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章 歸國執教


       菲島歸來執教鞭,一門學問一重天;
       夫妻恩愛儿女壯,講壇体壇開新篇。

  話說1912年1月,史迪威從菲律賓回到美國。1906年他第一次從菲律賓歸來時無所牽挂,這次不同了,叫他牽腸挂肚的,不僅有妻子威妮,還有即將出世的孩子。船一靠岸,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見到威妮。

  他和威妮相識,完全出于偶然。1904年,史迪威在西點軍校舞會上的舞伴一直是他剛剛13歲的妹妹瑪麗。史迪威第一次從菲律賓回來后,瑪麗邀請他去參加她們中學的6月舞會,并要他帶著他的朋友霍尼何特少尉作威妮的舞伴。

  威妮當時是個17歲的漂亮姑娘,有一雙活潑的眼睛和一頭卷曲的秀發。她是瑪麗的同班同學,家在錫拉丘茲市。

  為了參加舞會,霍尼柯特少尉特意穿了一身很講究的、帶有紅臂章的藍色野戰炮兵軍服。但是,威妮卻看中了身穿筆挺的白色夏裝的史迪威。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對史迪威一見鐘情,她覺得從未見過這么漂亮的小伙子,也從未見過這么迷人的深褐色的眼睛。他們在一起感到很愉快,兩顆心好像貼在了一起,再也分不開了。臨別時,他問她是否可以給她寫信,他相信自己用火一樣的心,一定能夠贏得她純真的愛情。

  一年之后,也即1909年,史迪威26歲了,他邀請威妮參加西點軍校的軍官舞會。但是,威妮的母親不信任軍人,不允許她到西點軍校去。史迪威沒有介意。當威妮中學畢業開舞會時,他急急火火赶到了揚克斯,參加了這個盛大舞會。

  威妮的母親被打動了。在母親的陪同下,威妮終于去了西點軍校,并會見了史迪威一家人。她看得出,本杰明·史迪威博士這一家人,是完全可以信賴的。

  史迪威非常高興。在一封信中他竟稱威妮為“甜桃”,這個稱呼使威妮很不高興。其實,這是史迪威的習慣用語,他總是把自己所喜歡的极好的東西稱為:“桃子”、“桃子似的”,正像他把自己所厭惡的小人、坏的東西稱為“花生米”一樣。威妮的不快,經他一解釋,轉眼便煙消霧散了。

  1910年春天,威妮參加了西點軍校的舞會之后,他們訂了婚,并在當年10月結了婚。威妮和史迪威都是誠實而有責任心的人。他們都尊重自己的長輩,熱愛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史迪威到國外執行任務,先征得父母的同意才把威妮的照片帶在身邊。父母認為這“有助于使他的行為端正”。威妮怀孕從菲律賓回來后一直住在母親家,直到1912年3月孩子出世,都得到母親的照料。

  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取名小喬。史迪威從菲律賓回來6個星期后,母子二人才由錫拉丘茲到了史迪威在加利福尼亞避暑的村子。

  這一年的夏天,史迪威攜妻儿來到蒙特雷南面一點的西海岸小村子——卡梅爾。當時這個村落還是個未開發的、原始的地方。他們到海濱野餐,在太平洋海水拍打著的岩石上迎風漫步。他們迷上了這個地方,決定日后要居住在這里,退休后也要在這里定居。

  史迪威再度從菲律賓回到美國后,又到第12步兵團干了一年。這時他仍是一名中尉。團隊駐守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

  中國人習慣把30歲稱為“而立之年”,也就是事業有成的年齡。而史迪威在30歲以后的几年里(1913年至1917年)卻過得极為平淡。這對一個年富力強、學業有成的年輕軍官來說是令人煩惱的。

  而歐洲的情況卻在這几年中發生了重大變化。1911年至于1912年,意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展開了激戰。這場戰爭剛結束,巴爾干半島上又爆發了新的戰爭。1912年3月,塞爾維亞同保加利亞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隨后希腊和門的內哥羅(黑山)也宣布加入該條約,巴爾干四國同盟最后形成。10月,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耳其宣戰,接著保、塞和希腊也都對土耳其宣戰,共同向土軍進攻,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這場戰爭剛結束,1913年6月,保加利亞在奧匈帝國慫恿下,先發制人,向塞、希兩國軍隊發動進攻,開始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羅馬尼亞和門的內哥羅參加到塞、希一邊作戰。保軍受到几個方面的打擊,節節敗退。這時,土耳其看到有机可乘,也加入了反保戰爭。塞、希軍隊占領了馬其頓,土耳其又奪回了亞得里雅堡。保加利亞不僅失去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手中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喪失了一部分原有的土地。巴爾干國家發生了新的組合。塞。希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保加利亞則轉向了德奧集團方面。巴爾干各國之間也彼此視若仇敵,磨刀霍霍。巴爾干半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美國与歐洲大陸被大西洋隔開,所以這個時期的美國軍界像一潭死水。美國公眾不賞識自己的陸軍,又加之美西戰爭和1900年的帝國熱之后,國會對陸軍的撥款又吝嗇起來,鐵路上的運兵車在運行先后次序方面比貨車還要低一等,必須停在側線上等待客車和貨車走過之后再行駛。公眾歧視軍人,危及到軍隊的存在,國會不得不在1911年認為有必要通過法案,規定對歧視軍人的公共娛樂場所罰款500美元。

  依然好動的史迪威,曾為爭取出任駐圣多明各的武官作了努力,但沒有成功。因為西點軍校堅持要他回校在英語和歷史系任教官。他只好于1913年8月回校重執教鞭。雖然這种工作比在步兵團單調的工作好一些,但教學工作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的老行當,因而他沒有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學上。他的上司曾說,喬是“一名很能干的軍官”,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他對教歷史的工作并不熱心,他熱心的是擔任籃球和橄欖球的教練工作。”

  1914年6月,他的妻于威妮又生了一個女儿,取名叫南希。夫妻倆十分高興,但威妮的負擔更重了,史迪威是不肯把精力用在家庭瑣事上的。威妮說,喬在學校任教官不滿一年,就拼命要离開西點。

  1914年夏天,史迪威的机會來了。那時,他已由歷史系調回現代語言系教授西班牙語,經過努力爭取后,他被派往馬德里進修西班牙語。

  一到西班牙,他便聞到了歐洲的火藥味。軍備競賽一浪高過一浪,德、奧兩國的軍事預算已達140億馬克,德國的常備軍已增到87万人,法國的常備軍亦有80万人,俄國杜馬也通過擴軍法案,常備軍將擴充到230万人。在海軍方面,軍備競賽也十分激烈。英國新型的裝甲艦“無畏艦”一下水,德國立即決定每年建造四艘“無畏艦”及相當數量的巡洋艦和魚雷艦。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決定,德國每造一艘大軍艦,英國就造兩艘。德國總參謀長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對于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歐洲大戰真有一触即發之勢。

  6月29日,史迪威到馬德里郊區鄉村旅行,見人們神色不安,議論紛紛。原來,昨天(6月28日)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舉行陸軍演習,奧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攜同他的妻子同往檢閱。斐迪南是极端的軍國主義分子,一貫主張吞并塞爾維亞,這次他竟來到塞爾維亞人居住的薩拉熱窩檢閱陸軍,這是蓄意挑釁,因此,引起塞爾維亞人的憤慨。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塞爾維亞青年學生普林西波,在演習結束后,開槍擊斃了斐迪南和他的妻子。

  史迪威和世界上大多數人一樣,在其后几周里沒有再想到薩拉熱窩暗殺事件,更沒有想到打死斐迪南的這一槍,竟是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直到7月30日,史迪威听到了7月28日午夜奧匈軍隊開始用大炮轟擊貝爾格萊德的消息,才感到這些戰爭新聞的嚴重性,預感到歐洲即將步入戰爭深淵。

  事實果真如此,在德國慫恿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為維護本身利益,宣布全國總動員支持塞爾維亞,接著德國向俄國宣戰;法國決定同俄國站在一起,共同對德國作戰;德軍進入比利時,英國以維護比利時中立為由,對德國宣戰;日本帝國主義以為這是在中國和太平洋稱霸的大好時机,于是要德國軍隊立即撤出中國和日本領海,把從中國租借的膠州灣交給日本,德國拒絕這一要求,日本對德國宣戰。于是,戰火從歐洲日益向亞洲、非洲、美洲擴展……釀成了一場亙古未有的世界規模的戰爭。

  史迪威結束了在西班牙的學業后回到美國,繼續在西點軍校任教。他工作不安心,曾努力爭取作為軍事觀察員到法國軍隊中去。陸軍部答复說,他們已經派了5名軍官到歐洲觀察戰事,“不打算再派人去了”。1916年6月,歐洲大戰打了兩年,33歲的史迪威還是個中尉教官,他常常滿面愁云,只有見到妻子威妮和儿子小喬、女儿南希,心上的烏云才被驅散,臉上閃出歡樂的光芒。正是:歐洲大陸起戰端,你爭我奪大災難;西點學子緊鎖眉,何時列隊跨征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