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神父之家出少年


       貧寒布衣自鄉間,神父之家出少年;
       不樂神業思農稼,戎馬一生違父愿。

  任你打開一幅俄羅斯地圖,就會發現,著名的伏爾加河中部平原,是從伊凡諾沃州和科斯特羅馬州交界處開始的。19世紀末,這里曾經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而翁扎河、涅姆達河、盧赫河、科斯特羅馬河等伏爾加河支流都從它中間流過。似乎它們就是為了滋育這森林平原,養育在它的上面世代生息的古朴的人們。

  如果乘輪船沿伏爾加河自科斯特羅馬向下游駛去,途經美麗如畫的普列斯城,則可一直駛進以盛產亞麻織品著稱的基涅什馬城的碼頭。由該城向西南方向有“鐵罐子”(舊俄時期人們對火車的早期稱呼)直通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再向南,有一條大路直通當地著名的尼基季諾大村庄,与它毗鄰的還有個有名的巴特曼納商業村。這里是附近貧窮村落的一個小熱鬧中心。它旁邊的一些村子居住的人們,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以到過這里或了解這里的某件事情為榮耀。

  在距這個所謂的“熱鬧中心”約5公里的地方,曾有一個名叫諾沃波克羅夫斯克耶的小村子。雖然它小得根本名不見經傳,但歷史可以作證,它确實是那种標准的古典俄羅斯式鄉間自然村落。這里土地貧瘠,居所困頓,人們只能靠近乎原始的農業耕种來維持生計。盡管在村落四周長滿了筆直高大的漂亮云杉,但生活艱辛的村民們根本無心領略這大自然賜給他們的美麗景色。現在,這些古老的村落早就消失得沒有蹤影,即使是當地的俄羅斯人,也沒有多少還能記得起它了。

  但是,誰能想到,曾經叱吒風云,獨領風騷并享有深謀遠慮、智勇雙全之美名的著名蘇聯元帥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就出生并生長在這里呢。

  像許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樹起蓋世英名的蘇聯元帥和將軍們一樣,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确實來自于地道的鄉間農舍。若套用一句中國古話來說,正可謂“起自布衣”。也許是舊俄時代俄羅斯鄉間特別貧窮与落后,或許由于數不盡的少年磨難与坎坷,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有一种格外的頑強,一份特殊的机敏。也許,這就是那另一种類型的帶有异國風味的“天生麗質難自棄”吧。

  然而,在華西列夫斯基身上,還有許多不同于他人的特殊之處。僅就其出身与少年志向而言,他的父親是一位鄉間神父,而在他出生時,父親還僅僅是一個為生活所迫的教堂合唱團的誦經士,他自己自幼也一直在神學校里讀書。盡管如此,他并不喜歡神的事業和神職,他也沒有想成為一名軍官或軍事家,而是想成為一名農學家,即使當了沙俄的軍官后,他仍想在退役后重新實現他當一名農學家的夢想,甚至在讀完軍事學校后仍想去讀一所農業大學。也許,神職离他太近了,近得几乎伸手可及;而軍人或軍事家又离他太遠了,遠得難以設想。那么,農學家呢?或許這是他現實和理想的綜合物?真讓人說不清楚。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個謎,如果你仔細地加以品味的話。

  華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出生于基什涅馬縣諾沃波克羅夫克耶附近的新戈利哈村(現在是伊凡諾沃州維丘加區)。還在孩提時,他便開始為貧困的家庭從事簡單的勞動。他經常与鄰近的小伙伴們遠出故鄉的森林,到那里采摘各种蘑菇和野果,有時也同哥哥們到田間開荒种地,同農民們一起去割草或打柴。為此,他自幼便熟悉并喜歡上了家鄉的山水和一草一木,他几乎走遍了家鄉附近的所有森林地區。一次,為了到較遠的地方去采摘更多的鮮蘑和野果,他同兩個小伙伴天不亮就從家里出發了。由于采集得太多和一整天的林中奔走,他們既背不回來,又感到過分的疲勞,以致下午休息時在林中睡著了。待到醒來,發覺天色大黑,竟辨不出回家的方向。直到很晚的時候,他們才被家里派來找的人尋見。當時真急坏了家人,母親流著淚對他說:“以后再不要去那么遠的地方了。”他卻說:“我還要去,但下次我要在林間做好記號。因為只有到那邊去,才可采到更多的蘑菇嘛。”

  華西列夫斯基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長年的貧苦生活條件下度過的。也許,這對他那堅忍、剛毅与勤奮、頑強的优秀品格的養成大有好處。但在當時,這确實是為生活所迫,不能不說是對他幼小心靈的一种過重的負荷。按理說,童年生活應該是天真爛漫、溫馨快樂的。但畢竟生逢斯時,命蹇時乖,這也是人們無法預先選擇的。后來,華西列夫斯基經常對自己的戰友和朋友們談論這樣的話題:少年磨難對一個人來說可以產生兩种結果:一是包袱,一是財富。關鍵在于你自己如何去面對它。

  華西列夫斯基的父親就是一個榜樣。其父自幼即在鄉間隨祖父耕作勞動,供養家庭生活。其父17歲時,祖父病去,祖母很快便改嫁,這樣,未成年的父親便不得不自謀生計。孤苦無依之時,友善的鄉人紛紛勸他利用自己的一副好嗓子到科斯特羅馬大教堂的唱詩班去找個差事。几經奔波,四處求人,最后他終于在本村謀得了一個教堂合唱團誦經士的職位。后來,他還成了這個唱詩班的指揮。不久,他与同縣的烏格耶茨村的一位誦經士的女儿娜杰日達·伊凡諾夫娜·索科洛娃結了婚。由于他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終于在1896年(即生下華西列夫斯基的第二年)被上級教會組織派到他故鄉附近的諾沃波羅夫斯克耶村當上了神父。隨后,即舉家遷居這里。華西列夫斯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大部分都是在這里度過的。

  盡管如此,父親的微薄收入仍不足以滿足他創下的這個多子女大家庭的生活之需。因為,到1912年,除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之外,父母又為他生下了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華西列夫斯基自幼聰穎勤奮,甚得父母喜愛。据華西列夫斯基自己說,由于要維持這個多子女大家庭最起碼的生計,父親于神職之外不得不在冬季里做些木工活來貼補家用。有時是給地方當局定做學生用的課桌、飯桌和門窗,有時則給養蜂場做些蜂箱。此外,他們兄弟姐妹無論從小到大都在菜園和田地里從事農業勞動。聰明的母親曾安排他們每個人做一种固定的農活儿。分配給他的活儿是每天割草,冬季里有時也隨父親一起做些本工活儿。

  家境雖然如此,但嚴格說來,他們一家的生活還不是最坏的,尤其比起當地的那些純粹的農民家庭來說要好得多。后者的家庭生活往往更為艱難,于女們也很少能有書讀。在他的幼年小伙伴中,有許多剛滿10歲就不得不到附近的工厂里為財主當童工。他們的工作有時与成年人一樣,但工厂主給的工錢卻少得可怜。這种情況在童年的華西列夫斯基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最初的不平。他常常想,自己的命運和遭遇至少要比這些可愛的小伙伴們好上許多倍,因為他自幼就有書讀,也不缺乏必需的裹腹之食与蔽体之衣。

  按照父親的安排,從8歲起,華百列夫斯基就在故鄉的教會學校讀小學。小學畢業后,父親又送他到縣城的基涅什馬神學校去讀神學。在歐洲,一般的神學校或神學院都具備較好的教學條件,學生在那里既可以專攻神學專業,以求畢業后謀得一可靠而穩定的神職,此外也可在自然科學方面獲得丰富知識,并兼顧某些人文科學常識,即類似于舊低時代的普通中學的內容。

  1909年春,即在華西列夫斯基快要在基涅什馬神學校畢業前,他的家遭了一場大火,家中所有的房子和財產几乎全部燒光。于是,華西列夫斯基向父親提出,他不准備再去省城所在地的科斯特羅馬神學校讀書了。因為那里每年的食宿費高達75盧布,而這對他遭難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种新的沉重負擔。此外,他不便言明的另一种理由便是,他不想再去攻讀父親執意要他去學的神學專業。因為,他從內心里并不喜歡父親所從事的神職事業,更不愿意永久地保留自己的僧侶身份。但是,最后父親還是東挪西借地為他湊足了這筆讀書費用。于是,華西列夫斯基的心軟了。畢竟父情殷殷,父心拳拳,怎好執拗相拂呢?這樣,這年秋季,華西列夫斯基便帶著學具和行李到科斯特羅馬神學校報到了。

  正像當年由小小的諾沃波克羅夫斯克耶村來到縣城基涅什馬眼界大開一樣,這次來到科斯特羅馬省城,更使華西列夫斯基感受到這外面世界的更新更大与更加奇妙。

  那時,科斯特羅馬城大約有居民5万余人,比起縣城基涅什馬來,自然要大得多了。市中心聳立著當地的一位人民英雄蘇薩宁的巨大塑像,塑像下面的巨大廣場也是以這位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這個廣場上還有一座八面体的城區消防了望塔,它旁邊是地方警備隊的裝飾華麗的大樓。在大樓前面,有一排漂亮的柱廊和亭亭玉立的鐵鑄華燈,周圍則是鱗次櫛比的商店、食品店、面粉店、魚店等建筑群。緊挨著這些華麗的商店后面的,是議會廣場和一座美麗的公園,修筑在人造土堤上的一條公園林蔭路,一直伸到伏爾加河岸邊。每逢黃昏時分,市民和在這里就讀的外鄉學生們,都喜歡到這里散步。

  科斯特羅馬神學校就坐落在臨河街的上游。春秋季節,學生常常三五成群地在河對岸觀賞風景宜人的美麗市景。在科斯特羅馬河流人伏爾加河的入口處,有一所在當地頗為著名的修道院——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它悠久的歷史,以及它那鑲嵌著無數神奇壁畫的牆院和塔樓、教堂、樓閣,無不散發著古代俄羅斯文化所特有的幽光。每一個到過這里的人,無不為之傾倒。

  在當地各种門類的學校中,華西列夫斯基就讀的神學校頗負盛名。比之周圍的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女子學校等學校,它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學生的思想相當進步。有些布爾什維克党人就利用与教會的特殊關系,親自在學校的學生中進行宜傳工作。然后再由這些學生將革命思想逐步傳播到附近的科斯特羅馬工厂的工人中去。為此,也曾有學生遭到當地舊俄政權逮捕,但是,反動派的鎮壓非但不能阻止革命思想的傳布,反而在更多的學生中引起了同情和复仇的情愫。1909年全俄神學校罷課事件在科斯特羅馬神學校的反響就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當時,華西列夫斯基剛剛入學不久。這次全俄性質的神學校罷課事件,主要是為了抗議國民教育部禁止神學校普通教育四年級畢業生升入世俗大學或專科學院這一決定而舉行的。華西列夫斯基原本就對神學專業及畢業后的僧侶身份极不感興趣。實際上,這也是革命前很多神學教育系統內的進步學生的普遍觀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謀求神職立身的打算,而只是想把讀神學校當作進入世俗高等學校的跳板而已。因此,當全俄性的罷課消息傳來后,該校的學生立即奮起積极響應,實行全校罷課,華西列夫斯基自然也是這一行動的積极參加者之一。罷課事件發生后,省長親自來到該校,并与校長一起在大禮堂會見罷課學生,勸說他們停止罷課,并要求罷課委員會收回他們遞交的請愿書,明令立即复課。但是,學生們當場噓了他們,致使他們不得不在一片反對聲中退出會場。嗣后不久,地方當局采取了暴力手段,出動警察在24小時內把全部學生赶出科斯特羅馬城,學校也被強行關閉。

  當局的這种做法,更大地激怒了學生。學生們雖被赶出學校和科斯特羅馬城,但他們把抗議的思想撒向遍布全省城鄉的各個角落,以至很多基層的教會學校和神學組織也大感壓力。最后,當局無奈,乃通過談判答應了學生們的部分要求。于是,經過几個月的斗爭,學生們又回到了學校,當然,這次他們是以胜利者的高昂姿態重返校園的。事實上,當時不惟科斯特羅馬神學校的學生們不樂意畢業后奉職神業,就是在全俄的許多地方也全皆如此。据當時的《基涅什馬人報》載:“……上年伊爾庫茨克神學校有16人畢業,其中只有兩人希望繼續保留僧侶身份,其余的都想升入高等學校……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神學校今年有15人畢業,其中愿意接受神父頭銜的連一個也沒有。”

  也許是事出偶然的陰差陽錯,也許是歷史命運的召喚与注定,到底華西列夫斯基也沒有像他父親希冀的那樣成為一名神職人員。不僅如此,就連他老父殷殷盼望的科斯特羅馬神學校的4年學習他也沒有如期完成。當然,這并不是由于華西列夫斯基的偷懶不學或學業欠佳。完全相反,這是因為另一個极其重大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才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年輕的神學校學生的終生命運!

  1914年夏,像往常一樣,華西列夫斯基回到生養他的諾沃波克羅夫斯克耶村度最后一個暑假。俄歷7月20日,他正与家人在菜園里從事勞動,突然听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已于先一天爆發了。他提前赶回了學校。他怀著純朴的愛國主義感情,立即与几位同學商議,要求提前參加畢業考試,然后報名參軍,以求報效祖國。

  他的要求當然得到了滿足……

  但是,他沒有意料到這次戰爭能打得那么久。他更沒有預料到的是,此次投軍竟改變了他終生的命運……

  華西列夫斯基在回首這段經歷時曾不無感慨地寫道:

     戰爭打破了我原先的一切計划,將我一生推向了原來根
   本沒有想象過的另外一條道路。我曾經幻想在神學校畢業后
   到某個農村學校當上3年教師,積攢一點錢,然后再進農業
   學校,或者進莫斯科測地學院。然而,現在戰爭打起來了,愛
   國主義的感情激勵著我,保衛祖國的口號使我心潮澎湃。因
   此,我當了兵,這是出乎我自己和親人意料的……
     (進入莫斯科阿列克謝耶夫軍事學校之后),我所以決定
   當一名軍官,并非為了想在軍界飛黃騰達。我仍然幻想著成
   為一名衣學家,打完仗之后,在俄羅斯廣闊無垠的大地的某
   個角落里從事勞動。當時我并沒想到一切都將來個大變樣:不
   僅俄羅斯變了樣,我自己也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

  在這里,華西列夫斯基所說的“大變樣”,當然是指俄國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的事情。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他由一個舊俄軍官成了蘇聯紅軍的一員,到后來甚至成為蘇軍的高級領導人和統帥。

  夢想中的農學家沒有當成,不知華西列夫斯基后來作何感想,也許干脆早就忘了。但是,盡管他不喜歡神學和神職,可他的出身于神職家庭這一不可更改的事實,卻在后來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以至他在1926年以后不得不与自己的生身父母斷絕了一切關系——不然,他很難在蘇聯紅軍中得到重用,更難于加入他所竭誠擁護的共產党組織。或者,他也很可能被迫要求脫离軍界。因為,他的父親直到30年代——那是一個可怕的年代——仍然沒有脫离教會組織,仍在從事他大半生一貫從事的神職事業。

  華西列夫斯基是個极重感情的人。從小因很得父母的喜歡和寵愛,所以他向來都敬重自己的父母,留戀自己那親切的童年時光。但當革命和党的事業要求他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時,他還是選擇了后者,就像當年許多出身于所謂非革命家庭的革命者一樣。對此,恐怕我們中國讀者是最好理解不過的了。可是,盡管如此,這并不能說明在華西列夫斯基的內心世界中沒有產生過任何想法。

  說來有趣的是,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在斯大林的親自過問和關怀下實現的。

  大概是在1940年春天吧。那時,華西列夫斯基已經是總參謀部作戰部第一副部長了。為了討論當時還在秘密狀態下的對德“反擊侵略計划”,他經常与當時的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到斯大林那里去匯報工作或研究問題。由此開始,他便与最高統帥熟悉起來了,斯大林也賞識他的机敏和干練。由于工作關系,斯大林有時也請他們与自己一道吃飯,席間話題非常廣泛。有時斯大林還与他們一起開玩笑或隨便聊天。一般地說,在稱呼華西列夫斯基的時候,斯大林喜歡直呼其名,有時也加“同志”二字,而有時干脆則稱他為“沙波什尼科夫的人”。這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總參謀部的人,而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是當時的總參謀長。另一方面,斯大林知道沙波什尼科夫特別欣賞這位中年人,后者經常在他面前對其夸獎不斷。此外,他還知道華西列夫斯基的調入總參及升職,都是由沙波什尼科夫舉荐的。

  一次,在開得相當冗長的政治局討論會議過后,斯大林邀請所有与會人員在克里姆林宮進餐,其中包括向政治局委員們報告“反擊侵略計划”起草經過的沙波什尼科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由于會上就總參謀長的工作報告通過了一系列有關作戰部署的相當緊迫的決定,沙波什尼科夫便指示華西列夫斯基立刻返回總參,以便從那里立即發出与此有關的新命令給各作戰部隊首長。待華西列夫斯基回到總參45分鐘之后,斯大林便叫秘書打電話給他,說是現在克里姆林宮內所有的人都在等他吃飯。華西列夫斯基很快便辦完了交代的事情,几分鐘后便謙恭地回到了克里姆林宮。

  在祝酒中間,斯大林忽然舉著酒杯來到華西列夫斯基身邊,說:“我提議,為我們可敬的沙波什尼科夫將軍的人的健康來干一杯!”華西列夫斯基連忙站起身來,說了聲:“謝謝!”照常理,這只是禮節性的場面,放下酒杯也就過去了。哪知道,這次斯大林并未离開他,相反,倒是向他提出了一個根本意想不到的問題。“米哈伊洛維奇,我很想問您一個問題。請問您在神學校畢業后為什么不去當神父呢?”斯大林半嚴肅半帶笑意地問道。

  華西列夫斯基先是一怔,他怎么也沒有想到最高統帥會在今天這种場合問他這樣的問題。窘了一陣儿之后,他結結巴巴地說:“無論我還是我父親都沒有過這种愿望,至少是我沒有過這种想法。況且,我父親的4個儿子中沒有一個是當神父的。”

  听了華西列夫斯基的回答,斯大林微微一笑,說道:“是啊,是啊。您沒有這樣的愿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年我和米高揚都曾想去當神父,卻不知人家為什么不收留我們。這其中的原因,我們至今都不清楚呢!”

  大家听后紛紛笑了起來。

  然而,談話至此并未結束。

  “請您說說,”斯大林忽然變得有些嚴肅了,“您和您的兄弟們為什么在經濟上一點都不幫助父親一下呢?恰好,我多少知道一點你們家的情況。您的一個兄弟是醫生,另一個是農學家,第三個是指揮官、飛行員,而且收入相當丰厚。如果老人不是現在、而是很早以前就离開教會的話,我想你們都會幫助雙親的。他所以需要教會,也不過是為了維持生活嘛!”說到最后,可能覺得對方會認為言辭過重了一些,于是,斯大林把口气緩和下來。

  听了這番很富人情味的話,華西列夫斯基心里很感激這位領袖兼長者,但他也确實有自己的難言之隱。說不說呢?他抬頭望了望最高統帥,決定還是把話說出來為好。

  “是的,自1926年起,我就同自己的雙親斷絕了一切聯系。”華西列夫斯基畢竟心情沉重,語气也是緩緩的。”當時如果我不這樣,那么顯然,我不但不能加入到我們党的隊伍里來,而且未必”能夠參加我們的軍隊,甚至更談不到現在到總參謀部服務了。”說完后,他沒敢去看斯大林,只是低頭用余光掃了一眼周圍的几個人。

  在座的听了,不禁為之啞然。确實,蘇聯党內長時期的“肅反”及一系列政治斗爭,曾使多少人無事地因為并不十分重要的家庭問題或歷史問題而被清除掉了啊!但是誰敢當著斯大林的面訴說這些呢?

  斯大林一語未發,似思似听的樣子。

  見得此狀,華西列夫斯基略略地挺了挺身子,繼續補充說:“几周前,我突然收到老父親的一封來信。”他頓了頓,像是吞入口中一种什么東西似的,“這是我十多年來第一次收到他給我寫來的信。但是,由于在我至今填寫的履歷表中一直說同雙親沒有任何聯系,所以,我立即將這封信的事報告了我的党組織書記。他告訴我說,你今后在同雙親的過往關系方面,還應保持過去的一貫做法。”

  “什么?”斯大林突然叫了起來,眼睛也瞪大了許多。

  在座的好多政治局委員也不胜惊訝。

  “你應該立即与你的雙親恢复聯系,并一定要在經濟上給他們一些幫助。”斯大林有些激動了,繼續道,“因為,他們是你的生身父母!這是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改變的。我們共產党人和革命軍人當然需要堅定的立場和革命的品格,但這并不是說要做冷血動物!更不提倡六親不認!更何況自己的雙親呢?!”他稍停了一下,又說,“對了,請你將這樣做已被允許的情況,直接轉告給你們總參的党組織。就說是我的意見,當然,也是在座的各位政治局委員的意見。”說完,他看了一眼在場的政治局委員,大家紛紛表示支持和首肯。

  事后,華西列夫斯基曾對友人說:“我确實由衷地感激最高統帥對我的關怀,更感激他對我父母雙親的真摯感情。通過這件事,我最近距离地、最深切地看到我們的領袖的另一面:親切,尊重別人的感情,富有人情味儿。”

  据華西列夫斯基回憶說,此事過了若干年后,斯大林不知為什么又在另外一個場合向他詢問起了他雙親的情況。

  他問道:“您的雙親現在住在哪里?日子過得如何啊?”

  華西列夫斯基說:“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已經80歲了,現在住在基涅什馬的大女儿那里。她以前是個鄉村女教師,丈夫和儿子都在衛國戰爭中犧牲了。”

  “那您為什么不把您父親,或者連同您姐姐接到您這儿來呢?如果他們住在您這里的話,總不會更坏吧、”斯大林勸說道。

  華西列夫斯基告訴自己的最高統帥說:“現在他們生活得很好,他們不愿遠离自己的故鄉和土地。這次确實不再是我的錯了。請您一定相信這一點,好嗎?”

  斯大林笑了。顯然,他很喜歡華西列夫斯基這种有頭腦又机敏的部下。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