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葉——



           船匠中尾勉(1932年10月9 日生)

  鹽野米松:日本的江河里已經看不到木制的船了。江河曾經是用來運輸的水上航路。那時候,釣魚的船,游玩儿的船,還有捕魚的船都星星點點地飄浮在江面上。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日本的江河由于受到嚴重的污染,已經不适合捕魚了。現在,只有在四國的四万十川。岡山縣的旭川、歧單縣的長良川、山形縣的最上川以及三重縣跟和歌山縣交界的熊野川,還能看到一些打魚的木船飄浮在江面上。它們多是用來捕捉江魚的。觀察這些地方的捕魚船,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那就是,根据江的規模大小不同,船的大小也不同。從這些船的結构上,可以看得出船匠們對江河的特性有多了解。又根据船的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所捕魚的种類也就不同。總之,它們在結构和形狀上有很大的區別。

  中尾是住在熊野川附近的造船木匠。

  熊野川的船是一种叫做“平田舟”的、形狀獨特的船,扁平的,浮在河面上的時候,就好像是一片竹葉。在流勢很急的熊野川上,平田舟看上去就像是輕輕地滑過去一樣。它的形狀使它不是劈波斬浪,而是輕盈地乘著波浪而行的。中尾讓我坐上他的船,在熊野川上游走了一圈儿。船,很容易操縱,我們還揚起了帆。听說,這种船有時也用來做游覽船。

  中尾原來曾在國家鐵路局工作過三十几年。后來,半路出家,開始了造船匠的生涯。

  我們一起去看了木材市場,他還讓我參觀了他那間坐落在河邊上的“造船作坊”。那里放著一艘他手頭儿正做著的船。熊野這個地區是木材的產地。中尾造船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我真惊歎于他活計的精細。

  在跟他的交談中我才知道,他原來還是一名漁師。他乘著自己造的船去捕捉河鰻、河蟹和香魚。也就是說,他是造船的,也是用船的。

  無論哪儿的漁師都會說自己的船是最好的。我也曾看到過不少江船,但是,我确信,熊野川的平田舟一定是日本屬一屬二漂亮的船。

  船匠現在已經是一個不再有需要的職業了,繼承人當然也就越來越少,因此,船匠的高齡化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他們當中,中尾算是年輕的了。

  他用自已經過改造的車把船運到了我的“脫口秀”會場,向我們展示了熊野川的船所特有的秉性和船匠的手藝。

  中尾勉口述:

  我是熊野川的船匠中尾。我的父親就是船匠出身,但是,我并沒有從一開始就師從于父,而是進了國家鐵路局當了一名職員。從國鐵局辭職以后,閒著沒事,去一個當船匠的朋友那儿幫了几天忙,這么一幫倒還真的學會了。從我父親那里沒受過任何的家傳,現在卻跟他做的是同一樣的事。

  其實我當年最想進的不是國鐵局而是商船學校,因為我喜歡船。在國鐵局一干就是36年,后來才開始學造船。捕魚也是我的愛好之一。我出生的地方是新宮,老家是三重縣,离新宮有12公里。

  這就是我造的船,形狀特別吧?熊野川是一條落差很大的河。一般海船的吃水線都很深,那是為了劈波斬浪,而我的船正相反,是為了不被波浪沖翻才特意造成這個形狀的。這种造法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慣。古人早就對适用于熊野川的船有研究了。這种應付急流的船在制造上有著它獨特的工藝,從而就使它形成了与眾不同的外觀。

  熊野川是一條流淌在奈良縣、和歌山縣和三重縣三縣境內的河流,也是日本惟一的一條沒有堤壩的河流。正是這個原因,獨木舟的全國錦標賽算上今年已經在這里舉辦過三次了,就是因為它沒有堤壩,加上流勢很急夠刺激。熊野川流過的四周是叫做大台原的山脈,因此,熊野川從頭到尾都是被夾在深深的峽谷中的,又由于那里每年的降雨量出奇的多,就形成了這里的河流落差很大。可以捕獲的魚的种類也就特別的多。各种的河蟹、蝦、河鰻、鱸魚、鯫魚,還有香魚等等。

  這种船現在是用做漁船,而在過去裝上貨物在河里上上下下的都是它們。還能當成游覽船用,裝上船頂住在里邊都沒有問題。

  在熊野川像這樣的船大概有個百余艘吧。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出自我的手。船匠除了我以外,還有一位比我年輕點儿的。我已經是六十几的人了,他也就四十几吧,在我們那儿可算是最年輕的了。他是邊上著班邊造船,但是船也造得很不錯。

  從很久以前開始,這里的船匠造的就是這种船,我年輕的時候听的最多的也是關于船匠的事,什么這個船匠手藝高了,那個差點儿了。當然了,不是有一句話叫做“船的好坏撐一撐就知道,撐船要八年”嗎?可見,撐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艘不好撐的船,就如同不好調教的馬,是不會有人愿意接受的。

  木船能用三代

  客戶在讓你替他造船的時候都會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船深要多少,船尾要多大,船底要多寬等等。我們也是用度量衡(日本固有的)來計算的,如果客戶提出的要求是違背比例的,我們還是要跟他建議什么地方應該多少尺寸,一項一項地定了以后才能開工。

  要說用現在時興的強化硬塑鋼造一艘同樣形狀的船跟我們造的木船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它對于水的浮力就是最大的不同。塑鋼船感覺上是好像很輕,但是,它因為沒有浮力所以出了問題一定會沉。而木船就不同了,由于浮力大,所以,要讓它沉下去恐怕不那么容易。

  我們的這种船坐上15個人都不會有一點儿問題,可是塑鋼船坐5 個人就到頭了。

  而且,塑鋼船還要造得比這种木船大一些。

  長良地區造船用的木材是一种叫羅漢松的樹,而我們熊野地區用的是杉樹,就是樹表面發白的那种杉,實際用的是樹中央紅色的那部分,發白的部分全部都去掉。

  除了杉樹以外,絲柏、橡樹、樣樹也是像這樣去掉發白的部分,只用中間那很硬的部分。這樣造出來的船才可能用一輩子,有的能用上父子兩代,還有的能用三代。

  樹的木質分為粗、細。木質越細的就越結實,同時也越重。造船用的木材,多選用節子多的(平面刨開來看上去像手指紋,一圈圈的)。平常我們燒的柴,如果是沒有什么節子的木頭,劈的時候“叭”的一聲很容易就能劈開,可是,有節子的地方往往就不那么好劈,總會在有節子的地方停住。造船時選用這樣的木頭就是為了一旦出現裂縫的時候,它會停在有節子的地方而不再往下延伸。另外,用有節子的木料還要用“活節”多的,這种木料看上去雖然不太美觀。

  我們就是這樣挑選木料的。看看是流線形的節還是死節,有的時候會碰到有很多死節的。一艘船上如果有很多死節的話,要先把這些死節的洞挖空再填補好,如果有二百多這樣的死節洞,要用上三天才能做完。死節的地方如果不挖掉的話日后會滲水。木料上一般都有“活節”和“死節”。現在你們看到的我手里的這條船上面的都是“活節”了。死節也都已經重新填補好了。所謂“死節”說的是中間的這個節眼已經腐朽掉了,一按就能按出來。這樣的節就叫“死節”。相反的,“活節”是怎么按都按不出來的,而且,看上去也好像是還活著,也有顏色,我們管這樣的節就叫“活節”。從事建筑工作的人一定懂這個。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造船的木料來自當地的山里

  這塊木材是從我住的新宮再往里一個叫音川的地方采伐來的。現在,那一帶因為現江旅游的關系,常會有一些電力船進進出出的。這种木材就出自那條河附近的山上。

  這塊木料有八米二長。一般的情況下,木料如果是八米多的話,那么,買原木時還會再長出五十公分左右,原木最好的地方是下邊儿的位置。我們都是愿意買長出部分多的原木,所以,總是囑咐伐木師多留出點儿多余的部分。打八米的木料有時能買到差不多九米長的原木。在山里都是這樣買賣木料的。

  和歌山地區出的一种叫吉野的木材太細膩,并不适用于造船。我們用的木材都是在當地的山上采伐的,就是沿海岸邊很近的那些山上。木頭看上去雖然又粗糙又不太好,但是造這种船正合适。

  船身造八米多長是我們那個地區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慣。沒有坐過船的人也許不懂,一般當你把槳撐在船頭時,就會因船槳的重量而使船尾輕輕地翹浮起來。所以,八米的船長是能夠讓船保持最好平衡的長度。木夠八米的話,船尾會很容易就翹起來,而且,起錨的時候弄不好還有可能會沉船。當然,再長點儿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過于長了以后槳會很重,不好撐。總之,這种船的大小是由自己能否撐管得了來定的。

  有些事情年輕時有人傳授和沒人傳授就是不一樣。比如說,為什么這里要這樣安裝,而那里又必須是那樣的角度。海船在制造的時候不是有骨架嗎?這种船什么都沒有。就是把木板一塊塊地拼接起來。這也就是它与眾不同而又最難的地方。江船跟海船最大的不同就是海船的吃水部分比較深,在大海里劈波行船時很快捷。我們的船則正相反,要讓它能承受得住急流,所以,船身比較淺,形狀就像一片竹葉做的小舟。因為,不是用它去劈水,而是讓它在水面上滑行,感覺上船好像是在躲閃著水一樣才行。平田舟還有個部位叫“加底”,它的作用是當船橫過來的時候,為了讓水從下面溜走而設置的。如果沒有這個東西起作用的話,橫著的船會很容易被江水沖走。它起的作用正是幫助水從船下面溜掉,而船又不被沖走。

  一會儿我要給你們看船是怎么拼接起來的,你們會發現這种船用船釘的地方很少。因為船釘用多了,時間一長就很容易從釘子眼儿滲水,釘子眼儿一多船不就變成篩子了嗎?這樣的船也就沒有任何价值了。

  熊野川江船的秘密

  我還是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船的各部位的名稱吧。這個細細的部位叫“底墊儿”,是用四塊木板拼合而成的,也就是船底。整條船只有這個部位要釘進去九十多個船釘來連結這四塊木板。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吧?這就是造船的訣竅。

  這個是用來補釘眼儿的叫“補釘”。一會儿我會表演給你們看,用它來填補有釘子眼儿的地方。這种用四塊木板做的船底叫“四塊接連”,當然,三塊板也可以,只是,三塊板很容易出現裂損,要針進很多釘子才管用。所以,用四塊板也就成了比較普遍的做法。

  這個叫“船釘”。看上去很粗糙是吧?表面像鋸齒一樣,一點儿都不光滑。但正是靠它的這麻麻糙糙表面產生出的磨擦來把木頭跟木頭緊緊地扣在一起。這种船針都是鐵匠一根根手工鑿出來的,很貴,一根要500 多日元(約合人民幣33元)。

  船是盡可能要造得窄一些,以防漏水。為了讓水流能順利地溜走,在船底加這么一個“加底”。就是在船底的兩側加上這個“加底”,然后在它上面做一個叫“上棚”的緣邊儿,這樣,船的形狀就出來了。在“加底”和“上棚”上面的這個叫“舷”,好像是砒柱般的船梁,也就是我們家里所說的“頂梁柱”,它掌握著整條船橫向的平衡。這里一定要用好木料,就是那种紅色的絲柏樹。

  最前面的部位需要比較堅硬的木料,所以,這里用光葉樣樹做材料。

  除了上面介紹的部位外,還有腳踏板,就是放腳的地方。

  把所有這些部件合在一起,是個挺复雜的工序。這些板子全要用很微妙的角度進行組合,不是簡單地粘合在一起就行了,因為角度全都不一樣。做這個,用一把曲尺來完成所有的設定,倒也用不著什么昂貴的工具。量角度、彎度只用這一把曲尺就夠了。像這個高度就是從船的最底部往上量三尺,大約90公分。還有,比如艙面開口的大小,也就是船体兩側的斜度,是根据船体從底部計算,每往上量一尺船口就開五寸的比例來規定的。這個地區的船代代都是用這樣的比例造出來的,當然,艙面還是口開得大一些乘坐起來比較舒服。

  熊野川的船是一片竹葉舟

  我們的這种船俗名叫“平船”,也叫“平田船”。平田船,從它的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的形狀是平坦坦的,樣子像一片竹葉。

  船的帆有10米高,帆的中間有一條一條的空隙,所以,即便是坐在船的后方,也能透過條條的空隙看到前面。帆是豎長的像旗子一樣。這种帆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風向來定位的。這些露著的空隙是為了對付強風的,因為當遇到風很強的時候,帆就會鼓起來接受它,船的平衡就難以把握,讓風從這些空隙的地方跑掉一些,就使船減少了危險。

  我在這儿給大家表演一下木板跟木板連接時獨特的方法。要費一點儿時間。在木板与木板連接之前,要先做一道工序叫“殺木”。大家都知道,干燥的木頭如果被水浸濕以后還會再活過來,所以,要先“殺木”。經過這樣一道工序以后,船上的水就不會再往船上滲了。做的時候,就是像這樣從頭儿到尾地敲打木板豎背中央的部位,我們叫它“木口”。另外,我們用錘子,是用它鼓肚的一邊來敲打的。一般錘子都有兩頭,一頭是直的,一頭是鼓肚的。木板一經敲打就會凹陷進去,這就叫“殺木”。木頭雖然已經被加工成了木板,但是,它其實還是活著的。每一塊經過敲打的木板,其凹陷的部位過一段時間,被水浸泡久了還會再恢复原狀。我們就是靠木板与木板的這种規律讓它們貼合在一起。當然,這樣還不夠,還要把豎著貼合在一起的兩塊木板用釘子固定起來。但不是直著釘進去,是從兩塊木板的平面斜著釘,因此,釘子也是斜的。另外,為了給釘子開辟一條斜路,先要用一种帶把儿的鑿子鑿出一個眼儿,這是一种專門用來鑿細釘子眼儿的鑿子,很細。鑿的時候是沿著事先划好的曲線鑿進去,然后再把釘子也沿著這條曲線鑿進去。這里我要說說為什么要用帶橫把儿的鑿子呢?因為,鑿進去以后,往回拔的時候,可以從反方向敲打橫把儿,讓它退出來。還有,鑿釘子眼儿的時候不能一下子鑿到底,因為那樣的話,釘子就吃不住勁儿了。要留斜釘木板點儿硬的底儿以便讓釘子更好地固定住。

  釘子鑿進去以后,為把它鑿得更深,再用跟釘子同樣形狀的細鐵棒往深處鑿一鑿,這叫“埋釘”。最后,在釘子釘好后,為了不讓河口處存水,再用小木塊儿把釘口封起來,這就是我在前面說過的“封口”。

  “平田舟”就是這樣用木板跟木板一塊塊地拼接起來的船。不知我的講解你們听明白了沒有。

  (1992年8 月30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