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曾國藩奏出在籍終制之折,正在料理竹亭封翁的葬事。一天奉到批折,不允所請,并且催促假滿回營視事,曾國藩哪里就肯遵旨辦理。五月里葬過竹亭封翁,六月又上一折,仍舊瀝請終制。批回之折,仍不允請,且有移孝作忠之語。曾國藩到了九月,因見江西軍務漸有起色,复又委委曲曲的奏上一本。說他父亡至今,方寸猶亂,就是勉強遵旨回營,對軍務也難盡心調度,与其遺誤于后,不如聲明在前。朝廷見他說得十分懇切,方才允准;并命將曾國荃的吉字一軍,交与旗人文翼和陳諟人分統。曾國華的統領職務,交与王鑫代統。 王鑫本為曾國藩一手提拔之人。對于作戰計划,頗有一點特別長處,廣昌一役,倒也大打几次胜仗。不防駐扎樂安的敵軍,率了大隊,回竄吉安,官兵寡不敵眾,周鳳山的一軍,首先潰敗,于是王鑫、劉騰鴻的兩軍,不能立足,兩人一同陣亡。那時江西巡撫,又擢旗人耆齡署理。耆撫台因見連喪湘軍几員健將,派人面請曾國藩以國事為重,請他命他兄弟曾國荃,擔任總統一職,以救江西生靈。曾國藩也念國事方艱,便命曾國荃速行就任。曾國荃方始進駐吉安,仍以他那吉字一軍,做他坐營。 沒有多久,忠王李秀成已命賴漢英、洪宣嬌、陳玉成、馮兆炳四個,各率精兵一二十万,合計五六十万之眾,從那饒州、撫州兩路,直趨吉安。曾國荃親打頭陣,即于咸丰七年十二月中旬,首先克复臨江府城。同時楊載福、張運蘭、王開化、趙文群等人,先后殺退賴漢英、洪宣嬌、陳玉成、馮兆炳等等的四路人馬。賴洪陳馮四人,因見江西不能立足,即向浙江竄去。 此時左宗棠因丁內艱,已回原籍守制。咸丰皇帝只得親自書寫一道廷寄,飛遞曾國藩那里,命他馳驛浙江,督辦軍務。曾國藩到此,只好墨樬從戎,即日治裝,先到長沙,奏報起程日期。又由武昌經過九江,直達南昌。救援浙江的一切軍隊,都集河口鎮上。彭玉麟听得曾國藩到了南昌,親從湖口前去迎接。曾國藩僅在湖口小住几天,八月下旬,即到河口大營。又因駐守福建的敵軍陳開、李世賢、陳國瑞、苗沛霖、李昭壽各帶重兵,進陷廣丰、玉山兩縣;江西又极緊張。曾國藩指揮各路人馬,与敵作戰,未能馳往浙江。后接安徽巡撫李續賓的公文,也要曾國藩前去相助。曾國藩只得命國華兼程前往。曾國華去了未久,又接李鴻章、劉秉璋二人的公文,都說情愿各率大隊淮軍,去克江蘇。曾國藩知道李鴻章手下,有那劉銘傳、程學啟;劉秉璋手下有那徐春榮,同弟徐春台,都很可靠。當即回文允諾。 那時各處的統兵大員,不下二三十路,同時并舉的很多。不才只有一枝禿筆,一時忙不過來,只好先從緊要的一路敘起。 現在先講李鴻章、劉秉璋兩個淮軍首領。當時各接曾國藩的回文之后,先行會合一起,再向上海方面進發。原來上海地方,乃是中西人們薈萃之處,商賈云集,財源富厚。天皇見了早已眼紅。從前錢江未走的時候,常常地逼著錢江派人去取上海。錢江生怕惹起外人交涉,反為清廷藉口,所以一直并未派兵。及至錢江走后,忠王李秀成接掌兵權,天皇又命李秀成派人,進取上海。李秀成要順天皇之意,只好遵旨辦理。但是他也知道錢江的意思,所以只主計取,不主力敵。 當下即令他的心腹,粵人劉麗川,潛往上海,運動華商舉事。成則自然有益,敗則無關他們。劉麗川到了上海,又約一個福建朋友,名叫陳連的和他共事。陳連在申已久,即將滿清政府,如何如何不好,天國政府,如何如何好法,暗中講給人听。沒有几時,上海地方的人士,無不知道此事。誰知舉義的主体人物,尚未得著一個,反被上海道台吳建章知道其事,馬上奔到江督何桂清那里獻功。 那時何桂清尚駐常州,雖然只与幕僚等人,飲酒賦詩,作他的名士生涯,到底上海是他屬境。听到這個消息,何如不嚇。于是一面出上一張极嚴厲的告示;一面移知向榮,要他派兵去到上海捕捉劉麗川、陳連二人,向榮接到公文,也知上海不是作戰之地,不肯發兵。何桂清大怒之下,暗暗奏上一本,擬清朝旨斥退向榮。幸虧朝廷知道向榮為人,老謀深算不是輕舉妄動之輩,只將原折發給向榮去看,命他加意防范而已。 向榮接到此旨,倒還不甚么樣,卻把那副欽差張國梁,气得三尸暴躁,七孔生煙起來。立即奔到向榮那儿,對著向榮厲聲說道:“姓何的身居兩江總督。問他自從到任以來,究竟作過那件事情。我同老帥兩個,雖然沒有即破南京,這兩年來,大小也打上一二百仗的了。不是我和老帥把守這個丹陽,恐怕姓何的早已不能駐札江蘇之地了呢。” 原來那時江蘇省垣,已為天國所得。守將汪大成,日日夜夜的,只想沖擊向氏大營,就好和南京地方連成一片。只因向榮既能調度軍机,張國梁复能沖鋒陷陣,所以一座大營,竟把蘇州、南京兩處隔斷。 平心而論,向張二人之功,似也不可埋沒。張國梁的在向榮面前大發脾气,也是應該。當時,向榮雖也怪著何桂清不是督撫之材,既為朝廷放來,不好把他怎樣。心里卻已打定主意,預備上海失守,好教何桂清為難為難。便和張國梁悄悄的耳語一會,張國梁方才含怒而去。 向榮這邊,既然不肯派兵,汪大成那邊,居然派了一支隊伍,幫助劉麗川行事。劉麗川本在深恨上海吳建章是個漢奸,一見汪大成派了隊伍給他,他就打听得八月二十七的那天,上海城內凡是清官,都要前往孔圣廟中上祭,即命所有隊伍,統統扮做平民,各攜軍械,暗伏圣廟兩邊,以便那天戕官起事。及到那天,江督何桂清,可巧有事來到上海;既到上海,不能不去主祭。劉麗川、陳連二人,一听此信,自然更加歡喜。一等江督何桂清、上海道吳建章、上海縣袁梓材等等,正在衣冠楚楚,一同上祭的時候,馬上一聲發喊,殺了進去。當下附和的民眾,也是不少。只把那位何桂清,第一個嚇得屁滾尿流。上海道吳建章、上海縣袁梓材兩個,膽子較大,還在口里打著官腔,大喊拿人。后來瞧見他們手下的差役,反而前去幫助劉麗川那邊居多,方知大事不妙,不是官咸可以嚇得退的,只好保護著兩江總督,先行逃走。 劉陳二人,如何肯放他們几個!當下又是大吼一聲,一齊追了上去。何桂清因為老天派他后來要受清廷正法之罪,此時只好讓他當場逃脫。倘若竟被劉麗川等人拿住,將他殺害,豈非反而成全他得著殉國的好名聲了么?于是何桂清逃回常州,袁梓材逃回上海縣衙;吳建章吳觀察最為劉麗川、陳連二人所恨,當場竟被二人捉下。照劉麗川之意,當場就要結果吳建章的性命。后來還是汪大成派去一位隊長,主張將他留下性命,以便去易清國城池。劉麗川听說,也以為然,始把吳建章看守起來。 那些上海的民眾,都說劉麗川、陳連二人,為祖國复仇,使人可敬。大家都去勸他一不做二不休,只有先据城池,以作立足之點。不然,若被何桂清那邊的大軍一到,二位就難幸免了呢。劉陳二人,自然贊成此議。忙又率領隊伍,以及几千民眾,立刻殺到上海縣衙,逼著袁梓材獻出印信,准他投順天國。 哪知那個袁梓材卻是一位書生,不知甚么利害,到了此時,還在口中大罵道:“本縣世受國恩,曾中兩榜進士,十年寒窗,方才博得這個上海縣官,如何肯投你們這班無父無君的叛逆。” 劉陳二人,當場眼睜睜的被罵,怎能忍受,立刻把手向那隊伍一揮道:“快快殺了這個漢賊好辦別事。”大眾听說,一齊動手,早把這一位清朝的兩榜進士、上海縣官袁梓材袁大令其人,頃刻之間,剁成一個肉餅。 劉麗川、陳連二人,既据縣衙,急又分出隊伍,去守四城。尚未布置妥當,駐滬的美國領事馬遐氏,忽去向劉麗川要求保釋吳建章。又說吳建章雖然反抗天國,卻是政治犯,外人應該保護的。劉麗川听說,甚為不悅,當場就駁馬遐氏道:“此人乃是我們敵人,軍中俘虜,只有軍法從事。況且貴大總統,自從和我們天國通員以來,彼此已有交誼,怎么貴領事竟向我們保釋俘虜起來。” 馬遐氏听說,無言可辯,只好退去。不過又去暗中設法,買通看守吳建章之人,吳建章竟得逃入馬遐氏的領事館中。不久又逃到常州。 何桂清恐怕清廷見責,只得撥給吳建章一千兵士,命他規复上海。吳建章雖然領兵,如何敢去攻打上海,只好駐扎儀徵,算在相持罷了。 劉麗川也知吳建章無力去攻上海,便將經過事實,稟知李秀成那里。李秀成忽見上海竟為天國所有,不禁大喜,一面重賞劉麗川、陳連二人,并令小心把守城池,一面派兵收复江蘇各處小縣。劉麗川奉命之下,認為清國官場,都是和吳建章、袁梓材一般人物,未免有些驕气。以致沒有几時,复被李鴻章、劉秉璋兩路人馬,奪了過去。 因為李鴻章這人,平時歡喜看看西洋的歷史書籍,知道他們的炮火厲害,便想一到上海,先練外國人統帶的洋槍隊,以制敵人。便在路上,即將此意,去和劉秉璋商酌。劉秉璋忙笑答道:“兄弟每事不肯自己作主,非得問過我這門人徐某。” 李鴻章听了大笑起來道:“仲良,你未免太覺忠厚老實了。” 李鴻章說著不与劉秉璋再說,便自己作主,吩咐劉秉璋的左右道:“這末快將徐參贊請來。” 左右奉命去后好久,劉秉璋尚在自語道:“這樣最好,就讓他來替我作主。” 李鴻章笑上一笑道“如此說來,你若沒有這位貴高足,你又怎樣?” 劉秉璋也大笑道:“不過仍去做我翰林,或竟回家去吃老米飯去。”劉秉璋說話未完,即指著外邊道:“你來你來。快快替我出個主意。” 李鴻章站起往外一看,只見徐公已經飄然而入。李鴻章忙請徐公坐下,即將他想去到上海,先練外國人統帶洋槍隊的意思,說給徐公听了。 徐公想上一想道:“照晚生之意,殊可不必。因為太平天國方面,雖在和清朝爭奪天下;他的宗旨,确极正大,誰也不能說他不是。不過手下的那班悍將狼兵,一破城池,就是奸焚殺掠,這便是大大的不是。話雖如此,我們國內的戰事,只好視作一家人的兄弟爭吵,似乎不必請教外人。”徐公說到這里,更加將他的聲音放重了一些。繼續說道:“從前吳三桂的前車可鑒呢。” 李鴻章听說,忙又辯說:“洋人文明,頗講公理,何致步那吳三桂的后塵。” 徐公又說道:“就算不步吳三桂的后塵,這些洋槍大炮,未免多傷生命。公豈不知這班兵士,每月僅吃几兩銀子的餉銀。戰胜的犒賞,每人也不過派到几兩銀子。一經戰敗,尸骨即填溝壑。古人所說那句:仁不掌兵義不掌財的說話,只可說在三代以前,不可說在三代以后。況且同時還有那句:殺一不仁而得天下,吾不為也之語。晚生總以炮火太覺殘忍。” 李鴻章听到此地,知道徐公乃是劉秉璋的靈魂。一見靈魂不甚贊成此舉,那個軀殼,當然也不贊同的了。當下暗打一個主意,即向徐公拱拱手道:“兄弟正為此舉,是否可行,來与你們貴師生二位商酌。此刻杏翁既不贊成此舉,我們將來再談吧。”說著便即告退。 劉秉璋卻在一旁,不知李鴻章之意,還在叫著李鴻章的名字道:“少荃,這件事情,關系匪小。我們准定從長商議吧。” 那知劉秉璋的說話未完,李鴻章早已走得不知去向。 劉秉璋始問他的這位門人道:“少荃乃是一位奇才,你怎么反對他的計策。” 徐公微笑道:“門人的意見,已經表示他听。既來商量,當然要得我們這邊同意的。門生此刻料定李公必定不肯放棄他的主張,不久就有公文前來,要和我們分道揚鑣的了。”劉秉璋听了大惊道:“如此怎么好呢?” 徐公道:“沒有甚么道理,就是各干各的也好。”劉秉璋忙又說道:“這末你何不卜卜文王卦呢?” 徐公笑著搖頭道:“門生偶爾卜卦,無非得它一點先机而已,哪能事事卜卦。” 劉秉璋听了,連連點頭稱是道:“不錯不錯。殺一不仁的說話,本是武王的事情。文王本是武王之父,豈有贊成用那炮火之理乎!” 誰知沒有几天,果接李鴻章的公事。說是彼此意見相左,不便合在一起行軍,敝軍自赴上海練那洋槍隊云云。 劉秉璋便問徐公怎樣辦。徐公道:“复他一道移文,准定各自進兵。”劉秉璋甚以為然。 后來李鴻章果然走到上海,用了几個洋人,統帶手槍隊。上海被他克复,竟得署理江蘇巡撫。 當時的劉秉璋既与李鴻章分道而行,他便進兵皖境,仍由徐公調度,一連打上几個胜仗。 天國方面深怕的安慶有失,急命四眼狗英王陳玉成遙領安徽。陳玉成便派他的大將,顧王吳汝孝率領五万老万營的人馬,扼守舒城。老万營乃是廣西起義之軍,世人稱為老長毛的。人既饒勇精干,見陣又多,因此老万營的兵士,一個可以抵百。他們一到舒城,天國方面的軍威又是一振。 皖撫李續賓急与部將曾國華、劉錦堂、鄒玉堂、趙國棟等人商議道:“敵軍既派重兵扼守舒城,我們只好撤圍廬州,以待援兵如何?” 大家都說:“只好如此。” 李續賓便下一命令,著即緩緩退行以養兵力。顧王吳汝孝忽見李續賓撤圍而去,不知是何計策,不敢追赶。李續賓約行五十余里,已抵三河鎮上,因見天色已晚,下令扎營。大家正吃晚膳之際,忽据探子報到,說是四眼狗陳玉成,忽把他的大營,移駐金牛堡地方。 李續賓急把手中的飯碗一放,對著眾將道:“我們何不就在今天晚上,去劫四眼狗的大營,以作先發制人之計。”大家听說,無不鼓掌稱善,只有曾國華一個人,仍在自顧自的吃飯。 李續賓一見曾國華似有不甚贊成之意,忙問道:“溫甫當此生死關頭,怎么這般冷冷。” 曾國華見問,方始放下飯碗道:“你在問我意思么?我也不過想留這個腦袋,再在世上吃几年飯而已。” 李續賓一惊道:“溫甫何故說此忿話。” 曾國華道:“卑職自從跟隨大帥以來,那一場戰事,落在人后。既來為國出力,戰死本是應該。不過家兄曾經告誡過的,死有泰山鴻毛之分。今夜如去劫營,仿佛以蛾扑火,万難幸免。” 李續賓接口道:“這是溫甫太把這只四眼狗看重了。我們前去劫營,頂多空走一趟,決不會吃敗仗的。” 曾國華知道拗不過他這上司,只好允諾。李續賓方始大喜,忙忙下了一令,三更造飯,五更進兵,不得有誤,違者軍法從事。一到五鼓,李續賓又命三軍,人銜枚,馬勒口,就此殺奔金牛堡上,去扑陳玉成的坐營。 哪知陳玉成本是一員戰將。這天白天,因見天有大霧,恐怕有人前去劫營。他就急下一令,赶快殺到三河鎮上,好教官兵不防。所以陳玉成竟和李續賓的軍隊,走了岔路。陳玉成對于安徽地界,又极熟悉,于是竟被他抄到李續賓的后面。那時李續賓的軍隊,還离三河未遠。一听后面忽有喊殺之聲,始知反而中了敵人之計。慌忙下令,前隊改后隊,后隊改作前隊,赶緊殺了回來。 眾將因有大霧,人人都有難色。曾國華到了此時,陡的睜大雙眼,對著眾將發話道:“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有生。 諸君若不拚力殺賊,這是難免全軍覆沒的了。” 眾將听說,只好殺奔上前。走未几步,正与陳玉成的大隊相遇。原來陳玉成的隊伍,平生未曾敗過一次。只有在那二郎河地方,曾与曾國華的軍隊,戰過一場,吃過一個敗仗,所以一見有了曾國華的旗號在內,要報舊仇,自然不要命的直扑上來。幸虧李續賓手下,除了曾國華之外,其余也是一班戰將;雙方這場大戰,可稱空前之舉。不防李秀成又命李昭壽、苗沛霖兩路人馬,沿著白石山而進,來作陳玉成的后援。一听前邊已有大戰,即向官軍的后路抄去。如此一來,李續賓的軍隊,頓時圍在核心。正是: 一門忠義諸人贊 蓋世英雄一命休 不知李續賓与眾將有無性命之憂,且閱下文。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