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万福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收購一些當地的特產,同時出售從別的地方搞來的特產,因此,一路走得很慢。不過,這倒很合庄周的口味,因為他特別留戀一路的青山秀水、奇花异草,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供他游覽了。 他們于翌年春天回到宋國的都城睢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宋國依然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与楚越一帶的富饒宁靜形成鮮明的對照。但是,這畢竟是庄周從小所熟悉的祖國,因此,他心里有一种既悲又喜的感受。 在睢陽与万福分手之后,他急急忙忙往蒙邑家鄉赶來。蒙山的草木仍然那樣茂盛,蒙澤的水仍然那樣清澈。一山一水,都勾起他儿時的記憶。出門三年了,他好象忘記了家鄉的一切,完全沉浸在楚越蠻民的淳朴之中。但是,一踏上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他的心情還是有些激動。他最想念的,就是母親。 村口的大樹下,有几個鄰里在那儿閒聊。遠遠看著一個陌生人走過來,有人認出來了:“這不是庄家那二小子嗎?”眾人嘀咕了一陣,都偷眼瞅著庄周走近,沒有人跟他打招呼。這些人都是庄周熟悉的鄉親,如今卻都象不認識似地打量著他,他覺得有些奇怪,拉住一個正在玩耍的孩子問道: “小柱,你還認識我嗎?” “認識。你是那個庄家的不孝之子庄周。” 庄周莫名其妙,待要問個仔細,小柱的母親過來將小柱一把拉過去,罵了一句:“忘恩負義的東西!”就拖走了,邊走邊嘟囔著:“還回家啊!禽獸不如的東西!” 他心存疑惑地赶到家門口,在院子里喊了一聲:“母親,母親!” 大哥庄嚴從屋子里出來,站在門口望著他。 “大哥,是我,庄周啊!” “庄周?” 難怪大哥一時認不出來,南游三年,庄周變得又黑又瘦,不象個書生,倒象個蠻子了。 大哥庄嚴認出庄周,臉上閃過好几种表情,忽然開口叱道: “庄周,你還有臉回家嗎?母親已讓你气死了!” “兄長,此話怎講?” “自從你不辭而別,母親日夜懸念,气急交加,已于兩年前去世了。” 庄周愣在當地。兩行眼淚,從他那深陷而灼亮的眼睛中滾出來。庄嚴將他讓進屋里,他呆呆地坐著,一句話也不說。嫂嫂為他端來了飯菜,他搖搖頭,一口也沒吃。兄弟倆這樣呆呆地坐著,半晌,庄嚴說: “兄弟,母親已經下世,傷亦何益,你出去浪蕩這么些年,肯定也吃了不少苦,回來就好,收收心,仔細居家過日子。你今年已經三十歲了,到了而立之年,我們早該另開過了。我是長子,應得家財的三分之二,你得三分之一。分給你一間房子,還有十畝地,你就自謀生計吧!” 庄周還是沒有說話,只是直瞪著眼發呆。他依稀看見母親走進來,將一碗他最喜歡吃的粥放在几上,又飄飄然出去了。他想叫一聲娘,但渾身無力,張不開口。眼前總是浮動著母親的臉,那布滿皺紋的慈祥的臉。他恍恍惚惚想起了許多小時候的事。母親教他認識草木的名字,送他上學,希望他有所作為。為了供他上學,母親日夜操勞,熬白了頭發,累彎了腰,疾病纏身…… 許久許久,庄周才睜開眼睛。他看到嫂嫂正坐在榻邊上哭泣,一見庄周醒了,忙拿衣襟揩淚: “兄弟,你可嚇死我們了!” “我怎么了?” “你三天三夜昏迷不醒,茶飯不進,口里說胡話,一個勁儿叫娘。” 几天之后,他身体稍微恢复了,能下地行走了,便与庄嚴倆人來到父母合葬的墳墓之前。焚拜完備,庄周對著墳墓低聲說道: “母親,我對不起您。在您彌留之際,我沒有守在您的身旁,我是一個不孝之子。但是,從小您就教育我,要有所作為。天下有多少儿子不能守在他母親的身旁啊!我是為了追求真理才到遠方去的。我是為了讓普天下之人都過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才离你遠去的。原諒我吧,母親。” 回來的路上,庄周向庄嚴打听了几年來發生的事情,他才知道漁父已經作古,章老先生也西歸了,學校里新來了一位先生。听說惠施已經在魏國當了大官。庄嚴說他該成個家了,庄周說: “我窮得叮當響,拿什么來成家,而且我現在還不想受家室之累。兄長,我想到魏國去一趟。” “庄周,你不能再到處晃蕩了。都三十歲的人了,應該明白事理!回來才几天,又要到魏國去。” “兄長,我的好朋友惠施在魏國,我想到他那儿去看看。我總是要回來的。” 庄嚴歎口气,不再說話。自己兄弟的脾性他過去是一清二楚的,想不到過了這几年,仍然是老樣子,一點儿也不老成。 過了几天,兄嫂為他准備了一些干糧,庄周又上路了。在村口,他碰到了在蒙山學校一起讀書的一位名叫蘇玉的同村青年。他比庄周小十歲左右。蘇玉一見庄周,揖首招呼:“庄兄,你這几年漫游南蠻,學問必有精進吧?” “哪里,只不過浪跡山川,閱歷民情而已。” “庄兄又欲何往?” “我欲往大梁。” “噢。听說你的好友惠施現做了魏國的相爺,你去,也會撈個一官半職吧。” “不,我与惠施政見不同,焉能駢立廟堂之上?何況我此生已絕意仕途。” “庄兄操行固然高洁,但人欲以安身立命為本,庄兄總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吧。” 庄周默然不語。同學不同志,他与蘇玉原本就沒有多少共同語言。 這蘇玉原是一無賴之徒。他不喜稼穡,又無緣出仕,漸漸連私塾里學到的一點知識也荒廢了,整日斗雞走狗,無所事事,与一幫潑皮混混耍在一起。此番看到庄周欲投大梁,突然靈机一動:當官發財的好机會來了!我何不如此如此。 于是抄小路日夜兼程赶到大梁,找到相府。他在相府門口對守門閽者說:“我有要事當面稟告相爺。”閽者入稟惠施,惠施正在會見一位齊國的使者。公事談畢,送走齊使,重新升堂召見來人。 閽者將蘇玉領進相府,穿過長長的甬道,進入大堂。蘇玉一看,惠施正坐在高案后邊,兩邊是手持長戟的衛士。蘇玉赶緊跪倒,叩頭行禮。 惠施問道:“來人何事?” 蘇玉抬起頭來,說:“稟大人,有人圖謀篡奪大人相位。” 惠施听聲音有些熟悉,仔細一看,來人卻是老同學蘇玉。揮揮手說:“故人相逢,何必多禮。”殷勤招招手讓蘇玉落座,令侍女奉茶。 寒暄過別后情景,惠施正色道:“你怎么知道有人要來篡奪我的相位?那人是誰?” 蘇玉說:“大人,這是千真万确的事,那人就是庄周啊!” 惠施一听,十分吃惊,疑惑地說:“庄周?他不是南下楚越之地了嗎?怎會突然來到魏國?” 蘇玉說:“大人,庄周在楚越南蠻轉悠了三年,已于前些日子回到了蒙邑。他聲稱在南蠻遇到了奇人,得到了奇書,要來游說梁王,代替您的相位。我可是親耳听他說的。” 惠施自從在蒙邑与庄周分手之后,就再也沒有得到他的消息。今天卻突然听說庄周要來游說魏王,不免有些吃惊。庄周的性格他可是知道的。作為一個不仕王侯的人,又是自己從小一塊儿長大的朋友,庄周決不會來坏自己的事儿,這一點他可以肯定。可是,庄周那個倔強的牛脾气,如果在言談之間沖撞了魏王,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他想起了庄周對那押解盜賊的軍官說的話,他也想起了庄周對來選拔人材的戴蕩所說的話。不行!不行!如果讓他直接去見魏王,我這個做朋友的可就太不夠意思了。 但是,怎么才能去阻止他呢?到路上攔住他嗎?人多路雜,難以碰見。惠施十分焦急,但是一時想不出什么好辦法。 他只得先安頓了蘇玉,退堂暗打主意。 次日一早,惠施上堂處理政事。門客送來讓他過目的第一個文件就是一道通緝令,通緝一個作惡多端的江洋大盜。惠施突然靈机一動,大叫一聲:“有了!有了!”便吩咐手下人備好紙筆,口授: “宋國蒙邑人庄周,年約三十,企圖行刺相府,特通告緝拿歸案。緝拿者賞銀五十兩。”并在通告上繪了庄周的畫像,令人到大梁城內外到處張貼。 庄周一路悠哉游哉,行到大梁城時,已是數日之后了。 大梁是魏國新建的都城,城牆高大寬闊,執戟士兵來往巡邏,城牆外的護城河有數丈之闊。熙熙攘攘的人群從城門出出進進,好不熱鬧。庄周走過吊橋,看見許多人圍在城門旁邊,正在看一份告示。他從人們身后望去,自己的尊容被繪成圖像挂在那儿,還有相府的大印。他擠進去仔細讀了文告,才弄清楚自己已成了相府捉拿的凶手。 乘周圍的人還沒有認出自己,抽身离開城門,在城根僻背處找了個小旅店住下。躺在榻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人的心難道都是黑的嗎?人一當了官,就變得如此惡毒嗎?我一向認為惠施是自己最為要好的朋友,可是,今天連最好的朋友都不信任我,要置我于死地而后快。惠施呀惠施,我算是瞎了眼,看錯了人。我原以為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沒想到你也是一個愛官不要良心的黑心腸! 再說,惠施也太小看人了,我庄周也不是那种向朋友伸手的人啊!看來,惠施這几年變化确實不小。“無恥者富,”一點也不假。沒有黑心就當不了官,凡是當了官的,都是黑心。即使你本來不是黑心,一進官場也會被染黑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算了算了,還是回家去吧!人的影子沒見,通緝令已經貼出來了,還找他何為。跟這樣的人交往,不僅不能解除我的心頭郁悶,恐怕連腦袋都保不住。 不!不!還是要見見他。我倒要看看惠施能把我怎么樣! 主意已定,庄周便呼呼地睡了。 第二天大清早,庄周出了旅店,來到城門前面。一個衣衫破爛、面黃肌瘦的小孩上前拖住庄周,口里叫道: “行行好吧,先生,我娘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救救我娘吧!” 庄周摸了摸口袋,空空如也。一抬頭看見那告示,便計上心來。他俯身對小孩說: “跟我來吧,我給你五十兩銀子。” 那小孩以為庄周在騙他,便說: “先生,我不要五十兩銀子,您只給我一頓飯錢就夠了。” “一頓飯錢沒有,五十兩銀子倒是有。” 小孩不解地看著庄周。庄周也不說話,用手在自己臉上划了一圈,又指了指告示上的畫像。小孩仔細一看,才知道面前這人便是告示上通緝的犯人。他雖然不識字,但他听別人念過,捉拿此人可得五十兩銀子。但是單純善良的小孩卻搖了搖頭,說: “先生,這可不行。我害怕,我不要這錢。”說完,轉身就要走。 庄周拉住他的手,蹲下身子,笑著說:“不要害怕,這五十兩銀子,你不要,也讓別人得了,或者就為相府節約下了。 我反正要去相府的。” 那孩子更加迷惑了,他無法理解面前這位犯人所說的話,哪儿還有自投羅网的人呢? “先生,你不怕他們殺了你嗎?” “不怕。他們真想殺我,我逃到哪儿,都逃不脫的。”庄周說著,硬拉住小孩,進了城門,直奔相府而來。 將近相府門口時,庄周找了條繩子,用一端將自己的雙手捆上,一端讓小孩牽著,并給小孩教好了對守門閽者說的話。 小孩牽著庄周,來到相府門口,對閽者說: “我捉拿到了罪犯庄周,給我五十兩銀子。” 閽者和守門衛士們一看,覺得很滑稽,全都大笑起來,罵道: “哪里來的大膽毛孩,還不滾開,小心挨揍!” 庄周上前說: “他說的沒錯,我就是宋國蒙邑人庄周。” 兩個衛士湊到跟前一看,又從怀里掏出庄周的繪像一比,一個說: “還真有點象。” 另一個說: “怕是冒充的吧!就憑這小乞丐,能捉拿到一個大活人?” 庄周說: “不信,就請你的相爺出來吧。” 閽者進去通報了。不一會儿,惠施從里面來到門口。 他一眼就認出了庄周。他的模樣沒什么變化,只是面龐比以前黑了,好象比以前老練成熟了一些。他高興地老遠叫道:“庄兄,委屈了!”說著,過來親自給庄周松了綁:“請到里面詳敘。” 庄周的臉上卻沒有一絲笑容,他指著那位小孩,對惠施說: “可別忘了他的賞銀。” 惠施赶緊命手下拿出五十兩銀子,交給那小孩。小孩熱淚盈眶地看著庄周,卻不知說什么好。庄周對他微笑了一下,便与惠施一起進了相府的大門。 惠施沒有把庄周帶入公堂,而是領他進了內室。一進門,惠施就說:“庄兄,這可真是委屈你了,我……” 庄周打斷惠施的話:“宰相大人,你可別假仁假義了。三年不見,你我之間的差別已如天壤。你是万乘之國的宰相,而我卻不過是一芥草民。但是,你當你的宰相,我當我的草民,我一點也不羡慕你。我今天來,就是為了讓你知道這一點,要殺要剮由你吧。不過,我要給你講一個故事。在中國的南方,有一种鳥,其名為鳳凰。鳳凰從南海出發飛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樹不栖,非竹子的果實不食,非味如甘醴的泉水不飲,因為它怕別的東西玷污了它高洁的身体。有一天,一只鴟鳥得到了一只發臭的死耗子,正打算躲在僻靜的地方啖食,突然一抬頭看見了從南方飛來的鳳凰。那鴟鳥惊慌失措,以為鳳凰要來搶奪他的死耗子,便張牙舞爪地仰天而視,口里發出‘嚇!嚇!’的聲音。” 惠施听他說完,朗聲大笑: “庄周,你的口才又有長進了。不過,這只是一場小小的誤會,我惠施也不是那种貪戀死耗子的鴟鳥啊!我們倆,誰還不知道誰。”于是將事情的來由仔細對庄周講了一遍。 庄周一听,气憤地說:“蘇玉小人,我何嘗說過要來游說魏王!” 惠施說:“罷了,罷了,過去的事不提了。你還是給我講一講漫游楚越的收獲吧。” 前嫌既釋,惠施命人擺上酒席,与庄周邊飲邊談。惠施給庄周講述了這几年來怎么苦心經營,終于博得了魏王的信任,前不久被任命為宰相。說到酸辛處,不免洒下眼淚,說到高興處,不免眉飛色舞。庄周對惠施講述了自己南游楚越的見聞,還有他自己寄身其中的感受,末了,說了他歸來后遇到的不幸。惠施勸庄周對母親的死不要太悲傷了,并希望庄周能夠在魏國定居,共謀大事。 庄周在相府客居,一應起居飲食都有人照顧,倒也清閒自在。他白天或讀讀書,或者到后院賞花弄草,晚上与惠施以及眾門客縱論列國風云。郁悶的心情也逐漸好轉了。 這天晚上,惠施來到庄周的住所,說: “魏王听說你住在我這儿,想見見你。” 庄周說: “我不想去見他。” 惠施說:“你就看在我的面子上去一趟吧。魏王在列國諸侯中,算是尊重人才的,他對搞各种學說的士人都能以禮待之。魏王看過你的文章,對你的學說有所了解,想結識結識你。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机會啊!” 庄周說: “我對于所有的君王不抱任何希望,更不想在魏國撈取一官半職。我看也就沒有必要去浪費時間了。” 惠施說: “就算是宣傳一次你的學說吧。理解你的那一套無為學說的人并不是很多。魏王既然表示感興趣,你還是去一趟吧!而且,我已替你答應了,并約定在明天見面。你不去,我也不好交差啊!” 庄周磨不過惠施的再三請求,也為了惠施能交了這個差,勉強答應了。惠施說:“我已經讓手下人給你定做了一套象樣的衣服,進宮見魏王可不能穿著你這補丁摞補丁的粗布衣服。還有你那破爛不堪的麻履,也該扔了。我給你說過多少次了,我再沒本事,也不能讓朋友穿得如此狼狽,你總是不听,這一次,就徹底換一下吧。” 庄周一听就火了:“既然如此,我就不去了。為什么去見魏王就非得穿上新衣服呢?魏王不也是人嗎?難道我貧窮的庄周就矮他一等嗎?我決不穿你那些綾羅綢緞,打扮得象一個被人耍弄的猴子一樣去討魏王的歡心!” 惠施赶忙讓步:“好吧,好吧,不換就不換。不過,我可要囑咐你几句。魏王的為人,表面上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但是,一旦發起火來,可是殘暴如虎狼。我在他身邊干了這几年,把他摸得很透。說話要順其心意,可不能逆其志气啊!” 第二天,惠施与庄周乘坐相府的馬車,在約定的時間來到王宮的大門前。一下車,惠施才發現庄周的麻履破得實在不象樣子,履幫与履底都快分家了,只有中間連著一點,前后張兩個大口。走起路來,履底拖在地上,“哧、哧”作響。惠施赶緊讓手下人找來了一束麻,當場搓了一根細麻繩,想讓人把他的履幫与履底縫起來。 可是,時間來不及了。宮里的衛士已經傳出了宣庄周進宮的令箭。惠施急中生智,就用麻繩將履幫、履底与庄周的腳一古腦捆在了一起。這樣雖然有些不太雅觀,但是總不至于走路時讓履底象簸箕一樣地扇著。惠施深知,在君王面前衣帽不整,是有犯尊嚴的。庄周開始拒絕惠施這樣做,但是,看一看惠施惶急的樣子,只好任其擺布。 惠施和庄周在中侍的陪同下,來到魏王的大殿上。魏王端坐在雕龍刻鳳的高案后,兩旁肅立著內侍和衛士。惠施跪下,叩頭行臣子禮,然后退坐到魏王右首的座位上。庄周立在當庭,打量著這金碧輝煌的宮殿中的陳設。 宦官喝道:“大膽村夫,竟敢無禮!” 惠施對庄周示意向魏王行禮,庄周還是站著,答了一句: “我非王之臣民,何必行禮!” 魏王微笑著說話了:“免禮。先生高義,果然名不虛傳啊!庄周先生,我老眼昏花,你走近一點,讓我看看你的尊容。” 庄周站著沒動,反而說: “大王,我看還是您走下寶座,到我跟前來吧。” 魏王心想,這庄周也太倨傲了,我免你行禮,就算是大慈大仁了,你連几步路都不想走,也太過分了吧。于是,板起了面孔,嚴肅地說: “庄先生,就看在年齒的老幼上,你也該往前走几步吧!” 惠施在旁邊替庄周捏了一把汗。 庄周卻一點儿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說: “大王,您不是要禮賢下士嗎?您今天召見我,不就是為了讓天下之人都知道您的愛士之名嗎?您走下寶座,到我跟前來,最能說明您是愛士的。而我到您跟前去,卻只能給我背上一個巴結權勢的名聲。您難道想放棄這樣一個博得禮賢下士之名的好机會嗎!” 魏王一听,暗暗稱好。這庄周還真有兩下子,不僅生性高傲,而且能言善辯。他立刻轉怒為喜,撩起龍袍,离開寶座,來到庄周跟前。他繞著庄周轉了一圈,看見庄周穿的粗布衣服上補了好几個補丁,尤其是庄周那用麻繩捆住的履,他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魏王馬上現出一副關心的樣子,拍著庄周的肩膀,說: “先生,象您這樣的才智之士,怎么弄得如此疲憊呢?” 庄周回答說:“大王,我這是貧窮,而不能說是疲憊。作為一個士,沒有一定的理想去追求,沒有一個精神支柱,才能說是疲憊。象我這樣衣服破爛,只能說是貧窮,因為我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我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魏王又問道:“那么,您既然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又為什么搞得如此貧窮呢?” 庄子回答說:“我的貧窮不是我自己造成的,而是這個戰亂時代造成的。大王難道沒有見過那跳來騰去的猿猴嗎?當它們在柟、梓、豫、章這樣樹枝光滑的樹林中時,攬枝而躍,得心應手,它們在里面自得其樂,玩得多么快活啊!它們身手敏捷,動作迅速,即使善射的神羿,也無法射中。等到碰見柘、棘、枳、枸等長滿荊刺的樹木時,它們小心翼翼地行走,兩眼不停地觀察著周圍的枝條,每動一下都心惊肉跳。這并不是它們的筋骨沒有以前柔軟靈活,而是周圍他們的環境不利于它們行動。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君王都是那樣昏庸,宰相都是那樣殘暴,遠甚于猿猴們所碰見的荊刺。人們都失掉了自己的生活支柱,疲憊不堪。象我這樣能在貧窮中追求精神理想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魏王一听,心中不悅。他回到自己的寶座上,一言不發。整座大殿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好象連空气都凝固了。庄周也不說話,站在那儿獨自体驗這大殿中的寂靜。惠施看看這個,看看那個,終究沒有開口。過了一會儿,還是魏王先開口: “先生,我雖然是你所說的那种昏庸的君主,但是,您還是离不開我啊!您在山林村野居住著,整天吃的是茅栗、蔥菲,今天到我這儿來,還不就是想嘗嘗我的酒肉之味嗎?” 庄周回答說:“大王,我本來就是出身貧賤之家的人,也并不想一食您的酒肉。我到這儿來,是應我的朋友惠施的要求,來慰勞您的。” 魏王放聲狂笑,笑得連眼淚也出來了,他帶著嘲諷的口吻說: “先生,我作為一個万乘之主,還需要您來慰勞嗎?您用什么來慰勞我呢!” 庄周听著魏王得意忘形的笑聲,不禁自己也笑了起來。他嘲笑這個愚蠢的家伙,自以為身為万乘之主,就擁有了人間的一切幸福。他說: “大王,我來慰勞您的身体,也來慰勞您的精神。” 魏王自得地說:“先生,我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何必用您慰勞呢?” 庄周說:“大王如果一味地去滿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与嗜好,憑著自己的好惡之情去縱情聲色,就會損害您的自然的性命,這就會得病;如果禁止自己的欲望,堵塞自己的好惡之情,那么,您的耳目就得不到滿足,也會得病。我就是特地來給您治這兩种病的。” 魏王一听,這話可真是說到自己的痛處了。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魏王。從來就沒有感覺到什么東西他得不到。美女、酒肉、狗馬他可以盡情地享受。可是,這些東西玩多了,也覺得渾身無力,精神抑郁。但是,离開這些東西,又覺得六神無主,無所适從。 但是專橫傲慢的魏王,不愿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讓別人知道。這狂妄的庄周卻一語點破他的隱痛,不免有些慍怒。但是,他又想听听,庄周究竟用什么方法來治療他与生俱來的不治之症。 庄周繼續說:“大王,您既然很熟悉狗馬之事,我就給您講一講我相狗馬的標准吧。下等的狗,吃飽了只知道睡覺;中等的狗,机靈警覺,見日而吠;上等的狗,表面上看起來就象喪失了魂魄,無所事事。我相馬也是如此。走起路來,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的馬,雖然難得,只能是國馬。國馬不如天下馬。天下馬憑借著他天然的材質,不用矯飾,不用訓練,平時看起來就象丟了魂儿一樣沒精打采,但是,一旦跑起來,奔逸絕塵,不知其所。” 魏王听后,失望地說:“庄周,狗馬之事,果如你所說,真正上等的狗馬表面上看起來都沒精打采,但是,這与我有什么關系呢!” 庄周說:“大王,你還不明白嗎?你如果能夠保養自己的天然本性,消除內心的邪惡欲望,一切順其自然,就能夠象天下馬那樣。你的病就會根治。” 魏王面露喜色說:“先生,你的養生之道還真有道理,我愿一試。我打算聘請你為我的內廷顧問,專門負責我的養生事務,怎么樣?” 庄周搖了搖頭,說:“大王,我可不想跟你在一起,染上這种消耗生命的病症。我要回到山野去,過那無拘無束的生活。告辭了。” 言畢轉身就走。魏王的一臉喜色當下凝固了。惠施小心翼翼地叩道:“臣子告罪。”魏王擺擺袍袖,“罷了,罷了。”惠施急忙退出來。 坐車回相府的路上,兩人先都不說話,后來庄周說: “原來這些王侯們也是這般愚蠢,讓我三言兩語就逗得手舞足蹈起來了。” 惠施歎口气:“庄周,別怪我直言,你也過于恃才傲物了。我平時与他交談,不是詩書禮樂,就是金板、六弢,而且我為魏國立的功也不少了,尚且不敢輕易頂撞于他,你竟然當堂給他下不來台。”轉過話題又說:“你剛才的譬喻還沒說完,我愿意繼續听一听。” “你難道沒有見過流落他鄉的難民嗎?离開自己的故鄉故國數天之后,在路上偶爾碰見一個老熟人,他該多么高興啊!离開故鄉故國數月之后,能夠見到一個曾經在家鄉見過面而不認識的人,他也會高興。等到他背井离鄉數年之后,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他只要老遠看到一個有點人形的影子,也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他离開人時間越長,就越想念人嗎?還有那為了逃避兵役而躲藏在荒無人煙的叢林中的人,整天在藜藿之間与鼪鼬為伍,一听到人的腳步聲,他就會高興得跑過去,更何況听到親戚朋友在他的旁邊咳嗽呢?” “魏王离開真人的生活時間太長了,他今天听我講了什么才是真人的生活,就象离鄉背井的難民碰到了過去的朋友,他能不高興嗎?但他雖由衷地高興,他又怎能拋棄既得的糜樂,轉而追求真人的生活呢?” 庄周廷對魏王之后,心中總有一种說不出來的快感。我庄周雖然是一介布衣,但是,也可以在大殿上戲弄他万乘之主。他魏王擁有百万之兵,万乘之車,也奈何不得我。這是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我捅到了他的痛處。我所講述的那种任其自然之情的生活,魏王雖然做不到,但是,還是心向往之的。這件事,加深了庄周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信心,同時也使他相信,他的道是可以向別人傳播的。 再說魏王自從見過庄周之后,總是想念著那個穿著破爛,但是逍遙自得的怪人。在物質生活上,我确實是應有盡有,但是在精神上,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虛感在纏繞著。從來也沒有哪個大臣或學者能夠將我的這种空虛感說出來。他對庄周真是又恨又愛。他決定再一次請庄周來,讓庄周詳細地講一講養生的哲學。 不久,庄周又受到了魏王的邀請。這一次,魏王沒有將他請到大殿上,而是請庄周直接來到后宮。 庄周來到后宮。這儿,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廊腰曼回,屋檐交錯,十分优美。這儿的空气中充滿了一股刺鼻的香水味,這是從那些漂亮的宮女們身上發出的。宮女們三三兩兩地進進出出,她們看到內侍帶著這個穿著粗布衣服而又相貌丑陋的人進來,都駐足觀望,交頭接耳地議論著。庄周心想,君主的后宮可真是女人的世界啊!他不禁想起了從宋國到楚國去的路上看見的那些骷髏,還有從宋國到魏國來時路上看見的那些逃荒的農夫。君主的后宮与天下真是兩個世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者因貧而痛苦,富者因富而痛苦。若天下之人無貧無富,無貴無賤,無憂無慮,就象那些南蠻們,過著一种与世無爭的生活,該多好啊! 他穿過了一道門又一道門,翻過了好几座假山,渡過了好几條小溪,才來到魏王的住所。魏王早就站在門口等待著他,一見庄周到來,便熱情地牽著庄周的手,來到內室。 二人分賓主坐定,魏王迫不急待地說: “先生,您今天給我好好講一講養生的哲學。” 庄周說:“這養生的學說沒什么好講的,關鍵在于身体力行。您只要能夠將榮華富貴、土地、人民統統拋棄,就可以得到精神愉快。” “可是,我的這些榮華富貴、土地人民是先君遺留給我的,我怎么能拋棄呢?” “天地生出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因為一個人站在山頂就說他高貴,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站在谷底就說他下賤。你作為一個万乘之主,住在風景秀麗、美女無數的后宮之中,就象站在山頂的人。但是,你也不過是一個人。那些流离失所、忍饑挨餓的百姓,也是人。為了你的耳目之欲,就強迫百姓到异國他鄉去打仗,這不僅是苦了百姓,也是苦了你自己。” “先生,戰爭确實是苦了我自己,但是,十几年前齊國把我打得也太慘了,我怎么也忘不了這個教訓。現在,我只想著要報仇。大臣們有的建議我派人暗殺田侯,有的主張竭魏之民皆編于軍,与齊決一死戰,而你的朋友惠施則主張愛民罷兵。我真不知道怎么才好。” “大王,您見過蝸牛嗎?” “見過。” “剛才我在您的花園中,看見有一個蝸牛,在它的左角上,有一個國家,名叫触氏,在它的右角上,也有一個國家,名叫蠻氏。触氏与蠻氏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有一天,他們約好作最后的決戰。這一次,触氏大獲全胜,他們殺死了數以万計的敵人,并且追入蠻氏的國境,整整走了十五天才開始撤退。” 魏王听了庄周的這個故事,覺得很可笑,他將信將疑地說:“先生,您是在騙我吧。那小小的蝸牛角,哪儿有什么國家啊!更何況還能伏尸數万、追逐旬有五日。再說,那么一點土地,還值得去爭奪嗎?” “大王,我可以給您确證,這完全是事實。我先問你几個問題:你認為四方上下是有窮的,還是無窮的?” “無窮。” “如果讓你的精神在這無窮之中漫游,然后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常人所說的天下,是不是就覺得若有若無了?” “是這樣。” “無窮之中有天下,天下之中有魏國,魏國之中有大梁,大梁之中有你,這樣層層相映,大王与那蝸牛之角的蠻触之國還有區別嗎?” “沒有。” “既然沒有區別,那么魏國与齊國的戰爭還值得嗎?” “不值得。” 魏王在不知不覺之中上了庄周的圈套。他想,我如果真能夠做到游心于無窮也就好了。問題是,我是一個人,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且是一個有特殊權力的人,我怎么能夠游心于無窮呢?我不可能象對待蝸牛之角的蠻國那樣來對待齊國。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庄周說的這些很有道理。如果將魏國与齊國放在無窮的宇宙之中,确實就象把一粒米放在大海中那樣渺小。而我,也就只不過是擁有一粒米的一個可怜的小虫。這么一想,他又覺得若有所失,怏怏不樂。 庄周微笑地看著魏王陷入了沉思。這些專橫自負的君主們,總以為他們擁有的土地越多越好,擁有的人民越多越好。今天,我也讓你知道一下,你所擁有的這些土地人民,在無窮的宇宙中,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 魏王又說:“先生,這么一比,魏國与齊國的戰爭确實是不值得的。但是,我們魏國不去打他,他也會來打我。因此,我現在已接受你的朋友惠施的意見:愛護百姓,不去打進攻性的戰爭,只保留維護自己的和平部隊,如何?” 庄周說:“這也不行。愛民,是害民的開始。為什么呢?百姓們本來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宁的日子,沒有必要讓君主去愛他們,君主對百姓的愛往往只是在‘仁’的名義之下搜刮他們的財富,扰亂他們的生活。所謂的和平部隊,也只不過是戰爭的另一种形式。你如果要這樣去做的話,根本無法達到養生的目的。” “那怎么辦?” “你首先要忘記你是一個万乘之主,只記住你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忘掉你的那些士兵,忘掉你的那些戰車,忘掉你的宮殿,忘掉你的金銀。不要想著以巧胜人,不要想著以謀胜人,不要想著以戰胜人。殺了別國的人民,吞并別國的土地,來滿足你的欲望,這才是戰爭的實質。現在諸國之間的戰爭,沒有善惡之分,沒有正義与非正義之分。大王,您若要養生,就必須放棄戰爭。保養你胸中的自然之气,從而与天地之气相合,保持宁靜而無欲的境界,不要讓任何東西來打扰。這樣,才可以養生。” 送走庄周之后,魏王總覺得好象失掉了什么似的。山珍海味,他不想吃;輕歌曼舞,他不想听;月貌花容的妃子,他不想見。他忘不了庄周,忘不了庄周給他講的那個故事。但是,他又無法象庄周所說的那樣保養自己胸中的自然之气,因為他割舍不了榮譽、地位的束縛。 這天,魏王在退朝時讓惠施留下。他對惠施說:“你的那位朋友庄周可真是一位大人物。他對人生的体驗,可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人們所說的‘圣人’,象堯、舜、孔、墨之類,根本無法与他相比。” 惠施說:“人們去吹管簫,還會發出‘嗃、嗃’的聲音,而去吹劍柄上的圓環,卻除了自己出气的聲音,什么也听不到。人們所稱道的堯舜,到了庄周的學說面前,就象是對著劍柄上的圓環吹气,一點聲音也沒有了。” 魏王感慨地說:“可惜的是,庄先生的學說很難做到,就象挂在天上的太陽,可望而不可及。庄周先生的為人,又是那樣高傲,我想聘請他在魏國就任,可是他不愿意。這一盒黃金請你轉交給他,以表示我對他的欽佩之情。” 惠施笑了一下,說:“大王,您這可就想錯了,庄周從來都不接受不義之財。” 魏王說:“這我知道,所以我沒有當面交給他。” 惠施說:“我看就免了吧,我去轉交,他也不會接受的。” 魏王只好作罷。 轉眼之間,庄周已在惠施的相府住了三個月了。這天,庄周對惠施說: “我要走了。” “住得好好的,為什么要走?” “這儿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還要去漫游。” “到哪儿去?” “走著看吧。人生在世,本來就象一顆斷了根的蓬草,隨風飄蕩,何必久居一地呢?” “你真要去漫游,還是稍微等上几天。魏國正好有個使團,要到魯國、趙國去辦理外交事務,我給你弄個坐位。” “如此,就多謝了。” 魯國是周朝開國大臣周公旦的封地。周禮就是由周公制定的,因此,魯國在所有的諸侯國之中,是保存周禮最為完好的國家,所謂“周禮盡在魯矣。”被天下之人尊為圣人的孔子就是魯國人。而庄周最反感的就是由周公制定、由孔子維護的那套虛偽的周禮。一到魯國境內,就可以看到,洙泗河畔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按照禮儀的規范,但是,人們的精神面貌卻死气沉沉,毫無奮發向上的意气。 庄周隨著魏國使團的車隊,一路朝東行來。這天,他們來到魯國的首都曲阜。 自從魏王兩次召見應周,庄周講了机趣橫生、思想深刻的故事之后,庄周的名聲就越傳越大了。他那任其自然、虛靜無為、無功無名的學說也逐漸被人們知道了。魯侯听說魏國的使團中,還有這么一位提倡養生的大學者,就非常急切地想見到他。 庄周与魏國的使民一起下榻于魯國的賓館中。次日一早,魯侯就親自到館中看望庄周。魯侯興奮地對庄周說: “先生,我早就仰慕您的大名,您能到魯國來,可真是我們魯國人民的福气啊!” “大王,言重了。我到魯國來,只不過是漫游而已。” “先生,您的學說實在太高妙了。寡人以前只是道听途說,今日得見先生,望先生不吝賜教。” “我倒要問問大王,您需要我講些什么?” 魯侯面帶憂色說道: “先生,我從小就在宮廷里學會了仁義禮智的圣人之道,后來繼承了先君遺業,我更是敬奉鬼神,尊重賢能,許多國事都親自過問,從來都沒有三心二意過,但是,我的內心總是有一种莫名的煩惱,我确實不知怎么才能消除這种煩惱。” 庄周笑道: “大王,您消除憂患的手段根本就是錯誤的,甚至完全相反。一個人要追求的目標在東邊,卻朝著西邊奔跑,他跑得越遠,离目標也就越遠。” 魯侯不解地問道: “先生,作為一個國君,祭祀祖先,愛護百姓,修仁義之道,重賢能之才是天經地義的,怎么能說是錯誤的呢?” “您不是要消除憂患与煩惱嗎?您知道您的煩惱是從哪里來的嗎?您的煩惱就來源于您所擁有的魯國。大王,您難道沒有見過美麗的狐狸与文彩的豹子嗎?它們居住于深山野林之中,躲藏在岩洞穴窟之內,不能說不愛靜;它們晝伏夜出,不能說不小心謹慎;它們雖然迫于饑渴,但是還是要到遠离人煙的江湖之濱去求食,不能說不保險。但是,他們還是無法逃避獵人的网羅机辟。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們身上的皮毛太美麗了,招來了殺身之禍。 “大王,魯國就是您招來憂患的皮毛啊!周圍的鄰國,手下的家臣,都在圖謀這塊地方。您把魯國治理得再好,也無法擺脫他們對魯國的欲望,您如果能夠脫掉這層皮毛,用自然之靈气洗清您心中的私欲,而游心于無人之野,那些憂患与煩惱就會消除。” “那么,先生,怎么才能做到游心于無人之野呢?” “我來到魯國之前,曾經去過南方的越國。越國有一個地方,名為建德。那個地方的百姓朴實而忠厚,少私而寡欲。他們知道勞作,卻不知道儲藏;知道施予,而不知道求得別人的報答。他們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不知道什么才合乎禮儀,隨心所欲,率性而行,在我們中原人看來,好象是粗蠻之民。他們喜歡活著,卻也不害怕死亡,他們的葬禮上有歌有舞,不象我們中原人那么繁瑣虛偽。人們互相團結,互相友愛,就象一群魚在江湖中游玩,互不干涉,互不沖突。大王,如果到了那里,你的憂患就會完全消除。” “可是,越國那么遙遠而且道路艱難,不知要翻過多少江山啊!我如果拋棄了魯國,就不會有人為我提供舟車之便了,我怎么才能到達建德呢?” “您丟掉作君王時傲慢的架子,自食其力,就自然會搞到舟車。” “遙遠的道路上荒無人煙,我在這宮女宦官無數的宮殿里生活慣了,無人陪伴,我難挨旅途的寂寞,況且,我從哪儿搞到口糧呢?” “減少費用,去掉過分的欲望,即使沒有儲備的口糧也不怕。大王,您想一想,當您放下魯國這副沉重的擔子,輕松地乘上一葉扁舟,獨自一人涉于江而浮于海,面對浩瀚無際、愈往無窮的大自然,心情是多么的暢快啊!您再回頭看看到岸邊來送行的人們,都陸陸續續地回去了。您看到那些回到世网之中的可怜的人們,心中會泛起一股自豪的情緒。您一天一天地遠离庸俗的人間,您的心情也會一天比一天快活,您就象那天上的神仙一樣,為所欲為,毫無拘束。” 庄周在為魯侯描繪這幅動人的藍圖的時候,他自己也好象又回到了楚越之地,与蠻民們一起載歌載舞。他說得眉色飛舞,得意忘形,似乎那神仙般的生活就在眼前,唾手可得。 淺薄而自私的魯侯,從來沒有听說過天下還有如此奇妙的地方。他盡量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但是,總是想象不出建德究竟是個什么樣子。他覺得庄周所講的這些,就象是在天窗上挂了一籃子牛肉,只能聞到香噴噴的味道,但是無法吃到口里。但是,庄周講的其中一點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憂患确實是因為魯國而得的。但是,讓他放棄魯國而去那虛無飄渺的建德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他無法想象:离開魯國他將怎么生活。于是,魯侯對庄周說: “先生,您講的這些,确實很美妙。但是,我們魯國是禮儀之邦,孔子曾經說過:‘鳥獸不可与同群’,我宁肯住在魯國,也不愿到野蠻的越國去。” “大王,您如果要繼續穿上魯國這塊招徠災禍的皮衣,我也沒有辦法。不過,您既然說到了孔子,我就再給您講一個孔子的故事。” “什么故事?” “孔子是大家公認的圣人,但是孔子并不是一個完全拘泥于禮儀的人,他的思想到了晚年也有巨大的變化。當年孔子周游列國到了陳蔡之間,被一群反對他的人包圍住了,整整七天七夜沒有開火做飯,可怜的孔子与他的學生們只啃了一點又干又冷的干糧度日。 “當地有一個賢者,名叫大公任,他看孔子實在太可怜了,就去慰問孔子。他對面目槁枯、行將就木的孔子說:‘你快要死了吧?’孔子躺在床上,有气無力地說,‘看樣子是快要死了。’大公任又說:‘你害怕死嗎?’孔子點了點頭,說:‘當然害怕死。’大公任說:‘你既然害怕死亡,為什么還要偏偏往死路上跑呢?我來告訴你絕處逢生、化凶為吉的方法吧!’ “‘東海之上,有一种鳥,其名為憊怠。這种鳥看起來行動遲緩,好象沒什么能耐,群飛群栖,從不單獨行動。前進的時候沒有哪一個跑在最前面引人注目。吃東西時,從來不互相爭搶,連一點殘渣都要平均分配。因此,它們的行列從來不亂。外人也無法侵害他們。合乎規矩,能派用場的木頭,最先被人砍伐;井里的水如果味道甜美,汲水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口井也就最先干枯。 “‘孔丘啊孔丘,你的所作所為,破坏了老百姓的單純而朴實的品性,讓他們去追求象日月那樣遙遠的仁義禮智。你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討得君王的寵幸,追求功名。你若能象那憊怠之鳥一樣,拋棄自我意識,和光同在,与眾為一,就會從這絕境中求得一條生路。’ “孔子一听,十分高興,他枯槁的面頰突然紅潤起來,呆滯的目光也靈活了一些,口中大叫:‘善哉!善哉!’他辭退了所有的弟子与朋友,逃到一片大澤之中以釣魚為生。他穿著粗布衣服,吃著橡實栗子。他与鳥獸生活在一起,鳥獸對他也很親切,從來不發生沖突。” 魯侯听完,疑惑地問道:“先生,您這是在胡編亂造吧!我們魯國所有的儒士都是孔門弟子,他們收集了孔子的所有言行。關于孔子的生平,我是非常熟悉的,從來沒有听誰說過孔子有這么一段軼事。” 庄周不禁笑起來:“大王,世上之人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世上之事,本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無中生有,假便是真。你難道能斷定魯國儒生們口口相傳的那些孔子言論都是真的嗎?” “先生,如此說來,你承認是以假亂真嘍?” “大王,孔子既然是你心中的圣人,我也就寄托于孔子之言行,這樣,您才能相信。言歸正傳。您要消除心中的憂患与煩惱,唯一徹底的辦法就是拋棄你的這張招人眼紅的皮毛。” 魯侯怀著矛盾的心情,郁郁寡歡地离開了館舍,臨走時,他對庄周說:“我還會來与您長談的。” 過了几天,魯侯又來了。這一次,他想一開始就先聲奪人,在气勢上壓住庄周: “先生,我們魯國的讀書人皆以儒者為業,沒有一個人愿意學習您的那一套。” 庄子沉著地說: “魯國之士沒有人相信我的這套學說是事實,但是,魯國也沒有几個真正的儒者。” 魯侯得意地說: “先生,我們魯國所有的士人都穿著儒服,怎么能說沒有几個真正的儒士呢?” 庄周說:“不錯,我一路确實看到了很多身著儒服的儒士,尤其是在曲阜城里,大街小巷都充滿了圜冠句屨的儒士。我听說,儒士們頭戴圓形的圜冠象征他們通曉天象,足履方形的句屨象征他們通曉地理,身上佩著玉玦象征他們具有事至而斷的能力。但是,一個人如果真正得到了某种本領,并不見得就穿著某种獨特的衣服;而一個人即使穿著某种獨特的衣服,并不見得就具備某种本領。衣服是外在于人本身的裝飾,并不能說明人的內在。魯國的儒士們雖然都穿著儒服,并不見得都通曉天象地理,具備事至而斷的能力。大王若不相信,何妨一試。” 魯侯說:“我們魯國有這么多儒士,怎么才能讓您相信他們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儒士呢?” 庄周說:“大王若真想試一試,我倒有一妙計。” “何計?” “在魯國發布號令,凡是身著儒服而不知儒道的人,處以死刑。” 魯侯胸有成竹地說:“這很簡單。你就等著看吧。” 第二天上午,庄周在曲阜城中漫步。他果然看到了許多士兵在張貼魯侯的公告。那些身著儒服的儒士們紛紛議論,奔走相告,十分慌張。一個儒士說: “這是誰出的鬼主意,專門整我們讀書人。” 另一個儒士說:“赶緊回家換衣服吧,別在這儿等死了。” 庄周看著這些滿面愁容、如喪考妣的儒士們,心中覺得十分好笑。等到下午時分,曲阜城中已經看不到一個身著儒服的人了。 一天,兩天,三天,四天。庄周一直沒有見到魯侯的影子。 第五天中午,庄周正在午睡,突然被人推醒了。原來是一個宦官來見他,說魯侯有請。 庄周乘宮駕來到魯侯的宮中。 五天前那得意忘形的神態喪失殆盡,魯侯离座趨前,懊喪地對庄周說: “先生,誠如您所言,魯國沒有几個真正的儒士。告示一下,整個魯國的儒士們都脫掉了以前的儒服,換上了百姓之衣。我直到今天才知道,那些儒士們大多數都是有其服而無其道啊?先生,這是為什么呢?” 庄周緩緩坐在宦官們為他准備好的席位上,微笑著對魯侯說: “儒者所謂道,無非仁義禮智之類。這些東西都是乃祖周公制定出來而強行加到百姓頭上的。它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違背了人的本性。因此,用儒者之道治國,其國必亡;用儒者之道修身,其身必衰。但是,孔子之后的儒士們卻將這套東西奉為圭臬,那完全是為了討人主的歡欣,以撈取功名富貴。其實,他們也都是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 魯侯進一步問道: “先生,那么,用什么治國修身才是正道呢?” 庄周說:“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已經對你說過了。 無為而治國,其國必治;無為而修身,其身必修。” “那么,什么才是無為呢?” “對于君主來說,無為就是消滅自己的過分欲望,保持自己的天然本性,同時也讓老百姓按他們的本性生活,不要去打扰他們。養生是修身与治國的根本。所謂養生,就是每個人都意識到生命的价值是無上的,不要讓外物的誘惑破坏了生命的正常運轉。物應該由人來主宰,而不是讓物來主宰人,這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如果讓物主宰了人,人就會得病,身上會長出各种各樣的臃疥,就适得其反了。” 魯侯听了庄周的這番話,又不服气的問道: “先生,依你之見,養生可以不憑外物。但是,沒有外物,也無法養生啊!我雖然有各种各樣的憂愁,但是也有凌駕于万人之上的优越感。這种优越感,難道不能養生嗎?” 庄周說:“大王,如果你面前擺了一本書簡,書簡的封面上寫著:‘用左手掀開,就會失掉左臂,用右手掀開,就會失掉右臂,但是,掀開它,就會得天下。’你會掀開它嗎?” “不會。” “為什么呢?” “失掉一只臂,雖然得了天下,又有什么用呢?” “失掉一只臂而得天下尚且不為,還會因為一個小小的魯國而損害自己的生命嗎?” 魯侯不說話了。 但是,魯侯并沒有完全接受庄周的觀點。他雖然覺得庄周的學說很精辟,很透徹,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生的憂患,但是,哪一個人又能做到呢!魯侯請庄周在宮中与他一同進餐,庄周謝絕了。 魏國的使團辦完了与魯國的外交事務又要到趙國去了。 庄周也就与使團一起來到三晉之一的趙國。 趙國的首都邯鄲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大都市。當年魏國曾經一度占領過邯鄲,后來又歸還了趙國。眼下魏國与趙國的關系時好時坏,有時結成統一戰線,有時又刀兵相見。魏國使團這一次出訪的真正目的地是趙國,而不是魯國,因為魯國只不過是齊國的一個附庸而已。魏國企圖說服趙國,与他結成同盟,向西對付秦國,向東對付齊國。 這時的趙國,在位的是趙文王。趙文王頗有些雄心壯志,力圖在諸國紛爭的混亂局面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地盤。趙文王看到,凡是崇尚禮讓的國家,都逐漸衰亡了,如魯國等,而崇尚武力的國家則輪流稱霸,如魏國、齊國、秦國。因此,趙文王認為,要想在群雄交戰的狀況下保住自己的國運,并且有所發展,就必須用武力來征服其他國家。 所以,趙文王在几年之前就開始喜歡劍術了。他招集了天下的很多劍士在宮中表演擊劍,并且號令全國的百姓都必須學習劍術。趙國的大小官吏,從宮廷到地方都由劍士充當,趙文王選拔人材的唯一標准就是劍術。這樣,几年下來,趙國上上下下的人都將擊劍作為升官發財的手段,苦學不輟。全國的老百姓,有很多人都丟棄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農夫不种田,工人不做工,大家都來學劍術。趙國的國力反倒一天天下降了。 劍士們各自攜帶所謂的寶劍,從全國各地赶赴邯鄲。企圖在趙王面前一展風采。他們住在邯鄲城里,每天一大早就來到王宮前面,互相擁擠在一起,等待趙王的挑選。趙王從各地赶來的劍士中挑出三千多人,供以食宿,日夜輪流在他面前表演擊劍。為了能夠考驗出劍士的水平,趙文王讓他們真刀實槍地比試,而不是娛樂性地表演。所以,當場被對手刺死而從宮中拖出去的劍士已有數百人了。但是,劍士們為了能夠得到趙王的賞識,還是樂此不疲。 太子悝對此深感不安。他想:文王肯定是老糊涂了,整天喜歡這些蓬頭垢面的劍士,而置朝政社稷于腦后,這樣下去,趙國不就快要滅亡了嗎?等到我繼位的時候,趙國是否存在都是一個問題。但是,他心里雖然著急,卻又不敢當著趙王的面公開表示反對,為了保持好不容易在眾多的兄弟之中才爭來的太子之位,他還不得不在趙王面前夸獎劍士們的劍術天下無敵。 這天,太子帶著眾門客在郊外打獵游玩,他看見農田無人耕种,很多土地都荒蕪了,而道路上卻到處是匆匆赶路的劍士。他憂心忡忡地對門客們說:“現在文王一味喜歡劍士,使我趙國農田日荒,劍士日增。你們誰能用委婉的方法說服我王憎惡劍士,但是又不能讓他動怒,我愿賜之千金。” 眾門客一听,面面相覷,沒有一個敢接受這個任務。 太子悝看著這群無言相對的門客,不禁怒火中燒,大罵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們拿我俸祿,吃我魚肉,卻不能替我辦事,都是飯桶!” 這時,有一個門客對太子悝說:“太子,听說最近來到邯鄲的魏國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庄周的人。此人博學廣聞,論辯無雙,可稱當今天下才士之首。他与梁王、魯侯交游,談笑風生,毫不畏懼,机鋒百出,自言自掃,能中王侯之意而不失自己的尊嚴,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許,他有本事能夠說服我王,不再親近劍士。” 太子悝一听大喜:“可真有這樣的人嗎?他現在何處?” 那門客說:“他就与魏國的使團一起住在館舍中。” 太子悝急不可待,一拍馬鞭,那烏龍馬四蹄騰空,向城中飛奔而去。眾門客急忙尾隨而來。馬隊卷進邯鄲城,沖到館舍門前,太子悝讓一位門客帶了千金之禮,進去向庄周致意。 那門客找到庄周的住處,說明來意,并將千金之禮納獻于前。庄周微笑了一下,說:“我庄周無意于千金之禮,但是,如果能夠制止大王的好劍之習,卻也能為趙國的百姓做一點好事。我這就去見你們太子。” 庄周讓那門客將千金聘禮帶上,來到門外。乘這門客進去聘請庄周的當儿,推荐庄周的門客已將他的為人与學說大致向太子介紹了一番,并一再叮囑太子悝,庄周生性倔強,在王侯面前,從來不施禮。太子此時,一心想除掉趙王的惡習,延續趙國的祚運,哪計較得禮節,一見庄周出來,又見門客的禮袋依然沉甸甸的,便覺得不妙,赶緊上前,主動施禮。庄周搶先說:“太子有什么事情要教訓于我,先賜我千金?” 太子面色沉重地說:“我听說您是一位聰明圣賢的大學者,今日特來請教,何敢教訓。您既然不肯接受我的聘禮,我還說什么呢?” 庄周看了看門客背上的禮袋,笑了笑,說:“我听說太子讓我去制止趙王喜歡劍士的惡習。如果我去說趙王而違背了他的意志,又得不到太子的庇護,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我還要這千金干什么?如果我去說趙王而使他回心轉意,同時,太子的心愿也得以滿足,那么,趙國的百姓就有救了,我還何求千金呢?” 太子說:“如此說,先生是答應我的請求了?” 庄周說:“是的,我有辦法讓趙王疏遠這些劍士。” 太子悝急切地說:“你有什么辦法?父王可是非劍士不見啊!” “我庄周就是一位天下無雙的劍士。” “這……” “我可以用我的無形之劍,征服天下有形之劍,讓趙王從此之后,只喜歡無形之劍,而厭惡有形之劍,厭惡舞弄有形之劍的劍士。” 太子悝听了庄周的這番話,高興得不知說什么好,恨不得立刻就讓庄周入宮見趙王。但是,他仔細一打量庄周的裝束,覺得根本不象趙王所喜歡的那种劍士。趙王所招集的劍士,頭發直立,胡須前翹,帽子扣在眼眶上,雙目冒著凶光,穿著短衣短褲,而庄周卻穿得破破爛爛,但是眉目清秀,一臉善相,毫無煞气。太子悝便說:“先生,您這身打扮根本進不了父王的宮門。” 庄周說:“好吧,既然如此,你就給我赶制一套劍士的服裝。” 很快,太子悝手下的門客們仿照劍士的服裝,為庄周赶制了一套劍服。穿上一看,不倫不類,眾人忍不住好笑,庄周苦笑道:“只好照貓畫虎了。”太子悝陪著庄周,來到王宮之中。 趙文王一听太子悝說給他帶來了一位出類拔萃的劍士,便迫不急待地要与庄周比試一番。他全副武裝,手持利劍,雄赳赳屹立大殿當中,對太子悝嚷:“快帶他上殿!” 庄周身著劍服來到殿門前,掃了一眼殿中那些虎視眈眈的劍士,然后慢騰騰地立到趙文王面前,面對著趙王,就象當時見魏王一樣,他沒有下跪,沒有行禮。正巧,那趙王整天与劍士們混在一起,早已淡漠了君民禮防,因此,他看庄周這樣,也不介意,徑直問道: “你有什么寶貴的劍要敬獻給我,還是有什么高深的劍理講給我听,為什么還要讓太子預先稟報我?” 庄周抽出劍鞘中的寶劍,對著劍刃吹了一口气,那劍發出輕脆的聲音。然后,他對趙王說:“我听說您好劍,就用劍來見您。” 趙王又問:“你的劍術有什么高超的地方?” 庄周回答說:“我的劍,十步之內,無人能近身,千里之遠,無人能阻攔。” 趙王一听,眉開眼笑:“好!好!這樣的劍術可稱天下無敵了!” 庄周進一步說:“凡是玩弄劍術的人,少不了示虛、開利、后發、先至几套路數,大王若有意比試,可當場演示。” 趙王一听,不由倒抽一口冷气,跟這樣高明的劍士比劍,可不是鬧著玩儿的,弄不好,就會身首分家。于是,他說:“先生,初來乍到,風塵仆仆,還是先到館舍養精蓄銳,等我在劍士中挑選几位最高明的,來与您比試。” 于是,庄周跟隨太子悝出了王宮,來到館舍之中住下。而趙王則命所有的劍士輪流比試,要挑出六人与庄周比劍。這樣連續不斷地比試了七天,被刺死的、加上累死的共有六十多人了,趙王好不容易挑出了六個劍術最厲害的劍士。 第八天,趙王召見庄周。庄周一進殿門,就見六位劍士一字儿排開,橫擋在庄周的面前。趙王坐在龍座上,得意地說道:“先生,您如果能夠將這六個人擊倒,我愿聘請您做趙國的宰相。” 庄周一听,微笑著說:“大王,我不愿做您的宰相,也不愿傷害這六人的性命。我先讓您看看我的寶劍。” 趙王不耐煩地說:“寶劍好坏,上陣可知,何必寡人一閱。” 庄周說:“大王有所不知,我的劍可長可短,可粗可細,揮之可立于天地之間,召之可藏于指縫之中。” 趙王惊奇地說:“怪哉!怪哉!劍奇如此,寡人愿見。” 庄周說:“大王要想見我的寶劍,必須先听我講一講天下三劍。” “何謂天下三劍?” “凡天下之劍,可分為三等: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 趙王喜劍,就是為了用武力征服其它諸侯國,從而嘗嘗當天子的味道,因此,一听庄周說有天子之劍,便馬上問道: “何謂天子之劍?” 庄周一見趙王上了自己的圈套,便緩緩說道:“天子之劍,以燕國的谿城与塞外的石城為鋒,以齊國的泰山為劍刃,以晉國与衛國為劍背,以周國与宋國為劍口,以韓國与魏國為劍柄。這樣的天子之劍,周圍的四夷包著它,四時之气候裹住它,東海作為環繞,恒山作為系帶。用五行來制約,用刑德來論斷;以陰陽為開合,以春夏來扶持,以秋冬來運行。這樣的劍,往前伸,便沒有東西在它前面;往上舉,便沒有東西在它上面;往下按,便沒有東西在它下面;往旁運,便沒有東西在它旁邊。這樣的劍,在上可以斬斷浮云,在下可以砍絕地脈,無所不到,無所不能。誰如果能夠得到這樣的劍,就可以統率諸侯,擁有天下。這就是天子之劍。” 趙文王听庄子說完天子之劍,覺得茫然若有所失,因為他運用的劍与這种天子之劍相差太遠了,要當上天子,就困難了。他又繼續道:“何謂諸侯之劍?” 庄子繼續說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劍鋒,以清廉之士為劍刃,以賢良之士為劍背,以忠貞之士為劍口,以豪杰之士為劍柄。這种劍,往前伸,也沒有東西可在它前面;往上舉,也沒有東西可以在它之上;往低按,也沒有東西可以在它之下;往旁運,也沒有東西在它旁邊。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誰如果得到了這种劍,治理百姓就如同雷霆貫耳,四境之內無不賓服。這就是諸侯之劍。” 文王再一听庄子說諸侯之劍就更加失望了,因為他本人就是獨占一方的諸侯,但是,他卻沒有得到這樣的劍,可見他不是一個圣明的諸侯之王,還談何一統天下?他心里已經猜到庄子說劍的意圖了,但是三劍之一的庶人之劍還未說完,他只好硬著頭皮問下去: “庶人之劍如何?” 庄周笑了一下,拔出佩在腰間的寶劍,用劍端指著他面前的六個劍士對文王說: “你挑選出來的這些劍士們,頭發直豎,胡須前翹,帽子扣在眼眶上,雙目流露凶光,穿著短衣褲,他們整天在王宮中互相格斗,或斬頸領,或決肝肺,這就是庶人之劍。” 文王听完庶人之劍,低垂著腦袋不說話。 庄周繼續說:“大王,憑您的地位,您完全可以得到天子之劍,但是,您卻一味喜歡庶人之劍,我真為您感到害羞。” 文王沉思了一會,揮手令六位劍士退下,然后命中侍擺上酒席,宴請庄周。庄周這時肚子也正好餓了,便毫不客气地吃了起來。 文王卻吃不下去。他繞著几案轉了一圈又一圈,顯出一副急躁不安的樣子。庄周狼吞虎咽地吃了一會,發現文王只是轉圈圈,便領會了他的意圖。他端起一杯酒,對文王說:“大王,您別著急。要得到那天子之劍,其實也很簡單。” “哦,有何妙法?” “您如果能做到安神定气,內心虛靜,便可神游于天子之劍之境。” 于是文王按照庄周的指點,每日靜坐于宮中,不再看那些劍士一眼。三個月之后,麇集的劍士們在宮門外等急了,不見文王出來挑選,便逃到別處去了,有些劍士想不通,干脆在宮門外的大道上拔劍自殺了。這些劍士苦練技藝,末了將自己當對手殺了,這是他們當初怎么也想不到的啊!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