:“听說加州成立了一所大學,它的資源丰富,讓建筑師可以毫無經費限制。它位于山坡高地上,面臨著海洋的廣闊視野,是科學的搖籃及沉思之所。”

  負責柏納德計划的總建筑師在華德(Job Galen Howard)借著“毫無經費限制”之便,創造了适合加州環境的优雅、尊貴、肅穆的古典風格。有些最典雅庄嚴的校園建筑是在霍華德時期興建的, 包括赫斯特礦業紀念館 (Hearst Memorial Mining Buildng)、赫斯特希腊劇院(Hearst Greek Theatre)、加利福尼亞館(California Hall)、道爾圖書館(Dole Library)、鐘樓(Campanile)、惠勒館(Wheeler Hall)、吉爾曼館(Gilman Hall)以及希爾加館(Hilgard Hall)。

  身兼學者及管理者的惠勒校長,為學校爭取到許多圖書館經費、獎學金研究基金、优秀的師資等,學校的學術聲望也逐漸成長,特別是在農業人文學及工程學領域。在他任校長初期,成立了許多新科系,而已有的科系也擴大了。1899年更開設了暑期班以訓練物理及化學學者,不久之后也擴展至其他領域。

  隨著加州人口的成長,學校也隨之成長以團應漸增的需求。20世紀早期,學校成立了新的商學院,訓練与東方貿易的外貿人才,畢業生并進入全州的各大工業和企業接受訓練。同一時期,由于國務院對駐外使節素質不良的憂慮,也在該校進行了外交訓練計划。

  史普羅時期

  自1930年起,史普羅(Robert Gordon Sproul)擔任了30年的校長。他优先關切學術上的成就,致力于吸收各領域的优秀師資。他在物理和生物學上的成就最為突出。學校在核子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上的研究萌芽于30年代,促成了勞倫斯(Ernest O Lawrence )發展出第一代原子分裂、粒子加速器。其他發現包括分离出人類小儿麻痹病毒,及發現了許多人造元素。

  柏克利加大的教授陣容中,許多在物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此外還有文學獎及經濟學獎,使柏克利加大人文學術与自然科學齊頭并進。1966年,柏克利加大被全美教育委員會評鑒為“全國發展最均衡、最出色的大學”。1994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再度評鑒柏克利加大為全美最优异的研究大學。

  校園速描

  一個世紀以來,櫻桃溪的橡樹林及尤加利樹叢從大門口到南會館圍繞著柏克利。雖然校地已經擴大了很多,但依然保持著過去的田園宁靜之類,像是一個都市中的花園綠洲。學生可以俯瞰舊金山灣的新古典建筑、林蔭嵐郁的山谷及1232英畝的原野,在當中讀書、工作及從事休閒活動。

  擁有31万名學生、优异的師資、將近三百個學位課程。以及位居全美國及國際領導地位的校友,今日的柏克利加大已是個大而复雜的机构,提供學生眾多的專業及廣闊的個人發展領域。校園被蒼翠起伏的丘陵及人口達10.65万的柏克利市所環繞。長久以來,柏克利就是美國最有活力、丈化最多元、政治最多來的地方。

  柏克利加大以优异的學術成就馳名國際。其師資包括了16位諾貝爾獎得主、112位國家科學院院士為8位國家工程學院院土,以及比全國其他大學更多的古根漢獎和總統青年學者獎得主。在全國評鑒中,柏克利加大的學系都排在全國前五位。

  以任何標准來看,柏克利加大都是全胜界的知識領導中心之一,其圖書的數量和品質、研究和出版的規模,以及杰出的師資和學生,都是聲譽斐然。學士后繼續留校完成博士學位的人數,超過全國任何大學。在這樣一個优异傳統學術環境中,非常有益于學者的培養,田長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教學的熱忱

  柏克利加大每年都會頒發杰出教學獎給几位优秀的教授。在45個學系中,多年來總共有超過170 位教授因教學成果优良而獲這項殊榮。田長霖得獎時不到27歲,至今仍是最年輕的得主。

  一般而言,各學院都比較以研究工作而知名,這表示柏克利加大對教學的重視程度。學生可以向世界知名的理論家和研究者學習,而這些人也都是优异的教師。過去的獲獎者都指出,他們的研究經常因課堂上的討論和發言而更加深入,同時,在教學上介紹研究工作中所產生的新觀念和新發現,也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教師。

  一個好老師不只要在單一領域中傳授知識,他們還要向學生澄清該專業与其他領域知識的關系。他們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并對學生的生命和事業有終生不輟的影響。优良的教學者個只是那些杰出教學獎得主。每年,各個學系都會選出几名优良教師。在各系、各專業的課堂上,都可以遇到优秀的教師。良好的教學沒有單一標准,學生所遇到的教學風格會隨著選課而有所差异,既有富啟發性的演說,也有能讓學生理清自己觀念的課堂討論。在教學方法上,正如柏克利加大的其他各個層面一樣,兼具多樣性和挑戰性。

  柏克利加大學生的品質与其优异的師資成正比,大多數學生是加州人,但也有來自其他各州和一百多個國家的學生。多樣性是學生的最大特色: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少數族裔,提供多元觀點和看法。許多課程,例如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墨裔美國人、及美洲原住民研究等,都呈現多樣性,也讓興趣不在100 個主修課程之內的學生,有選擇其他課程的机會。

  加州大學的組織及管理

  加州大學有九個各具特色的校區。舊金山校區于1873年加入加州大學系統,其他分校加入的時間,洛杉磯分校(UC Los Angeles)是1919年、河濱分校(UC Riverside)是1954年,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是1958年,圣地亞哥分校(UC San Diego)和戴維斯分校(UC Davis)是1959年,圣他克魯茲分校(UC Santa Cruz)和爾灣分校(UC Irvine)是1965年。這些分校總共擁有三所法學院、五所醫學院,以及建筑、企管、教育、工程及其他許多學院。

  加大九個分校共有7000個全職的教授,學生總數為16. 31万。大多數是加州居民,將近四分之一是研究生,并有一百六十多個實驗室、推廣中心及研究室。這些單位在從事教學及研究的同時,也為加州及全美國提供了社會服務。

  根据加州州法,加大九個分校由州政府指定董事會掌管,董事會董事則由州長從各界連選代表人士擔任。其中包括教授及學生,校長則由董事會速選并授權管理校務。

  董事會包括七位當然成員,以及18位由州長經咨詢委員會建議而指派的成員,任期12年。除此之外,董事會會選派一名任期一年的學生董事,該學生在董事會中有完整的投票權和參与權。學術評議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則代表全体教師出席董事會,有參与所有討論的權利。州憲法修正案規定;“董事應為能夠普遍反映本州之經濟、文化及社會多樣性的有才能之士,包括少數民族及婦女”。

  總校長是九大分校的行政首長,位于奧克蘭的校長辦公室是大學的行政中心,總校長執行整個大學的行政職務,并支援所有分校的運作。

  每個分校都有一位校長,作為主要行政主管,另有五位各有專職的副校長。分校校長負責分校的組織及運作,包括校園、學生及對外事務。大學參議會由學校教師及几位行政主管組成,在董事會同意之下,決定入學條件及學位規划;授權及監督課程的規划;并在重要事項如師資核准、晉升及預算等方面,對校方提出建議。學生可以參与各分校和整個大學的政策制定。柏克利分校分為14個學院及學校,大部分都還再細分為各學系。學院招收直接從高中畢業的學生或其他學校的轉校生,提供大學部的課程以取得學士學位。

  知識的海洋——圖書館

  柏克利加大的圖書館系統是全美最好的研究收藏之一。圖書館系統包括道爾圖書館、莫菲圖書館(Moffitt Library)。主圖書庫(Main Stacks)、班克勞福特圖書館(Bancroft Library),以及18個特殊學科的分館。教學圖書館是柏克利加大的新圖書館,借由教導學生和教授廣泛使用信息,來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并促進學術進展,其他分館現在也有這种服務。總收藏包括800万本圖書、9万种期刊、5万种縮影片、40万种圖片、6万种錄音帶、6000种影片及几十万种政府檔案。

  柏克利大部分的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資料,放在莫菲圖書館和主圖書庫。莫菲圖書館有16万本藏書、500 种期刊,是專為新生和大學部學生所設計的核心和入門圖書館。莫菲圖書館還特別收藏了大學部的上課教材及考試卷,要持卡才能進入圖書館,只限加大的教師、學生和職員。

  莫菲圖書館一樓的媒体資源中心,為學生的研究和課業提供了多樣的聲音和影像材料。該中心也收藏了錄音帶、錄影帶、幻燈片、唱片,以及使用這些資料的設備。莫菲圖書館還有一間莫菲微電腦中心,為柏克利加大的師生和教職員工提供個人電腦及信息服務。

  主圖書庫是連接道爾圖書館和莫菲圖書館的四層樓地下建筑物。主圖書庫儲存過去放在道爾圖書館及政府檔案部門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資料。主圖書庫可由道爾圖書館或莫菲圖書館進入。道爾圖書館二樓有一個新的政府及社會學資料服務處,取代了政府檔案部門。

  班克勞福特圖書館是世界知名、主藏美國西部文獻的中心,擁有世界最丰富的馬克·吐溫的文獻。東南亞圖書館擁有丰富的古代手稿、卷軸、木刻和雕刻版畫、石碑拓本,以及青銅銘文。其他圖書館也有世界上稀有的圖書和手稿。

  柏克利大學和斯坦福大學之間的圖書館館際合作計划,提供教授及學生最方便的館際資料交換服務。兩所圖書館總共有1300万冊藏書,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研究資料收藏處之

  圖書館系統還有15個附屬圖書館,与柏克利的各研究單位、各系所和各學校合作,收藏獨特而時常難以歸類的專業研究資料。這些圖書館主要是因應教師及研究者的需要,但也為一般學生和民眾提供服務。

  亞洲學生占外國學生多數

  柏克利加大的校友遍布于整個環太平洋地區。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台灣、印尼、泰國和新馬,都有柏克利的校友會。學校贊助了亞洲的許多重大活動,包括每年兩次“哈斯商學院論壇”、“亞洲領導者會議”到支持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百一百多個國家的兩千多名外國學生在柏克利加大就讀,約占學生總數的16%,其中又有近60%來自亞洲地區。

  亞洲校友和友人的捐助,改變了柏克刊加大。因州政府對加州的高等教育体系減少資助,柏克利加大必須轉向私人募款,以維持學校的高水准。柏克利加大的獎學金、經費和建筑物,都逐漸以這些幫助柏克利維持高等教育水准的亞洲友人為名。

  柏克利加大不只与私人維持長久的友誼,也与亞洲許多公司和企業保持長久關系。在田長霖任內,也因為他個人的影響力,使柏克利加大得到了環太平洋地區超過50個以上企業和基金會的慷慨捐助。

  借由太平洋兩岸的教學与研究互動,柏克利加大与亞洲建立了鞏固的關系。柏克利加大与12個亞洲國家學校訂有交流計划,在任何時候,柏克利加大都保持將近七百位亞裔訪問學者。

  除此之外,柏克利加大的畢業生在亞洲各地的大學中也舉足輕重,在行政与研究上具有領導地位;而教授們也与在亞洲各地工作的同仁共同研究世界問題的解決之道,例如人口增長、酸雨、貧窮、債務危机、軍備競賽,以及饑荒等問題。

  全美排行第一的東亞研究所

  位處美國西岸,又屬亞洲研究的頂尖机构,在美國教育部的評鑒中,柏克利加大的東亞研究所在全美排行第一,包括20個不同學系的150 种課程,每年都有3000名以上的學生上課,每年也都有超過300 名東亞區域研究的學者取得學位。柏克利加大是東亞研究領域中擁有最多研究生和培養最多博士的大學。

  柏克利加大的東亞研究所,有日本、中國和韓國研究中心,為美國和亞洲國家的知識交流提供渠道。該研究所贊助研究計划,舉辦有助于全世界學者間相互了解的集會,并出版詳實的研究論文。從19世紀末以來,柏克利加大在中國研究上的師資品質,一向名列全美前二三名,現在更在中國史和政治學的課程上領導群倫。1890年設立的東亞語言學系,是全美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先鋒,而在日本企業与科技的課程上,也居于全國領導地位。

  建校初年,加州大學擁有的第一份大禮,是1872年設立的東方語言及文學講座。加州和亞洲的貿易額非常龐大,高水准的亞洲語言和文學課程,對加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世紀以來,柏克利加大在亞洲研究上成就斐然,它的教學和研究對亞洲地區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