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优待條件”里所說的“暫居宮禁”,沒規定具体期限。紫禁城里除了三大殿划歸民國之外,其余地方全屬“宮禁”范圍。我在這塊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國十三年被民國軍驅逐的時候,渡過了人世間最荒謬的少年時代。其所以荒謬,就在于中華號稱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而我仍然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遺下的灰塵。 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里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制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帘、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种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与眾不同的“天性”。 我十一歲的那年,根据太妃們的決定,祖母和母親開始進宮“會親”,杰二弟和大妹也跟著進宮來陪我玩几天。他們第一次來的那天,開頭非常無味。我和祖母坐在炕上,祖母看著我在炕桌上擺骨牌,二弟和大妹規規矩矩地站在地上,一動不動地瞅著,就像衙門里站班的一樣。后來,我想起個辦法,把弟弟和妹妹帶到我住的養心殿,我就問溥杰:“你們在家里玩什么?” “溥杰會玩捉迷藏。”小我一歲的二弟恭恭敬敬地說。 “你們也玩捉迷藏呀?那太好玩了!”我很高興。我和太監們玩過,還沒跟比我小的孩子玩過呢。于是我們就在養心殿玩起捉迷藏來。越玩越高興,二弟和大妹也忘掉了拘束。后來我們索性把外面的帘子都放下來,把屋子弄得很暗。比我小兩歲的大妹又樂又害怕,我和二弟就嚇唬她,高興得我們又笑又嚷。捉迷藏玩得累了,我們就爬到炕上來喘气,我又叫他們想個新鮮游戲。溥杰想了一陣,沒說話,光瞅著我傻笑。 “你想什么?” 他還是便笑。 “說,說!”我著急地催促他,以為他一定想出新鮮的游戲了,誰知他說: “我想的,噢,溥杰想的是,皇上一定很不一樣,就像戲台上那樣有老長的胡子,……” 說著,他抬手做了一個持胡子的動作。誰知這個動作給他惹了禍,因為我一眼看見他的袖口里的衣里,很像那個熟悉的顏色。我立刻沉下臉來: “溥杰,這是什么顏色,你也能使?” “這,這這是杏黃的吧?” “瞎說!這不是明黃嗎?” “庶,庶……”溥杰忙垂手立在一邊。大妹溜到他身后,嚇得快要哭出來了。我還沒完: “這是明黃!不該你使的!” “庶!” 在庶庶聲中,我的兄弟又恢复了臣仆的身份。…… 庶庶之聲早已成了絕響。現在想起來,那調儿很使人發笑。但是我從小便習慣了它,如果別人不以這個聲調回答我,反而是不能容忍的。對于跪地磕頭,也是這樣。我從小就看慣了人家給我磕頭,大都是年歲比我大十几倍的,有清朝遺老,也有我親族中的長輩,有穿清朝袍褂的,也有穿西式大禮服的民國官員。 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的,還有每日的排場。 据說曾有一位青年,讀《紅樓夢》時大為惊奇,他不明白為什么在賈母、王鳳姐這樣人身后和周圍總有那么一大群人,即使他們從這間屋走到隔壁那間屋去,也會有一窩蜂似的人跟在后面,好像一條尾巴似的。其實《紅樓夢》里的尾巴比宮里的尾巴小多了。《紅樓夢》里的排場猶如宮里的排場的縮影,這尾巴也頗相似。我每天到毓慶宮讀書、給太妃請安,或游御花園,后面都有一條尾巴。我每逢去游頤和園,不但要有几十輛汽車組成的尾巴,還要請民國的警察們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塊大洋。我到宮中的御花園去玩一次,也要組成這樣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猶如汽車喇叭,嘴里不時地發出“吃——吃——”的響聲,警告人們早早回避,在他們后面二三十步遠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鴨行鵝步地行進;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監扶著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應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后面,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后几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扎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在這些御前太監后面是御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應錠、痧藥、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在最后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后面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這個雜七夾八的好几十人的尾巴,走起來倒也肅靜安詳,井然有序。 然而這個尾巴也常被我攪亂。我年歲小的時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樣,高興起來撒腿便跑。起初他們還亦步亦趨地跟著跑,跑得丟盔曳甲,喘吁不止。我大些以后,懂得了發號施令,想跑的時候,叫他們站在一邊等著,于是除了御前小太監以外,那些捧盒挑擔的便到一邊靜立,等我跑夠了再重新貼在我后邊。后來我學會了騎自行車,下令把宮門的門檻一律鋸掉,這樣出入無阻地到處騎,尾巴自然更無法跟隨,只好暫時免掉。除此以外,每天凡到太妃處請安和去毓慶宮上學等等日常行動,仍然要有一定的尾巴跟隨。假如那時身后沒有那個尾巴,例會覺得不自然。我從前听人家講明朝崇禎皇帝的故事,听到最后,說崇禎身邊只剩下一個太監,我就覺著特別不是滋味。 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關于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准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間——并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几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几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种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万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并且為了同樣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后,我人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余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都是些什么東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里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的一次“早膳”1的內容如下: 1宮中只吃兩餐:“早膳即午飯。早晨或午后有時吃一頓點心。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綹雞絲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 白菜 黃燜羊肉 羊肉炖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爐肉炖 白菜 羊肉片川小蘿卜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 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 羊肉絲燜跑躂絲 炸春卷 黃韭菜 炒肉 熏肘花小肚 鹵煮豆腐 熏干絲 烹掐菜 花椒油 炒白菜絲 五香干 祭神肉片湯 白煮塞勒 烹白內 這些菜肴經過种种手續擺上來之后,除了表示排場之外,并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也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并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饑。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太妃們為了表示對我的疼愛和關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還規定在我每餐之后,要有一名領班太監去稟報一次我的進膳情況。這同樣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么,領班太監到了太妃那里雙膝跪倒,說的總是這一套: “奴才稟老主子:万歲爺進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個饅頭(或者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 每逢年節或太妃的生日(這叫做“千秋”),為了表示應有的孝順,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送給太妃。這些菜肴可用這四句話給以鑒定: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這种吃法,一個月要花多少錢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統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內外膳房及各等處每日分例肉斤雞鴨清冊》,那上面的記載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湯肉五斤 共一百五十斤 豬油一斤 共三十斤 肥雞二只 共六十只 肥鴨三只 共九十只 蒸雞三只 共九十只 下面還有太后和几位妃的分例,為省目力,現在把它并成一個統計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后妃名 內斤 雞只 鴨只 太后 1860 30 30 瑾貴妃 285 7 7 瑜皇貴妃 360 15 15 珣皇貴妃 360 15 15 □貴妃 285 7 7 合計 3150 74 74 我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雞鴨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此外,宮中每天還有大批為這六口之家效勞的軍机大臣、御前侍衛、師傅、翰林、畫師、勾字匠、有身份的太監,以及每天來祭神的薩滿等等,也各有分例。連我們六口之家共吃豬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計用銀二千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二分。除此之外,每日還要添菜,添的比分例還要多得多。這個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豬油八百十四斤,雞鴨四千七百八十六只,連什么魚蝦蛋品,用銀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兩七分,加上雜費支出三百四十八兩,連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顯而易見,這些銀子除了貪污中飽之外,差不多全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這還不算一年到頭不斷的點心、果品、糖食、飲料這些消耗。 飯菜是大量的做而不吃,衣服則是大量的做而不穿。這方面我記得的不多,只知道后妃有分例,皇帝卻毫無限制,而且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我手頭有一份改用銀元以后的報賬單子,沒有記明年代,題為“十月初六日至十一月初五日承做上用衣服用過物料复實价目”,据這個單子所載,這個月給我做了:皮襖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緊身二件,棉衣褲和緊身三十件。不算正式工料,僅貼邊。兜布、子母扣和線這些小零碎,就開支了銀元二千一百三十七元六角三分三厘五毫。 至于后妃們的分例,也是相當可觀的。在我結婚后的一本賬上,有后妃們每年使用衣料的定例,現在把它統計如下: 后妃名 “皇后” “淑妃” 四位“太妃” 合計 各种緞 29匹 15 92 136匹 各种綢 40匹 21 108 169匹 各种紗 16匹 5 60 81匹 各种綾 8匹 5 28 41匹 各种布 60匹 30 144 234匹 絨和線 16斤 8 76 100斤 棉花 40斤 20 120 180斤 金線 20綹 10 76 106綹 貂皮 90張 30 280 400張 我更換衣服,也有明文規定,由“四執事庫”太監負責為我取換。單單一項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單子更換二十八种,從正月十九的青白嵌皮袍褂,換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至于節日大典,服飾之复雜就更不用說了。 既然有這些窮奢极侈的排場,就要有一套相應的机构和人馬。給皇帝管家的是內務府,它統轄著廣儲、都虞、掌禮、會計。慶丰、慎刑、營造等七個司(每司各有一套庫房、作坊等單位,如廣儲司有銀、皮、瓷、緞、衣、茶等六個庫)和宮內四十八個處。据宣統元年秋季《爵秩全覽》所載,內務府官員共計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衛軍、太監和蘇拉1),民國初年曾減到六百多人,到我离開那里,還有三百多人。机构之大,用人之多,一般人還可以想象,其差使之無聊,就不大為人所知了。舉個例子說,四十八處之一的如意館,是專伺候帝后妃們畫畫寫字的,如果太后想畫個什么東西,就由如意館的人員先給她描出稿子,然后由她著色題詞。寫大字匾額則是由懋勤殿的勾字匠描出稿,或南書房翰林代筆。什么太后御筆或御制之寶,在清代末季大都是這樣產生的。 1蘇拉,執役人的滿語稱呼。清時內延蘇拉隸屬于太監。內務府、軍机處皆有之。雍和官的執役喇嘛,稱蘇拉喇嘛。 除了這些排場之外,周圍的建筑和宮殿陳設也對我起著教育作用。黃琉璃瓦惟有帝王才能使用,這不用說了,建筑的高度也是帝王特有的,這讓我從小就确認,不但地面上的一切,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連頭上的一塊天空也不屬于任何別人。每一件陳設品都是我的直觀教材。据說乾隆皇帝曾經這樣規定過:宮中的一切物件,哪怕是一寸草都不准丟失。為了讓這句話變成事實,他拿了几根草放在宮中的案几上,叫人每天檢查一次,少一根都不行,這叫做“寸草為標”。我在宮里十几年間,這東西一直擺在養心殿里,是一個景泰藍的小罐,里面盛著三十六根一寸長的干草棍。這堆小干草棍儿曾引起我對那位祖先的無限崇敬,也曾引起我對辛亥革命的無限忿慨。但是我并沒想到,乾隆留下的干草棍雖然一根不曾短少,而乾隆留下的長滿青草的土地,被儿孫們送給“与國”的,卻要以成千方里計。 帝王生活所造成的浪費,已無法准确統計。据內務府編的材料,《宣統七年放過款項及近三年比較》記載:民國四年的開支竟達二百七十九万余兩,以后民國八、九、十各年數字逐年縮減,最低數仍達一百八十九万余兩。總之,在民國當局的縱容下,以我為首的一伙人,照舊擺著排場,按原來標准過著寄生生活,大量地耗費著人民的血汗。 宮里有些規矩,當初并非完全出于擺排場,比如菜肴里放銀牌和嘗膳制度,出門一次要興師動眾地布警戒,這本是為了防止暗害的。据說皇帝沒有廁所,就因為有一代皇帝外出如廁遇上了刺客。但這些故事和那些排場給我的影響全是一樣:使我從任何方面都确認自己是尊貴的,統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人。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