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杭問 大約一年多以前,中央美術學院的尹吉男教授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愿意見一位專門寫傳統手工藝人的日本作家,我自然十分有興趣,見面時握著鹽野米松粗短拙實的手,發覺頭發剛硬直立并且有些花白的他,頗似我童年小鎮里的木匠,心里頓生親近。 那次見面我第一次接触到鹽野米松的《留住手藝》,粗翻之下,覺得耳目一新。 在80年代的民藝熱過去以后,學院里的許多藝術家對民間藝人產生了一种复雜的感情,一方面感慨他們在造型方面的自由的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卻又覺得他們畢竟粗鄙而缺乏深刻的內涵,但是習慣上認為勞動者的這种創造是必然偉大和不容否定的,因此,學院的主流的藝術家開始曖昧起來,往日傳媒堆砌的無數溢美之詞,掩蓋了民藝研究蒼白的事實。 我在看慣許多千篇一律、浮于表面的盛贊某個地區或某位老大娘的民藝作品的文章后,讀到鹽野米松以訪談為主,原汁原味記錄日本老手藝人的文字,意識到這也許正是中國的傳統手藝研究所缺乏和亟需要扎實去做的東西。民藝歷來与官僚階級、文人階層以及宗教題材的藝術不一樣,它長期以來處在正史所不屑的境地,于是浩如煙海的典籍和与之有關的文字的稀少,形成极其強烈的反差;民藝的手工形態又是傳統自然經濟,農耕社會的產物,近一百年來它正飛速走向死亡,但是,在一個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真實記錄、保存絕大多數人的藝術生活以及思想觀念的民藝,仍然具有极大的尚未完全發現的价值,可惜我們很長時間誤入歧途。 作為作家的鹽野米松選擇了一個記錄者的角色,無論是歷史沿革的追溯,還是某一技藝的技術傳承,他所記錄的都是“這一個”的“現場”,他自述從小生活在有各种手藝人的街道上,透過自家的窗戶,或是坐在臨街的堂屋,可以看見他們那一雙靈巧的做工的手。這种經歷決定他的立場和觀點的平民性,而不是一种高屋建瓴似的研究,或是那种貴族式的文明對野蠻的再發現;但是記錄的客觀性,又使他的文字頗富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田野”色彩,他似乎珍藏了一段活的電影拷貝,為后世說明我們曾經這樣和那樣。 作為近鄰和東亞文化中有影響的國家,日本的傳統手藝另有特殊性。戰后日本的工業振興中,民藝曾經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日本民藝學研究的杰出人物柳宗悅同時也是對日本現代設計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柳宗悅從民藝与人的生活質量的關系中,得出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養美的情操的結論,這個著名的公式在日本經濟崛起中,形成傳統和現代共生的兩极,因此曾几何時,我們將日本傳統手藝的保存和發展視為文化戰略的楷模。 但是鹽野的書給我們帶來新的視野,即在以上所說的表象下日本的傳統手藝,仍然蘊藏著巨大的危机,保護得再好的老手藝,也無法改變無人使用或日漸稀少的需求這一事實,通過旅游工藝品所保存下來的手藝,同原來——我們在小時候看到的相比,已經徒剩軀殼,一個地區的人們現在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用當地產的木料蓋房,又在樹木再生時翻修,現代人群已經無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食物鏈和生態圈。 也許用高更的那幅畫所提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儿來?又到哪里去?”,來做鹽野這本有關手藝人的書的注腳,有些沉重和媚俗,但是鹽野從日常中与手藝人素朴的對話中,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很顯然是針對未來的,譬如我們現在,已經有很久沒有仰起頭看看星空,裸露的泥土只有在植物園里見到,我們每天接触到的物品几乎沒有一件來自自然,我們已經听慣了不銹鋼勺子刷著鐵鍋的聲音。 去年我在北京見到了山東畫報出版社的汪稼明先生和劉瑞琳女士,因為我知道近年來這個出版社以出高品位的文化書著名,于是怀著不安,將介紹這本書給中國讀者的想法告訴他們,問他們能否冒賠錢的風險承擔出版?沒想到汪總編一口應承,而深具社會學、民俗學素養的劉女士親任責編,讓我和鹽野先生均感欣喜,鹽野先生不但慨贈自己一半版權而且也動員小學館無償提供另一半,他的中國同事英河女士又在极短的時間內將它翻譯成中文,使此書的中文版能夠順利進行。 去年8 月,我們在景德鎮開了一個“99傳統手工藝百年回顧研討會”,鹽野先生應邀從日本赶來參加,并作了專題發言,爾后他又赶去山東,在《民俗研究》主編葉濤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濰坊地區的民間藝人,在他的心目中,中日兩國的文化在通向新世紀的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是共同的,也許我們都可以從這些鄉土手藝中獲得有益的東西,雖然有的人可能感傷,有的人可能焦慮,有的人可能醒覺,總之,它确實是我們文化的久被忽略的另類寶藏。也從這個角度,我相信這本書在中國的出版,將對學界特別是民藝學、民俗學、社會學及人類學領域,會有見仁見智的啟發。 2000年3 月于北京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