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寺廟中長孫晟面對著這本充滿殺气的兵書,取舍難定。 長孫晟剛剛回府,便有一個陌生的青年前來造訪,道是有十分緊要之事,要他到一去處。長孫晟察其神態頗為誠懇,就隨同陌生青年出去。 他們來到了靖善坊“大興善寺”,此時暮鼓已鳴,和尚正在做暮課。“大興善寺”乃是大隋開皇二年楊堅下旨所建,制度規模擬于太廟,是京師最大的寺院。楊堅崇佛,寺中常有高僧住持。 陌生青年向知客僧低聲說了几句,知客僧急急而去,少頃,便有一個老僧出迎,并將他們讓入客堂。 “二位施主貴姓?” “敝姓高,字士廉。”那陌生青年長揖道。 “在下長孫晟。”長孫晟也是一揖。 “哦!阿彌陀佛……”老僧似回憶起了什么,遲疑地誦了一聲佛號。 一個二十上下的沙彌上來奉茶,隨即便欲退下。老僧則道: “道信,你無須回避,可在一旁听法。” “是。”沙彌執禮甚恭。 “大和尚,我們可不是前來听你說法的……”高士廉有點沉不住气。 “那老衲便听施主說法。” “小生無法可說……”高士廉道。 “講得好!”老僧贊道。 高士廉有點哭笑不得,遲疑了一陣,終于直截了當地說: “我們夤夜前來打扰大和尚清修,只是要索回一件東西。” 長孫晟心里打了個突:我何曾有什么東西寄在寺中?但他仍不吭聲。 “施主要索回何物?” “一件十分緊要的物件。” “可是一本書?” “正是!”高士廉禁不住開顏微笑。 “据老衲所知,二位施主都不是此書的主人……” “請大和尚耐心听講,讓我細說本末,最后若是還以為我們不是該書的主人,我們也不好強行索取。” “善哉!施主你可從頭道來。” 高士廉點了點頭,繼而說道: “好!在一百六十八年前,北魏和南朝在歷城交兵。南朝帶兵的是大將軍檀道濟,北朝帶兵的是上党文宣王長孫氏諱道生……” “那是長孫道生,”老僧目詢長孫晟問:“可是閣下的先祖?” “是愚下的六世祖。”長孫晟首肯道。 “……那南宋的檀道濟身經百戰,所向皆捷,与劉裕共同締造了劉宋政權,不僅立了不世之功,還寫下了一部非同小可的兵書。”高士廉續道:“不過威名太甚,終為朝廷所忌,歷城之戰,故意斷了他的兵糧,想借北魏之刀,害了檀公。不意那檀道濟于絕境之中,施用‘唱籌量沙’之計,以‘走’為上策,終于全軍而退;但他于百忙之中百密一疏,終于還是遺失了那部兵書。” “這部兵書結果為長孫氏所得?”老僧似問非問。 “正是。”高士廉道:“不過,在回師的路上卻發生了意外……” “那是遇到了一個人?”老僧已然閉目養神,似猜非猜。 “是。”高士廉續道:“那是一個名叫眭旭的怪人。此人聲名之盛,舉國莫及,与司徒崔浩相交莫逆。崔浩奏請授他為中郎,他拒不赴任,只是上京与崔浩飲酒,歡敘平生,然后騎騾溜之大吉。結果便在半路上碰上了上党文宣王……” “那眭旭莫非盜走了那本書?”沙彌道信好奇地問。 “不是。”高士廉搖頭道:“他只是攔住上党文宣王的馬車揖道:恭喜大王得胜回朝,但不知這回又盜回了什么?便這么一問,上党文宣王怔住了。這位長孫前輩,一生廉洁,身為王爺,衣不華飾,食不兼味,一襲熊皮數十年不易,宅第卑陋更不修繕。當朝號稱‘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其時,長孫前輩勒馬思忖了半晌,便從怀中掏出了那本揀來的兵書,遞將過去。那眭旭接過順手翻了几頁,連稱‘厲害’,上党文宣王便說:‘先生若是喜歡,這便拿去!’眭旭又連連說好,忽然神色一變,卻說不好,同時把書撕成兩半,扔在地上,揚長而去。那上党文宣王不以為意,也不顧戀地上的奇書,兀自策馬而去。這時,他身邊有個副將,猶豫了一下,終于把地上的書揀了起來……” “那副將叫倍侯利,”高士廉繼續道:“是敕勒部落的酋長。他不識字,但也知此書乃是兵家之秘笈,便暗自珍藏起來。這個倍侯利,便是魏末名將斛律金的高祖。” “如此說來,那斛律金成為一代名將,自然是与這部兵書有關了!”沙彌道信不禁評道。 “那也不盡然,”高士廉道:“斛律金不甚讀書,只是約略一看,便將此書贈与人:一半送給宇文護,一半送給我的祖父的岳公……” “你祖父岳公……那是高岳!”沙彌痴痴地推斷,忽覺犯人祖先的名諱大大不妥,便謙然道:“對不起!得罪了!阿彌陀怫……” 長孫晟一愣,心想: ——高士廉的祖父是高岳,那……高士廉不就是我的妻舅? “這兩人僅憑半部兵書,干出了惊天動地的事跡。”高士廉道:“他們先是平分北魏為東西兩魏,然后又各自輔佐高歡、宇文泰,分別建立了北齊与北周,均是立下了不世之勳。宇文護那半本書為獨孤信所得,最后落在他的女儿獨孤伽羅手中。此人也只憑這半部兵書輔佐丈夫當今皇上建立大隋王朝,自己也當了皇后。我祖先那半本兵書后來又轉到斛律光手中。斛律光一門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也備极人間尊榮……可是斛律光一死,此書便也同時失蹤。我在鄴都追索了整整三年,最后才知此書為立雪斷臂的慧可大師所得。下愚复又查明,大和尚你乃是慧可大師的衣缽傳人,該書定在貴處無疑。大和尚乃是得道高僧,自然是不會隱瞞真相了!” 高士廉說完,兩眼直望著老僧,轉也不轉。那老僧緩緩地睜開雙眼,轉身征詢長孫晟道: “長孫晟將軍,尊夫人可是姓高?” “是。” “清河王高岳唯有一個儿子高敬德……”那老僧自言自語,兀自生疑:“可是,七歲襲爵清河王的高敬德,也只有一個獨生愛女?” “正是。”長孫晟首肯道。 “如此說來,這獨生愛女自然便是尊夫人高氏了……尊夫人并無同胞兄弟。”老僧這才轉身對高士廉道:“施主,你的身份非但老僧不明,便是你的姊夫也不承認……這……這卻如何是好?” “大和尚若是不信在下為清河王后代,那也無妨。現請將書歸還長孫將軍如何?”高士廉道。 “長孫將軍乃是上党文宣王的孫子,又是高氏的快婿,若想索回兵書,自無不可。不過……長孫將軍果真要這半部兵書嗎?”老僧道。 老僧說完,慈祥地凝視長孫晟。長孫晟終于緩緩地點點頭。老僧深深地歎了口气,然后吩咐沙彌道: “道信,把那本書拿來。” 道信巴巴地望著師父,寸步不移。 “你還猶豫什么?拿來吧!” 道信終于离去,不久便一手掌燈,一手拿來了一個扁扁的方匣。老僧將匣子放在桌上,手微微地顫抖,心情之激動顯然可見。長孫晟、高士廉都情不自禁地注視桌上的匣子。那是一只木質的漆匣,廈上已蒙一層塵埃,當中貼上一張白紙封條,封條上寫著一行楷書,書曰: 齊武平三年秋七月己巳日慧可封 長孫晟心中暗自推算:斛律光死于三年七月戊辰,己巳日乃是死后的第二天,那是斛律光被抄家的日子,不知慧可得書是在抄家前還是抄家后?斛律光死后第五年,北齊便被北周所滅,過三年,北周又被大隋所取代,如今已是大隋開皇十九年。才二十七年時光,已變換了三個朝代。他長孫晟,不僅是天翻地覆的目擊者,還是參与者。 他又望了望匣上發黃的封條,忽然感到自己确然老了。再看那燈下黑幽幽的匣子,覺得里頭似乎藏有無窮的神秘。檀道濟憑它輔佐劉裕建立南朝宋國;高岳、宇文護靠它各自輔佐叔父,把北魏瓜分豆剖,分別建立了北齊。北周;獨孤皇后借它幫助丈夫締造大隋……長孫晟對它神奇的魔力實無置疑之處,如今,自己只要伸一伸手,便成為這部兵書的主人了,瞬間熱血沸騰,雄心脖起,唯覺一番大事業正等待著他去開創,他還年輕,他能叱吒風云! 于是,他站了起來,伸手便要上前取匣。 這時老僧則道: “愿長孫將軍再听老訥數言,然后取書未遲。” 長孫晟點了點頭,重又坐下。 那老僧面容忽轉端肅庄嚴,緩緩地說: “老僧只是要施主明白此書歷代主人的命運。作者檀道濟,劉宋開國元勳,位居司空、征南大將軍,歷城退兵后四年,其妻告曰:‘高世之勳,道家所忌,禍將至矣!’果然,第二年滅門。時人歌曰: 可怜白浮鳩, 枉殺檀江州。 “兵書的第一個獲得者長孫道生,旋得旋舍,無禍;第二個獲得者睦旭,過手即揚棄,也無禍。 “第三個獲得者信侯利,本人雖然無用,也無患,但往后因緣輾轉到后代斛律光手中,不免遺患子孫。 “第四個獲得者是宇文護和高岳。宇文護官拜太師,總五府,都督中外諸軍事,詔賜六佾之舞,滅門。高岳,官居太尉,封清河郡王,被毒殺,其王府被勒令改為庄嚴寺,幼儿高敬德因年幼幸免于難,也几乎滅門。 “第五個得主乃是斛律光与獨孤氏。斛律光善射,百年以來,能射下大雕的,唯斛律光与長孫將軍二人而已。斛律光號稱‘落雕都督’,歷居太保、尚書令、太傅、司空,封咸陽王,一門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滅族!而獨孤氏的父親大司馬獨孤信早已被殺,如今她手中仍握半部秘笈,其吉凶老衲不敢妄測。 “綜上所述,足見此書之奇。它助人建功立業、興家建國易如反掌;而引發喪門滅族之禍,似乎也只在瞬間!今老衲言盡于此,取舍唯將軍自決。”說畢,那老僧又垂眉無言。 長孫晟愈听愈是惊駭,怔怔地望著那黑森森的漆匣,生恐那匣子一旦打開,便有無數妖魔鬼怪飛出。同時神思飄忽,心想: ——我那六世祖若是貪得此書,后果又將如何?滅族覆巢已無完卵,哪有我長孫晟在? 又想: ——落雕都督斛律光雖是一代名將,卻被此書所累,終于無法擺脫滅族之禍;而我長孫晟也號稱一箭雙雕將,今若取了此書,結果卻又如何?若真如和尚所說,這本書帶給人的禍,大大超過它的好處了。 想到這里,全身發抖,冷汗直冒,似乎奇禍已然臨頭。 高士廉听了也是茫然而恐,但他年輕气盛,沉思了一陣,卻又駁詰道: “既然此書乃是不祥之物,爾等師徒又何必處心積慮取來,且又秘而藏之?” 這時,侍立一旁的沙彌道信忽然言道: “此事施主欲知究竟,當得從我二師祖慧可大師出家說起……” 說到這里,道信一頓,以請示的神情望著老僧。老僧緩緩地點了點頭,意思是: ——你這就說吧!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我二祖降生于鄭州境內。其時國分南北二朝,一時倒也相安無事。那孝文帝算是明君,注重孝文,推崇儒、釋、道,魏境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二祖他俗名姬光,自幼便出類拔萃,博覽詩書,尤精老庄及《易》理,早怀安邦定國之念。然而好景不常,十三歲的那年,孝文帝撒手歸天,從此內亂外患交困,民不聊生。二祖檢視平生所學,深知實在不足于安內亂、制外患。眼看血流四野、餓殍遍地,卻濟世無術。后來讀了佛經,頗有所得,因而到了香山,拜寶靜禪師為師,受戒于永穆寺,博覽大小乘經典,遍游天下名山,而后回歸香山,靜坐精思了八載,于道有了小成。 “便在此時,初祖達摩慈航南海,告辭了梁武帝,一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二祖他為了濟世渡人,來到少林寺向達摩初祖求法。其時是梁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二祖正四十歲,他立在洞外參拜初祖,初祖卻端坐面壁,不聞不問不顧。二祖從早立到晚,絲毫不敢懈怠。這天晚上,逆風怒吼,大雪紛飛,二祖堅立不動。他念及南北兩朝曠日持久的廝殺,他想到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人間地獄仿佛便在眼前!思量舍身飼虎的佛陀,便是立在冰雪之中,也是熱血沸騰。第二天早晨,積雪已然過膝。達摩師祖這才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二祖淚眼含悲,懇求道:‘唯愿和尚慈悲,廣施法雨,普渡眾生!’ “初祖道:‘諸佛無上妙道,難行能行,非忍面忍,豈是小智小德可得?’ “于是二祖取了利刀,斷了左臂,呈獻祖師面前,表明求法之誠。祖師因而收入門下,賜名慧可。慧可經過達摩祖師的點化,終于大徹而大悟,得承禪宗衣缽,成為二祖。有一回入定之中,靈光一閃,人間疾苦的症結畢現眼前。無邊的欲望固然是禍患的源頭,然而,教人精心設計大規模屠殺的是兵書,教人變成毒蛇猛獸的也還是兵書,將人間化成活地獄的更是兵書! “于是,二祖發愿:誓必聚而滅之。于是將衣缽傳給三祖僧燦——也就是我的師父。從此,二祖他漫游天下,一直韜光混跡,不斷變易儀相。或身著袈裟登堂說法,或入酒肆長飲高談,或与屠夫漁樵為伍,或登公侯將相之門,大師所為,非止渡眾,也著意搜索那形形色色的兵書。 “如此飄泊了三十余載,于北齊武平三年七月己巳日,終于從咸陽王斛律光的府中獲得此書。其時,斛律光已然滿門抄斬,府中死尸遍地,血流漂杵,貴重之物早已盡數沒公。那兵書以及漆匣散落在地上,成了無主之物。我二祖歎了一口气,隨即揀起兵書,裝進匣中,當即封存。至此,二祖他共收了數十部兵家秘笈,那些主人的結局大致都与斛律光相同,所有的瓦罐終將在井上打破!二祖他活了一百零七歲,終于六年前圓寂。他的‘收盡天下兵書付之一炬’的宏愿終于還是沒有完成。他臨終之時,將遺愿托付我的師父,要他盡畢生之力將它完成。今施主欲以兵書主人的身份索回兵書,我們出家人向來不強取有主之物,夫复何言?”道信如此續道。 說到這里,沙彌道信已然熱淚盈眶,他望了那名曰僧燦的老僧一眼,然后從桌上取過漆匣,雙手小心地捧至長孫晟跟前,步態庄肅,臉上洋溢著無限的慈悲。 長孫晟見那黑森森的漆匣不斷迫近眼前,頓生恐怖,連忙避開,說道: “不,不……我不要它!” 那老和尚僧燦即時起身,連連贊道: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施主施舍殺人的課本,功德無量。” 長孫晟以眼神招呼一下高士廉,繼即向老僧說道: “有扰大師清修,告辭了!” “秘笈暫寄寺中自無不可,然而驗看一下,也不算多余。”高士廉則道。 他邊說,邊從道信手中接過漆匣,便欲打開,突然咦地一聲,怪道: “這封條已斷,原來有人打開過了……大和尚,莫非你們平常把它當作經書功課究讀背誦了?”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老衲謹遵先師遺訓,一字也未曾見過。那匣子是兩年前被另一個施主打開的……” “這……莫非已然被他掉包了?”高士廉道: “決計不會,決計不會!那施主乃是女流,出于好奇,將匣打開,剛剛翻開書本,老衲便已進來,立即勸她將書放回匣中。”僧燦道。 便在此時,室外傳來一個婦人凄厲的叫聲: “老和尚,還我丈夫的命來……” 同時一個尼姑瘋瘋顛顛地推門進來。 僧燦看那尼姑,滿臉悲憫,說道: “老衲不認得你,又何曾害過你的丈夫?” 那尼姑頗為激動: “你不認得我?你不認得魯國公、上柱國、右武侯大將軍虞慶則的妻子趙氏?” 僧燦惊愕道: “哦……原來你是虞夫人!你又因何如此?” “你還問我因何如此?兩年前我來寺里進香,祈求佛陀保佑我的丈夫不要移情……移情那個賤貨素蛾……后來你引我到尊客堂,要我多看佛經……”那尼姑道。 “后來老衲出去交代沙彌送茶進來……”僧燦道。 “我看書架里層有個嚴封的漆匣,心想定然是非同小可的佛經,便即將它打開,才翻開一面,看了‘偷梁換柱’一條,你就進來了,立即將它收起來……這些你都忘了?”尼姑道。 “老衲沒忘……”僧燦道。 “我以為這是佛祖的開示,回家便一直揣摩‘偷梁換柱’的深意,終于恍然大悟,便……便叫我的弟弟趙什柱去勾引那殘人,取我丈夫而代之……豈料這么一來,竟弄得我家破人亡!”尼姑道。 “阿彌陀佛!老衲當時就告訴你那是害人的書,你怎可當作佛陀的開示?阿彌陀佛,罪過罪過,可惜可惜……”僧燦道。 便在這時,來了兩個公差,他們一言不發便把那尼姑拉走。那尼姑才出門便嚷道: “我是虞夫人!你們怎可無禮。” 一個公差應道: “虞夫人,你是奉旨削發為尼,不可到處亂走。” 僧燦悲戚地合什無言,長孫晟和高士廉相顧一下,那高士廉終于沒有打開黑匣便交還給沙彌道信。二人默然朝僧燦一揖,即告退出去。 离開了“大興善寺”,長孫晟与高士廉二人信馬由韁踏著月色,沿著御街,向北朝著朱雀門行進。那高士廉既不告別分手,也不言語,時而与長孫晟并轡前行,時而緊緊地隨其馬后。 長孫晟好生納悶: ——夫人歷來只道自己是清河王高敬德的獨生女儿,從未說過還有什么兄弟,怎會憑空落下一個高士廉小弟弟?剛才在“大興善寺”里老和尚怀疑高士廉的身份,也不見他有什么辯辭,看來這個高士廉定是江湖騙子無疑。那部兵家秘笈乃是出將入相的竅門,誰見了不垂涎三尺?冒名頂替也不足為奇。只是那僧燦和尚既然已經揭穿了他的騙局,為何此人還不借故离開,豈非太不知趣了? 過了靖善坊,左手是安業坊,右手是光福坊。安業坊有兩座尼寺,一名資善,一名濟度。時逢晚課,女尼誦經聲与暮鼓聲交作。本是安祥平和的聲樂,在長孫晟听來卻是怦然心動,眼前忽又重現适才虞慶則夫人被兩公差架走的情景。兩年前,那虞夫人在大興善寺僅僅看了一句兵家秘笈,竟然弄得家破人亡。她的丈夫虞慶則死于非命固不必說,她自身竟也落得半瘋半傻。資善尼寺乃是當今皇帝的女儿蘭陵公主舍宅而立的,如今仍在皇家的羽翼之下,那虞夫人大有可能便在此寺中奉旨出家。就在此時,左前方丰樂坊中又傳來暮鼓之聲,丰樂坊也有兩座尼寺,一日法界,是獨孤皇后為令暉尼姑修建的;一名胜光,是四皇子蜀王楊秀立的。這兩座尼寺皇家控制更嚴,如果虞夫人是在這里出家,今晚恐怕就沒有机會闖入大興善寺了。 這時,右手光福坊的圣經寺,安仁坊的荐福寺,乃至京師的一百二十多座寺院,暮鼓齊鳴,動天震地。長孫晟茫然而惊,悚然而恐,似乎胸中也有無數暮鼓敲動。恍榴間,他產生了一個錯覺:整個帝京變成了一座大寺院! 迎面是開化坊、殖業坊。開化坊是晉王楊廣的府第,樓閣燈火尚明;殖業坊是蜀王楊秀的府第,燈暗人靜,因為楊秀在四川任職,當西南道行台尚書令。再往前便是光祿坊和興道坊,那是楊素、高熲的府第,御街到此便是盡頭,迎面便是皇城的南大門——朱雀門。 到這里正是分道揚鑣的時候,然而高士廉還是緊跟馬后,毫無分手的意思。隨著馬蹄聲,長孫晟心中滾過無數的念頭,但終是一言不發,似乎兩個人是在暗中比賽沉默的能耐。在朱雀門外,他們拐路東向,沿著皇城的南牆,又過了務本坊,崇仁坊便在眼前。長孫晟的府第便在崇仁坊,城西的漕渠与城東的龍首渠于此交匯。過了一道石板橋,就到了府門口。驃騎府沒有樓閣,一律的平房;因為地處皇城的東南角,与宮中的太廟只有一牆之隔,若是把府第建得太高,不僅有俯視太廟之勢,兼有窺測皇城內秘之嫌,那是万万使不得的! 獸環未敲,大門隆隆地打開了。迎面立著長孫夫人,她怀里抱著一歲多的女娃娃,女娃娃手里正把弄一粒寶石……貓儿眼,貓儿眼是他今日宮中大射贏來的彩物之一。女娃娃圓睜雙眼,那雙眼便如她手中的貓儿眼,忽閃忽閃地發光。娃娃的稚臉現出了梨窩,綻開了微笑,喊“爸爸,爸爸”聲音又甜又嫩,說著便俯身向前。長孫晟伸手抱了過來,歡容滿面。夫人立在一旁,似笑非笑。近來她總是抱著女儿出門相迎。她知道丈夫見到寶貝女儿總是喜笑顏開。一個家庭的溫馨、和諧,實在唯有賢德、聰慧的主婦才能釀造出來。 掌燈的家院在前領路,越過三進,才來到客廳。長孫夫人高氏抱著女儿回房。家院點燃了廳上的大紅燭,便即退下;繼而有書僮送茶上來。長孫晟伸了伸手,請客人喝茶。他仍然無有言語,既不好開口稱“內弟”,也不宜泛泛呼之,只好啞巴般比比手勢。 忽然房中的女娃娃大哭起來,接著一個不滿四歲的幼儿急奔出來,躲在長孫晟的身后。高氏口喊“無忌!無忌!”抱著女儿追了出來。無忌是長孫晟的小儿子,他顯然很慌張。 長孫晟撫摸他的小腦袋瓜,藹然問道: “怎么啦?” “哥哥坏!他搶走了我的寶貝……”小女娃連說帶哭,同時從母親的怀中掙脫下地,朝小無忌走了過來,伸開手,說:“還!還……” 長孫晟臉容一肅,說道: “你怎么好搶小妹妹的東西?” 小無忌扁扁嘴,哭了起來: “我……我不是搶!我拿爸爸媽媽的東西……怎能算搶!” “是,爸說錯了,你不是搶,不過,你還是還給妹妹……” 小無忌嚷道: “不!我不是搶的,為何要還?” 長孫晟又哄道: “好……那你讓給妹妹。” 小無忌神情緊張,連說: “不,我不……” 小女娃卻說: “我要!我要……” 長孫晟与夫人相顧搖頭,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高士廉卻開了腔: “就是為了小娃娃剛才手里的那一顆貓儿眼嗎?” 他剛才隨長孫晟一進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那小女娃手中的貓儿眼。 “是貓儿眼。”長孫晟道。 “是祖傳之寶嗎?”高士廉問。 “不。”長孫晟搖搖頭:“是今日大射中我贏來的彩物。听說今天所有的彩物都是從虞慶則家中沒收的,所以,這貓儿眼的原主也可以說是虞慶則……” “此事叫人好生納悶,”長孫夫人忽然插嘴:“這顆貓儿眼与我家的那顆竟然一模一樣,你一拿回來,我一下子看呆了……當年父親讓我把玩的那顆便是這樣子。父親曾說,我家本來有兩顆,祖父蒙難的那天,財產全部沒公,收歸國庫,連房屋也勒令改為庄嚴寺。其時父親他才七歲,一個多月后,他跑到寺中捉迷藏,無意中揀回了一顆貓儿眼。二十年后,他拿了出來,讓我把玩,可過些日子父親又把它收了起來,道是此物乃祖父唯一的遺產,丟了對不起祖父……” 長孫晟輕輕地掰開無忌的小手,取出了貓儿眼,仔細端詳了一陣,幽幽說道: “當年我同虞慶則出使突厥,沙缽略可汗贈送給虞慶則的便是這顆貓儿眼,那可汗還說這寶貝本是北齊朝廷送去的貢品。” 高氏頗為感動地說: “如此看來,這一顆乃是祖父被抄家時收入北齊國庫的那一顆了!” 長孫晟感歎地道: “看來不差。那時北朝分裂成周、齊兩國,爭相討好北方的突厥人。齊帝將這貓儿眼進貢給突厥,周帝則派我送千金公主給可汗為妻,此等事情在當時實在不足為奇。奇的倒是這貓儿眼的經歷:由你家沒入齊宮國庫,又由齊帝獻給突厥汗庭,再由沙缽略可汗送給虞慶則,复又由虞家再轉入夫人手中,如此繞了一大圈,終于物歸原主,實是叫人拍案稱奇!” 說到這里,長孫晟便把貓儿眼放進了早已依偎怀中的小女儿手中。 小無忌的反應极快,一伸手又把那貓儿眼搶去了,那女娃娃強烈抗議道: “我要!我要……” 這時,高士廉從怀中掏出一物,放在那女娃娃的掌心,微笑道: “給你!” 女娃娃的淚眼立時變成了笑眼! 長孫晟夫婦一時卻呆了: ——在女娃娃掌心閃爍的分明又是一顆貓儿眼!而且同原先的那一顆一模一樣,一點不差!這是怎么一回事? 高士廉站了起來,長揖道: “夜深了,我告辭了!” 長孫晟夫婦又是一怔:此人把价值連城的貓儿眼隨意放在這里,沒任何交代,便這么走了?長孫晟連忙從女儿手中取過貓儿眼,同時說道: “且慢,這貓儿眼……” “這貓儿眼算是我給小娃娃的見面禮。”高土廉搖手道。 “那怎么成?”高氏急道。 高士廉微微一笑道: “那又怎么不成?這一顆才真正是你從小把玩過的貓儿眼,今日也算是物歸原主,來龍去脈,明日再談吧!” 高士廉又是一揖,再次告退,長孫晟只好送客出門。 長孫晟送客回來說: “他聲稱是你的弟弟,你歷來都說是獨生女,無兄無弟……如今此人又將价值連城的貓儿眼放在咱家,那是為了什么?是想釣那一部非同小可的兵書嗎?” “什么非同小可的兵書?” 長孫夫人莫名奇妙。于是,長孫晟便將他兩人今晚到大興善寺,向僧燦和尚索取兵書的經過細述了一遍,最后又品評道: “我看此人若非膽大妄為的騙子,便是一個极精明的人……你父親當年在外頭不會有私生子吧?” 長孫夫人搖搖頭說: “那是決計不會!不過,父親當年被周武帝俘獲之后,杳無音訊,家里都以為是以身殉國,母親傷心成疾,含恨而逝……莫非他老人家還健在?甚至早已另建新家……唉!這顆貓儿眼确實是我家之物,從此人身上莫非可望查出父親被俘后的線索?” 長孫晟夫婦各抱一個孩子轉入寢室。孩子們很快就安然入睡。長孫晟夫婦則圍繞高士廉及貓儿眼的事編排了無數可能發生的故事,然后又一一將它們推翻。 突然,女娃娃夢囈起來: “不……不……別搶我的寶貝……” 接著,便大哭起來,神態极其傷心,這情形是歷來沒有的。 几案上兩顆貓儿眼在燭下閃閃發光,活似小孩的一雙眼睛,試圖窺探人間的奧秘。 女娃娃仍是哭個不停,夫人起身從几案上拿了一顆貓儿眼放在女儿掌心中,呵護道: “乖乖別哭,寶貝就在你的手中,別哭……” 這一手果然很靈,娃儿不哭了。 第二天高士廉來得甚早,從他布滿血絲的眼珠可以看出昨晚他也沒有睡好。 長孫晟夫婦仍在客廳接待他,期待他能說明身世的來龍去脈。 高士廉默默地喝著茶,淚水終于從腮邊緩緩滾落,他以哽咽的聲調說道: “父親被俘之后,自以為必死無疑;但周武帝念咱世代忠良,不忍相害,授父親開府儀同三司,又嫁之以宗室之女,第三年便有了我。同時周武帝又為父親更名高勱,其時齊國行將滅亡,國家都完了,還在乎一個人的名字,父親只好听而任之。不久,周武帝歸了天,大丞相楊堅獨攬大權,便以高勱名義派父親出任光州刺史。至此,父親才得方便派人到齊國尋找先母及姊姊的下落。可是連去三撥人馬,都是杳無音訊。直到小弟十八歲的那年,有一天夜半,父親把我叫醒過來,要我去辦兩件大事:一是查清先母及姊姊的下落,二是追索那部兵家秘笈。 “小弟在鄴城呆了整整三年時光,天幸不違父命,不僅弄清了先母及姊姊的去向,還查明了兵書的下落。于是便回到光州向父親稟明情況。父親听了大為興奮,當即擬了奏章,請求當今皇上准他赴京省親,奏章由快馬連夜送發。那時父親親耳听到快馬离城的急驟蹄聲,真是心花怒放,告訴我:‘不久,你們姊弟便可相會,見面時可不許哭鼻子,哈哈哈……’父親只笑了三聲,便即哽住,他搖了搖頭,說:‘不好!快去把使馬追回!’ “我追回了使馬,父親才對我說:‘看來你們姊弟暫時還是不要見面為好。你的姊夫長孫晟屢建大功,可是功高不賞,足見當今皇上對長孫氏的忌憚。那是什么緣故?因為長孫氏是北魏皇族。歷代王朝最猜忌的便是先朝殘余勢力死灰复燃,倘若你們姊弟一相認,這一門親戚連系魏、齊、周三大皇族的事便會轟動京師,那會引出什么結果?一家皇族已被猜忌如此,三大皇族連成一气,更是不堪設想!’于是,父親決意不与姊姊相認……” “父親他……他現在何處”高氏哽咽道。 “要父親不見姊姊其實是辦不到的事。不久,父親便上疏辭去光州刺史之職,然后便來京都定居,不知姊姊可曾留意,近年來常有一個五十來歲的僧人在驃騎府門外徘徊……”高士廉道。 “他……他就是……”高氏激動万分地說。 “他,自然便是父親了。只是姊姊很少出門,父親只見過你三次,但每見一次回家,他總要說個把月……只是每見一次,他……他身体便衰弱一次,終于一病不起……”高士廉道。 高氏熱淚盈眶,心懸意慌道: “他……他現今如何?” “……在他彌留之際,我曾多次請求父親讓姊姊你去看他,可他痴痴地想了許久,總是搖搖頭,接著便不斷地流淚……” 高氏已然泣不成聲,疑懼万分道: “他……他……他?” “父親最后說:‘我咽气之后,齊國、周國王族之事便不會累及你的姊姊。’于是,從怀中取出那顆貓儿眼,又說道:‘以此為憑,你們姊弟便可相認!’說畢便与世長辭……” 高夫人淚如泉涌,高士廉慟哭出聲,長孫晟也淚眼模糊,傷感不已。 五陵原的東南隅,于徑渭交匯之處立一新墓。墓門朝東,居高臨下,順著渭河的流向,似欲展望渭河、黃河滾滾東流的洪流。 墓碑上書曰: “故齊清河王、周開府儀同三司、大隋上開府高勱敬德公佳域” 去墓不遠,有一老農正在彎腰揮鋤,翻耕一塊菜地。以其飽經滄桑的神態及嫻熟的操作,一看便知他是最道地、最朴質的鄉農。 一個華衣公子上前問訊: “老丈,附近可有一個名喚文中子的高人,他住在何方?” “你找他作甚?”那老農住鋤問道。 “那文中子實非等閒人物,他有一卷手書流行京都,晚生拜讀之后,受益不淺;但尚有几處難以索解,特來求師解惑。” “公子貴姓?”老農問。 “晚生李百藥。” “能稍等片刻嗎?”老農不待答話,又繼續揮鋤整理菜畦。 那李百藥好生不耐,心想文中子在哪里,你只需告訴我一聲就行,何必讓我一旁等待?看來這老漢非呆即怪,遇上他算是倒霉! 不一會,又來了一個華衣公子,稍為躊躇,便即沖著老農問道: “老丈何不歇歇?你家儿子作何營生,怎可讓你上了年紀的人這般操勞?” “孩儿在家溫習功課。” 老農住鋤,用袖子擦了擦臉上的汗珠,慢條斯理答道。 “老父操勞于野,几輩清閒在家……”李百藥大笑而后轉過身來,忽見新來的華衣公子不覺一愣,問訊道:“薛兄,原來是你,什么風把你吹來了?” 那姓薛的公子則道: “李兄弟,你剛才的話應說——老父操勞于野,几輩攻讀在家。攻讀不見得就比种地清閒,有何可笑之處?” “這……”李百藥神情一肅:“倒是小弟失言了!不過父作儿讀,小弟倒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父作儿讀,我家已經持續七世,也算是家風了。”老農說道。 “這時又有一個白衣少年立于田頭,正欲搭腔,卻見那老農放下鋤頭到河邊洗手去了。三個少年轉至墓前,等候老農歸來。 李百藥忽又哈哈大笑,手指墓碑道: “你們看!你們看……‘齊清河王、周開府儀同三司。大隋上開府高勱……’可笑,可笑,著實可笑!” 老農悄然立于背后,忽問: “有何可笑?” “歷仕三朝便是不忠,不忠卻要勒石昭示天下,豈不可笑?”李百藥道。 那老丈于墓前一石羊上緩緩坐下,以詢問的眼光注視李百藥許久,這才開口: “李百藥?令尊可是諱德林字公輔的內史令李大人?” “你怎么知道?”李百藥大為惊訝。 “這恐怕要問李兄自己了……”那姓薛的公子笑道。 “傳說李公子自幼多病,因此才名百藥,不知是耶不是?”那老丈接著說。 “你……你又如何得知?”李百藥更為吃惊。 “自從公子盜走了楊素寵妾之后,已然名動京師,著實是家喻戶曉,仁兄這一出奇制胜的絕招,好不令人歎服!”那白衣少年則道。 李百藥紅著臉反詰道: “閣下高姓大名,你這不陰不陽的話又是何意?” “在下房玄齡,隨時听候公子派遣!”白衣少年道。 “近日朝廷考績,榮稱天下第一的,便是他的父親!”姓薛的公子補充道。 “房孝沖?如今的徑陽令,野老的父母官?”老丈道。 “不敢,正是家嚴。”白衣少年房玄齡道。 “如此看來,當今的一代文宗,內史詩郎,尊諱薛道衡的該是令尊大人了吧?”老丈望著薛公子道。 “不敢。正是家嚴。晚生薛收。”薛公子道。 “三位的令尊大人,遠在北齊時代便享有盛名,而且都歷仕三朝,与清河王高敬德經歷大同小异,若以李公子的‘不忠’相責,不知三位的令尊服是不服?”老丈又道。 三位公子羞愧無比,一時均低下頭來。 老丈則繼續說道: “皇帝像走馬燈一樣過場,你能忠于誰?可見,無定主不可責人以忠,無定民不可責人以化;否則,便有失于想道。” 三位公子面面相覷,均以為今日遭遇的絕非普通的鄉農。只是李百藥心中頗為不服,覺得這老頭子是故意抓住他一言之失,大作文章,心想這清河王高勱一定与此老有瓜葛,因此才出來為之張目。剛才此老不是言過,他家七代耕讀,定然有不少人當官,而且极其可能是清河王的幕僚,我何不盤問一下,若是确与清河王有瓜葛,便可羞他一羞!當即問道: “老丈起先說過,你家七代耕讀,族中必定有許多人在北齊、北周以及當朝做大官的,老丈不妨一一道來,好讓晚輩開開眼界!” 老丈搖了搖頭說: “沒有,一個也沒有。” 李百藥故意夸大其惊詫: “怎么會呢?以老丈七代家學淵源,出將人相何足道哉?怎么連一個都沒有出仕?這真是太豈有此理了!” 老丈微微一笑,臉上布滿和善的皺紋,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似乎對李百藥的語意底蘊一目了然,當即緩緩地說道: “三百年來,人們只致力于一個‘搶’字……” 講到這里,話又停了下來,因為老丈的身后又來了四個人:三男一女,渾身縞素。 他們圍在高敬德新墳墓碑之前,默默地清理墳地四周的雜草。 李百藥等人并沒有注意旁邊陌生人的出現,他們全被老丈吸引住了。 房玄齡覺得這老丈出語不凡,促道: “說呀!” 老丈繼續說道: “是的,三百年來,人們只致力于一個‘搶’字,搶江山,搶天下。這期間,建國數十,稱帝一百多人。為此,君臣為敵,父子相圖,兄弟互為魚肉。于是,兵書成為王公貴族必修之課。舉國上下注重的不過一個殺人文化。只要把對手殺了,把江山奪過來,便是一切;至于如何治國平天下,他們几乎連想都來不及想,便已然人頭落地。每個帝王顯赫上天,黯然落地,一如這長河落日。剛才李公子深怪我家為學七世,竟無一人出仕,其實這緣由一點就明:因為,我們不學殺人,也不愿幫人殺人,那么誰還需要我們?誰也不需要我們!” “既然誰也不要你們那套學問,又何必苦苦學習,越學越苦,越學越窮,這不是自討苦吃嗎?”李百藥道。 那老丈望著天邊,愣得很久,這才喃喃道: “是自討苦吃……不過,搶劫殺戮已歷三百多年了,大家殺人恐怕也殺賊了,殺怕了;若不是殺怕了,深感自己罪孽深重,何以單是京都便有一百二十多座寺院?需知這寺院全是留給人化解罪孽用的。既然大家厭倦戰亂,那么太平就不會太遠了。總會有一個明君出來治國平天下吧!可是,人們熟悉的只是陰謀殺戮,治國平天下的那一套道理早就忘了,那怎么辦呢?” 房玄齡恍然大悟,說: “因此,就得有人自討苦吃,把那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一代一代往下傳!” “由于這道理极為微妙,若非口傳心授、畢生推究,終歸難達化境,如果不是父耕子讀,便不能代代相傳。”老丈又道。 “其中精奧之處,老丈能否略示一二?”房玄齡問。 “就如平天下,何謂平天下?平,便是和諧。而如何才能使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保持一种和諧的關系,關鍵只在一個‘恕’字!”老丈道。 “什么是‘恕’?”薛收問道。 “恕者,如心也。如他人之心,為別人設身處地想一想便是了。所以,恕便是理解別人。恕道是雙向進行的。為人子者,應替父親設身處地想一想;為人弟者,應替兄弟設身處地想一想。這是上向。而為君父者,必先忘我;忘我,然后能無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能以天下之心為心。這是下向。乾下坤上,便成泰卦之象。卜國為泰,便是天下太平的气象了!”老丈道。 “上面的人能為下面的人著想,下面的人能為上面的人著想,此事談何容易?當今之世,左右猜忌,上下分裂,恰恰是個否卦!”李百藥道。 “兵家之說橫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人人設陷,個個自危,能不上下阻隔,左右猜忌,自然是個否卦!然而,否极泰來乃是自然之道,亂到极處,太平就來了!”老丈道。 這時房玄齡頗為激動,長揖道: “若非晚生走眼,先生定是文中子無疑。如蒙不棄,愿隨先生左右,听候教誨!” 薛收、李百藥也長揖道: “愿隨先生左右,听候教誨!” “令尊均是馳名當世,何必受教于野老?真是自討苦吃!”老文道。 三人又長揖道: “我等情愿自討苦吃!” 文中子熟視三人久之,然后點了點頭,緩緩地起身,向田間走去。 此時站在墳地附近整理墓地的那四個人,自然便是長孫晟、長孫夫人高氏、高士廉、高雅賢了。高氏一見乃父之墓,已然悲痛欲絕、淚如泉涌;長孫晟、高士廉也陪著垂淚。卻也不覺听到了那個老丈的闊論,便強抑著悲痛,听他說道。起初但想略听几句便辦正事,為高敬德掃墓,可是愈听愈是沿文中子的思路疾走遠馳,不能罷休。直到文中子向田間走去,長孫晟這才抬頭來端視高士廉,肅然道: “還要檀公的《三十六計》嗎?” 高士廉沒正面回答,卻朝荷鋤回來的文中子迎面上前去,長揖道: “剛才高士一席話,真使晚生大開眼界!你道兵家著作是強盜的經典、豺狼的功課,如此有害于世的書,為何至今人們還競相珍藏?” 文中子瞠目而視,然后顧左右而言: “兵家著作是強盜的經典、豺狼的功課……我剛才這樣說過嗎?” “沒有,師尊但說是殺人的文化。”薛收道。 文中子又望了望高士廉道: “你說得很尖銳,也很尖刻,兵書,在大多數情形下,确實是強盜的經典,豺狼的功課!三百年的歷史不正是如此嗎?然而,在保國安民、抗暴止亂中,卻不能不用兵書,殺一人而保万姓,可謂功德無量。因此,還是說它為殺人文化更确當一些……” “殺人文化,好像是給人一种不祥的感覺。”高士廉道。 “兵者乃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不大加貶損它,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要用,那就不堪設想!”文中子道。 文中子拾起鋤頭,終于在薛、李、房三公子的擁簇下踏著夕陽向西走去,在五陵原上拋下了四道長長的影子,那影子似蚊如龍,在地平線上蜿蜒滾動。 高氏輕輕地啜泣著,高士廉与高雅賢立于一旁勸導,長孫晟兀自望著長河落日出神。 落日是壯麗的,落日是蒼涼的,落日是無奈的。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