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河南光山 王大灣 1947年9月27日 天气沉悶,大別山深處傳來隱隱的雷聲。 低垂而厚重的濃云翻滾著,擠壓著,漸漸堆積成一片,像一坨坨厚鉛往下沉,似乎已經壓到了本來就很低矮的祠堂屋脊上。 空气被壓縮了,顯得愈發凝滯,仿佛其中也含厂金屬的成份,使人每呼吸一口便增加一分沉重。 20多位縱隊和旅的指揮員擠坐在這間不大的祠堂里,人与人靠得很近,卻誰和誰也不講話,會抽煙的門頭抽煙,不會抽煙的也裹在煙海里,全沒了往昔的熱鬧气氛。平時,他們各自獨擋一面,能湊到一起的時候不多;偶爾聚在一起,不是這個摸一下那個的頭,道聲:“還活著?”就是那個拍一下這個的肩,惊訝:“你沒死?”然后開一陣葷的、素的玩笑。而今天卻大相徑庭。 陳再道憋得難受,敞開領口還覺得透不過气。他走到窗前站下,又急忙整理軍裝,坐回到原來的位置上:“來了。” 很快,劉伯承和鄧小平走進屋,臉上的神情与背后的陰云呈同一色調。 20多位旅以上干部齊刷刷站起,守著門邊的几個人迎上,敬過禮,習慣地伸出雙手。 鄧小平還禮的手在空中一擺:“仗沒打好,不握手了。” 他徑直走到桌前,請劉伯承坐下,然后用灼人的目光掃視會場,說:“今天召集大家來,開個不握手會議。為什么不握手,我想在座的心里都清楚。” 祠堂里鴉雀無聲,本來就沉重的气氛陡增了几分嚴峻。 進入大別山將近一個月了,隨著大部隊的迅速展開,難以想象的困難接踵而至。 “米越吃越大,路越走越小。”這句流行在部隊中的話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初進大別山的第一個不适應。 來自“四戰之地”的戰士們大多數是吃慣了小米、山藥蛋的燕趙儿女,南方的大米填不飽他們的肚子。當年的第19旅山炮營副營長雷晉州現已离休在鄭州,回憶起那段生活,老人說: “提起大別山,先想到一個字——餓。大米那東西呀真不叫糧食,三碗飯吃下去,兩個屁一放,肚子就空了;接著百爪搔心,眼睛發藍,從嗓子眼儿往外伸小手。几天下來,一個營的北方大漢都變成了‘南蠻子’,小臉儿蜡黃蜡黃……這還是有吃的時候。 “開始有吃的也不會吃,一袋子稻谷倒進大鍋,怎么煮也煮不爛。行軍打仗不能耽擱,管它熟不熟爛不爛,連殼帶米吃下去算了。可你算了它不算,走到路上折騰你,讓你肚疼拉稀。不管白天夜晚行軍,那隊伍可就熱鬧了,到處‘辟辟扑扑’,屁股門儿像關不住的水龍頭,走几步躥一泡。好漢架不住三泡稀,那隊伍沒法儿帶了,一天一夜走不了几里路。別說人架不住這個,從北方帶來馱炮的大騾子吃了這种帶殼稻谷也絞腸拉肚,一匹接一匹地死掉了。 “不管怎么說、這還是有吃的,更多的時候是餓肚子。大別山的老百姓看見隊伍就跑,我們背著鋼洋買不到糧食。窮苦人家自己都揭不開鍋。我們就打土豪,看哪家房子大、圍牆高就打哪家。有一次,在地主家翻到糧垛,還沒等我們動手,地主家的閨女拎起馬桶,嘩地一聲把糞便潑在糧食上…… “糧食都吃不上,油和鹽就更不用說了。缺油少鹽,不少戰士得了夜盲症,一路走一路跌跟頭,摔得鼻青臉腫。有一個連隊打土豪,翻出一桶桐油,以為這下開葷了,結果全連中毒,集体上吐下瀉。再加上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病號越來越多,又沒后方安置,部隊別說打仗,行軍都很困難。” 談起行軍之難,离休在南京的原昆明軍區副政委、當年的第3縱隊第8旅副旅長史景班說: “在晉冀魯豫大平原作戰,汽車、大炮、馬車浩浩蕩蕩,并著排地開。到了大別山,進山是羊腸小道,出山走田埂小路,車炮全扔掉了還解決不了行軍問題。南方的秋天雨不停,田埂上像抹了油,一步三滑,三步一跤,連跌跤的姿式都‘正規化’了,全都是趾溜一下,兩腿劈開,騎在田埂上。這叫‘騎馬跤’。許多人的屁股腫了。 “行軍問路,老鄉說10里地,部隊走了一夜也沒走到。再打听,原來那是直線距离,山道彎彎,上坡下崗、實際40里都不止。地圖上標著一個村子,定在那里宿營,到了一看,只有三兩戶人家,別說一支大部隊,一個班也住不下。南方的山區就是這樣,三家一個村,五家一個□,除了集鎮,難得有北方那樣大的村庄。部隊累了一天,晚上只好露宿在野地里,不論刮風下雨。 “最要命的是南方的毒蛇,藏在路邊草叢樹棵里看不見,不知什么時候哧棱一下子躥起,一口就能致人死地,叫人整天提心吊膽。 “從北方帶來的布鞋經不住水泡,沒几天就穿幫儿爛透了,只好穿草鞋。北方人沒穿過草鞋,腳上磨得又是膿又是血,晚上睡覺粘在一起,脫都脫不下來,硬拽,草鞋就變成了‘皮鞋’,撕下一層血哧呼啦的皮肉。 “有一次,我們為牽制敵人連續18天急行軍,就是這么泥里水里血里走出來的。整整18大啊!能夠跟上隊伍、不開小差的人,就是了不起的英雄!” 史景班老人講到這里,眼睛濕潤了。 大米。小路。草鞋。一部艱苦卓絕的悲壯史詩。 部隊如此,机關也不例外。有一天野司斷糧,到下午3點了,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的午飯還沒有著落。警衛員狠狠心,從衣兜里掏出五顆珍藏的北方小棗,獻給首長們。劉、鄧、張、李四個人七只眼瞪著五顆小棗,推來讓去,最后平分,每人一顆權作午餐,剩下一顆非讓警衛員吃了不可。警衛員拗不過,當著首長的面把棗含在嘴里,出門又吐到手中,用衣袖擦干放進口袋。那是他過黃河時,未婚妻送他的,是個念物。 行軍走路跌跤子也上下一律平等。一天夜行軍,劉伯承騎在馬上,警衛員走著走著听到一聲響,回頭看,嚇坏了——劉伯承和馬都不見了。赶緊摸黑跑下山溝,邊哭邊喊,只見馬摔坏了,劉伯承卻坐在厚厚的腐葉枯枝上,沒傷著筋骨,還笑著安慰警衛員:“不慌,不慌。莫得事情嘛。你要是有紅棗,我還能吃几顆哩。”后來沒有馬騎了,劉伯承照樣摔了不少“騎馬跤”。50多歲的人了,誰看見都心疼。 南方蚊子多,部隊沒有蚊帳,不少人打擺子,發高燒,又沒有藥治,就那么硬挺著,听任疾病的折磨。第1縱隊第1旅第2團3營9連連長王崇樂是豫北清丰縣人,跟著部隊過黃河進大別山,后來又渡長江一直進入西藏,走完了劉鄧大軍的全部征程,最后葉落歸根白發蒼蒼回到河南故里。筆者采訪他的時候,他抽著“黃金葉”香煙,說: “年輕時我精瘦精瘦,從來沒得過病,不知道藥是啥滋味儿。可進了大別山,我卻沒逃過去,讓個小蚊子折騰慘了,發起燒來滿嘴火泡,鬧起冷來鑽進草垛能把草垛哆味塌。 “團政委李彬告訴我這是打擺子,讓我吃‘百草丸’。我就吃了,結果渾身發熱,一打嗝一股膻味儿,气得我直罵娘。一打听,人家告訴我:啥白草丸?那是羊屎蛋儿!還說羊吃白草,百草都是藥,這偏方啥病都治。我越听越想越惡心,發誓病死也不吃了。 “后來打下李家集,弄到點奎宁,我才僥幸活下來。可病死的人也不是個小數目。你算算,進大別山時我們有整整一個營的清丰人,等出了大別山,只剩下12個了。” 除了打擺子、腹瀉,疥瘡又是對部隊的一個嚴重威脅。南方天气潮濕,加上日夜行軍作戰,泥里爬,水里滾,露宿荒野,身上沒有十的時候,更談不上衛生條件,不少人染上了可怕的疥瘡。 第2縱隊第5旅第15團從團長到司號員,几乎人人都沒逃過疥瘡的折磨,夜間奇痒無法人睡,白天行軍一個個哈巴著腿,走一步撓三撓,“吱吱哇哇”像一群猴儿。這隊伍怎么帶?團長黃家景听說商城附近有個溫泉,叫“湯泉池”,泉水含硫量很高,可以治愈疥瘡,就和政委田濤商量,集中全團兵力打“湯泉池”。 “湯泉池’北面的山頭駐著敵保安團的兩個連,平時強征往來行商的稅款。那天拂曉,第15團發起突然襲擊,沖鋒號、步槍、机槍一起響,戰士們端著刺刀往上沖。敵人不知解放軍的真實意圖,以為來搶稅款,赶緊扛上錢箱撤回商城,邊逃邊琢磨:這支共軍也怪,光打不追。 第15團占領了制高點,全團三個營輪流掩護,脫光了就跳溫泉。一天之內,每人平均洗了兩三遍。夕陽西下,“戰斗”結束,撤出“湯泉池”,腳步輕快,人也像個人樣了。 如今到了商城,上年紀的人還記得,劉鄧的15團在這打過一場“澡塘子戰役”。 自然條件的艱苦与惡劣雖令常人難以想象,尚可以克服,可以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痛苦卻難以愈平。原第2縱隊教導團副團長張紹基說: “我是紅四方面軍的,讓張國燾整得三過雪山,兩過草地,又編到西路軍翻過祁連山,闖過大戈壁,什么苦沒吃過?咱紅軍、八路軍就是苦出來的。可進了大別山,我覺得那日子比長征還苦,苦上几倍。那种苦啊……怎么跟你們形容呢?它不光是身体上、生活上的苦,更多的是心靈上、精神上的苦。” 筆者是在河南省軍區醫院見到張紹基的。老人心髒病發作才被搶救過來,見到我們,飯也不吃了,拉著不讓走:“趁著我還有口气,再多說几句吧!等閉了眼,想說也說不成了。” 講起劉伯承,老人淚流滿面,像失去父親的孩子。說起大別山那段生活,老人滔滔不絕,連醫生的囑咐也忘了,抓起香煙就抽。 “進了大別山,吃沒吃的,穿沒穿的,餓肚子,打擺子,生瘡流膿,跑肚拉稀……這都算不上苦。最苦的就是一下子离開了后方根据地,變得無依無靠,像六個月的娃子斷奶死了親娘,把人給閃了。在晉冀魯豫打仗,無憂無慮無牽無挂,你就只管沖吧,反正傷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艱苦几天,一個胜仗下來,豬肉炖粉條盡你吃,啥苦呀累的全忘了。可在大別山,你就別想有這日子。 “不是說大別山人民不好,而是國民党太坏,咱們自己太弱了。我就是大別山人。紅安的。我知道那里的情況。紅軍、新四軍三進三出。咱們一走,老百姓就遭殃了。國民党燒光殺光,白色恐怖呀!大別山的茅草過火,石頭過刀,哪一家不死個三口五口,甚至滿門抄斬啊!老百姓确實給殺慘了,殺怕了。這一回我們說再也不走了,誰信你?話是你說的,可腳還長在你身上。就是他心里對你好,也不得不躲著你,怕再惹上殺身之禍。所以,老百姓一見我們就跑,整村整村地往山里跑。別說抬擔架支前,就是找個人問路都困難。 “這是老白姓。再說說敵人。自從北伐之后,國民党桂系部隊就駐在這里,經營了20多年,建立保甲聯防、‘五家連座’和特務組織、民團、小保隊,織成了一張大网,把大別山罩得嚴嚴實實。桂系部隊上到師團長,下到連排長,甚至老兵們娶的都是當地的媳婦。三姨六舅母,‘親戚串親戚,你都分個清誰是好人誰是坏人。看著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在放牛,怪可愛的,背不住他就能甩給你一顆手榴彈。 “當時我們有一句話,叫作‘不怕國民党,就怕小保隊’。小保隊是地主武裝,里面土匪、地痞、流氓、紅軍時期的叛徒,烏七八糟什么人都有。他們還懂得游擊戰術,把‘敵進我退,敵駐我扰,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一套全反用到我們身上了。部隊行軍,指不定哪個山頭就放一陣黑槍。宿營時他們摸崗哨,把你整連整排地堵在村里。傷病員遭他們殘害的就更多了。等你去追,他人熟地熟情況熟,早跑得無影無蹤了。我們可沒少吃他們的虧。 “想想,在這個地區開辟根据地,無依無靠,像不像沒娘的孩子?部隊的戰斗情緒能不受影響嗎?唉,別的苦都能受,只有這种苦才真叫苦呀。 “當然,老百姓大多數還是好的,心還是向著我們的。可那种好法也讓你心里難受。有一次,我們好言好語找老鄉借東西,誰知他不但不借,還凶狠狠地又吵義罵,就差沒把我們打出來。過后呢,他又悄悄把東西送來了,說那樣吵罵是是鄰居和白狗子听的。要不然,通了‘共匪’,五家連座,非火了他九族不可。還有一次,我們要找個向導,給多少錢老鄉都不上。最后一家老鄉讓我們求急了,就大喊大叫:‘要帶路,你們把我捆起來,抓上好啦!”老鄉一個勁儿地朝我們使眼色,讓我們捆起他。我們懂他的意思,他也是怕惹來殺身之禍而做給別人看的。可是讓解放軍捆著老鄉帶路,那不成了日本鬼了啦?……你說。這种仗可怎么打法?” 張紹基老人描述的情況很有代表性。初進大別山的人几乎都有過這樣的“遭遇”。 軍政處處長楊國宇組織野戰軍直屬机關轉移,途中向老鄉問路,說話都不敢出大气:“請問,老鄉,這里离潑皮河還有多少路?” 不料老鄉冷笑,乜斜著眼睛回答:“怎么?這塊地方已經讓你們折騰得‘籮里精光’(諧指羅山、禮山、經扶、光山四縣)啦,還想再利一次皮啊?” 噎得楊同宇尷尬至极。 中秋前夕,獨立旅旅長張才干借宿于一農舍,房東母子臉色難看,態度冷淡。 老太太說:“我就是怕呀!每逢八月十二我就害怕。第一次紅軍离開這里是八月中秋、第二次新四軍走了也是中秋。你們一走……唉”’ 張才千默然無語。他就是原新四軍第5帥的,去年中原突圍時离開了大別山。他知道部隊撤离后,老百姓好慘。他知道這里國民党地主武裝凶狠毒辣,至今仍四處揚言:“共產党來了,你們有紅三天;等共產党走了,也有我的黑三天!”他知道那。“黑三天”對大別山人民意味著什么。就在离此地不遠的袁河鄉,還鄉團一次就用大石碾活活碾死四個紅軍家屬,用燒紅的鐵鍬烙死30多個共產党員……。因此,他更知道此時此刻此地,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必須拿出行動! 然而,行動義是何等的艱難。 戰士們這樣形容大別山: “一明兩暗,馬桶吊罐。莫(沒)得莫得,可怜可怜。” 這段順口溜的前兩句說的是大別山的民房,后面說的是老鄉見到部隊,跑個脫的先攤開雙手,問什么都答“莫得莫得”,問急了就答“可怜可怜“。 河南、山東籍的戰十說:“啥大別山,應該叫‘打蹩’山!” 河北、山西籍的戰士說:“大別山,大別山,瞧這名字就不吉利。大——別!徐向前的紅四軍、徐海東的紅25軍、李先念的新四軍5師,都沒在這里蹲住,我看咱們這回也夠戧!” 晉冀魯豫那方水土的人有這樣的說法:宁向北走1000里,不朝南方邁一磚。 進入大別山的北方戰士生了病,沒別的要求,只要給一口小米湯,啥病都好了。 他們思念故鄉熱土,不理解面對的一切: “跑到這鬼地方來干啥?是不是打敗仗啦?” “反攻、反攻,照這樣一月及下去,不打敗仗才見鬼!” “媽的,咱劉鄧大軍啥時這樣窩囊過!’ “瞧這邊老白姓的落后樣儿!咱吃苦受罪來解放他們?干啥?” 強烈的思鄉嚇舊情緒和對現實的不滿像疾病一樣蔓延,從而導致戰斗意志衰退,部隊紀律松弛,打老鄉、抓向導、拉水牛、捉雞子、搶東西,甚至連調戲婦女的現象也屢有發生。 部隊的非戰斗減員在迅速增加,除了傷病員,更多的是開小差。開始一個人兩個人地跑,臨走留下一張紙條:‘哦回去打國民党反動派了。”“我保證回去后繼續干革命,保證多殺敵,殺10個抵這里的一個!”“我保證不叛變,請組織相信我。”后來整班整班地跑,集体當逃兵。 漸漸的,“大別山好比一把劍,直插到蔣介石的心里面”的歌了唱得少了,再后來几乎听不見了。 9月5日,劉伯承在商城雙輪河地區布下口袋陣,以第1、2縱隊主力和第6縱隊第16旅圍殲敵第58師。由于初進大別山.缺乏山地、水田作戰經驗,糧草傷員轉運困難,加之個別部隊行動遲緩,未能及時分割包圍,戰斗持續三日,終使第58師大部逃脫。 9月17日,第1、2、3縱隊主力及第6縱隊第16旅于商城余子店、蘇仙石、鐘舖一帶再次圍擊第58師。經過18、19、20日整整三天的戰斗,僅在鐘舖地區殲敵一個團。 9月24日,第1、2縱隊及第6縱隊第16旅設伏光山,三打第58師。敵第85師迅速自光山、演川東援。是役,雖擊退援敵,卻仍然未能解決第58師。 一月三旬打三仗,仗仗不理想。從客觀上講,三仗雖然沒打好,卻調動大量敵人北援,使我南下部隊乘虛迅速展開,直抵長江沿岸,為實現戰略全局創造了條件;但從主觀上分析,則不難看出部隊所潛在的嚴重危机。 在9月27日召開的“不握手”會議上,不容回避的問題擺在了野戰軍20多位縱隊和旅的指揮員面前:環境惡劣,形勢嚴峻,紀律松懈,右傾保守,軍心動搖,部隊究竟能不能在大別山站住腳? 鄧小平足足有几分鐘沒有講話。他那嚴厲的目光從一個個指揮員的臉上划過,像一道持久不熄的無聲閃電刺人每個人的心里。 有人咳嗽了一聲,很快又靜下來。剛才還被“炮筒”們搞的煙霧彌漫的祠堂清新了許多。 終于挨到鄧小平講話: “同志們,對于我們所執行的戰略任務,過去曾強調了多次。這就是我們已經到達了大別山,下一步就要堅定不移、義無返顧地創建大別山根据地。對此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動搖,絲毫也不能有! “在座的都是高級干部,高級干部就應該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以身作則,鼓勵部隊勇敢地戰胜困難,消滅敵人。否則,你這個干部高級在哪里?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困難,但更重要更迫切的是必須增強斗志,反對右傾思想,克服紀律松懈等不良傾向。而這一切,首先我們領導干部要帶好頭。請大家想一想,這個頭你帶好了沒有?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將一潰千里,只好退回黃河北,把到手的胜利再還給蔣介石。請問,哪個同志希望如此?如果有,請把手舉起來!” 劉伯承緩緩地站起身,那僅有的一只眼因充血而凸起:“政委講,這是一次‘不握手’會議。讓我說,這也是一次‘安卵子’的會。我們有些干部缺乏勇气,沒有卵子,不像個男子漢。怎么辦呢?只好開個會,給你安上一副!” 劉伯承是有名的儒將,溫文爾雅,而一旦气憤講起粗話也十分惊人。 他繼續說:“有些同志打起仗來左顧右盼,顧慮重重,行動遲緩,錯過了几次殲敵的好机會,這是不能允許的!” 鄧小平點燃一支煙:“就像個小腳女人,一步三搖擺。” “打仗像小腳女人,你的卵子到哪甲去了?” 劉伯承用手在空中寫了一個大大的“勇”字,接著說道: “這個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字頭上有一頂光榮的花冠。也就是說,‘勇’是男子漢的事。沒有花冠就像男子漢沒了卵子,還稱什么‘勇’呢?……一個月來,剛付出點代价,餓了几頓飯,走了几天路,就仿佛革命沒有前途了;才碰上一點困難,就怀疑能不能在大別山堅持了。這些同志眼光短淺,自己也不想想,你把刺刀捅進人家的心髒,人家才咬破你一點皮,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我們進軍大別山,蔣介石表現出失敗情緒,可為什么我們自己也表現出失敗情緒呢?好比兩個人打架,你說你失敗了,他說他失敗了,那么是鬼胜利了? “還有的同志說,宁肯往北走千里,不愿往南走一磚。你想往北走,是想回去看看你的家,見見老婆娃娃。告訴你吧,現在你的家已經安定了,娃娃已經吃胖了,他們听不到飛机大炮響了。如果咱們不出來,還在冀魯豫打,在你們冀南大名、南宮打,在你們家門口和敵人牛抵角,那將會是什么樣子?壇壇罐罐、糧食耕牛、老婆孩子全要被打得一塌糊涂! “同志們,我們共產党員在人党的時候,宣誓要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要永遠忠于党、忠于人民。現在具体地消滅他們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蔣介石,我們的手不要發抖啊!” 劉伯承猛地止住,出現了罕見的情緒失控,一拳砸在桌子上:“現在,我們就要稱一稱,你這個布爾什維克究竟是否足秤!就是要排排隊看一看,你是不是個男子漢!” 這話砸在了野戰軍所有高級指揮員的心頭。 鄧小平把水杯遞給劉伯承,自己又續了一支煙:“創立大別山根据地是毛主席制定的戰略方針,是我們确定不移的政治任務。要創立解放區,必須打胜仗殲滅敵人,必須發動群眾實行土地改革。這兩個輪子滾起來就能推動歷史!這兩個輪子滾起來的原動力就是提高信心、增強斗志!我們編的那首歌就很好,‘大別山好比一把劍,直插到蔣介石的心里面。’只要滾起來這兩個車輪,就能把蔣介石徹底碾碎!” “鄧政委說的我完全同意。”劉伯承再次站立起來,“可那首歌呢?如今還有几個人唱?我建議,從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開始,帶頭把這首歌再唱起來,唱遍大別山!” 飼堂外響起了隆隆的雷聲,一場暴風驟雨即將降臨。 河南商城 解山砦 1947年9月29日 月亮出來了。 今天是中秋節。 斛山砦附近村与村之間的池塘、水田中倒映著一輪輪金黃的圓月。月亮在水面上沉浮,不時被微風吹皺。 溶著月光的是遍地的篝火,閃閃的火苗流溢著,為夜色鍍上一層質感很強的亮霧,像無數匹金色的絲綢在抖動。 劉鄧大軍真勇敢, 渡河反攻殲敵六七万。 …… 大別山好比一把劍, 直插到蔣介石的心里面。 歌聲伴著流動的篝火在山野中跳蕩。在這月華如水的中秋之夜,遠离故鄉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戰士們一掃舊日的陰霾,歡度團圓佳節。沒有月餅,沒有瓜果,他們飲著一碗碗盛滿月光的山泉。沒有紙張,沒有黑板,他們用秋天的樹葉點綴在惜來的門板上,紅紅綠綠貼滿了劉鄧講話摘要、張際春寫的《大別山風俗詩》、《如何擂稻谷》、《桐油為什么不能吃》等短文,還有戰士們自己寫的決心書、倡議書。 圓月高懸的天幕下,指戰員們表演自己編排的節目。 劉伯承和鄧小平從這堆篝火走向那堆篝火。 望著玉盤般的明月,劉伯承悵然感謂:“我想起一句古詩,可惜忘了是哪個寫的。” 鄧小平興致很高:“哪一句?”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哦……大約是陸游的吧?” “對,是陸放翁的《長相思》。” “此情此景,我也想起一句詞。你來猜猜是哪個寫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這個我曉得,是辛棄疾的《大常引》。” “我想,把這兩句同合起來,雖不押韻,倒別有一番意味。你听:‘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這像不像部隊近來的變化?” “‘特地暮云開,飛鏡又重磨’……像,很像。看來寫詩是創造,你把別個的詩編在一起,獨具匠心、別出新裁也是創造。” “版權歸劉鄧共有。” 一個白色的人影在遠處晃動。 劉伯承:“那是什么人?” “好像是哨兵。” “白花花的,他穿了件啥子衣服?” “看不清楚。部隊南下,只帶了單衣,他大概是披了件什么。” “時已中秋,夜風襲人。這時候站崗是要吃些辛苦了。” “時令不饒人,解決部隊冬裝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劉鄧說著,向“白影”走去。 月色朦朧,看不清他的臉;那白花花的東西原來是一床夾被,被哨兵反過來披在了身上。 劉伯承:“很冷吧?” “不……”哨兵見劉伯承只穿了件單衣,難為情地取下夾被。 “山區夜風很硬,說不冷是假話。可你披著自被里子,要暴露目標的。” 鄧小平幫哨兵疊起夾被,說:“可以多走動走動,用自身的熱量抵御嚴寒。解放軍,吃苦也要吃得自然。你是哪個單位的?” “警衛團3連的。” 劉伯承:“听你的口音,是太行的?” “左權縣的。” “家里還有什么人?” “只有一個70歲的老母親。” “中秋本是團圓之節,她老人家會想你的。” 哨兵望了望天上的圓月:“等全國解放了,我會好好伺奉她的。” “很好,就應該這樣。母親拉扯大一個孩子不容易,小時含辛茹苦,大了還要牽腸挂肚。將來你回去,替我和政委感謝她。” 哨兵的眼睛濕潤了。 一個戰士跑過來,气喘噓噓:“司令員、政委,請幫我解決個問題。” 劉伯承望著壯壯實實的小戰士:“很嚴重嗎?” “反正……反正我自己解決不了。”戰士踢著地上的石子,指指哨兵。“他是我們副連長,他下命令替我站崗……” 劉伯承很有興趣的樣子:“你是不是讓我給他也下個命令?” “反正您一句話就管用。您不知道,我們副連長他……” “牛原平!”站崗的副連長喊。 “你別叫,反正在首長面前要講真話,反正你确實在生病打擺子嘛。” “反正、反正,你就知道反正。讓首長評評理,打擺子几天才發作一次,不發作是不是和好人一樣?” 劉伯承听著听著笑了:“哎呀呀,你們這官司很難斷哩。副連長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趙桂良。” “趙桂良同志,你做得對。牛原平,听副連長的,你和我們看戲去。” 趙桂良很得意,又給牛原平下了道命令:“快給首長帶路。” “趙桂良同志。”鄧小平抖開夾被,把草灰色的被面朝外,披在趙桂良的身上。“這樣披,既保暖,又隱蔽。” “政委,我……不冷。” “披著,這是我的命令。身子也要當心。” 牛原平照顧著劉鄧順著田間小路向篝火邊走去。 第6縱隊宣傳隊的“活寶”李進修正在說快板,見劉鄧走進人群,赶忙停下來。 鄧小平:“接著,接著表演。” 劉伯承在人群中坐下:“我和鄧政委都是觀眾。你唱的什么段子?” “自己編的,還沒起好名,就完叫《大別山快板》吧。” “《大別山快板》?好,我就听你唱唱大別山。” 戰十們鼓掌。 敲響清脆的竹板,李進修字正腔圓,妙語連篇—— 同志們,請啞言,咱來唱唱大別山。 大別山,是好山,養兵屯兵好兵站。 山連山,宜作戰,最利開展游擊戰。 戰略位置更重要,威脅南京和武漢。 山高水高連成片,過江是個好跳板。 本是革命發源地,群眾覺悟靠動員。 只要我軍紀律好,群眾自然擁護咱。 有些人,往北看,盡想太行大平原。 只要提起大別山,滿心滿嘴是討厭: 厭馬桶,厭爬山,雨水多,行路難, 又說群眾覺悟慢,不送擔架鞋襪穿。 忑記這是老地區,苦盡甜來方喜歡。 回想初到太行山,討厭爬山群眾頑; 回想初到冀魯豫,鋼盔(高梁面窩頭)糞坑盡牛圈。 經過八年苦斗爭,群眾生活才改善, 吃的好,穿的暖,人人思想換新顏。 支前优屬樣樣干,真心實意擁護咱。 說一千,道一万,思想不開才是難。 厭馬桶是不習慣,厭爬山是怕困難, 粗脖子,打擺子,癩痢頭、疥瘡癬, 都是敵、大摧殘,民生活才很難。 咱們革命打蔣軍,為的窮人把身翻, 同志們,加油干,報前仇,除坏蛋, 去掉個人小算盤,只要革命有好處, 個人小事別計算,別計算! “好噢!”劉伯承帶頭鼓掌。 鄧小平站起身,對李進修說:“小鬼,你唱得很好。深入淺出,把進軍大別山的意義和我們的決心形象化了。希望你多編多唱一些這樣好的節目,鼓舞士气,打擊敵人。” 劉伯承:“不錯,你的快板比我的講話要來得好。” “不,首長,我……” “你的道理講得透,而且沒有罵人嘛。”劉伯承伸出寬厚的大手:“我感謝你!” 愉快、歡樂的夜晚過去了。 天還未亮,野司指揮部召開作戰會議。 劉伯承叉開兩指,以斛山砦為中心,在地圖上畫了個圓。 各縱隊頭頭立刻明白,劉伯承要用他的“圓規戰法”了。 剛才,鄧小平已經介紹過形勢:部隊要有大的行動。 一個月來,南線放飛的“麻雀”部隊進展迅速,不斷有好消息傳來。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解放縣城23座,殲敵正規軍及保安團隊700余人,并相繼在鄂東、豫南、皖西建立了17個縣的民主政權。而敵人鑒于第58師連續三次在光、商地區被圍,判斷劉鄧主力及指揮部在大別山北麓,于是蔣介石一面電斥顧祝同“网撒得太大,漏洞太多”,一面從鄂東調來整編第7、40師,從皖西調來整編第48、46師,与原在大別山以北地區的整編第85、58、52師等部,對光山、新縣地區全力合圍。用蔣介石的話說,即“要改變戰術,合攻共匪首腦机關,吸引分散之敵回救,在鄂北聚而殲之”。 形勢喜憂參半:喜則調動了敵人,使我得以戰略展開;优則敵軍來勢凶猛如同旋風,我軍首腦机關已處在風暴中心。 劉伯承泰然自若,雙指一左一右,利落地完成了圓規地圖作業。他說:“蔣介石一貫的哲學是以不變應万變。他的軍事理論也總是拿破侖、希特勒、岡村宁次所謂的圓規戰略那一套,‘廣大廣大的包圍,縮小縮小的殲滅’,看起來气勢洶洶,其實在它的圓規線段尚未合攏之前,在梳蓖与梳蓖的結合部存有很大的間隙,這就為我們大踏步的机動創造了條件。” 鄧小平接道:“請大家注意,我們的优勢正在于這种机動。沖破敵人的黃河戰略,進軍大別山,是毛主席在戰略全局上部署的大机動。我們建立新的根据地,面對敵人的重兵包圍,机動已成為我們生存發展之必要。蔣介石的哲學是不變,我們則用靈活的机動戰術逼迫他改變,打破他不變的格局,使他處處被動,而后再尋机逐一殲滅。那時,我們一桌桌酒席就吃得從容了。” 劉伯承:“這就叫作不破不立。我記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貴族們想難為哥倫布,讓他把一個雞蛋豎起來,在場的人都以為哥倫布要出洋相了。誰知他不慌不忙,把雞蛋的一頭敲破擱在桌面上。貴族們喧嘩:‘你這么干不算數!你把雞蛋打破了嘛!’哥倫布卻從從容容地說:‘不打破,如何立起來呢?’” “我們也要學習哥倫布。”鄧小平笑著端起一只瓷碗:“當前,敵人就像這只碗,想把水困在里面一口喝干。我們呢?要是把碗全部打碎,不單是沒有那個力量,而且也會造成兵力分散;又像哥倫布,如果把雞蛋打個粉碎,那么雞蛋也就立不起來了。但是,倘若我們集中力量打破它兩個缺口呢?水自然會像瀑布一樣流下來,以強大的沖擊力把敵人沖垮。這就是司令員常說的,變敵人的包圍圈為一條為我所用的‘利害變換線’。” 對付敵人的合圍,劉伯承有一手絕活,叫作“敵進我進”。具体說就是認清敵人的“圓規戰法”,掌握包圍圈尚未全部合攏時的“利害變換線”,或集中兵力殲敵弱小一部,或留小部隊在內線迷惑敵人,而將大部隊從圍攏的縫隙中跳至外線,在敵后寬大的戰場上机動往來,調動敵人,創造戰机,各個殲滅。如此,既能粉碎敵人的“圍剿”,義保護了敵占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同時在根据地物質條件极端困難的情況下,深入敵后解決部隊的供給補養,可謂“一箭三雕”。創造了“敵進我退”16字訣的毛澤東曾贊揚說:“劉伯承,你那個‘敵進我進’好呀,整得日本人沒辦法。” 劉伯承問李達:“參謀長,預計敵人全部合攏還要好多時間?” 李達說:“根据偵察和情報分析,還要兩天。” 劉伯承:“蔣委員長開恩喲,給了我們兩天的寬限。兩大之內利害變換,我們要看准火色,毫不猶豫,轉到外翼。” 李達走到地圖前,指著劉伯承畫下的“利害變換線”,宣布: “敵部署以7師、40師兩個半旅由麻城向沙窩北進,以48師、58師集結商城,以85師及52師主力集結潢川、羅山一線,估計兩天內可以部署完畢尋我作戰。 “為調動敵人,解決冬衣,殲擊薄弱之敵,部署如下:1、2縱隊主力俟敵7師、40師進至麻城、沙窩之間時,南出黃安、麻城地區。3縱應俟敵7師進至麻城、沙窩問時,出皖西地區,尋机殲滅小股之敵,路線自行選定。6縱對敵7師、40師不要正面作戰,主要打敵輜重,爾后應相机殲滅麻城之敵。” 劉伯承問:“大家看還有沒有補充意見和問題?” 細。動的杜義德提出:“部隊分遣行動,野司隨哪一部分?” 劉伯承說:“隨1、2縱,和你們一起南L他蔣介石到大別山北,我劉伯承到大別山南嘛。陳錫聯,3縱東進皖西,你有什么打算?” “司令員,如敵繼續西調,皖西空虛,我能不能把仗打得再大些?” “這個問題提得好。”劉伯承舉起放大鏡,審視了一下地圖上皖西的敵軍部署,說:“知兵勢,解奇正,這只是一般的制胜之道。其實,更重要的是要避實而擊虛,牢牢抓住虛与實的環子。如果皖西進一步空虛,3縱可以放手殲敵,但要注意避開桂系主力,專打88師。這就是孫子所說的,‘兵之所加,如以(石段)卵者,虛實是也’。其它各縱也同樣,在机動中要切實把握虛虛實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正确選擇作戰目標、作戰方向和作戰行動。不打則矣,打必全胜。” 鄧小平點燃煙,徐徐吐出一縷青煙:“沒有打好的仗,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不再提它了。今后,我們必須打几個大的胜仗。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大別山站住腳,群眾才能真正發動起來。” “政委說得對。否則……”劉伯承停頓一下,說:“否則部隊天天空跑,鬼才相信你!” 安徽霍山 張家店 1947年10月呂日 寒露將至。 夕陽燃至最后一把火,悄然墜地,濺落滿天霞光。 天說黑就黑,一彎孤零零的殘月更顯出夜的突兀与深寂。 夜色中,一個人影离開大路。他躍上山崗,找到一棵大樹,雙手合抱,兩腳一蹬,眨眼爬到几丈高的樹上,選了個樹權坐穩,舉起望遠鏡…… 他是第3縱隊第7旅旅長趙蘭田。 跳出敵人合國后,第3縱隊乘虛挺進皖西,兵分數路尋殲敵第88師。陳錫聯部署時特別強調:‘各部指揮員在執行任務中必須靈活捕捉戰机,積极主動地協同。只要抓住敵人,不必請示即可合圍殲滅之。” 個頭不高的趙蘭田本來腿就長,每次打仗都嚷著要打頭陣。這回有了“尚方寶劍”,興奮得不得了。他對旅政委周維說:“你拉著直屬隊在后面走,我帶偵察連到前面去。” 路上,遇到第20團團長左魁元。 左魁元報告:“剛剛攆上88師的尾巴,還沒怎么交火,龜儿比免子逃得還快,一下子沒影儿了。” “赶快追!” “部隊還沒吃飯呢。” “還吃什么飯?追!” 望遠鏡里一片灰黑。騎在樹權上的趙蘭田罵了一句。突然,鏡頭里出現影影綽綽的茅屋,漸漸多了,灰乎乎一片;有了光亮,一點一點,驟然陡增,燈火遍地…… 張家店。 “娘的,這回算抓住你啦!”趙蘭田惊喜。 位于霍山至六安公路旁的張家店是一個有著几百戶人家和商店的集鎮,四周廣布池塘、水溝、稻田,再往外則橫亙著一些長滿松樹的山崗。 “旅長,我們抓到一個俘虜!”黑暗中,偵察員跑上山頭,低低的聲音中透著興奮。 俘虜的口供證實了趙蘭田的判斷:敵第88師師部及第62旅全部正在張家店宿營,准備明天一早向北撤退,欲与整編第46師會合。 第88師是趙蘭田的老對手了。年初二出隴海時,第3縱隊就和第88師交過手,在山東魚台外圍吃掉它一個半旅。經過補充整訓,第88師這次又被調到大別山,一色美式裝備,狂得孤軍深人,欲尋劉鄧主力決戰;剛一接触又想起舊傷,心有余悸,匆忙后縮,躲進了孤立無援的張家店。 殲敵的時机再好不過了,然而趙蘭田身邊僅有一個團外帶一個偵察連,兵單力薄,難以對付整旅的敵人。他苦思冥想,那張還留著孩子气的臉上怎么也网不起皺紋,只有兩條舒眉皺得一高一低,就像他此刻的心境——則以喜,一則以憂。 有人報告:“旅長,童旅長來了!” “來得正好呀!”趙蘭田縱身躍下山坡,握住第9旅旅長童國貴的手。 原來,第9旅的前衛營也抓到一個俘虜,獲得了張家店的敵情。童國貴也正是為這事來找趙蘭田。 “老童,我手上只有一個20團。19團和21團都調去阻擊援敵了。” “我現在身邊也只有一個26團。” “人是少了點,可總比我唱獨角戲強呀。我看是不是這樣,你在南面和西面,我帶20團繞到東面和北面,先把敵人圍起來再說。” “行!陳司令有話,讓咱們机斷行事。不過,得設法跟縱隊和8旅聯系上。不能讓龜儿子88師跑掉!” 夜,黑漆漆的。 電台緊急尋呼; 部隊頻頻調動; 電話通訊快速溝通; 敵人尚在熟睡中。 趙蘭田將指揮所開設在張家店北側的山頭上,他借著月光看了一下手表,時針指向3時零5分。他找了塊大石頭坐下,點了支煙,美美吸了一口。 張家店籠罩在煙霧中。 拂曉時分,敵人醒了,又陷入噩夢。 一場突圍、反突圍的惡戰。 起初,一個連、一個排的敵人試探性地四處出擊。 后來,整營整團的敵人發起集團沖鋒,將突圍的重點壓向張家店東北的295高地。 第20團的陣地一片火海。 電台終于溝通,派去送信的通信員也赶了回來。最新態勢:縱隊正在向張家店靠攏,鄭國仲副司令員帶著馬忠全的第8旅已經赶到張家店東南一線,先期到達槐樹崗地區的第21團构筑了堅固的防線,以阻敵第46師的增援……一場分頭行動、机斷行事的圍殲戰協調得如此默契,如同預先布局精道一般。能否吃掉第88師,全局系于一發,就看第20團能否頂住了。 趙蘭田操起電話:“左魁元嗎?全局命運就系于20團了!如果你們頂不住,放開口子,這個戰役就被你們斷送了……” 左魁元:“請旅長放心,只要我左魁元還有口气,就不會讓一個敵人活著上來!” “告訴你,我可是頭一次挨劉司令員的罵。‘勇’字怎么寫?‘男’宇頭上一頂冠,男子漢要有卵子!” 第20團的雄性男儿面對敵人一次比一次瘋狂的反扑,絲毫沒有畏懼,以一個團的兵力阻擊著數倍的敵人。 從拂曉到黃昏,部隊沒有吃飯,趙蘭田也滴水未沾。炮火漸漸稀疏了,警衛員趁著戰斗間隙送上來一碗南瓜。 趙蘭田正俯身側耳,好像在捕捉什么,見警衛員打斷了他,眼睛一瞪:“扯蛋!現在不是吃飯的時候!” 趙蘭田不理警衛員,干脆趴下,把耳朵貼在草地上。突然他站起身,狠狠地瞪著莫名其妙的警衛員:“傻愣著干什么?快去通知偵察連,增援3營陣地!” 好險!3營陣地上的彈藥打光了,戰士們正在用石頭砸敵人。偵察連奉命及時赶到,強大的火力立即潑洒出去,打退了敵人最猛烈的一次進攻。 警衛員端著南瓜又回來了,望著旅長傻笑。 “笑什么?” “旅長,你剛才……” “打仗就要這樣,一點風吹草動都不能放過。這就是劉司令員說的,叫作……” 警衛員接道:“膽大包天,心細如發,肚子不空。” “肚子”?趙蘭田沒有听過劉伯承論兵肚子。 一碗南瓜遞到趙蘭四手中。 戰斗整整打了一白天。 夜再一次降臨,戰場暫時平息下來。 張家店南面是韓家販,靠山坡聚集著一些人。縱隊副司令員鄭國仲正向旅團指揮員們做最后的部署:“敵桂系主力40師正集結三個團的兵力由六安向南增援。槐樹崗一帶雖有我21團,但很難阻滯敵人的強大集團。目前,該敵已竄抵中子店,距張家店不到40里,如果再放一下,很快就會到我們的腳下。因此,我們至遲明天黃昏以前徹底解決戰斗,否則就會騎虎難下。” 鄭國仲給趙蘭四、馬忠今、童國貴下達命令:“7旅19團已經赶到,正好加強20團現有陣地。趙蘭田,你的擔子不輕,無論如何要掐住敵人的脖子,不惜一切代价阻敵北竄。馬旅負責東面的主攻任務,務必在拂曉前掃清全部外圍支點,而后對村落實行全而突擊。童國貴,你們9旅由西南兩面圍攻,网要收得緊緊的,爭取盡快楔人張家店,速戰速決。縱隊的全部火炮配屬給你,要打得狠,打得准,以最大限度的猛烈炮火向鎮中心發射。” 總攻開始。 帶著哨音的炮彈呼嘯著,成片成片地落人猖集在張家店的敵群中。 彈片橫飛,血肉橫飛。 一發炮彈落在敵第88師副師長張世光的指揮所。敵人亂作一團。 四面八方的部隊潮水般向鎮中心涌進。 炮聲、槍聲、殺聲、喊叫聲沸沸揚揚,平地卷起一陣陣巨浪狂潮。敵人絕望了,開始整營整營地放下武器。 預計黃昏結束戰斗,總攻打了半宿,拂曉就結束了。 敵第184團2營營長宋万銘繳槍后,又掏出個指南針:“……把這東西交給你們。我這一下算徹底放下武器了。你看,我這個營是站著隊繳槍的,4、5、6連,連長都一個不缺。” 他的5連長周天爵接道:“我把駁殼槍往外這么一扔,叫弟兄們站個隊,把槍也往院里這么一扔,就算交待公事了。……媽的,我們指揮官指揮他媽個屁!隊伍已經帶過張家店八里地了,又叫轉回來。誰不知道解放軍一天一夜走180里,跑都跑不贏還叫轉回來。我打個屁!” 這個5連長特能說,戰士們听得有趣,就讓他說下去。 “唉,如今兵也不是個兵,官也不是個官。壯了抓來就打仗,誰他媽不是爹娘生父母養的,誰他媽不怕呀!魚台那回就打怕了。你們消滅台灣兵,我知道。消滅66師,我也知道。光他媽的知道你們消滅我們,沒見過我們消滅你們。同志,莫見怪,我這張嘴罵人罵慣了,我是說他媽的這仗有個啥打頭!” 敵第62旅少將副旅長湯家揖也被生擒。 湯家揖無論見到誰,一律點頭哈腰:“本人是湯家揖。慚愧、慚愧……” 他也有話要說:“張世光這小子真不是東西,對我說要和旅長巡視陣地,叫我指揮。可他們卻先溜了!” 張家店戰役共計斃傷、俘虜敵人4O00余,取得了進入大別山后,劉鄧大軍在無后方依托條件下作戰的第一個重大胜利。 与此同時,南下黃安、麻城的第1縱隊与第2縱隊一部,10月8日于歧亭、柳子港地區殲敵第56師新17旅直屬部隊及第1、2團大部; 10月10日,第1縱隊攻克黃破以東之李家集,殲敵第52師一個營。 連續三天在三個不同地區打了三個胜仗,每一仗都掌握在劉伯承事先划定的利害變換線上。 湖北黃岡 總路嘴 1947年10月13日 “不說這一天了。不說這件事了。我……實在對不起,我說不下去……。 1992年秋天,筆者在采訪中。 當年野戰軍政治部保衛科科長、白發蒼蒼的張之軒老人先是平靜地敘述著,當講到1947年10月13日那一天時,一下子淚水縱橫,再后來竟忍不住放聲痛哭。 年邁人的嗚咽是撼人心魄的。 哭聲惊動了老伴、女儿,連剛會走路的小外孫女也跑過來,扑到張之軒的怀里: “外公,你怎么還哭呀?” 我們是在北京東單公安部宿舍區見到張之軒的。老人患腦血栓剛剛恢复,血壓仍不穩定,正是最忌慟情的時候。我們赶緊轉了話題。 秋日的鄭州,黃葉飄零,風沙滿天。我們找到原第2縱隊第5旅后勤處處長黃開群老人。他住在一處僻靜的老紅軍干休所里。 黃開群快80歲了;精神矍爍,嗓門高,底气足。一只眼在長征時被打穿了,子彈從眼窩子進去,由太陽穴上穿出;眼珠子沒了,太陽穴上又多出一只“眼”。這天,恰巧是1991年10月13日,离47年的那一天整整44個年頭…… 1947年10月13日。 清晨。 黃開群正帶著后勤處在總路嘴附近收容部隊,組織后勤補給。忽听身后有人喊: “嗯,還不錯。” 鄧小平點了下頭,接著問: “那么你知道不知道,這几天總路嘴都住了些什么部隊?” “黃開群!” 黃開群回過頭,見個子高高的李達朝他走來,臉色很難看。 李達:“鄧政委找你!” 就這么一句。 李達在前面走得很快,再無話。黃開群在后面緊跟,心里犯嘀咕:鄧政委找我干什么?是不是我有什么不對?……黃開群不安地看看自己:一身新軍衣,打著綁腿,帽子也有,還挺整齊。再看看李達:顯得短小的單衣吊在腰上,洗得發白,衣領和袖口都打著補丁。心想:糟!我這身衣服是不是太“奢侈”了?可又有什么辦法呢?過汝河時,馬落下浮橋,把所有的家當全部沖走了,只剩下一條褲權和赤條條的一個光杆,弄得近一個月里白天借這個一條褲,借那個一件襖,晚上就鑽草垛子;直到前几天才得空買了塊灰布,做成這身衣裳,……“奢侈”就“奢侈”吧,到時候就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黃開群勒緊腰間的皮帶,又正正槍匣,提起精神。 到了鄧小平的住處,李達停在門口,說了三個字: “進去吧。” 黃開群的心里又打起鼓。 鄧小平正湊著窗前的亮光縫補自己破舊的軍帽。剛邁進門檻的黃開群突發奇想:跑出去,抓一把黃泥糊在新軍裝上。 鄧小平抬起頭,放下針線:“黃開群,你來啦。坐。” 見鄧小平臉上沒有笑意,黃開群不好坐:“政委找我有事?” “你在這里住好久了?” “算上今天,是第三天了。” “為什么不住鎮子里住鄉下?” “鎮子目標大,紀律也不好維持。” “嗯,還不錯。” 鄧小平點了下頭,接著問: ‘那么你知道不知道,這几天總路嘴都住了些什么部隊?” “開始是6旅,住了一夜;第二天是4旅,也住了一夜;后來是5旅,沒住,中午大休息,吃了飯就走了。” “你們5旅有個教導隊,他們住哪里?” “鎮子里。” “活土匪!”鄧小平拍了桌子:“你去街上看看,到處是稻草,這個群眾紀律像什么樣子?” 黃開群知道劉鄧抓紀律一貫都動真格的。在冀魯豫時,曾專門簽署過一個命令:凡違犯群眾紀律者,連以下人員就地處決,營以上干部交上一級机關法辦。這在各野戰軍中是出了名的。今天听鄧小平嚴厲的口气,八成又要動用“鐵腕”了。 “他們還搶了人家的東西,你知道不知道?” “搶?……搶什么東西?”黃開群不知所指。 “搶人家的牛,几十條牛。你回去和雷紹康講,這件事必須查處!” 黃開群終于明白了:“政委,這件事我知道。牛是打小保隊繳獲的,是小保隊搶的老百姓的牛。” “為什么不還給群眾?” “牛太多,不知主人是誰。” “帶上一個部隊赶起牛,貼上布告,是誰家的誰來認,沒人認的分給貧苦人家。這樣做有困難嗎?” “沒有。只是……听說有的牛已經殺掉吃了。” “亂彈琴!” 鄧小平拿起一支香煙,還沒點燃,又把火柴扔掉了:“吃掉的牛要折成錢,如數還給人家,一分也不能少!不要說一條牛,就是一根草也不能拿,這是我軍的紀律!” “是!”黃開群敬禮,准備告辭。 “你回來。”鄧小平又叫住他:“前個月我們在小姜灣開整頓紀律會,部隊有沒有傳達?” “傳達了。” “你給我重述一下內容。” “小姜灣會議上,劉司令員說:‘部隊紀律這樣坏,如不迅速糾正,我們肯定站不住腳。’還有,鄧政委您講的:‘部隊紀律這樣坏,這是我軍政治危机的開始,這是給自已挖墳墓。’張際春副政委還宣布:‘我們的中心工作是明确建立大別山根据地的思想,全体指戰員必須學會克服困難,要嚴格群眾紀律,槍打老百姓者槍斃,搶掠民財者槍斃,強奸婦女者槍斃。’” 鄧小平:“好,記得就好。回去后,除了把遺留問題處理好,必須告訴部隊,再發生類似問題,我們的紀律絕不停留在口頭上!” 當天上午,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派出紀律檢查組,由保衛科科長張之軒負責,去總路嘴檢查群眾紀律。黃開群也回到第5旅,組織教導隊給群眾還牛,清理街上的稻草。 臨近中午時分,張之軒回來匯報:發現的問題已處理完畢,總共賠償群眾六兩黃金。 鄧小平戴上軍帽,說:“我到街上去看一看。” 總路嘴是個大集鎮,街上的青石板路已經掃得干干淨淨。偶有几片枯葉被秋風吹落,在地上打著旋儿。國民党軍隊剛剛撤走,解放軍又駐了進來。老百姓兩頭跑反,見隊伍就逃,至今仍沒有几戶回來。空蕩蕩的鎮子里,店舖挂著門板,房舍緊閉大門,街上行人稀少,顯得空寂蕭條,冷冷清清。 兩個擔柴的漢子倚在牆角,指著不遠處的店舖說著什么。 鄧小平想和他們隨便聊聊,剛靠上去,兩個漢子便慌亂地擔起柴,匆匆离去。 鄧小平有些奇怪,順著剛才那兩人的手指方向望去—— 一個軍人用步槍挑著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條,腋下夾著一刀白紙和几支毛筆,拐出店舖,揚長而去,留下一個背影。 鄧小平追了几步沒追上,站下來,對張之軒說:“你去調查一下,是怎么回事?他是哪個單位的?” 張之軒調查回來,見劉伯承、李達、張際春都等在鄧小平的屋里。 鄧小平問:“搞清楚了?” 張之軒點點頭:“是個副連長,見店舖主人不在,就拿了一匹布和一捆粉條……” “拿?這是搶!” 鄧小平摔掉香煙:“我們有過規定,搶劫民財者,槍斃!要執行紀律!如果令出不行,說了不算,再發展下去,我們肯定在大別山站不住腳!” 劉伯承來回踱步,問: “他是哪個單位的?” “警衛團的。” “哦……”劉伯承搖搖頭,歎道:“燈下黑喲!問題竟發生在我們眼皮底下。李達,際春同志,你們說說。” 李達臉色鐵青:“既然問題發生在我們身邊,更應該嚴肅紀律。” “我同意。”張際春聲調不高,卻透著沉重:“我們已經三令五申,他還再錯,這就無法挽回了。” “問題就在這里。”鄧小平從口袋里掏出一盒煙,見是空的,攥成紙團。“部隊紀律整頓得如何,首先要看你的直屬隊,要看你的警衛員。如果這兩部分人都管理不好,那么你离墳墓也就不遠了。問題既然發生,只好從我們身邊開刀了。張之軒同志,通知部隊,下午召開公判大會,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動員群眾下山參加。” 張之軒說了“是”,身子卻未動。 劉伯承問:“你還有話要說?” 張之軒:“那個副連長說,他對不起劉鄧首長,中秋節那天,首長還……” 劉伯承想起來了,一惊:“你說他就是……” “3連副連長趙桂良,他還說……” “不要說了,我知道他。” 劉伯承緩緩地抓下帽子、眉頭緊檸著,接下來的話語調低沉而有些顫抖: “那是一個很不錯的副連長啊!懂得關心戰士,打擺子了還替戰士站崗,打起仗來一定也很勇敢。可……他為什么偏偏忘了人民忘了紀律忘了自己是一個干部呢?鄧政委常說,人民是我們的母親,軍隊是穿軍衣的人民子弟。他怎么能忘記這個根本呢?” “張之軒同志,請你轉告趙桂良副連長,對他的處決,我和鄧政委都很沉痛。當然,我們也可以手下留情。但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毛主席制定的,是我軍的建軍宗旨,也是我們每個軍人執行党的政策最起碼的和必須做到的。作為党員干部更應該起帶頭作用當骨干,不然就是骷髏!你對他講,我劉伯承說了,希望他能理解,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們走的,如果我們的紀律搞不好,老百姓為什么不可以跟別人走呢?” 鄧小平一只手擰著額頭,一只手掐著香煙,沒有說話。煙,抽了一支又一支,濃重的煙霧迷漫在整個房間里,使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切膚般的痛苦正咀嚙著他的心。 禁閉室。 桌上放著一碗面條,是首長們讓炊事員專門為趙桂良做的;碗盛得滿滿的,已經沒了熱气。 趙桂良呆呆地望著面碗,一動不動。頜骨上的槍傷結著紫疤,那是日本人留給他的。這光榮的彈痕卻將成為這座殘缺雕像上的歷史印記。 “吃些吧。” 張之軒勸著,又一次把碗端到他的面前。 趙桂良搖搖頭,蓄在眼里的淚“叭”地落在碗中。 “你……還有什么話要說?” 趙桂良焦干的嘴唇蠕動著: “組織處理,我沒意見。我……該殺。” “還是這几句?你難道……再考慮考慮,時間不多了,真的沒有別的話了?哪怕……哪怕事后有什么要求也可以講講呀!” 張之軒几乎要哭出來。 趙桂良搖著頭:“沒有,真的沒有。” 良久,張之軒与趙桂良相視無言。 突然,趙桂良捂住臉失聲痛哭:“我……沒有別的親人,只有一個老媽媽。我……我對不起她呀!……如果說要求,我只有一個……等革命胜利了,請組織告訴她老人家,我是殺敵犧牲的,不是這樣……” 張之軒點著頭,再也抑制不住,掏出手帕擦淚。 門外傳來哨兵和一個人的爭吵聲。 張之軒推開門,見是3連的戰士牛原平。朱原平已失去控制,沖進房間,扑到趙桂良的怀里。 “副連長,讓我替你去死,讓我……”牛原平孩子般地痛哭。 趙桂良一下子變成頭雄獅,猛地推開牛原平:“出去!我現在還沒死,還可以命令你,馬上給我回連隊!” “我不走!”牛原平用衣袖抹著淚:“反正我想好了要替你去死。不管你再凶,反正我要當著首長的面,把話講清楚!” “你敢?”趙桂良怒吼。 “敢!反正我什么都不怕了!”牛原平拉住張之軒的衣襟:“首長,你知道嗎?副連長拿的東西沒有一件是給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要給我做棉衣。他說我小,經不住凍……拿的紙和筆是要給連里出門板報,拿的粉條……” “牛原平!!!” 趙桂良大喝,要沖上來堵牛原平的嘴。 “趙桂良同志,請你不要這樣。” 張之軒阻住趙桂良,把牛原平拉到門外: “你說,那粉條是怎么回事?” “副連長見劉司令員最近那么瘦,又听說他愛吃粉條,就想弄些來送給他……” 牛原平的哭訴撕裂了張之軒的心。他當保衛科長好多年了光執行押送國民党高級戰俘的任務就有好多次,可眼前的這种案子卻從來沒有遇到過。理智和感情在他的內心中反复搏斗。他胸間掀起了感情大潮,橫下心,決定去找鄧政委。 鄧小平听了張之軒的報告,沉默良久,才說:“張之軒同志,我的心情与你一樣……關于粉條的事,千万不要告訴司令員,他已經很沉痛了,我們不能再給他任何壓力。” 性格剛毅的鄧小平又是沉默,緊抿著雙唇,眼里盈著晶瑩的淚水。他走到窗前,緩緩推開窗——滿目晚秋。 “法紀如山,誰也不能以身試法。如果我們不能對一個連長實行紀律,那么營長、團長、旅長……包括對我們自己又如何約束呢?” 張之軒默默地點點頭,問道:“那么,對他個人提的要求呢?” “可以考慮,作為戰場犧牲告訴他的家人。三國時,孔明揮淚斬馬稷,我們硬是把眼淚水往肚里吞啊!” 鄧小平又開始抽煙了。 “張之軒同志,執行吧。在這件事上,部隊的現狀和大別山的形勢已經逼迫我們不能再有任何猶豫了。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10万大軍的命運。” 審判大會在總路嘴鎮樊家榨灣前的平場上舉行。 會場的一側坐著部隊,整齊肅穆。 會場的另一側坐著群眾,寂靜無聲。 野戰軍組織部部長陳鶴橋宣布公審大會開始。 參謀長李達宣讀了對趙桂良處決的命令。 沉痛的語調更增添了大會的沉重气氛。 跑到山里躲避大軍、剛剛赶回參加大會的店舖老板跑到會場台前,拍著台板哭:“早知道大軍的紀律這么嚴,說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如果家里有人,也不會發生這事啊!請刀下留情,刀下留情啊!” 張際春的手被顫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媽媽拉住:“首長啊!我也鬧過紅,當過交通。我知道紅軍的紀律。可……可拿了几把干粉條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們千万、千万莫槍斃了他呀!……我、我求你啦,首長!求你啦……” 老媽媽“扑通”一聲跪在台上。 張際春連忙扶起老媽媽,掏出手巾替老人擦淚。面對群眾赤誠而悲烈的情緒,面對眼前慈母般的紅軍媽媽的一再哀求,被人們稱為“政委媽媽”的張際春也無法自制。他离開會場,再一次去找劉伯承和鄧小平。 鄧小平的房間里靜极了。 沉默。 無論是誰,在這种情況下,要想啟口都需要千鈞之力。 依然沉默。 直到最后,還是鄧小平開了口:“那位老媽媽的話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我這樣想,我們終究不能‘葉公好龍’啊。事情雖小,軍紀如山。一個沒有紀律的軍隊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別在目前的情況下,我軍的紀律更應該是鐵是鋼,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夠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見,還是要……堅決執行紀律。” 鄧小平把目光交給劉伯承。 劉伯承的眼睛慢慢合攏,沉重地點了一下山一樣的頭顱。 張際春走了。 鄧小平輕聲地說:“劉師長,我陪你到外面走走?” 劉伯承沒有說話,只是緊緊地拉住鄧小平的手,向屋外走去。 鄧小平感到:劉伯承的手,像冰。 緩緩的山坡上,緩緩地走著劉伯承和鄧小平。 一路無語。 誰也無法知道,此時此刻的劉伯承和鄧小平在想什么。 也許,那捏在鄧小平手中而忘記抽的香煙所冒出的縷縷輕煙,能給人們一些提示。 輕煙中,夜的黃河如同白晝,炮火燒紅了洶涌的河水,一艘艘木船在彈雨狂瀾中競渡; 輕煙中,黃泛區蒸騰著暑气,無數將士并肩跋涉在沒膝的泥淖之中; 輕煙中,汝河翻騰著,一個個戰士中彈落水,更多的戰士如同潮水扑向彈雨; …… 也許,他們想得更多,更遠。 但是,他們依舊一路無語。 總路嘴的槍聲響了。 劉伯承的手顫抖了一下,聲音突然蒼老了許多,對著空曠的山野凄然痛呼: “我劉伯承老而不死……我為什么要吃粉條啊?!” 鄧小平吃惊地望著劉伯承,弄不清他是如何知道這件事的。此時此刻,任何勸慰都無法安撫這位愛兵如子的師長,鄧小平只能自語般地說道: “應該好好安葬趙桂良同志。” 劉伯承點點頭,淚水港然落下。 “還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軍屬待遇照顧他的家庭。趙桂良同志犯了錯誤,我們沒有教育好,對不起生他養他盼望他的老媽媽……” 劉伯承還是點點頭,一任淚水橫流。 “如果,趙桂良同志的死能夠喚起10万大軍,能夠激發全軍斗志,有利于我們建立起鞏固的大別山根据地,那么他會安息的。” 煙頭燒到了鄧小平的手指,他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 警衛團3連的牛原平和戰士們捐出自已為數不多的積蓄,買了口一作厚的白木棺材,埋葬了他們的副連長。 1984年秋天,已經离休、年過六十的張之軒自費走遍大別山。 總路嘴上了年紀的群眾都還記得那次公判大會,記得那位為了嚴肅軍紀而被處決的副連長。說起這件事,他們依舊為他難過,依舊怀念著他。 張之軒走到趙桂良的墳前,小心翼翼地除去墳上的雜草,用顫抖的手掬起一捧黃土,輕輕地安放在戰友的墳頭。 張之軒脫帽默哀。 大別山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死者常眠,留給幸存者心頭的苦澀依舊。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只是陽光下什么都在改變,唯獨那記憶如同這綿亙的大別山,依然山青水綠。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