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前言


  《獅城舌戰》編完了,這是复旦大學辯論隊參加新加坡廣播局和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1993年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的一個副產品。應該說,對我們整個辯論隊來說,這是一個珍貴的副產品。在辯論賽的准備工作剛剛進行的時候,复旦大學出版社的社長兼副總編輯張德明先生就主動來找我們,說將來要為辯論隊的活動、比賽和体會出一本書。他是具有高度的出版敏感性的。當時,我們還不覺得有出一本書的迫切的愿望,因為大家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去了。在新加坡取得了決賽的胜利之后,我們返回复旦的校園。有一次,大家坐下來總結這次辯論的過程,大家談得熱淚盈眶,心潮起伏,整整四個月的訓練和辯論,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們在辯論中的所得,在整個辯論中人們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已經不是一、二篇文章所能寫明白的。大家突然覺得,應該出一本書,好好暢談一下我們的体會、我們的經歷、我們的感受。張德明先生再次主動找到我們,說要出書。与我們一拍即合。于是大家筆走龍蛇,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里所談的是我們參加辯論的一部分活動和体會,并不是全部,但是足以反映出整個辯論隊活動的廣闊的空間和复雜的情感世界。本書大体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整個辯論賽過程的回顧和描述,几篇文章對复旦大學辯論隊參加辯論的前前后后、台前台后、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做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描繪;第二部分分析辯論的一般技術性的問題和技巧性的問題,主要是從辯論的理論、知識背景、辯論人格、辯論心理和實戰運用等方面來論述的;第三部分是复旦大學辯論隊在新加坡參加的三場辯論的辯詞和評委的評論;第四部分是附錄,主要是辯論規則、大事記、報刊選摘等,以及我們為复賽和決賽准備的正方辯詞,雖然我們在复賽和決賽中均抽到了反方,但是我們覺得我們准備的正方的辯詞也是有价值的,可以對比來看我隊的反方辯詞,所以也收在附錄中。
  在編成這本書之際,我們特別想強調兩點:
  第一是:我們深深懂得,我們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的辯論也有不少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在新加坡和回來以后,有不少人給我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書的行文較少談及我們的不足,這也是本書的一個不足之處。我們在新加坡的時候,每場辯論取胜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回到旅館里討論我隊的不足之處,直到取得決賽的胜利,我們還是先討論了不足之處。我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們也深深地明白:辯論在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但是做人卻是永恒的。其實,我們從其他隊伍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如劍橋大學隊深刻的理性思維方式,台灣大學隊活躍的強辯風格,悉尼大學隊穩健的場上表現,新加坡國立大學隊默契的整体配合,馬來亞大學隊翔實的資料掌握和運用,香港大學隊伶俐的反駁能力,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隊溫文爾雅的風度,等等。我們在与各隊的交往中得益匪淺,補足了我隊的一些欠缺。一支好的辯論隊,一定要善于向對手學習,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胜。辯論場上各隊激烈鏖戰,各隊的优點和优勢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是我們學習的良机。可以說,參加辯論賽,領略了各隊的風采之后,我們對辯論的理解大大加深了。
  第二是:辯論本身是非常复雜的知識性和技巧性的活動,不是我們這几個人和這几篇文章能夠窮盡的。我們只是談了我們的一些看法,也許只是一點皮毛的知識和一孔之見。同時,辯論本身就是一种流動的知識,是一對在千變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知識。我們所經歷和所涉及的只是辯論藝術中很小的一個部分。同時,限于精力,我們沒有系統地總結我們所有的体會和感受。這本書,只想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只想与大家分享我們有限的所得。辯論藝術是一個廣大的宇空,我們只在其中有限的一隅中飛翔過,因而是絕對不敢談對整個宇空的把握的。
  我們編輯的這本《獅城舌戰》是許多人努力的結果,也可以說是許多人汗水澆灌的一枝花蕾。沒有辯論賽,就沒有《獅城舌戰》,關于辯論賽本身,我們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我們已經在書內提及,這里就不再复述。這里僅向對本書的編輯做出貢獻的人們表示我們的謝意。我們衷心感謝:复旦大學楊福家校長,他在百忙中為本書寫了序言;复旦大學出版社的張德明先生不僅鼓勵我們編寫了這本書,而且与我們一起确定了書的大体框架,親自動筆潤色,使本書增色不少;吳山弟先生和王海峰先生花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寫出了本書的第一篇大特寫,全面回顧了整個辯論賽的過程;張一華先生和王惠華先生為了使本書能夠得到高質量的照片,多次与新加坡廣播局聯系,終于使本書做到了圖文并茂;复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的研究生曾峻、唐豫鵬、趙彥龍、陳煒、李經中、馬文運、徐勇等人根据錄音和錄像整理了現場辯論的文字記錄;國際政治系的陳云和陳玉剛也為本書的編輯做了必要的文秘工作;楊淑瑛女士,她為本書有關章節的文字不辭辛苦地做了電腦處理;复旦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和其他同志把本書作為特快件來處理,加班加點,使本書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就能面世。我們也感謝所有為這本書的出版做過貢獻的人們。
  我們歡迎來自任何方面的批評和建議。新加坡的辯論是結束了,但是我們還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善意的批評和建議均將有益于我們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主編者
                       1993.10
  第一編 星洲圓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