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按照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將軍的計划,第二十六軍主攻下碣隅里,其最遲攻擊時間應為12月5日。然而,12月5日這一天下碣隅里非常平靜,中國軍隊沒有任何大規模的攻擊動作。第二十六軍之所以沒有按預定時間發起攻擊,是因為這個軍的推進速度緩慢,5日,他們距下碣隅里還有50-70公里路程。于是,當柳潭里美陸戰一師撤退到下碣隅里以后,第二十六軍攻擊下碣隅里美軍的最佳時机已經喪失了。而戰后的戰場通報顯示,在柳潭里的美軍沒有突圍之前,下碣隅里的美軍僅為兩個步兵排。 中國第二十七軍的戰后總結對于當時處于朝鮮戰場的中國軍隊具有普遍意義:對敵人估計過低;大部隊過于分散,小部隊過于集中;偵察手段有限,后勤供應嚴重不足…… 到了12月5日這一天,集結于下碣隅里的美軍已達到約1万人,各种車輛約1000台。美軍的 人員和車輛集中在一個方圓僅僅几平方公里的小小地域里,如此的密集程度,加上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哪怕有一發炮彈落到這里,都會引起巨大的傷亡。但是,在朝鮮東線作戰的中國軍隊缺乏火炮迅速机動的能力,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軍大規模地集中在一起。 但是,至少史密斯師長心里明白,中國軍隊吃掉他的決心已定:中國的第二十六軍正在向這里步步逼近,第二十七軍也從柳潭里方向壓迫而來。更糟糕的是,在陸戰一師下一步撤退的道路上,大約有五六個師的中國士兵已經迅速南下,在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乃至五老里的道路兩邊准備節節阻擊。而現在,這條道路上的所有橋梁已經被中國工兵炸毀。可以說,陸戰一師仍然深陷在包圍之中,突圍出去的路上∼定布滿了死亡的陷階。 美第十軍下達的命令僅僅是一句話:盡快撤退到威興地區。 史密斯師長也恨不得立刻就撤退到瀕臨本朝鮮灣的成興,但是他的陸戰一師根本決不了,除了要整頓經歷過劇烈的戰斗而損失巨大的部隊,并讓士兵們稍微恢复一下体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遍布在下碣隅里每一座帳篷中的傷員必須先撤退出去。傷員的人數大約在5000人左右,帶著他們突破漫長的血路撤退到海岸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有一個辦法:空運。把傷員空運出下碣隅里。 下碣隅里的簡易机場終于可以使用了。這是史密斯師長在這段暗淡的日子里感受到的惟—一絲光亮。當第十軍司令官阿爾蒙德催促陸戰一師迅速北上進攻的時候,陸戰一師因為堅持修建這個机場嚴重延誤了北進的時間,史密斯為此几乎丟失了自己職業軍人的前途。但是僅僅11天后,當第一架遠東空軍的C47飛机載著傷員飛离下碣隅里的時候,第十軍終于看見修建這個机場的必要性了。 在撤退傷員的工作中,陸戰隊員在机場的跑道上發現了曾經倉皇逃竄的美陸軍第七師的假傷員。這些美國陸軍士兵“走到跑道上,裹上一條毯子,倒在擔架上大聲地呻吟起來,于是衛生兵就抬起他們上了飛机”。在這种情況下,一名軍醫向史密斯師長報告了一個奇怪的數字:他管轄的帳篷里原來有450名傷員,可當天他運走的傷員人數卻是941人。到了天黑的時候,他從机場回來居然發現又有260人躺在他的帳篷里。軍醫認為,如果不加強檢查,會有更多的“沒有受傷的士兵上了飛机”。史密斯師長當即宣布這位軍醫是“上飛机資格的最后裁定人”。軍醫為了更方便地執行裁定,選擇了一個活“樣品”:一位叫萊森登的軍醫由于腳凍傷,走路一瘸一拐的,于是所有的傷員都必須与這位軍醫相比,“傷勢不重于萊森登醫生的人不准上飛机”。 除了傷員外,史密斯師長堅決主張把將近200名美軍士兵的尸体抬上飛机。為此,他又与第十軍司令部吵了起來,史密斯的態度十分強硬:“我們不惜生命也要帶回這些尸体,我們絕不會把這些陣亡的士兵留在孤寂荒蕪的朝鮮東北部的村庄里!”然而在柳潭里,陣亡美軍士兵的尸体已經被就地掩埋了。更讓史密斯惱火的是,那些被運到日本醫院的士兵的凍傷引了起輿論對陸戰一師的指責,說使士兵凍傷是“指揮員的失職”,要求軍事法庭“調查失職者”。為此,史密斯憤怒地又給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官凱茨將軍寫了一封信:我在這里剛剛把一枚銀星勳章授予一名中士,他為了扔手榴彈脫下了手套,手指被凍傷。你能因為這位士兵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凍傷而把他送交軍事法庭嗎?你能因此把他的營長、團長、師長送上軍事法庭嗎? 在朝鮮東線的戰斗中,裝備和補給都劣差的中國軍隊因凍傷而失去戰斗力甚至死亡的士兵數量約為一万人,相比美軍因此而失去的戰斗兵員而言這几乎像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然史密斯師長的憤怒隱含著推脫,但戰爭就是戰爭是不可爭辯的。 為了撤退,美軍對下調隅里進行了空前的物資補給。美軍的四引擎飛机以紅、藍、黃、綠和橙色的降落傘,投下了大量的食品、藥品、汽油和彈藥。數量之大使空軍的降落傘都不夠用了,以致要從下碣隅里的地面回收,但落在下碣隅里的降落傘已經被美軍士兵們撕開當做御寒的毯子和圍巾了。由于地面凍得很硬,空投的物資一半以上落地時損坏,還有一部分落到了中國軍隊的火力控制范圍內,因此盡管空投的物資總重量已達到300多吨,史密斯師長還是認為不夠。對陸戰一師的另一項重要補充是人員。500多名在仁川登陸時負傷現已傷愈的陸戰隊官兵也被空投到下碣隅里,以作為陸戰一師撤退時主要的突擊力量。 美軍陸戰一師于下碣隅里開始的大撤退中,有一個問題成為了歷史性的問題,那就是,依据美軍空軍的力量,使用空運的方式將下碣隅里1万多名美軍運送出去,不是不可能的。當時,美軍空軍為此專門派出負責指揮這一地區軍事行動的丹納少將到下媽隅里和史密斯師長會面,明确建議使用空軍的C-47飛机撤退出陸戰一師的全部人員。然而,陸戰隊為什么放棄安全的空中撤退,而選擇了九死一生的地面突圍,史密斯師長的解釋是:如果進行空運,就必須逐次收縮下碣隅里的環形陣地,以一批批地抽出兵力運走,那么,空運中一旦中國軍隊進行大規模的進攻(這种可能性极大),不但空運會立即陷入极大的混亂,而且處在空運狀態中的美軍很難立即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部隊會遭受极大的傷亡,甚至可能出現不可控制的局面,而這种局面一旦出現,陸戰一師將徹底覆滅。再者,空運必須抽出兵力守衛机場,而等最后一架飛机起飛后才算完成任務的這支守衛机場的部隊必定要被中國軍隊全部殲滅。還有,在黃草岭等待大部隊撤退路過時一起突圍的一個章沒有單獨突圍的可能性,他們也將孤零零地成為中國軍隊的一頓美餐。鑒于所有這些因素,地面突圍盡管危机四伏,但從保存更多生命的角度看,反而比空運給予的机會多。 史密斯是一位師長,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全師官兵的師長。 12月5日下午,离史密斯定下的撤退的時間還有半天,應記者們的強烈要求,史密斯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美國記者。 英國記者、法國記者紛紛從咸興飛來,他們已經把陸戰隊糟糕的情況向全世界進行了報道。殘酷的撤退行動在即,史密斯沒有心思和記者們進行文字周旋,但當記者提到陸戰隊現在是“后退”還是“退卻”的時候,曾經在陸戰隊從柳潭里向南撤退時發出奇怪的“向南進攻”的命令的史密斯師長頓時亢奮了起來:退卻,是被敵人所迫使,是向友軍保持的后方地域轉移。但是,這次作戰,后方也被敵人占領著,因此,這不是退卻,是進攻! 第二天,西方各大報紙的大標題醒目而駭人:說退卻毫無道理,是對其他方向實施進攻! 12月5日晚,下碣隅里美軍炮兵陣地上所有的155毫米火 炮一齊發射,巨大的轟鳴聲震蕩著沉寂了兩天的山谷。重炮的發射目標是陸戰一師即將向南撤退的公路兩側中國軍隊的阻擊陣地和一切美軍怀疑有這种可能的地區,由于怕破坏公路,炮兵使用了一种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便爆炸的炮彈引信,發射還連帶著要把多余的炮彈統統打光的目的,因此美軍火力密集的轟擊一直延續到6日的清晨。 5日夜,美軍准備出發。士兵被告知在這樣一個夜晚中國軍隊肯定會向下媽隅里進行空前規模的進攻,因此出現在他們身邊的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會引起莫名的恐慌。突然,爆炸聲大作,一個巨大的火球落在下碣隅里美軍士兵的帳篷上,在可怕的傷亡和驟然的混亂停止之后,才發現在夜空中向下碣隅里俯沖轟炸的是美空軍的B-26雙引擎轟炸机,投下的是美國制造的航空炸彈、130毫米火箭彈和12.7毫米的机槍手彈。史密斯气急敗坏地大叫怎么會出現這种情況?在下碣隅里上空值班的海軍始飛机上哪里去了?美國飛行員后來的解釋是:我們在無線電中受領到“攻擊下碣隅里”的命令——那么,是美軍空軍在無線電信號中發布了錯誤命令?還是中國人用繳獲的美軍電台發出了“錯誤”命令? 12月6日清晨,美軍自下碣隅里向南大規模撤退的行動開始了。 首先,美軍自己引爆了炸藥,他們要把下碣隅里徹底毀滅,特別是軍事設施和可以御寒的一切房屋,同時還要徹底銷毀一切攜帶不走的物資,包括剩余的衣服、食品和彈藥。推土机把堆積如山的罐頭食品壓碎,潑上汽油點燃。帶不走的物資中還包括隨軍小賣部的一些商品,商品中有裹著漂亮紙的太妃奶糖,在銷毀這些奶糖的時候,軍官一下想到奶糖的味道比配發給士兵的C類干糧要好,不如讓土兵們吃了。于是,那一天,從下碣隅里走出的成千上万的美軍士兵人人嘴里都大嚼著太妃奶糖。 當最后一批美軍离開下碣隅里的時候,沖入下碣隅里的中國士兵冒著美軍發射來的炮彈,在大火中尋找可以補充自己繼續作戰的物資。 离開下碣隅里的美軍是一支龐大的、豪華的、諸兵种聯合行動的隊伍:先頭部隊在坦克的帶領下沿著公路兩側攻擊前進,后面是步兵与車輛混合而成的長長的縱隊,然后是后衛部隊。炮兵与先頭部隊之前已經出發,為的是搶先占領發射陣地。在整個隊伍的上空,100多架處于同一高度的飛机嚴密地掩護著地面的撤退。這是朝鮮戰爭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空中掩護,從航空母艦“萊特”號、“巴里”號、“福基”號、“菲律賓海”號、“普林斯頓”號、“斯特雷德”號、“凡爾登”號、“西西里”號起飛的艦載飛机以及美軍第五航空隊的偵察机、戰斗机、中型和重型轟炸机,依次輪番起飛,在整個陸戰一師撤退的必經空域形成了嚴密的掩護火力网。 6目的清晨有霧,陸戰一師的先頭部隊居然在一個高地上發現了還在睡夢中的几個中國士兵,接下來的情況就不妙了,中國軍隊不顧頭頂美軍飛机的掃射和轟炸,開始對美軍進行殊死的阻擊。中國軍隊把美軍先頭部隊的坦克放了過去,然后猛烈地射擊美軍的步兵,密集的子彈從公路兩側的每一個山頭射來。 同時,在令美軍士兵心惊肉跳的銅喇叭聲中,中國士兵無所畏懼地沖上來与美軍搏斗。陸戰師撤退的序列開始混亂,長長的車隊被迫停下來進行抵抗。雖然是白天,但中國士兵勇敢的阻擊令美軍整整一天才撤出去五公里。 天黑了。 中國第二十六軍的部隊終于赶到了戰場,宋時輪給第二十六軍的命令是:全面向撤退中的美軍發動堅決的攻擊。抵抗中 國第二十六軍攻擊的是陸戰一師的七團,這個團的士兵已經在死亡中滾過几回了,因此面對中國士兵們反而無所顧忌了,他們吶喊著,在一种近乎瘋狂的狀態中拼死抵抗。陸戰一師五團是后衛,抵抗著壓下來的中國第二十七軍的部隊。在公路兩側的各個山包上,交戰雙方反复爭奪的狀況一直延續著,將荒涼的山谷殺得血光沖天。美國士兵后來把這條山谷稱之為“火煉獄谷”。 陸戰一師二等兵巴里。萊斯特曾回憶道:中國指揮官有效地指揮著部隊,他們的軍隊充分利用了后三角隊形的优點,以班為單位攻擊我們的中段和側翼。 我們五個人分布在側翼一個高約25碼高地的一個陡坡上,在三四個小時內和中國士兵作戰。他們沖上來,极力沖到手榴彈投擲的距离,接著又退下去。我的腿中了一槍,痛得要命,血流了一地,但最后不流了,因為血液凍住了。 中國人一次比一次沖得近,我們的彈藥快打光了。 一位中士是我下午碰上的,他的腹部受了傷,而且肯定傷了脊骨,因為他說他動不了了。他讓我把彈夾給他,他掩護我們下到公路上的補給線上去,我很難受,因為我知道他肯定不會活下來,如果中國人知道我們往下撤,一定會緊追不舍的。 這是殲滅美軍的最好的時机。中國士兵們知道這一點。 在一個卡在公路邊的高地上,一個排的中國士兵自從11月29日就堅守在這里,他們忍饑受凍等待的就是這個時刻。美軍陸戰隊的士兵們瘋狂地要奪取這個高地,他們把這個高地緊緊地圍住,使用了可以使用的一切火力,并且像登山運動員一樣依靠繩索往高地上爬,但是這個高地始終在中國軍隊的手里。 12月7日,美國軍事史專家蒙特羅斯將這一天的戰斗稱之為“最壯觀的戰斗”:陸戰隊員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眾多的中國人蜂擁而至。中國人一次次地頑強地進攻,夜空時而被曳光彈交織成一片火网,時而照明彈發出可怕的光亮,把跑步前進的中國部隊暴露無遺。盡管陸戰隊的炮兵、坦克和机槍全力射擊,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不斷地擁上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 美軍的坦克先頭部隊沖過槍林彈雨到達了古土里,傷痕累累的美軍士兵一頭倒在帳篷里就睡,但是命令他們原程返回的命令到了,因為陸戰一師的主力部隊,尤其是輜重部隊此刻處在了与中國軍隊的混戰之中。中國士兵已經把輜重部隊緊緊地包圍了,這支部隊因為等待工兵修复被中國士兵炸毀的橋梁和開辟迂回道路而滯留在這里。負責掩護輜重部隊的是美國海軍航空兵司令哈里斯將軍的儿子哈里斯中校,中校已經把手中掌握的三個步兵連全用上了,但輜重部隊依舊處在危机之中。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攻擊下,輜重部隊副團長死亡,指揮部的兩名參謀也相繼死亡,后來,哈里斯中校也死于混戰之中。 這時,留在下碣隅里附近擔任后衛任務的陸戰一師五團与中國軍隊的戰斗更為殘酷。阻擊中國軍隊前進的美軍士兵在坦克、榴彈炮。無后坐力炮、火箭筒和机槍組成的火网中不肯后退一步,中國士兵以令美軍士兵目瞪口呆的頑強一波又一波地沖 上來。美軍戰史記載道:“中國士兵的身影浮現在照明彈青白色的光亮下,如此頑強的進攻從來沒有見過。” 戰斗持續到7日的下午。 美軍陸戰一師的主力,陸續撤退到了古土里。 從下碣隅里到古土里肥公里。這18公里的道路美軍走了38個小時,平均每小時前進500米;美軍在這18公里的路上損失官兵616人,平均每公里傷亡34人。 集中在古土里的美軍約達1.4万多人。 這里距离陸戰一師最終的撤退目標興南港還有力公里。 美軍到達古土里的時候,一場猛烈的暴風雪來了。惊魂未定的美軍官兵在极度的寒冷中听到了一個比呼嘯的風雪更令他們恐懼的消息:在繼續向海岸撤退的路上,有一個极其險峻的隘口,隘口上惟一可供通過的橋梁已被中國士兵炸毀。 那座使美軍陸戰一師無路可繞的橋,叫做水門橋。 水門橋位于古土里以南六公里處。長津湖水庫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到這里流入四條巨大的管道內,以很陡的坡度伸向山下的一座水力發電站。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是架在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梁。遠遠看去橋挂懸崖之上,橋下是万丈深淵。一旦沒有了水門橋,過往車輛國無路可繞只有被堵截于此。 中國軍隊知道水門橋是阻止美軍逃跑的好地方,于是先后兩次炸橋。第一次是在12月1日,炸毀之后,美軍陸戰隊工兵以一座木橋修复后通車。中國軍隊的第二次炸橋是在12月4日,炸毀之后,美國工兵修复了鋼制的車撤橋。現在,中國士兵第三次將橋炸毀。這一次,炸藥對水門橋的破坏大于以往任何一次。 關于這座橋梁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個朝鮮戰爭中,作戰雙方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導致了戰爭雙方軍事實力對比的懸殊,從而使戰爭在戰爭力量相差巨大的前提下進行著。 陸戰一師的工兵參謀兼第一工兵營營長約翰。帕特里奇建議,最好的辦法是把新車轍橋組件空投到古土里,然后把這些組件運到架橋的現場。架橋需要四套MZ型車撤橋組件,但考慮到空投的損失,陸戰一師要求了八套。但是,車轍橋組件重達1.l吨,美軍空軍現有的空投降落傘能否承受如此重量還沒有過先例。于是,在南朝鮮的一個空軍基地進行了降落傘載重試驗性空投,結果鋼制的組件在落地時嚴重彎曲。空軍要求從日本運來更大的降落傘,當夜,一支降落傘維修小組攜帶著更大的降落傘從日本到達朝鮮的美軍海軍連浦机場,在海軍陸戰隊空投排和美國第一水陸兩用牽引車營100多名技術人員的配合下,連夜完成了空技試驗和在古土里實施空投的一切准備。 7日21時30分,美國空軍八架C-119大型運輸机將八套鋼制的M2型車撤橋組件空投到了古土里狹窄的環形陣地里,除了一套損坏、一套落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外,其他安全收回。這些組件被立即裝上卡車,在重兵的掩護下,向水門橋前進。一路上大雪紛飛,中國士兵的冷槍不斷,更糟糕的是,派去占領水門橋的先頭部隊沒有完成任務,卡車被迫返回。第二天的行過很順利,可是當美軍到達水門橋山梁時,帕特里奇卻大吃一惊:中國工兵不知道什么時候又炸掉了一截水門橋殘存的橋面,MZ車轍橋組件已無法達到斷裂面的寬度。美軍工兵們在深谷中發現了一堆舊枕木,于是他們把枕木拖上來,架設臨時橋墩。 遠离本上作戰的美軍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于不斷傳來的槍炮聲中,在北朝鮮東北部偏僻山區的一座懸崖上架設起了一座載重50吨、可以通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制橋梁。 事后從中國軍隊對如此重要的水門橋及其隘口附近所投入的少量兵力看,說明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們必是認為美軍已不可 能在短時間內修复一座鋼鐵橋梁,而只要把橋梁炸得看上去根本不可能修复,美軍的后路就可以認為是徹底斷絕了。所以中國軍隊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工兵炸毀橋梁。中國軍隊沒有認識到美軍現代化裝備的优越作戰能力,即使認識到了也必定不夠充分。因此,直到美軍士兵心惊膽戰地通過水門橋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中國軍隊并沒有在這個險要的地方部署重兵,所有的阻擊從規模上判斷只有營的兵力。其實,即使在美軍修复了水門橋的情況下,隘口也是美軍大型車隊通過的瓶頸,只要在隘口附近的几個高地部署阻擊兵力,對隘口進行不間斷的沖擊,美軍就是通過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除了零星的冷槍之外,整個水門橋地區沒有中國軍隊更大的阻擊。 事后,軍事史專家分析說,不是中國軍隊的統帥不知道這個隘口的价值,而是中國軍隊因為后勤補給斷裂這一不可克服的困難,于此已經沒有力量組織大規模的攻擊了。 從古土里到真興里,在水洞村附近,以為已經擺脫了中國土兵的一股美國陸軍突然受到攻擊,在迷茫的大風雪中出現的中國士兵令美軍不知所措。中國士兵中有的人腳上連鞋都沒有,這令美軍士兵在零下40℃的气溫中看上去簡直如一种幻覺。 中國士兵的手榴彈和步槍子彈立即擊斃了美軍的卡車司机,卡車燃起大火。在閃動的火光中美軍士兵認為到處都是中國軍隊,于是四處逃竄,戰斗序列立即瓦解。 卡在美陸戰一師撤退路上的1081高地一直被中國軍隊占領著。這是一塊更加遠离中國軍隊補給線的高地。美軍為了奪取這個高地,派出了一支強攻部隊,他們在冰雪中与中國士兵反复爭奪高地。嚴寒使自動步槍和卡賓槍已不能發射,即使用火烤過之后依舊有40%不能使用。1081高地距离公路僅僅800米,但是雪深達到20厘米,美軍從進攻前沿運送傷員下來,sin米的坡路要用去7個小時。不知道在這种极其惡劣的條件下高地上的中國士兵在沒有糧食供應和缺乏御寒衣物的情況下是怎樣活下來的,但是,他們的生命在戰斗中依然能夠迸發出熾熱的斗志。1081高地最后被美軍四面包圍,在高地四周的每一個方位,都有美軍對空引導員引來的大量美軍飛机。真興里方向的自行155毫米榴彈炮、團屬107毫米重迫擊炮和105毫米榴彈炮、營的81毫米迫擊炮和60毫米迫擊炮一齊向這個高地進行射擊。地面上美軍動用了一個營的兵力向山頂沖擊。參加過這次戰斗的美軍士兵戰后這樣評价那天他們在1081高地上看見的中國土兵:“這些中國士兵忠實地執行了他們的任務,沒有一個人投降,頑強戰斗到底,全部堅守陣地直到戰死,無一人生還。” 從古土里到真興里,撤退的美陸戰一師主力用了77個小時,平均每前進一公里用2小時。在這條路上,美軍死亡用人,失蹤16人,負傷256人。 12月11日13時,美陸戰一師的主力通過真興里。 中國軍隊對陸戰一師的阻擊基本結束了。 美軍陸戰一師自元山登陸到撤退回成興,共死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合計戰斗減員4418人。同時,非戰斗減員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凍傷。 中國軍隊在東線戰場的損失沒有公開的确切數字記載。 戰后,美軍曾翻譯過一份中國第二十七軍關于朝鮮東線戰事的總結材料,其中有這樣的敘述:食物和居住設備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斗減員達一万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戰斗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 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拉環都拉不出來。 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手部皮膚和炮彈和炮身粘在一起了。 即使是這樣,在東線的戰斗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一師依然遭到了中國軍隊毀滅性的打擊,中國軍隊已迫使其在東線戰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退。至此,沒有人再會認為中國的這支“農民武裝”式的軍隊是一支可以輕易侮辱的力量了。 朝鮮戰爭結束后多年,在日本出版的一部關于朝鮮戰爭的著作中,日本人是這樣描述那時的中國軍隊的:中國軍隊在美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下,雖然苦于缺乏裝備、彈藥、食品和防寒用具,但仍能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忠實地執行命令,默默地行動与戰斗。 這就是毛澤東所提倡的“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的勇敢精神。 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過尸体前進,還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繼續前進。他們不怕死,堅持戰斗到最后一個人的意志,仿佛是些對教者。他們對面的美軍官兵也在惊歎其勇敢的同時,感到非常害怕。 這支軍隊的這种勇敢戰斗精神和堅忍性,到底來源于什么?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這支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已滲透到了他們的骨髓之中。 ------------------ 圖書在線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