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人物背景: 王志東:現為新浪网首席執行官 1968年生于廣東東莞 1984——198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 1988——1989年北京市北郊乳制品厂技術員 1989——1991年北京大學新技術公司軟件工程師 1993——1998年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l998——至今新浪网首席執行官 新浪网: 成立于1998年12月,由四通利方与海外最大華人网站華淵生活資訊网合并而成,是致力于為全球率人提供全方位中文网絡咨詢服務的一家國際网絡公司,目前在祖國內地。美罔和台灣等地建有分公司。新浪网的目標是實現“以簡單溝通,与世界互動”的构想,成為全球華人全功能的网上生活社區。 人物自白: 一段很沉重的經歷 IM3年成立四通利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在新天地的失敗。一個很好的技術,加上恰當的時机和迎合當時市場上用戶的需求,運气加產品,使得新天地的成長非常快,但對我個人來說,新天地是一段很沉重的經歷。當時創辦四通利方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為自己爭一口气,否則當時選擇出國會是更輕松易行的一條路,我也有充足的條件去某一家大公司任職,但當時總覺得既然已經在國內已經做到了這一步,就應該“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也很湊巧,1993年四通正好完成了在香港的上市,准備投資一些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四通開發部的王杰、主管劉總和剛被四通“招安”任總工程師的嚴總三人知道我的境況后,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我“挖”過去。我當時覺得國內的環境很不好,想歇一段時間再說。他們就說:需要什么樣的條件,你就盡管說。我就憑著自己的想象,設想認真要辦好一家公司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最后琢磨出了這樣几點要求:首先,公司的投資力度要大,否則3、5万的投資我自己都可以去借貸;其次,只做高科技(后來這一定義又被慢慢縮小,從只做軟件一直到只做中文軟件),除此之外的一律不做;第三,管理上要獨立,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開,我希望由懂得這一行業的人來運作企業,公司有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管理權,采用總經理負責制,由總經理通過董事會向所有股東負責,這也許就是后來人們談論最多的“產權明晰”;最后一點是希望公司在分配体制方面有所突破,能給公司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一定的股權。我跟他們說,如果不能考慮這四點要求,那就算了。 別無選擇當總經理 能提出這四點要求,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自己和朋友親身經歷的一些遭遇,還有一部分隱隱約約在起作用的是我所了解的美國硅谷一些公司的做法。現在回頭看,這几點多少有些像風險投資的原則要求。就這樣,四通利方公司就成立了。 在這一過程中,在總經理的人選方面,發生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四通曾跟我講:按照管理獨立的原則,四通不會給派總經理,你看上了合适的人選,我們就會盡最大努力讓他過來。在當時,我也并非故意要排斥四通的人,因為當時公司內部對軟件業務有全面了解的人也沒有,于是大家都在很積极努力地尋找,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人選,結果拖了有半年,最后沒有辦法,我只能自己任總經理。 目睹許多“戰友”倒下 從1993年底成立,四通利方經歷了几個階段。從1993年到1995年8月微軟推出Windows95,是四通利方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即通過Richwin這樣的拳頭產品做公司的品牌,從而确立了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并且把開發出的產品轉化為商品,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來擴大公司的影響力,這也是非常艱難的一步。Richwin不像中文之星,后者有非常好的市場机會,Richwin在1994年推向市場時,微軟的SPV已經面世,中文之星這樣的中文平台在那一年也特別熱鬧,而四通利方完全是一個新組合,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磨合,所以工作難度相當大。兩年后,到1995年四通利方連續推出了Richwin For NT、Richwin For 052、Richwin For Window 95三個版本,在市場上的OEM戰略也初見成效,包括HP、康柏等厂家也開始OEM 我們的產品,四通利方也稱得上是國內第一家采取這一策略的商家,与此同時,我們与微軟也開始了合作,媒体、政府也給了相當多的關注和支持。我當時也松了一口气,公司終于站起來了。 到1995年,許多前兩年很紅火的公司都陸續倒下了,我當時也在考慮公司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且不能再犯在新天地那時的錯誤。我們也發現公司在体制、經營戰略等方面都有很多的欠缺,同時外面也有很多的机會,也就開始考慮公司如何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緊接著,我們開展了歷時兩年的海外融資計划。當時國內知道風險投資的人并不多,誰也想像不到國內的公司能被美國的一些投資銀行看上,也沒有這方面的先例,而我當時的感覺是:不這樣做,公司很難真正有大的發展。 心目中的“硅谷模式” 要去國外融資,与我潛意識里一直在影響我的一本書不無關系。大二、大三時,我熟讀了一本講述許多硅谷故事的《硅谷熱》,從苹果公司的成功故事里;我也第一次知道了風險投資,給我后來職業生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995年7月,我第二次去美國時,我就尋找曾經為Netscape做上市的摩根斯坦利銀行。費了一點周折后,我找到了該銀行的Ross Steven 到1996年元旦,我与Ross steven正式簽署合同,請他做我們的投資顧問。 從1995年開始融資到1997年9月,四通利方經歷了發展上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改組和戰略調整,這一轉變的契机就是我們充分刮用了跟風險投資家和投資銀行專家合作的机會。其實在當時錢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樣做我們就不是停留在融資的層次上,而是在公司的營業計划、發展戰略、管理架构和產品戰略等方面与投資人合作,想在美國的硅谷運營模式和公司實際情況之間找出一個結合點。 感受Internet熱浪 1996年初,我們制定出了第一個商業計划,然后又進一步花了許多時間來試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又湊巧遇到一個机會,就是從1995年底到1996年初的Internet熱潮。1996年年中四通利方就開始實施Internet戰略,這其中包括Richwin FOr Internet的產生和利方在線网站的開通。當時在外人看來,這兩件事未必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好像只不過是Richwin又多了一個功能,賣得又火起來了。實際上,它對公司的未來已經發生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1995年底到1996年初,我連續三次去了美國。1995年我去摩根斯坦利銀行時,他們正在給Netscape做上市,市場上還是風平浪靜;等到我10月份去時,發現那邊的天已經變了,所有人都在談Internet,每個人都因為Internet一而感到興奮。我也花了三天三夜在美國泡网,有了更進一步具体的体驗。1996年2月,我去美國參加一個技術投資方面的研討會,會上許許多多的公司都在大談Internet,我已經強烈感受到了美國那种襲人的haeme熱浪,也更加堅定了把Internet作為公司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如果當時我不走出這一步,和投資界建立如此緊密的關系,恐怕也不會如此強烈地感受到這些問題。當時我的投資人也提醒我,一定要密切關注Internet的發展,而且要想辦法如何使公司的發展适應Internet的時代。 回來后,公司馬上進行了戰略調整,當然我們希望是一种平滑的過渡,在公司的現在和未來之間找到一條路徑,而不是全盤推翻已有的商業計划,一下子變成一個网絡公司。1997年初,我們連續完成了兩個重要事情,一是獲得了國家863計划中的Internet/Intranet平台開發項目,二是与Sun公司共建Java實驗室。隨著這兩個項目的啟動,到1997年5月時,四通利方在Internet上的布局都已經基本到位,就像下圍棋一樣,几個重要的棋子都已經擺到很适當的位置,盡管看上去有些單薄,明白人一看就會發現,每個點已經到位。公司這樣做也給了投資人非常大的信心,我們在布局、戰略眼光和發展方向上的敏銳意識和迅速准确的卡位和執行能力給了他們深刻的印象。1997年他們下決心完全同意投資計划,對公司的估价超出了許多人的意料,包括我們的投資顧問。9月份,所有的法律手續完成,公司基本的調整也完全到位,成為四通利方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 一同撈起了華州 從1997年9月到1999年3月,公司的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打下了基礎,瞄准了方向,公司開始了助跑。從基金、內部机制、合作伙伴和技術設施方面的改造都一應具備,急需考慮的就是公司下一步該如何發展。有人問我:四通利方做軟件已經贏利,你融資來的650万美元怎么化掉?原先一家銀行看到我們的固定資產太少,一直不敢給公司貸款,到1997年底時我們再去貸款時,他們很納悶地問:你們已經很有錢了,還要這些貸款干什么? 實際上,我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該如何花這筆錢?從1997年到1998年,我又連續三次去了美國;期間通過華登銀行的茅道臨見了20多家各式各樣的公司。當時他問我需要什么樣的合作伙伴,我就提出軟件公司、硬件公司。互聯网公司。中國人開辦的公司和美國人開辦的公司等每种都給介紹一些,結果我每次去美國時會見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而這張网撤下去,華淵(SRS Net)自然也被撈了上來。1998年8月我第一次看到SRS Net時印象非常深刻,与利方在線很相似,它也只做中文网站,我開始琢磨兩者間競爭和合作的問題,并且在思考四通利方如何去應對。 一网搭起了華淵后,我更加明确了公司的發展方向,9月份,公司開會通過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這一計划正在實施時,姜丰年來到了北京,我去拜訪他,結果一個月里,我們從合資談到了合并,好像是在轉眼之間,難以想像的事情就很快發生了。 一個月論婚嫁 現在看來,四通利方在前兩個階段所打下的基礎對后來的變化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太基礎平台的建設到品牌的影響力,再加上歷時兩年的融資,沒有這些,与華淵的合并也不可能在一個月里就能敲定。從10月份開始,公司的工作任務變得非常繁重,從法律手續和文件的准備到新商業計划的制定、兩個不同公司的磨合、更強的管理團隊的搭建,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往前赶。最重要的是原大兩個公司都從未見過面,現在才見了一個月就好像談婚論嫁一樣,中間需要克服的困難非常之多。 從1998年10月底到1999年4月12回合并网站發布的那一天,以新浪网重組的完成為標志;整個公司又胜利進行了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合并的同時,2500美万元的一個融資也做完了。 從4月12日開始,公司進入了它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從人員、資金到管理,公司都有了自成立以來最好的基礎,但如何使公司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成功企業,在覆蓋的几個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立足,使得公司提供的服務讓大家接受,成為我們所面臨的新的巨大挑戰。 一見鐘情背后的故事 從見面到合并以如此快的速度達成,我与姜丰年一見如故的默契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這當然与我們兩個人的性格。背景和閱歷相關,見面沒几天,我們就各自亮出了自己的家底。另一方面,麥丰年在Ted Micro的成功經歷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同樣地,四通利方在1997年所完成的融資也給對方建立了很強的信心,這是一見鐘情背后的故事。如果雙方都沒有這樣一种成功的過去,必須重新建立信任,在短短的一個月要做到這一點將非常困難,因為雙方都要回去說服各自的員工、股東和董事。 除此之外,雙方所做的事情和各自的隊伍都体現了很好的互補性,進而雙方的合并對彼此來說都是最好的出路,几乎就像一個門當戶對式的婚姻一樣。 重視江湖名聲 我是一個非常重視江湖名聲的人,別人把事情托付給我,我就會很認真地對它負責。父母都是小學教師,自己從小受的是傳統的教育,在個人理想方面比較執著,加上是技術出身,一貫注意維護個人品牌,為此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典型的例子是我曾不止一次交出源代碼,而每次我這樣做時,許多人都不理解,好朋友則把我罵一頓:哪有你這樣傻的人,源代碼不拿著,你手里的牌都沒了!我說我不能給人以任何把柄,有理由就是有理由,不能把事情變成沒理由。直到現在我也不后悔,認為完全應該那樣去做,包括在四通,類似的事情做得很多,以后再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和要求,大家就很容易建立起信任感來。 通常地,美國的投資銀行家們對于在中國投資都是心存疑慮的,但我的投資人在了解了我的情況之后,覺得非常可行。一個企業在真正要走向國際化發展時,這种所謂的個人品牌和公司品牌就變得非常重要。 放慢速發往前赶 在四通利方的發展過程中,我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不管做什么,一定不追求高速度,打好基礎后再穩步往前走。我汲取當年新天地在兩年內膨脹得連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的教訓,四通利方在每一階段的邁進中,都是以一兩年的時間為周期的。我們不是急于要在兩三年內發財以后就撤的公司,以后的路還非常長,宁肯慢一些,把速度壓下來,一個階段。一個周期地往前走。 另一方面,賺取短期的利潤和盡情享受不是我們的目標,對我們來說,企業是我們自己的事業、奢望、夢想或者理想。而且就我個人來說,因為做技術出身,我感興趣的不是賺錢,而是希望做點事情出來,而且只要運气好,方法得當,賺錢和做事并不矛盾。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自己從小的理想很簡單,只為脫貧,不在致富,現在這一目標顯然已經達到。我今天也在這樣想:自己從學無線電到編程,大不了又能如何,找份工作或者開個家電維修店也能活得很好,這樣一來我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就會更加超脫一些,把眼前利益看得談一些,當然,這樣做有時候也會有不少的壓力。 程序員与總經理只有一步之遙 從一個程序員到一個管理者,這一轉變的跨度很大,但同時每种角色之間也有貫通之處,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有賴于過去的積累。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學校里所學的很多公式和定律在社會上未必都用得上,真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大都是中學里就已知道的常識,大學里的專業訓練只不過在鍛煉你將來要運用到的思維方式,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原先我在學校是研究電路,需要消耗各种各樣的元器件,非常費錢,因為家里窮,我被迫改行。后來我發現,做軟件簡單,只要想辦法敲開机房的大門,進去敲敲鍵盤就可以了,成本非常低廉。無意識闖進軟件行業,我發現在一种變化中,人們會繼承許多觀念,并且能夠從不同角度受到鍛煉,而且任何時候你所學到的東西在以后的發展中都會被傳承。就像程序員和總經理之間的比較一樣,他們之間的差异人們都非常清楚,但在我看來兩者之間卻只有一步之遙。 首先,他們關心的都是如何對手中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和优先順序安排,調動每個資源的積极性,讓它們按照預先設定的一個目標前進,不同的是,程序員的所有資源是指令和語句,把簡單的語句調整好,就會產生一個好的程序。好程序員与坏程序員手中的資源都一樣,區別只是在于誰的組織能力更強。管理也是如此,對于一位企業的總經理來說,企業的員工技術、市場机會和合作伙伴等都是手中的資源,但如何按照目標整合這些資源使其有效運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個好的程序員完全也有可能胜任一個好的總經理職位。事實上,從1995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學習風險投資。 今天的公司組織不再是一個總經理底下帶領一堆助手和哥們儿往前沖,也有人把我們現在的管理團隊稱作是“夢幻組合”,公司也成為一個跨區域的企業,如此龐大的公司規模下如何運作又成了我學習的新課題。現在也有人把Interne gq作“第四媒体”,而四通利方從一家軟件公司轉向haerne,也面臨著業務上的轉型,這些變化在我看來都很自然,學會經驗傳承和改變自身角色的變化以應對外界的變化方面,也是万變不离其宗。 摒棄程序員心態 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變化之后,很多事情我都看淡了,不管出現多大的困難,也能泰然處之。在創辦四通利方之后我經歷的一個最大變化是徹底摒棄了程序員心態,一般說來,國內外的工程師都是無意識地在尋找一個庇護所,總希望得到一個“為知己者死”的好環境,正是因為怀著這樣的一种心態,一旦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萌發這樣的感慨:我干嗎要在這里干,大不了我就不干了!這种逃避矛盾的心態非常嚴重。但是當了總經理之后,對我最大的触動就是感到矛盾是躲不掉的,越是逃避,越是會慢慢將自己圈進死胡同里去。 正面面對矛盾就大為不同,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去分析它,總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這一轉變的中間要經歷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經常會責問自己:我干嗎要這樣?來回搖擺,慢慢地几個事情被應對過去之后,從無能為力的感覺到建立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提高。 以簡單溝通与世界互動 新浪网的一個目標是要使得人們不再視上网為一种負擔,而是人們應該享受到的一种自然、輕松、簡單、便利的生活形態,這也是网絡應該賦予的特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需要人們付出很大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和适應,以致扭曲人格,非要成為网虫不可,這叫作“以簡單溝通”。另一方面,网絡作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大縮短了時空之間的距离,把人從一种孤立的狀態擴散到整個社會中去,新浪网希望在建立全球華人的生活社區方面提供交流、理解、溝通和參与的一個最佳平台,充分体現网絡互動胜的一面。 其次,新浪网希望能為人們提供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服務。許多人只是從网絡某一方面的功能來考慮,如搜索引擎、論壇或者電子郵件,呈現出分散、游离的特征,而网絡要真正成為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必然要求提供完整的服務。正如軟件從當初各自獨立的數据庫、電子表格、字處理開始慢慢集成為Office這樣傻瓜式的平台產品一樣,网絡的發展也正在漸漸轉向一种整合,雅虎。AOL都在不斷吸收、整合,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服務,新浪网也要成為這樣的一种“目標站”,進而成為全球華人的數字化生活平台。 新浪网將會處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最終目標是希望為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最大的方便性,走進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當然,現在离這一目標還很遙遠。 网絡世界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經常有人問我新浪网現在是一個軟件公司還是一個媒体公司,我說,如果你硬要作這种兩分式的划分,我更愿意稱它為一种新型軟件公司,它与傳統的軟件公司有兩個重要的區別。首先,在傳播模式上,傳統的軟件是通過光盤、軟盤這种介質進行銷售,現在四通的軟件是集中放在服務器上,通過网絡到達最終用戶手上,而且用戶的工作也是基于网絡;其次,在營業模式上,新型軟件公司与客戶不再是一种買賣關系,而是一种服務關系,网站可能會提供免費商品,而收費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樣。四通利方會利用自身的軟件資源,在新的平台和營運模式下開發新一代的中文軟件。 現在對互聯网公司下定義還為時過早,Internet還只是一個新生儿,而且每個公司對待自身業務的發展方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浪网不會刻意去摹仿。我多年做軟件的一個心得就是要考慮用戶的需求,對于用戶來說,對他有价值的東西他才不會离開而被厂商鎖定。另一方面,网絡世界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不定形,每年、每天都在變化,Netscape 面世時,誰也沒想到雅虎會發展那么大;等到雅虎做得紅紅火火時,Amason又起來了;等人們的注意力被Amason所吸引時,eBay又誕生了。Internet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智慧的一個行業,根本就不能容忍扎堆,而兼容性、敏感性和應變能力對于一個互聯网公司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在IT工業,一個重要的規律是只有兩种企業具有极大的競爭力。一种是特大型公司,依靠其規模和大投入來降低成本,像微軟做Windows 95曾花了對多億美金,雖然每套才賣几十美金,但它是一個量大面廣的通用產品,這和一個公司花20万人民幣來開發一种軟件顯然不一樣;另一种是特小的公司,几個人,成本低,船小好調頭,專門做一個非常專業的產品。 玩泡沫者必自滅 對于四通利方來說,融資現在不是一個問題,公司也不會從此就要做什么“資本運營”。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肥新的商業計划推廣開來,這是四通利方作為一家技術公司或者說互聯网公司所要考慮的問題。許多人批評Internet是一种泡沫經濟,在我看來,Internet的确有些泡沫,就像倒一杯啤酒也會出現泡沫一樣,重要的是除了泡沫之外,里面的酒到底有多少,泡沫沉淀下來之后,必須保證有足夠的酒量。如果一家互聯网公司的經營人員也把這一產業當作泡沫來玩,那他离滅亡之期也就不遠了。 有人喜歡把做公司當成一种玩錢的游戲,就像很多人看到的‘貸款游戲”一樣,拆東牆,補西牆,不斷地為自己挖坑,坑越挖越大,最后變成了一种孤注一擲的賭博。IT產業理智的投資者也會投資一些非常超前甚至只有概念還沒有利潤的公司,但他們看重的是公司的未來和它的技術能力。對于新浪网來說,它希望是一個真正在成長的公司,為人們提供的業務是實實在在的。 如果倒退到15年前來看當時微軟公司,它也是在玩泡沫。与當時的IBM惠普相比,后者有箱子、厂房和漂亮的流水線,而當時的微軟只是集中了一群腦袋和一批即將淘汰的机器。但是15年來,微軟一直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保持往前發展,現在誰也不會認為它是在玩泡沫,因為微軟從來沒有把軟件產業當作泡沫來做。反過來看微軟的价值,如果一天之內所有微軟的軟件無法運作,整個世界就會癱瘓,僅僅前不久在國內爆發的基于WindOWS的CIH病毒就使7000多台机器死机,損失10個多億。微軟的產品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對社會的貢獻即是其根本的价值所在。Internet公司也是如此。 職業經理人的划分 對于不同規模的公司或者一個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來說,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大規模公司有自己的運作規律,小規模公司也有自己的運作規律。以前在學習物理時,微觀物理常常是研究一個分子或者原子的結构,再往上走時,比如要測試物体的溫度,就必須研究分子的運動速度,這時就很難用微觀物理來作為研究方法。一個三五人的企業和三五百人的企業及三五千人的企業的管理模式大相徑庭,有人常常把企業的成長稱之為青春期,而那些觀念老化、体制僵化的企業則過早迎來了自己的更年期,對于一個發展中的企業來說,必須一個關口一個關口地越過,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管理技巧和方式,這要求企業的領導人必須有寬闊的胸怀,要么他自己努力、積极、主動地去學習、變化,与公司一同成長,帶領公司往前走,這是微軟的風格,比爾·蓋茨將一個只有几個人的公司一直發展到今天擁有几万人的一個大公司;另外一种就是激流勇退,另請高明。 對于許多公司來說,擁有很好的技術基礎、市場机會,但一旦要上一新台階時,就容易出現管理失控的危險,在美國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美國的職業經理人都有一种職業的划分,有的經理人管理的公司人數就是必須在1000人以上,1000-5000人的公司是這類經理人可以掌控的,再往上走,就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之外。也有許多經理人最擅長把一個公司從Start-Up做到營業額100万,超過100万他就做不下去,干脆把公司賣掉,接著再做下一個,這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因為他的能力和經驗就适合這樣的公司。 對于新浪网來說,現在公司分布在祖國內地、台灣和美國這樣一种复雜的結构提出了管理上的挑戰,要為一种統一。整合的戰略所牽引,如何處理本地和整体的關系非常關鍵;其次公司在進一步的整合上還有背景的差异,管理層在种族、文化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會影響到這一團隊的默契;第三,新浪网這种軟件与媒体相結合的模式,以前從未有過,能否實現完美結合也是一個挑戰。 不妥善怕失敗 IT行業最大的勉力在于机會永遠存在。任何時候都有創造的机會,也有不同的成功方式,重要的是要冷靜地看待自己的机會,不能盲從,在選擇創業机會時,不可一味地模仿誰或者希望重演別人的故事,在每做一件事情時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選擇出适合自己的路子。而在真正的机會到來之前,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一旦有合适的机會,就要一頭扎進去。有些大學生比較急功近利,大一時就開始跑生意,在外面攬活干,這樣的利用效率卻是最低、最可惜的,因為他把最寶貴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學習机會白白浪費掉了,最后淪為与一堆中學畢業生一起搶市場。 另一方面,對于年輕人來說,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因此不用害怕自己的時間里會有失敗,而是怕時間被消耗掉。即使遇到問題,也要大膽去闖,失敗沒關系,可以從頭再來,折騰兩三次后,你也會成熟起來。年輕人之間的比較不是比大學里誰拿第一,甚至也不是比畢業后的兩三年里誰拿第一,要比也是在畢業5年以后才能真正見分曉。大學期間和畢業后的三、五年里是一個人尋找机會、鍛煉自己的最好時期,千万不能為短期的功利所左右,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計划,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 中國Internet行業的懸劍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交流的民族,就連四大發明里,除了火藥之外都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最近的例子則是尋呼業和無線通訊在中國市場的迅速普及。同樣地,Internet 最根本的作用就是用于交流,雖然它源于美國,但應該也是為中國人所熟練應用的東西,中國人運用Internet完全不應該有任何文化上和思想上的負擔,拿來就用,視為自己的東西。 中國信息產業的基礎薄弱是一個事實,但也沒有包袱,人們可以在上面建立一個全新的系統,運用最好的技術。曾有美國人在訪問國內很小的ISP時,看到的是清一色的56K Modem,感到非常惊訝,因為他們自己用的還是188、244的設備;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整体經濟發展一直在向上走,這些因素都將推動國內Internet快速增長。從1997年底的60多万到去年底的210万,最新的數字已達到近1000万,許多樂觀人士預測到2000年初則將達到2000万,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中國在Internet方面的進展肯定會給每個人以惊喜。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像這一領域的投資結构還存在問題,一方面整体投資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有限的投資在投資結构上不盡合理而導致了許多的浪費,大大小小、數目眾多的ISP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另外一件危險的事情是企業界許多公司對于如何去運用Internet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是一味地停留在炒作階段。除此之外,人們還應該有理由期望政府出台一些更加明确的措施和政策來推動Internet行業的發展。眾所周知,美國的Internet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計划,而且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有識之士都在推動這一產業的發展,另外還輔以一些相關的政策,例如美國人在网上購物是免稅的,并在推動世貿組織制定相關法律,以刺激和帶動這一產業的發展。國內許多的ISP、ICP都認為自己時時刻刻揣著一顆定時炸彈在怀里,政策、政治環境、机制。不公平競爭等都是這樣的定時炸彈,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死活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頭頂上懸著好几把刀,每一把刀掉下來都會斷送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對產業中人士來說;信息產業每重新洗牌的机會通常都是20年才有一次,如何起不上這一波,下次就更難超越。 人物印象: 曾有一段時間,許多人都在感慨程序員一呼而天下應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看看沉舟難起的中國軟件市場,今天的程序員們也大都蝸居在某一角,不复做個人英雄的舊夢。究其原因,撇開聰明的程序員都喜好單打獨斗、不愛扎堆這樣的文化病疾之珠王志東所說的“程序員心態”不能不說是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說來,個人英雄時代的程序員有兩科典型的心態,要么就是動輒自比于比爾·蓋茨,結果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屢屢碰壁而變得心灰意冷,要么就是常常因為感歎“不才明主并”而愁腸百結,最后在炒老板和被老板炒之間沖霄壯志化為灰飛煙滅。 新浪的王志東、金山的雷軍、方正的肖建國、陽振坤都經歷了這樣的醒悟。据雷軍回憶,1996年毛一丁曾用金山所不熟悉的市場手段,使他第一次發現,原先的金山根本就沒有什么市場觀念;肖建國則認為,對于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來說,認為只要憑單純技術就能敲開市場是一种認識上的誤區,而同樣對程序員來說,更多的人不會去關心應用,他們往往只對創造性的技術感興趣;陽振坤相信,對于公司這樣的商業組織來說,“技術主義”是一种危險的信仰。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王選和張玉峰成為搭檔、求伯君知遇張旋龍,王志東加入段永基旗下,對對方來說都是一件是幸事。 王志東說,新天地那段經歷對他個人來說的是几近乎是一种“失敗”,給了他非常大的震撼,痛定思痛之下,他在管理上也有了一些心得,這也是他為什么在加盟四通時向四通總裁段永基提出了如此苛刻的“四條”。即使現在看來,王志東也承認如此苛刻的“四分’當時四通能全盤接受非常不簡單,因為它与現在業界最流行的風險投資的主要原則是不謀而合,況且那种投資條件在四通內部也是絕無僅有的。按照一般人的觀念,一個軟件公司是花不了那么多錢的,而且一般的公司做這种投資,投資方總是要派個總經理、副總經理或者會計什么的過來挾制被投資方,好在段永基也是巨眼英豪,否則后來也不會出現慧眼識英雄這一幕了。 結果在半年的時間里,按照投資協議,四通500万港元的投資如期到位,四通也按照管理放手的原則,由王志東這邊通盤操作。王志東從新天地出來,在四通是一個“空降兵”的角色,四通內部的壓力也非常大,在當時,這需要雙方都有眼光,而且對雙方來說都有一點冒險。而王志東說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視江湖名聲和個人品牌的人,對四通提出這樣的條件,就意味著他自己要負這一責任。現在5、6年過去了,四通回頭看這一投資也是非常滿意,包括段永基也到處講,新浪网是四通投資最成功的一個企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是段永基選擇了王志東,還是王志東選擇了段永基,有如此圓滿的結局,都是我們這個產業中并不多見的一個故事。 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王志東說他在尋找合作伙伴時,對于對方的性格甚至生活態度都要作盡可能多的考慮,這樣才能躲避“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風險,真正建立一种默契和信任感。而為了适應新的角色,從1996年開始王志東也開始了四處奔波游走的經理人生涯,几年下來,他自嘲自己也快成一個“投資專家”了。對于人气漸旺的新浪网來說,王志東也有清醒的認識,畢竟互聯网行業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有新的突轉,也有新的發現。從這一點上來說,王志東不僅有著堅信“程序員和總經理只有一步之遙”的自信。成熟和穩健,言談之間,他也毫不掩飾對于比爾·蓋茨的仰慕,因為對于所有的程序員來說,比爾·蓋茨的鑒照意義在于,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程序員,也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和戰略家,雖然不可能每一個程序員都能胜任這樣的角色,也不管他現在和將來會不會擔任管理角色,但是能夠明白這一點,對于一個程序員來說卻有著异乎尋常的意義。 ------------------ 圖書在線制作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