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三洋總裁井植薰


  1兆日元是什么樣的概念,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的。從字面上看,1兆日元就是1万億日元。但這僅僅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換個形象的說法該如何表示呢?日本三洋電机公司總經理井植薰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如果以每秒鐘賺1日元來計算,那么賺1兆日元需要用31710年;如果將厚度約1毫米的1日元硬幣一塊塊地疊起來,那么1兆日元的硬幣可疊成100万公里的長度,可以繞地球25圈,或者從地球到月亮打個來回。他為什么算得這么清楚呢?因為三洋電机公司在他的領導下,從1979年開始,年銷售額達到了1兆日元,80年代后几年,每年更高達1.5兆日元以上。年銷1兆日元,即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也只有本田、丰田、索尼等屈指可數的几家大企業能夠做到。而三洋只是一個1946年12月才起家的“戰后派”,其發展速度之迅猛令人惊歎不已。
  1兆日元,既是三洋公司由小變大,躋身日本乃至世界家電行業前列的標志,也是對三洋公司總裁井植薰卓越經營才能的最好嘉獎。
  1911年2月9日,井植薰出生于日本淡路島一個撐船運貨的船夫家庭。未滿4歲,父親就因病逝世。母親帶著8個儿女飽受生活的煎熬。井植薰14歲高小畢業的第二天,就离開家鄉來到大阪,他在姐夫松下幸之助的“松下電器制作所”當學徒。
  在艱苦的學徒生活時期,胸怀大志的井植薰牢記小學老師濱野先生“今后要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學習”的教導,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放松學習。他先后堅持讀了8年夜校,前4年學机械制造,后4年學商業會計。机械加算盤,培養了他用數字來考察事物的習慣,也為他涉足電器制造行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井植薰在松下公司一干就是24年,從學徒到三等職員,從分厂厂長到公司常務董事兼制造部長,成了松下公司內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內心多年的欲望,一心想追求屬于他自己的事業。1949年底,他向“大老板”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辭呈。這對姐夫松下來說,是一個打擊。他一再挽留,反复詢問辭職的原因,并動員几批說客對井植薰做工作。
  盡管井植薰也不愿意离開用全部青春年華奉獻過的這塊“故土”,但男子漢既然決心已定,就難以改變,他要從零開始,自己去闖一番事業。
  松下終于接受了他的辭呈。1949年12月30日,井植薰揮淚离開了松下公司。
  1950年春節,井植薰到大哥井植歲男家拜年。大哥問他:“你今后想干什么?”井植薰胸有成竹地說:“我想造收音机。”說完,他將早已醞釀的計划和盤托出。結果,弟兄倆一拍即合,決定合伙干。1950年4月,資金為2000万日元的三洋電机公司宣告成立。井植薰嶄新的“三洋生涯”開始了。
  當時,收音机已有普及的趨勢,前景十分廣闊。但由子政府對收音机征收30%的高稅,售价偏高,老百姓宁愿自己買零件裝配,也不買成品,從而形成收音机銷售數量下降的奇怪現象。井植薰認為,只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生產出質量上乘而又价格低廉的收音机來,銷路肯定會打開。
  在當時日本市場上,一台5燈收音机的零售价在1万日元以上。作為同行業小弟弟的三洋電机,要戰胜老牌厂商,就必須把价格降到1万日元以下。
  首先,井植薰制定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划,年產量為7.8万台。而當時生產收音机的頭號厂商松下公司,普及型收音机的年產量也不到5000台,一般厂家更在3000台以下。如果這個大批量生產的計划能夠成功,那么生產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价格便具有競爭力。
  其次,真空管是收音机的心髒,它的价格要占收音机出厂价的8%左右。如能爭取到真空管專業厂家的理想价格,收音机成本下降也就有了保證。井植薰找了几家厂商,結果都碰了壁。他決定改變談判策略,采取迂回作戰的技巧。
  井植薰找到新日本電气公司的片岡總裁,對他說:“我們三洋公司打算生產收音机,問題是真空管的价格,你能否按我收音机的出厂价的10%賣給我?”片岡眨了眨眼,帶著疑惑的口气問:“那么你的收音机打算賣多少錢呢?”井植薰笑著說:“這是企業秘密,我將在收音机首批銷售日前一天晚上告訴你。”
  “什么?”片岡被弄糊涂了,“這樣的生意我可從未做過。”但他畢竟是個商人,他當然知道真空管的售价一般是整机的8%,而井植薰出的是10%。他盤算后,說:“按出厂价10%定价這個條件我答應,只是你不能把收音机价格定得太低。”井植薰大笑起來:“這是收音机嘛,价格哪能太低呢?太低了我賺什么錢?我有錢賺的話,你不也有10%的份額嗎?”
  這种談判方法雖然有點像在打啞謎,但卻充分考慮到買賣雙方的利益,雙方都有利可圖。因此,片岡在考慮再三后,報出了价格的下限,不低于600元。這是接近成本550元的极限价,如果井植薰一開始就明說出600元的買入价,那么談判十有八九要破裂。當然,井植薰這時心中盤算出厂价已是7000元左右,這個价格既有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也不會辜負片岡的大力協助。于是,真空管价格的談判已圓滿解決。
  最后一個難點是外殼設計。當時的收音机,都是清一色的木制外殼。由于制作复雜,大部分為手工操作,一年內要生產出7.8万個木殼,難度相當大,且成本也很高。這時恰逢塑料工業在日本突然間崛起,并植熏靈机一動,用塑料做外殼,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積水化學公司商量,經過多次試制,第一台用塑料外殼裝配的收音机終于制造出來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產的SS-52型收音机上市了,商店的零售价為8950元,大大低于日本國內同類型收音机的价格,而且塑料外殼非常新潮。這种“价廉物美”的收音机很快就贏得顧客的青睞,三洋電机由此也聲譽鵲起,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三洋的大名。三洋新型收音机的銷售直線上升,當年就達7.7万台,第二年又猛增一倍,達15.8万台,市場占有率躍居日本第二,僅次于松下公司。
  在收音机上一炮打響后,三洋公司并未就此止步。1952年夏天的一天,井植薰下班回家,看見門口放著一台洗衣机。第二天上班一問,才知道大哥歲男給公司干部們每人送了一台,只是型號各不相同。
  井植薰立刻明白了:“大哥的意思是讓我們研制洗衣机吧。”
  從此,他帶著大家開始研究各种國產及進口洗衣机,從產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廉价性等方面進行反复試驗,好端端的一個經理室經常被弄得濕漉漉的。經過几十天的奮戰,三洋公司終于研制出了桶狀攪拌式洗衣机。
  正當他們准備批量生產時,傳來一個信息,英國胡佛公司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渦輪噴流式洗衣机。以往的洗衣机都是攪拌式,靠攪拌翼的旋轉來洗滌,而噴流式則是通過渦輪旋轉產生強烈的漩渦狀水流進行洗滌,對衣服磨損小,且去污力強。這無疑是洗衣机的新飛躍。于是他們斷然決定,停止攪拌式洗衣机的生產,立即轉向研制噴流式洗衣机。
  1953年8月26日,日本第一台噴流式洗衣机在三洋公司誕生了。這种被命名為SW-53型的新型洗衣机具有占地面積小、洗滌時間短、省電、省水等明顯的优點,而且价格低廉,僅只有攪拌式洗衣机售价的一半。它在市場上首次亮相,就引起了轟動,搶購如潮。三洋公司又一次令世人惊歎不已。到1954年4月,SW-53型洗衣机月產量已超過1万台。人們把三洋洗衣机面世且暢銷的1953年稱作為“電气化元年”,這給三洋電机帶來了莫大的榮耀。從此,每年的8月26日這一天,三洋公司都要舉行紀念儀式,來慶祝公司的“電气化之日”。
  繼推出价廉物美的收音机、洗衣机之后,1955年三洋公司的14英寸電視机問世,同樣是以价格便宜大受顧客的歡迎。當時,日本電視机价格一般為每英寸1万日元,三洋14英寸電視机以不到10万日元的价格出售,售价下降1/33之多,很快便占領了市場。
  到了50年代中期,日本社會形成一股仿效美國式文化生活的浪潮,家庭生活追求丰富多彩、便利充足。電視机、洗衣机和電冰箱被稱之為“三大神器”。因此,三洋電机如果要成為第一流的家電制造商,還必須把目標瞄准到電冰箱上。
  為在電冰箱方面有所突破,井植薰把大批電机、冶金、化學和物理專家和技術人員請進來共同研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三洋公司富有獨創性的電冰箱終于生產出來了。這种冰箱上有一項了不起的專利,就是發明了磁性門封以代替插銷。以前的冰箱門都裝有插銷,門關上后就得用插銷閂上,否則就會因門關閉不嚴而影響制冷效果。這种插銷式冰箱不僅使用不便,而且缺乏安全性,曾發生過好几起小孩鑽進冰箱玩耍,外面人不知道而隨手將門閂上,把小孩活活悶死在冰箱里的事故。三洋公司首創磁性門封,杜絕了悶死人的悲劇,無疑是冰箱設計上一次小小的革命。以后,所有的冰箱都采用了這項技術。更值得三洋公司驕傲的是,這項專利誕生之日,他們就向社會全部公開,目的是讓所有的冰箱都能防止悲劇的重演。這种時時把顧客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受到世人的贊揚。
  1959年7月,井植薰到美國去考察,他發現美國有一种奇特的現象:所到之處,幢幢大樓的窗戶從早到晚都緊閉著。他一打听,原來美國已經完全普及了空調机。而在日本,一台小型空調机的售价就高達30万日元,一般老百姓都望而生畏,遠遠未到普及的程度。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生產出优質低价的空調机來,讓它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1961年夏天,日本掀起了一股空調机熱。三洋公司及時推出了獨創的分体式空調。在這之前,日本的空調都是窗式的,噪音大而且安裝十分麻煩。三洋分体式空調,把設備分為兩部分,將壓縮机部分安裝在室外,空調机運轉時室內顯得很安靜,而且安裝极其簡便。分体式空調上市時,雖然价格比窗式空調高出將近一倍,但顧客經過比較,大都選擇了分体式空調。三洋分体空調連連旺銷,迫使其它老牌企業也仿效他們生產起這种新型空調。很快,分体式空調就占据了80%的空調机市場。
  三洋公司再接再厲,又推出了冷暖兩用空調,一改以往空調只有制冷功能的觀念,使空調机几乎成了一年四季都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三洋電机在建立后短短10年內,敏銳地把握市場的脈搏,不斷創新,出奇制胜,為“創造新生活”連續走出蜚聲全社會的4步妙棋,生產出新型的收音机、洗衣机、電冰箱和空調机,從而奠定了在全日本家電行業中領先的地位。
  三洋公司名稱的原意,是要發展成為一家面向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型國際性公司。創始人并植薰及其大哥井植歲男當年的這個夢想,現在可以逐步實現了。
  1959年,三洋出口的半導体收音机總量已超過日本所有的老牌企業,遙居全日本第一。三洋產品在美國市場成了最受歡迎的產品。
  進入60年代后,井植薰在香港建立了三洋分公司,成了三洋在海外的第一家子公司。隨后,三洋又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肯尼亞、加納、加拿大、巴西、美國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到80年代末,三洋在世界各地已經擁有101家從事制造或銷售的子公司及孫公司。三洋電机海外企業的直接生產銷售總額為5000億日元,雄踞全日本榜首。整個三洋集團的年銷售額也高達1.5万億日元(約合110億美元)以上。三洋電机株式會社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橫跨三大洋的跨國集團公司。
  三洋公司作為日本家電業的后起之秀,在短短40多年中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人們不禁要問它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么?
  井植薰在他總結公司經營思想的《成功源于探索》一書中,第一句話就說:“何謂經營之本?我認為是造就人。”重視人的作用,本是松下公司的經營思想。井植薰從“松下”出來時將這一思想帶到了“三洋”,并加以發展完善。他認為,一家成功的企業,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造人”是比造產品更重要的事。只有“制造”出优秀的企業人才,才能由這批优秀人才去開發、制造、推銷优質的產品。
  要想造就他人,先得塑造自己。井植薰響亮地提出“制造社長”、“制造總經理”的口號。他自己就是一個塑造自己的楷模。舉一個例子來說,他每天上午去公司上班的時間可以精确到秒的程度。天長日久,公司大樓的門衛竟然把他當成了標准時鐘,每當他的身影出現在公司大門前,門衛就會有意無意地伸手看自己的表,嘴里老是“真准時啊”地說個不停。他這种持之以恒地嚴格遵守公司紀律的做法,為全体員工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表率作用。
  “24-16-8”工作制,是他喊出的又一個口號。他認為,董事以上的干部要具備24小時都為公司工作著想的覺悟,對工作一定要“走火入魔”,時時刻刻為公司操心,甚至晚上做夢也要做公司的夢。對一般管理干部,則要求每天為公司干16小時,除了晚上睡覺做夢可以悉听尊便外,其它時間都必須思考公司的工作。至于一般職工,則要求工作8小時,只要上班時間考慮工作就可以了。
  在慶祝三洋電机創立30周年的日子里,井植薰沒有舉行招待會,也沒有做廣告大肆慶祝,而是投資30億日元,在神戶市鹽屋建立了一座三洋電机教育訓練中心,作為培訓干部的基地。
  實際上,井植薰本人正是一名人才自我培養的典范。他把自己比喻為一條蚯蚓。他認為,人應當像蚯蚓那樣,永遠不知辛勞地在漆黑的泥土中探索,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耕耘的事業,為后人留下一片片松軟的沃土。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傾注了大半輩子的精力創立和發展了三洋公司。1985年,當他從總經理的職位上退下來后,仍然無時無刻不在為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殫精竭慮。1987年8月13日,年已77歲的井植薰先生在認真處理完一件三洋產品的質量問題之后,驟然去世,應驗了他“將死在工作中”的預言。
               (陳繼)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