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就在蒙武偕美暢游渭水上,秦王政陶醉在胜利的微醺中時,平陽前方傳來戰敗的消息。 趙名將李牧以八万精兵在平陽附近的宜安大破秦軍。他采取大膽的前進包圍戰術,以三万人利用地形列陣,吸引十万秦軍攻擊,另以兩万步兵在側翼攻擊秦軍,再以三万騎兵以雷霆万鈞之勢,攻擊并席卷秦軍后背,形成三面包圍,只留下南方缺口。 秦軍戰無不胜,攻無不克,歷來作戰都是采取速戰速決的閃電戰術,以局部絕對优勢一舉殲滅當前之敵,造成戰場震撼,促使敵人喪失斗志。絕大部分敵人不是投降,就是潰退,所以秦軍已養成輕敵的習慣,對側翼之后方警戒不太注意,因為很少有敵人像李牧這樣,敢以三万輕裝騎兵深入秦軍后方。 這樣一來,乃是李牧造成了戰場震撼。十万秦軍主力部隊尚未攻下趙軍壁壘,后方戰敗的消息已經傳來,銳气一失,兵敗如山倒,壁壘中趙軍乘胜出擊。秦軍只覺得四面八方都是敵人,真個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往西撤退的秦軍遭到汾水阻擋,只有沿著汾水向南撤退,一直到曲沃才算穩往陣腳,廿万大軍只剩下了八万人。 李牧為了怕遭到上党方面王翦部隊的夾擊,在追擊一段時間獲致最大戰果后,回守平陽、宜安之線。 秦王政首次嘗到戰敗的滋味,這時才明白,他父親庄襄王為什么會在蒙敖兵敗后突然患病,不久就身亡。 這些日子里,秦王政根本無法睡覺,他以國尉、廷尉為首的有關大臣在議事殿組成戰情處,十二個時辰輪值,處理戰事情況,有重大情況變化,隨時通知他。 戰敗消息傳來后,軍中使者一天接連來好多次。 先是要求王翦部隊增援。 再是要求補充兵員。 接著是潰退的消息。 最后來的消息是桓齮未奉命令撤退,殘兵敗將已到了曲沃。 秦王政除了大部分時間留在戰情處外,其余時間都是在南書房由王后陪著。她堅持在書房內設了張臥榻,在他實在疲倦時逼他上去躺一會,但他仍然是在書房內踱來踱去的時間居多。 他如今正在考慮的問題只有一個:立即反攻,還是休息整頓一段時間?前次的胜敗已定,用不著再去想它。 立即反攻的分析是—— “利"是可以雪恥复仇,恢复士气,維持秦軍永不會戰敗的威名。 “害"則桓齮殘軍士气低落,已缺乏克敵信心,不經整頓無法再戰;若由王翦部隊發起反攻,他部下只有十万人,要擔任維持新稱臣韓地的地方秩序,又要維護秦軍的后方補給線。再說南方楚國虎視耽耽,也不能不作防備;而由國內派新部隊反攻,百里爭利,則三將軍見擒,何況咸陽到平陽路途接近千里!再要戰敗,各國乘机圍攻,后果可怕! 休息整頓再作攻擊的分析是—— “利"是一切重新開始,集結了足夠兵力,因一時挫敗而喪失的信心已恢复,報仇雪恨的意志又起,可以一戰。 “害"是時間拖得越久,秦軍士气也可能越消沉,李牧的英名越傳越遠;也可能因李牧打破了秦軍無敵的神話,造成各國輕視秦國,再以趙國為合縱約長,圍攻秦國! 想到最后一點,秦王政不禁背脊流出冷汗,兩者的結論都有秦遭圍攻的可能! 他也曾將這個議題交由御前會議討論,雖然是群臣發言盈庭,但正反意見各半,仍然是由他來裁決。 他現在才發現到統治者的孤獨和寂寞,平日這多的人圍著你,但等真正要衡量利害,下決心選擇時,任何人都幫不了你的忙,你必須單獨面對選擇的后果。 他是一場豪賭的賭徒,押大押小,開出來的結果會關系千万人的生命,甚至是秦國的存亡。 除了极少的睡眠時間以及和群臣議事外,他都書房內轉來轉去,就像一頭剛關進獸籠的猛虎,不停地轉著找出口。 這些日子,他很明顯地消瘦下來,眼圈發黑,年輕、寬廣、飽滿的額頭上也出現了細細的皺紋。 王后看了好心痛,但在軍國大事上,她插不了嘴,也不愿插嘴。 最后一個凌晨,王后實在看不過去了,忍不住提醒他: “為什么不去問問老爹?” 秦王政跪坐在中隱老人對面,很后悔在這天猶未破曉的時候,將老人硬從床上吵起來。 老人更老了,由于辟谷,身体顯得更瘦,唯一使秦王政放心的是——雖然剛從床上被拉起來,眼睛開闊之間,仍然是精光閃閃,這表示他的龍馬精神,雖瘦卻不弱。 “老爹多日不見,看上去更瘦了,應該多加營養,不要辟谷傷了身子。"秦王政關切地說。 “你也瘦得可怕,"老人細細打量著他,怜惜地說:“有什么重大事故發生?連眼睛都凹下去!” “平陽前線大敗,桓齮退居曲沃,二十万大軍只剩八万不到,還包括了傷殘!"秦王政激動地說。 “對方領軍大將是誰?"老人閉上眼睛問。 “李牧!” “李牧?"老人身体明顯地顫動了一下。 “老爹先前要我注意李牧,現在李牧真出現了,以八万劣勢兵力擊潰我二十万常胜軍,嚴格說來,我軍還是處在以逸待勞的狀態。” “那你現在又有何為難之處呢?"老人仍然閉著眼睛平靜地問。 秦王政說出連日都不能解決的疑難。 “你這樣年富力強,再加上老爹我的傾囊相受,應該會自己解決問題。李牧曾在我門下受教,用兵天才和戰場經驗,在秦軍中的确還找不到他的對手,"說到這里,老人沉吟很大一會,突然張大眼睛,以要秦王小時背書的口吻輕喝說:“還記得《孫武兵法》的〈九變〉七〈將危〉章嗎?背給我听听。”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夠了,"老人說:“你看李牧犯了這五危中的哪几危?” 秦王政考慮了半晌才回答說: “据所得資料,李牧守邊破胡,入侵燕國,不但絲毫不取,而且趙王有所賞賜,全轉分部下及作為撫恤士卒遺孤之用,可說是家無恒產,身無余財。” “這是什么將危?"老人問。 “犯了廉洁之危,可辱。"秦王政高興地回答。 “他還犯了什么危嗎?” “据資料顯示,歷次作戰,李牧部隊不但秋毫無犯,而且處處以保民為重,這也許是他牧邊所養成的習慣,愛民可煩,我明白了!"秦王政興奮得跳起來。 “到目前為止,秦軍將領尚無李牧對手,和他正面硬拚,只有使他的英名越來越盛,最后可能造成你所害怕的后果,你知道該怎么辦嗎?"老人啟發式地問。 “躲開他!” “你不想反攻了?” “躲不過,設法調開他!"秦王政以拳擊掌。 “你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就去做吧。"老人臉上有了微笑。 “多謝老爹點破。"秦王叩首想告退。 “慢著,"往常是老人攆他走,今天他想走,老人卻又留住他:“秦國最大危机還不是遭遇到李牧,而是本身缺乏將才。” “老爹說得不錯,嬴政也常為這點感到焦慮。” “自秦國殺白起以后,為將者人人自危,明哲保身的多不愿為將,你听過咸陽軍中有一首歌謠嗎?"老人轉向問秦王政。 “不知是什么歌謠?"秦王政惊問。 “'立功不封侯,戰敗有余殃,試看為將者,少見死疆場。'你能解釋其中的意思嗎?” “……” “這是說秦歷來對為將者太苛,"老人歎口气說:“水罐不离井邊破,將軍常在陣前亡,'少見死疆場',暗示多死在刑場上!” “老爹,嬴政知道以后該怎么做了。"秦王政惶恐地說。 “這是秦國缺乏优秀將領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對將才的培養,用得順手就一直用,用到不能用為止,如白起,如蒙驁,如現在的桓齮莫不如此。不知將之相克如五行,金可以克木,遇火則銷,火可以克金,遇水即滅,人都有性格上的弱點,也有用兵上的習慣。桓齮善于快攻而疏于防守,遇上扈輒可以斬首十万,但碰著敢于深入的李牧就要損兵折將了。"老人微笑著說。 “嬴政懂了,秦不但平時就要發掘和培養將才,而且要多培養一些,才能因時、因地和因人而運用。"秦王政豁然貫通地說。 “聞一知三,孺子可教也,去吧,你會有辦法對付李牧的!”老人掀須而笑。 秦王政召集丞相王綰、國尉尉繚、廷尉李斯在議事殿召開秘密會議,議決重要事項—— 限國尉在一月內召集十万軍隊,由秦王政親自率領,御駕親征,目的是激勵士气。 命桓齮就地防守整補,必要時可征韓地人從事軍中雜役。 由李斯發動一批趙國秦間大臣在趙王前造謠,密奏李牧在這次胜利中將虜獲品收歸私有。但又有部分事實是他占領平陽地區后,仍按照守邊舊習慣,自得設卡收稅,稅收不繳國庫,破坏稅收体制。 另發動邯鄲及其陽地區百姓請愿,言李牧功大,應予行封,以及另一批朝中秦間大臣在內相和。 散會前,秦王政笑著對三位大臣說: “說好說坏,趙王遷又愚蠢無知,李牧這根眼中釘應該會很快拔去。” 在會后坐車回南書房時,他考慮到是否要找蒙武回來,這次出征,蒙武可以幫他不少忙,有他在,他會安心不少。但想到他新婚不久,再加上武將夫妻本就是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時間,一輩子算起來都不多,何況今后統一戰爭即將開始,蒙武夫妻所能相聚的日子很難預料。 “算了,讓他度完假再來吧,"他想:“應該听老爹的話,今后對將領要寬厚些。游說之士靠一張利口,就能立取功名富貴,為將者卻是冒了多少矢石,一刀一搶拚出來的。遇到戰爭,胜則這些大臣自居有功,敗則群起指責,錯仍在這些武將身上。今后我要將這种不公平現象顛倒過來!” 誰知他剛回到南書房,卻見蒙武夫婦正坐在里面和王后談話。听到近侍宣呼: “大王駕到!” 他們連忙隨同王后在門前迎接。王后只行家常禮,他們夫婦卻跪在地上。 “起來,起來,"秦王連忙伸手扶起蒙武:“說過到南書房就是寡人和王后的貴賓,以后不用行此大禮。” “臣怎么敢僭越失禮。"蒙武說著,夫婦起立,分別就座。 “渭水之游還愉快嗎?"秦王政見到蒙武回來如獲至寶,但不表露出來。 “臣得到平陽戰敗消息就急著赶回來,如今情況如何,大王有何打算?” 秦王政大致將眼前情況和對付李牧的策略說了,然后体貼地說道: “武將夫妻聚少离多,你還是先將婚假休完再說,假滿不必前往王翦部隊報到,而是來寡人軍中,寡人倚仗你的地方很多。” 這段話說得齊虹也不禁動容,蒙武更是由衷感激,避席頓首,兩眼含淚地說: “大王好意,臣不胜感怀,只是強敵當前,大王都要親冒矢石,臣哪還有心情休假!” 秦王政看了看齊虹,笑著說: “婚后燕爾佳期,不是你一個人作得了主的,再說寡人親口說出給假三月,這樣一來,豈不是要寡人出爾反爾?” “戰況緊急……” “不要說了,"秦王政笑著制止:“按秦律,更卒換卒,不論是否有戰事,到時就需更替,何況寡人自己說的假期。” 齊虹此時也避席跪奏: “臣妾不像一般女子,大王有事,臣妾同樣可以分憂。” “寡人不是已准你脫离間籍了嗎?"秦王惊問。 “這次是臣妾自愿效勞,趙國為臣妾故居,人際關系甚多甚好,李牧的事進行起來更為順利。” “不,不要逼寡人做個出爾反爾背信的人,兩位請起回座!"秦王政堅決地說:“你假期還有一個多月,假滿后赶往寡人軍中,假若到時戰爭已告結束,你就去王翦軍中報到。” 夫妻兩人還想爭辯,王后此時在一旁說了話: “依法行事,有時會不合情理,但對大家都公平些,何況大王要維持他的威信。你們不必再爭了。” 兩人不敢再說,回复就座。 接著秦王政又談到前几天和中隱老人的談話,他注視著蒙武說: “卿家心中有哪些將才可以培養?” 蒙武思考良久,然后啟奏說: “王翦,楊端和,大王知之甚詳,用不著臣再說了,均可獨當一面。而王翦麾下兩都尉韓騰和羌瘣,能得士卒死心,歷經戰場,表現特异,王翦曾向臣提起,希望臣能在大王前代奏。” “這就不對了,有好將才,為何王翦不介紹給寡人?” “王翦也許是避嫌,"蒙武猶豫了一會才說:“其實王將軍公子王賁,才是真正的用兵奇才。” “唉,秦國對將才的确過苛,才造成人人避嫌!"秦王政長長歎了一口气:“今后自寡人品必改,國君与將之間必須推心置腹。” “這是諸將的福气,也是秦國和天下福气!"蒙武感動地說。 “還有呢?發掘培養,越多越好,只是未來考驗要嚴。” “桓齮軍中有一年輕騎卒下尉李信,曾率數百騎攻擊敵后,如入無人之境,扰亂敵人耳目,使豈不敢大膽追擊,這次掩護撤退,他的功勞太大!” “為什么有這种猛將,桓齮都不報功?"秦王有點憤怒。 “胜者全是,敗者全非,桓將軍待罪還來不及,還敢報功?"蒙武笑著解圍。 “不!"秦王政站起來在室中走動,走到蒙武夫婦席案前,轉頭對王后說:“王后記住提醒寡人,寡人要下令國尉立法,胜敗乃兵家常事,胜亦有犯錯該罰者,敗亦有立功應賞者,今后每次戰后完畢即行檢討,不論胜敗,該賞者賞,該罰者罰!” “臣妾記住了。"王后隨即用秦王政長案朱筆,記在絹上。 “還有呢?"秦王回座又微笑地問。 “待臣日后發覺,當再啟奏,大王這次親征,當會發現不少將才。"蒙武說。 “卿言有未盡,還有點藏私呢!"秦王政表情詭异。 蒙武連忙避席頓首,惶恐地說: “大王恕罪,臣怎么敢?” “蒙將軍何罪之有?但你藏私卻一點都不錯!回座回座,"秦王政哈哈大笑:“你還有兩位虎子,蒙恬和蒙毅!” “犬子年紀都太小。"蒙武不敢說避嫌,以免秦王政反感。 “几歲了?” “蒙恬十九,蒙毅十七。"蒙武遵命回座。 “李信几歲?” “十八歲。” “蒙恬比他大一歲,還不肯出來幫寡人做事?蒙將軍可听說'內舉不避親'這句話?這樣好了,蒙恬這次跟著我出征,蒙毅跟著廷尉李斯進修刑名之學,順帶在廷尉任職,卿家可有意見?” 蒙武夫婦雙雙謝恩。 “李信對付李牧,恐怕來不及了,但十多年統一天下的將是這班小將!” 秦王仰天哈哈大笑,蒙武夫婦陪笑。 王后亦不禁莞爾。 秦王政及王后回到寢宮。 他們今晚選擇住宿的地點是'趙室'。 季節雖已進入仲春,但寒冷依舊,由西北沙漠來的寒流尚無要走的跡象。 侍女早已在獸爐焚香,壁爐中的火堆也燃得正旺,室內是溫暖而又芬芳。 秦王政在晚餐時喝了點酒,再加焚香的香味一刺激,情欲像火一樣燃燒起來。 當王后道晚安要走往隔壁寢處時,秦王抱住了她,在她耳邊輕吻著說: “玉姬,今晚留下來陪我?” 王后任其他親吻,只是不斷地搖頭。 “再過几天我就要出征了,今生是否能再相見,很難預料,我希望你能為我生個儿子繼承王位。” “不許說這种不吉利的話!"王后蒙住他的嘴:“你眼前就有了二十多個儿子,還嫌不夠嗎?” “二十几個儿子都不是我希望他們來的,我誠心祈求的是你生的儿子,只有他才能繼承我的基業,万世永傳的大業。"他懇切地說。 “不要,即使是我幫你生儿子,我也不想他當秦王或是天下君主。"她仍然輕搖著頭,緩緩地說。 “為什么?"秦王政不能不惊詫:“每次夫人姬妾侍寢,嘮嘮叨叨,甚至是哭哭啼啼,全都是為了想我立他們生的儿子為太子,獨獨你不想?” “當國君為王有什么好?擔心受怕,寢食不安,就像你自己一樣,自登上王位后,你可活過一天真正愉快的好日子?"王后歎口气說:“我年紀大了,要生也最多幫你生一個,缺乏同母兄弟的互相照顧,容易遭到其他同母兄弟多的傾軋排擠。” “要生就接連著生,多生几個,"秦王政笑著說:“就是只有一個,他也是名正言順的太子,繼位以后,誰敢欺侮他?” “唉,你是小雞還沒有養,就在打听蛋的行情。我還沒答應幫你生儿子,就是答應了,也不知道生不生得出!假若生的是公主呢?怎么辦,像鄉間愚夫愚婦一樣,丟在糞坑里淹死?"王后打趣說。 “你真會說笑,我生的女儿也有十几個了,淹死一個沒有?她們是公主,金枝玉葉,跪在地上想求的人不知有多少,尤其是我嬴政的女儿!"他說的話并不錯。 “說真的,"王后正色地說,“這次出征,你不立太子監國?”立太子?怎么你現在自己說起來了?” “不要開玩笑,"王后臉色凝重地說:“這是談正事,也是我份內該管的事!” “立太子?"他口里說話,手上并沒停,依然在她胸前雙峰間游走,三十多歲的女人,那里仍然富有彈性,肌膚滑膩有如凝脂:“我在等你生太子!” “現在是談正經事,"她打掉他的手,從他怀里掙扎出來:你總得在后方立一個監國的人。” “監國?長子扶蘇才几歲,他能監國?"秦王政遭到拒絕,有點老羞成怒,只有借狂笑來轉移心中的怒气:“要他監國,他生母蘇夫人就會攝政,要置你于何地?” “不要想到我,我對政事一點興趣都沒有。” “好,說正經的,"秦王政經這番折騰,欲念也消失了大半:“在你生子未絕望以前,我不會立太子。這次我攻趙,目的只是提高我軍士气,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根本不需要什么監國。為了讓你安心起見,我明天要在朝中宣布,在這段期間由你監國,假若我有什么不測,你可以就諸公子內的賢者選立。” “臣妾遵命!"王后端庄肅穆地跪下,正式行了承命大禮。 秦王政從地上將她拉起來,抱著向臥榻走,他親吻著她,卻發現她臉上滾滿熱淚。 “我怕,我怕,"她緊擁著他的脖子:“為什么人間要有戰爭?為什么你是國君?為什么你不像別的君王,前方打戰,他們仍然能安心的在宮中享受?” “不要怕,在天下未統一以前,我是不會死的!"他舍不得將她放在床上,就抱著她在室內漫步,看來修長丰滿的她,抱在手上卻是輕軟柔弱,仿佛沒有重量一樣。他一邊輕吻著她,一邊安慰說:“生為國君雖然不算福气最好,但比起一般人來,你應該滿足,秦國青壯半數都在戰場上,在新敗之余,說什么我也該去走一趟。至于為什么我不像其他的君王躲在后宮享受?因為我是嬴政,要為天下謀求永久太平,要為我們儿子建立万世基業的嬴政!” 他最后還是走累了,男人抱女人都是這樣,才開始覺得輕柔有若無物,但越到后來會越感沉重。 他將她放在臥床上,開始為她脫衣服。 “來人!"王后輕呼著。 “今天讓我親自動手,"他吻著她的酥胸說:“往日的都是預先剝好的花生米,今天我要吃帶殼的花生,自己動手剝殼,風味應該不一樣!” “我不是這個意思……” 侍女應聲進來,跪伏在地等候差遣。 “將室內所有燈燭熄掉!"王后下令。 “是!” 侍女熄燈退出,室內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我不習慣沒有光亮。"秦王有點失望地說。 “你不是喜歡与眾不同嗎?我也是如此!"王后輕笑。想不到常日不苟言笑的王后,這個時候的笑聲竟是如此甜膩誘人。 他終于得到几年的渴望,在黑暗中的感覺,王后的确和他所有經過的女人都不一樣,沒有視覺的分散注意力,触覺更為敏銳甜美。他們誰也不提要等天下統一的約定。 秦王政十四年四月。 秦王政親率十万大軍分水陸兩路前往曲沃增援。 他以楊端和為裨將,負責實際執行。王賁、蒙恬為帳中左右校尉,入則隨侍,出則參乘。他要親自考驗這兩個年輕人,假若他們合格的話,他要刻意培植他們,讓他們成為他未來征服天下的主要本錢。 中隱老人夸獎李牧的話,他多少有點不服气。秦軍將領中也許沒有他的對手,但他嬴政一定會是他的克星。在行前,他要李斯提供李牧所有的資料,一個人在南書房研究了整整三個晚上,對他的戰法和習性自認找到克制的方法。 因此,以前他希望能避開李牧,如今卻渴想李牧留在平陽,他可以和他一決高下。 但令他失望的是,在他行軍半途就得到消息,李牧封為武安君,調回朝中任右丞相。 他知道這是李斯兩面用間所得到的效果。封賞是因為朝中一批秦間和民間配合請愿,獎勵李牧的奇勳大功。趙秦歷年交戰,除了几十年前馬服君趙奢曾大破秦軍以外,趙國是連戰連敗,最后的結局都是賠款、割地議和。這次李牧以八万劣勢兵力擊敗二十万強秦常胜軍,聚殲十二万有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不但整個趙國鼓舞歡騰,全天下都為之震惊興奮。 李牧為趙國帶來信心和希望,也為諸侯各國建立了聯合抗秦的愿望。 趙王調他為右丞相,則很明顯的是受了另一批朝中秦間大臣的挑撥,怀疑他另有野心,自行設立關卡市租,收稅不繳國庫——也就是王庫,所以讓他做個沒有實權的伴食丞相。 十万人馬留置兩万在安邑,設立后軍部隊,其余八万由秦王政親自率領進入曲沃城。 桓齮率領部將在東門城外十里處相迎,眾將領下馬按序上前以軍禮參見,只有桓齮不顧盔甲沉重,跪倒俯伏在地,口中喊著: “罪臣桓齮迎接大王,望大王治罪!” 秦王政微笑著扶他起來,安慰他說: “將軍已經盡力,何罪之有。” 秦王政為了表示与士卒共甘苦,一路行軍都只騎馬而不乘車,到達眾將相迎的十里長亭,時間已近黃昏,頭上、臉上都舖滿黃沙,黑色王袍也變成一片黃。 “大王辛苦了,"桓齮說:“城內已准備酒宴為大王洗塵,士卒的茶水和駐地也都准備好了。” 部隊由先遣人員各自帶至駐地休息,設置篷帳,埋鍋做飯。秦王政由王賁、蒙恬帶領三千虎賁軍隨行。 經過連日的行軍旅途勞頓,虎賁軍已是甲不鮮,盔不明,看上去和一般部隊沒有什么分別。 秦王政跨上已成黃色的白汗血寶馬,在桓齮的陪同下進了曲沃城。 沿途排滿了歡迎的部隊和俯伏在地迎接的百姓。 “万歲!大王万歲!"軍民都大聲喊叫。 “大王來到,戰無不胜!"也有人這樣喊。 “敗軍之將,還有臉跟在大王后面耀武揚威!"在眾多歡呼聲中,隱約听到有人這樣大喊。 “大王這次來,好戲會跟著上場,明天城門上會挂滿示眾人頭!"在歡呼聲的間歇中、秦王政仿佛听到有人小聲私語。 秦王政騎在馬上緩緩行走,卻不斷在觀察歡迎軍民行列中的各种神情。 他看得出百姓神情麻木,有的還是滿臉憤恨。這不能怪他們,這里是魏國的土地,秦趙卻用來當戰場,异國軍隊還要強其他們跪俯在地迎接別國的君主。 但看到秦軍每個人臉上的神色時,他不禁暗暗心惊。他來的目的是要激勵士气,讓軍隊恢复信心。現在從上到下,從桓齮到兵卒的臉上,看到的卻只是誠惶誠恐、仿佛大禍就要臨頭的表情,尤其是他目光所掃到處,所有人都低頭或是將視線避開,沒有一點像從內心歡迎他的樣子。 他還注意到一點,歡迎行列中沒有傷殘士卒,假若他們喜歡他,這些人雖然未奉命前來,也會主動出現。 傷殘者在他新頒的兵制中是最受重視的一群,稱為榮士或榮卒,輕傷的可進爵一級,由政府輔導就業,重殘進爵兩級,由公家奉養終身,有家人奉養者,撥奉養田。難道他們也不歡迎他?桓齮部隊士气真低落到這种程度? 他臨時做了一個決定。 進到將軍府,稍事梳洗,秦王政參加了桓齮的洗塵晚宴,也只不過粗菜几道,薄酒几杯。桓齮自奉甚儉,也知道秦王政不喜將領奢侈的脾气,因為他自己本身除了睡眠就是工作,和王后聊聊天就是他最豪華的享受。 晚宴空气沉悶,秦王政心中在想事,他不開口說話,桓齮和眾將領當然也不敢先發言,因此眾人心內更加惶恐,不知道秦王政會做出些什么決定來。 秦王政處分成蟜事件的嚴厲,眾所周知。 何況,秦軍敗得如此之慘,在他即位后還是第一次。 晚宴畢,桓齮恭請秦王政休息,以便明日升帳議事,秦王如今是親兼領軍統帥,應以軍規行事。 “不,寡人不累,精神還好得很,想和將軍單獨談談。” 密室中,燭光下,秦王政看到桓齮高大卻明顯佝僂的身軀,以及他斑白的兩鬢和滿頭星星發亮的白發,不禁動了怜惜之意。 這位老將十六歲從軍,跟著白起南征北討,身經百戰,從沒有戰敗或不能完成任務的紀錄,臨老一戰卻將他一世英名全敗盡了! 這是桓齮的錯,還是他自己的錯?是否正如老爹所說的,秦國用將,一直要用到不堪再用或是犯錯受罰才肯放手?秦將沒有好下場,乃是天下聞名的。 不,他決定,他要讓桓齮全譽而歸! 他來的本意是要和李牧一比高下,現在李牧調走,他已失去較量對手。新接任的趙將郭信是趙王寵臣郭開的兄弟,為人和他哥哥一樣貪財好色,很容易擊敗。 何不讓桓齮挽回他的聲譽,成全他的一世英名,恢复全軍士气? 于是他先問桓齮說: “上次戰爭結束,可曾做過檢討?” “檢討早已做完,該處罰的已列冊,本來臣早應執行,因知陛下要來,不敢擅專,留下等候陛下發落。"說著他呈上預先由軍正(軍中執法官)擬好的應受罰的名冊。 秦王政翻到第一卷,上列的第一名就是桓齮本人,罪名是:“判敵錯誤,喪師辱國。"處置是:“擬請主上定罪。” 接下去是一連串的犯錯誤處罰名冊,列舉所犯罪名和處置。總計應處斬的一百二十八人,削爵為普通兵卒的五百一十三人,其他輕刑如打軍棍、挨鞭笞的一千多人。 “輕刑犯臣已按權責交各級處置完畢,只剩斬首及削爵重罪,等候主上發落!” “還有應賞者名冊呢?"秦王政注視著桓齮問。 “敗軍之師,何能言賞!"桓齮惶恐地回答。 “不,將軍錯了,"秦王政搖頭說:“胜軍亦有犯罪該殺者,敗師同樣有立功該賞者,譬如李信,以數百騎敵數万追擊部隊,你不賞賜,何以服軍心?” “臣知罪了,"桓齮神色悚然:“臣會立即下令重新檢討。” “這樣才對。"秦王政點點頭。 過了一會桓齮猶豫支吾,像是有話說不出口。秦王笑著對他說: “將軍有什么話盡管直言。” “臣為待罪之身,不便再領軍,敢問何時正式交出統帥權?"桓齮低頭伏臉,神情非常慚愧。 “寡人這次來有兩個目的,"秦王政以安慰的口气笑著說:第一,慰勞士卒,再鼓士气。第二,帶來十万新銳交將軍運用。寡人品將軍而不用,豈不是委奇珍于地,太可惜了!” 他邊說邊將應罰名冊的第一卷放在燭火上燃燒,將其余交還給桓齮。他眼睛注視燃燒著的名冊,口中對桓齮說: “拿回去重新檢討,軍法宜嚴,但要分清過与罪——無心或不得已情況下犯的錯謂之過,再大不至于死;有心或大膽妄為而犯者謂之罪,雖小必加以嚴懲。細節寡人不再說了,將軍自己斟酌。” 第一卷列名的都是都尉以上的將領,處罰由斬首到削爵為普通兵卒不等,本應由秦王批准,現在秦王燒了,表示了他的判決。 桓齮避席頓首,兩眼含淚,雙手捧著沉重的絹冊,不知如何是好。 “將軍請回座,"秦王政開始說道: “有一齊人,欠領主大批債務無力歸還,他向領主祈求說,我事奉你多年,這些債務實在無力償還,是否能寬免一些。領主想到他多年為他辦事,苦勞功勞甚大,不禁動了怜惜之意,就對他說,以前債務全數勾銷,只希望他今后做事努力些。但他一出門就碰到欠他一百錢的佃農,他抓住他的衣領說:'你欠田租一百錢,去年欠到今年不還,今天我要送你見官!'將軍認為這個齊人做得怎樣?” 桓齮避席頓首說: “老臣知道該怎么做了。” “目前當務之急不是爭功諉過,而是如何激勵士气,再決一戰,挽回秦軍不敗的聲譽。秦王政正色地說。 “老臣遵命!"桓齮再頓首:“大王何時閱兵?” “寡人來是勞軍,但不是來勞累士卒的,閱兵免了,寡人自會在軍中走動,到處看看。將軍可下令全軍休息半月,將寡人帶來的慰勞品盡情享用。"秦王政微笑著說。 “遵命!” 桓齮次日下令全軍—— 楊端和帶來的十万新銳編入戰斗序列,加上有經過整頓補充已有十万人的舊部,總數又達二十万,而兵員素質和武器裝備更优于原來。 奉秦王命,全軍休息半月,每日千人宰牛一頭,羊十只,豬二十只,發酒十壇,值更者不准喝酒,其余也不得酗酒,因酒滋事者斬! 這些慰勞品全由秦王政帶來的黃金高价支付,附近民眾也發了一筆小財,個個祝禱秦王政躬康泰,二十万秦軍長期留駐,三年下來,他們真的都會致富了。 秦軍營地更是像過年一樣,餐餐食肉,再加點酒,每個人都是紅光滿面,展開軍中游戲,賽馬比箭,投石競距,誰投石投得最遠,就有彩金可拿。另外摔跤角力,斗刀比劍,其他稀奇古怪游戲,凡是想得出來的應有盡有,無奇不有。 最熱鬧的是球賽,用牛膀胱吹气成球,然后不拘人數分成兩方,擺出布陣態勢,雙方競相手抓腳踢,以丟進或踢進對方球壁為胜,球壁是以兩人相隔十步形成,下場槍球者成百上千。 圍觀者更是成千上万,歡呼加油聲惊天動地。 也有些好靜的士卒,拿出隨身攜帶樂器,秦箏趙瑟,擊髀而和,歌聲嗚嗚。或是品棋、猜謎,都可贏得賞金。 全軍滿天的陰霾一掃而空,桓齮當眾燒去應罰名冊,宣稱奉主上特赦,已經不究。 更奇怪的是,他宣布補償已受軍棍或鞭笞者,每受一鞭補錢十銖,一棍補錢二十。 這一宣布,全軍歡聲雷動,高呼万歲,二十里路外的趙軍壁壘都清晰可聞。 桓齮軍中,先前人人以為秦王來到前線是為了清算斗爭,不知要有多少人頭落地,想不到殺的不是人,卻是這些牛豬羊和雞鴨,而且雖敗,有功都仍然受賞。 在這半個月中,秦王政也展開他的勞軍行動,他脫掉王袍,換上戰袍,只帶王賁和蒙恬兩人巡視各軍。他們總是突然出現,受巡視部隊根本來不及准備,更別說是裝門面做假了。 他首先到的地方是治傷所。 他和這些傷卒閒話家常,并親自為有些人換藥包扎。他沒忘記笑著問那些輕傷能自由走動的人: “寡人進城時,沒看到你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不歡迎寡人來?” 大多數的人沉默不做聲。 少數人連忙告罪,找出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敷衍。 只有一個人朗聲說道: “陛下這次來,我等雖未奉命列隊,也應前往歡迎,沒人去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怕一個是怨!” 秦王政仔細打量這個說話的人。 只見他左手包扎,用一根吊帶吊在頸上,俊秀的臉還帶著稚气,看樣子不會超過十八歲,穿的卻是校尉軍官服。因為秦王進來時,就要桓齮預先通知,他來時,傷卒保持原有養傷姿勢,不必接送,也不必行禮,所以這名少年校尉仍然斜靠著躺在通舖上。 “怕什么又怨什么?"秦王微笑著問。 “怕大王前來算帳,怨秦軍法太嚴!” “哦?"秦王政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但這名生得五短身材,鼻若懸膽,唇如涂丹,兩眼有若寒星閃閃發亮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理秦王已經微慍,依舊侃侃而論。 “這個治傷室里有一半是待罪之身。按秦軍律,撤退失眾過半者論罪。臣在撤退時,率部眾八百騎卒,未奉命而狙擊追擊敵人,拼殺數天數夜,最后只剩卅余騎,可是至少阻擋了追擊敵人半天的路程,但按律臣有罪,罪名是擅自行動,按律當斬,將功贖罪,削爵免職為行伍。臣不敢言功,但情況緊急,無法向上請示,擅自運行也是為了當机立斷,以寡擊眾,傷亡必多,卻因此而獲罪。此間待罪者情形多与臣雷同。” “你叫什么名字?"秦王听訓半天,不禁皺著眉頭問。 “臣妾卒下尉李信?” “李信,你未听到寡人的特赦令?” “沒有。"李信一臉茫然。 秦王轉臉看看身后感到不安的桓齮問: “桓將軍,這是怎么回事?” “傳令中軍也許認為此事与傷患關系較少,因此后傳這里。"桓齮連忙解釋。 秦王政又向侍立在旁的蒙恬說: “你們年紀差不多,說話容易些,你告訴他!” 蒙恬于是照事實向李信解釋了。李信听完,翻身跪伏在地: “大王恕臣魯莽。” “手傷得怎樣?"秦王政將他扶起,越看這個英俊的小子越覺得可愛:“還可以走動嗎?” “手傷還可騎馬,右手一樣殺敵!"李信高興地說。 “那為什么還賴在這里裝病號?"奏王裝作生气地問。 “無兵可帶,只有在這里待罪了。"李信笑著說,十足一個調皮的孩子。 站在一旁的桓齮,看他對秦王這樣隨便,早就為他嚇出一身冷汗。 “那就跟我們走吧,王賁,為他准備一騎馬!” 秦王政半個月來巡遍了全軍各級部隊。 他和他們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席地而坐。 他和他們較技,在射箭,比劍上,他贏了全軍選出的最优秀代表;可是在投石、角力、馬術上輸給了他們。他搖頭歎气,真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他跟老爹習馬術時,他可是贊他有天賦的!車坐得太多了! 他也下場踢球,王賁、蒙恬、李信三人護衛在他周圍,搶著球就傳給他,四人一体滾滾前進,一再踢球進壁,看得周圍觀戰士卒歡聲雷動,興奮得將頭盔往天上丟。 尤其李信,左手包著白布,在場中穿梭縱橫,就像一頭橫行在狼群中的捷豹,只要他一到,球一定給他搶走,他似乎忘了左手上的傷。 本來,秦王只是二十七、八歲的青年,他有時戰袍,有時勁裝,下場踢球,也和眾士卒一樣,脫掉上衣,露出他的雞胸特征,認真搶球,顯露出年輕人本來的面目。 他以國君之尊,勞起軍來,真正溶進了士卒整体,而不像一般大臣巡視或是勞軍,只是蜻蜓點水似的,點了几下表面就走。 現在他每到一處,接触到的不再是冷漠恐懼的目光,他們見到他的身影就狂呼万歲。在這些士卒熱切的眼神中,他看得出只要他一聲令下,他們可以為他陣前忘親,接敵時忘身! 這些純朴農民化身而成的兵卒多可愛,多單純,就像他們所耕作的田地一樣,只要你肯先投下一粒關怀的种子,他們就報答你一百倍,一千倍! 但為什么大多數的統治者都不明白這一點? 快樂的時間最容易過,很快半個月的假期滿了。 當天點卯后的一大早,全軍各部一百多名代表聚集在秦王政行宮門口,他們要求他接見。 秦王政要王賁帶他們到大廳坐下,他要親自和他們談話,半個月下來,他和這些士卒及下級校尉在心靈上已很接近了。 桓齮聞訊急忙赶來,不知道又發生了什么事。 在眾人行禮和万歲歡呼聲中,秦王政面對這些代表而坐,首先他問道: “各位英勇戰士,親愛弟兄,有什么事見教寡人?” 一名聲音宏亮、身材高大、滿臉虯髯的大漢出列跪伏在最前面,他似乎是這些代表中的代表。他啟奏說: “臣等奉全軍士卒推出作為代表,請大王准予一戰!” “你們玩夠了?"秦王政笑著說:“想起干正經事了?” 眾士卒代表忍不住哄然大笑。 坐在一旁的桓齮連忙高喝:“禁聲!"在主上面前如此喧嘩,乃是大不敬的事。 “桓將軍,讓他們去,"秦王政縱容地說:“這是戰地,不是朝殿,我們是談話,不是議事。” “你們想打仗了嗎?"秦王政問。 “前次戰敗的恥辱,必須洗刷!"下坐代表几乎是异口同聲地說。 “你們的兵器磨利了嗎?你們的馬蹄鐵檢查好了嗎?你的車軸潤滑油夠不夠?"秦王政一本正經地問:“最要緊的是檢查你們的靴子合不合腳,最好准備兩雙舊靴子!” 士卒代表面面相覷,不知道秦王政問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他看出他們的眩惑,又笑著對他們說: “不管我問話是什么意思,只要据實回答我!” “還沒注意到這些。"有人回答。 “真的不知道。"有人這樣說。 “我們回去就檢查。"也有人如此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己的鞋子合不合腳都不知道,如何去和敵人打仗?"秦王笑著說。 “這倒是真的,"眾人中有人小聲說:“以前我們怎么沒注意到?” “那就回去准備吧!"秦王大聲宣布:“一切准備好,由各級領軍按級呈報桓將軍,他才是這里的主帥!” 眾代表散去以后,秦王政對侍坐一旁的桓齮說: “士气已可用,我們也該開始准備了!” 多日來,桓齮和高級將領頻頻召開作戰准備會議。 下級校尉則帶著兵卒厲兵秣馬,彩演陣法。 全軍整個都動了起來,而且是自愿自發的動,很少像過去那樣需要下級校尉叱喝甚至是体罰。 每次會議秦王政都是要桓齮主持,打破歷來君主在軍,君王就是當然主帥的慣例。 他告訴桓齮說,古時各國會戰,車輛不過百乘,兵卒很少逾万,諸侯國小,君主就是當然領軍人。但如今各國疆土變大,軍隊人數增多,一次會戰,動員就是數十万兵力,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兵力竟高達百万。加上兵器裝備的改進和复雜程度,指揮作戰絕非一般君主所能胜任,必需要有專業化的職業軍人,也就是"將"。有些君主和太子領軍,剛愎自用,不听將的建議,造成全軍覆沒的慘劇,史書上多的是例子。 桓齮一開始不習慣,"由寡人開始,"他如此告訴桓齮: “這次仗是由你來打,寡人此次來不是御駕親征,而只是勞軍。” 同時他指示正式場合都會隨侍的史官說: “記下來寡人的這句話——以后寡人有什么不按慣例行事,就是創立一個新制度、新慣例,一切由寡人開始!” 因此,所有作戰准備工作都是由桓齮在推行,每晚向他提出匯報,有問題的他指點几句。 大部分的時間他是用來巡視部隊和士卒聊天,极其重要的會議他才出席旁听,最后偶爾提示几點意見。 王賁、蒙恬,連那個目中無人、恃才傲物的李信,這時對秦王政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天晚上,秦王政在和桓齮討論這次作戰目標和方式,他一時興起,想考驗一下這三個人的才干,便要近侍將三人找來。 他指著內牆上的作戰地圖說: “敵人現占領平陽和宜安兩城,据間報,兵力總計約十万人,料敵從寬,我們就算它十二万人,寡人的目標不但要攻占兩城,而是要全殲趙軍。寡人和桓將軍在內,我們五人分別書出攻擊方式,然后加以比較,看誰的最高明。” 三個年輕小將圍聚地圖前面,先看清兩城地形,然后各据一案沉思寫起來。 最快繳卷的是李信,最慢的是王賁。秦王政書寫好了也交給桓齮,等五個人的答案都繳起以后,秦王政在桓齮未打開前,先向桓齮說: “寡人的答案不是定案,只能作為參考,將軍實際用兵自有你的考量,我們四人都是不算數的,明白嗎?” “臣遵命。"桓齮開始打開五個絹卷。 秦王政、桓齮、蒙恬三人答案相同。 “圍平陽,伏擊宜安援軍。” 王賁、李信則各自与他們不同。 王賁是: “攻宜安,大部兵力在太行山進口排陣待敵。” 李信是: “少數兵力猛攻平陽,闕一面,大膽追擊。” 秦王政笑著說: “五個人,三种答案,現分別說明构想理由,寡人和桓將軍想法与蒙恬同,就由他代表我們三人說明。” 蒙恬首先提出理由: “圍平陽是著眼趙軍指揮中心在該處,郭信必令宜安趙軍來救,因為他們布陣就是犄角之勢,攻其左,右來救,攻其右,左來救。平陽為趙軍所必救,因此可做到圍點打援,達成全殲效果。” 王賁的理由是: “郭信膽小好色,朝中又有兄長郭開為奧援,我軍攻宜安,他必會棄城而逃入太行山區,我軍正好在該處布陣,以逸待勞,消滅其主力。” 李信駁斥王賁的理由說: “這种行動太過冒險,雖然趙軍撤退,太行山是它最好的屏障,但郭信并不一定會利用,假若他慌張而急不擇路地亂走,我軍就會變成守株待兔,可能白辛苦一趟。” 秦王政點頭稱好: “還有呢?” “依臣的构想,攻宜安,郭信為了怕分散兵力,絕不會救。而猛攻平陽,露出往太行山區的缺口,郭信必往這方面撤退,我軍可大膽使用品兵斷其歸路,与追擊部隊合殲趙軍于太行山進口。即使趙軍未如我預期的向太行山撤退,我軍亦可緊隨趙軍后進行追擊,殲敵于女戟附近。” 秦王政看看桓齮: “將軍,你有什么意見?” 桓齮笑著說: “真是英雄出少年,听了他們三個人的构想,再看看他們的年齡,臣不能不服老!” 言下之意,感慨甚深。 “桓將軍,不必感歎,想將軍在十八、九歲時,不也是叱吒戰場,所向披靡的么!"秦王政安慰他說。 他沉思了一會又說: “寡人、桓將軍和蒙恬的作戰构想,全是中規中矩的正常用兵方式,而王賁則是用險,成則達到全胜的效果,不成就可能達不成全殲的作戰目標。而李信正中有奇,險中求全,不過還是有以己意度敵心的缺點,假若郭信決心守城,我軍重點放在准備追擊,則會犯下逐次使用兵力的錯誤,這是不能不注意到的。” “大王所見甚對。"桓齮等四人异口同聲地說。 “桓將軍可將三個构想和帳下有關將領討論一下,找出一個最佳方案來。"秦王政笑著對桓齮說。 由這次考試,秦王政對這三個人的用兵個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將來怎么用他們,也有了基本概念。 攻擊發起的前一夜,全軍都進入沉睡,只有少數值更的人和巡邏隊,點綴活動在各處營地。少數燈光亮著,和遠處點點寒星相映。 秦王政騎在馬上,由三名小將護隨,他們穿梭在各營地之間,細細气味這股大戰前夕的宁靜和沉寂。 上弦月正沉沒在地平面上,大而紅,帶著血淋淋的顏色,給人的是一种不祥的感覺。 北方一顆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混身血紅色,似乎是被月光染紅了似的。 彗星現北方主刀兵,這場戰爭一開始,今后天下刀兵會不斷,是不是每天都會有彗星出現? 秦王政在心中如此想。 他也想起對王后的諾言,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他就會回去,如今已三個月到期,戰爭才剛要開始,也許他真要等半年才能回去。 蒙武前些日子來曲沃軍中報到,他既然不想主持這場戰爭,也就打發他往王翦軍中去了,這里有桓齮和楊端和已經足夠。 還有三名小將,他要留給桓齮,讓他們建立功勳,也是磨練。而他自己到底是要留下來,還是在攻擊發起前回咸陽去? 這場仗必胜無疑,他留在這里,可以親眼欣賞戰爭的偉大場面,親身体會戰斗中的忘我及瘋狂,以及胜利后的狂歡和成就感。 韓非對他說過,人間最壯觀刺激的是戰爭場面,可惜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再過几天,前些日子和他比劍、賽馬、搶球的那些士卒,有些很快會變成白骨骷髏。人都會死,只是戰爭加速了生到死的過程。 成千上万的年輕人,未經過正常的結婚、生子、衰老,突然間就走入死亡,這是人間莫大的悲刷!也許,為了這個原因,他就不能留下來參加戰斗,免得感受到這种悲劇气氛,會消磨他征服天下的壯志,未來批准作戰計划時會心寒手軟。 秦軍有一個不成文的做法,就是禁止用戰斗兵卒清理戰場。用來掩埋尸体,清理遺物,辦理善后的,全是地方民眾和不能再從事戰斗的老弱殘兵。 他要是留在這里,就免不掉要看到很多這种慘狀。 再有,只要他留下來,無論他是否參与指揮,主要功勞和榮譽按秦法都要歸于他,桓齮可能很少有机會再恢复以前的英名,因為這几天他常透露倦勤之意,只希望好好打完這場仗就告老退休。 這場必胜之戰就成全他吧!名將如美人,不容世間見白頭,桓齮的頭已白,該是讓他悠游林下的時候了! 側面遠處,正有大隊憧憧黑影在移動,馬銜枚,人品息,只听得人馬急速行走沙地上發出的沙沙聲。 他知道這支人馬是要發動拂曉攻擊,先攻占敵前哨壁壘,掩護全軍進入攻擊准備位置。 想到戰爭,他的血又沸騰起來,難怪老爹常說,他的狼音豺聲表示他和豺狼一樣嗜血,見到血就會瘋狂。以后要切記莫輕開殺戒,否則一開始殺人,連自己都克制不住。老人也老了,良將還可發掘培植,像老人這种良師呢? 為了驅散這些雜亂的愁思,他停馬轉頭問隨侍在旁的一名小將說: “你們明天是跟寡人回咸陽,還是留在這里協助桓將軍?” “大王不參戰了?"三人几乎是异口同聲地惊問。 “你們認為這場仗的胜算如何?” “百分之百的胜算,必胜無疑!"李信口快,搶著回答。 “那就留著讓桓將軍和楊將軍去打吧,"秦王笑著又問:你們呢?誰愿意留下,誰愿意隨寡人回咸陽,寡人都不勉強。” “臣离開戰場就像魚离開水,不久就會窒息而死,求大王准臣留下。"又是李信說在前面。 多日來,三個年輕人都已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余兩人明知道留在這里,未來生死難卜,跟在秦王身邊,將來前途無限,但王賁和蒙恬仍然同聲說: “臣愿意留下參戰!” “那也好,這下寡人來前方勞軍,留下的東西真不少!"秦王微笑。 第二天清早,桓齮來行宮啟奏: “敵前哨壁壘經我拂曉攻擊,只作輕微抵抗即棄壁而逃,經追擊殲滅過半,其余退入城中,我軍主力部隊正分批按計划進入攻擊准備位置。” “桓將軍,這些事你和楊端和自己處理,寡人今天就要帶著三千虎賁軍旗程回咸陽。” “陛下!"桓齮惊詫地喊。 “這場戰由你自己好好去打,寡人勞軍任務完成,收韓滅魏,很多事情還在咸陽等著我做。"秦王不在意地說。 “陛下!"桓齮這次喊聲充滿感激:“待臣為陛下祖道送行。” “戰爭期間,一切從簡,"秦王指指身后三名小將對桓齮說:“這三個年輕人交給你了。多加愛護,但不要惜用,先以左右尉任職,表現得好,你再自己作主,看要他們做什么。” 他接著命虎賁軍統領准備回咸陽事宜。 最后他向隨侍在側的史官說: “記下來——十四年,王至河南勞軍,"然后嚴肅地又對桓齮說:“下面的歷史看你怎么寫了。” 桓齮眼中含滿感激淚水。 桓齮這次為他寫下的歷史是: “秦王政十四年,攻趙軍于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 他回到咸陽沒有多久,就接到桓齮的詳細戰果報告,占領五座城市,殲敵十万。 他用的是綜合五個人的作戰构想:先一舉攻占宜安,郭信果然棄城逃亡,部分人逃往太行山,他則帶著部分人沿汾水北上。他也算准了秦軍會在太行山進口布下陷阱,自認聰明不上當,但遭到李信三千輕騎兵的攔截,与桓齮親自率領的輕裝部隊的追擊,郭信被殺,三万人被殲,兩万余人投降。楊端和与王賁的攔截部隊則圍殲趙軍万余人,其余逃至太行山區。 秦趙軍現對峙于太原及番吾之線。 戰報外號附了一張桓齮的告老起退表,荐楊端和自代,并力推王賁、蒙恬和李信為不可多得的將才,在這次戰役中,無論才智勇武都表現极佳,應升為都尉。 另呈上檢討表,列上應賞罰名冊。 秦王政一一批准。 捷報傳來,眾臣朝賀,大擺慶功宴自不必說。 但樂极生悲,秦王政的戰胜沉醉猶有余味時,前線又傳來戰敗消息。這次又是李牧出場,他仍然是以劣勢兵力繞過番吾,与秦軍在番吾西方二十里處進行會戰,以五万不到兵力,擊潰楊端和十万大軍,楊端和不得已引軍退至魏境鄴城。 趙王遷大喜,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沿太原汾水以北地區、閼与、番吾布防,抵御秦軍。 秦王政有前次大敗的經驗,這次他表現得非常沉著平靜,他真正体會到"胜敗乃兵家常事"的真義。 不過他明白,只要有李牧在一天,秦想滅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只要除掉李牧,滅趙有如囊中取物。 他找李斯來商議的結果,結論是:李牧經過這兩次的以少胜多,而且胜的是剛獲全胜的秦軍,他不但是趙王的御秦長城,也成為趙國家喻戶曉的神話英雄,在番吾、閼与等地區,甚至有民眾為他建了生祠,日夜燒香祝禱他長命百歲。 這种情形下想再用間來除去他,一時很難辦到。 更嚴重的是,郭開為了這次郭信在平陽被殺,認為秦國太不給他面子,拒絕再和秦國合作,派了几次使者去見,連他的面都見不到。 經過几次的思考,秦王政決定用兵与用間雙管齊下,同時這段時間先解決韓魏的問題。 他采取的步驟是—— 再征卒二十万分別增援楊端和及王翦,總計前方可用兵力達四十万。 楊端和軍駐原地鄴城,積极作直接攻趙都邯鄲的准備。 王翦率軍十五万進駐太原,原韓地防務交由韓騰負責,并將韓騰由都尉升為內史。 調蒙武回朝,另有任用。 秦王政明白,先將兩路圍攻趙國的態勢擺好,除掉李牧以前,他必須忍耐。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