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十二章 午夜,皓月中天


  
  已經大權在握的呂雉,最大的遺憾就是儿子惠帝的柔弱,如何才能起衰振懦?當她正想借重張良出山的時候,在一個皓月中天的午夜,這位學道輕舉者的靈魂,化作一縷青煙飄然而去了。

  在劉邦治喪期間,陳平前來造訪,張良不能不見。
  張良對劉邦的悼念,是個人真摯的深情的心祭,他不愿參加朝廷按繁瑣禮儀舉行的儀式,尤其不愿參加由呂后操縱主持的儀式,他覺得這簡直是對亡者的褻瀆。劉邦的遺体任憑她擺布,竟然三四日密不發喪,現在又來做出一副沉痛悼念的樣子,令他感到惡心和怒不可遏,還是結發夫妻,竟然如此冷酷無情,還別說他是當今天子!
  他有一种強烈的預感,這個無所顧忌的、不擇手段的、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女人,還會做出令人難以想象的事來。
  因此他吩咐何肩,朝廷派人來就說他臥床不起了。
  自從項羽烏江自刎,楚漢相爭的帷幕落下了,一統天下的大漢江山,雖然還得隨時應付諸侯王的反叛,然而天下黎明百姓卻渴望休生養息,無為而治。他打心眼里十分賞識曹參,盡管他听到不少人罵他任齊相以來尸位素餐,不理政務,是個十足的昏官,應該將他罷免。但是張良卻深深知道,如今的天下卻需要更多曹參這樣不管事的官,方能讓百姓經過暴秦沉重的徭役和秦末八年的戰亂之后,有一個喘息的時机。他十分了解曹參,此人決非是一個昏憒庸碌、無德無才之輩。曹參為齊相之后,曾召集過長老和諸儒,請教如何安撫百姓,聚訟紛云,莫衷一是。后來他听說膠西有位蓋公,便以厚禮相邀。蓋公便對他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于是曹參搬出正堂讓給蓋公住,蓋公教他用黃老之術治齊,因此他相齊八九年,齊國百姓安定,安居樂業。
  雖然八年來,張良已漸漸遠离朝廷,學道輕舉,愿從赤松子游。但他表面的平靜,也難以掩蓋他心靈深處為朝政的憂傷,甚至常常使他清夜捫心,難以成眠。
  在他出世的冰山深處,仍燃燒著入世的烈焰。
  陳平也算是相知甚深的故交,不過他也覺得他有些聰明過余,在他的才智后面,窺視得出一些玩世心態。前不久才听說劉邦要他与周勃去取樊噲首級,但如今取回的卻是一個活囚,這還瞞得過張良的眼睛?他本不想再理陳平,但在這微妙的關鍵時刻,倒不妨听听他來說些什么?于是他便躺在臥榻上,叫何肩去請陳平進來。
  陳平一進門見張良臥病在床,便不胜感慨地動情地說:“子房,皇上已撒手而去,先生如今又高臥病榻,想當年輔佐漢王血戰于滎陽、成皋,雖然如今功成封侯,倒還真不如那些戎馬生涯活得有味道呀!”
  張良也感触良深:“所以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啊!陳平啊,你還記得嗎?那是在成皋,韓信派使者來,請漢王封他假齊王,漢王一听就火冒三丈,你我分別坐在漢王的兩邊,不約而同地伸出一只腳來,使勁地踩了漢王一下,他才突然轉怒為喜……”
  陳平熱淚盈眶地只顧點頭稱是。
  張良有些哽咽,說不下去了,等了片刻才接著往下說:“……沒想到漢王打下江山才八年,就先离我們而去了!這八年還沒有安靜過一天,舒心過一天!”
  陳平也被張良一片真情所打動:“不錯,陛下臨終前都還挂念著江山社稷的安危,一听說樊噲要誅殺戚夫人母子和諸將,便令我和周勃……”
  張良突然坐了起來,目若耀火,逼視著陳平問道:“如今樊噲是死是活?”
  陳平不知道張良是支持還是反對殺樊噲,一時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不過,他一下子想到呂后對張良的印象頗佳,那么他一定會反對殺樊噲的,便直率地說:
  “子房放心吧,樊噲已被我解押進京,正逢陛下駕崩,只好去請皇后發落,皇后早已將他開釋了!”
  張良看到陳平滿面春風,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深受呂后的賞識和信賴。他不覺感到陣陣齒冷。劉邦尸骨未寒,他早將陛下臨終前的囑咐巧妙篡改,用樊噲去討好呂后,以取得呂后的賞識和重用。
  其實,他早知道陳平才智過人,不過此人毫不掩飾的貪財,這种人在關鍵時刻就會露出他的私欲和狡詐。對于這一點,劉邦還是有所察覺的,因此在他的后事安排中,特別提到“陳平智有余,然難獨任。”這次不是充分表現了他“難獨任”的弱點么?
  張良沉默半晌,只冷冷地說了一句:“不知皇上地下有知,當作何想法!”
  陳平當然一下子就听懂了張良對他十分不滿,是在挖苦他。其實,陳平也有滿腹委屈,他深知事關重大,弄不好左右都要被殺頭。一個人再聰明,也當然不敢專斷,所以他特地与周勃密商妥當之后才行事的。
  特別是他倆筑壇令樊噲前去接旨,出其不意地將樊噲綁了,關在檻車里解往長安,由他押送,周勃留下來接管樊噲的軍隊。陳平在半道上就听到皇上駕崩,于是他又怕惹怒了呂后和她妹妹呂須,特地派人搶先入都,向她們報告真象。沒想到又接到使者傳沼,要他和灌嬰前去屯守滎陽。但是陳平作了一番權衡,怕招至誤會,還是急匆匆先赶回到長安复命,把這件棘手的使命擱平之后再說下一步。記得他年輕時,在鄉里村社中操刀分肉,父老贊揚這小子分得很均,他便得意地說:“將來讓我宰割天下,也會象宰割這肉一般。”今天看來要擱平談何容易!
  他進入宮中在劉邦靈前痛哭一番,又向呂后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詳加奏明。本來呂后叫他回宮休息,他怕一轉身就會有人說他的坏話暗害他,又苦苦哀求留下來守靈。盡管如此,呂須還是在呂后面前說了他很多坏話,直到呂后任命他為郎中令,讓他去輔佐剛繼位的惠帝,他那顆懸著的心才總算放了下來。也真算難為他了,讓他去接受這么一件左右為難的苦差事,如此煞費苦心,才算終于保住了這顆腦袋。
  今天是呂后和惠帝的意思,听說張良病重了,讓陳平前來探視一番,如果張良還能夠支撐的話,請他來參加高祖出喪的大典。因為呂后明白,密不發喪的消息傳出以后,群臣對她深為不滿,為了穩定局面,如果張良能參加出喪大典,當然是再好不過了,而且派陳平前去請他,也是一個十分恰當的人選。
  陳平見張良如此奚落他,心中感到十分委屈和難受,不覺涌出了傷心的淚水來:
  “子房,我陳平是有苦說不出來呀!若陛下尚在,我押這么一個活樊噲回來,陛下能不降罪于我嗎?反之,陛下晏駕之后,我提上一個樊噲血淋淋的頭回來,呂后又饒得了我嗎?我知道,我有負于先帝,但我也是迫不得已出于無奈呀!”
  張良想了想,不錯,陳平平時為人,自有他的圓滑之處,但這件事也真算得上是一個千古不遇的難題,他能這般處置也确實是迫不得已了。
  于是,他說道:“陳平,你我多年知交,這件事也只能如此了,我不責怪你,如今我是深信黃老之學,清靜無為,杜門謝客,學道輕舉,今后就這般終此一生了!只是你還得侍奉新主,如今更是前程未卜,你當好自為之……”
  說道這里,張良突然感到一陣旋暈,陳平見狀赶緊扶他躺下。
  “子房,你、你怎么了?”
  張良面色蒼白,雙眼緊閉,他勉強抬起一只手來,無力地揮了一揮,表示沒有什么。
  陳平說:“子房,今天本來是太后和惠帝讓我前來探視你,如果你能夠支撐,就請你去參加高祖的出喪大典。我看你身体如此虛弱,還是不去的好。我回宮去回太后与惠帝,就說留侯病重,不能參加。”
  陳平畢竟還是能夠理解張良,這不僅是感激他剛才對他處境的理解,而且此時此刻,他遠离了未央宮与長樂宮,來到這驪山西麓的密林之中,才突然感到一种從未領略過的淡泊与宁靜、洒脫与超然。這里就再也沒有那种隨時都可能掉腦袋的進退兩難,沒有那种你死我活的明爭暗斗。何必再讓這位從赤松子游的人,去參加什么出喪大典,生死對他已經淡如云煙了。
  光陰荏苒,冬去春來,劉邦逝世的周年忌辰又到了。
  這一年盡管朝中充滿了血腥和污穢,陷害与謀殺,但是到了這一天,仍然在庄嚴而隆重、沉痛而哀婉的肅穆气氛中祭奠著先帝高祖的亡靈。
  鼓樂節奏緩慢,悲痛嚴肅。白色的旌幡獵獵飄卷,庄重而壯觀。太后与惠帝,以及皇親國戚、文臣武將,身穿皓素,滿面含悲,乘著白色的鑾輿鳳輦、高車駟馬,向長安城北的長陵緩緩駛去……
  張良沒有去參与周年祭,劉邦死后他已遷隱到秦岭南麓之紫柏岭,此地距今漢中留壩縣數十里。
  他又來到一泓清泉邊,來到那座宛如人形的黃石旁,焚上一炷香,面對著如篆的裊裊香煙默默地与他故交對著話。
  我還能對你說些什么呢?
  你一心要立為太子的如意,如今已來到了你的身邊,他的冤屈你應該明白了。太子盈确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在他繼位為惠帝之后,當如意被太后召進京時,太子生怕他這位年幼的兄弟發生意外,親自到城外接著他,并与他同吃同寢,這一點出乎你的意外吧?我听說一天早上,惠帝早起練騎射去了,如意畢竟才十來歲的孩子,當然貪睡,兄長不忍心叫醒他,單獨起床去了。就在這個間歇,有人端上毒酒讓如意喝了,這個可怜的孩子就這樣歸天了,最先來到了你的身旁。
  最使你在地下痛心疾首的,還是如意剛來到你身邊不久,他的母親,你最貼心的戚夫人又來到了你的身邊。我相信,這次你一定震惊了!你的在天之靈,一定會化成風暴雷霆,化成江海怒濤。你生前日夜憂慮的事終于發生了,但是你無論如何也未曾想到,謀害他的人手段如此殘忍,心腸如此狠毒,簡直不是人干得出來的!
  這是誰?這是你美麗的愛妃嗎?這就是那位能歌善舞、溫柔善良而又善解人意的戚姬嗎?
  啊,這是什么東西?雙眼已經被挖成了兩個窟窿,舌頭已被割去了,雙耳也听不見了!你美麗的長發已被誰剪去?你那長袖揮舞的雙臂哪里去了?你那踏在鼓面上的靈巧的雙腳哪里去了?你已變成了一個被肢解的動物,然而你的鼻孔里依舊還有微弱的呼吸,你的那顆心還在怦怦地跳動。你、你就是戚姬嗎?天哪,何等慘絕人寰的殘暴!是人能干得出來的嗎?
  啊,陛下,你別用那怨恨的目光看著我!
  你還記得嗎?當年項羽自刎烏江,這位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的尸体,被爭功的將領剁成几塊,放在你的面前請賞時,當時我在你身旁,但我并沒有看見你露出胜利者得意的笑容,我看見你震惊了,你駭然的眼中閃爍著淚光。我听見你命令,將項羽的遺体用最好的棺槨入殮,在項羽的封地魯之谷城,為他建造墳墓,你親自主持了隆重葬禮……
  如今你又震怒了,悲痛欲絕地望著這被稱為“人彘”的被放在污穢的茅坑里折磨致死的愛妃,你為生前沒有能痛下決心保護她母子倆深深懊悔!你作為一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人,竟無力保護一個心愛的妃子和她的儿子,感到羞愧!
  你也許直到如今,還在深深埋怨我,你也許這樣想,如果當時誰的勸阻也不听,就一意孤行,立如意為太子,就不會發生后來的這場悲劇了。其實,你由一個布衣斬蛇起義,到最后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完成天下一統的經歷就應當明白:如果你是強者,即使處于弱者的地位,最終也會登上強者的寶座;如果你是弱者,即使被扶上了強者的寶座,最終也依然會被真正的強者所取代。
  如果你強把如意立為太子,在你歸天之后,如意才十來歲,戚夫人又如此柔弱,孤儿寡母仍非呂后的對手,后果也決非你所能預料的。
  請你一定相信我這話,并非出于事后的辯解。
  你容我直言相告,你能有什么辦法阻止至親骨肉之間的無情殘殺呢?沒有!不僅僅是你沒有,所有的帝王都沒有!人世間只要擁有至高無上、為所欲為的“權力”,這种魔怪,就還會制造出“人彘”。正因為如此,我害怕這個魔怪,我厭惡這個魔怪,我遠离這個魔怪。不錯,一切鑽營權勢者,一切貪戀榮華富貴者,不可能与我同歸!是的,你不可能与我同歸,因為你已被囚禁在了未央宮与長樂宮,去享受那無盡的歡樂去了。然而恕我直言,你并沒有享受到無盡的歡樂,卻留下了無盡的悲痛……
  在今天,我可以在你面前坦率地直言了,就象我們第一次在下邳相見的那個夜晚,我用不著再對你稱‘陛下’,我們不再是君与臣,我還是以知己故交的身份,稱呼你沛公親切得多。是的,今天你可以与我同歸了,你可以解脫了。只有在這時候,你才可以享受到清靜与無為、淡泊与宁靜。然而,令人惋惜的卻是,為什么許多許多的人,不能在生命存在的時候享有淡泊和宁靜,而是必須等到生命之火熄滅之后,在生命的灰燼中,才能得到這种遲到的淡泊和宁靜呢?
  誰能回答我,為什么?
  不錯,今天是你的周年忌日,我不愿到長陵去參加那些虛假的庄嚴隆重的儀式,你會原諒我嗎?什么?連你也討厭這种儀式!它們扰亂了你的安宁和平靜?你尤其不愿看見那個制造“人彘”的人,假惺惺地流淌著悲傷的淚水,做出庄嚴神圣的樣子,在你的墓前裝模作樣地叩拜?
  啊,沛公,你真愿意悄悄來到密林中這泓清澈見底的山泉邊,与我默默對坐,象你東征黥布歸來之后,一個人獨自來到這里久久獨坐一般?
  魂兮歸來,沛公!
  好,就讓我們這般久久對坐,以心交談,直到地老天荒……
  在這后來的歲月中,張良可以說是根本不過問朝政了。他憂慮的倒不是呂氏家族要迫害他,相反倒是呂后還格外地賞識他,總不肯徹底忘掉他、冷淡他和疏遠他,這樣總會給他帶來不安与不快、厭惡和煩躁。
  呂后對張良的好感,并不因為他是劉邦的故交,也并不因為他有超人的大智大勇。主要是因為劉邦要廢立太子時,張良是堅決反對的。正因為有張良的反對,再加上他又建議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才終于讓皇上放棄了這一打算的,所以呂后母子對他始終感恩不盡。
  呂后仍然不忘張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鑒于她的儿子惠帝的現狀。直到現在,她還深深地悔恨,不該叫儿子去參觀她殘忍的杰作——“人彘”!這件事對劉盈的刺激太深,他頓時惊嚇得目瞪口呆,面色蒼白,差一點昏厥過去。离開永巷回到宮中,一連几日,進食就惡心嘔吐。徹夜失眠,一入夢中就在惊呼中醒過來,冷汗濕透了衣衫。
  儿子的這一精神狀態,對呂后的打擊非同尋常。劉盈尚未立皇后,更沒有太子,如果有個什么閃失,她所得到的一切,不是將會在一瞬間全部失去么?她急忙下令重金聘名醫治療,病情雖有好轉,然而心病是無藥可醫的。在殘酷的宮廷斗爭面前,這位心地善良的惠帝,精神崩潰了,是呂雉自己摧毀了自己的儿子,自以為得計反而干了蠢事,這就是搬起石頭砸在自己的腳上。
  惠帝從此不理朝政,干脆就讓他那位貪婪、殘暴的太后去為所欲為地專權吧,反正他也把她無可奈何,于是惠帝從此終日沉湎于酒色,尋歡作樂去了,很快變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一個活著的“人彘”!
  呂雉終于完成了兩大杰作,一手造成“人彘”,一手又造成“行尸”。
  太善良的人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不是成為鬼魂,就是成為瘋子。
  呂后記起劉邦在東征黥布期間,曾任命張良為少傅,病傅留守關中的太子劉盈,深得太子的喜愛和信任,太子對他總是言听計從。因此她想把杜門謝客、學道輕舉的張良請出山來,讓他使太子的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但是,就連高帝出喪和周年忌辰都稱病不出的張良,能用什么辦法把他請得出來呢?
  這時,正逢相國曹參病好,三月后呂后起用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大尉,基本上按照劉邦的臨終囑咐安排的,這樣使漢室江山在這三根柱石的支撐下穩如泰山。一天,周勃与左、右丞相一起商議國事。他們都為年輕的惠帝身体衰弱、性格懦弱、不理朝政深感憂慮。當然他們也深深明白,能開這把鎖的鑰匙只能是皇太后,于是他們便決定一起去晉見皇太后。
  三位重臣求見,呂后還以為有什么大事,一听是關于惠帝的事,正中下怀,便裝出一副深深憂慮的樣子說:
  “三位愛卿都是先帝的股肱心腹,如今又是國之重臣、棟梁。卿等憂慮即是,据我所知,惠帝身為太子時,只有一人最使他佩服。”
  三人不約而同地問道:“誰?”
  “留侯張良。只是他近年來深居簡出,杜門謝客,恐怕難于請他出山!”
  “臣等与留侯為故交,但人各有志,不好勉強,恐怕非太后出馬不可!”
  “雖然是我出面請他,但也要煩三位走一趟,就說我和皇上有請,務必請他到宮中赴宴,等他來了再說。”
  “遵命。臣等就專程前去請留侯。”
  自劉邦死去以來,張良已是五載多沒有見過人了。
  在那些遠离京都的諸侯之幫,百姓中甚至流傳他早已成仙,駕鶴西歸。只有那些“屺橋拾履”、“博浪沙刺秦王”、“鴻門宴”等等,已化為神奇的傳說,變成了酒肆村頭茶余飯后的精神消遣了。
  張良這种人,可以說他早已經死了,也可以說他是根本死不了的人了。
  王陵、陳平和周勃,當今朝廷最具有權勢的重臣,來到這人煙稀少的紫柏岭,這片密林邊。他們遠遠地就下了車,三人今天一副布衣打扮,輕裝簡從,沒有侯王顯貴的那身袞袞華眼,軒昂气宇。
  他們摒退隨從,漫步著向山庄走來,生怕惊扰這位遠离榮華、遠离貴權、遠离塵世的隱者。
  來到山庄外面,听見山泉叮咚,鳥鳴嚶嚶,還听得見一陣隱隱琴聲,若有若無。陣陣清風扑面,令人心曠神怡。
  三人頓時產生一种神秘感,三顆久經沙場的心,也不由得怦怦跳動起來。
  算是這三位重臣顯貴的幸運,張良今天心清特佳,听何肩說三位故人微服造訪,欣然出門迎接。
  三人只見子房長發披肩,精神矍鑠,骨立形銷,宛如一位高人隱士、一派仙家气概。与當年那位精明干練、風流倜儻的謀臣策士,已判若兩人。
  沒有客套,沒有多余的寒喧,拱手相拜,然后仰天大笑起來,笑得那么坦然、誠摯,笑得那么舒心、自在,連眼淚都笑出來了。
  周勃說:“當前屺橋拾履的少年哪里去了?博浪刺秦的英雄哪里去了?鴻門宴折沖樽俎的智士哪里去了?”
  一問三歎,問得張良熱淚滂沱。
  他拉著他們的手說:“今日与故人相見,恍若隔世!我時常在夢中与漢王和諸公相聚,開怀笑談,清夜醒來難以成眠!”
  大家在泉邊寬衣,席地而坐。
  陳平問道:“子房,當年你我輸佐漢王逐鹿中原,終于一統天下,你卻激流勇退,抽身而去,難道你真是心若死灰,不思長安了么?”
  張良回答道:“我有時也立于紫柏柏岭上,西望長安,浮想聯翩。但見京華云遮霧罩、煙云迷茫,依舊是林泉高臥為佳!”
  周勃說:“子房,看在故人份上,我等有危難之處,你肯解救我們么?”
  張良笑了:“三位權傾朝野,官高爵顯,一令可通行天下,指揮三軍,號令百姓,還有何難處?向我求助,不若飽漢向餓漢乞討么?哈哈……”
  王陵性格憨直,直言不諱地說道:“我与陳平雖為左右二相,然而可怜左右二相,卻將一個人奈何不得!”
  張良詫异地道:“真有這樣一個人?”
  周勃接著說道:“別看我身為太尉,統率天下兵馬,也把一個人奈何不得!”
  張良更加不解了:“這人真有那么厲害?”
  陳平苦笑著點點頭:“我三人真是奈何他不得!”
  張良問:“此人究竟是誰?”
  三人齊聲回答:“此人姓張名良字子房!”
  張良睜大雙眼惊愕地問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我張良已是多年杜門謝客,与世無爭,早已跳出是非之地,難道還會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下落?”
  陳平赶緊解釋說:“子房誤會了,主要是我們三位真的遇上了一個難題,求子房看在故人的面上,不要為難我們!”
  面對著三雙懇求的眼睛,張良激動了,當年那股豪爽气概又露出來了:
  “說吧,有什么需要我張良幫忙的,我張子房一定万死不辭!”
  周勃豪爽地大笑說:“不是要你的命,只須先生枉駕跟我們走一趟!”
  “去哪里?”
  “去長樂宮。”
  “難以從命!”
  “故人之間能說話不算數么?”陳平赶緊插言道,“實話相告吧,太后要大宴群臣,令我三人一定要把你請去!留侯不至,盛宴不開。你不去,不是為難三位故人么?”
  張良默然。
  气氛頓時為之緊張。
  左右二相与太尉安然穩坐,他們已下定決心,擺出一副不答應就決不离去的架勢。
  張良也默默無言地坐著,象要坐個地老天荒的樣子。
  日已西斜,遠處有馬聲嘶鳴。
  張良終于坐不住了,無可奈何地吩咐:“更衣,備轎!”
  三位故人一齊放聲大笑起來。
  張良也笑了。
  惊飛了一群林鳥。
  今夜,長樂宮燈火輝煌,鼓樂掀天,群臣滿座。
  這种熱鬧的場面,還是高祖最后一次東征平定黥布回京,箭傷初愈時舉行過一次盛大的宴會。最近五年來,朝臣人人自危,宮中謠言四起,充滿了一种神秘气氛。
  當左、右丞相陳平和王陵、太尉周勃這三位朝廷重臣,陪同一個多年不見的神秘人物走進大殿時,大殿頓時靜了下來。所有的朝臣都用惊訝的目光隨著他移動,有的惊得嘴巴都合不攏來了。
  張良!張子房!誰也沒有想到今夜連他都到了!
  真正感到喜出望外的還是皇太后呂雉,她雖然表面上顯得很鎮靜,然而當張良出現時,她那略帶陰鷙的、顯得威嚴的目光,突然一亮,表明她內心毫不掩飾的激動和興奮。她深知,如果張良能重新出山輔佐惠帝,把她寶貝儿子從懦弱頹廢的陷阱中拯救出來,她會多么樣地重謝他!
  另一個精神振奮的人,就是已經繼位六年的惠帝。他一見到受高帝重托帶病輔佐過他的留侯張良,一种由衷的喜悅頓時涌上了心間。近几年來,他象生活在惡夢之中,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說心里話的人。她的母后為他尋覓的皇后,竟然是一個比他年齡小得多的他姐姐魯陽公主的女儿。一個當舅舅的竟然被迫与自己的外甥女結為夫妻,他一想起來都覺得惡心,但又不能改變這一現實。再加上,更使他惡心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兄長,卻認魯陽公主為母親,這位恬不知恥的齊王劉肥,竟給自己的妹妹當起儿子來。眼看自己的家族,毒的被毒死,殺的被殺的,特別是那個慘絕人寰的“人彘”,永遠難以從夢魔中驅除,折磨著他難以安定的靈魂。于是,他干脆逃避,逃向美酒制造的迷幻,逃向美女怀抱的溫柔之鄉,盡管他才是個二十三歲的年輕帝王,但是和父親當年比較起來,這只龍种生下的只是一只跳蚤了。
  至少在他短暫的人生歷程中,是張良使他感受到過人的智慧和力量,則不是他從另一個方面感受到的人的丑惡与肮髒。
  張良按君臣之禮向惠帝和太后叩拜之后,呂后賜他在她的旁邊就坐,這在君臣眼中是一种莫大的榮耀和寵幸。
  但是,張良靜靜地坐在那里,顯得很平靜,一點也沒有得意之色。
  大家這才清楚地看見,留侯已是滿頭華發,五年來他已衰老多了。他坐在長樂宮中,似乎是個陌生人。
  在笙歌管弦中,盛宴開始了。美酒瓊漿,玉盤珍饈,享不盡人間的榮華富貴。
  張良坐在席前,好象口不知味,鼻不聞香,無動于衷的坐在那里,很少舉箸。他在這一張張大嚼大飲的饕餮大口面前,顯得孤獨而又寂寞。大家都知道張良在輕舉學道,道家要“服餌”(服用長生不老之藥)、“辟谷”(就是回避谷物,當然不是絕對不食,而是盡量少吃谷物),還要回避煙火煮熟的熟食,多食自然生長的樹木果實、花蕊和鮮山菜。因此滿桌的山珍海味,對他變得毫無吸引力。
  呂后和惠帝不時向他舉杯,出于禮節他又不得不飲上一口酒,象征性地挾上一點菜,放進口中慢慢咀嚼,味同嚼蜡。
  呂后在一旁實在看不過去了,一邊替他挾菜,一邊對他說:“我說留侯啊,這人生在世,真有如白駒過隙,該享受就享受吧,又何必這般苦自己呢?吃吧,多吃一點,不必客气!”
  張良沒有辯解,也無法辯解,說什么好呢?他只有微笑著洗耳恭听,實在推不脫了,勉強吃一點。就這般吃吃停停,又停停吃吃,他今晚吃進肚里的美酒佳肴,比他十年來吃的這些東西的總量還要多。
  樂舞百戲表演完畢,太后退席了。張良放心了,一時間感到自在起來。剛無拘無束地坐了一刻,一位太監來到他身邊,說太后召見,他趁此机會离席,隨太監來到后面,見太后已端坐在那儿等候他。
  張良見禮后,太后賜坐后對他說:“今晚的宴會雖然召集了群臣,實際上是專門為留侯設的宴。所以特地請王陵、陳平和周勃這幫故人前來相邀,沒想到留侯未曾推辭,欣然出山。”
  張良說:“老臣蒙太后如此器重,深感惶恐,不知太后有何吩咐?”
  太后沉思片刻,長長地歎息了一聲。
  張良有些吃惊地問道:“敢問太后有何憂慮?”
  太后說:“子房是先帝的股肱重臣,自從先帝晏駕之后,蕭何与曹參又先后謝世,雖然已按先帝臨終囑咐,立陳平、王陵為左右丞相,立周勃為太尉,但惠帝生性懦弱,不思進取。真正有為之時,就是先帝東征托留侯病傅太子那段時間。太子平生敬重之人,就是留侯。因此,今夜請子房來是有托于子房,能不能出山輔佐惠帝?”
  張良面有難色,他确實沒有想到呂后時至今日,還會提出這個問題來。因此,他盡力推辭說:
  “請太后恕罪,多年來臣体弱多病,杜門謝客,早已不問朝政,恐難應命!”
  “子房,我算是求你了!”呂后頗有些哀傷,“子房,你一定要答應我的請求,當年是你竭力保全太子,如今太子繼位為帝,你能見他這般狀態而不拯救嗎?你運籌帷幄輔佐先帝高祖打下漢室江山,難道就忍心看著它衰落下去一蹶不振嗎?”
  張良有些動心了,但他仍然難以決斷。
  太后說:“子房,就三年,不,一年也行!只要你把他扶上正路,我就讓你重新歸隱,決不食言!”
  張良最后說:“太后,容我回去好生想想,一月之內一定回稟太后。”
  當然也不能逼他太盛,呂后答應讓他回去想想。
  當他走出長樂宮的時候,天漸漸瀝瀝地下起小雨來,夜已深了,深秋的夜晚寒气襲人,他不覺打了個寒噤。
  當他坐在車中駛出長安城,盡管放下了窗帘,陣陣秋風仍鑽了進來,經過一陣顛簸,他的腹中有一种翻腸倒肚的感覺,難受极了。等了一會儿,他覺得手足都凍僵了,而腹中又是一陣陣絞痛,還沒有回到紫柏岭,他就嘔吐了……
  一路上,何肩嚇坏了。張良回家躺在床上,就上吐下瀉,渾身滾燙,燒得喃喃自語:
  “不、不……太、太后……我、我不去……不去……”
  “何、何肩……我、我要……去了……不、不是……去京城……那里……我、我不能去……”
  “不用……不用收拾……行囊……那里……那里什么……也不用……帶了……”
  “我……我要隨……赤松子去了……”
  第二天,他稍微清醒時,何肩問他,要不要把他病重的消息報告太后和惠帝?
  他堅決地搖了搖頭。
  何肩又問,要不要請一位郎中來看一看?
  他也堅決地搖了搖頭,然后又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何肩在山后找到一位采藥老人,請他為張良看病。老人欣然前往,仙風道骨,鶴發童顏,步履輕盈,身輕如風。他來到病榻前,伸手為張良納脈。剛一触到手腕,張良猛然惊醒。他以奇异的目光注視老人良久,嘴唇翁動,吃力地輕聲吐出几個字來:
  “是……你……伯、伯……盛……”
  老人俯下身來,在他耳邊低聲說道:“子房,我來尋你.沒想到正赶上為你送行!”
  張良面帶微笑,平靜地合上眼睛,呼吸愈來愈微弱了。
  老人慢慢松開手,起身离去。
  何肩追了出來,問道:“先生,他還有救么?”
  老人搖了搖頭說:“他今晚子夜時分上路。”說完飄然离去。
  是夜,子夜時分。
  張良醒來了。他睜開了雙眼,如大夢初醒,顯得那般平靜。沒有痛苦,沒有愁悵,沒有憂傷。也無所留戀,無所牽挂,無所悔恨,輕聲地說了一句:
  “我隨赤松子去了。”
  然后,他合上了雙眼,永遠地長眠。
  燭光的火苗抖動了一下,熄滅了,化為一縷淡淡的青煙。
  屋里頓時一片漆黑,窗口一束皎洁的月光透射進來,正照在張良的臉上,安詳而平靜。
  何肩赶緊把門打開,快步來到院中,抬頭一望,夜空如洗,天心一輪皎洁的圓月。
  滿山的松林,在秋風中輕輕搖曳,松濤陣陣,如泣如訴……
  月空里一只南行的孤雁,發出聲聲凄婉的哀鳴。
  時年漢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
  按照張良的遺愿,他的墳塋壘砌在松林的清泉邊,那塊黃石隨他一起葬入墓中。
  呂后正在等待張良的答复,得到的卻是他的噩耗。
  他死后,被謚號“文成”。按照慣例,長子不疑襲封。次子辟疆年方十四歲,被呂后授為侍中。
  張良死去一年后,年僅二十三歲的惠帝劉盈死去了。
  再一年后,呂雉終于稱帝。
  張良生前說過一段話,是他自己一生的概述,完全可以成為他的墓志銘: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万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万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這就是張良的人生三部曲——
  
  報仇強秦,天下震動;
  為帝者師,封万戶侯;
  棄人間事,從赤松游。

  張良死后四十四年,即公元前145年,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誕生。再過五十三年,即公元前92年,司馬遷在困厄中完成了輝煌的歷史巨著《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專門寫了一篇《留侯世家》為張良立傳。太史公在結語贊頌他說:
  
  高祖离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在總覽全書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又對張良作了總結性的評价:
  
  運籌帷幄之中,制胜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

  唐代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其中為一百三十人寫述贊,他為留侯張良寫了一篇精彩的贊歌:
  
  留侯倜儻,志怀憤惋。
  五代相韓,一朝歸漢。
  進履宜假,運籌神算。
  橫陽既立,申徒作杆。
  灞上扶厄,固陵靜亂。
  人稱三杰,辯推八難。
  赤松愿游,白駒難絆。
  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寫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論》,稱贊張良有“蓋世之才”,他認為“觀夫高祖之所以胜,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与不能忍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胜而輕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如今,張良墓究竟在何處?唐代張守節撰寫的《史記正義》中引《括地志》云:“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不論是誰出于什么動机,把張良的遺体搬回他的封邑埋葬,都純屬庸人自扰。如果張良有在天之靈,他的靈魂是無羈的靈魂,是自由的靈魂。
  他的墳墓究竟在何處?又是否是他真正的墓地?這并不重要。
  他永遠活在歷史与傳說中,只要華夏子孫還在這個地球上存在,張良的名字就不會消亡。
  他死后兩千一百八十五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今后的歷史還將繼續作證。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六年七月于四川仁壽縣城文林橋畔“虛靜齋”,時年張良逝世二千一百八十五周年祭。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