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打編手藝人時吉秀志(1913年10月5日生) 鹽野米松:說到做簸箕讓我想起了三角寬(1903∼1971年,小說家,民俗研究家)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一個名為“山窩”(生活在深山之中,不農耕,也不固定居家,四處漂泊的人或部落)的團体。很久以前,我曾在宮崎縣的山里訪問過几個竹編技師,他們都說是從師于“山窩”的。可見“山窩”是一個專門的編制簸箕的集團。 當我的朋友把時吉的簸箕從鹿儿島寄到我手里的時候,我就想起了“山窩”。 時吉生在編簸箕的手藝人的部落里,又跟他的父親學過手藝。他是那种傳承學技的為數不多的几例中的一個。 簸箕是用來篩掉農作物當中的空殼或雜質的,确切地說它是農具的一种。 它的形狀跟撮土用的簸箕一樣。把豆子呀,大米一類的東西放在上邊左右地搖,好的東西全都留在了里邊,夾雜物還有垃圾什么的就都篩到了外側。因為它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所以,在日本全國各地有各种各樣的簸箕。有用竹子做的,有用樹皮做的,也有用劈開的木條做的,各式各樣。因為它是屬于農家人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形狀上都大致相同,但是所用的材料和一些細小部位的制作還是截然不同的。 特別是時吉的簸箕,他是用好几种材料來編的,蓬萊竹、山櫻樹的皮、藤的蔓、山琵琶枝等。竹子是根据部位,有用表面的皮,也有用里面的皮。做得可真是精細。 他用的材料都是自己從山上采來的。他的家在薩摩半島的西側,鹿儿島縣日置郡金峰阿的宮崎,他的作坊就是他家背后搭起的小屋。地毯上面舖著坐墊,時吉就坐在上邊削竹簽,編簸箕。作坊的一角放著一個柜子,里面裝的是工具和材料,柜子最底層的抽屜被撤掉了,那里成了他的愛犬——梅黎的家,梅黎跟隨時吉上山,它還是尋找山櫻樹的高手。時吉使用的砍樹皮的鐮刀、簸箕刀,都是很獨特的工具。 這是個非常需要耐性的工作。 眼下定做這种簸箕的人更多的不是用于農具,而是作為飾物或其他的,所以,尺寸也都是些小號的。 時吉今年80歲,身邊沒有學徒的人。 時吉秀志口述: 簸箕自古以來就是被當做農具來用的。農家用他來篩分米粒和雜質。又因為它還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從古到今一直都受到人們的愛戴。 你們听說過山幸彥皇子和海幸彥皇子的故事嗎?据傳說弟弟山幸彥皇子曾經被派往海里做保護神,而哥哥海幸彥皇子則被派往山里做保護神,弟弟不精心丟了哥哥交給他的魚鉤,受到了哥哥的訓斥,于是,弟弟毀了自己的刀做了魚鉤,把它交給哥哥以保證今后不再丟失,据說弟弟是用簸箕托著魚鉤獻給哥哥的。 簸箕還是祭祖活動的時候常用的工具。再比如:女儿出嫁的時候,為了保佑她早生貴子,要在她的頭上頂一個簸箕,父親還要在那上邊放一杯酒來送女儿。小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在簸箕里放上年糕并讓他來踩,是為了祝愿小孩子長得身強体壯。 這些習俗都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 日本最早開始竹編工藝的就是我們阿多地區。過去,阿多、田布施都是一些村子的名字,村改鎮的時候,因為我們那里有座金峰山,所以,就取名為金峰鎮了。 當時,阿多地區的土地都是屬于當地土著民族的,是他們在這里最先開始了竹編工藝。這些我也是听一個專門研究竹編工藝的先生說的。 我編簸箕用的材料是山櫻樹的皮。山櫻的皮非常強壯結實,即便樹枯萎了,爛掉了,但它的皮依然完好。把山櫻皮編進簸箕里,就是鹿儿島簸箕的特點。編的時候還要有一些其他的材料,而每個人又都不同,我用的是一种叫“金竹”的竹子,也叫“蓬萊竹”。在鹿儿島,因為“金竹”很多,所以差不多都是用它做輔料。從前火繩槍上的火繩就是把竹子外側的青皮削剝下來,晾干后捻成繩子的。 這里有我做的簸箕,真正的簸箕。有很多竹編師編位籮,形狀很像簸箕,但他們編的那不是真正的簸箕。他們也編不了這樣的簸箕。 說起編簸箕,找材料就是一件難事。一般的位籮用一根竹子就能解決問題了,可我還要找山櫻、蓬萊竹和邊緣部位上用的山琵琶枝。還有紫藤和蔓草這些東西,不是哪儿的都能用。老祖宗們認為好的地方,我們現在還是從那里采來用。采光了,等上三四年,長出新的來再用。山櫻的雜木林已經越來越少了。過去,有人來當柴薪砍,有人砍回去煉炭用,這樣,砍掉了舊的新的才會長出來。可沒有人來砍了,樹就順其自然地長,都長成了大樹。櫻樹砍過一次以后就不能用了,它的皮不能用第二遍,除非极特殊的情況。 去采山櫻樹皮的時候,不用跟任何人打招呼只管來就是了。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從沒受到過誰的阻止和責備,現在也還是這樣。有的時候被山主知道了,就跟他說請讓我剝些櫻樹皮,他們也都會首肯的。我到現在還沒遇到過跟我過不去的人。 簸箕的起源我也說不大清楚。我只听說我的祖先是個叫“大前”的望族,他們是打敗了薩摩成為望族的。后來又敗在了島律的手下,于是開始逃亡,逃到了深山老林里,就是在那時候他們跟“山窩”的人學會了編簸箕的手藝。 “山窩”小說中所描繪的就是編簸箕的故事。而且他們的祖先也都是編簸箕的。 所以我們才推斷我的祖先也是跟“山窩”學的。 不是有用竹子做原料編簸箕的人嗎?据說那些人是“平家”(9 世紀時期,由皇室賜姓的貴族)的殘党余孽。他們絕不用山櫻皮編簸箕。我們更是不教他們。好像是一种敵對的關系。所以,搞竹編的人自然而然地不編我這种,我也從沒碰過竹編。為什么不搞竹編呢?因為我覺得我的職業就是編簸箕。而不是位籮。 我開始學技是在9 歲的時候。我們居住的部落有百十來戶人家,可是才有兩口井,沒上小學以前,清晨早早地起來拿個小桶去幫家里提水。上了小學以后早晨是先去割牛草,割回來以后吃了飯再去上學,所以我總是遲到一節課左右,一遲到呢就要挨罰站,我就老是想:真不想上學啊。于是慢慢地就開始逃學。父親見我這樣就說:既然你那么不情愿念書,那就學編簸箕吧。于是,我就開始學編簸箕了。最初,我的工作只是刮破竹(一种叢生的矮細竹)的內側,父親把它們劈成四瓣,然后由我來刮掉里面的部分,只留下外側的皮備用。 再后來就跟著父親進山去采材料。父親教給我材料要怎樣采,山櫻生長在哪里,父親還再三地告誡我,干這一行一定要精神集中,不得有半點雜念。有時候,我稍一走神,馬上就會遭到父親一頓訓斥。那時候我覺得,父親真是個嚴厲的人。但在今天看來,如果不是父親那時候的嚴厲,我怎么可能來到大家的面前做演講呢?所以還真得感謝父親的賜教。 過去有不少編簸箕的人,僅我們部落那一百來戶人家之中就有五十多人是從事這個的。孩子們作為練習編的東西都由父親送行最后收尾,然后在秋天稻米收獲的時候,背著那些簸箕到處叫賣。到外面去叫賣的人差不多都是我們部落的人。 現在,我們那儿還能編簸箕的人也就剩下三四個了,都覺得這活儿不好干,把它作為生意還在編的可能只有我一個人。尤其是這种小號的簸箕更沒人編了。這种小簸箕是因為有人想拿它做吉利飾物請我編,我才開始編的。 簸箕不可思議的力量 編大簸箕的時候,材料都准備好的話,底儿差不多用三個小時,邊緣用三個小時,合起來六個小時就能完活了。但是前提是在所有的材料都備齊的情況下。 邊緣所用的攀緣莖是請人專門去采集的,其他的材料全部都是我親自去采。為什么非要這樣的材料不可呢?真正用了以后就知道了,篩米的時候,那些夾雜在米里的稻子殼和雜質經過這樣左一搖右一搖的就都篩到了外邊。這种簸箕編的時候用的是竹皮里倒澀的那面。還有一种簸箕用的是竹皮外側光滑的那面編的,所以,篩分的時候,米粒會滑落下去,而把雜質留在里面。竹皮也是分表里來用的。 簸箕,在過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現在更多的是作為吉祥裝飾物,標志買賣興隆。有些店舖在開業的時候一定要把簸箕裝飾在店里。所以,現在來買它的人都不用做農具而是作為擺飾物了。有人蓋新房子了,要買一個挂在家里;有人買了新車,也要挂一個裝飾在車里。這樣的訂貨還不少呢。 据說它曾經還被用做信號。講個生活中的小笑話吧。以前,漁村那些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常常是深更半夜的就起來出海去了。等到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想跟老婆行房事,就把簸箕翻過來挂在門口,告訴來訪的人這家人正忙著請別打扰。 簸箕的大小沒有固定的尺寸,根据個人的喜好大小也可隨之變化。宮崎縣做的就比較大一些。總之是根据個人的喜好吧。編的時候把山櫻的樹皮劈得窄一些來編的也有。我們管一根根樹皮間的距离叫“間”,數的時候是“一間、二間、三間” 地數的。我手里的這個有20間大吧。20間大的比較普遍。稍大些的也有22間的。 別看這樣一只簸箕,只要不經常被雨淋,被水泡的,能用很多年都沒問題。我22年前做的簸箕現在還用著呢。眼下來找我做簸箕的很多人都是想趁我活著的時候給孩子們留下一個做紀念。 材料都是來自山的恩賜 編邊緣用的攀緣莖這東西是在自然中自生自息的。但是,攀緣莖生長的周圍常有蛇出沒,所以,我不能去采,只好委托專門來它的人代采,1 公斤1 千日元(約合人民幣70元)左右。不過,也越來越少了。因為攀緣莖的周圍總會有許多水窩窩,而這些水窩窩里又寄生著很多小螃蟹,野豬經常來吃它們,吃了螃蟹還不算,攀緣莖的根也會被它們翻挖出來,啃的啃,踩的踩,新芽也都被它們弄死了。所以,最近攀緣莖真是不好來了。又因為它賣不了多高的价錢,連那些專門采它的人也都陸陸續續地不干了。宮崎縣那邊好像比我們鹿儿島還要多一些。 我還帶來了一些蓬萊竹。砍這些竹子時用的是柴鐮,打鐵的人都知道這种專門砍竹子的鐮刀。采所有的材料有這把柴刀就足夠了。這种竹子三個月就能長成,但是,用做簸箕材料的竹子要在第二年砍才好。這种“蓬萊竹”跟普通的竹子所不同的地方是,它比較軟,而且有粘著力,還很結實。別的竹子時間一長就會折斷,這种竹子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另外,跟山櫻配在一起編的也只有它才合适,別的竹子的皮都太厚,這种竹子的皮很薄。 “蓬萊竹”在鹿儿島生長著很多,我家的地里長的都是這個。据說這种竹子是從東南亞一帶傳過來的。過去它們都是長在兩山之間的交界處的,能長成很大很大的一株。又因為它們是爬行著長的,所以大株的能長到十几平方米的范圍大。但是如果長得太密了的話,吹來吹去的風會弄傷它們的表皮,而且還會有虫子的侵蝕,被虫子侵蝕過的洞里會存水,影響竹子的質量。受了損的竹子就只能取它好的部位來做竹簽了。 從前,都是從山里找來粗的簽子,拿回家以后再加工成細小的,需要差不多三道工序。那時候,進山找竹簽的時候,都是一大群的做簸箕的人一起去,找到那些粗簽用車推回來。 山櫻樹是生長在灌木林中的。取10公分左右的櫻樹皮,然后豎著插上一根細的木條之類的東西,皮很容易就剝開了。被剝了皮的櫻樹依然能活,絕對死不了,只不過,再生出來的皮就不能用了。 我很喜歡狗。我的狗——梅黎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帶著它上山了,讓它聞山櫻樹的味儿,跟它說:梅黎,這是山櫻,你一定要記住它的气味。一年下來,梅黎就能自如地在山上尋找山樓樹了,有的時候,鐮刀忘了放在什么地方,就喊梅黎去找,它都不會出任何差錯地把它找回來。找櫻樹更是這樣,你只要說:去,找棵櫻樹來。 它就會跑著邊嗅邊找,櫻樹活著的時候有种特殊的气味。當你看到梅黎坐在一棵樹下了,那么那棵樹肯定是櫻樹。 編一只簸箕需要差不多2 公斤的竹子和3 根10公分長的櫻樹皮就夠了。 封邊緣用的是野琵琶的枝條。為什么用野琵琶呢?因為野琵琶很柔軟,可以自由彎曲,還不易折斷。用繩子捆出形狀并讓它干燥一星期,等撤掉繩子以后它都不會再回到原來的形狀了。如果是別的樹恐怕就不會那么有韌性了。 這种山琵琶也結果實,大小跟琵琶樹的葉子差不多,顏色接近野柿子。野柿子也結小的果實,它的樹也很結實,枝條也不易斷,但是要讓野柿子的枝條彎曲可就費勁了。 簸箕刀是鑒證手藝夠不夠格的標准 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工具,然后再編給你們看。 我手里拿的這個叫簸箕刀,是劈細竹用的。它的材料是橡樹。工具也都是自己買回橡樹的材料然后合著自己的手做的。編簸箕的人通常用能否制作簸箕刀來判斷此人的技術高低。一般,學徒十几年以后才被允許做它。我這把是自己做的,又重又堅硬,已經在我手上用了四十几年了。近十年來都沒有磨過它了。它是劈竹子的時候不可缺少的工具。 還有砍櫻樹皮用的鐮刀,這种鐮刀其實就是用普通鐮刀的最前頭的一段刀刃配上木柄做成的,所以看起來樣子怪怪的。 我編的簸箕都加入了攀緣莖草,這种草很結實,把它們像打麥稈儿那樣打掉多余的東西只剩下纖維就能用了。 封邊緣還有一种專門的錐子,是為穿蔓條時錐眼儿用的。這种錐子也有大、中、小三個型號。 櫻樹皮采回來以后,先把它們的頭儿創尖以便于穿插方便。 材料還很長的時候編得都很快,越短越不好編。學徒的時候經常把手拉得一道一道的。 為了編得緊湊,編的時候要沾些水。櫻樹皮是隔一行加一道。剛開始學著編的時候,最后收尾的地方總弄不好,都是師傅來搞的。那時候,連形狀都固定不好。 這東西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并不容易。這底托的部位能編好了就可以出徒了,怎么也得五六年的時間。我那儿子今年四十歲了,可還編不好,估計編簸箕這差事在我這一代也就完了。 我想我活到這個年紀身体還這么硬朗是托了編簸箕的福了。去山里采集材料能呼吸大量的氧气,劈竹子時又能常吸那里面的微生物(据說竹子內的微生物對人体有益)。我今年都八十歲了,可身体很結實,連房事都照樣行。怎么樣?各位,買一個回去求個保佑吧!(哈……) 編簸箕時需要用力地拉竹條和櫻樹皮,所以我的手上都是老茧,遇到粗條子的時候還得把牙也用上。還有人說:你這雙編簸箕的手倒挺干淨嘛。我這手呀,已經不知道脫過多少層皮了。竹刺什么的扎上了我都不管它,可也從不化膿。那扎進去的刺儿過一段時間會變黑,自己就出來了。身体偶有不舒服的時候,我就進山,一進山這儿疼那儿疼的馬上全都好了。我母親活到九十四歲才去世,我起碼還要堅持再進五年山。 (1993年8 月29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