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小安子越來越不正經,敢戲弄起貴妃娘娘 儲秀宮里發生了火災,蘭嬪說燒死那幫工八羔子才好呢! 張德順一聲凄慘的鳴叫,一縷殷紅的鮮血箭一 般射向一匹高懸的白綾。 抓晬時,大阿哥抓到一枚印章,皇上和后妃都松了一口气。 咸丰帝見云嬪死了,气得照兩名御醫的屁股就是兩腳。 多日來,咸丰帝都坐臥不宁。 心愛的云嬪死了,讓他有一种淡淡的哀思和淡淡的失落。雖然他并不缺少女人,但能夠像云嬪那樣与他配合珠聯璧合的女人卻不多。云嬪對他百依百順中又不缺自主与獨立,溫文爾雅又見風情,這与貞皇后有禮有節的愛不同,也与懿貴妃媚情似火的愛也不同,相比之下,他更樂意接受云嬪的這种性愛方式。其他几位貴人、常在呢?對他多含有几分畏懼,做起愛來多是束手束腳,被動地讓他覺如喝白開水。 人們常說,性愛是人生的一半,而那高山之上、白云之顛的性愛体驗則是人生命的极致。云嬪失去了,也許生命的高峰体驗就失去了,最能激活生命火花的東西也就消失了,怎能不讓他傷感呢? 唐明皇不愛江山愛美人,為楊貴妃把大唐江山糟蹋得亂七八糟,就是他心愛的人死于馬嵬坡后,留給他的仍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人夢”,這种牽情揪魂的長相思。就是本朝的几位爺不也這樣嗎?順治爺哀情董鄂妃,最后一怒之下削發為僧。康熙爺篤情姑姑烏云珠玉格格,不惜身敗名裂留下千古罵名而納姑為妃。 而他咸丰卻讓最心愛的人儿在不明不白中死了,總覺得心中實在有愧。 愛江山也愛美人。 美人失去了,江山又如何呢? 這是令咸丰頭痛的另一件大事,提起這事他有一絲的恐懼感,他擔心父皇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 恐懼是沒有用的,社會歷史的風暴是無情的,決不會因為你個人的愛与恨而改變方向。 咸丰有一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懼与壓抑感,他的感覺是正确的。 到今天,這已不是感覺,而是鐵一般的事實。眼前這一堆告急文書足以讓他坐臥不宁了。 咸丰把御案上几封剛送來的奏折草草瀏覽一下。真是不看不知道,細看嚇一跳。這多日來他由于云嬪之死無心過問朝政,有些事直接委托軍机處全權處理,誰想到事情已鬧到這种地步,洋人已打到天津來了。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誰知朝廷這般重臣全他媽的膿包,從廣州到天津數千里的海岸線,竟讓洋人打到 天津來了,怎能不讓咸丰惱火呢? 唉!洋人也他娘的不識抬舉,蠻夷之幫動輒就是大炮軍艦。要知道,我大清朝是禮義之幫、仁義之師,歷來是先禮后兵,仁義至上,國与國之間也正如人与人之間有什么不可以協商的呢?何必刀兵相殘?咸丰實在想不通,他覺得自己的胸怀太寬廣了,有一顆仁愛之心,這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明君英主,有古代圣賢的胸怀。 而洋人呢?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厚謙讓,缺少應有的知識教養。据兩廣總督葉名琛奏報,英國的首相叫什么帕麥斯頓還是什么怕死的木頭,這人最沒有一國之君的气魄,也是出身低賤之人,听說是一名私生子呢?所以才會做出這种讓東方文明大國嗤之以鼻的事,用炮艦到我大清的國門上尋釁鬧事。 更讓咸丰想不通的是法國、俄國、美國這些國家為何能夠听從一個庶出的私生子國君指揮,也參与對我文明大國的侵襲呢?難道這些國家的君主也是和那帕麥斯頓一樣都是私生子都有這种好戰的狹小心胸嗎? 忽然,傳事太監來報,說軍机大臣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求見。咸丰立即命他們進殿。二人來到殿前,行過君臣之禮后,咸丰略帶几分不安的口气說: “二位老中堂匆匆來見朕,一定有什么要事相奏吧?” 桂良率先說道:“啟稟皇上,洋人艦艇已抵達大沽口外的白河口,再不和談,洋人即日便可攻占天津,直人京城,請皇上定奪。” 咸丰一听,惊得一下子站了起來,洋人北上如此迅速,這是他做夢也沒想到的,他結結巴巴地說: “這,這,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們詳細講解跟朕听一听,朕然后再定主意該如何做。” 桂良心道:皇上唉,皇上,洋人的大炮馬上就打到京城了,你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豈有不敗之理?大清朝的皇上可謂黃鼠狼生老鼠——一窩不如一窩。如此下去,大清的江山怎能不完呢? 桂良只能心中這么想,他是不敢講出來的,仍耐心講解道: “英國這次人侵我大清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這點皇上應該有所耳聞吧?” 咸丰點點頭,“朕只听兩廣總督葉名琛奏報,說為著一艘破舊的商船引起的中外糾紛,朕早已下令把那破船無條件送給英人。不就是一艘破船嗎?有什么好爭執的,我大清朝是文明國度禮儀之幫,他們西洋蠻夷要就給他們好了,香港島都已經給了他們,那白花花的銀子也讓西洋紅毛賊搶去了許多,何況是那樣一艘破船呢?權作零頭送給他們,也顯出東方文明之幫的大度胸怀。可那葉名琛不听朕的批示,非要爭執一個道歉不道歉的事,結果把事情鬧大,朕一气之下解了葉名琛的職也沒有消除洋人心中的怒气,才引起這次戰爭。葉名琛誤國誤民讓朕十分失望,早知如此,悔不該當初委以重任。” 桂良一听皇上這么說,知道他只听到只言片語,并不了解事件真正內幕,又解釋說: “皇上,英人人侵我大清海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亞羅’號事件不過是他們派兵的一個借口。就是不發生亞羅號事件,英人也會找到借口的,就像狼吃小羊,怎能沒有借口呢?說起這‘亞羅號’事件,純粹是英人尋釁鬧事。” 咸丰有點莫名其妙,“桂學士憑什么這樣呢?” 桂良來气了。 “那‘亞羅號’是我大清臣民蘇亞成個人所有,是一艘海上禁運的走私船。他們也是為了走私的方便,故意放一個英人當向導,并在香港登了記。按英人規定,登記證滿一年不重新登記認為自動取消其資格,這亞羅號船就是滿一年沒有繼續登記的船。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一直關注這艘走私船的動向,恰巧這艘船又耀武揚威地駛進廣州碼頭,梁國定率領水師步卒上船檢驗,逮捕了十几名海盜。這本是我大清內部事宜与英人無關。誰知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趁机挑起事端,硬說該船是英人商船,要求兩廣總督立即放人并公開向其他國家道歉。葉名琛為了維護我天朝大國的尊顏,只同意放船放人,拒絕道歉。誰知英人立即派出一個船隊進犯我廣州,并炮轟廣州城,才挑起戰爭的大規模爆發。” 桂良話音未落,咸丰就哎喲尖叫一聲: “這個葉名琛真是糊涂透頂,人也放了,東西也給了,道歉賠禮道歉是了,何必再為這丁點小事傷了和气呢?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忽然,咸丰又十分不明白地問道: “這英人人侵是為了‘亞羅號’討個公道,那法國長毛為何也來攪這趟渾水呢?” 花沙納知道皇上疏于政事醉心后宮,對于海外世界更是一無所知,只好盡自己所知所能解釋說: “那法國与英人合伙人侵我大清海疆也是有原因。据說是因為他們國內出現內訌,為了轉化國內矛盾才對外用兵。” 咸丰若有所悟,“花尚書可曉得這法國出現了什么內訌局勢?” 花沙納心中暗想:幸虧我詳細詢問過那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不然今天真無法回答皇上的詢問。皇上他自己不知道不要緊,我們做臣子的要不知道,又要被他罵作飯桶母豬了。 花沙納只好盡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詳細解釋說: “這法國本名叫法蘭西或者叫什么發牢希,就在去年發生一件宮廷政變,一個叫拿破侖的人推翻了政權又建立了自己的皇權統治。” 花沙納剛講到這里,咸丰就插話問道: “這法國人的名也起得太古怪了,怎么叫拿破輪;以朕之見,叫拿新輪也比拿破輪要好得多,可見法國人是比較守舊的,缺乏我們東方文明古國的變革思想,這法蘭西也富裕不到什么地方吧?” 咸丰這一插話,真讓花尚書一時無從講起,他想了想說道: “拿破侖是法蘭西人的姓名,据說是姓,這位發動政變的拿破侖還是他們家族的第三代呢?但這第三代子孫可比不上他們祖父第一代拿破侖那么勇敢威武強大。听洋人描述,第一代拿破侖曾率領他的大軍東征西戰,把整個歐洲都給打敗了,就像元朝的開國皇帝成吉思汗那樣不可一世。” 咸丰高興地說:“朕明白了,拿破侖是一個家族的姓,就像我們愛新覺羅家族一樣,但他們拿破侖家族的皇位僅三世,尚且被人奪走后才又失而复得,而朕的愛新覺羅家族自從太祖建立帝制到朕已經第九代帝位了,將來還不知要延續到第几十代呢?” 咸丰恍然大悟地說:“正是由那拿破侖第三代剛剛謀奪了皇位,惟恐朝中大臣及天下百姓不服,才對我大清用兵,耀兵東洋,威服國內,實在是可惡至极!難道這法國長毛也在我大清國土上尋找到用兵的冠冕堂皇借口不成?” 花沙納點點頭,“這就是几年前的西林教案。法國一名教徒未等我邊防同意,偷偷溜進廣西省西林縣以傳教為名作惡多端,被西林知縣張鳴鳳逮捕處死。法國公使葛羅便以此事為借口屢次提出無理要求,后來竟伙同英人聯合出兵進犯。” 咸丰憂傷地道:“張知縣的這种做法是好的,只是行事有點太欠考慮,把那法國的教徒赶出我大清國士即可,何必逼人太甚,以致招來飛禍。” 花沙納十分沉痛地說:“這都是洋人人侵我大清的借口,美、俄等國連這樣的借口也沒有不也同樣派兵進犯嗎?” 咸丰困惑了,“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大清王朝乃禮義之幫,守本安士,自求穩定,獨立發展,不擴張,不侵略,是得道之國,朕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也是得道之君,為什么我大清王朝這几十年來屢遭西洋騷扰而不得安宁呢?西洋列強以船堅炮利的技藝优勢,卻四處張揚,耀兵炫武,侵略擴張,是人人皆恨,天地不容。其結果呢?得道不能多助,失道也不能寡助,這是什么天理?蒼天喚,你不分好歹何為天?地矣,你錯勘賢遇枉為地!” 花沙納和桂良見皇上越說越激憤,語調如此沉重悲涼,心中很不是滋味。做臣子的,不能為國君分憂解難又怎能稱得上忠臣良將呢?人們常說:國亂出良將,世亂出英豪。從古到今不都是這樣嗎?商有比干,春秋戰國誕生管仲、樂毅、蘇秦、張儀,漢有肖何、張良、韓信,三國有曹操、孫權、劉備,唐、宋、元、明哪朝不有一代輩出的英雄,而我朝呢?難道先賢英才全他媽的絕种了,就剩下我等這一些庸才空居此位。 他們自以為飽讀圣賢經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但手無縛雞之力,胸無運籌帷幄決胜千里之策,甚至連皇上剛才提的几個問題也回答不了。 自古都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西洋這次人侵來看,我大清朝是天時、地利、人和三點全部擁有卻為何屬戰屢敗呢? 皇上想不通,我們臣子也想不通呀?莫非圣賢的經書,先人的良策到今天,不管用了不成?也許時代真的變了! 花沙納和桂良知道自己無法用更好的言語勸說皇上,安慰皇上,都一齊跪在地上懇求說: “皇上不必悲傷,我大清尚有遼闊的疆域和四万万臣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咸丰并沒有冷靜下來,他霍地站了起來: “不是天無絕人之路,正是蒼天絕我呀!” 咸丰揮手示意他們起來,“你等快幫朕想一想退敵之策最為要緊。既然打不過人只好屈膝和談,朕再不心甘也沒有辦法呀。” 二人一听皇上同意和談,都站了起來。 桂良惴惴不安地問道:“請皇上拿一個和談的方案,臣就是赴湯蹈火也力爭取得和談成功。” 咸丰無可奈何地說:“朕拿出的和談方案頂個屁用,洋人不同意還要退讓。唉,這些西洋紅毛屢屢侵犯我疆域到底是為哪般,他們是少吃還是缺穿,朕實在想不通。” 稍過片刻,咸丰又說道:“盡量少答應他們的要求,不割地賠款更好,其他條件你們和軍机處協商,先摸清洋人出兵的真正意圖再与他們和談,只要能讓洋人罷兵,什么都好商量,到了如此地步,朕還有什么好說的。” 咸丰說著,擺擺手示意他們退出。 花沙納和桂良知道皇上現在的心情极為不好,也不想多打扰,想互看了一眼准備退出。這時,桂良又忽然問道: “皇上,除了我二人前去談判外,皇上是否覺得需要再派其他人?” 咸丰略微沉思一下說道:“當年《江宁條約》的和談代表是耆英,他与洋人打交道多一些,也曾代表我朝与洋人和談過,深話和談內幕,如果二位覺得合适,朕特此下旨命耆英前往協助二位和談,你們意下如何?” “這樣更好。”桂良急忙答道。 桂良接過皇上的手諭看了看,這才拜別皇上和花沙納一同离去。 剛走出養心殿,花沙納就略有不滿地問道: “桂大人,与洋人談判有你我兩人足矣,你何必又拉出一個耆英呢?他是先朝老臣,人老資歷老,你我在談判時難免要受他牽制,万一和談不令皇上滿意,這豈不是你我二人的責任?依我之見,把皇上的手諭交回去,就說我們二人就可以完全胜任了。” 桂良握住花沙納的手說:“花尚書不必多言,我這樣做是有用意的,好戲在后頭呢?到時你會明白的,保證讓你老兄滿意。” 桂良說完,詭秘一笑,做了一個走的姿勢: “老兄走吧。” 花沙納一時也摸不出桂良的心思,只好和他一同走出皇宮大內。 靜謐的暗夜給紫禁城籠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儲秀宮后花園西廂房的一個單間內,張德順久久不能入睡,他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坐了起來,望著黑暗的夜空發呆。 南方的那一片夜空上有几顆眨著眼睛的星星,這些星星的下方應該是自己的家鄉吧。那几顆星星大像人的眼睛了,一對是張大哥的,他在四處尋找自己,另一對當然是嬌嬌的,因為那眼睛昏暗中閃著淚花,是嬌嬌在為自己流淚嗎?張德順毫無所知,他只能對著那顆星星默默訴說。此時此刻,嬌嬌是否也坐著家鄉的葡萄藤下數星星? 張德順忽然記起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了。按照家鄉的風俗,七月七,天上的牛郎會織女。這一天總是要下雨的,那而便是這對天上情人每年相會一次流出的情人淚。今天的北京卻沒有下雨,家鄉是否下了雨,張德順一無所知。在他的心里家鄉應該下雨,多情的織女和多愁的牛郎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相逢一次談何容易,怎能不抱頭痛哭一場呢?即使織女不哭、牛郎不淚,而自己家鄉的那位人間織女也一定會臨風洒淚,對星傷怀。 張德順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在朦朦朧朧懂事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在張大哥的撫養下成人,張大哥整日操勞在他的捻子聯絡事務中,哪有太多的心思照料自己的生活。因此,他的童年是有許多缺憾的,沒有祖母講唱的動人故事,也沒有母親的催眠曲和關于家鄉的軼聞野趣,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還是結識嬌嬌以后听她講的呢? 自從听到嬌嬌講的牛郎織女傳說后,每年的七月七晚上總讓嬌嬌陪同他躲在葡萄藤下看牛郎織女相會。听嬌嬌說,牛郎織女是天上的神仙,后來化成了星星,他們的相會地上的凡人是無法看見的。要想在這一天看到他們的相會必須躺在葡萄藤下偷看,只要不出聲還會听到他們說的悄悄話呢?据說只要看見這對仙境中的情侶相會,人的眼睛便會立即瞎掉,耳朵也會隨之變聾。 每年的今晚,他都和嬌嬌到張大哥屋后那顆老葡萄藤下偷看牛郎織女的相會,偷听這對有情人的蜜語甜言。可是,他們從來也沒有看到牛郎織女的相會,更沒有听到牛郎織女的情話。因此,他們兩人的眼睛也沒有瞎,耳朵也沒有聾。 后來的后來,這种約會成為他和嬌嬌的默契,更成為他們倆心中的秘密。每年的七月七,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到成為他們二人的相會了。 那時,他和嬌嬌都覺得他們比天上的牛郎和織女還要幸福,這對神仙情侶每年只能相會一次,而他們卻能在想見到對方的時候就相見。而七月七,更是他和嬌嬌的法定相會日。只要倆人鑽進葡萄架下,他們就誰也不先開口,靜靜地傾听對方的心跳,然后不約而同的相依相偎,相擁相抱,相親相吻。最后是憧憬未來,直到夜深人靜的后半夜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不知不覺中兩行清淚挂上腮邊,任它輕輕滑落,這种淚珠在面頰上的流動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張德順不去擦也不去洗,盡情地享受這七月七暗夜中淚流的感覺。 唉,家鄉的嬌嬌成為人間真正的織女,也許此時此刻,她正躲在張大哥屋后那株古老的葡萄藤下偷偷落淚呢?像自己一樣。可是,紫禁城里沒有葡萄藤,他無法找一株葡萄藤鑽進去,不希望看到牛郎織女的相會,只希望看到嬌嬌瘦削的身影;不希望听見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但愿能夠听到嬌嬌低低的哭聲。 張德順再也不能在屋里呆下去,他覺得有一种無形的壓抑感,心里澀澀的。 他走出西廂,沿著濃郁的樹層默默地漫步著,想把一腔思念与眷戀排泄給茫茫暗夜。 正走著,突然發現一個黑影一閃不見了。張德順一惊,莫非官中來了賊人,誰這么大膽竟敢偷到皇宮大內來了。也可能是刺客,如今刀槍叮哨響的動亂年頭,什么人沒有。張德順這樣想著就更可怕了。 他悄悄地向前摸去,那個黑影又出現了,匆匆地向能貴妃居室方向而去。哼!莫非這人是想暗害貴妃娘娘或大阿哥不成。据崔總管和安德海所說,自從大阿哥降臨世間這三年來,宮中不斷有人對大阿哥起歹毒之心,難道這又是誰派來的歹毒之人? 不容張德順多想,偷偷地跟了過去。 果然,那人摸到前貴妃居室的窗下停住了,他輕輕用口水濕破窗紙向屋里看了看又蹲下了。 張德順不知這人想干什么,也悄悄地貼在房檐下的一個屋角上,既能注意這人的行動,又能听到屋里的動靜。 這時,從懿貴妃的屋內傳來了兩人低低的談話聲。從聲腔知道,一個是懿貴妃,另一個是他的貼身侍從太監安德海。 只听安德海說道:“娘娘,云嬪已死,那西藏喇嘛也已經回到他的西藏极樂世界了,這下您該放心了吧。” 又听懿貴妃娘娘答道:“小安子,你做事還算干淨利索,待大阿哥將來繼承了皇位,一定重重加封于你,也讓你同宋朝的郭槐、明朝的魏忠賢那樣風光風光,封你為九千歲。” “娘娘千万別把小人同郭槐和魏忠賢相比,那是在詛咒奴才不得好死呀。” 听到懿貴妃笑道:“小安子你太多慮了,有本娘娘在,就皇上也不敢輕易動你毫毛,誰敢隨便處死你呢?娘娘在,你就在!” “万一娘娘將來殯天了呢?” “等到本娘娘賓天那一日,只怕你也已經是塊爛掉的木頭啦,還得在世上活多久呢?如果我先死,就讓你給本娘娘陪葬,讓你在另一個世上仍然服侍我。” “如果真有另一個世上,奴才一定仍和娘娘在一起,也許是上天故意安排奴才照料娘娘的,奴才豈敢違抗天命呢?” 接著,屋里傳出几聲嬌笑聲。 短暫的靜默之后,又听懿貴妃問道: “小安子,皇上怎么這一段時間不來這里了,莫非外面又有什么能迷住皇上的主儿?” “這點小人卻沒有留心,也許皇上正為洋人人侵天津的事焦慮,無心到后宮陪伴娘娘。難道娘娘寂寞了不成?奴才不是天天服侍娘娘左右,為娘娘插科打諢取笑逗樂嗎?” “對皇上的一舉一動多留心一些,對宮中的風吹草動也多長個心眼,別整日只會吃喝玩樂。” “娘娘見教的是,小人明天就查明皇上這一段時間臨幸哪宮最多。” “不是本娘娘不放心,皇上是什么樣的人你也清楚,何況皇后對我也已經心存芥蒂,特別是云嬪死那天,她臨走扔下一句不冷不熱的話讓我听了刺耳。本想頂撞她几句,一想到自己的位置就咽下這口气了,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頭,胳膊怎能擰過大腿。唉,誰叫咱命中注定只能做妃子而無法撈到正宮之位呢?” “娘娘不必自責,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奴才相信將來有一天入主正宮之人必是娘娘。” “唬——你小聲點,讓別人听了不割了你的舌頭。” “娘娘放心,如今已是四更天誰還不睡,就是有人不睡也不敢來此造次,奴才不扒了他的皮,挖了他祖宗八代的墳才怪呢?” 也許是安德海的這几句話讓窗外那個偷听話的人吃了一惊,那人一不小心挪動了腳步,發出了響聲。 “窗外有人——” “誰” 安德海喝問一聲便沖出屋外。 恰在這時,從旁邊躥出一只貓來。 安德海蹲了一腳,那貓喵地叫一聲爬上了屋檐。安德海這才鎮定下來,向四下望了望走進室內。 只听安德海說道:“回娘娘,是一只聞腥的大花貓,差點嚇死奴才了。” “有貓來腥,只怕還會有人來聞腥,你快回去吧,我要休息了。你明天就查一查皇上近日臨幸何人?” 安德海這才道一聲安走出內室。 待安德海走遠,窗下那人才悄悄离去。 張德順只看到這人的身影,始終沒有看清此人是誰,他決定繼續尾隨這人,看看這人究竟是誰。 張德順吸取剛才那人的教訓,盡量做得無聲無息,以防被人發現。剛才真是好險,如果不是那貓,他和那人的性命早就沒有了。現在想來那貓怎會如此及時跳出去呢?一定這黑衣人隨身預備的。 張德順悄悄跟從那黑衣人來到一所宮殿外,借著稀微的星光,他辨認出這是景仁宮,据說是云嬪沒有打人冷宮前的住所。如此推測,這人一定是云嬪手下當差的人,那么這人到儲秀宮去干什么?對,他們一定怀疑云嬪的死与懿貴妃有關,特去探听消息的,希望從懿貴妃和安德海的談話中听出蛛絲馬跡。 張德順邊走邊回想懿貴妃与安德海的談話,的确有一些可疑之處。特別是那句“云嬪已死,那西藏喇嘛也已經回到他的西藏极樂世界了,這下你該放心了吧”,以及另一句“小安子,你做事還算干淨利索”,這其中隱隱約約透著某种密謀。他和這黑衣人只是從半截听到的這些對話,支离破碎的,如果早來一會儿,可能就听得更明白一些。對于云嬪之死他是知道的,听說自縊而死,為此,皇上大發雷霆,認為看管她的侍從人員失職,一次亂棍打死四人,宮中對此事震動很大。而他們所說的西藏喇嘛他卻不曾知道。張德順暗想,也許這黑衣人知道,自己入宮必定時間太短。也許這黑衣人知道的更多呢?今天自己是碰巧撞上的,或許這人每天都來此偷听呢? 這樣一想,張德順更想揭開這個秘密,看一看這黑衣人究竟是誰。 這黑衣人進得屋來,輕輕關上門,脫去外面緊身衣,獨自喝起茶來。這時,正在入睡的另一人坐了起來問道: “平順,今晚有收獲嗎?” 只听平順放下杯子說道:“杜大哥,從小弟這几晚上探听的消息看,我的猜測不錯,云嬪娘娘不是自縊而死,而是被人害死的。主謀就是心狠手毒的懿貴妃,凶手可能就是她的貼身太監安德海。” 短暫的沉默之后,又听那姓杜的說道: “你這么一說,我也想起來了,大阿哥抓晬的時候我的确見到安德海獨自一人离開儲秀宮向后去。當時沒想到他干什么,現在想來一定是他去景福官謀毒云嬪娘娘。” 听這姓杜的講話,張德順也記起來。大阿哥抓晬的時候,儲秀宮的宮女太監們几乎都在,唯獨沒見到安德海。按理說,他是服侍懿貴妃娘娘周圍的人,一定要在場的。 又听那姓杜的說道:“平順,我實在想不通,根据你這多日來打探的消息,云嬪娘娘無疑是那安德海害死的,可我們見到時卻是云嬪娘娘自縊而死,也沒有撕打的痕跡,連御醫檢驗時也一致認為是自縊而死,這是什么緣故呢?” 過一會儿才听平順說道:“這一點我也想不通,御醫也不像撒謊,也許是安德海用話逼死云嬪娘娘,或者是什么更陰險的手段。我敢肯定,云嬪娘娘之死一定与安德海有關。” “哼!這個狗雜种,有朝一日老子一定親手宰了他為云嬪娘娘報仇。”這是那姓杜的聲音。 “別有朝一日,我們應盡快為云嬪娘娘報仇才對。云嬪娘娘生前對你我不薄,有恩不報非君子,咱兄弟不能讓云嬪娘娘死得不明不白,應該想辦法為她伸冤。” “平順,你說咋辦?我杜進忠是個大老粗,沒頭腦沒文化,有的只是一股憨勁子。我听你安排,只要你說一聲,我去把那個狠毒的女人和那個鳥男人宰了都行。” 平順立即阻止說:“這樣做哪行,太魯莽了。如果行刺不成白搭上一條性命不說,還要背上行刺謀反的千古罵名,連我們的父母親都要遭殃。即使行刺成功,她們一命換來的卻是我們祖宗多少代的性命,說不定連祖墳也要被掘開,別人以為我們是謀反,誰知道咱兄弟是為云嬪娘娘報仇呢?” “那到底該咋辦?急死人了。” “依小弟之見,想法向皇上揭露懿貴妃和安德海謀害云嬪娘娘的秘密,讓皇上廢了那賤女人的位子,把安德海滿門抄斬。” 杜進忠疑惑地說:“皇上會听咱們哥倆話嗎?懿貴妃給皇上生了大阿哥正受寵呢?咱們只是宮中的下等侍從人員,說話哪有份量?說出來只怕皇上認為我們詆毀懿貴妃,把我們給宰了,那才不值呢?” 又听平順歎息一聲說:“我也正為此事發愁呢?考慮了几天才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 平順話音未落,就听杜進忠說道: “什么辦法?快說給我听听,讓我干什么?” 張德順慶幸自己又探听了一個秘密,真是想不到宮廷這般复雜,他豎起了耳朵細听。只听平順說道: “杜大哥,你心直口快,我擔心你在哪地方多喝了兩盅,一高興抖了出去,不但不能為云嬪娘娘報仇,反而喪了自家小命。這個辦法我暫且不告訴你,不過,我讓你干什么你就于什么就可以了,慢慢你會明白的。” 杜進忠又忍不住問道:“你這辦法能否讓皇上殺了那狠毒女人,還有那個安狗。” “杜大哥放心,只要按照我說的去做,即使那個狠毒的女人不死也要被廢了名位,那安德海狗雜种是必死無疑。” “好,只要能達到為云嬪娘娘報仇的目的我杜進忠就是死了也值得。當初云嬪娘娘給我起名叫進忠也許就希望我能為她盡忠吧?” “杜大哥,別說得那么傷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云嬪娘娘的仇一定能夠報的。天不早了,快睡吧,明天還要去宮外買東西呢?” 屋內不再言語。 張德順又呆了一會儿,不久听到屋內傳出打鼾的聲音。他知道再呆下去也無益,悄悄地活動一下麻木的雙腿回去了。 夜更暗了,連一顆星星也沒有,牛郎織女也不知躲到那塊云層后卿卿我我了。 張德順突然覺得一陣透骨的恐怖与凄涼。 一八五八年六月。 欽差大臣青英、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沙納奉命到達天津向洋人求和,經過一番談判桌上的激烈爭斗,大清王朝的權臣們同英法美俄簽訂了又一屈辱的條約——《天津條約》及《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其主要內容有: 一、外國公使常駐北京; 二、增開牛庄、登州、台灣、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三、鴉片貿易合法化,報關進口; 四、外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五、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六、修改稅則,中國海關由外國人幫辦稅務,進出口貨物一律按价抽百分之五的關稅,外貨入內地只加征百分之二點五的子口稅; 七、向英國賠償銀四百万兩,向法國賠償銀二百万兩; 沙俄外加一條特別規定:中國与俄國將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臣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 談判完畢,欽差大臣青英暫留天津与洋人交涉其他未盡事務,桂良和花沙納攜條約副本回京复命。 咸丰閱畢《天津條約》副本,啪——地一聲把它扔到地下,沖著桂良和花沙納怒吼道: “爾等一群廢物,這哪里是和約,這是讓朕拿祖宗的家業送禮!” 桂良和花沙納匍匐在地一聲不響。 咸丰又怒斥說:“太讓朕失望了,這個條約朕決不簽字,朕要把你們送給洋人做牛做馬,欺人太甚!” 咸丰一屁股跌坐在龍椅上生起了悶气。 過了一會儿,桂良見皇上的怒气稍消一些,小心翼翼地奏道: “皇上,本來可以談得對我朝更有利一些,誰知青英他——唉,臣有負于圣望,實在慚愧,請皇上恕罪。” “耆英他怎么了?莫非他做一些不利于談判的事?” 桂良見皇上果然問及耆英,正中下怀,立即奏道: “皇上,當初臣稟奏皇上讓耆英与臣等一起到天津和談,臣覺得耆英是兩朝老臣,德高望重,曾經又是《南京條約》的談判代表,對于和談有著丰富的經驗,誰知——太令人失望了。” 咸丰見桂良提起耆英欲言又止,心中早生疑惑,忍不住又問道: “耆英到底怎樣?從實說給朕听听,是非公道朕自有分曉。” 桂良見時机成熟,這才說道:“耆英身為欽差大臣与天津和談代表,但實在讓人失望,更有負于圣上的一片知遇之恩,在沒有同洋人和談之前就把我方的許多秘密泄露給洋人,致使在和談過程中我方處處被動,以致談判的結果令皇上不滿意。” 咸丰大怒,“真有此事?” 桂良急忙奏說:“臣縱有天膽也不敢無中生有,侮蔑耆英私自破坏和談,請皇上明察。” 花沙納也上前說道:“桂大人所言句句是實,臣愿以身家性命擔保。” 咸丰墓地站了起來,忿恨地說: “耆英老儿誤國誤民,太讓朕失望了,他身為軍机大臣竟能做出這等有負朝廷的事來,一定是得了洋人的什么好處,朕決不饒恕!來人,傳朕的旨意,到天津調耆英來見。” 桂良為何借用咸丰對《天津條約》的不滿來讓耆英倒霉呢?這事要從兩人的個人恩怨講起。 耆英是道光皇帝當年的老臣,也是道光當年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在一年的科考中被道光任命為主考官,負責進士科考,恰巧這一年桂良的長子也參加科考,正處在耆英的轄區內。對于儿子的水平如何桂良再清楚不過,如果不是他層層找關系,儿子根本沒資格進人這關鍵的決賽。這也是最后一道關卡,成敗關鍵在此,如果能夠通過此科,儿子就可以順利進人仕途,而在這一科中名落孫山,儿子的前途丟了不說,自己臉上也無光,而且是前功盡棄,那白花花的銀子等于投到水里了。桂良可沒有這么傻,他決定鋌而走險,趟一趟主考大人耆英這趟水。 送什么呢?耆英是個老頑固,雖然同在朝綱為官,但交往并不多。不過,對耆英的為人桂良還是略知一二的,直接送銀子他一定不會收的,倘若耆英翻臉不認人,把自己為儿子科考行賄一事抖出去,他桂良不死也要丟官。為了能夠讓耆英接自己的賄賂,桂良絞盡了腦汁。他托人從端州帶回一塊名貴的硯石,請一位能工巧匠在家雕琢,把一塊黃金完全鑲嵌在石硯中。 科考日期將近,桂良帶著儿子和那塊金石硯台來到主考大人耆英家里,說了許多恭維的話,并讓儿子拜耆英為老師,然后送上硯台作為儿子拜師的見面禮。 年輕人追求進步這是值得鼓勵和贊賞的,耆英當時就給他指點一番。對于桂良所贈的端州石硯,耆英起初不愿接受,但經不起桂良的一番花言巧語解釋,耆英還是接受了。 端硯是廣東端州的名產品,是文人雅士文房四寶中的上乘之品。俗話說湖筆、端硯、宣紙、徽墨,早在唐朝就聞名于世,唐朝詩人曾有詩句:“端州石硯人間重”,可見端硯的名貴。 縱然端硯再名貴,也只是一塊石頭,不是什么稀世珍品,對于文人來說也是喜愛之物,何況是同列大臣的儿子所贈,又有名義上的師生之名,耆英也就不客气了。 待桂良和他的儿子走后,耆英對這塊硯台雕工极具匠心很是歎服,把玩時總覺得超出一般石硯的重量几倍,待仔細審視發覺硯內全部鑲有黃金。耆英這才明白桂良來訪的真正用意。 第二天,耆英就派人把那塊鑲有黃金的端州硯台送還給了桂良。 耆英雖然沒有對外聲張,但桂良覺得臉上無光。桂良的儿子也因此沒有考中進士。 桂良一直對這事耿耿于怀。事過多年,他終于找到一個報复耆英的机會。在皇上派他去天津和談時,他主動邀請耆英同去就是這個原因。 也許是桂良心机頗深,或者是耆英命中注定要倒霉,這《天津條約》和談中的不利确實与耆英有關。 桂良和花沙納率先赶到天津,這時,英法聯軍已攻占大沽炮台,正准備進犯天津直逼京城。桂良主動与英國公使普魯斯交涉,答應接受一切他們提出的條件進行和談,以此阻止英法艦隊繼續人侵。 英國公使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見達到了出兵的目的,也答應和談。當普魯斯問及和談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咸丰皇上給了他們多大的特權時,桂良把這些責任全部推給了欽差大臣耆英,并讓普魯斯先邀請耆英單獨私人會談,做到事先心中有底才真正坐到談判桌上。 對于耆英,普魯斯早有耳聞,他是《南京條約》的中國代表。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普魯斯連珠炮似的法問就讓耆英譜頭轉向,經不住普魯斯的威逼利誘,耆英把和談的老底全部抖露給了普魯斯,這對于后來的和談當然有害無利。 但耆英不是這樣認為的,他根据《南京條約》簽訂時的經驗,先讓英人從談判桌上嘗到甜頭,必然放棄武力進攻,這樣能夠給天津和北京的軍事守御贏得時間,即使談判不成,再打也可以重創洋人,然后為談判創造條件。万万沒有想到,他的想法与咸丰皇上的想法背道而馳,皇上命令他們一次談判成功,免得節外生枝,后來又要損失更多的利益。 耆英在談判之前就泄露和談的秘密不算,在和談過程中他又做一件他自己也解釋不清的事。 談判臨近結束的時候,不知什么原因耆英突然不辭而別,离開談判桌三天。有人猜測耆英逛窖子不歸,也有人說耆英被歹人綁架三天,還有人說他因年老体力不支徹夜不眠,吃了過量的安眠藥昏睡几天。眾說不一,問及耆英本人他也支支吾吾,不愿說出真相,似乎自己也有口難言。 正是耆英擅离職守三天又給洋人抓住了把柄,說大清朝和談不是誠心,真正目的是延緩時間,准備調兵遣將對抗聯軍進攻。為了表明大清朝的誠心,必須把《天津條約》的第二款,由增開的五個通商口岸擴達十個,否則,聯軍艦隊必攻破天津攻打京城。美俄等國公使也從中慫恿,一致要求增開十個通商口岸作為向各國公使賠禮的誠心表現。這樣,《天津條約》才基本确定下來。 耆英也知道自己在和談中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惟恐皇上追究下來推脫不了責任,在談判結束后以尚有未竟事宜辦理為由暫留天津。 桂良和花沙納也不點破,正高興他能留下呢?這樣,把所有責任推給耆英就更加可信了。 耆英從天津回到北京,一路上有說不出的難過。 古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一點不假,當今皇上即位之日就有打擊老臣重用新臣之心,与自己同列的几位先皇最寵信的老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治罪,革職的革職,產除的產除。琦善被革職發配,客死他鄉,穆彰阿革職赶回老家永不敘商藻也因皇上對他多有微詞而稱病回鄉。如今朝中,當年的几位最得寵的大學士反剩下自己和柏葰周祖培、翁心存、彭蘊章寥寥几人了,也不同程度受到排擠。 別人不說,他自己的處境耆英十分清楚。自己身為兩臣老臣、內閣大學士,多次冒著生死危險与洋人交涉雖然沒有功勞也應該有苦勞吧。就是那喪權辱國的《江宁條約》,也不是自己當家簽訂的。整個大清王朝,誰又甘心簽訂那條約,不簽訂沒有辦法呀,洋人的炮艦在咱家門口耀武揚威,打又打不過人家,只好以屈辱的條件求和,自己的簽字也是道光爺被迫同意的。 再說這《天津條約》,別說簽字,自己談判也懶得去。快要土的人了,何必再冒著殺頭的危險干那受罪不討好的事呢?悔不該接受這趟苦差使,像祁寓藻那樣稱病退守鄉土是明智之舉。就說這次天津之行,臨行前儿孫都交待好了,去時是死的,回來時才是活的。想起离家,儿孫相送,淚洒几代人,簡直不是在送行,而是在送葬。大有荊阿刺秦王高漸离擊筑高歌送行那樣: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今一去不复返。 可是,如今返回了,也不知是死是活。 耆英來到太和殿,見文武百官早已分列站定,皇上正拉耷著臉在生悶气。整個大殿死气沉沉的。皇上不講話,這些大小官員們就更不愿講話了,惟恐皇上把《天津條約》的怒气發泄到自己身上,從而招致飛來的災禍。 耆英走到犀階台前,扑通跪倒朗聲奏道: “臣耆英參見皇上!” 咸丰早就看見他了,故意不理,直到耆英跪下高聲叫了三遍,他才十分不滿地喝問道: “耆英,你知罪嗎?” 耆英一咬牙說道:“臣不知犯了何罪?請皇上明示。” 耆英這一句把咸丰激火了,他吼道: “耆英,你身為欽差大臣,代表朕去天津与洋人和談,卻有負朕對你的一片希望,同洋人談出了這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你還說不知罪?難道罪在朕不成?” 耆英急忙叩首說道:“臣怎敢把責任推諉給皇上,臣只是說這《天津條約》是臣和桂學士還有花尚書三人一同協商的,有他們兩人作證,臣等也是逼不得已才暫且答應下來,至于換約可以推到明年,如果皇上對這次和談不滿意還可以撕毀條約重新談判。” 咸丰一拍御案,“你說得如此輕巧,國家大事豈能當儿戲!如此出爾反爾不讓天下人譏笑我大清朝不懂禮樂法度,洋人一旦發怒,再次派出強兵,這國家的災難是你一人擔當得起嗎?” 咸丰見耆英不再言語,又怒斥說: “据朕所了解,你耆英先泄露和談机密,后來又擅离職守,給洋人抓到了把柄,從而造成和談不利之勢,是否有這回事?” “這” 耆英倒吸了一口涼气。他真是有口難辨,沒想到桂良和花沙納這兩人如此卑鄙,把一切都先行告知皇上,還不知他們添油加醋說了些什么呢? 耆英沉默片刻,還是盡力辯解說: “請皇上明察,臣并非是將談判机密泄露給洋人,臣先講出几項和談的標准是為了先穩住洋人,讓洋人停止進攻天津。那樣,我方就可爭得時間重創洋人,從而爭取談判桌上的有利戰机……” 咸丰不容耆英再講下去,一摔御筆: “信口雌黃,一派胡言!朕再問你:談判其間你擅离職守三天給洋人抓到我方和談不誠的借口又如何解釋呢?” 耆英欲言又止。 咸丰見狀,冷笑一聲:“耆英,你不是擅長辭令嗎?為何不說了。” 耆英實在有苦難言。那天談判回來有位天津的小官自稱是自己學生,听說老師來到天津,一定邀請到府上暢飲几杯。自己做過几任主考官,可謂桃李滿天下,這么多學生官,自己不認識也是難免的,并沒有想得太多就隨那人去赴宴了。誰知酒宴之上又來了几位妞儿們陪飲,后來拉拉扯扯把他拽到一個樓上,几個娘儿同他打情罵俏。他都這一把年紀了,哪還有調情追趣的心思,更何況和談的事儿正在節骨眼上,正准備脫身被几個虎形大漢拿住了,硬說他調戲民女,非要拿他見官,說給銀子也行。耆英再找他的那位學生,一打听根本沒有那人,他才知上了人家的圈套。后來被稀里糊涂灌了什么几杯酒。待醒時已過了兩天,幸虧隨行人員四處尋找才把他找回去才因此落了一個擅离職守的罪名。 可是,這些話如何講出口呢?就是講了皇上也不會相信咸丰見香英遲遲不開口,知道他無話可說,便喝令人把耆英拿下交刑部嚴議。 這時,耆英知道不說不行了,高聲喊叫道: “皇上明察,臣冤枉,臣是遭人陷害才擅离職守三日,臣冤枉!” 咸丰根本不听耆英辯解,一揮手,兩名武士把耆英推了下去。 許多老臣見耆英白發飄飄,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都十分傷感,但誰也沒有上前為他求饒。几位老臣有心出班求情,又想到自己朝不保夕,也不敢輕易說話,惟恐皇上遷怒于己引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整個太和殿一片死寂,只有遠處耆英漸漸消失的喊冤聲。 待耆英走遠,咸丰正色說道: “耆英自以為是先朝老臣,依老賣老,做事獨斷專行。在這次天津和談中,又先泄露談派机密后擅离職守,造成和談失利,刑部應嚴議此事,報軍机處決定懲處。他所談判的《天津條約》許多條款很令朕痛心疾首,該條約副本也交軍机處議定能否答應換約。” 咸丰說完,宣布散朝。 這多日來,安德海像一只沒頭的蒼蠅在后宮內亂躥。 他奉懿貴妃之命打听皇上這一段時間都在幸臨哪些官,忙乎了几天也沒打听到一點頭緒,反而遭到懿貴妃一頓臭罵。 安德海被罵得暈頭轉向,罵歸罵,他知道貴妃娘娘對他還是寵信倍加的。打的疼,罵的愛,不打不罵不自在。貴妃娘娘交待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呢。他決定再去乾清宮里碰碰運气。乾清宮是皇上居住的地方,那里的太監一定知道皇上的起居,但他又不敢直接開口去問,稍一不慎,輕則挨打,重則有殺身禍。這几天之內他已經有事無事溜進乾清宮几次,再去又怕引起怀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忽然被一個人撞了一個趔趄。 安德海正一肚子气沒頭發泄呢?他一轉身見是一個不太熟悉的小太監,上去就是一腳,罵道: “狗娘養的,瞎了你的眼睛,什么事值得你這么忙,你爹媽死了不成?” 那小太監自知理虧,挨了几句罵也不和他計較,忙賠禮說道; “這位大哥息怒,我是剛來的,路不太熟悉,又急著去給皇上傳活,不想撞著大哥,得罪,得罪!” 安德海一听這小太監是服侍皇上的,馬上改了口气: “沒啥,沒啥,一看你這身打扮就知是新入宮的。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劉海成,入宮才十几天。” 安德海裝作早就知道這事的樣子,點點頭: “我從崔總管那里听到小兄弟的名字,正准備把你們几個新來的請在一起坐坐呢?也算給你們接風。由于最近宮中事務太多,一直沒有合适的時間,不想今天碰上了,真是巧,你這么匆匆地哪里去?有空今晚我請你喝酒,大家也彼此認識認識,我叫安德海,儲秀宮的。” 劉海成急忙擺擺手,“安大哥的好意小弟領了,小弟實在沒空,要照料皇上呢?” 安德海心中一喜,“你在乾清宮值班?” “不,小弟在暢音閣。” “難道皇上在暢音閣?” 劉海成露出為難的神色,稍稍遲疑一下,又向四周看了看,小聲說道: “皇上吩咐了,不准對外透露,小弟見安大哥也不像多言的人就直說了,皇上夜晚到暢音閣批閱奏折。” 劉海成說完匆匆走了。 安德海看著劉海成的背影尋思道:皇上起居都是在乾清宮,處理朝廷大事批閱文奏都是在養心殿,從來也沒有听說到暢音閣的。暢音閣在后宮最東邊,十分偏僻,也极少有人到那里去。皇上選中暢音閣在夜晚批閱公文的地方,這里面一定有問題。何況皇上也不是那种一心扑在國家大事上的名君圣主,皇上最大的愛好就和美貌的女子一同唱戲听戲吃喝玩樂。記得皇上在圓明園時就從全國搜了許多絕色女子供他玩耍,著名的“四春”佳女弄得皇宮大內風風雨雨,那“四春”姑娘如今死的死,殘的殘,敗的敗,莫非皇上又從哪里搞來什么絕世佳人在暢音閣金屋藏嬌不成?這事一定要探听清楚再回報給貴妃娘娘。 這天,安德海打听到皇上去太和殿和文武大臣商討《天津條約》的事了,悄悄地溜到暢音閣,沒進門就被兩名守衛人員給擋住了,一人喝問道: “你是哪個宮的?來這里干什么?” “我是儲秀宮的,來找劉海成,新來的小太監。” “劉海成正忙著呢?你回去吧?有事我們通知他去找你。” 安德海被拒之外,他更覺得這暢音閣里有問題,也愈想進去探個究竟,就央求說: “兩位大哥放我進去吧?我進去和劉海成說句話就走,一刻也不停留。” “不行!” 安德海見沒有商量的余地,一咬牙,軟的不行來硬的。 “實話告訴你們,我叫安德海,是儲秀宮的總管太監,服侍大阿哥的,今奉貴妃娘娘之命來找劉海成給大阿哥辦點事,你們讓不讓進?” “不讓進!” “懿貴妃娘娘之命你們也敢違嗎?摸摸你們有几個腦袋?皇上對懿貴妃都讓著三分呢?” 一個侍衛冷冷一笑,“別說是奉懿貴妃娘娘之命,就是皇后娘娘之命也不准進,這是皇上的旨意,我等只向皇上負責,你還是請便吧。” 正在爭執之間,劉海成聞訊跑了出來,一見是安德海,著實嚇了一跳,急忙把他拉到旁邊: “安大哥,你怎么到這里來找我?” 安德海見他神色慌張,小聲問道: “怎么?這里不讓進?” “安大哥找我有事嗎?” “沒大事,約你去喝酒,順便聊聊。” 劉海成一听沒事,便催促說: “安大哥快回去吧,幸虧皇上今天上朝去了,否則,讓皇上撞見了,你我的命還有嗎?你真是太大膽了,竟找到這里了,還和他們吵?這里情況你不明白,你先回去吧,有事我去找你,千万別再來這里了。” 安德海又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十分不快地回去。臨行前再三叮囑劉海成,有時間去儲秀宮找他。 安德海回到儲秀宮,就把自己打听到的情況匯報給懿貴妃,懿貴妃沉思片刻說道: “皇上一定又從宮外尋到了什么絕色女人,不敢明目張膽地在乾清宮內風流,便到那最僻靜的暢音閣內快活。這事先不用著急,必須打听清楚事實真相后再作下一步打算。” “可是那暢音閣守衛森嚴,根本進不去。” “你不是說認識那位新來的小太監劉海成嗎!可以從他身上揭開暢音閣之謎。” 安德海點點頭,“也只好這么做,我臨來時讓他來找我呢?也不知他來不來?看樣子這事不能著急,慢慢會打听明白的。” “那小太監是剛入宮的,思想單純,應當好對付,只要給他足夠的銀子他不會不說的,這要看你的手段了。” “請娘娘放心,只要劉海成來找我,奴才一定讓他全盤儿托出來。當然,如果他不來找奴才,這事就難了。” “他不來你就托人傳口信,多傳几個他一定會來的。他是剛來的,也想多接触些人,為他今后能在宮中站住腳著想呢?只要你打听到了确實情況,我就有辦法處理這事。” 安德海又有點疑惑地說:“万一皇上另有其他要事呢!” “那也要打听清楚,我不是告訴你多次了嗎!宮內宮外。朝內朝外的大事与新動向都要打听,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胜,整日蒙在鼓里只會招致別人的暗算。在宮行事,不是你吃掉別人,就是別人打敗你,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先下手為強嗎。” 正說著,那邊宮女來報,說大阿哥又發燒了。 懿較貴妃歎息一聲:“不知為何,大阿哥這一段時間總是時不時地發燒,身子也十分差,讓人好不擔心。” “請娘娘放心,大阿哥吉人自有天相,大阿哥生來就是繼承大統的,上蒼一定要讓他經歷一番磨難。古人不是說:勞其筋骨,餓其体膚,增益其所不能。將來才會擔當大任。皇上曾預言大阿哥能夠成為中興的名君呢?” “如果真的是那樣就好了。也不知大阿哥能不能繼承皇位呢?皇上只是一高興說出几句養耳朵的話來,將來再有新的阿哥誕生也不知皇上偏向誰呢?母以子榮呀,大阿哥是咱儲秀宮的命根子。” 安德海見懿較貴妃情緒很沮喪,可能是因大阿哥的病久治不見好轉引發的,便安慰說: “請娘娘放心,就是再有皇子誕生,大阿哥為諸皇子最長者,當然占据优勢,這是任何其他皇子無可比的。” “你難道沒有听說過,我朝不是嫡長子世襲制,而是任人唯賢,在太和殿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后留有金匣選擇皇位繼承人,這是康熙爺以來几乎所有皇帝都這樣做的。” 安德海微微一笑:“只要有娘娘為大阿哥作后盾,大阿哥的皇位繼承權就誰也奪不走。否則,奴才也不同意!” “大阿哥身体這么弱,也不知能不能——”懿貴妃沒有說下去。 “娘娘千万別說那不吉利的話,大阿哥只是偶感傷寒,吃几件藥就會好的,何必多慮呢?讓奴才陪娘娘看望一下大阿哥吧,再發燒就用洋人制造的藥物,也許更奏效吧?” 懿貴妃和安德海來到大阿哥的臥室,几位奶媽和宮女正服侍在左右,御醫沈寶田正在為大阿哥把脈。他見懿貴妃進來了,沖她點點頭算是施禮了。又過了一會儿,沈寶田才抬起頭,很奇怪地問道: “大阿哥今年才三歲,怎會得了這么一种奇怪的病呢!” 懿貴妃一惊,“什么奇怪的病!” “這以前大阿哥得過什么大病,服用過一些帶有迷魂迷性方面的藥物嗎?” 懿貴妃略微思索片刻搖搖頭,“自出生至今大阿哥一直很好,從沒有得過什么大病,也沒有吃過什么特別的藥。” “那么貴妃娘娘在怀孕期間是否服用過什么迷性方面的藥物?” 懿貴妃仍然搖搖頭,“在怀孕期間万歲爺關怀備至,每天都有御醫把脈,眾多宮監服侍,我也特別注意飲食起居,哪敢讓自己有什么一絲一毫的病症而影響大阿哥的健康,這些御醫那里都有記錄。” 沈寶田困惑了,“這就怪了,既然沒有這些先例,大阿哥怎會得了這种棘手的病症呢?莫非大阿哥誤食了什么迷失魂魄之類的食物。” “不可能。”安德海從旁邊答道,“大阿哥的飲食都是經過嚴格檢查的,沒有貴妃娘娘的准許,任何宮監不得給大阿哥飲用食物。” “大阿哥到底患了什么病?還有救嗎?”懿貴妃迫不及待地問。 沈寶田又看看大阿哥的眼神,再次把了一會脈說道: “大阿哥的這种病仿佛是一种极有迷性功力的藥物所致,這种藥物是什么一時尚不能斷定,從大阿哥發病的情況看,大阿哥一定曾誤食了什么藥物或被用錯了藥,這种藥也被另一种藥克服了,但由于兩种藥的藥性相克,又沒有完全中和,在体內存有一定的劑量并且浸人心脾,隨血液運行,倘若這兩种藥力順行則無礙于身心,有時也難免逆行,那么兩种藥力必然相生相克從而引起病症,如發燒嘔吐等等,重了會傷了心脾,引起腎虛等雜病。不過,從脈象看,這兩种藥物在大阿哥体內的劑量較少,尚不會有性命危險,只要及時治療尚無大礙。” 懿貴妃這才松了一口气,又問道: “這种病容易治愈嗎?” 沈寶田略有為難地說:“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醫理上講要對症下藥,任何藥物都有它的克星,必須了解大阿哥服用過什么迷性的藥物后來又如何止住那藥物的,所用的是何藥,才能做到對症下藥。在下醫術淺短,一時尚分辨不出大阿哥体內潛伏的這兩种藥物到底為何物?慚愧,慚愧。” 懿貴妃忙安慰說:“沈御醫能診斷出大阿哥的病症与病因實在難能可貴,比起一般御醫不知高明多少倍。只要沈御醫再細心揣摩几番一定會徹底查出病症的根原,治愈大阿哥的病。” 懿貴妃說著,一揮手,“來人,賞沈御醫白銀二佰兩作為獎賞,今后要多多有勞沈御醫為大阿哥費心。” 沈寶田急忙跪下辭謝說:“無功不受賞,奴才為大阿哥治病這是奴才的本份,怎能接受貴妃娘娘的賞賜呢?” “沈御醫不必多禮,貴妃娘娘向來賞罰分明,算是給沈御醫尋找治愈大阿哥体內疾病的跑腿費吧。如果沈御醫不收下可就是對貴妃娘娘的大不敬了。”安德海從旁邊說道。 沈寶田立即含笑答道:“恭敬不如從命,奴才就暫且收下,一定不負貴妃娘娘厚望,竭盡全力治愈大阿哥的病,請貴妃娘娘一万個放心。” 安德海送走了沈寶田,立即來見懿貴妃。懿貴妃不等安德海開口講話,上前一把揪住他的耳朵,怒气沖沖地罵道: “安德海,你這個千刀殺万刀剮的坏東西,連老娘你也敢騙,我不稟告皇上將你亂棍打死才怪呢?” 安德海一看懿貴妃真的動怒了,嚇得扑通跪倒在地,雞啄碎米似的磕著頭哀求說: “娘娘息怒,娘娘息怒,确實不關小人的事,奴才的确不知,奴才縱有大膽也不敢坑害大阿哥。” “哼!不用花言巧語,說,是誰指使你勾結那西藏臭喇嘛陷害大阿哥的,不老實交待,我剝了你的皮。本娘娘待你不薄,把你當作親信,你卻背著本娘娘干這天地不容的事,快給我從實招來!” 懿貴妃說著,又揪住安德海的耳朵擰一圈。安德海被擰得直叫喊: “請娘娘先松開奴才的耳朵,讓奴才把事情原尾講過之后再請求娘娘發落。” “好吧,你老實交待,不許有半句撒謊,否則,剁掉你的腦袋。” 安德海苦喪著臉說:“當初,娘娘命奴才想法陷害云嬪,奴才想來想去只有從大阿哥身上作文章,就找來那西藏喇嘛桑巴特,他說給大阿哥吃一种催魂的藥,大阿哥吃下必然不住地啼哭,對外只說大阿哥中了邪祟。當時奴才也曾問過桑巴特,那藥物對人体是否有什么損害,他說毫無損害,只要再給大阿哥服上几粒解藥,大阿哥馬上就會恢复如初。” 安德海說著,偷偷看了一眼懿貴妃,小聲嘀咕一句: “奴才這樣做也是征得娘娘你的同意呀,不然,小的哪敢做這個主,如今娘娘卻把責任——” “住嘴——” 懿貴妃臉一本喝住了安德海說下去。 “誰曾想到那迷魂藥有這厲害的負作用,否則,說什么我也不會同意你們給大阿哥服下那倒霉的害人藥。那個西藏喇嘛真該放進油鍋里炸他娘的稀巴爛,連老娘也讓他給坑了。” 懿貴妃說到這里,眼圈一紅,淚從眼角滾了出來: “真是害人先害己,万一大阿哥有個三長兩短,我今后還指望誰呢?安德海,你這個該死的東西,老娘可讓你害慘啦。” 安德海見懿貴妃傷心地哭了,也故意揉一揉眼睛,裝出哭的樣子說: “娘娘不必太過傷心,從御醫沈寶田剛才的談話看,大阿哥尚無大礙,只要細心醫治是能夠治好的。任何藥物都有它的克星,只要查出大阿哥身上存留的是哪些藥物,就一定能夠找到解藥的藥方,听沈寶田的口气,他對治好大阿哥的病把握很大。” “小安子,你這個不安好心的狗東西又來糊弄老娘,万一治不好大阿哥的病,我扒了你家的祖墳。”懿貴妃邊擦眼淚邊說。 安德海一見懿貴妃消了一大半气,邊扶她坐在椅子上邊發誓說: “娘娘放心,大阿哥的病就包在奴才身上,治不好大阿哥的病,不用娘娘下令小人就自己把祖墳給扒了。” 懿貴妃一邊坐下,一邊余怒未消地說: “小安子,你才是本娘娘的克星呢?真拿你沒有辦法。事到如今我也不責備你,不過,這事你不能再馬馬虎虎釀成大禍了,有几點要千万當心。” “請娘娘吩咐,奴才一定小心辦理。” “御醫沈寶田對大阿哥的病診斷過了,但這事要千万保密,令他嚴守秘密,想法給大阿哥治病,無論花費多少都行。這事只能令他一人暗中進行,其他人不得插手,更不許四處張揚,包括當今皇上也不得告訴,不然的話,引起皇上怀疑,你我死路一條,明白嗎?” “奴才馬上就去找那御醫沈寶田,讓他為娘娘保密此事。” “話應該怎樣說,事應當如何做,可要講究策略,再也不許發生像那西藏臭喇嘛類似的事,不然的話,小心你的狗命。” “請娘娘放心,小安子在娘娘的調教下也聰了許多,不會讓娘娘失望的。” 正說著,那邊有宮女在門外高聲奏報: “醇王福晉來看望貴妃娘娘,見是不見。” 懿貴妃一听妹妹蓉儿來了,急忙通知下去命她進來。 安德海這才拜別懿貴妃去找御醫沈寶田。 醇王福晉來到正堂,一見姐姐早已等在那儿,正准備行叩拜大禮,懿貴妃一把拉住妹妹的手: “妹妹何必多禮,這儿又沒有別人,不必多禮了,快坐下說話吧。” 醇王福晉這才坐到姐姐蘭儿的側面,兩旁早有宮女獻上上品茶和點心,她們姐妹倆邊吃邊聊。 “妹妹一向可好,在王府還住得慣嗎?” “人們都說侯門深似海,過去在娘家時也沒有感覺到這一點,自從進到醇王府才深深体會到這句話的意思。王府的規矩也太多了,這也不能做,哪也不能做,處處都有個規矩,一說就是老祖宗訂下來的,誰也不得更改。唉,真是一點也不自由,哪像原先在家時那么進出自便,誰也不管不問。” 懿貴妃也歎息一聲,“誰說不是呢?你在王府感覺尚且如此,姐姐在這皇宮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講究,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可以說,在什么人面前講什么話,在什么人面前不該講什么話,這些都要有個分寸。稍一不慎說錯一句話都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古語說伴君如伴虎,的确如此,皇上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有時比老虎還難把握呢?” “姐姐說得也是,自從姐姐入得官來,每次見到姐姐,總覺得姐姐的性格有所變了,變得太老成持重了,根本不像二十挂零的人,倒像四五十歲的管家婆啦。” “平時里沒有感覺出來,經妹妹這么一提醒,我也突然覺得自己仿佛變了個樣,少女時代的影子一點也沒有了。妹妹還記得爹爹在安徽宁池任太廣道時,咱兄妹几人玩得多開心,整日無憂無慮地唱呀跳呀。春日里到郊野放風箏,夏日里到河水中划船,秋天上山采集花果,冬天里滑雪溜冰。自從爹爹丟了官到江蘇鎮江養病,家道也就敗了,姐姐在宁池時學得的江南小曲就再也沒唱過。唉,一提起江蘇鎮江我就心里發酸,爹爹一病不起,后來客死他鄉,母親帶著咱們兄妹几人,又背著沉重的債務,那個日子多慘吶,人人瞧不起,誰想到咱姐妹能有今日?” 懿貴妃蘭儿說著,辛酸的淚水順著白淨的面頰流了下來。 醇王福晉也一個勁儿擦眼淚。 “咱家能有今天應該算是姐姐你的功勞,如果姐姐不進宮,怎會有今天的顯赫家門?爹爹做夢也不會想到咱葉赫那拉氏家族會這么顯貴,他在九泉之下如果有靈,也該高興才對呢?” 蘭儿一听妹妹提到了父親,歎息一聲說: “咱兄妹几人也算大富大貴了,母親也跟著福如東海,只可怜父親的尸骨仍在京外,我早想讓父親的尸骨搬運入京,只可惜南方正鬧洪匪叛亂,江蘇鎮江一帶正是主戰場,等到戰亂平息,我再著人去鎮江鳳凰山搬運父親尸骨,讓他老人家死后也享一享咱兄妹的福气。” 蓉儿一听姐姐提起鳳凰山上父親的尸骨,忽然想了什么似的,突然說道: “姐姐,你是否記得我們在那鳳凰山鳳凰寺里避雪時,有一位放任的官員,他幫助咱們安葬了父親,臨行時還慷慨解囊相助。” “姐姐怎會不記得呢?多年來,姐姐一直挂念著咱家的几位恩人。昔人受人滴水之恩,他年必當以涌泉相報。何況我們有報答恩人的能力了,只可惜打听不出恩人如今所在。” 蓉儿馬上接口說道:“鳳凰寺里給我們相助的官員我曾在不久前見到過,只是一時想不起來叫什么名字,沒有直接与那人相見,過后也忘記向醇王打听。” 蘭儿一听蓉儿最近見過自己家的恩人,精神一振,追問道: “你是說,鳳凰寺里与我們一同被大雪所阻避難寺院的那位官員嗎?” 蓉儿點點頭。 “唉,妹妹真是貴人多忘事,竟把自家的恩人名字也忘記得一干二淨,無怪乎如今事道人人都不情愿做好人。姐姐卻一直沒有忘記那位恩人的名字,他叫瑞麟,是從京城放任鎮江府赴任途徑鳳凰山的,也是大雪所困与我們碰巧相遇。妹妹最近見過這人?在哪儿見過的?” “距离今天約有二十天的光景,就在醇王府的會客廳堂里。那天醇王爺宴會几位在外放任而今返京的官員,我碰巧從廳堂經過,看見一位官員好生面熟,一時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回房后方才想起那人正是自家當年的救命恩人,只是仍記不起名字。恰巧那几天醇王爺有事外出,我也忘記了詢問。今天姐姐突然提起舊事,我才想起那恩人。” 懿貴妃一听妹妹說自家恩人瑞麟已經調任回京,十分欣喜地說: “有恩不報非君子,既然恩人回京了,我們姐妹應當回報一下才是。” “當年瑞麟慷慨解囊相助一百兩銀子,如今我們姐妹各贈他一百兩黃金行嗎?” 蘭儿不等妹妹說下去,打斷她的話: “妹妹此話差矣。瑞麟當年解囊相助我們孤儿寡母一百兩銀子,并不指望我們兄妹今天相贈他几百兩黃金,他是看在我們都是葉赫那拉氏同宗同族份上,和父親也算相識,這才幫助我們。如今再還上几百兩銀子或金子豈不讓人恥笑我們?何況那瑞麟放任几年也未必就缺少錢花?街上不是流行一句順口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銀。瑞麟是清是貪不關咱們的事,只要對咱們好就是咱家的恩人,是朋友,那宮再清正廉洁,他對咱不好就是敵人。” 蓉儿一听姐姐言之有理,便問道: “依姐姐之見,怎么報答咱家的恩人瑞麟呢?” 懿貴妃沉思片刻說道:“瑞麟剛剛從江蘇放任回京也不知安插在哪個部門?現任何職?我派人打听一下此事,如果他的職位不是太理想,你可請醇親王舉荐瑞麟,我再從中周旋一下請皇上給他官升一級,這樣報答恩人總比贈金贈銀要合适吧。何況正是用人之際,我姐妹也須在朝中多拉攏一些官員,僅靠哥哥桂祥一人實在不行,他為人迂腐,又不善交際,更缺乏官場處世的靈活与鑽營。而這瑞麟和我們是同宗同姓,可借此机會收歸咱們所有。皇上給他提了官,既是我們姐妹對他當年相助的報答,也可把他拉到咱們的勢力范圍內。他瑞麟知道自己提升是咱姐妹出的力,轉而會感激我們呢?有皇上和醇王的勢力,瑞麟還不死心踏地為咱們服務,這是一舉多得的事,為何不做呢?” 懿貴妃又接著略帶訓斥的口气說:“妹妹如今已是醉王福晉,當朝赫赫有名的王妃,無論做何事再也不能像在娘家一樣,一定事事多長個心眼,遇事更要有個分寸,該軟的要軟,該硬的要硬,該用權的更要用權。人們常說,有權不用過時作廢,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權力是靠爭得的,你不去爭,到手的東西也會丟失,你盡心盡力爭取,不是你的也可能變成你的。正像我剛入宮時只是一名人人瞧不上眼的秀女,如果不是我死拼硬打哪會有今天的位置,世上的任何事儿莫不是如此!” 懿貴妃一口气說了許多,見妹妹微笑著臉不吭聲,又緩口气溫和地說: “妹妹,你也想想,咱家族僅僅靠哥哥能行嗎?不是我多方面從中做工作這朝中怎會有他的位子?你瞧瞧,朝中的哪位官員不比他精明能干,僅讓他一人在朝中混世,只怕結局比爹爹當年還慘呢?哥哥不行,咱姐妹再不爭取,那后果怎樣?還不是人人瞧不起,別看今天的位置坐得穩當當的,說不定明天就會被人擠掉呢?這年頭,你不坑人,人家就會坑你,与其讓人坑,不如我先下手為強了。” 懿貴妃說到這里,微微歎口气: “好了,我也不多說了,你明白姐姐的意思就好,姐姐平日里太忙,你也很少入宮,我也沒有向你說及這方面的事,今后多來几趟,有什么事咱姐妹多合計合計,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還怕做不成的事?你今天回去后就央求奕鱏向皇上舉荐瑞麟。” 蓉儿抬起頭,略有為難地說: “只怕醇王爺不听我的請求,還是由姐姐來做吧?” 蘭儿一听有點火了,很不客气地問道: “怎么?你真是好瘡疤忘了疼,一點也不感恩瑞麟?如今做了王妃只怕有一天連我也不認得呢?” “姐姐誤會了,我是擔心醉王爺不會听從我的請求,弄不好反而會破坏咱姐妹的大事呢?” 懿貴妃一愣,“怎么?難道奕鱏對你不好?” 蓉儿委屈地哭了。 蘭儿急了,“你哭什么,有話慢慢說,天大的事姐姐給你擔待著,看他奕鱏能夠怎樣?奕鱏再大還能大過皇上?他的王爺封號還是皇上賜的呢?敢對妹妹不好,我在皇上面前說几句話就讓奕鱏好看,說不定王爺的封號都給他去掉。” 蓉儿這才止住哭講出了自己的委屈。 自從蓉儿嫁到醇親王府,起初的一段時間夫妻感情甚篤,也可能是新婚燕儿彼此都有個新鮮感吧。誰知好景不長,夫妻之間出現不和睦。其原因仍是奕鱏心中仍存有前妻的陰影,他對前妻既恨又愛,惟恐蓉儿也走上同前妻一樣的路,不時用前妻的一些過錯給蓉儿敲敲警鐘。也許奕鱏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吸取了過去的經驗,不准許蓉儿參与他的任何事,更不允許蓉儿同任何來到府上的官員會面,甚至府內男性下等人也不允許接触。奕鱏將府中的后庭人員一律換成女眷,男人不得隨便進出。 更讓蓉儿不能忍受的,奕鱏舊情不忘,經常面對前妻的遺物發愣發呆,他還經常教訓蓉儿在哪些方面不如前妻做得好。 正是這樣,他們夫妻兩人發生了好几次不大不小的爭吵。今天,蓉儿特地來宮中找姐姐訴苦的。 蘭儿一听,抿嘴微微一笑:“這么說奕鱏還是個挺重感情的人呢?這還是妹妹的福气呢?” 蓉儿一听,故作生气地說:“妹妹向你訴苦,你不為我出出气,反而取笑我來了。” 蘭儿哈哈一笑,“姐姐講的可是實話呀!十個男人就有九個是花心的,妹妹竟然碰到一個重情的丈夫應當值得高興才對,為何气得流淚?真是不應該。” “他重感情,只可惜不是對我,如果對我這樣就好了。”蓉儿邊擦眼淚邊說。 “女人攏不住男人的心是女人的無用,哪有貓儿不吃腥的,就看你如何擺弄那只饞貓了。” “妹妹可不像姐姐那樣有手腕,連皇上這只大饞貓都能給擺布得服服貼貼,如今又有一只小饞貓。請姐姐告訴我一點秘方,我回到王府也用上一用,看看姐姐的秘方靈不靈?” 蘭儿一听妹妹提到皇上,也不覺黯然神傷,幽幽地說道: “如今姐姐的秘方也不管用了,擺弄不住大清朝的第九只大饞貓了。” 蓉儿也是一惊,“怎么?難道皇上對姐姐——”她沒有說下去。 “皇上已有几個月沒有臨幸姐姐的儲秀宮了。” 沉默,沉默。 短暫的沉默后,蓉儿轉換話題問道: “听說大阿哥病了好久,如今好些了嗎?得的什么病?御醫是否診斷清楚?” 蘭儿心中又是一沉,但她故作輕松地說: “大阿哥的病好多了,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偶感風寒,時而發燒,御醫講不久就會痊愈。” “這樣就好,吉人自有天相,大阿哥會平安無事的,姐姐平日里多費些心也是值得的。” 姐妹兩人正要談下去,那邊有小太監跑過來匯報說,皇上來看望大阿哥了。姐妹兩人都是吃惊非小,蘭儿急忙說得: “妹妹還是躲避一會儿吧!” 蓉儿正准備躲避起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咸丰大踏步闖了進來。 蘭儿略施粉黛上前跪奏道:“不知皇上到此,蘭儿有失遠迎,請皇上謝罪!” 蓉儿無奈,也只好跪下向皇上施禮。 咸丰上前攙起她們,微笑著說道: “都是自家人何必多禮,快快請起吧!” 咸丰一手拉著蘭儿,一手拉著蓉儿,他故意用手重重地揉揉蓉儿滑潤的嫩臂。 蘭儿看在眼里也不點破,蓉儿也無奈,她想掙又掙不開。 咸丰終于戀戀不舍地松開蓉儿的臂膀,看了她們姐姐二人一看,然后轉向蓉儿問道: “醇王妃怎么有時間來宮中?是否有什么要事來找懿貴妃?” “回皇上,听說大阿哥偶感小疾,王爺打發奴卑來探望大阿哥。” 咸丰十分滿意地說:“難得醉王与福晉如此關心大阿哥,實在令朕感動,大阿哥病了許久,朕由于國事纏身尚沒有來及前來探望呢?” 蘭儿這上說道:“皇上日理万机,這點小事怎好有勞皇上呢?有奴卑在此照料大阿哥就可以了,今天難道皇上忙中抽閒想到了大阿哥,實在是大阿哥和奴卑的福份!” 咸丰知道自己許久沒有踏進儲秀宮,何況自己正干著一些偷貓拉狗的事,又听說安德海曾去過暢音閣,估計懿貴妃對自己起了疑心。他今天來儲秀宮,既是探望載淳的病情,也是側面了解一下懿貴妃是否探出自己的那件私事來。 咸丰一听懿貴妃話中略含几分譏刺,微微一笑說道: “大阿哥是朕的命根子,朕關心他決不亞于愛妃,作為皇阿瑪,關心愛護的方式不同,朕希望載淳將來像康熙爺那樣能文能武,是一位馬上皇帝,一代名君呢!從小要鍛煉出一种堅韌的意志和強健的体魄,与病魔的抗爭也是一种鍛煉嗎?何況有愛妃在,就是朕不來看望,愛妃也會照料得井井有條。” 懿貴妃仍然裝作冷漠地說:“多謝万歲爺對奴卑的信任,如果万歲爺也能讓奴卑不挂在心就好了。” 咸丰故作惊訝地說:“愛妃時刻挂念著朕實在令朕感動,但不知朕哪點做得不合适,讓愛妃失望了?” “皇上豈有做錯之理,只是皇上日理万机操勞過度,也應多多注意龍体才是。” 咸丰知道懿貴妃這是話中有話,也裝作不知: “如今洋人人侵,騷扰京津、南方亂匪也虎視眈眈,朕怎能不勞神廢心,望愛妃也多多為朕擔待一些,好好照料大阿哥,撫育大阿哥成長,這是愛妃的當務之急,其他閒雜之事不必過問。愛妃以為朕言之有理嗎?” “皇上見教的极是,奴卑愚笨,不知皇上所說的閒雜之事是指哪些?奴卑又做了哪些閒雜之事?” 咸丰自知剛才那句話不夠高明,急忙解釋說: “朕只是這么隨便說一說,讓愛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愛妃何必這么心虛呢?莫非愛妃真的做了一些不該過問的閒雜之事,否則不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懿貴妃嬌巧地一笑,“若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奴卑以為用在皇上身上才合适呢?不是嗎?” 咸丰怕再和懿貴妃斗嘴稍一不慎說漏了話,便正色說道: “朕是來看望大阿哥的,還是到大阿哥的房中看看吧。” 在懿貴妃和醇王福晉陪同下,咸丰來到大阿哥房中。只見大阿哥剛剛人睡,白淨的臉上微微泛起紅暈,不知是健康的征兆,還是發熱燒的,額頭上倘沁著汗滴,小嘴半張著,均勻地喘著气。 咸丰輕輕來到床前,彎下腰,仔細地端詳著大阿哥的面容,希望從他的臉上看出几分自己昔日的影子。過了片刻,他從宮女手中接過手帕,輕輕擦去大阿哥頭上的汗滴,順手拉過狐裘單子給他蓋上。 就在這時,大阿哥醒了,他用小手揉一揉眼睛,看見一個陌生的男人站在自己面前,不知這人是干什么的,嚇得哇啦一聲哭了。 咸丰急忙抱起了他,撫摸著他流淚的眼角,疼愛地問: “不認識了嗎?朕是你阿瑪。” 小載淳這才止住哭,看看這陌生人又似乎見過,旁邊站著額娘和其他人,他輕輕喊道: “阿瑪——” 咸丰高興了,用胡須貼在小載淳的白淨臉上,微笑著說: “再喊一聲阿瑪。” “不,阿瑪的臉扎人,我不要阿瑪,我要額娘。” 眾人都笑了。 咸丰把載淳遞給懿貴妃,“去,和你額娘親熱親熱吧。” 懿貴妃接過大阿哥,摸一摸額頭,仍有一點發燙,但她裝作毫無大礙的樣子說: “嗯,好多了。” 咸丰這才問道:“御醫診斷為什么病?” “尚沒有最后診斷下來,但几位御醫一致認為是季節變化時受了一點風寒引起的,并不嚴重,悉心調教几日就會痊愈。請皇上不必操心,奴卑會照料好大阿哥的。” “應督促御醫盡快為大阿哥治療,早一天病愈大家都少了一件心事。朕因國事纏身,不能多關心一下大阿哥,朕心中十分慚愧,請愛妃多操勞一些吧。” “請皇上放心,奴卑會盡心盡力的。” 咸丰看看懿貴妃,又看看醇王福晉,想了想說: “你們姐妹好久不見,多聊一會儿吧,中午就在宮中用膳。朕有事不能相陪,請醇王福晉及愛妃多多包涵。” 咸丰的這句話是蓉儿和蘭儿都沒有想到的,她估計皇上會死賴著不走呢?誰知恰恰相反。 懿貴妃稍一愣神,急忙答道:“一切听從皇上吩咐,奴卑道命就是了。” 咸丰又向蓉儿投去狡猾的一眼,嘴張了張又閉上了。她不僅是懿幫貴妃的妹妹,更是自己的弟媳婦,這豈能造次。他將涌上的口水咽下肚里,帶著一絲莫名其妙的感覺走開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