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曾國藩身著玄色夾布長袍,頭戴無任何鑲嵌的黑色瓜皮軟布帽,端坐在太師椅上,冷靜威嚴地听著陳國瑞的控訴,兩只眼皮已經松弛的三角眼,一刻也未离開過陳國瑞那張凶惡而丑陋的四方臉。 陳國瑞唾沫四濺地談著事件的經過,把起因歸咎于劉銘傳的傲慢無禮和淮軍的耀武揚威,而他的部屬只是忍無可忍之下的自衛。陳國瑞從未讀過書,平日開口便是粗言髒語,今日在這位滿腹詩書的總督面前,竭力裝得斯文點,但依然時不時地蹦出兩句難听的粗鄙話來。曾國藩一直不作聲,只是在這种時候,才將兩道掃帚眉擰成一根粗繩,而陳國瑞立時便覺得頭上被狠狠地敲了一棍,忙縮住嘴,稍停片刻,方能繼續說下去。 陳國瑞在僧格林沁帳下多年,那個蒙古親王是個异常可怕的奴隸主。他暴虐、狂躁、喜怒無常,嗜殺成性。他從沒有安靜地听部屬匯報的時候,听了三五句話后,便离開坐椅,四處走動。贊賞的時候,他大笑,用粗魯的話夸獎,用腰刀戳一大塊肉遞過來,用大碗盛酒逼著匯報的人一口喝下去。惱怒的時候,他大罵,拍案甩碗,凶神惡煞地沖到對方面前,擰臉上的肉,扯頭上的辮子,狂怒時甚至用馬鞭抽打。部屬們与他談話,常常心惊膽顫,無論說得好坏,他的反應都使人難以接受。陳國瑞卻不怕他,哪怕他用馬鞭死勁地抽打時也不怕。陳國瑞掌握了僧格林沁的特點,有辦法使他很快轉怒為喜。可是今天,陳國瑞第一次坐在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總督面前,心里卻有點發毛了。這种冷峻的陰森的气氛,把他的心壓得沉沉地,他不知道這個始終紋絲不動、一言不發的曾大人,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發生在長溝集和濟宁城內劉、陳兩軍的兩次大械斗,在陳國瑞來徐州之前,劉銘傳便已經搶先派人稟告曾國藩了。對這場內部械斗的處置,曾國藩已有初步考慮。他在听陳國瑞訴說的同時,便在將雙方的狀詞予以比較、對照、核實、鑒別,心里已基本明朗了。 劉銘傳為人倨傲,自恃淮軍有洋槍洋炮裝備,目中無人。 這些事實,曾國藩是清楚的。但淮軍与他關系親密,又是這次剿捻的主力,且劉銘傳謀勇兼備,在淮軍將領中堪稱第一,何況又是陳國瑞先帶兵殺人搶槍,曾國藩不能過多指責劉銘傳。作為由太平軍投誠過來的僧格林沁的部下,曾國藩對陳國瑞早抱有成見,又親眼見他人物鄙陋,舉止粗野,遂從心里厭惡,接見時的陰冷表情,便是有意給他以壓力。曾國藩极想痛斥陳國瑞一頓,甚至將陳杖責一百棍,赶出徐州,但他沒有這樣做。陳國瑞畢竟是個不可多得的戰將,他手下的人馬亦能征慣戰。現在正是要他出死力的時候,豈能讓他太下不了台!何況自己奉命節制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兵力,這三省的兵力不是綠營,就是旗兵,相對于湘軍淮軍來說,都不是自己的嫡系,心中已存戒備,倘若過分偏袒劉銘傳而指責陳國瑞,會讓他們產生兔死狐悲之感,不利于剿捻大局,若再由哪個心怀敵意的御史借此大作文章,那就更糟了。想來想去,曾國藩決定先對陳國瑞采取以安撫為主的策略,不過他知道,對這种人的安撫,必定要在敲打之后才能起作用。 “陳將軍!”待到陳國瑞說完后,曾國藩不冷不熱地叫了一聲,“貴軍跟銘軍械斗之事,本部堂早已知道。劉銘傳那里,我已嚴厲訓斥了,并命他立即撤出長溝集,到皖北去剿捻。” 陳國瑞正在暗自得意的時候,卻不料曾國藩的語气變了:“不過,本部堂要對陳將軍說句直話,這次械斗是你挑起的,你要負主要責任。”陳國瑞張口欲辯,曾國藩伸出右手來,威嚴地制止了。“本部堂早在駐節安慶時,就已听到不少人說你劣跡甚多。這次督師北上,沿途處處留心查訪,大約毀你者十之七,譽你者十之三。” “那些龜孫子都爛嘴爛舌地胡說些什么?”陳國瑞气了,一時忘了分寸,露出往日對待部下的態度來。 “陳將軍,与本部堂說話,你要放尊重些!”曾國藩輕蔑地盯了陳國瑞一眼,處州鎮總兵的气焰立即矮了下去。 “你耐著性子听我說完。”曾國藩左手梳理著長須,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輕輕地敲了兩下桌面。“毀你者,則說你忘恩負義。當初黃開榜將軍于你有收養之恩。袁帥欲拿你正法時,黃將軍夫婦极力營救,才保下你一命。但你不以為德,反以為仇。” 陳國瑞背叛太平軍投靠清軍之初,被黃開榜所收養,改名黃國瑞。后來他脫离黃開榜,改換門庭,便恢复原姓,并根本否認曾作過義子一事。曾國藩一開口便抓住他這段舊事,弦外之音在指出他是個降人。這是陳國瑞發跡后竭力掩飾的瘡疤。他心里很不好受,但又不能分辯,只得漲紅著臉听著。 “毀你的人,還說你性好私斗。” “這是誣蔑!”陳國瑞終于找到了發作的突破口。 “誣蔑不誣蔑,你先不要大喊大叫,本部堂重的是事實。 在壽州時,你与李世忠部下大打一場,殺死人家兩個記名提督,有這事嗎?” 陳國瑞不作聲。 “在正陽關,你捆綁李顯安,搶鹽五万包。在汜水時,你与運米船隊口角爭吵,便調兩千人來,大打出手。若不是知縣叩頭苦求,那一天不知要死多少船商。這些事都有嗎?” 陳國瑞暗暗吃惊:這些陳芝麻爛谷子怎么都給他撿到了? 陳國瑞不敢否認,只能無力地自我辯解:“搶鹽是為了發餉,調軍隊原就是為著嚇嚇那些不法船商的。” “蘇北州縣向我訴苦者甚多,告你騷扰百姓,凌虐州縣,苛派錢物,蠻不講理。在泗州時,你當眾毆辱知州、藩司,同知張光第嚇得躲到床底,第二天告病回籍。在高郵,你又勒索水腳,率部鬧至內署搶掠,合署眷屬,跳牆逃避,知州叩頭請罪方才罷休。” “老子,”話剛一出口,陳國瑞見曾國藩三角眼中凶光畢露,立即改口,“卑職在前線打仗,弟兄們流血賣命,州縣出些軍裝號衣還不應該嗎?那些老滑頭,你不給他點厲害瞧瞧,他就裝聾賣傻不出!大人,你不要听信他們的一面之詞。”陳國瑞見曾國藩放開正題不談,專揭他的短處,早已惱羞成怒,便顧不得禮儀叫嚷起來。 “陳將軍不得放肆!”曾國藩右手中指食指重重地敲了兩下桌面,威嚴地呵斥,“你打過几天仗?有几多戰功?敢在本部堂面前表功逞能?你不僅凌虐州縣,還藐視各路將帥,信口譏評,每每梗令,不听調遣,稍不如意,則高呼‘老子要造反’。看來,你雖投誠多年,當年的劣性還未根除。” 陳國瑞頭上的瘡疤又被重重地揭了一下,心中自認晦气,原想到徐州來告狀咬一口,卻不料招來如此之辱,還不如打馬回濟宁去算了。他正欲尋一個空檔起身告辭,曾國藩又換了一個口气:“陳將軍,毀你者不少,譽你者也有。你驍勇絕倫。清江、白蓮池、蒙城之役,皆能以少胜多,臨陣決戰,多中机宜。又說你至情過人,聞人說古來忠臣孝子,傾听不倦。 還說你不好色,也不甚貪財。陳將軍,本部堂听到這些稱譽之辭后,為你高興。你的這些長處,正是名將之才。” 陳國瑞听了這几句話后,心中略覺舒服了一點:是非到底有公論。 “稱譽你的人,有漕督吳帥,有河南蘇藩司、寶應王編修、山陽丁封君。這些人都是不妄言的君子,你要記住他們對你的好處。詆毀你的人,也都是不妄言的君子,我就不說出他們的名字了,免得你記恨。陳將軍啦,”曾國藩起身离開太師椅,順手拖來一條方凳,靠著陳國瑞的身邊坐下,陳國瑞頓時覺得心頭一熱。 “陳將軍,本部堂知你有良將之質,十分愛你惜你。你今年只有三十多歲,論年齡,你是本部堂的子侄輩,論職位,你是本部堂的下屬。本部堂今日以父輩之身分、上憲之地位,跟你說几句貼心話,望陳將軍能体會本部堂之良苦用心,不為習俗所坏,猛省過來,日后成為一名人人愛重的良將。” 陳國瑞不知說什么好,一時緊張,頭上沁出汗珠來。 “來人!”曾國藩對著內室喊。喊聲剛落,便出現一個身著戎裝的戈什哈。“給陳將軍拿一條熱毛巾來。” “本部堂只告誡將軍三件事。”待陳國瑞擦好汗后,曾國藩輕言細語地娓娓而談,“一不扰民,二不私斗,三不梗令。 凡設官所以養民,用兵所以衛民。官吏不愛民,是民蠹也;兵將不愛民,是民賊也。既欲愛民,則不得不兼愛州縣,若苛派州縣,則州縣只得轉嫁于百姓。本部堂統兵多年,深知愛民之道,必先顧惜州縣。就一家比之。皇上譬如父母,帶兵大員譬如管事之子,百姓譬如幼孩,州縣譬如乳抱幼孩之仆媼。若日日鞭撻仆媼,何以保幼孩?何以慰父母?昔楊素百戰百胜,官至宰相,朱溫百戰百胜,位至天子,然二人皆慘殺軍士,殘害百姓,千古罵之如豬如犬。關帝、岳王,爭城奪地之功不多,然二人皆忠主愛民,千古敬之如天如神。愿陳將軍學關帝、岳王,念念不忘百姓,必有鬼神祐助。此不扰民之說也。” 陳國瑞平日最崇敬關羽、岳飛,見曾國藩以此二人勉勵他,頗為感動,說:“卑職并不想扰民害民,只是恨州縣滑頭。 經大人如此指明,卑職懂得了。” “懂得就好。陳將軍你請喝茶。”曾國藩指著陳國瑞面前的茶杯說。因為當時官場有主人端起茶杯,便意味著驅赶客人的陋習,曾國藩不得不說明兩句,“本部堂近年來患口干舌澀之病,不能久談,多說兩句話就得喝水,請莫見怪。”說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陳國瑞也喝了一口茶,說:“請大人教導。” “至于私相爭斗,乃匹夫之小忿,豈有大將而為之者?本部堂久聞陳將軍有好私斗之名。前次之事,劉銘傳固然有錯,亦由將軍平日好斗之名召之。其初,實由貴部理曲,其后銘軍又太甚。若陳將軍再圖私斗以泄忿,則禍在一身而患在大局。若陳將軍以立大功成大名來雪此恥,則弱在一時而強在千秋。昔韓信受胯下之辱,以后功成身貴,不但不報當初辱己者之仇,反召而授之以官。此豪杰之舉動也。郭汾陽之祖墳被人發掘,不但不追究挖墳者,反而引咎自責。此名臣之度量。陳將軍受捆餓之辱,比起下胯掘墳來差遠了,望能坦然置之,今后以大功大勳來使銘軍自愧。” 這些話,陳國瑞雖不能接受,但亦不好抗爭,何況韓信、郭子儀也是他頂佩服的人,便只有不作聲。曾國藩今天說話太多,已感到很吃力了。他連飲兩口茶,略停一會,打起精神繼續說下去:“國家定制,以兵權付之封疆將帥,而提督概受其節制,相沿二百余年了。封疆將帥雖未必皆賢,然文武皆敬而尊之,所以尊朝命也。陳將軍好譏評各路將帥,亦有傷大体。當此寇亂未平,全仗統兵大員心存敬畏。上則畏君,下則畏民,中則畏尊長,畏清議,如此則世亂而紀綱不亂。陳將軍今后務須恪恭听命。凡添募勇丁,支應糧餉,均須稟命而行,不可擅自專主,漸漸養成名將之气度,挽回昔日之惡名”。 說著說著,曾國藩已覺胸中气提不上來了,背上滿是虛汗。他只得又停下來,喝一口水,盡快結束這次長談:“以上三條,望陳將軍細心体會,牢記于心,必能有益于將軍本人,亦有益于剿捻大局。大丈夫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護短,不飾非,改了就好。本部堂向以培育人才為己任,玉成將軍為一名將,亦本部堂一大功勞。望保天生謀勇兼优之本質,改后來傲虐自是之惡習,本部堂對將軍寄与厚望。回去之后,將所部撤离濟宁,前往清江浦,再听本部堂將令。” 陳國瑞剛一出門,曾國藩便已疲乏得癱倒在太師椅上,渾身衣褲全都濕透了。 几天后,劉銘傳奉命撤离長溝集。開拔的那天早上,他以五百長槍隊為前導,有意繞道穿城而過。路過陳國瑞軍營時,邊走邊對天鳴射,嚇得城內雞飛狗跑,行人避之唯恐不及,气得陳軍官兵一個個破口大罵:“這些狗日的!”“神气個咭葩!” 陳國瑞這些天來,想著曾國藩雖然態度嚴厲,但對自己還是有著愛護之心的。部屬中有人鼓動對銘軍回擊報仇,陳國瑞制止了。現在經銘軍這一撩撥,大家的怨气又都發作了,陳國瑞也覺得有道理。銘軍出了气,自己損失慘重,曾國藩骨子里是偏袒淮軍的。他有意不執行曾國藩的軍令,賴在濟宁城內不走。一連兩道軍令,陳國瑞都置之不理,曾國藩火了。他想:這樣的敗軍之將都制服不了,其他綠營、旗兵還能指揮嗎?但若以械斗之事從重處罰陳國瑞,別的綠旗將領會不服气;若以不遵調令處罰,清江浦并非戰事緊迫,陳國瑞會找出借口賴帳,且即使處罰,亦不會太重,達不到抑制的目的。曾國藩思來想去,找不到一個合适的理由。 “大人,高樓寨一仗,陳國瑞与郭寶昌分統左右兩翼。僧王陣亡后,郭寶昌奉旨革職拿問,后翼翼長成寶等也降革有差,就連山東巡撫閻敬銘、藩司丁寶楨也都交部嚴議,唯獨陳國瑞不但未受處罰,還護理欽差大臣關防。陳國瑞敢于梗大人之令不行,也就是仗著這點。不如釜底抽薪,就從這里參他一本,打下他的气焰。”趙烈文見曾國藩左右為難,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惠甫,你提醒得及時,就按剛才所說的,請你代擬一個密折。” 半個月后,趙烈文代表曾國藩到濟宁城,對著陳國瑞宣讀上諭:“浙江處州鎮總兵陳國瑞,隨同親王僧格林沁帶兵剿捻,与郭寶昌分統兩翼。僧格林沁追賊陣亡,郭寶昌等救援不力,均經降旨分別懲處。朝廷因陳國瑞向來打仗尚屬奮勇,且彼時身受重傷,從寬暫免置議。茲据曾國藩查明,陳國瑞与郭寶昌均充翼長,不應同罪异罰。惟念其接仗受傷,尚可稍從末減。陳國瑞著撤去幫辦軍務,褫去黃馬褂,責令戴罪立功,以示薄懲而觀后效。” 陳國瑞跪在地上,气得不能站起,他沒想到曾國藩竟然使出這樣一招來,弄得他有口難辯。他在心里罵道:“好一個心腸歹毒的曾剃頭!” “陳將軍,曾大人愛惜你是一個將才,只建議給你薄懲。 他要我轉告你,立即率部前赴清江浦;倘若再梗令不行,新帳老帳一齊算,革去總兵之職,發配軍台效力。”趙烈文聲色俱厲地訓道。 這一招立見效用。要是沒有總兵職務,他陳國瑞還有什么可以神气的?發配軍台,連飯都吃不飽,哪里有雞鴨酒肉? 那兩天被劉銘傳鎖在屋子里,真把他餓怕了。這便是陳國瑞:在弱者面前如狼似虎,在強者面前如兔似鼠;打仗時能夠沖鋒陷陣,謀事時卻露出腹中茅草一堆。曾國藩這一套軟硬兼施,把他徹底制服了。他連連給趙烈文叩頭:“請趙師爺回去稟告曾大人,就說卑職立即遵命率部赶赴清江浦,今后切切實實按曾大人所提出的三條要求辦,戴罪立功。”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