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喝采


  舞台暗轉。
  隨著一陣輕輕的響聲,我面前的帷幕升起來了。
  觀眾席上寂無聲息,當燈光驟然照在我身上的時候,頓時響起一陣洶涌而來的浪濤般的喝采聲。
  我有多少次听到過這种聲音,有多少次仁立在這种場面中啊!
  雖說日子并不太長,可奇怪的是我腦子里這种場面的回憶卻很少。
  許多人這樣說:
  對于從事舞台生活的人來說,凝視著那种喝采的場面和終場時帷幕徐徐落下的情景,是最高的享受,一且体會到這种快意就再也不會忘卻。
  的确,受到喝采是非常暢快的。因為有了它,才歌唱、才演出。
  我連第一次演出站過的舞台,場所,以及那時唱過的歌子,都不記得了。
  觀眾席上坐滿一半了么,也已忘記了。
  但是,那時也許是以和今天不同的心情,听到來自黑暗的觀眾席上的輕輕喝采聲,卻還記得。那時,我追求這种喝采。
  “什么時候,這個劇場里坐滿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和華麗眩目的聚光燈匯聚在我身上?我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那是十四、五歲的時候吧,确切時日已記不清了,總之我是這樣向往過的。
  新宿“獨樂”劇場。每年夏末我都在這里演出。
  首次在新宿“獨樂”劇場的三天演出,使用“獨唱會”這個稱呼使我頗難為情。對我來說,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登臨的富麗堂皇的大舞台。我為此而緊張不已,緊張中卻又感到了愉悅。
  迎來閉幕演出的那天,我原想以笑容告終。從舞台上向著极其寬綽的觀眾席,我演唱了一支又一支歌,還講了話。當我最后向觀眾致辭告別時,突然覺得胸口哽塞住了。
  觀眾席在我的眼睛中浮現著晃動著,不知是因為完成了首次盛大演出而感到放心,還是沉浸在觀眾喝采的喜悅之中,淚水禁不住從我的臉頰上淌下來。正如別人告訴我的那樣,當我注視著庄重下降的仿佛要吞下眼前喝采場面的大幕時,我确實想到“這就是……”,心中有一股振顫全身的感覺。
  然而,曾經那么夢想和憧憬過的喝采聲隨著次數的不斷增多也發生了變化,有一天听起來覺得有些淡漠了。
  不同的地方、人物、舞台、歌聲、反复而又反复的時間……,我再也不能無條件地陶醉其中了。
  原因何在?是失去了自信?是擔心不斷變遷的人心?是無所寄托?是虛幻?是落寞?是恐懼?我站在舞台上,一邊接受著喝采,相繼襲來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影子,在我心里不斷翻騰,對它我真不知如何處理。
  但是,我并不因此就拒絕觀眾的喝采,我肯定喝采的价值。
  我決定引退的時候,還在反复地自我探詢:會不會有一天又尋求起那令人心馳神往的喝采聲呢?
  稍為冷靜地思索一下,我認為自己心中反轉的“影子”恐怕就是“不安”二字吧!
  作為人,作為一個女人,被人所愛是一大喜悅。同時,愛別人也是一大喜悅。但是,被人所愛卻沒有什么确切的佐證,既無形可循,也測不出大小輕重。只有自我感覺才是保證。對震耳欲聾的喝采聲和我所面向的觀眾,我是愿意付之以愛的。然而,不論多么熱烈的喝采,我也不能囫圇吞棗地接受,如果能把它全部接受下來,那么,喝采的意義就太大了。
  我不認為喝采聲全都百分之百地發自觀眾的純摯肺腑,其中也有出于禮貌才鼓掌的吧。縱然說那掌聲确确實實,也不能為之飄飄然。對我來說,可悲的就在于已逐漸地分辨出哪是真誠的掌聲和哪是出于禮貌的應酬。
  在分析喝采聲的含義時,我對自己的演出提出了嚴肅的質疑,尤其注意到了演出節目。
  首先,別人的歌子我絕對不唱。我覺得自己的歌子還不能演唱自如,那就不會唱好別人和外國的歌。即便是別人為我創作的歌子,但自己的歌聲還是自己的歌聲。用自己的嗓子演唱,那歌子從開始的一瞬間便是屬于自己的。我覺得必須真正珍視的不正是這個嗎?
  一個歌手對准備獨唱會的我說:
  “唱什么歌啊?是唱爵士樂等各种各樣的歌子吧?帶點挑戰味道的……”
  那時我想過,把這种模式化的形式灌輸給社會上普通人們的,不正是歌手自己嗎?那么,我拒絕它,說不定可以從模式化的看法中解脫出來。
  我絲毫沒有過高評价自己、高傲自大的意思。我只是想固守“自己的世界”,希望在自始至終足以顯示自己才華的全部演出中,把自己的精神留給觀眾。
  我希望觀眾看完我的演出時,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緲緲余韻。
  此后,我不再有意謝幕了。我看不出歌手對于精通舞台藝術的觀眾和對出于認真捧場的觀眾之間,那种流于形式的謝幕有什么真實的意義。唱完最后一支歌,觀眾照例有節奏地鼓掌、為了答謝這种掌聲,一開始就把它作為例行公式的謝幕,只能使我掃興。
  “一個從事舞台生活的演員這樣做有失禮貌。”
  “不謝幕的演出,太看不起觀眾了。”
  是這樣么……是這樣么?
  這樣說來,只要竭盡全力、誠心誠意,即使不演唱,只是拉開帷幕、接受掌聲的謝幕,也未嘗不可么?
  一個歌手,不應當完全投合觀眾所好,在某些地方違背他們的意愿而守護住自己的世界,偶爾也保持自己的一點乖僻,就不能見容么?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