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873年9月23日,無錫榮巷的榮熙泰家,第一個儿子榮宗敬出世了;時隔兩年,1875年8月4日,第二個儿子榮德生也來到了人問。 榮巷位于無錫西郊惠山南麓,是榮氏家族聚居的地方。榮家祖上曾經做過大官,可是到了榮熙泰這一代,家境已經很差。榮熙泰小小年紀,就不得不進鐵匠舖當學徒;甚至連母親去世后的安葬費用都沒有,只好變賣家產。后來榮熙泰便長年在外給商家當賬房先生,給官僚當師爺,勉強養家糊口。 榮熙泰再也沒有想到,就是他的這兩個儿子,后來會成為中國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紗大王,而且榮德生的儿子榮毅仁,還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榮宗敬和榮德生,雖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質卻完全不同。哥哥榮宗敬長著一張長方臉,心胸開朗,雄心勃勃,思路靈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從的魅力。他喜歡野外活動,夏天整日泡在水邊,捕魚捉蝦,釣鱔抓蟹,樣樣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領著孩子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愛滾雪球…… 弟弟榮德生一點也不像哥哥.他是國字臉,濃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樣。他直到4歲還不開口說話,父母都擔心他會不會是個啞巴;5歲上他總算終于說話了,但一直少言少語,老實本分。因為他排行老二,鄰居們都戲稱他為“二木頭”。小德生很少出門,像女孩子一樣,常常悶在家里,幫母親紡紗、養蚕。夏天,母親忙得滿頭大汗,小德生總是一聲不響地陪在母親身邊,一會為母親扇扇子,一會遞毛巾給母親擦汗,十分懂事。 雖然家境貧寒,但榮熙泰深知,只有讓孩子好好讀書,將來才有重振家業的希望,所以很重視兩個儿子的學習。榮宗敬7歲進私塾,立刻顯示出他過人的聰明,只要老帥稍加指點,他就能夠領悟,作文也總是寫得很出色。榮德生7歲時,父親卻有些猶豫,怕他跟不上學業,所以便用硬紙板剪了300個字塊,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學10個生字。沒料到榮德生學得很快,后來學算術,背“九九表”,“二木頭”也毫不吃力。父親這才發現,這個不聲不響的孩子有著非凡的記憶力!第二年,榮德生也進了私塾。他對學習的興趣十足,上學讀,回家讀,還把古詩詞寫成小紙條貼在牆上、蚊帳上隨時复習。許多經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使老師贊歎不已。 1886年,榮宗敬14歲,就不得不离開學堂,幫助父親支撐這個家。經父親的朋友介紹,小小年紀的榮宗敬,獨自扛著舖蓋卷闖進了大上海,在南市區一家鐵錨厂當學徒。榮宗敬是個有志气的孩子,一心想干出點名堂來。可是他畢竟太小了,工作又累,又不會照顧自己,不久就染上了傷寒,只得回家治病調養。可是榮宗敬明白家中的艱難,所以身体剛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這一回,他進了永安街豫源錢庄當學徒。 這時,榮德生還在讀書。他的私塾老師還是個有名的醫生,所以常常被人請去看病。老師經常讓榮德生代他為小學生上課。榮德生因此得到了許多的鍛煉机會。休息的時候,榮德生喜歡用紙板和麥稈編織工藝品,用舊紙折疊新鮮的小玩藝,顯示出他的創造精神。父親對榮德生抱有很大希望,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夠考科舉當大官。可是懂事的榮德生,心里卻羡慕哥哥已經在為家庭分憂。在1888年,他就背著父母給哥哥寫了一封信,請哥哥代他也找一個職業。 上海的職業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順錢庄開業,榮宗敬才通過朋友,為弟弟也謀得了一個學徒的机會。15歲的榮德生,也乘著小木船搖進了大上海。 學徒的工作繁重而且單調,按規矩,連掃地、擦桌等瑣碎的家務事,也是由學徒承擔的;相反真正的錢庄業務,反而輪不到他沾邊。還是個孩子的榮德生,几乎悶出病來。有一天休息,他就一直玩到天黑上燈了才回店。店主很不高興。一位姓竇的賬房先生歎息說:“學徒3年,轉眼就過去了。學到本領的人,將來能當先生;學不到本事的,將來還會怪先生沒本領!”榮德生猛然惊悟,第二天就主動去向竇先生請教。竇先生很欣賞他的悟性,悄悄地把平生學問都傳授給榮德生。榮德生學得很快,沒過多久,記賬、結算、看錢、兌銀等錢庄業務的基本功,就都難不住榮德生了。除此以外,他還練出了一手好書法。每逢過年,左鄰右舍都爭著來請他寫春聯。 1891年,榮宗敬學徒滿師,經人介紹進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錢庄當了跑街,負責在無錫、江陰、宜興三個地區聯系客戶、發展業務。他求知欲非常強,不但對經手的各种金融業務專心研習,而且對客戶所做的生意也很關注。這樣,他漸漸積累了不少各地小麥、棉花生產和銷售行情的經驗,為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以后,榮德生也學徒滿師。當時父親正在廣東為當稅務官的姑父朱仲甫管賬,姑父對德生很欣賞,所以把他也招去了。榮德生在廣東,工作之余,仍然發奮自學,研讀了大量書報。因為廣州當時是外國商人來往較多的地方,榮德生也學到了一些与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 由于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吃了敗仗,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榮宗敬和榮德生先后失業回家。1896年初,榮宗敬跟父親來到上海,重新尋找職業。這時的上海,已經是中國商業經濟的中心。進出口貿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業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從事金融業的朋友大多發了大財,許多人勸他們不要再去給人家做幫手,干脆自己開一家錢庄。 榮熙泰想,辦錢庄開支不算太大,管理也個复雜,兩個儿子又都是學錢庄出身,業務上有基礎,人手現成,只要籌集到一定的股本,拉到一批客戶,成功的可能是很大的。因此他下了決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又找几位朋友合伙,在上海鴻升碼頭開辦了廣生錢庄。由榮宗敬當經理,榮德生管正賬。榮宗敬雖然是初次當家,但顯得十分老練。僅僅一個月后,業務發展,廣生錢庄又在無錫設立了分庄,由榮德生當經理。小弟兄倆初試身手,成績居然不坏。不幸的是,新的歷程剛剛開始,父親榮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他一生奔波勞碌,沒有留下什么遺產,卻積累了丰富的生活經驗。臨終之際,他囑咐儿子們,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實實,共謀發展。 第二年,上海的金融業又經歷了一場風波。廣生錢庄的几位合伙人,唯恐賠了老本,急急忙忙要抽回股本。榮宗敬和榮德生咬緊牙關,將別人的股金全數退回,獨資接辦了廣生錢庄。由于他們經營穩妥,不搞投机,兩年以后,盈利就將近万兩白銀,使當初撤股的合伙人后悔不迭。 1899年,榮德生再次應邀到廣東去幫姑父管賬。因為錢庄的業務比較穩定,榮宗敬一人也能應付得下來,榮德生就放心去了。廣東是近代中國開放的窗口,這里的人思想活躍,沒有框框,敢于開拓,善于經營,這些都使榮德生大受啟發。當時,介紹西方科技和實業的書籍也紛紛出版,這引起了榮德生的濃厚興趣。有一次,他讀到一本《美國十大富豪傳》,書中介紹了美國10個大資本家怎樣依靠興辦實業發家致富的經歷,也證明了實業的發展能夠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這本書榮德生讀了許多遍,聯想到上海、廣東的許多外國企業大獲利潤的實例,他惊喜地發現,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比錢庄更賺錢的事業。 第二年8月,榮德生風塵仆仆回到上海,剛進家門,他就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迫不及待地与哥哥商量起辦實業的事來。榮宗敬完全贊成弟弟的意見,他堅信,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致富的捷徑。他們進出書店、圖書館,翻閱各种實業雜志,仔細地研究該投資哪种實業。榮德生在廣東管賬時注意到,外國進口物資中,面粉的數量最大,就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銷路也很廣;榮宗敬在錢庄業務中也發現,用來買棉花和麥子的錢款數量最大。弟兄倆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面粉上面——顯然,面粉是個大有賺頭的行業。 他們決心創辦一家面粉厂。 當時,全中國已開辦的面粉厂只有4家: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這4家面粉厂各有特點。榮氏兄弟沒有經驗,也不懂技術,很想通過考察這几家面粉厂的情況得到啟發,所以一個一個前去登門拜訪。然而,各個厂家都采取了“技術保密”的態度。阜丰面粉厂根本不讓外人進門;增裕面粉厂稍好些,經過朋友說情,同意榮氏兄弟進厂參觀,但洋人只許他們在樓下走馬觀花地看一下,關鍵的軋粉車間在樓上,卻不准他們上樓;蕪湖益新面粉厂也一樣,只看到一些無關緊要的部分,使人不得要領。但是,榮氏兄弟克服了重重阻力,一邊細心觀察,一邊虛心求教,將在各家面粉厂看到的一鱗半爪、細枝末節慢慢地拼湊起來,居然將面粉生產的全過程理出了一個頭緒!同時,他們調查研究了國外粉机的性能、特點和价格,根据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選用英國机器配法國石磨,這樣机器性能較好,而价格又較便宜。 盡管如此,榮氏兄弟二人手中的資金,也遠遠不能滿足建厂的需要。他們決定采取招股集資的辦法。姑父朱仲甫這時正在家閒住,愿意与他們合作,負責在蘇州招股;榮宗敬和榮德生除各自出資若干,另外再在無錫招股。厂址選定在無錫。朱仲甫負責向兩江總督府申報備案,并且申請10年的專利權,榮宗敬在上海訂購机器設備,同時主持廣生錢庄的業務,榮德生則去無錫征購土地、建筑厂房和安裝机器。 1901年,隨著20世紀的開始,榮氏兄弟的事業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榮德生經過實地勘察,反复比較,選中了無錫西門外的太保墩作為建厂地址。這里三面環水,交通便利,原料小麥可以從水路直接運進厂里,成品面粉也可以順利運往市場。這是無錫歷史上第二家近代企業,所以二月初八破土動工時,引起全城轟動。 可是,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是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撓的。當地的一些土豪劣紳,因為榮德生沒有請客送禮款待他們,所以心怀不滿,竟糾集起來,向縣衙門告了一狀,說榮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說工厂的煙囪正對著城內的大成殿和學宮,破坏了風水,今后無錫人就不能考狀元做大官了!當時還是清朝,縣大爺也是個糊涂虫,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遷往別處。 榮氏兄弟大吃一惊。后來打听出原因,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工程已經被迫停了下來,榮德生只得在縣衙門里据理力爭。他找來地區圖冊,證明工厂并沒有占用公地。至于破坏風水,更是無從說起:工厂在城外,學宮在城內,隔著一條護城河,和一座城牆,根本互不相干。榮宗敬歷來敢作敢為,毫不在乎地說:“我們有兩江總督的批文,不必理睬這小小的縣令!”朱仲甫畢竟是做過官的人,知道官場的复雜,縣令官雖不大,但是頂頭上司,弄毛了十分麻煩。他權衡進退得失,主張索性把官司鬧大,再鬧到兩江總督衙門去,因為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是倡導辦洋務辦實業的官。 果然,劉坤一下了批文,要縣令認真妥善處理這件事。可是那縣太爺并不管是非曲直,他認為榮家把官司弄到上級去,是不給他面子,更加從中作梗。官司一直拖了下來。到了梅雨季節,河水猛漲,太保墩三面灌水,工地全被淹沒。正在這時,榮德生的妻子和未滿周歲的儿子先后患了重病。這真是禍不單行!榮德生顧不上照顧妻儿,整天泡在工地上,奔波在風雨中!盡管如此,他仍不肯屈服,決心把這場官司打到底。 朱仲甫從中周旋不已,暗里送了几百兩銀子的禮,劉坤一七次過問這樁官司,一再作出批示。可是地方上那些豪紳仍然糾纏不休,縣令也就故意一拖再拖。到了這年的11月,劉坤一也弄得不耐煩了,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強硬地宣布:知縣辦事無方,革職留用,以觀后效;阻撓工厂施工的人,都清查出來,等候處理!這一來把個縣太爺嚇坏了,赶緊去通知那班混蛋紳士,叫他們不能再鬧下去了! 工厂這才能夠繼續施工建設。1902年3月,保興面粉厂終于建成,投入生產。開机那一天,前來祝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股東們和親朋好友,也有當初反對過建厂的人,連那個差點把官帽子玩掉了的縣太爺亦在其中。 到1902年底,全國開工的面粉厂共12家,其中8家是中國人投資創辦的。保興面粉厂在當時是規模較小的一家,它僅有4部法國石磨,3道麥篩和2道粉篩,但它采用了60馬力的引擎,裝備技術与當時各厂相比是較先進的。全厂雇佣工人30多人,一晝夜生產面粉300包。雖然設備簡陋、產量不高,這個小厂的誕生卻標志著榮氏兄弟開創近代工業的開始,奠定了榮氏兄弟“面粉大王”事業的基礎! 保興面粉厂卻沒有能“保證興隆”,因為它生產的面粉,銷路并不理想。一方面,江南人的主食是大米,面粉的需要量不大。另一方面,打敗了官司的豪紳們不甘心失敗,到處散布謠言。有的說:“保興面粉厂的大煙囪是用童男童女作祭品,才豎起來的!”有的說:“机制面粉看著顏色雪白,吃了不好消化。”有的甚至說:“保興的面粉中摻有毒藥,已經有某家的姑娘吃后中毒身亡了!”傳得人心惶惶,各家面館、點心店都不敢買保興的面粉做點心,宁愿多花錢去買質量較差的土制面粉,結果造成保興的面粉嚴重積壓。 面對重重困難,榮氏兄弟沒有气餒,他們堅信,只要貨真价實,就一定能爭取到買主。榮德生采取了兩條促進銷售的措施。一是派人到本地各面館、面店、點心店去推銷,采取降低售价、先吃后付款等优惠條件,吸引消費者;為了照顧本地人的習慣,他們甚至將机制面粉和土面粉混和起來出售,价格比土制面粉還低,這樣終于使一部分當地人開始接受机制面粉,什么“有毒”、“沒營養”之類的流言蜚語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方面,他們認識到,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米為主,面粉的需要量不可能太大,所以要向北方謀求銷路。然而,榮氏兄弟長期以來的活動范圍一直限于南方,對怎樣打開北方的市場一無所知。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榮宗敬在恒來油麻店正好碰上專門在北方搞推銷的無錫人王禹卿。王禹卿也是個有才志的人,善于察言觀色。他見榮宗敬憂心忡忡的樣子,便問起緣由。榮宗敬就把保興面粉銷售不暢的困難如實告訴了他。王禹卿听后,當即坦率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銷售之道就是財源之道。經商的人不善銷售是不可能發達的。就面粉而言,市場主要在北方,寶號局限于蘇州、上海一帶,當然打不開局面。依我之見,應在山東以北,遠出山海關到東北各省廣開銷路!真能做到這樣,別說保興日產300包面粉,就是你日產3000包面粉,也不愁銷不出去。” 榮宗敬一邊听,一邊想自己的心思,這時突然開口說:“王先生,您在恒來油麻店,一個月薪水是多少?” 王禹卿如實答道:“3塊銀元。” 榮宗敬當場對他說:“你到“保興”來吧,我每月給你12塊銀元。”見王禹卿沒作聲,榮宗敬繼續不動聲色地說:“銷售面粉的佣金,慣例是2%,我給你10%。這筆錢全部由你支配!” 3天之后,王禹卿來到保興面粉厂的批發處。榮宗敬說話算話,將北方的銷售事務全權委托給他。王禹卿多年在北方經營,与北方的商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保興面粉很快在北方站住了腳,庫存一銷而空。到年底結賬,不但沒有虧本,居然還略有盈余。王禹卿被任命為銷粉部主任,月薪也增加到30塊銀元。 榮氏兄弟這才松了一口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向靠做官賺錢的朱仲甫,覺得辦厂兩年,油水不大,麻煩倒不小。他對辦實業失去了信心,所以決定抽出他的股金,再回官場去做官。頓時,榮氏兄弟在資金上發生了嚴重危机。有個在怡和洋行當買辦的祝蘭肪听到消息,立即托人轉告,表示他愿意獨資購下“保興”。榮氏兄弟又一次面臨命運的轉折關頭。他們思前想后,最終作出了決斷:事業剛剛開始,前景已經看好,怎么也不能輕易放棄!他們咬緊牙關,一方面追加自己的股金,一方面也吸收了祝蘭肪等的新股,擴充資本。為了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開端,他們將厂名也改為茂新面粉厂。榮德生擔任經理,榮宗敬擔任批發經理。 幸運總是屬于具有堅韌不拔精神的拓荒者。 1904年初,由于日俄戰爭爆發,俄國人在東北開設的面粉厂紛紛停產,而交戰的日、俄兩國,以及東北各地對面粉的需要量卻直線上升,面粉的价格也隨著不斷上漲。榮氏兄弟現在不是為銷售發愁。而是為產量有限發愁了。這种時候,誰有面粉誰就可以賺大錢啊!他們果斷地決定擴大茂新厂的生產能力,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訂購了6部英國鋼磨,并自己仿制了輔助設備。19O5年8月,新厂投產出粉,不但日產量由300包增加到800包,面粉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每天的盈利就達到500兩白銀,當年的利潤高達6.6万兩白銀。這是榮氏兄弟自開設廣生錢庄以來獲利最多的一年! 賺到了錢,榮氏兄弟首先考慮的,還是事業的發展。他們采取少發股息、不分紅利的辦法,把賺來的錢盡可能多地投入到擴大實業中去,在短短的時間里,就從1家厂發展為12家厂,生產能力占到全國面粉業的1/34,生產的“兵船牌”面粉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名牌產品,榮氏兄弟也成了當之無愧的“面粉大王”。 在面粉業成功的鼓舞下,榮氏兄弟又向棉紗業開拓,在無錫辦起了紗厂。后來又向上海和內地發展,先后建成4家紡織厂,形成了在“衣”、“食”兩方面都頗具規模的輕工業体系。 (薛冰)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