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入夏以來,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熱,近半個月,湘中一帶又刮起了火南風。這風像是從一座巨大的火爐中噴出似的,吹在人的身上,直如火燎炭烤般地難受。山溪溝渠中的水,全被它卷走了,連常年行船的涓水河,也因水淺而斷了航。禾田開了坼。几寸寬的坼縫里,四腳蛇在爬進爬出。已揚花的禾苗,因缺水而顯得格外的枯黃干癟。什么都是蔫蔫搭搭、半死不活的,連狗都懶得多叫一聲,成天將肚皮貼在地上,吐出血紅的舌頭喘粗气。人們在搖頭歎息。上了年紀的人都說,三十年沒有見過這樣惡毒的火南風了,這是連年戰亂不休,互相殘殺,引起了天心震怒。火南風是上天對世人的懲罰啊! 午后,天气更加燥熱,一向最能吃苦的荷葉塘農夫,這時也忍受不了烈日的無情炙烤,都躲在茅屋里不敢出來。四野靜悄悄的,只有一聲遞一聲尖厲單調的蟬鳴,從粉牆外的柳樹葉上,傳進黃金堂兩邊廂房里,合著屋子里混濁不清的老年男子的哼哼聲,使這一帶的空气益發顯得滯悶難耐。 黃金堂東西兩邊共有十多間廂房,它是曾府中最好的住屋,東邊住著曾國藩一家人,西邊住著曾國荃一家人。去年秋天,曾國華應李續賓之邀去了湖北,緊接著曾國荃也重返吉安戰場。這几天里,曾國荃的妻子熊氏就要臨產了。兩個月前,紀澤的妻子賀氏在黃金堂難產死去。賀家坳的張師公說黃金堂有鬼,賀氏是被那鬼捉去當了替身,賀氏也要在此找替身。熊氏很害怕,一心想請張師公進來捉鬼,但又怕大伯罵。因為曾國藩素來恪遵祖父星岡公家教,不准巫師進門。 妯娌們商量后,決定請張師公在曾國藩午睡時進府來做道場。 吃過午飯后,看著曾國藩睡下了,張師公帶了一個小徒弟,偷偷地進了黃金堂,將熊氏臥房關好,在里面點起蜡燭線香,穿上法衣,仗著一把桃木劍,作起法來。一切都是輕輕地:輕輕地跳躍,輕輕地念咒,輕輕地敲鑼。看看道場快要完了,誰知小徒弟一不慎,將擱放在柜頂上的一面鑼碰了下來。在這安靜的午后,這一面鑼掉在舖著青磚的地上,猶如放炮打雷,發出惊天動地的響聲。 “什么鬼名堂!”正在東邊廂房里睡覺的曾國藩被惊醒了,他憤怒地坐起來,大聲喊叫。西邊廂房里,歐陽夫人、熊氏、伍氏几妯娌嚇得不敢做聲。歐陽夫人忙跑過來,气喘噓噓地說:“沒什么,一面破鑼摔下來了。” “鑼為何摔下來?”曾國藩望著夫人臉色發白,神色惊慌,覺得奇怪。 “是老黃貓弄下來的。”歐陽夫人急中生智。 曾國藩走出東廂房,來到正廳。只見西邊房門緊閉,門縫里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煙气來。曾國藩怒气沖沖地走過去,一腳將門踢開,身穿法衣的張師公和他精心布置的道場,立刻毫無遮攔地展現在曾國藩的面前。曾國藩這一气非同小可。他沖上前去,一把抓住張師公,破口大罵:“你是哪個?狗膽包天,敢在我家胡作非為!” 干瘦的張師公早嚇得魂不附体,雙膝跪在曾國藩面前,哀求道:“曾大人,小人不是私自闖進來的,是九太太要我來的呀!曾大人,你老饒命,饒命!” 張師公連連磕頭,小徒弟看著這個凶神惡煞般的曾大人,早嚇得哇哇大哭起來。熊氏也嚶嚶哭著,挺著大肚子,走到曾國藩身邊:“大伯,都是我的不好,是我叫他來的。大伯,你就罵我打我吧!” “你們這批蠢豬!”曾國藩瞟了一眼熊氏,又環視著站在一旁的歐陽夫人、伍氏,“祖父在生時,是怎么教訓的?這兩年,我們兄弟在江西不順利,都是讓你們這批賤人把師公巫婆引進黃金堂來弄坏的。厚二!”曾國藩高叫滿弟曾國葆的乳名,曾國葆慌慌張張地跑來。 “把這個鳥師公給我赶出去!什么烏七八糟的道場!”說罷,鐵青著臉回到了東廂房。 坐在竹床上,出了半天粗气后,曾國藩的情緒慢慢平息下來。回家守父喪以來,他不斷地回憶這些年帶兵打仗的往事,每一次回憶,都給他增加了一分痛苦。一年多里,他便一直在痛苦中度過。比起六年前初回荷葉塘時,曾國藩已判若兩人。頭發、胡須都開始花白了,精力銳減,气勢不足,使他成天憂心忡忡。尤其令他不可理解的是,兩眼昏花到看方寸大小的字都要戴老花眼鏡的地步。他哀歎,尚不滿五十歲,怎么會如此衰老頹廢!他甚至恐懼地想到了死。但他絕對不甘心。假若這時真的死去,他曾國藩千年万載都不會瞑目,他那縷屈抑不伸的怨魂,日日夜夜都會繞著高嵋山岫,飄在涓水河上,永遠不會化開。是的,曾國藩怎么想得通呢?這些年來,為了皇上的江山,他真可謂赴湯蹈火、出生入死,到頭來,江西的局面一籌莫展,不僅糧餉難籌,連他本人和整個湘勇都受到猜忌。天下不公不平的事,還有過于此嗎? 去年回家不久,他收到了湖南巡撫衙門轉來的上諭:賞假三個月,假滿后仍回江西督辦軍務。他深知江西軍務的難辦,估計無人可以代替自己,遂援大學士賈楨的先例,請皇上同意他在籍終制。皇上不允。曾國藩心中暗自高興,對付長毛,皇上到底還是知道缺他不可,于是趁机向皇上要督撫實權。說非如此,則勇不能帶,仗不能打。誰知此時,何桂清正任兩江總督,他利用兩江的富庶,傾盡全力支持江南大營,雄心勃勃地要奪得攻下江宁的首功。江南大營在源源不斷的銀子的鼓勵下,打了几場胜仗,形勢對清廷有利。咸丰帝便順水推舟,開了他的兵部侍郎缺,命他在籍守制。曾國藩見到這道上諭后,冷得心里直打顫,隱隱覺得自己好比一個棄婦似的,孤零零,冷冰冰。 后來,湘勇捷報頻傳。先是收复薪水、廣濟、黃梅、小池口,接著水師外江內湖會合,奪取了湖口,打下了梅家洲。 四月,又一舉攻克九江城,林啟容的一万七千名太平軍全軍覆沒。為此,官文、胡林翼賞加太子少保銜,李續賓賞加巡撫銜,楊載福實授水師提督,彭玉麟授按察使銜,均賞穿黃馬褂。消息傳來,曾國藩又喜又愧。喜的是自己親手創建的湘勇,建立了如此輝煌的戰功;慚愧的是自己過去自視太高了。這一年多來不在前線,湘勇水陸兩支人馬在胡林翼、李續賓、楊載福、彭玉麟的指揮下,反而打得更好。看來,對付長毛的能人多得很。 于是,曾國藩又添三分痛苦:照這樣下去,湘勇很有可能在一年半載中便打下江宁;自己建的軍隊,卻讓別人驅使著,摘下那顆蓋世碩果。這個滋味,曾國藩無論如何不愿意去品嘗。他几次想向皇上請纓,但終究不敢下筆。這樣出爾反爾,豈不貽笑天下?思前想后,左右為難,曾國藩的病情愈來愈嚴重,心情愈來愈煩躁。這一向,他看什么都不順眼,常常無端發脾气,弄得曾府上下,人人提心吊膽。但他畢竟還是有節制的,像剛才這樣粗暴的行動、粗鄙的話,過去還沒有出現過。今天發作,事出有因。 銅鑼掉在地上之前,他正在作一個惡夢:江宁攻下了,最先沖進城里的,竟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接下來的是耀武揚威的旗兵、綠營,多隆阿、官文、桂明等人騎在高頭大馬上,神气十足地走在前列;江面上,何桂清指揮著胡林翼、李續賓、彭玉麟、楊載福等人在搖旗吶喊,城門外、大江里,四處是湘勇血肉模糊的尸首。一會儿,咸丰帝來到了江宁,接受了僧格林沁的獻俘。皇上給每位立功者都賞了一件黃馬褂。 江宁城里,一片金燦燦的。忽然,曾國藩惊訝地發現,德音杭布也披著一件黃馬褂,在向皇上哭訴著什么。皇上听著听著,大喝一聲:“帶曾國藩!”曾國藩心惊肉跳。正在這時,匡啷一聲,他惊醒過來了…… 歐陽夫人端來一碗冰糖蓮羹。他吃了兩口,心里略覺舒坦一點:“九弟妹還在哭嗎?” “還在哭,勸都勸不住,她說她一個人在這里害怕。”歐陽夫人拿起竹床上一把大蒲扇,輕輕地給丈夫扇著,“你們男人哪里曉得,女人生孩子,和男人上戰場一個樣,肚子一旦發作,是生是死,難以預料,況且賀妹子死去不久,你叫弟妹怎么不怕?她說大伯不讓捉鬼,她就打發人去叫老九回來壯膽。” “真是婦道人家!老九為女人生孩子回來,他的臉往哪里放?”想起兄弟在前線打仗賣命,自己為這點事對弟妹大發脾气,太對兄弟不住了。曾國藩怀著歉意對夫人說,“你再過去對她說,剛才是大伯不對。大伯這一向心煩,容易發脾气。再說,她違背祖訓,偷偷請師公到家里來作道場也不對。若是真害怕,明天派一頂轎,送她回娘家去生孩子,滿月后再回來,大伯為她母子接風。” “好,有你這句話就行了。”歐陽夫人感激地望了丈夫一眼,順手接過空碗,說,“我這就去告訴九弟妹。” “哥,那個騙人的張師公走了。”過了一會,國潢進來稟告,“我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警告他,今后若再進曾府大門,我就打斷他的狗腿。張師公說他再不敢來了。” 這些年,曾府四爺經營家政,比以往更神气、派頭更大了。這不僅因為老六、老九每攻下一座城池時,便大量往家里搬運金銀財寶,還因為曾家手握重兵;亂世年頭,誰個不畏懼,不巴結?湘勇在外面打仗,湘鄉縣四十三都的反應,比上報給皇上的奏章還要來得快而准确。只要看到永丰河、涓水河上行駛著裝滿貨物的船隊,便可知湘勇最近打了胜仗。祖祖輩輩窮怕了的作田人,看著這些財物,眼熱得不得了,都要把儿子、丈夫往湘勇里送。自己找上門的,輾轉托人說情的,天天不斷,把個曾四爺捧得暈暈乎乎。這一年多來,國潢見哥哥心情不好,時常生病,心里很著急,四處延醫求藥,打听偏方,一心巴望哥哥早日恢复健康,好重上戰場,為曾家攫取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昨天,他又有了新發現。 “哥,蔣市街碧云觀里來了個游方道士,有起死回生的絕技,什么疑難怪病,他都可以治得好。明天我陪哥去見見他如何?” “一個游方道士能有這樣高的醫術?”曾國藩怀疑地問,“你听誰說的?” “雁門師親口對我說的。”國潢坐到竹床另一頭,神秘地說,“雁門師前几天到碧云觀去尋訪老友九還道長,見觀里有一位面孔丑得出奇的新道長。九還道長介紹說,這是他的道友,新近從廣西游歷到此。雁門師見他臉雖難看,卻仙風道骨,因而喜歡。丑道長也欽佩雁門師的學問。兩人談得十分投机。當夜,雁門師留宿碧云觀,又談到深夜。誰知興奮過頭,雁門師的老气痛病發作了,急得九還道長手足無措。丑道長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根銀針來,在雁門師的耳根上扎了一針。真是怪事!雁門師馬上就不痛了。他于是知丑道人醫術精湛,向道長求斷根之方。丑道長開了一個藥方。雁門師服了兩三劑后,覺得精神大振,手腳輕便,仿佛年輕了十歲。雁門師昨天到碧云觀去道謝,丑道人要他切莫外傳,說從不替凡夫俗子看病。我昨天到蔣市街,恰遇雁門師出觀。他悄悄地告訴我這件事,要哥親到碧云觀去拜訪這位道人。” 曾國藩素來尊敬這位給他啟蒙的忠厚塾師,既然是雁門師的親身經歷,還有什么可怀疑的! 蔣市街离荷葉塘有十七里路。第二天,兄弟倆起個大早,乘兩頂竹涼轎,趁著上午涼快的時候,赶到了碧云觀前。 建在蔣市街的碧云觀已有兩百年的歷史了。觀不大,几間草房,一圈竹篱,向來不大引人注目。三十年前,曾國藩還未考取秀才。一次,他挑了几十個自家編織的菜籃子赶蔣市街的集,想換几個紙筆錢。畢竟是讀書人,總覺得做買賣是丟臉的事,曾國藩急著要脫手,把价錢壓低,買主都圍在他的攤子前面。這下惹怒了另外兩個賣菜籃子的漢子。曾國藩和他們爭辯。那兩個漢子講不過他,便來蠻的。正在這時,從碧云觀里走出一位道長,喝退了那兩個大漢,把曾國藩帶進觀里,請他喝茶,并勸他不要出來賣東西,這不是讀書人做的事。曾國藩十分感激。后來,曾國藩進了翰林院,想寄點銀子給道長修觀,一打听,道長早已仙逝,便也作罷了。今日來到這里,見碧云觀与三十年前并無多大差別,而自己卻由昔日的英俊少年變得衰老不堪了。曾國藩心里感歎不已。 兄弟二人推開虛掩的竹門。院子里靜悄悄的,沿篱笆种了一溜葫蘆藤,青藤翠葉間,時而垂几個油綠發亮的小葫蘆。 這些小葫蘆,兩個圓球配合,上小下大,造型天然成趣,給碧云觀增添盎盎生气。一個身材頎長的道人正在給葫蘆藤澆水。道人背對著竹門,前面是高聳壁立的黛色山崖。“好一幅令人羡慕的仙居圖!”曾國藩在心里贊歎。 “道長,打扰了!”曾國潢走前一步,客气地叫了一聲。 那道人轉過身來,和藹地說:“是找九還道長嗎?他昨天出觀訪友去了。” 曾國藩看那道人,果然丑得出奇:臉上滿是發亮的疤痕,一邊眉毛稀稀拉拉,另一邊則干脆脫落盡淨,代之以粗糙的皺皮,嘴唇略向右邊歪斜,下巴上橫著一道裂痕,將胡須明顯地划成兩半。面孔雖丑,兩只眼睛卻分外明亮宁靜,充滿著睿智的光芒。遂忙拱手施禮,笑道:“我們兄弟不會九還道長,特來拜謁您。” “找我何事?”丑道人放下手中的水壺,微笑著問。那笑容里滿是和善、親切。就憑這一臉純真的笑容,曾國藩斷定這是一個內涵深厚、宅心光明的人。 “昨聞雁門先生盛贊道長醫道精深,有妙手回春絕技,家兄久患重病,特來拜謁,求道長法眼看一看。”曾國潢努力做出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几句簡簡單單的話,害得他字斟句酌地說了很久。 “哈哈哈!”丑道人爽朗地笑起來,“雁門先生謬獎了,那天不過偶爾碰中而已,哪有什么醫道精深、妙手回春。” “仙師請了。”曾國藩略微彎了彎腰,說,“雁門師忠厚長者,從不謬許人,是他特為叫弟子前來懇請仙師,以悲天憫人之心,布春滿杏林之德,好叫弟子早脫病患苦海,略舒平生鄙怀。” 丑道人收起笑容,正色看了曾國藩良久,輕輕地搖搖頭,說:“我今日能与二位在此相會,也算是緣分吧,請隨貧道進屋。” 說罷,自己先邁步進門,曾國藩兄弟跟著他進了草房。道房里無甚擺設,几件簡朴陳舊的日用家具收拾得干干淨淨,一塵不染,正面粉壁上懸挂一幅古色古香的老君煉丹圖。曾國藩心里歎道:“真個是仙家風味,清淨無為!紙醉金迷、勾心斗角的世俗生活,在這里簡直就是污穢不堪的癰疽。” 丑道人讓座斟茶完畢,拿出一方薄薄的棉墊來,平放在茶几上,讓曾國藩伸出一只手擱在其上,自己在對面坐下來,微閉雙眼,默默切脈,不再說話。許久,道人示意換一只手,又切起來,仍不說話。曾國藩見道人切脈的手上也布滿疤痕。 他心中好生奇怪:望聞問切,乃醫家治病必不可少的程序,為何這個道人不望不聞不問,只顧切脈,而又切得如此之久呢? 他注意觀察道人的表情:從容安詳,凝神端坐,似已忘卻人世,遨游仙鄉。曾國藩越看越覺得道人的臉型神態,尤其是那雙眼睛,仿佛在哪里見過。他想了很久想不出。的确,在他的所有故舊友人中,沒有這樣一張丑陋難看的臉。 時光已近正午,往日此刻,正是熱得難受的時候,但今日坐在道房里的曾國藩,卻感到身邊總有一股習習涼風在吹,遍体清爽。四周异常的安靜、清馨。窗外,可隱隱約約听見花叢中蜜蜂振翅飛翔的嗡嗡聲;房里,小火爐上的百年瓦罐冒出吱吱的聲響,傳出沁人心脾的茶香。歷盡戰火硝煙的前湘勇統帥,此刻如同置身于太虛仙境、蓬萊瀛洲,心里偷偷地說:“早知碧云觀這樣好,真該來此養病才是!” 道人足足切了半個時辰的脈,這才睜開眼睛,望著曾國藩說:“貧道偶過此地,于珂鄉人地兩生,亦不知大爺的身分。不過,從大爺雙目來看,定非等閒之輩,但可惜兩眼失神,脈亦緩弱無力。實不相瞞,大爺的病其來已久,其狀不輕呀!” 曾國藩心里一怔,國潢正要搶著說話,他用眼色制止了,說:“弟子眼光雖有點凶,但實在只是荷葉塘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徒。請問仙師,弟子患的是什么病?” 丑道人微微一笑,收起棉墊,慢慢地說:“大爺得的是怔忡之症,乃長期心中有大郁結不解,積壓日久而成。” 曾國藩點頭稱是,甚為佩服道人的一針見血。 “大爺。”丑道人輕輕地叫了一聲,使得曾國藩不自覺地挺起腰板,端坐聆听,“《靈樞經》說,五髒已成,神气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可見神乃人之君。《素問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貧道看大爺堂堂一表,肩可擔万民之重任,腹能藏安邦之良策,只可惜精神不振,目光黯淡,朦朧恍惚,語气低微,此乃失神之狀也。貧道為大爺惋惜。” 曾國藩見丑道人談吐高深,眼力非凡,想此人真非比一般,与之交談,必定有所收益,遂問:“請問仙師,适才言在下之病,乃郁結不解所致,人為何會有郁結?” “大爺問得好。”道人莞爾一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意也。人稟七情,皆足以致郁,喜則气緩,怒則气上,憂則气凝,悲則气消,恐則气下,惊則气亂,思則气結,行气紊亂,皆致壅滯,足以郁結。” 曾國藩又問:“在下近來常患不寐症,一旦睡著,又怪夢連翩,請問這是何故?” “此亦七情所傷之故。”丑道人緩緩答道,“情志傷于心則血气暗耗,神不守舍;傷于脾則食納減少,化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滋養于心,心失所養,以致心神不安而成不寐。各种情志又多耗精血,血不養心,亦多致不寐之症。故《景岳全書》上說:‘凡思慮勞倦,惊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陽精血之不足,陰陽不變,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大爺睡中夢多,總因思慮過多之故;思慮過多則心血虧耗,而神游于外,是以多夢。” 這番話,說得曾國藩連連點頭,說:“仙師說得甚是深刻。在下之病,的确乃憂思而致气不活,血不足,心神搖動,精力虧欠。不過,在下年不到五十,尚思做點事情,盼望早日根治此病,略展胸中一點薄愿。請問仙師,有何藥物可治療?” 丑道人听后,開口笑了起來:“大爺胸襟,貧道亦知。然大爺之病,乃情志不正常而引起,無情之草木,豈能治有情之疾病?” “難道就不能治嗎?”曾國潢憂郁地問。 “可治,可治。”道人嚴肅地說,“大爺之病,乃情志所致之心病也。岐黃醫世人之身病,黃老醫世人之心病,愿大爺棄以往處世之道,改行黃老之術,則心可清,气可靜,神可守舍,精自內斂,百病消除,万愁盡釋。” 丑道人這几句話,真使曾國藩有振聾發聵之感,不覺悚然端坐,病已去了三分。他恭敬道:“愿听仙師言其詳。” “《素問經》上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既是立身之本,亦是處世之方。”丑道人兩目灼灼有神地說,“天文地理,自有專著論及,貧道不能詳說。這人事之學說,依貧道看來,僅只黃老一家道中要害。故太史公論六家之要旨,歷數其他五家之長短,獨對道家褒而不貶。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實為天下之公論也。《道德經》雖只五千言,卻揭出人事中极奧极秘之要點,一句‘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櫫世上競爭者取胜的訣竅。可惜世人讀《道德經》者多,懂《道德經》者少,以《道德經》處世立身者更少。大爺想必從小便讀過此書,諒那時年輕不更世事,不甚了了。請大爺回去后,結合這些年來的人事糾紛,再認真細讀十遍,自然世事豁達,病亦隨之消除。” 道人不徐不急、從容平淡的一番話,對于滿腹委屈、百思不解的曾國藩來說,猶如一滴清油流進了銹坏多年的鎖孔,頓時靈泛起來。他起身打躬道:“謝仙師指點。” “大爺請坐,如此客气,貧道怎受得了。”道人和藹地招呼曾國藩坐下,解開床頭上的小市包,取出一部藍布封面的書來,雙手遞過,“大爺,貧道平生一無所有,只有這本宋刻《道德經》乃先師所珍傳。當年先師曾有言,日后遇到有根底之人,可以將此書贈送。今日得遇大爺,亦是貧道三生有幸,愿大爺精讀善用,一生成就榮耀、平安泰裕,都在此書之中。” 曾國藩起身接住,丑道人的眼角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譎笑。 “道長,你還給家兄開個單方吧!”曾國潢見道人說的都是不著邊際的空話,送的是一本《道德經》,而不是醫書,心中著急:若這樣回去,豈不白來了一趟! “二爺不必著急。”道人瞟了一眼曾國潢,“我想令兄心中已明白,這部《道德經》便是最好的單方了。雖然如此,貧道還得為大爺開一處方。” 道人磨墨運筆,很快寫出一張處方來,交与曾國藩。曾國藩接過處方,問:“弟子還想冒昧請教仙師,眼下天气炎熱,万物焦燥,弟子更是五內沸騰,如坐蒸籠,為何今日在仙師處,總覺有涼風吹拂而不熱呢?” “大爺所問,一字可回答。”道人套上筆筒,說,“乃靜耳。老子說:‘清靜天下正。’南華真人發揮得更詳盡:‘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万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間凡夫俗子,為名,為利,為妻室,為子孫,心如何靜得下來?外感熱浪,內遭心煩,故燥熱難耐。大爺或許憂國憂民,畏讒懼譏,或許心有不解之結,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靜下來,故有如坐蒸籠之感。切脈時,貧道以己心之靜感染了大爺,故大爺覺得有涼風吹拂而不熱。” “多謝仙師指點,弟子受益非淺。”曾國藩說。心里歎道:真是慚愧!過去跟鏡海師研習靜字之妙,自認已得閫奧,其實連門檻都沒入。到底方外人,排除了俗念,功夫才能到家。 道人微笑著說:“還是我方才說的兩句話,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有的身病起源于心病,故還得治本才能奏效。 大爺回去后,多讀几遍《道德經》和《南華真經》,深思反省,再益以所開的處方,自然身病心病都可去掉。” 曾國藩又鞠一躬,發自內心地說:“多謝了!” 丑道人說:“時候不早了,大爺兄弟也請回家,貧道今日和大爺兄弟一起离開碧云觀,回廬山黃葉觀去,從此采藥煉丹,不复与世人交往矣。” 說罷,和曾國藩兄弟走出碧云觀,稽首告別,飄然北去。 曾國藩望著遠去的道人,又一次覺得那洒脫的步伐也似曾見過。 ------------------ 中文東西网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