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兩戰納爾瓦


     納爾瓦會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的第一
   次嚴重的失敗,這個民族善于甚至把失敗變成
   胜利的武器。
          ——馬克思:《克里木戰局的回顧》

  彼得焦急地等待烏克蘭英采夫的消息。他催促這位杜馬書記結束同土耳其人的和約談判。
  每逢捧讀彼得的信函時,使人不由自主地習慣于他那种要求收信人迅速完成任務的雷厲風行的作風。他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都要求下級務必完成他的命令,不得有誤。諸如“不得延宕”、“火速完成”、“立即執行”等字樣每封信里都可見到。有時,往往很難判斷,“刻不容緩”“不得延宕”等是否包含著沙皇的真實意圖。他本人倒是善于在一瞬間判斷形勢,抓住要害,迅速作出決定,如果身邊沒有可以差遣的人,他就自己動手去完成。
  在這种情況下,彼得催促烏克蘭英采夫并非事出無因,沙皇要對同盟者負責。早在1699年12月,彼得就曾寫信給烏克蘭英采夫:“上帝保佑,此事當即辦理,不得有誤。”1700年 2月,沙皇提醒他的使節說:“締結和約勢在必行,事關重大,切切。”在等待簽訂和約的時候,彼得甚至耽擱了給奧古斯都二世的复函。“這确實是有原因的,”沙皇在1700年 7月向奧古斯都二世解釋道:“此刻那邊的情況乏善可陳,故此無可奉告。”彼得對那位專為敦促俄國采取軍事行動而來的奧古斯古二世的特使說:“假如我今天得到媾和的消息,那么我明天就對瑞典出兵。”
  彼得沒有食言。 8月 8日他終于收到盼望已久的烏克蘭英采夫的報告,說簽訂了一項有效期為三十年的和約;翌日,他通知奧古斯都二世,并發出進攻的命令,一万輛滿載裝備、大炮和糧食的大車組成的輜重隊迤邐十俄里。沙皇本人以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團炮兵上尉的身份也編入軍隊。彼得在特維爾得到一個令人震惊的消息:奧古斯都二世的信使向他稟報說,瑞典國王帶領一万八千人的軍隊准備進軍里夫蘭。彼得對消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此事還應細加斟酌,果真有此事,還是一种借口?假如消息可靠,那么丹麥當然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
  遺憾的是,消息确鑿無誤。就在 8月 8日這一天,當烏克蘭英采夫的急使抵達莫斯科時,北方同盟的成員之一丹麥退出了這場軍事較量。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一万五千軍隊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陸。登陸是由瑞典和英國聯合艦隊實施的。丹麥國君不戰而降。
  9月23日,總數為一万人的第一批俄國軍隊,穿過秋季的泥泞道路,抵達納爾瓦。其余部隊則緩慢向要塞集結,于10月中旬完成。10月20日開始炮擊要塞,盡管火藥、子彈和炮彈供應充足,但持續兩周的炮擊,并未奏效。
  然而,查理十二象襲擊哥本哈根一樣,出乎意料地抵達納爾瓦。得知敵人逼近的消息后,彼得也把軍隊的指揮權移交給剛雇佣的為俄國服役的德國的馮·克魯伊,就离開了納爾瓦。我們很難理解彼得這一行動。多年后經彼得審閱的《北方大戰史》中是這樣寫的:“在18日以前,皇帝离開軍隊到諾夫哥羅德去,是為了督促其余各國正在前進的部隊更快向納爾瓦挺進,更主要的是會見波蘭國王。”然而在那些硝煙彌漫的日子里,沙皇未必有什么任務比在和放軍交戰前夕与將士共生死更重要的事吧。
  在有人對彼得在1700年11月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彼得怯陣了。然而只要看一下他在遠征亞速時期和納爾瓦戰役后那些年的行為,那么這种推測就很難站住腳。無論是在納爾瓦戰役之前還是在那之后,沙皇一直都是身先士卒,出入沙場,置生命于不顧。彼得此舉很可能是在對俄軍面臨的危險估計不足,因為按道理說,俄軍人數超過查理十二軍隊許多倍。
  11月18日,瑞典軍隊在納爾瓦附近集結。戰斗于第二天打響。俄軍的部署以包圍納爾瓦為目標,修筑的工事長達七俄里。開戰之前,大雪紛飛,瑞典人很有可能趁此机會對俄軍陣地進行偷襲。瑞軍閃電似的沖鋒使俄軍頓時亂作一團。听到的喊聲是:“德國人背叛了我們。”舍列麥捷夫率領騎兵強渡納爾瓦,在渡河時損失了上千人。戈洛文師的步兵正在奪橋而去,突然,橋梁倒塌,士兵葬身河底。德國人馮·克魯伊和在俄國服役的外國軍官們,立刻投降做了俘虜。只有兩個近衛軍團和列福爾特團表現出頑強抵抗的精神,面對一片慌亂顯示出自己的戰斗銳气。瑞典人屢次試圖擊潰近衛軍都未能成功。
  入夜,前線無戰事。投降談判開始了。條件是:俄軍有權攜帶大炮以外的全部武器撤离納爾瓦。但是瑞典國王背信棄義。近衛軍沿剛修复的大橋向納爾瓦河對岸撤退時,瑞典人便向剩余的俄國人猛扑過去,繳了士兵的械,掠去他們的物品,并俘虜了俄軍的軍官。
  總而言之,戰爭伊始,首戰敗北,俄軍潰敗。納爾瓦城下,俄軍陣亡,溺斃和餓死的,達六千人之眾,炮兵連同一百三十五門各种口徑的大炮,損失殆盡。軍隊的高級軍官几乎無一生還。參加納爾瓦會戰的俄國人比瑞典人多了几倍:查理十二麾下只有八千到一万二千人,而俄軍卻有三万五千人到四万人之眾。
  歷史學家至今未能查到有關彼得在納爾瓦戰敗后心理狀態的史料:彼得在吃了大敗仗以后寫下的信迄今一封也沒有保存下來;也許那時他根本沒有寫過信,沙皇在探討俄國在納爾瓦敗北原因的《北方大戰史》一書中寫道:“總之,瑞典人已成得胜之師,此點毋庸置疑。然尚須指出,彼輩之敵手為何等人,需知吾軍中具作戰經驗者僅余一列福爾特團(前稱舍別列夫團);再則二近衛軍團僅兩度參加過進攻亞速之野外作戰,而從未和真正之正規軍較量。至于其余各團,除數名團長之外,無論其為軍官抑或列兵,均入伍不久,加之過度饑餓,道路泥泞難行,糧秣不足等各种原因,一言以蔽之,此次交戰純屬儿戲,且技藝低劣。以訓練有素、實戰經驗丰富之強師壓倒缺乏軍事素養之新兵,原無足怪也……然而,值此慘遭不幸(或曰大幸)之時刻,吾人應力戒因循苟且之習气,自強不息,苦練殺敵本領。”納爾瓦一戰顯而易見地暴露出國家的落后和軍隊戰斗力之低下。納爾瓦一戰教訓慘痛,應視為前車之鑒。
  十八歲的瑞典國王戰胜俄軍的消息成了歐洲的大話柄,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了嘲笑俄國沙皇,瑞典人特別造了一枚徽章:一面畫的是彼得站在向納爾瓦射擊的大炮旁邊,題詞是:“彼得站著取暖”。另一面畫著以彼得為首的俄國人從納爾瓦潰逃的情景:沙皇丟盔棄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淚,題詞是:“一敗涂地,痛哭流涕”。
  俄國在西歐各國宮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俄國駐海牙大使安德烈·馬特維耶夫向彼得報告說:“瑞典大使惡語傷人,該人往各部游說,不僅對吾王陛下軍隊口出不遜,且進行人身攻擊,誑稱圣上為其國王之進攻所嚇,魂不附体,兩日之內即离軍返口京都云云……”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戈里岑也發來了類似的報告。
  當查理十二的營壘里還在取笑俄國沙皇時,彼得倒并沒有虛度光陰。他不知軟弱和疲勞為何物,他不是那种遭到失敗就垂頭喪气的人。恰恰相反,逆境反倒鍛煉了彼得的意志。正如在第一次亞速遠征之后,失敗刺激了他,于是他就認准目標,勇往直前地去開創未來的胜利。他記錄的那枯燥乏味的往返旅程大事記足以證實他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嘔心瀝血的慘淡經營過程。在1701年 1月底,他前往比爾查,從那里返口莫斯科后,又急奔沃羅涅什,兩個半月后,又來到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在這儿年里,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在諾特堡,在奧洛涅茨造船厂,在納爾瓦和捷爾普特的城牆邊,在彼得堡,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彼得象信使一樣不分晝夜地四處奔波,無論天气陰晴冷暖,一年四季,猶如一日。一輛普通馬車和一乘雪橇就是他的食宿之所在。只在換馬時,他才小憩片刻。沙皇的每一次轉移,不僅是他個人生活的里程碑,也是動員國家共御外侮的新階段。這說明沙皇本人宵衣旰食,勤于政務。
  彼得到比爾查与奧古斯都二世會晤。這位波蘭國王勇敢、忠誠有余,他動員全民力量与敵人周旋,視波蘭王位若拱壁,但在其它方面卻并無出類拔萃之處、不過對俄國來說,他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同盟者。查理十二追赶奧古斯都的時間愈長,俄國就愈有可能贏得更多的時間去醫治納爾瓦一仗留下的創傷。因此,無論在力量和時間上,還是在人力和物力上,彼得都毫不吝惜地去支援奧古斯都。在比爾查,他們簽訂盟約、据此彼得答應波蘭國王有權指揮一万五千到兩万人的一支軍隊,此外,每年援助他十万盧布。
  為領導修筑防御工事,沙皇來到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按照他的敕令,龍騎兵、步兵、神甫“以及全体教會人士,不分男女”,均須參加构筑工事的勞動,教堂活動一律停止。
  阿爾漢格爾斯克之所以引起彼得的注意,是因為他得知瑞典軍艦進攻該城的消息。瑞典人想把阿爾漢格爾斯克夷為平地的企圖沒有得逞,但沙皇依然踏上了遙遠的征程,以便鞏固這唯一聯系俄國和西方的港埠。
  驟然看來,彼得頻繁訪問阿爾漢格爾斯克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必要。實際上,彼得在沃羅涅什長期滯留直到北方大戰開始也沒有引起什么人的怀疑,其實那里正在建造准備投入亞速海之戰的艦隊。然而,當軍事舞台已轉移到西北部,俄國轉而和瑞典作戰的時候,彼得駕臨沃羅涅什目的是什么?是否要為亞速艦隊補充新的軍艦,并把不久前在頓河下水并已經腐朽的帆槳大船和三桅巡洋艦來一番大修?再說,并沒有一艘軍艦,一門大炮參加過實戰,難道說沙皇是在無事忙,拿人民的錢財不當回事,還是說,他對海軍和造船工業偏愛?
  對此只能有一种解釋:彼得始終關心亞速海艦隊,唯有倚仗這支海上力量才有可能把土耳其人蠢蠢欲動的念頭打消,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使其不得輕舉妄動。俄國駐土耳其公使彼得·安德烈耶維奇·托爾斯泰上書稟告沙皇道:“此間令人聞風喪膽者無它,乃吾王海軍也!”
  彼得對土耳其沒有掉以輕心,他密切注視著蘇丹反复無常的情緒。1701年 6月24日,沙皇書面指示在亞速守衛南部海域的該省省督費多爾·馬特維耶維奇·阿普拉克辛:“提高警惕,加強亞速和塔于羅格之防御。”兩周后彼得再次提醒他:“密切注意土耳其動向,切切。”阿普拉克辛 9月份從沙皇那儿得到新情報:“毋需再擔心上耳其方面戰事,蘇丹已批准和約。”
  結果,沙皇向省督提供的情報失實,這是由于俄國當時在土耳其沒有常駐外交代表團,莫斯科只能通過間接途徑獲得情報。
  彼得一反慣例,向亞得利亞那堡的蘇丹王官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才气橫溢而又詭計多端的彼得·安德烈那維奇·托爾斯泰被選中了。一次沙皇坦率地對托爾斯泰說:“哼,要不是你這么聰明,你這顆腦袋早就掉啦!”這話暗指1682年托爾斯泰曾卷入了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共同策划的陰謀。托爾斯泰一心要將功補過。為了討好沙皇,他拋妻別子,在四十歲上甘愿和其它留學生一起到威尼斯去學習海軍技術。現在,在1702年,這個“聰明腦袋”要出使土耳其,摸清那里陸軍和海軍的情況;看看他們的騎兵和步兵是否按老傳統進行了訓練,他們是否雇佣了歐洲軍官為其效力,是否還想填平刻赤灣峽,以永遠斷絕俄國人的黑海通路等等。
  沙皇在莫斯科,更确切他說,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度過了整個冬季,正如一般所說,這是戰場相對平靜的一段時期。敵軍已安營扎寨,養精蓄銳,以待明春汛期過后重開戰事。
  有三件迫在眉睫的事亟待完成,這使彼得心中十分焦灼:到哪儿去搞錢,到哪儿去弄人馬、到哪儿去籌借軍火以補充納爾瓦之戰的損失呢?
  安德烈·納爾托夫曾寫下一篇關于如何弄錢的故事。故事說到沙皇整天徹夜冥思苦索這個問題。他對走進來的“愷撒大公”羅莫達諾夫斯基說:“現在國庫空空,軍隊一無給養,二無武器裝備,而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看辦法只有一個:把修道院的那些金銀財寶拿出來一些,用來換錢。”羅莫達諾夫斯基說使不得,這會惹麻煩,應該另想辦法。之后他便領沙皇到克里姆林宮的一個秘密倉庫去。他們走進小屋里,“沙皇陛下看見了一堆金銀器皿和珠寶,小銀市和荷蘭銀市。他惊訝不已。”羅莫達諾夫斯基把寶藏的秘密告訴了彼得,“先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每次外出遠征時,出于對我的信任,把他私人的金銀財寶交給我保管。彌留之際,他把我叫到跟前,囑咐我,只有在發生戰事迫切需要錢的時候,才能拿出來用,這些財寶不能交給任何一個繼承人。”
  這個故事里的可信部分和傳說部分是最難加以區分的,況且還有一种說法,認為沙皇不是跟羅莫達諾夫斯基,而是跟普羅佐羅夫斯基進行這場談話的。事實上,眾所周知,彼得克服財政困難所采取的是一种很普通而又大不可靠的辦法——提高造幣厂的生產率:車床夜以繼日地轉動,成色不足的貨幣充斥市場。1700年前,每年發行二十万到五十万盧布,1700年共發行了二百万盧布的貨幣,而到1702年竟超過了四百五十万盧布。沙皇的國庫從降低貨幣的自銀含量這項措施中,一時取得了較多的收入,并且彌補了預算赤字。
  解決第二個問題——補充兵員,這倒并不特別困難。按照需要,可從城鄉居民的一定數量住戶中征集新兵入伍。這個在十八世紀初固定下來的補充陸軍和海軍的制度,在整個北方大戰期間顯示出了它的威力。炮厂也終于很快就恢复生產了。确實,在鑄造銅炮的時候,由于缺少銅不得不挪用教堂和修道院的銅鐘。不過鑄造大炮的生鐵數量還很充足,這是因為本世紀初迅速興辦起來的一些冶金工厂,保證軍隊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优質大炮:彼得曾多次稱道這些大炮性能优良。
  在補充軍官時,彼得遇到了极大的困難。這首先因為,直到十八世紀俄國還沒有培養軍事專家的專門學校。1701年,彼得創辦了第一所這樣的學校——航海學校,在該校可以學習算術、几何、三角、航海學、天文學。沙皇認為:“不僅航海業需要這种學校,其它諸如炮兵和工程兵也需要。”
  事隔多年之后,彼得才有可能起用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然而,時不我待,如今急需的是軍事專家。雖然沙皇心里很清楚,外國軍官在納爾瓦一役中表現很不好,但目前有了燃眉之急,他于是不得不重新到國外招聘軍事專家。1702年,在一些西歐國家里張貼了用德語寫成的彼得招請外國軍官到俄國服役的諭示。
  1702年初,俄軍旗開得胜。舍列麥捷夫率領的一万七千名軍團士兵襲擊了瑞典施利賓巴赫將軍的軍隊,并在距捷爾普特不遠的埃列斯特費爾村全殲敵人七千名,這個數字占瑞軍的一半。“我們終于把瑞典人打敗啦!”在得到舍列麥捷夫的報告后,彼得大聲喊道。沙皇表彰了全体將士,并給予犒賞。緬希科夫代表彼得向舍列麥捷夫頒發了大安德烈勳章和元帥稱號的證書。
  為指揮1703年的戰役,彼得于 3月中旬來到施利色堡。 4月,沙皇通知舍列麥捷夫,軍隊要整裝待發,并告訴他要分秒必爭,不使敵人有可能先發制人。這里指的是襲擊涅瓦河口的宁尚茨堡。
  三天以后,在宁尚茨堡附近和敵人艦隊首次遭遇。努麥斯分艦隊的兩艘軍艦不知宁尚茨堡已經投降,駛進了涅瓦河口。彼得決定襲擊它們。他對這次軍事行動作了如此描述: 5月 5日,“敵方軍艦在努姆貝斯海軍中將指揮下駛進河口;而我方元帥派遣我等分乘三十艘小船前往迎敵。 7日駛近河口,吾等仔細觀察敵情,對敵軍作意外偷襲,繳獲三桅巡洋艦兩艘,以及裝備有十門大炮之“海丹號”与裝備八門大炮、十四扇舷窗之“阿斯特里爾號”各一艘。敵方表示投降已為時太晚,但此刻彼等脫身無計,几全軍覆沒,幸存者余十三人。我方僅動用小艇八條而已。”
  使用簡陋的、只配備火槍和榴彈的攻擊軍艦,是一种冒險行為。敢冒這种危險的人,必須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彼得平常并不熱衷冒險,認為只有十拿九穩時方可行事。看來宁尚茨堡之役是沙皇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后來的年代里,人們對取得那樣規模的會戰胜利,已司空習慣,盡管每次要鳴炮祝捷,但也不過認為胜敗乃兵家常事罷了。這次胜利使彼得樂不可支,因為這是第一次海戰,他把這次胜利稱為“史無前例的大捷”。這一胜利為俄國海軍光榮的戰斗傳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按照彼得的詔令,國家檔案館甚至為此建立了專門研究机构,而這在過去是沒有先例的。彼得旋即給友人寫信,告以班師回朝的喜訊。沙皇在信中用“我們”,“我們的軍隊”這類代詞第一人稱的多數形式,這和他君主身份极不相稱,他之前和以后的歷代君主沒有一個能象他這樣。沙皇在信中只字未提自己,而且在信的原件里,有關他的行止,他對會戰所作的指示,竟然找不到任何文字記載。不過,這些信极其翔實地報導了虜獲的戰利品,敵人的傷亡以及敵方的損失等等。
  沙皇決定了攻擊努姆貝斯兩艘軍艦的行動方案。將三十只小艇分成兩組:一組切斷瑞典人的海上通路;另一組從涅瓦河上游進攻。彼得親自參加進攻指揮,緬希科夫率領第二個組。彼得在信中寫道,盡管他們不能和元帥、海軍上將相提并論,但他和中尉(指緬希科夫)也獲得了圣安德烈騎士勳章。
  為紀念這一事件,彼得下令鑄造銅質獎章,上面刻著“史無前例”的簡要題詞。
  有關參加圍攻諾特堡的事,彼得自己只字未提。只是從舍利麥捷夫的行軍日記中得知,沙皇曾冒著敵人的猛烈炮火,“只帶了几個士兵直追城下涅瓦河岸”。
  占領宁尚茨堡之后,整個涅瓦河流域上起發源地施利色堡下至出海口都落人俄軍之手。沙皇知道,瑞典人決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不要多久他們又會卷土重來,把俄國人從涅瓦河兩岸赶走。故此他當即下令加強河口的防御工事。“關于攻克卡涅茨(即宁尚茨堡)”《北方大戰史》記載,“特召開專門軍事會議,就加固現有戰地工事或另覓其它合适處所一事進行討論。”這次會議決定另找一個合适地方,結果几天之內就選中了盧斯特·艾蘭特島(即快樂島); 5月16日(在圣靈降臨節那一周),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城堡,并命名為圣彼得堡。俄羅斯帝國未來的首都彼得堡就這樣誕生了。這個六角城堡是士兵們倉促之間修建的,它成了帝國的搖籃。那時,在城堡旁邊還建起第一座民用小房——一棟一直保存至今的彼得的小房子。
  木制城堡的建筑者是在嚴冬季節和涅瓦河變化無常气候下施工的。被任命為彼得堡省省督的緬希科夫1703年 6月向彼得稟報說:“刻已有筑城民工多名從城區來此,估計尚有多人將大批涌到。計划當能如期完成。唯此地烈日炎炎,酷熱難當耳。”
  施工的惡劣條件并沒有使彼得不安。在他看來,新城就是“天堂”,就是人間樂園。但到了1704年秋,彼得萌了將彼得堡改為國家首都的念頭。 9月28日,他從奧洛涅茨造船厂寫情給緬希科夫說,他希望下月2號或3號出發前往首都,并在該地停留三、四天。為使收信人不致誤會,沙皇在信封上加了注解,指出“首都”即“(彼得堡)”。
  然而,要把這個小小的城堡變成規模宏偉的國家經濟中心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假以時日,這是許多年以后才實現的,而目前,在1704年,壓倒一切的任務則是守住從強敵手中收复的失地。鑒于敵人曾多次妄圖突破涅瓦河口,沙皇采取了兩項緊急措施。首先,他在距彼得堡三十俄里的科特林島上建立喀琅施塔得要塞。要塞司令必須遵循彼得在1704年 5月 3日簽署的指令:“務必堅守此陣地,縱使戰至最后一兵一卒”。沙皇經常到這個島上視察加固工事的情況,當工程接近尾聲時,他說,“喀琅施塔得已非昔比,敵人斷乎不敢從海上靠近我們;否則,叫他們檣櫓灰飛,從此以后,我們在彼得堡可以高枕無憂了。”
  單靠要塞的駐軍來守土,仍無法排除敵人進犯的可能性。為此,還必須有一支艦隊專司其事。彼得曾形象地談到他的想法:“任何一個統治者如果只有陸軍,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他有了海軍艦隊,那他一雙手就都有了。”在把涅瓦河岸抓到手之后,彼得爭分奪秒地著手建設海軍艦隊。1703年,在奧洛涅茨基造船厂建造了四十三艘各种類型的艦艇。領導造船工程的沙皇本人乘坐帶有“御旗”標志的三桅巡洋艦口到了彼得堡。這時已有四個海歸并俄國,原來沙皇的御旗上繪的是雙頭鷹用嘴和爪子分別銜住和抓住俄羅斯的三個海的地圖,這一回在御旗上出現的是繪有四個海的地圖了。
  与此同時,沙皇在彼得堡建立了造船厂。這座著名的海軍部造船厂對俄國海軍在戰爭中的优勢地位起了保障作用。它于1705年投產。第一艘軍艦于1706年 4月下水。
  沒有頒布過宣布彼得堡為首都的官方命令。但在1713年宮廷、樞密院和外交使團便都遷往彼得堡了。
  彼得為什么把作為國家地理中心,而長遠以來又和地方保持經濟聯系的莫斯科放棄,而將首都遷到新的尚未建成的國家的邊陲去呢?
  部分是由于個人的好惡:他對古都不抱好感,從小就認為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比克里姆林宮好。莫斯科使彼得聯想起那股反對改革的勢力,因為舊都是他和索菲婭權力角逐的場所,也是守舊勢力的頑固堡壘的象征。
  當然,問題并不僅在于此。新都是通向歐洲的門戶,它象征著俄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它從此有了与西歐各國進行經濟和文化交往的捷徑。此外,彼得堡不僅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最重要的軍港。
  彼得把彼得堡稱為“天堂”,當然不是指目前由一些粗陋的木頭房子和土坯屋組成的城市,而是指它的遠景——一座設施完備的首都,它將有豪華的宮殿和公園,筆直的石砌大街。彼得善于高瞻遠矚,因為他懂得,他努力的結果將造福于后世子孫。有一次彼得在种柞樹的時候,發現有個大官對此表示怀疑地微微一笑,彼得气忿他說:“我明自!你認為我活不過這株茂盛的柞樹。這是事實!可你真是個笨蛋;我給別人做個榜樣,為的是讓我們后代用樹木去造軍艦。我干活想到的不是自己,我想的是為千秋万代造福!”
  彼得視察了規模不大的城堡和他那簡陋的三問平房,這房子是用松樹圓木筑牆,用灰板條蓋頂,但徐的顏色使入覺得這仿佛是磚瓦房。沙皇一邊視察,一邊幻想將有一座不亞于阿姆斯特丹的繁華的港灣城市在這里出現。碼頭上,有堆放外國貨和德國貨的倉庫,操著各种語言的外國商人,他們來買俄國的大麻纖維、亞麻、桅杆木材、松香、亞麻布。彼得說;“設若天假我以年,彼得堡將會變成另一個阿姆斯特丹。”1703年秋,地平線上出現了第一艘外國商船的桅杆。彼得堡省督格外高興,慷慨地款待了為新城市運來酒和鹽的商船全体船員。帝國未來的首都——通向歐洲的門戶就這樣不起眼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緊跟捷爾普特之后納爾瓦也被攻克。 5月末開始了對納爾瓦的包圍,但由于攻城的炮兵還沒有到達,故進展遲緩。等到從捷爾普特和彼得堡調來大炮和臼炮之后,才對要塞發動炮擊。曾在1700年指揮要塞駐防軍的那位戈恩仍擔任要塞司令。從那以后,俄國軍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戈恩,就象他的國王查理十二一樣,還用過去的老眼光看待俄軍。這位要塞司令認為,在要塞城牆下的仍是那支訓練很差,裝備簡陋的俄國軍隊。當俄軍敦促他可以將駐防軍撤出并以此作為优厚的投降條件時,他口出不遜,舊事重提。彼得于是命令在全軍宣讀戈恩傲慢無禮、令人難堪的拒降書。
  戈恩由于他的驕橫而兩次遭到懲罰。 6月,沙皇第一次教訓了這個目空一切的要塞司令。彼得采納緬希科夫的建議,讓几個俄軍團隊穿上瑞軍的服裝,他們從被包圍者渴望瑞典元帥什利別巴赫來增援的方向朝納爾瓦運動。在要塞城牆下展開了一場由彼得指揮的“瑞典人”和俄軍的佯戰。槍炮聲傳到戈恩那里,他久久地用望遠鏡觀察了“戰場”,但也沒有馬上發現這一詭計。他看見的是瑞軍官兵的藍色制服,黃白軍旗。對此他深信不疑,一定是盼望已久的“援軍”到了納爾瓦,于是,戈恩下令從后面向俄軍發起進攻,以接應“自己人”沖進要塞。一些城市居民也和駐防軍一起跑出來,為的是想從俄國輜重車隊撈點什么油水。
  這次軍事詐術大收奇效。被誘出要塞的瑞典人一敗涂地,傷亡慘重。第一次納爾瓦會戰之后,在瑞典營壘里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首都哪一個不嘲笑俄國的失敗?曾几何時,這种情況倒過來了。為此,彼得脫口說出了一句日后廣為流傳的名言:“尊貴的瑞典先生們,這次可真是大快人心!”
  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俄國占領了兩座“列祖列宗”的城市——捷爾普特(尤里耶夫)和納爾瓦(盧戈杰夫)。看來,彼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停下來休息。首先, 8月中旬,他帶著將軍和大臣從納爾瓦到了捷爾普特。這次旅行頗有教育作用,那里的要塞城牆、壕塹、近敵工事都可作為直觀教材。沙皇親自擔任導游和教官,他詳細地向听眾講解,捷爾普特城下的“炮火大宴會”是如何舉辦的。彼得离開捷爾普特后,繹過普斯科夫和諾夫哥羅德北上,那里正有兩件急事等著他去處理:到奧洛涅茨造船厂去視察一下已建成的軍艦;而彼得堡那里正等他作有關建設“天堂”的指示。為了接見离任的上耳其大使,沙皇又從彼得堡匆匆奔回納爾瓦。彼得選擇納爾瓦作為接見儀式的地點,是預先經過考慮的:請土耳其大使參觀一下實力強大的要塞,好使他掂量掂量俄國軍隊此刻的份量。沙皇從納爾瓦又來到莫斯科。他打算在那里度過大吉大利的1704年,并慶祝胜利。彼得在維施尼伏洛喬克城停了几天,視察了特維爾查河和姆斯達河,以便确定把二者連接起來的地點。在這里,沙皇下令挖掘維施尼伏洛喬克運河。12月14日,胜利之師隆重地進入首都。敗軍之將戈恩少將領著俘虜隊伍,他身后還跟著一百五十九名軍官。此外還有八十門大炮。“人們惊奇地望著瑞典俘虜,輕蔑地瞧著敵人的武器,望著自己得意洋洋的同胞,開始對新秩序采取和解態度了。”這段話出自普希金之手。
  彼得之所以興沖沖地送別1704年,這其中自有他的道理。原來回易寒暑之后,人們總算搞清楚了兩次納爾瓦戰役,這一前一后可是多么不同啊!想當初俄國軍隊只能做做“小孩游戲”,而現在,它已進入了少年時代。那時,它屢戰屢敗,而現在,它在慶祝胜利。彼得在1704年所寫的信件中,對所見所聞都作了不同于前的評价。他寫道,在捷爾普特人們“知書識禮”,在普斯科夫“使人們至為愉快”,在沃羅涅什,他指出全体人民均能“遵守禮儀”。
  彼得亟欲將“國泰民安”的消息向全民傳播。1702年底,根据他的指示,在俄國出版了第一份報紙《新聞報》。這個出版物便成了宣傳革新和軍事胜利的最得力的重要工具。
  十七世紀時,皇宮內曾出版過一种只發行一份的《鐘樓自鳴鐘報》,這是一份手抄的報紙,專門刊載供沙皇及其近臣閱讀的國外消息。彼得的《新聞報》問世以后,便擁有更廣泛的讀者,涉及面愈來愈多。報紙登載有關工業建設,礦藏開發和軍事活動等各方面的資料,此外還刊登重大國際事件。
  在《新聞報》第一期上作了如下報道:“上圖拉縣曾用新西伯利亞鐵礦石鑄造大炮多門并鐵器若干。按此种質地精良之鐵器之所以非經由瑞典輸入乃因該國無此物也。据聞,按莫斯科市場行情,一普特鐵器加運費僅索价十二枚銅元而已。”下面是1703年1月2日登載的關于神甫伊万·奧庫洛夫游擊隊在奧洛涅茨邊區活動的簡訊,“奧洛涅茨城有禪甫名伊万·奧庫洛夫者集合志愿步兵約千余名越境進入瑞典并毀魯戈津、蘇梅爾和肯蘇爾等哨地哨卡,擊斃瑞典人甚眾,并奪得雇佣騎兵團軍旗、戰鼓、佩劍、燧發槍以及戰馬多匹。神甫取出哨卡儲備之給養并零星用品一一分賞隨來志愿步兵及士兵。無法運走之剩余物資及糧食等,則統統付之一炬云云”。讀者們從報紙上了解到俄國軍隊占領施利色堡、捷爾普特、納爾瓦的消息,了解到“莫斯科的學校人數倍增”,了解到“航海中學學習人數已逾三百,且學習成績优良”等等。
  劇院也承擔了宣傳革新的角色。這是個新事物。從前只有宮內人員才能觀看戲劇演出。而現在,戲劇擁有廣大的觀眾。公共劇院建于1702年,彼得授命這個劇院歌頌對瑞典人一戰所取得的胜利。彼得的同時代人伊万·阿法納西耶維奇·熱利亞布茨基就這一點寫道:“為了慶祝胜利,在莫斯科紅場上,搭起了木制宮殿和宴會廳:而在這些宮殿對面,也在這個紅場上,設立了各种娛樂場所。”
  “國泰民安”沒有逃過外國外交家們的眼睛。英國大使威特沃爾向倫敦發去的報告說,俄國沙皇“依靠天才的力量,在几無任何外援的情況下,1705年取得意想不到之成就,該國將啤睨鄰國、置身于強國之林,乃指日可待之事。”
  戰爭的目的達到了:奪取了出海口,并開始締造海軍。但無論是誰,其中也包括沙皇本人,都未能料到,1704年12月14日莫斯科用來歡迎占領捷爾普特和納爾瓦的班師口朝者的禮炮,會和后來爭取到的胜利的和平禮炮之間,相隔十七年之久,而其中最初几年將是最嚴酷的歲月,是接受考驗但同時又充滿希望的歲月。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