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李蓮英為孝忠主子累病了,太醫說此病非用千年老參做藥引子不可。……慈禧傳旨:凡有千年老參者,獻進宮來,官升二級……這字里行間充滿了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体貼和柔情…… 北風凜冽,寒气逼人,夕陽透過云層。在儲秀宮的鴟吻上投下了一縷冷冰冰的光芒,便匆匆隱入地平線下,夜暮迅速地籠罩了北京城。 宮內,慈禧太后焦急地走來走去,看她那神色,仿佛是碰上了難以抉擇的軍國大事。可又有誰想得到此刻的她乃是在為她那忠實的奴仆——李蓮英的病情著急! “三順,你師傅的病今儿好些了沒?” 李三順知道,由于師傅的病,慈禧太后這几日情緒暴躁,于是小心答道:“回太后的話,師傅今稍感好些了點,只是…… 只是仍不見大的起色。” “太醫看過沒有?”一听李三順的話,慈禧太后的臉不由得沉了下來。 “看過了,開了些藥。” 慈禧太后終于忍不住了,開口說道,”給我把衣服取來,去你師傅那看看!” “太后,外邊正刮著風,您……” “快去,羅嗦什么!” 原來自從尤忠縱火、尤義下毒后,慈禧太后整日心神不安,搬了個地方還不頂用。李蓮英見了便衣不解帶地在她身邊連守了兩個把月,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個盹儿。端飯拿水,親自動手。見她精神稍好,就說故事讓她散心,直可以說是体貼入微。眼見慈禧太后一天天精神好起來了。誰想他竟倒下了,最后竟至臥床不起。 一陣寒徹骨髓的冷風吹過,慈禧太后不由得打了兩個冷戰,赶緊加快了步伐。看見慈禧太后親自來看自己,可把個李蓮英激動得熱淚盈眶,急忙翻身想下床叩拜問安。 “免了,免了!蓮英,今天感覺怎么樣?”慈禧太后上前按住李蓮英問道。 “謝太后關怀,這么冷的天,您老人家還來作甚呀,万一有個閃失,奴才怎擔待的起?奴才今天感覺好了些。” 看到李蓮英病中仍想著自己,慈禧太后不由得也動了感情,說道:“小安子早早死了,尤義又那樣,我身邊就你一個貼心的人,怎能不關心呢?太醫來看過了吧。怎么好的這么慢?三順,你再去找庄守和來給你師傅看看。” 太醫院院判庄守和這會正坐在火爐旁吃著飯,一听又讓自己去給李蓮英看病,真是一万個不情愿。不就是個奴才頭嗎,值得如此大動干戈?一天看個四、五次?可不愿意又有什么辦法,太后的旨意,豈敢違抗。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筷子,穿上衣服,跟著李三順來給李蓮英看病。 進了屋子,一看慈禧太后竟然也在,赶緊叩頭問安。一見庄守和,慈禧太后的臉就不由得沉了下來,喝問:“庄太醫,你是不是吃干飯的?哼,這么點病都看不好?” 慈禧太后的脾气他能不了解嗎?一看慈禧太后發怒,赶緊趴在地上,謹慎地答道:“太后息怒,是微臣無能。”說到這里,庄守和偷偷瞥了一眼,看慈禧太后臉色沒甚變化,又接著說道:“太后,李總管這病嘛,要想早些好也不是沒辦法,只是……” “快說,只是什么?”慈禧太后一听有辦法,急忙問道。 “只是沒有藥引子——千年老參!” “千年老參?宮里不是有兩只嗎?” “宮里原先是有兩只,可一只太后您用了,一只當年讓‘東邊’用了,所以……” 只要有了法子,還有什么能難住慈禧太后?只見她當即令李三順傳旨:凡有千年老參者,獻進宮來,官升二級。這可是個誘人的消息,一傳出來,京城頓時嘩然,可誰知兩天過去,卻一點消息都沒有。為啥呢?那些想升官,想趁机巴結李蓮英的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找不到;那些有千年老參的人,因不恥于李蓮英的為人,就是不獻。這可把個慈禧太后給急坏了。 卻說李蓮英的換帖、刑部尚書剛毅听到這個消息,更是格外賣力。這日里,剛毅一早就出了門,直到正午時分方才回家,剛進屋,夫人滿面笑容的迎了過來,剛毅一見,就沒好气地說:“笑,整天就知道笑!也不會幫我想個法子出來。” “老爺,我正想到件事,興許有門。” 剛毅一听,赶緊把夫人按在椅子上,笑著臉說:“夫人,快說到底是什么事?” 剛夫人依舊滿面笑容,不緊不慢地說:“你不是說我整天就會笑吧?為啥不自己想法子?” “唉呀,好夫人,你就別吊我胃口了,快說到底是什么事?” 剛毅急著問。 “這還差不多!前陣子我去恭王府聊天,無意中听恭王福晉說他們有只千年老參,就是不知他們用了沒?” “真的,你沒騙我?”剛毅半信半疑地問。 剛夫人笑著點了點頭。剛毅也顧不上吃飯,抄起衣服就往外走,夫人一見忙說:“老爺,您還沒吃飯呢!吃了飯再去也不遲呀。”“不吃了,免得讓別人搶了先。”說著,人已出了門。 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可騎在馬上的剛毅一絲感覺都沒有,他的心里實在是太高興了。千年老參,只要有了你,我剛毅可就要官升二級了,說不定總管一高興,在太后面前給我美言几句,那我可就……。想著想著,剛毅禁不住大聲笑了起來。那笑聲是那么的刺耳,難听,猶如烏鴉在叫。 不知不覺間恭王府已映入眼帘,剛毅跳下馬。不待門人通報,便急匆匆沖了進去。恭王爺奕鱏此刻剛吃過午飯,正在那畫著畫,忽然門“啪”地一響,直惊得恭王爺手一抖,不由大怒。轉身一看是剛毅,李蓮英的換帖,更是怒從心里生,喝問道:“剛大人不知有什么急事?以至于這么莽撞,連起碼的規矩都忘了?” 剛毅這才從興奮中緩過神來,急忙道:“王爺息怒,下官多有失禮,還請王爺多多包涵。”忽地看到了桌上的畫:一個牧童在觀看兩個銀髯老者下棋,牧童手拿鞭子,口中含著枚桃核。他便又趁机笑著說,“王爺真是妙手丹青,你看這畫,栩栩如生,只怕吳道之在世也要佩服的五体投地。” 恭親王冷笑一聲,說道:“不敢當!吳道之如果活著,決不會把應畫在口中的桃核畫到鼻子上。” 剛毅細一瞧,果真如此,這才明白過來,干笑兩聲道: “王爺,實在不好意思,下官掃了您老作畫的雅興。” “快說有什么事,我這還忙著呢。” “下官听人說您這有只千年老參,不知是不是真的?”剛毅小心地問道。 听了剛毅的話,恭親王頓時明白過來。哼!主意打到我的頭上來了。我就是喂豬吃也不會送給他!于是冷冷地說道: “有又怎么樣?沒有又怎么樣?” 剛毅這會滿腦子都想著升官發財的事,也不看恭親王的臉色,又說道:“李總管近來身体欠佳,急需一只千年老參,王爺如果有的話,您看能不能……” 沒等他話說完,恭親王開了口:“哦,我以為是誰呢,他不是權勢挺大的嗎,怎么自己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 “王爺您也知道這千年老參极稀有,哪那么容易搞得到,如果王爺您不愿獻,您看能不能賣給下官?”剛毅陪著笑臉答道。 看著剛毅這副厚顏無恥的樣子,恭親王不由得覺著惡心,罵道:“別說了!告訴你。這千年老參我誰都愿意給,就是不愿給他!沒什么事赶緊走,別弄髒了我的地方!” 你道恭親王為何這等恨李蓮英,說起來還和慈安太后死有關。慈安太后死后,金匱安奉在慈宁宮。不管是多大的官儿,在這尊嚴的地方,當著“禮絕百僚”的親王的面。都是垂手哈腰、畢恭畢敬的樣子。誰知李蓮英仗著慈禧太后撐腰,竟背著手,仰著頭,隨意散步似地踏上慈宁宮的台階。恭親王本來就听說慈安太后的死与他有關,見此情景,便將李蓮英來了個五花大綁。誰知慈禧太后來后僅輕責了几句,便將李蓮英放了。再加上李蓮英平日里仗著權勢,為非作歹,因此恭親王對他恨得要死。這會听說李蓮英病了,巴不得他早死,又怎么將千年老參送与他? 那剛毅滿心高興地去,誰知竟讓人家給赶了出來,心里真是越想越气,我好歹也是個尚書,你恭王爺也太過份了吧。 回到家里,拿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就喝。剛夫人一看情形不對,也不敢說笑了,急忙好言安慰。待剛毅把剛才的事一說,她也不由得為丈夫生气。于是說道:“老爺,他恭親王也太過份了吧,這口气咱一定要爭回來。” “爭個什么呀,他是王爺,我有什么辦法呀?”剛毅無可奈何地說。 “你呀,怎的這么糊涂,獻參的事是太后的意思,他不獻,你不會找太后去說?” 對呀!听了夫人的話,剛毅才醒悟過來,赶緊扔下酒瓶,騎馬直奔皇宮而去。 慈禧太后這陣子因為李蓮英病了,沒有人侍候,正焦躁不安呢,一听剛毅的話,不由得大怒,急命李三順召恭親王進宮。 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恭親王,慈禧太后冷笑兩聲,開口說道:“恭王爺,听說你有只千年老參,不知是你沒看到我的諭旨,還是不想獻?” “諭旨臣是看到過,不過……” 慈禧太后听罷,一拍桌子,怒喝道:“既然知道了,為什么不早早獻進來?” “太后息怒。如果是太后您身子有恙,臣就是天大的膽子也不敢不獻,只是這奴才嘛……太后是否忘了我朝祖訓!太監不得干預政事,官級不得超過四品,違者處死嗎?現在這奴才仗著您撐腰,干預政事,為禍后宮,因此臣想不如讓他……” “住嘴!”不等恭親王話說完,慈禧太后已高聲喊道:“我看你是越來越大膽了,恭王爺!既然這樣,那好吧,我身子不舒服,快去將千年老參送進來!” “這……,”恭親王當時就愣住了。可又不好再說什么,只得回家將那千年老參獻了進來。 有了千年老參作藥引子,李蓮英的病果然一天天地好了起來。這日里,慈禧太后剛退朝,就徑直來到李蓮英房里。李蓮英這會正坐在床上喝著“鐵觀音”。這“鐵觀音”質地重如赤鐵,外形美如觀音,泡于杯中,呈現“葉綠紅邊”,所以俗稱“綠葉紅”,其滋味清爽而醇厚,回味甘潤無窮,是烏龍茶之上品。見到慈禧太后來了,李蓮英急忙放下杯子,跪在床上叩頭請安。 “蓮英,看你神色,是不是好多了?”慈禧太后笑著說。 “謝太后,奴才今好多了,正說過會去給您問安呢。” 看見李蓮英病好了,慈禧太后內心真是無比的高興。這陣子由于李蓮英病了,沒人能服侍的那么体貼,慈禧太后可真是食不甘味,這會一見他好了,自然是滿心地喜悅。忽的發現房中十把椅子倒有六七把用黃緞子蓋著,慈禧太后一愣,說道:“蓮英,這是怎么回事?” 李蓮英笑著說道:“這都是太后您坐過的,不罩起來怎成。” 原來李蓮英生病期間,慈禧太后不時來探望,每次坐的自然不一定是同一把椅子。這种事十分平常,誰也不留意,可誰知李蓮英“獨具慧眼”,發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每次慈禧太后一走,他就讓李三順用黃緞子把太后坐過的椅子罩起來。黃緞子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的,所以一經罩上別人就不能坐。 听了李蓮英的話,慈禧太后更是高興的合不攏嘴,連聲說“好!”也難怪,如此細心的奴才,那里能找出第二個來? 俗話說的好,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慈禧太后對他的病如此之關心,李蓮英怎能不報答一下?更何況只有如此,才能使他更討得慈禧太后的歡心。因此病一好,李蓮英便挖空心思琢磨起來。誰想無論怎樣開動他那三十六個轉軸、七十二個心眼,就是想不出一個好法子。為啥?舊的法子不靈,一定要有新意,要別出心裁! 這日里,李蓮英又將他那“机智多謀”的徒儿李三順喚到房間,商量起來。 “人都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怎的咱師徒想了這么多日子,就是想不出個好法子來呢。”李蓮英愁眉苦臉地說。 李三順能不急嗎,想出個好法子,他自己也有油水呀!可究竟用什么法子好呢?一時間,師徒二人抓耳撓腮,急得滿屋子亂轉。忽听外邊一陣腳步聲,師徒二人趴在窗上一看,原來是光緒帝給慈禧太后請安來了。 “親爸爸,儿臣給您請安了!” 原來自從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以后,便爬上了統治全國的寶座。同治、光緒年間,更是一直處于尊貴顯赫的太上皇地位。這樣高貴的地位,只有皇帝的父親才能享用,所以慈禧太后就用盡心机,讓光緒皇帝對她以男子的稱呼叫她“爸爸”。光緒帝本是醇親王福晉所生,而醇親王福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因此上慈禧太后就厚著臉皮讓光緒皇帝叫她“親爸爸”。之所以加上一個“親”字,就是為了排除非親生的嫌疑。 再說那李三順听到光緒帝喊慈禧太后“親爸爸”,不由地靈机一動。對呀!怎么這么笨,沒想到這一層呀,臉上不由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李蓮英一看他這樣子,知道有門了,急忙高興地問道:“三順,是不是有了法子?快說出來讓師傅听听。” “主意徒弟倒是想到了個,只是……” 李蓮英急問:“到底是什么法子?怎的又羅嗦開了,快說! 如果行,師傅讓你戴藍頂子。” “太后不是讓皇上喊她‘親爸爸’嗎,我想咱就稱她‘老佛爺’,她一定會很開心的。” “什么?老佛爺?”李蓮英听了不禁一愣。 你道為什么,原來女真族早年游牧于白山黑水間時,對首領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一詞轉化而來,漢語的意思是“佛爺”、“吉祥”。清王朝建立以后,將滿語“滿柱”一詞譯成漢語“佛爺”,從此便成了清代歷朝皇帝的特稱。 前邊加個“老”字,豈不正是“太上皇”之意嗎。 看到李蓮英一愣,李三順以為自己這個主意要泡湯,邊忙安慰:“師傅,您跟太后這么久,還不了解她的心思嗎?再說了,不入虎穴,焉得虎仔,咱不妨試試,即使太后不答應,對咱也不會怎樣,您說呢?” 他哪知道,李蓮英乃是高興得一愣。听了李三順的話,李蓮英開了口:“傻小子,這個主意太好了,虧你想的出來!太后听了一定會高興得合不上嘴。不過,現在還不能這樣稱呼,一定要等個好机會!” 轉眼間已是正月十五,元霄佳節。北京城內外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皇宮各處,對聯、門神更換一新,午門以內的各宮門、殿門高懸紅燈,太和門、太和殿、儲秀宮、乾清宮等處,彩綢飄揚。慈禧太后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梳洗完畢,吃了一小碗百合銀耳,便帶著李蓮英等人出了儲秀宮,散步去了。 “太后,好一陣子沒听戲了,今天這么好的日子,您看是不是傳王公大臣們進來熱鬧熱鬧?”李蓮英不失時机地說道。 慈禧太后笑著說:“是呀,自從你病后就一直沒听過戲了,既然你提起,那好吧。三順,去傳旨,午后讓那些王爺們進宮听戲,咱也熱鬧一下。” 李三順怎能不明白師傅的意思,詭秘地笑了笑,便興沖沖傳旨去了。李蓮英想著自己的計划就要大功告成,不由得笑了兩聲。 “蓮英,你笑什么呀?”慈禧太后忍不住問。 “太后,怒奴才斗膽,現在不告訴您,等呆會听戲時您就知道了。” 剛剛用過午膳,慈禧太后便急不可耐地催促開了。她想看看這個奴才到底會給她一個什么惊喜!那幫王公大臣接到旨意,早早就來到了永和殿戲園,一听慈禧皇太后駕到,赶緊跪地迎接,待慈禧太后就坐,抬頭一看,不由得納悶,太后今天有什么喜事呀,這么高興? 只見慈禧太后滿面笑容,頭發高高突起,光澤明亮,蓬松自然,后面兩縷分開垂于腦后,如同燕尾,前面兩鬢處略向前彎,猶如鳳尾低垂;身穿繡滿了大紅牡丹花的黃緞袍;繡袍外面是一魚网形的華麗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制成,那些珍珠粒粒如鳥卵般大,又圓又亮,顏色与大小一模一樣,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隨著一聲吩咐,戲開演了。《牡丹亭》、《起布問探》、《黃金台》,一出接著一出,直把個慈禧太后看得笑聲不斷,李蓮英看了更是暗暗竊喜。誰曾想就在這時,忽然有人大喊一聲: “別老演昆曲了,耳朵听都听出老茧了。”眾人大惊,轉臉一看,原來是貝子奕謨。 這奕謨,是嘉慶帝位下第五子惠端王綿愉第六子,咸丰時封為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封鎮國公,光緒十年封貝子。為人爽快憨直卻失于粗野。起先,慈禧太后看他傻乎乎地挺憨厚,加上又是咸丰的表兄弟,還真沒把他當作外人。可誰知奕謨卻拿著麥稈當拐杖使,每逢節日,不管當著誰的面,都管慈禧太后叫“嫂子”。這可把慈禧太后气坏了,心想連醇親王奕鱏見了他儿子光緒帝也要叩頭問安叫聲“皇上”,你也太放肆了吧,于是讓他做了個守陵大臣。 這陣子奕謨剛好在家,听說宮里演戲,也就跟著來了。誰知進去一看,他的位子在最后一排,前邊卻坐著些鎮國公、輔國公,心想君臣有義,長幼有序,你這不成心擠兌我嗎,我好坏還是個貝子,比他們品級高呀,因而剛一開戲就惱了。這會一看又盡演的是昆戲,不由得開口喊了起來。 慈禧太后正听得入迷,一听這話,不由得來了气,這誰呀?這么大膽!于是喝道:“這是誰呀,給我站出來!” “嫂子,是我呀!”奕謨大大咧咧地站了起來,笑著說道: “干嘛?” 一听“嫂子”二字,慈禧太后不由大怒:“大膽!誰是你嫂子?你還懂不懂規矩!” 李蓮英本想趁慈禧太后高興的時候將自己的好戲拿出來,誰想半路里殺出來個程咬金,急忙上前對奕謨說:“貝子,赶緊賠個不是,奴才再給您說兩句,就沒事了。” 誰知奕謨這會憨勁又上來了,將李蓮英一推,又說道: “咸丰皇上是我哥,您不是我嫂子是什么呀?” “就你這樣子,還配做貝子?再鬧,我把你的貝子給廢了!” 听了慈禧太后這話,奕謨再不敢喊了,只好乖乖地坐了下來。可這一鬧可急坏了李蓮英,急忙把徒弟李三順拉到一邊,商量起來。 “唉,給他這一鬧,全泡湯了!”李蓮英垂頭喪气地說。 李三順眼看著就要到手的藍頂子卻飛了,也沒有精神,唉聲歎气道:“可不是,這個臭貝子,早不鬧晚不鬧,怎就偏偏撿了這個時候。” 李蓮英本想讓他出個主意,一看他這樣子,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喊道:“我是讓你給我想有沒有補救的法子,誰听你嘮叨這個,難道我不知道?” 這一巴掌倒把李三順給打清醒了。對呀!赶緊想個補救的法子,興許那飛了的藍頂子又會飛回來。也虧得這家伙詭計多端,不大功夫,就見他開口說道:“師傅,徒儿想奕貝子這一鬧,說不定還有好處呢!” “怎么說?”李蓮英听了他的話,納悶地問。 “師傅,奕貝子這一鬧后,太后正在气頭上,她這會正需要些安慰,咱一喊‘老佛爺’,我想她更容易接受,你說呢?” 李蓮英一听,打心眼里佩服這個徒弟,心想沒他自己還真不知怎么辦好呢,赶緊拉著李三順就往后台跑。李三順邊跑邊問:“師傅,咱去那干嗎呀?” “唉呀,快些跑!太后如果一气之下不看了,這番心思豈不又白費了。” 經過貝子奕謨這一鬧,慈禧太后還真沒了看戲的興趣。想轉身走吧,這么多王公大臣在,雖說平日里專橫跋扈是家常便飯,可也不得不給自己裝點些門面,最后只好又裝模作樣地的坐在那接著听戲。 本來接著該演《長生殿》了,可誰知幕一拉開,卻跳出來兩個搽脂抹粉、身穿五彩衣的小丑來。一幫王公大臣們呆了,心想怎么這會出了差錯。這不存心惹太后發火嗎,忍不住轉臉望去,不由一愣,只見慈禧太后這會正喜笑顏開,你道為啥?原來自那二人一出場,慈禧太后就認出來了:李蓮英和李三順。 同治元年李蓮英更名不久,曾被慈禧太后派去升平署“內學”學戲(當時太監學戲稱為“內學”,民間學生學戲稱為“外學”),這會雖說已過去了十多年,但做戲的功夫還真是不減當年。只見他在台上跳躍翻騰,輕松自如,直把個慈禧太后看得連聲說“好!”,雙手拍個不停,台上的李蓮英見了更是格外的賣力。忽的只見二人身子一錯,分開時手里已多了個橫幅,上寫十個大字:祝慈禧老佛爺万壽無疆。” 看著那黃燦燦的橫幅,慈禧太后不由得心花怒放,激動的眼淚差點都流了出來。她早就想讓人稱自己“老佛爺”了,但卻一直沒人這么稱呼,雖說她權勢通天,可總不能厚著臉皮讓別人稱自己“老佛爺”呀。這會看到李蓮英把自己的心思說了出來,能不高興嗎?只見她開口說道:“虧你想得周到!” 一幫王公大臣們看到那橫幅上的字,本已夠惊奇的了,再一听慈禧太后的話,更是惊訝。這“老佛爺”豈是隨便用的? 祖宗定下的規矩還要不要了?正在這時,忽听一人高聲說道: “恕臣斗膽,這‘老佛爺’三字請太后還是慎重考慮一下才好。” 眾人扭頭一看,原來是恭親王奕鱏,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 沒等慈禧太后開口,李蓮英便急著開口說了話:“這有什么好考慮的,歷朝先王在世,都稱之為老佛爺,現在皇上尚在年幼,奴才想太后她老人家理應是咱大清朝當之無愧的老佛爺,王爺覺著有何不妥嗎?” 恭親王一看李蓮英竟如此大膽,怒喝道:“我在与太后說話,哪有你這奴才說話的地方?給我退一邊去。” 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恭親王這么一說,慈禧太后豈肯善罷干休,只見她不冷不熱地說道:“他說的話就是我所要說的,恭王爺,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嗎?” “太后,這奴才也太放肆了,應該好好教訓一番,讓他知道些規矩!” “怎么,恭王爺你的威風還沒耍夠呀,當年小安子被你們給殺了,我沒說什么,現在又想動小李子是嗎?告訴你,想動他沒門!”說著慈禧太后居然流出几滴淚水來。 “臣不敢,臣只是想請太后不要忘了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祖宗的規矩,慈禧太后一听這話就覺著刺耳,看著恭親王那副不依不饒的樣子,不由得大喝道:“祖宗之法難道就是一成不變的嗎?” “祖宗留下的規矩并非不可變,但要看什么事,利則變,不利則不可變。” 慈禧太后冷兩聲,說道:“什么是利?什么是不利?我看現在就挺有利的!蓮英,傳我口諭,從今日起,宮中人等皆稱我為‘老佛爺’。我倒要看看,誰敢說半個不字!” 一幫王公大臣听了,頓時目瞪口呆,誰也不敢再什么。從此,‘老佛爺’的稱呼就傳開了。 慈安太后駕崩后,慈禧太后猶如拔了眼中釘、肉中刺,心滿意足,洋洋自得。本想從此后她就可以大權獨攬,唯我獨尊,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可誰知卻又冒出來個恭親王奕鱏,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使得她事事不能盡隨心意。 對慈禧太后來說,恭親王可真是有功之臣。沒有他的全力支持,慈禧太后怎能夠垂帘听政,成為大清帝國第一人?因此同治帝繼位不久,慈禧太后就對奕鱏倍加封賞,又是議政王,又是首席軍机大臣,又食親王俸祿。可俗話說的好:功高震主,奕鱏權勢的日益膨脹,又使得她不能不擔心,因此在同治四年借著蔡壽祺的一份奏折,免去了奕鱏的議政王頭銜。 經過這次打擊之后,恭親王終于明白了慈禧太后的心思,于是日常行事更加得謹慎小心。可他是領班親貴、軍机首座、總署主管,是愛新覺羅氏子孫,怎能面對慈禧太后的專橫跋扈任意胡作非為而緘默其口呢?因此二人之間的矛盾是愈演愈烈…… 逢年過節,對于懿親近臣,宮里有文綺食物的賞賜。這年八月十五前夕,慈禧太后親自為她的親妹妹——醇親王福晉檢點了八盒食物,吩咐李蓮英派人送去。這可是個肥差,李蓮英當即讓自己的愛徒李三順親自送去。按宮廷的規矩,太監出宮辦事,應當由敬事房人員事先向宮門侍衛打招呼,并且不得走正門。李三順見師傅將這肥差交給自己,高興得把這些規矩全給忘了,帶著兩個太監便直奔午門東左門。 “站住!”一個守門的護軍,名叫玉林的大聲喝阻。 李三順這會才想起那規矩,可既然到這了,再退回去,臉上也太挂不住了,于是裝模作樣地問:“干什么呀?” “你進宮這么多年了,難道還不懂規矩?”玉林問道:“這里是你走的地方嗎?” “咱家奉了太后、李總管的旨意,出宮辦事,為什么不能走這儿?” 拿高帽子嚇人,玉林不由地惱了:“我偏不讓你走,要走就拿條子來。” 一時間,一個要走;一個按規矩不讓走,午門頓時熱鬧起來。護軍統領岳林聞訊赶了過來,一看也為難,照規矩應該將李三順捆起來,送到敬事房去處分,可這李三順雖算不了什么,但上面還有太后,還有李蓮英呀,于是打著圓場說道:“大家都是當差的,你也想想我們的難處。這樣吧,你先去取條子來,只要有條子,我一定放你過去。” 李三順想也不想,說道:“我只知道上面吩咐讓我出去辦事,不知道有什么條子,要條子你自己去取。” 看他這副樣子,岳林也來了气:“咱公事公辦,如果沒條子,恕下官無能為力了。” 你敢對我這樣?李三順心一橫,吩咐兩個太監挑擔子走。 岳林見狀上前一攔,誰想李三順順勢倒在了盒子上,頓時里面的東西滴溜溜滾得滿地都是。 “好呀!你們打我不說,還敢打坏御賜的東西,咱等著瞧!” 說著就見李三順爬起身來,跑回宮去。 李蓮英一听,這不了得,一個小小的護軍竟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也不問青紅皂白,便帶著李三順來找慈禧太后。 “太后,奴才剛才派三順去給福晉送東西,護軍不讓過,把奴才辱罵一番不說,還把太后您賜的東西給打翻了。” “什么?”慈禧太后正躲在床上養神,聞听不由大怒,跳下床來喊道:“竟敢把我賜的東西打翻?去,傳我口諭:著刑部尚書潘祖蔭,提審護軍岳林、玉林等人,嚴行審訊,如果有此事,以死罪論處!” 潘祖蔭接旨,急忙會集刑部的“八大圣人”,征詢意見。 所謂“八大圣人”是指“為辦秋審處”的四坐辦、四提調。這八個人是從各司選出來的佼佼者,律例精通,身分矜重,辦案論法不論人。聞听此事,知道護軍無罪,于是一口同聲道: “交部就該依法。如果太后定要殺這三個護軍,自己降旨好了,本部不敢与聞。”潘祖蔭也知道,此事無論如何羅織,也接引不上一條能處死的律例。無奈何,就上了道奏折,闡明刑部的意見。 慈禧太后看了不由大怒,吩咐李蓮英傳恭親王進宮。為啥要找恭親王呢?他是首席軍机大臣,一切上諭都由軍机處承旨擬發,不找他不行。 未進長春宮,恭親王便覺兆頭不好;等進了長春宮,更覺气氛不對,但見太監連大聲說話都不敢,稍有響動,立時色變,簡直就象森羅殿一般。揭開門帘,肅靜無聲,慈禧太后正在那抽著悶煙,李蓮英在旁邊小心地侍奉著。恭親王見狀,急忙跪在請安。 “恭王爺,昨日的事想必你已知曉了吧,這些護軍也太放肆了,我打算嚴懲几個,你有什么意見嗎?”慈禧太后冷冷地說道。 恭親王小心答道:“太后息怒,昨日的事臣听到一些,据看來,護軍只是秉公辦事,并沒什么過錯,到是這些奴才們太過放肆了些。如果必懲護軍,只恐人心不服,還請太后三思而后行。” “什么?”慈禧太后听了說道:“把我的奴才打了,東西撞翻了,他們還有禮了不成?我打算斬几個示眾,你擬個旨吧。” 奕鱏听了皺皺眉頭,怎能這樣做呢?于是說道:“此舉万万不可!臣難以從命。” “那就將岳林改判廷杖吧?”慈禧太后不耐煩的說。 “此等刑罰太過殘酷,似仍不可。” 慈禧太后听罷大怒,后聲斥問:“你是什么人,為什么事事同我作對?” 這怎么算是作對呢?你未免也太專橫了吧,只見恭親王奕鱏答道:“臣是宣宗皇帝的第六個儿子、恭親王奕鱏。” 慈禧太后撇著嘴挖苦說:“你是王爺、勳臣,有老資格,所以就敢對我如此是嗎?我革去了你的王爵,看你還放肆不!” 這話也太刺了,刺得奕鱏站起來說道:“太后可以革去我的王爵,但革不了我先帝皇子的身份!” “退下去!”慈禧太后怒吼道。 慈禧太后气得血往上涌,火往上烘,卻無可發泄,順手拿起一個紅底儿白花的唐代花瓶摔得粉碎……。 “太后息怒,太后息怒,身子骨儿要緊。”站在一邊的李蓮英嚇得趴在地上,顫抖著說。 “滾一邊去!整天就會說這几句話。” 李蓮英赶緊站起來真走到柱子邊,過了會儿,看看慈禧太后气消了些,又大著膽子說:“太后,恭王爺對您也太放肆了!您何不象當年一樣,趁此机會將他革掉算了?” 慈禧太后何嘗不想去掉這塊絆腳石,可恭親王奕鱏是朝中重臣不說,對外交涉、籌划洋務等一應事宜全靠他支撐,能輕易廢嗎?再說就借這事革了他的職,又怎能服人?想想只得作罷。將那首犯玉林杖一百,流放千里;同時責打李三順三十大板,算是對這事有了個交代。 誰知一波剛止,一波又至,慈安太后駕崩后,圍繞著慈禧太后該不該行禮一事,二人之間又發生了爭執…… 又是一個雨天,望著窗外那毛毛細雨,慈禧太后又來了興致。一大早,梳洗完畢,便帶著李蓮英准備出去游玩,誰知剛出屋門,卻見李三順急沖沖跑了過來。 “太后,禮部擬的行禮折子!” 慈禧太后接過折子一看,臉頓時陰了下來,李蓮英急忙瞥了一眼,只見上面寫著慈禧太后應該率領宮眷等,于某某日行禮;貴妃應該于某某日應率領福晉命婦等行禮。 “太后,這也太不象話了,她是太后,您也是太后,為啥讓您給她去行禮,真是豈有此理!”李蓮英見机討好著說。 “別說了,快去把恭王爺給我找來。” 恭親王奕鱏這會正為著慈安太后的葬禮忙前忙后,身上的衣服被雨打濕了也顧不得。一听慈禧太后召見,急忙赶來。 進宮一看,慈禧太后坐在椅子上,身穿平時的黃色袍子;頭發是梳著兩把頭,擦了滿臉的脂粉,心里不由得悶悶不樂。跪地請安后,只听慈禧太后開口說道:“禮部方才呈進來行禮的單子,不知你看過沒有,怎的也將我列入行禮之中?這個規矩,我不明白是哪朝哪代傳下來的,所以召見王爺,想問個清楚。” 恭親王答道:“禮部擬的單子,臣看過了,并沒什么不妥之處呀。” “沒什么不妥之處?你腦子是怎么想的?她是皇太后,難道我不是嗎?既然同是皇太后,為什么要我給她穿孝行禮?再說穆宗毅皇帝是我親生的儿子,而她卻未曾生過儿子,難道她是比我尊貴不成?”慈禧太后連珠炮似地問。 “這是我朝的家法,請太后遵守。” 慈禧太后听后,冷冷的說:“什么家法不家法,我不听,我只想請王爺把這個理給我說清楚了。” 恭親王見她那身打扮本就心里不快,再一听她連祖宗訂下的規矩也敢不遵,不由的心里來气,据理力爭道:“孝貞顯皇后(即慈安太后)乃我文宗皇帝之皇后,太后當然要去穿孝行禮。” 聞听此言,慈禧太后不由得勃然大怒,想反駁卻又找不著詞儿,索性耍起橫來:“我就是不穿孝行禮,你能把我怎樣?” “臣不敢,只是這乃我朝家法,皇太后您只須經得禮部同意,臣一定遵旨。” “好,你下去。蓮英,去把延勳、李鴻藻給我傳進來。”看看從恭親王這討不到便宜,慈禧太后只得說道。 听到慈禧太后為這事召見自己,直把個李鴻藻嚇得汗流浹背,面無人色,顫抖著對延勳說:“延大人,你看這事該怎么辦好呀,弄不好咱倆可就要丟了這烏紗帽了。”看到李鴻藻這樣子,延勳冷笑道:“李大人,咱們職司典禮,豈能不依例辦事?如若不然,不但遺笑后人,而且也沒臉去見地下的列祖列宗。我想好了,縱是一死,也要抗爭一番。”听了延勳的話,李鴻藻頓時面紅耳赤,默默無言。 待李鴻藻、延勳進內,不等跪地請安,只听慈禧太后已開了口:“孝貞顯皇后大喪行禮單,你們是怎么擬的?為什么要我去穿孝行禮?” “此乃我朝前例,臣等不敢妄對。” “什么前例后例我不管,如果我死在她前邊,她也該給我穿孝行李嗎?你們講!” 延勳答道:“太后圣明,想必應該知道,這是例行行禮。” 慈禧太后知道這是在說慈安太后是正宮出身,她是貴妃出身,不由地又聲喊道:“我不行禮,又能怎樣?” “臣等不敢怎樣。但臣等罪該万死,有一言奏明,請太后重听” “說來我听听。” 只見延勳奏道:“太后您如果以文宗顯皇帝為皇帝,以孝貞顯皇后為皇后,自應照例行禮;如其不然,可以不去穿孝行禮。只是請太后免去臣等官職。” 延勳這几句話,猶如利刃深深刺在慈禧太后心中,雖說不滿,可人家說得句句都在理,一時間連一句話也回答不出,愣了半天,方咬牙切齒道:“下去!我行禮就是了。” 兩番交手,兩次失敗,一向爭強好胜、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后怎能咽下這口气?大喪過后,慈禧太后便常常和李蓮英商議,想借机革掉恭親王的職務。但平日里恭親王奉公守法,辦事公正,從無失職之處,想革他卻找不到适當的借口,這可把慈禧太后和李蓮英給急坏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光緒十年,云南報銷案、中法戰事接踵而來,終于使慈禧太后和李蓮英如愿以償! 向來軍費的報銷,是戶部司官与書辦的生財之道。遇上這种事,他們都想趁机為自己撈點油水,而那些地方官員們更想趁机虛報帳目,發筆橫財。云南的報銷案在光緒九年年底就已發動,派出糧道崔尊彝和永昌府淵英章,攜帶巨資,來京打點。太常寺正卿周瑞清時為軍机章京,与軍机大臣景廉及以軍机大臣身份署理部務的王文韶關系頗好,因此二人一到京就找上了周瑞清,上下打點一番,將報銷一事順利了結。 然而凡屬軍費報銷的案子,雖由戶部主管司承辦,但一定要知會兵部和工部,牽涉甚廣。崔尊彝、潘英章二人只在戶部上下打點,卻忘了這兩尊菩薩。時新任戶部堂官閻敬銘正大刀闊斧整頓戶部,便有人趁机將這事給捅了出來。由于涉及軍机大臣,于是閻敬銘赶緊上奏。恭親王身為首席軍机大臣,屬下涉嫌受賄,他當然難辭其咎。 “恭王爺,”慈禧太后坐在椅子上,得意洋洋地開了口: “戶部堂官閻敬銘所奏云南報銷案一事,你可知曉?” “稟太后,臣已有耳聞。” 慈禧太后進一步說道:“你看該怎么處置呢?” 奕鱏本想替景、王二人剖白,一听這話,只得順著她的話答道:“皇太后圣明,重臣名節甚重,象這類事情,總要有個确實證据,不能得著風就是雨,隨意誣蔑大臣,這個風气決不可長。” “當然,凡事要憑證据,你去查問一下,問清了再說。”慈禧太后這會也拿不出什么證据,只得說道。 讓我去查?將來你再給我安個徇私情的帽子?奕鱏略一躊躇,答道:“太后,臣為首席軍机大臣,而這事又涉及景廉、王文韶二人,可否另派王公大臣調查?” “可以。派醇王好了。”慈禧太后又說,“翁同和為人也還公正,讓他一起問。” 于是當即擬旨明發,說是“事為朝廷体制,重臣名節所關,著派醇親王、翁同和詳加詢問,務得确實憑据,即行复奏。” 李蓮英听得消息,頓時來勁了,急忙吩咐李三順:“三順,快去把孫大人請來。” “孫大人”是指工部左侍郎孫毓汶。他字萊山,山東濟宁州(今濟宁市)人。乃道光朝体仁閣大學士孫玉麻之孫,咸丰朝戶部尚書孫瑞珍之子,咸丰六年會試一甲第二名,授為翰林院編修。八年丁父憂,推恩賞侍讀銜。孫毓汶在籍期間,為鎮壓捻軍起義曾興辦團練,后以抗捐被僧格林泌奏劾。時恭親王奕鱏柄政,以其“世受國恩,首抗捐餉,深惡之”,將他革職遺戌。因此他對奕鱏恨之入骨。后通過投奔醇親王,巴結李蓮英,逐漸又被起用。李蓮英這會要成就好事,自然就找上了他。 孫毓汶一听李蓮英喚他,急忙三步并作兩步,跑了來道: “總管近日可好,不知喚下官有什么事?” 只見李蓮英笑著說道:“孫大人,你近來怎的這么糊涂,云南報銷案一事你可知曉?” 孫毓汶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納悶地問:“我听說了些,這有什么呀?” “你呀!”李蓮英用手指指他說:“這可是個升官的好机會,你不想?” “怎么說?”孫毓汶依舊不明白。 “近日恭親王恃寵專權,藐視太后,我听說云南報銷一事,恭親王、寶鋆等均受了賄賂,你是朝廷重臣,豈可袖手旁觀? 現在還不明白嗎?”李蓮英詭秘地說道。 孫毓汶頓時恍然大悟,連喊:“明白了,明白了!謝總管提醒,我這就回去辦,這就回去辦!”說著,轉身急步而去。 回到家里,取出筆墨紙硯,孫毓汶便忙開了。孫夫人看他這副急急忙忙地樣子,禁不住問:“老爺,又有什么事呀,連飯都顧不得吃了?” “好事,大大的好事!”孫毓汶按奈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激動地說:“幸虧李總管提醒,不然我還真忽視了。” “到底是什么事呀?” “恭親王現在依仗權勢,藐視朝廷,太后极為不滿。云南報銷案景廉、王文韶涉嫌受賄,他主管軍机處,豈能沒有責任?我借机參他一本,你說會怎樣?”說完孫毓汶禁不住大聲笑了起來。 “老爺,現在只是傳聞,并沒什么确鑿的證据,您可千万要慎重呀。” “別說了!”孫毓汶不耐煩地擺擺手,說道,“真是婦人之見,有了确鑿證据我再上奏頂個屁用!出去,出去!” 第二天一早,孫毓汶的折子便到了慈禧太后手里,拿著那折子,慈禧太后會心地笑了。恰在這時,報銷案也已有了眉目,景廉、王文韶雖實際未接受賄賂,但卻有疏于職守之責。這不是個絕好的机會嗎?站在一邊的李蓮英忍不住開口說道:“老佛爺,奴才看該是動他的時候了吧。”慈禧太后看看李蓮英,笑著點點頭說:“去,傳恭親王進宮。” 听到慈禧太后召見自己,恭親王明白,大難就要降臨到自己頭上了,進宮的路,他走過無數次,可這次,卻顯得是那么的漫長…… “臣恭親王奕鱏叩請皇太后圣安。” 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恭親王,慈禧太后得意的笑了笑,說道:“恭王爺,云南報銷案一事想必你也知曉了吧。你看該怎么處置呢?”說著晃了晃手中的折子。 “臣無适可說,一切听太后裁決。” 諒你也沒話說!不抓住你的把柄你能如此順服?慈禧太后冷笑兩聲,說道:“既然這樣,就照吏部所議,將景廉、王文韶實降兩級,不准抵銷。至于你嗎……” 听到這里,恭親王心里不由得一緊,連忙說道:“臣疏于職守,請太后重處!” “他們二人失職,不能說沒你的責任。”慈禧太后頓了一頓,接著說道:“不過重處倒不必了,以后辦事謹慎些。記住,再不要出什么差錯了!” 恭親王听了這話,不由得愣住了,這事難道就這么過去了?正在這時,慈禧太后又開口說道:“好了,你可以下去了。” 不只恭親王納悶,就連善于揣度慈禧太后心思的李蓮英也傻了,我這番苦心難道就這么白費了?待恭親王一走,就急不可待地問:“老佛爺,您這是……,難道就這么算了不成?” 只見慈禧太后冷笑著說:“現在還不是時候!你也不想想,恭親王可不是一般人,他乃是朝廷重臣,豈可因這點小事免了他?如果這樣,不但不能如愿,反而會招來更多的非議。現在先給他點顏色看看,過陣子再說吧。” “老佛爺您真是‘女諸葛’!只是這日后有沒有机會可就難說了。” “你怎的這么笨呀,現在形勢緊張,何愁沒有机會?” 听了慈禧太后的話,李蓮英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對呀,現在与法國形勢緊張,還怕沒机會?我怎的這么糊涂。 几千年來,在中國周圍形成了一個中華文化圈。圈內的國家和地區程度不等地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政治上接受中國歷代中央政府的領導、保護与支持。其中越南為這個文化圈上重要的一環,与中國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越南正式受清朝的冊封,是在順治十八年,承認前一年九月自稱國王的黎維祺為“安南國王”。到了嘉慶九年,改安南為越南,國王阮福映,年號嘉隆。 法國侵略越南可以說是蓄謀已久,早在十七世紀,法王路易十六就曾根据在西貢傳教的法國主教百多祿的建議,制定了一個旨在把越南變為其殖民地的“法蘭西東方帝國”計划。阮福映在統一越南“三折”時,曾委托天主教神父,請求法國援助,并与法王路易十六訂立條約,愿割土作為酬謝。 后法援未到,按說條約當然失效,但法國的侵略触角卻從此伸進了越南。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英一起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不久,借口其傳教士在越南被殺,在越南攻城掠地,并与同治元年夏天強迫越南簽訂《西貢條約》(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除賠款割地之外,同時承諾,此后不以領土的任何一部分割讓給法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此后法國逐漸占据了整個南圻,并從七十年代開始,又將其侵略魔爪伸向北圻,圖謀由此打開通向中國西南地區,首先是云南和廣西的大門。 同治十二年,法國出兵攻襲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急向駐扎在中越邊疆保胜一帶的劉永福“黑旗軍”求援。劉永福當即率部赶至河內,經過激戰,殲敵數百,法軍頭子安鄴被擊斃。但就是在這种形勢下,怯懦的越南政府因怕法國再來報复,竟与同治十三年正月底,在西貢与法簽訂和平及同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法國承認越南為獨立國,越南則承認法國的保護權;越南的外交事務,由法國監督,不得与他國有聯屬關系等等。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越關系极為密切。而這個條約承認越南是完全“獨立”的國家,其實質是無形中否定了中越傳統的宗藩關系。但清廷因為台灣番社事件,對日交涉正吃緊的時候,無暇顧及,只下了一道密旨給廣西巡撫劉長佑,“固守邊圍”而已。 第二次西貢條約簽訂以后,法國因為普法戰爭剛剛結束,元气大傷,暫時放棄了對越南的進一步侵略,到了八十年代,代表大資產階級金融家利益的茹費里內閣上台不久,法國再次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光緒八年三月,法國駐西貢總督、海軍上校李威利率領一支四百五十人的隊伍,再次攻陷河內。光緒九年三月,又入侵南定。作為越南宗主國的清王朝由于各路的呼吁,亦漸漸重視戰局的發展,并作出軍事部署:以湘軍首領曾國基署理兩廣總督;云貴總督劉長佑免職,調陰鷙沉毅、有霸才之稱的福建巡撫岑毓英督滇;唐炯出任云南藩司;同時不准李鴻章回籍服三年之喪,只准假百日期滿回天津駐扎,督率所部各營,認真操練,并署理通商事務大臣;并暗派唐景崧南下聯絡劉永福黑旗軍,使之為朝廷所用。 恰在這一時期,云南報銷案起,身為首席軍机大臣的恭親王奕鱏雖說未受重責,但經此挫折,變得縮手縮腳了,已完全沒有了當年的能力。他明白慈禧太后使的是欲擒故縱之計,因而唯怕戰局一旦不利,自己會被抓住把柄,所以對法國的侵略,總是尊重李鴻章的意見。 光緒九年五月。黑旗軍与越南人民在河內城西紙橋,鏖戰三個多小時,擊斃法軍司令李威利,取得了震動中外的紙橋大捷。消息傳來,舉國沸騰。一時間,主戰的言論甚囂塵上,慈禧太后更是心花怒放,急忙召見恭親王。 “恭王爺,劉永福在紙橋打了個大胜仗,你知曉嗎?”慈禧太后興奮地說。 “臣知曉了,真是可喜可賀。” “這几年來,英法俄日等國一再犯我天朝尊嚴,這也算是給了他們個教訓,讓他們知曉,咱大清帝國也不是軟弱可欺的。” “是的。”恭親王不冷不熱地說。 慈禧太后接著說道:“恭王爺,如今既有劉永福能用;岑毓英、唐炯等也都說能打仗;曾紀澤打回來的電報也說不宜對法讓步;再加上越南心是向著咱大清國,這不都是能打的樣子嗎?你說呢?” “不能打!”恭親王一听要与法國開戰,急忙說:“皇太后圣明,這些都是外面的游詞浮議!說法國的軍隊胜不了劉永福,未免把法國看得太輕,把劉永福看得太重,至于岑毓英,剛到任還不知道怎么樣,唐炯更是個紈褲,臣听說他嫌越南的水不好,專派驛馬從滇運水喝。象這樣的人,怎么能打仗呢?” “有些言過其實了吧。”慈禧太后听了恭親王的話,不高興地說:“這些人都是你們議過的,怎的這會就不能用了?你下去,再与寶鋆等人細細研商一下。” 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屢受外國的侵略,作為大清帝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怎能甘心呢?這樣著臉上也沒有光彩呀!這會听到劉永福在越南打了個大胜仗,她不由得產生了戰的念頭。本想找恭親王商討一下,可誰想卻得了這么個結果,待恭親王一走,她就生起悶气來。李蓮英見狀,忙上前說道:“老佛爺,您還不明白嗎?恭王爺這是怕戰局一旦不利,會對他不妙呀。” 听了李蓮英的話,慈禧太后好象也明白了過來,冷笑兩聲說道:“他想的挺美的,沒這么便宜的事!” “老佛爺,奴才倒是有個主意,不知……” “說吧” “老佛爺”,李蓮英得意的說道:“奴才想他既然這樣,您何不派個親近的人參与籌划呢,這樣一來可以順了您老的心愿,二來嘛,將來免了他,也好接替呀。” 對呀,我何不再派個人參与籌划呢,有功是他的,有過則推到他恭親王身上。可是,該派誰呢?慈禧太后不由得又犯了愁。 “老佛爺,奴才想醇親王挺合适的,您說呢?”就在這時,李蓮英又開了口。 醇親王奕□乃道光皇帝第七子,因為儿子載湉作了皇帝,為避嫌一直在家清修。他的福晉乃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再加上他平日里對慈禧太后百依百順,因而這時李蓮英就想到了他。慈禧太后听了自然覺著滿意,當即傳旨令醇親王參与籌划法越事宜。 就在醇親王參与籌划法越事宜之時,風云突變。法國遭黑旗軍沉重打擊后,惱羞成怒,于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波特率領,進攻黑旗軍,一路由海軍司令孤拔与何羅芒率領直扑越南首都順化。北路法軍由于遭黑旗軍英勇抵抗,未能得手;但南路卻取得了成功,孤拔的艦隊封鎖了越南各海口,并且攻破順安炮台。恰在這時,越南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嗣德皇帝”阮福映病歿無子,王朝內部在強敵壓境時不但不合力抵御外侮,反而互相爭權,引起內訌,使法國得以可乘之机。八月,新立國王阮福升乞降,与法國簽訂二十七條的《法越新訂和約》(第一次順化條約),越南自承為法國的保護國,宣布脫离對清政府的宗藩關系。越南統治者屈服以后,法國侵略者便將占領北越、消滅和驅逐那里的黑旗軍与清軍進而侵犯我國的西南邊疆,做為下一步軍事行動目標,中法之間的正面沖突已難以避免了。 這一极大的轉變,使得清政府在外交、軍事上都處于极端不利的地位。恭親王奕鱏也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說心里話,他不想戰,因為戰事一開,一切責任都由他負。可他是愛新覺羅氏子孫,他怎忍心看著祖宗創下的基業,就這樣毀了?想想還是大局為重。可戰又該如何戰法?就前線那些軍隊怎能抵住法軍的進攻? “王爺,我看不如這樣。”寶鋆見狀,說道:“現在外交一途尚未完全斷絕。不如一方面与法交涉,一方面抓緊時間調整部署,准備迎戰,您看可以嗎?” 恭親王沉思了許久,方點點頭,旋即入宮而來。 “恭王爺,”慈禧太后陰森著臉,坐在椅子上說道:“你看現在該怎么辦呀?” 恭親王小心答道:“太后,臣以為現在應一面与法交涉,一面加緊軍事部署,以迎法敵。” 慈禧太后一心只想著赶緊開戰,一听這話不由得喊道: “哪次你們都是交涉,可交涉出個什么結果了?現在是在人家的地方打仗,好像胜敗都可以不大關心,若是人家攆到咱國土上來,又該怎么說?” “太后息怒,臣對交涉亦不完全放心,故而在交涉的同時主張加緊部署軍隊。” “交涉,交涉!除了交涉你還會說什么?” 听了這話,恭親王也忍不住了,開口說道:“太后誤解臣的意思了,臣豈不知能打胜仗,大張聲威是好事?只是我軍前線兵力過于薄弱,只有如此,方能贏得時間,作充分的准備呀!” “不要說了!岑毓英頗能打仗;唐炯一向勇敢,徐延旭亦能統兵,再加上劉永福,應該能打胜仗。傳我旨意,令李鴻章把中法越事公諸于世界。宣布由于法軍已先進攻,我大清只好應戰。” “太后,臣……” 沒等他話說完,慈禧太后已開了口:“退下去!” 意猶未盡的恭親王看到這种情況,只得默默退了下去。回到軍机處,寶鋆赶緊捧上杯茶問:“王爺,情況怎么樣?” “太后的意思,馬上迎戰!” “前線兵力如此薄弱,怎可冒然應戰?至少也得等兵員到齊后……” “不要說了,我何嘗不想?可又有什么辦法?赶緊去把醇王爺找來,商量部署吧。” 當下,軍机處調整部署:責成李鴻章部署津防,以固京畿;左宗棠負責江防,以備法軍艦隊自長江入犯;命令王德榜率已募新軍出關抗法,不久加派廣西巡撫徐延旭出鎮南關協助劉永福,并命唐景崧激勵劉永福攻取河內。 慈禧太后一心想著打個胜仗,可她哪里曉得前線兵力薄弱,僅有的那點軍隊還是將領間互相猜忌,士兵惜命怕死,雖傳旨調兵,可短時間內豈能會集?法軍得知清廷准備應戰,急忙加緊進攻北越。光緒九年底,孤拔率六千侵略軍分兩路進攻山西,守軍唐炯部聞風而逃,劉永福黑旗軍代為堅守,但由于徐延旭等人妒賢嫉能,不發援兵彈藥,与法軍激戰五天后被迫撤出,山西失守。光緒十年一月,接替孤拔為統帥的米樂乘胜又率軍進犯北宁,駐守那里的徐延旭擁兵五千,卻不戰而逃,使法軍于二月間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北宁。山西、北宁為北圻戰略要地。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二地的陷落,使得滇、桂完全暴露在法軍面前。 山西、北宁失守的消息傳來,清廷舉朝震惊。一時間,言路大開,紛紛追究戰敗責任。在專制制度下,一切功勞歸于上,一切錯誤歸于下,代人受過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了運籌帷幄的軍机大臣身上。 光緒十年三月初八晚,儲秀宮內寂靜無語。雖說不是十五,但月亮卻格外的亮,皎洁的月光透過窗戶洒向屋內,使得屋內如同白晝一般。此刻,慈禧太后正悠閒地躺在床上,凝視著空中那彎彎的月亮。 “老佛爺,”就在這時,李蓮英拿著個折子走了進來,面有喜色地說道:“日講起居注官左庶子有事上奏。” “明天再說吧。” 李蓮英詭秘地笑笑,說道:“老佛爺,這事可非同小可呀,听說与恭親王……” 一听恭親王三字,慈禧太后不由得坐了起來,急忙說: “快念來我听。” 只听李蓮英念道:“臣左庶子盛昱跪奏為疆事敗坏,責有攸歸,請將軍机大臣交部嚴加議處,責令戴罪立功,以振綱紀而圖補救事。……恭親王、寶鋆久直樞延,更事不少,非無知人之明,与景廉、翁同和之才識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笑歡成敗,其咎實与李鴻藻同科。然此猶共見共聞者也。……該大臣等參贊樞机,我皇太后皇上付之以用人行政之柄,言听計從,遠者二十余年,近亦十數年,乃餉源何以日繼,兵力何以日單,人材何以日乏,即無越南之事,且應重處,況已敗坏于前,而更蒙蔽諉卸于后乎?……唯有請明降諭旨、將軍机大臣及濫保匪人之張佩綸,均交部嚴加議處,責令戴罪圖功,認真改過,諱飾素習,悉數湔除……。” 听了盛昱的奏折,慈禧太后坐在床上,久久的思索著。 “老佛爺,這可是個絕好的机會呀!”看慈禧太后久久不說話,李蓮英忍不住說了句。 “知道了,你出去吧。” 這是怎么回事呀?李蓮英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回到屋里,急忙喚來徒弟李三順,將剛才的事說了一遍。李三順搖頭晃腦了一陣,開口說道:“師傅,徒儿想老佛爺心里可能有顧慮。” “快說,顧慮什么?”李蓮英急忙問。 “一個嘛,是火候不到,還不能動恭王爺;再有一個就是怕醇王爺不支持。不過徒儿想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 “既然這樣,明日一早你就出宮,把孫大人找來。記著,讓他快些來!” 第二天一大早,孫毓汶便跟著李三順進了宮。 “總管,這么早找下官來,不知有何要緊的事。”孫毓汶納悶著問。 “三順,去外面盯著點。”待李三順出了屋,李蓮英接著說道:“孫大人,老佛爺欲改組軍机處,只是不知醇王爺意下如何,所以找你來,想讓你先去給醇王爺透透風。這事如果辦好了,你可就……” 孫毓忙急忙問:“不知太后打算怎么改?” “全班盡撤!你快去辦,中午老佛爺臨幸壽庄公主府賜奠,我想可能要召見他。” 宣武門內的太平湖畔,格外的宁靜。湖中荷花盛開,湖邊重柳依依。湖東岸,綠樹成蔭,古老的松柏,粗大的國槐,蔭庇著聲威赫赫的醇親王府。用過早點,醇親王便來到花園,擺弄著他那些花儿。自從次子入承大統,他便閒散在家,雖說這陣被慈禧太后派去參与籌划法越事宜,但軍机大臣們多系恭親王提拔上來,凡事也不大和他商議,因此依舊無所事事。 “王爺,晚生孫毓汶給您請安了。” 醇親王轉臉一看。說道:“萊山,這么早過來有什么事嗎?” “晚生剛從宮里出來。”說到這里,孫毓汶用眼四周望望,一見沒人,方接著說道:“听李總管說,太后打算將軍机大臣全班盡撤,就是不知王爺您有何意見?” “你是說軍机全班盡撤?”醇親王雖說對奕鱏不滿,早想取而代之,听了孫毓汶的話仍是一惊,說道:“從雍正七年設軍机處以來,還沒有這個成例呀!” “王爺,例由人興,而且也得顧著六爺的面子呀。” “這話怎么說?”醇親王不解地問。 “王爺,唯有全班盡撤,算替六爺分謗,他的面子才好看些。” “這倒也是,走,去房中再細細商談。”說完,二人便去了适園的香齋,閉門密議起來。 壽庄公主是醇王同母的妹妹,行九,所以又稱“九公主”。同治二年出嫁,十四個月后就守了寡。這是慈禧太后指的婚,她內心不免歉然。又因為她是醇親王的胞妹,特加伏遇,由和碩公主進封固倫公主,賜乘杏黃轎。但這些并無補九公主的相思之苦,終于一病不起,在一月前斃逝。這日九公主金棺將奉移墓園,慈禧太后親臨奠酒。 由于慈禧太后親臨奠酒,王公大臣中除恭親王被派往東陵普祥峪主持慈安太后三周年祭典外,都早早赶到九公主府。 正午時分,慈禧太后駕到。王公大臣們站過班等候分班行禮。 誰知李連英傳懿旨:無須進見,各自散去。眾人不由得納悶起來。他們哪里知道,就在九公主府的大殿內,此刻正進行著一場足以震惊朝野的密謀…… “醇王爺,”慈禧太后取出盛昱的折子,交与醇親王,說道:“你看看,該怎么樣才能讓他們‘戴罪圖功’?” “盛昱的話,正是臣心里的話。但臣以為要責成他們‘戴罪圖功’,實在很難。皇太后圣明,這些人年富力強的時候,尚不能為朝廷出力;年紀大了,能有什么指望?” “那么你的意思是什么呢?” “臣以為應將其全班盡撤。” “這樣不太合适吧?”慈禧太后故意問道。 “太后,臣覺著只有如此,才能使我朝重新強盛起來,更好地抵御外侮。” 听了醇親王的話,慈禧太后那忐忑不安的心方算放了下來,只見她故作平靜道:“這個折子我先留下,你再好好琢磨琢磨,然后寫個折子呈上來。” “臣遵旨。” 回到宮里,慈禧太后開心地躺在床上,万般舒恬。恭親王啊恭親王,這就是你与我作對的下場!現在你還有什么好折騰的?想著想著臉上不由得浮現出得意的笑容。 李蓮英跪在地上,雙手捧著水煙袋,見狀忙恭維道:“老佛爺,這以后一切事可全是您老人家一人作主啦!” “你也出了不少力,這我心里有數,虧不了你的。”慈禧太后笑著說道。 李蓮英听了這話,內心不由一喜,急忙說道:“老佛爺說哪的話,這不全都是奴才們應該做的嗎。” 忽的慈禧太后想到件事,忙問:“蓮英,你看這次該派誰入主軍机處呢” “老佛爺,奴才不敢說。”李蓮英雖在背地里做了不少的事,但在慈禧太后面前還是不敢放肆,于是說道。 “盡管說來,沒人敢動你一根毫毛的,你放心。” 這時只見李蓮英說道:“老佛爺,奴才想當然應該派稱心的人去。比如醇親王他…… 醇親王是不錯,不過本朝自設立軍机處以來,向無諸王在軍机處行走者。恭王參贊密笏,亦只是權宜之計。如果現在派醇王去,只怕言論上行不通。 “那么您看禮王爺呢?他為人挺老實的,應當不會給您老惹出什么麻煩來。還有那個孫毓汶,奴才看也挺合适的。” “嗯,這兩個人确實不錯,你呆會把這事給醇王爺說說,看他有什么意見沒?” 有了李蓮英、孫毓汶的精心謀划;醇親王的全力支持,一切事情自然都如慈禧太后所愿順利地進行著。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沒有像往常一樣召見軍机大臣,而只單獨召見領班軍机章京,按她的意見御前擬旨,朱書授出: 諭內閣: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皇太后懿旨:現值國家元气未充,時艱猶巨,政虞叢脞,民未敉安,內外事務,必須得人而理。而軍机外實為內外用人行政之樞紐,恭親王奕鱏等,始尚小心匡弼,繼則委蛇保榮,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執成見,不肯實力奉行,屢言者論列,或目為壅蔽,或劾其委靡,或謂簠簋不飭,或謂昧于知人。本朝家法綦嚴,若謂其如前代之竊權亂政,不唯居心所不敢,亦實法律所不容。只以上數端,貽誤已非淺顯,若不改圖,專務姑息,何以仰副列圣之偉烈貽謀?將來皇帝親政,又安能諸臻上理?若竟照彈章一一宣示,即不能复議親貴,亦不能曲全耆舊,是豈朝廷寬大之政所忍為哉?言念及此,良用惻然。恭親王奕鱏、大學士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茲特錄其前勞。全其來路。奕鱏著加恩忉留世襲罔替親王,賞食親王全俸,開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雙俸,家居養疾;寶鋆著原品休致。…… 同一天,又頒發上諭:“禮親王世鐸著在軍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學習御前大臣,并毋庸帶領豹尾槍。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万均著在軍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孫毓汶著在軍机大臣上學習行走。” 懿旨傳出,滿朝愕然。恭親王奕鱏自咸丰十一年入值軍机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人們的印象中,他即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決不至于一擼到底呀!盛昱更是始料未及,同時亦懊悔万分。因為兩者相比,新軍机處遠不如舊軍机處。禮親王世鐸為人懦弱無能,遇事毫無主見;額勒和布吶吶寡言,被人譏為“啞人”;張之万號稱“治事精捷”、“練達”,實則“唯工迎合”;孫毓汶更是個拍馬溜須之徒,只有個閻敬銘是因善于理財受到慈禧太后賞識而入值軍机。如此變更,豈不是“易中樞以駑產,代蘆服以柴胡”? 盛昱家園林清幽雅致,牡丹花尤負盛名。适值春季,競相開放。由于主人素來風雅好客,以往年年此時,都格外的熱鬧,門庭若市。然而這一天卻格外的寂靜,花園內,滿腹心事的盛昱正獨自一人喝著悶酒,不時發出一兩聲長歎。 “老爺,”盛夫人急匆匆地走來,說道:“您怎么還在這喝酒呀!難道您不知道發生了大事?軍机處被全班盡撤了!” 听了夫人的話,盛昱長歎道:“我已知曉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我給太后上了道折子,指責軍机處辦事不力……” 不等他話說完,盛夫人已開了口:“怎么?那折子是你上的?你怎么這么糊涂呀! “我也是好心呀!我乃天潢貴胄,怎忍心看著祖宗創下的基業毀掉?”盛昱擦擦眼睛,長歎一聲,接著說道:“唉,我盛昱自負一生,沒想到到頭來竟做了別人的工具,這讓我將來如何去見列祖列宗呀!” “做了誰的工具?”盛夫人惊訝地問。 “太后!我現在才想通了,太后跟醇王爺早就打算去掉恭王爺了,只是定亂安國的親貴,理當优禮;怎么也說不出不要恭王爺當國的話,正好有我這個折子,讓他們抓住了個題目!” “唉,說這些還有什么用?您還是去王爺府里解釋一下吧,他老人家對咱挺好的,可您卻……” “我還有什么臉去見他老人家呀?”盛昱長歎道。 “老爺,您還是去趟吧!您心里不好受,您想沒想過,他老人家此刻比你更難受呀!” 在夫人的一再催促下,盛昱終于鼓起勇气,穿上件朴素的黑布夾袍,出門奔恭親王府謝罪而去。 一走到大翔鳳胡同鑒園,盛昱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他乃是清初肅親王豪格的七世孫,算起來是恭親王奕鱏的侄子,因而平日經常到恭親王府走走,對于這的一切,他都格外的熟悉。可這次看見門額上“恭親王府”那几個字,他卻覺著陌生了許多,站在府門前,他久久地佇立著…… “唉喲,盛大爺來了!王爺這會正在會客,總得半個多時辰,才能敷衍得走。您先在小客廳坐吧。”門上看見盛昱,急忙打招呼道。 小客廳是恭親王專跟熟人閒敘的地方,沒有几個人能到得了這里。如今听下人這樣說,盛昱的心才稍稍安了些,但卻更覺慚愧。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望著窗外,窗外春光明媚,几只燕子在樹上嬉戲,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此時的他哪有心思領略,他在思索著呆會該如何面對恭王爺……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听得一聲“王爺到!”盛昱急忙定過神,搶上兩步,出門迎候。 “六叔,侄儿給您請安了!” “你來了好長時間了吧?”恭親王一面問,一面進了屋子。 “侄儿剛到一會。”盛昱答應著,急忙跟了進去。 到了屋內,恭親王就在窗前一張坐慣了的藤椅上坐了下來,看他的神色,依舊是那么平和,仿佛什么事也未發生過一般。可愈是這樣,盛昱的心里愈是不好受,只見他扑通一聲跪倒在恭親王面前,哽咽著說道: “六叔!侄儿對不起您老人家,求您老人家原諒。” “言重,言重!快快起來,這是做什么?”說著恭親王上前扶起盛昱。 “六叔,我心里好難受。我后悔自己竟做下這等對不起列祖列宗的事!” 听到這話,恭親王的臉色沉重了:“不要說了!”他的聲音帶著點嘶啞,“我在軍机處總署二十多年了,國事如此,自然難辭其咎。” “六叔,我……” 沒等他話說完,恭親王已微笑著說道:“好了,不要再難過了。我早知有今日了。自慈安皇太后大喪后,我已防著此著。忽忽間已有三年之久,還算慈恩高厚。諭旨責我‘委蛇保榮’,我也承認。我若不是這般做法,恐怕早已有今日之結局了。” “話雖如此,侄儿亦太苛刻了些。”盛昱雙目含淚地說: “激出今日之局面,實在意想不到贖愆補過,責無旁貸,我一定還要上折子!” “不必!”恭親王正色勸道,“現在時事多艱,交涉日亟,你只要竭忠報國就可以了,不要再枉費心力于這無益之事了。” “六叔!”盛昱固執地說,“我一定要試一試!” 回到家中,盛昱連澆花喂鳥的常課都顧不得,徑直奔書房,舖開紙筆。构思久久,方落筆寫道: 為獲譴重臣,未宜置身事外,請量加任使,嚴予責成,以裨時難,恭折仰祈圣鑒事:……惟是該王等既以軍國重事,貽誤于前,若令其投老田園,优游散局,轉遂其逸之念,适成其誘卸之心,殊不足以示罰。方今越南正有軍事,籌響征兵,該王等于檔案尚為諳練,若概易生手,圣躬既恐煩勞,庶務或虞叢脞。況疆事方殷而朝局驟變,他族逼處,更慮有以測我之深淺,于目前大局殊有關系。……恭親王才力聰明,舉朝無出其右,只以沾染習气,不能自振。李鴻藻昧于知人,勒于料事,唯其愚忠不無可取。國步阽危,人才難得。若廷臣中尚有胜于該二臣者,奴才斷不敢妄行瀆奏。唯是以禮親王与恭親王相較,以張之万与李鴻藻較,則弗如遠甚。奴才前劾章請嚴責成,而不敢輕言罷斥,實此之故。可否請旨飭令恭親王与李鴻藻仍在軍机上行走,責令戴罪圖功,洗心滌慮,將從前過錯,認真改悔。如再不能振作,即當立予誅戮,不止罷斥,如此則責成既專,或可收使過之效,于大局不為無益。奴才愚昧之見,恭折瀝陳,不胜戰栗待命之至! 細細讀來,措詞不可謂不巧,但盛昱卻忽視了一個事實: 慈禧太后既已處心積慮地要免掉恭親王,又怎肯收回成命呢? 陽春三月,御花園內百花爭艷。由于除掉了恭親王這塊心病,慈禧太后心情格外的舒暢,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日午膳后,慈禧太后也不歇覺了,帶著李蓮英便去了御花園。 看著那滿園春色,慈禧太后忍不住深深吸了几口那新鮮的空气,說道:“蓮英,今天這園子怎這么好看?” “老佛爺,這園子每日都好看,只是因為您心情好,所以……” “噢!”慈禧太后仿佛恍然大悟,“蓮英,你這嘴可真是越來越巧啦。” 李蓮英急忙答道!”奴才不敢,奴才只是實話實說。”忽然間,李蓮英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惊喜地喊:“老佛爺,快看,那朵牡丹花開得多艷麗!” 慈禧太后順著李蓮英的手指望去,忍不住哈哈大笑,“你呀,來了也不是一次兩次,怎么連牡丹花、海棠花都分不清? 你再仔細瞧瞧。” 李蓮英登時弄了個大紅臉,急忙答道:“還是老佛爺您見多識廣,奴才怎敢与老佛爺您相比。” 就在這時,李三順急匆匆地走來,方解了李蓮英的窘境。 “老佛爺,折子!”李三順興沖沖地說道。 “折子,折子!你就不能讓我歇歇?” “這又是那個盛大人上的,奴才想上次他上折子時老佛爺您……,所以就赶緊送來。” 一听盛昱的折子,慈禧太后來了興趣,誰知一看竟是讓自己收回成命,重新任用恭親王,臉頓時沉了下來。 李三順見狀頓時慌了,本想能得慈禧太后夸獎几句,誰知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急忙向李蓮英遞眼色。 “老佛爺,不知……”。李蓮英小心地問道。 慈禧太后遞過折子,說道:“你看看,話都讓他說完了,又想讓我啟用恭王爺,想的倒是挺美的。 李蓮英接過折子一看,頓時被那“即當立予誅戮,不止罷斥”吸引住了,靈机一動,說道:“老佛爺,奴才想這話還有些道理,不如就按他所說,再讓恭王爺干,一旦事坏,不就可以把他……” “別說了!”慈禧太后听了他的話,大怒,“你腦子是怎么長得?這事就那么容易,恭王爺不是一般的人,你知道不知道!” 上次云南報銷案,李蓮英急于求成,沒討到好,這次總想著能討得慈禧太后歡心,誰想竟惹得慈禧太后大怒,一時間傻呆呆站在那不知說什么好,半天方開口:“老佛爺息怒,都是奴才不好,請老佛爺責罰。” 慈禧太后這會哪顧得上他?她現在滿臉子想的都是如何處理這個折子。時事多艱,禮親王不如恭親王,既然這樣,我就再派個人,看你們還有什么可說,可派誰呢?對,派醇王爺去,這樣更便于我控制!想到這里,只見慈禧太后說道: “蓮英,快去傳旨:軍机處遇緊急要件,著即會同醇親王商辦。” 消息傳來,盛昱可傻眼了,本想替恭親王說几句話,誰知又弄出個醇親王來。醇親王乃是光緒皇帝的生身父親,這樣一來。他豈不成了“太上軍机大臣”?万一皇帝親政后他再成了“太上皇”,那我盛昱的罪過可就大了!想到這里,也顧不得自己的性命了,拿出紙筆,當下又寫了道奏折:……誠以親王爵秩較崇,有功而賞,賞無可加;有過而罰,罰所不忍,优以思禮而不授以事權,圣謨深造,万世永遵。恭親王參贊密笏,本屬權宜;況醇親王又非恭親王之比乎?伏怒皇太后懍遵祖訓,收回醇親王會同商辦之懿旨,責成軍机處臣盡心翊贊。遇有緊要事件,明降諭旨,發交廷議。詢謀僉同,必無敗事。醇親王如有所見,無難具折奏陳,以資采擇;或加召對,虛習延訪,正不必有會商之名,始可收贊襄之道也。 剛去了恭親王,誰知又冒出來個盛昱,竟敢又拿祖訓壓她,慈禧太后不由勃然大怒,喊道:“蓮英,傳我口諭,盛昱大逆不道,立即處斬!” “老佛爺,奴才想這……。”李蓮英猶豫了一下,說道。 “怎么?”,“老佛爺息怒,奴才想這盛昱也興不起什么大浪,不如再下道諭旨,申明一下即可。如果把他斬了,只恐言路上會……。” 听了李蓮英的話,慈禧太后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又下了道諭旨: “……据盛昱奏稱仁宗睿皇帝(即嘉慶帝)圣訓,有諸王向無在軍机行走等因。圣謨深遠,允宜永遵。惟自垂帘以來,揆度時勢,不能不用親藩,進參机務。此不得已之深衷,當為在廷諸臣所共諒。本月十四日,諭令醇親王奕□与諸軍机會商事件,本為軍机處辦理緊要事件而言。并非尋常諸事,概令与聞,亦斷不能另派差遣。醇親王奕□,再四推辭,磕頭懇請,當經曲加獎勵,并諭俟皇帝親政,再降懿旨,始暫時奉命。此中委曲,爾諸臣豈能盡知耶?至軍机處政事,委任樞臣,不准推諉,希圖卸肩,以專責成。經此次剴切曉諭,在廷諸臣,自當仰体上意,毋得多瀆。盛昱等所奏,應毋庸議。 欽此! 此諭一下,廷臣知慈禧太后心意已定,唯恐言多招禍,再不敢多說什么。盛昱雖想再上奏折,可勢單力微,亦只好作罷。 軍机處大換血,在人們看來,朝廷的對外政策必將從此為之強硬起來;新政府必將勵精圖治,振奮精神,同法國侵略者較量一番。可誰想醇親王奕□當政后,一改其以往主戰之積极態度,從猶豫不決到迅速求和,在對外妥協退讓上,甚至比恭親王走得還遠。光緒十年四月初,即命李鴻章与法軍越南統帥福祿諾簽訂了個《中法簡明條款》,內稱法國約明保全護助中國与越南毗鄰的邊界;中國將駐北圻軍隊撤回邊界;法國不索賠款,中國同意在中越邊境開埠通商等。 即是如此,法人仍不甘心,又大舉發動進攻。清軍屢戰屢敗,虧得有個馮子材,拼死力戰,斃敵一千多人,取得威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慈禧太后看看多少挽回了些顏面,急忙見好就收,于光緒十一年五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与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和約》,草草結束戰爭。從此,法國的勢力侵入我國云南、廣西,進一步加深了我國西南邊疆的危机。敗也簽約,胜也簽約,其腐朽無能可見一斑! 借助于中法戰爭這個天賜良机,慈禧太后終于如愿以償的削掉了自己最后一個政敵——手握重權二十余載的恭親王奕鱏的一切權力,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成為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擁有絕對權力的太上女皇。對于在這場政爭中為她出謀划策的忠實走狗李蓮英,慈禧太后自然亦免不了恩寵有加,大大地賞賜一番。>>>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